顶管施工专项方案(新修改)_第1页
顶管施工专项方案(新修改)_第2页
顶管施工专项方案(新修改)_第3页
顶管施工专项方案(新修改)_第4页
顶管施工专项方案(新修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天乡路道路提升改造工程2期(春江路-芙蓉大道段) 【顶管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页一、工程概况与地质情况工程概况本项目路线起点与春江路相交,起点桩号为K0+000(起点坐标:X=226084.779,Y=197120.334),向东依次与春和路、春晖路交叉,然后向北与团结渠路、团结渠东二路、科惠路、惠民路、民飞路相交止点与芙蓉大道相交处,止点桩号为K4+990.89(终点桩号:X=223498.182,Y=200718.965),路线全长4990.89m,红线宽2432m。本工程主要内容包括:道路整治工程、排水工程、交通安全设施等。本道路在春和路与天乡路交叉路口新建污水管道一根,管径采用级D

2、800钢筋混凝土管,长度28米,坡度0.01。根据现场调查该路段有军用电缆、雨水地下管件通过。由于本工程属于改造项目,周边通行车辆较多,若采用开槽法施工,沟槽开挖深度约4m左右,存在较多安全隐患,且工期较长,费用高,需相关单位审批后才能施工。因此经各单位商议,决定该段污水管采用顶管方式接通。春和路顶管平面图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本工程为道路改造项目,无相关地质勘察报告,根据我公司对温江区施工掌握的地形情况推测施工段地质应为砂砾石层。气象资料场地所处成都地区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其主要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无酷暑、冬少冰雪。主导风向为NNE向,常年平均风速为1.2米/秒,年平均风压14

3、0Pa,最大风压约250Pa,年平均降雨量为9001000mm,七、八月份雨量集中,易形成暴雨。根据成都气象台观测资料,成都地区的气象指标如下: 气温:多年平均气温16.2,极端最高气温38.3,极端最低气温-5.9。 降水量: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47.00mm。最大日降水量为195.2mm。 蒸发量:多年平均蒸发量1020.5mm。 相对湿度:多年平均为82%。 日照时间:多年平均为1228.3小时。 风向与风速:主导风向为NNE向,多年平均风速为1.35m/s。 最大风速为14.8m/s(NE向),极大风速为27.4m/s(1961年6月21日)。主要工程数量表1.6.1:主要工程数量表顶管

4、位置长度(m)管底埋深(m)钢筋砼管管径(mm)穿越土层春和路交叉路口283.8800砂砾石二、编制依据及原则2.1 编制依据序号图纸名称图纸编号出图日期1雨、污水工程施工图设计(审定版)2017-82招投标文件表2.1.2: 编制法律法规类别序号标准名称编号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家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2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4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5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300-20136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

5、268-20087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行业1市政排水管渠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CJJ320082给水排水工程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20083顶进法施工用的钢筋混凝土排水管JC/T64020104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125建筑施工起重吊装安全技术规范JGJ33-2012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7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其他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2顶管施工技术及验收规范(试行)3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4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质200987号文2.2.编制原则贯彻国家、部和省市有关基础建设方

6、针、政策、规范、规定;按照基本建设施工程序科学合理安排施工进度,本着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合理安排施工进度计划确保合同工期实现;贯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原则根据本地气候特点合理安排受气候影响较大的工程施工,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减少施工、运输投入;确保安全、保证质量、突出重点、统筹安排、经济合理、环保节约。严格执行施工过程中涉及的相关规范、规程和设计标准;遵守、执行合同文件各条款的具体要求,确保实现业主要求的工期、质量、安全、环境保护、文明施工等各方面的目标;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应用新技术成果,使施工组织设计具有技术先进、方案可靠、经济合理的特点;充分研究现场施工环境,妥善处理施工组织和周边接口问题,使施工

7、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三、施工计划3.1.目标计划3.1.1.工期目标顶管计划开工日期2017年11月17日,计划竣工日期2017年12月17日,施工总工期30日历天。3.1.2.质量目标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和整个企业的形象,为此在本工程施工过程中确立优良工程为工程施工的奋斗目标,组织精兵强将,精心施工。保证做到:合同履约率100%,交付合格率100%。杜绝工程的较大及以上质量事故。积极采用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确保国内同期同行业先进水平得到提高和应用。3.1.3.安全目标不发生有人员死亡的生产安全事故。不发生较大及以上分包商主责的生产安全事故;不发生负主责的较大及以上

8、交通事故。不发生重大设备、财产损失事故。不发生造成人员死亡的火灾和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及以上的火灾。不发生群体性职业病危害事故。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10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告知率、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率、主要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等100%。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劳动者的职业健康体检率100%。3.1.4.进度计划表3.1.4.1 顶管施工进度计划表3.1.5.机械设备配置计划按照工程进度安排,机械、设备分期通过汽车运输进入施工现场,并根据工程进展情况进行调整。主要机械、设备配置表见下表:表3.1.5.1机械设备配置一缆表序号机具名称型号单位数量1液压顶管机100T台12发电机75千瓦台13东风

9、吊车12T辆14管线探测仪RD-385L型台15基坑导轨付16液压助推器DJ50台17主顶油泵架台18空压机VY9/7台19电潜泵200JQ-80台410测量仪器套111换气扇、鼓风机台各112挖掘、运土、提升设备套113低压照明设备台215压浆机台116电焊机台217钢筋切割机台118制浆机台119附属设施套120运输汽车4桥车辆13.1.6.交通组织计划本顶管工程为浅埋顶进施工,为确保施工时交通不受影响,需将顶管两侧土体注浆固结后进行掘进施工,顶管范围内采用围挡全封闭施工。具体交通组织时间根据现场顶管施工情况进行调整。四、顶管施工工艺技术4.1.总体施工思路春和路段污水管埋深约4.2m,受

10、既有天乡路军用电缆影响,本工程设计采用顶管施工。该顶管埋深4.2m,覆土较浅,为浅埋管施工;为防止顶管掘进过程中出现地质不稳情况,确保道路安全,根据设计要求,在顶管施工前,采用C30砼护壁。施工时需对春和路交叉路口部分道路进行封闭打围。 该段顶管于K0+520处设置1座工作井。工作井采用机械配合人工挖孔工艺成孔,钢筋砼护壁,井坑底板浇筑砼封闭,为防止雨天孔内积水,在坑底设置集水井。 由于春和路路口地下管网较多,主要要军缆地下管网、雨水地下管网。无法排除存在的未探明的其它管线,因此,拟用人工手掘方式顶进施工工艺,见图4.1-1,即采用人工在管内超前掏空前端刃角,待管内出土后,采用液压千斤顶空顶(

11、非吃土顶进)的方式顶进钢筋砼管。钢筋砼管顶进过程中,当遇见孤石等障碍物时,可人工破碎凿除后继续顶进,当遇见其它管道且不容许破坏时,并适当调整后续管道方向。图4.1-1手掘式(带工具管)顶管工艺示意图 因埋深浅,为防止人工管前掘土时扰动管顶土层造成坍塌,于管前拟用工具管进行挤压切土,见图4.1-1,一次切土约2030cm,切除的土由人工在管前掘出。 由于采用人工掘土,为防止泥浆流入管内影响工人施工,涵管外壁与土层间不使用泥浆套减阻工艺。 管前开挖时,管内需持续送入减压后的新鲜空气至管前端进行空气循环,由于管道较短,可使用鼓风机而非空压机送风。 为保证用电安全,管内照明采用12V的低压防爆灯,管内

12、工人使用头戴式矿灯。 由于采用人工掘土顶进,管顶与土层间存在一定空隙,因此,管道贯通后,需注浆填充管顶空隙以保证管顶土层的稳定。4.2.施工工艺流程阻力、顶力及背墙抗推能力验算详见“7计算书及附图”章节。总体施工工艺流程图:(附下页)图4.2-1 人工手掘式顶管施工工艺流程图4.2.1砼施工根据道路的重要性和地质条件情况,为确保顶管施工期间道路安全,设计暂时考虑在顶管施工前,采用砼浇筑工艺进行固结施工:基坑四周采用C30砼浇筑,长5.8m,宽3.4m,厚40cm,从底至顶现浇砼。4.2.2工作井及背墙4.2.2.1工作井设计(1)工作井规格根据施工场地与顶管现场具体条件,在桩号K0+520段设

13、置一个工作坑,便于机械与材料的进场。工作坑坑底尺寸:5.8m3.4m(底部长宽),根据土质情况可适当放坡,放坡系数为0.01,开挖深度4.8m(详见工作坑平面图)。顶管平面图(一)剖面图(二)剖面图(三)(2)工作井土方开挖工作坑土方采用机械开挖进行施工。土方开挖前先做好定位放线工作,对施工范围内的地下管线及构筑物进行技术交底,查明地下管线走向及埋深。并设专人会同相关单位对地下管线进行监护,确保地下管线及构筑物的安全。首先开挖上层土,采取从上往下逐层开挖的方式,严格遵循“分层开挖、严禁超挖”及“大基坑小开挖”的原则。工作坑边不准堆积弃土,不准堆放建筑材料、存放机械、水泥罐及行车。基槽边外部荷载

14、不得大于15kpa。槽边不得有常流水,防止渗水进入基槽及冲刷边坡,降低边坡稳定。工作坑挖掘支护完成后,立即进行彩钢板围挡,并设立醒目施工安全警示标志。(3)工作井支护设置根据施工设计结合现场情况分析,为防止工作坑坡面坍塌,采用钢筋网片加砼护壁,护壁在基坑顶部上翻700mm。锚钉长度为2米B181000mm。铺设单层双向6.5200mm的钢筋网片,增设单层双向B14400mm钢筋网片,单层双向布置。C30细石混凝土厚度共400mm厚。施工护壁需搭双排脚手架。(4)工作坑排水液压顶管要求操作坑内无水作业,坑内若出现少量地下水时,坑内挖0.3m0.3m边沟,以3坡率引往集水坑,及时用50口径污水泵排

15、出,不致浸泡边坡和影响作业。(5)工作坑底板设置土方支护完成后即可浇筑底板混凝土垫层。坑底面应尽量整平;清除浮泥,防止封底混凝土和基底间渗入有害杂质;底脚与封底混凝土接触面处的泥污应予清除;底板钢筋混凝土强度为C30,厚度为400mm。底板钢筋为双层双向C18200。底板预埋导轨以便于管道顶进。(6)工作坑后基座设置该工程采用整体式后座墙做为后背,后座墙的整体强度需保证在设计顶进力作用下不被破坏,后座墙尺寸设计为3m0.5m2.5 m,混凝土强度为C30,为现场浇筑钢筋混凝土,内置C14200200的钢筋笼并锚入底板,浇筑C30细石混泥土,满足顶管的最大顶力。4.2.2.2工作井施工允许偏差应

16、符合表3.2.4.5-1的规定。表3.2.4.5-1 工作井允许偏差序号项目允许偏差(mm)检验频率检验方法范围频率1混凝土抗压强度符合设计要求按坑检验2中线位移15每座2经纬仪检测或挂中心线钢尺检查3后背垂直度1%H1垂线与钢尺检查水平线与中线偏差1%L4导轨高程+3,0水准仪检测中线偏位3经纬仪检测注:表中H为后背的垂直高度,L为后背的水平长度。4.2.3.导轨安装导轨是在基础上安装的轨道,一般采用装配式。管节在顶进前先安放在导轨上。在顶进管道入土前,导轨承担导向功能,以保证管节按设计高程和方向前进。两导轨应顺直、平行、等高,其纵坡应与管道设计坡度一致保证管身在顶入之前位置符合设计要求。导

17、轨的安装是否准确和牢固,对管道顶进质量影响较大。导轨采用双拼I25型钢,导轨安装前先在井坑底板上浇筑20cm厚C30导轨混凝土基础,并预埋导轨支座。本工程两导轨中心间距按1m考虑,见图3.2.4.3-1。图3.2.4.3-1 导轨间距(单位:cm)导轨标高与导轨净距和管壁厚度有关。导轨安装应牢固、顺直、平行、等高,其纵坡与管道设计坡度一致。在使用中经常检查较核导轨,防止产生位移。导轨安装的允许偏差轴线位移:左3mm,右3mm;顶面高程:0- +3mm;两轨内距:2mm。4.2.4.背墙施工本次顶管施工采用50cm厚钢筋砼后座墙后浇作为靠背,为防止墙背混凝土在千斤顶反力作用下破坏,在后座墙与墙背

18、与主顶油缸之间垫一块厚度为20cm40cm的钢结构件,即后靠板。4.2.5.顶进设备安装4.2.5.1.主顶装置主顶装置由千斤顶、油泵、操纵台及油管等四部分组成。多台千斤顶顶进时,由于千斤顶不能同步工作容易导致顶管偏位,因此,拟用1台不小于100t的千斤顶作为管道推进的动力。手掘式顶管施工时,由于管顶土层与管壁有空隙,而管底由于管子重力作用与土层咬合在一起,因此,顶力中心不应在管道中心,而是偏向管道下半部,根据给水排水工程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2008),要求顶力合力作用点在管中心下约1/81/10倍管径,因此,千斤顶安装时,其着力点设置在顶管中心下约12cm处。千斤顶的压力由油泵通过

19、高压油管供给,常用的压力在32MPa42MPa之间。千斤顶宜固定在支架上,并与管道中心的垂线对称,其合力的作用点应在管道中心的垂直线上下约10cm。千斤顶应对称布置,油路应并联以使各千斤顶活塞的行程一致。每台主顶油缸应有进油、退油的控制系统。油泵且安装在千斤顶附近,油管顺直、转角少;与千斤顶相匹配,并应具备备用油泵,油泵安装完毕,应进行试运转;顶进中若发现油压突然增高,应立即停止顶进,检查原因并经处理后方可继续进行顶进;主顶油缸活塞退回时,油压不得过大,速度不得过快。4.2.5.2顶铁顶铁又称为承压环或者均压环,其作用主要是把主顶千斤顶的推力比较均匀地分散到顶进管道的管端面上,同时还起到保护管

20、端面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延长短行程千斤顶的行程,并且扩大管节端部的承压面积。本项目拟用“环形顶铁+U形顶铁”,见图3.2.5.2-1。(a)环形顶铁(b)U形顶铁图3.2.5.2-1顶铁截面形状环形顶铁的内外径与混凝土管的内外径相同,主要作用是把主顶油缸的推力较均匀地分布在所顶管子的端面上。从理论上讲,管道端面和环形顶铁应平整接触,无间隙,而实际上由于管道制造和顶铁加工中都存在误差,不可能实现密切接触,为了补救这一不足,在施工中需在两者之间加橡胶垫层。U形顶铁的作用有两个,一是用于调节油缸行程与管节长度的不一致,二是把主顶油缸各点的推力比较均匀地传递到环形顶铁上去。图3.2.5.2-2顶铁实物图

21、顶铁安装后的顶铁轴线应与管道轴线平行、对称,顶铁的允许联接长度,应根据顶铁的截面尺寸确定。顶进时,工作人员不得在顶铁上方及侧面停留,并随时观察顶铁有无异常现象。4.2.6.工作平台和防护棚架工作平台搭设在工作坑的顶面,主梁采用型钢,上面铺设15cm15cm方木,作为承重平台,中间留出下管和出土的方孔为平台口;承重平台主梁根据荷载计算选用(管体中、操作人体重及其他附加荷载),主梁两端伸出工作坑壁搭地不得小于1.2m。棚架即起重架与防雨篷合成一体,找一防雨篷布为工作棚,起重用卷扬机、滑轮或电葫芦门式架或汽车起重机,一起构成顶管施工的运输系统,各设备的型号、功率,根据其中重量符合计算配备。4.2.7

22、.工作井防护工作井周围必须安装护栏,护栏应用48mm钢管制作,当在基坑四周固定时,可采用钢管并打入地面5070cm深。钢管离边口的距离,不应小于50cm。当基坑周边采用板桩时,钢管可在板桩外侧进行焊接。工作井四周采用1.0m1.2m封闭围挡。工作井上下应配有梯子,梯子必须有扶手,其跨度尺寸不大于30cm,作业人员应从规定的通道上下,不得从非通道进行攀登。4.2.8.起重机械井坑设备的吊安采用25t汽车吊。井坑土方提升采用带卷扬机的扒杆吊或桁车。起重设备在正式作业前应进行试吊,检查重物捆绑情况和制动性能,严禁超负荷吊装。五、顶进施工5.1.总体施工步骤工作井穿墙止水装置安装顶进机具及设备安装工具

23、管下管检查及试顶工具管吃土顶进管内挖土首管下管、管前掘土首管顶进、测量管节偏差调整顶进速度至首管推进结束关闭顶进系统下管管前掘土重复以上步骤。5.2.工具管安装与始发管前采用工具管切土,工具管分为一段式和两段式工具管,这里采用一段式工具管,其结构见图3.2.6.2-1。图3.2.6.2-1一段式工具管结构示意图工具管安装完毕后,在其顶进始发前需注意以下事项:全部设备经过检查并试顶。主要包括液压、电器、压浆、气压、水压、照明、通讯、通风等操作系统是否正常工作,各种电表、压力表、换向阀、传感器、流量计等是否能正确显示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然后进行联动调试,确认没有故障后,方可准备顶管始发。工具管在导

24、轨上的中心线、坡度和高程应符合规定。5.3.下管就位下管采用25t汽车吊。下管前先对管道外观进行检查,主要检查管道是否有破损、纵向裂缝,管径符合规范要求,管口无破损,若修补合格处宜在正上方。检查合格的管道方可用起重设备吊至工作坑的导轨上就位。起重设备应预先进行鉴定;现场经检查、试吊、确认安全可靠方可下管。下管时工作坑内严禁站人。当所下管道距导轨小于50cm时,操作人员方可进前工作。管道就位,第一节管道下到导轨上,测量管体中心及前后端的管底高程,确认高程合格后方可顶进。第一节管作为工具管,顶进方向与高程的准确,是保证整段顶管质量的关键。5.4.管前挖土与出土挖土管前土方由人工在管内开挖。管前挖土

25、是控制管节顶进方向和高程、减少偏差的重要作业环节,是保证顶管质量及管上构筑物安全的关键。对管前挖土顶进的一般要求如下:管前挖土一次进尺长度,以千斤顶的一个行程长度为宜。在一般顶管地段,若土质良好,可超越管端2030cm开挖。不宜超前开挖过长,以免引起管位偏差大和管端上方土层坍塌。管内掘土采用从上往下的顺序进行,根据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在一般顶管地段,上弧面允许超挖1.5cm,但在下弧面135范围内不得超挖,一定保持管壁与土基表面吻合,见图3.2.6.4-1。a最大超挖量1.5cm;b允许超挖范围图3.2.6.4-1超前开挖示意图在不允许基土下沉的顶管地段(

26、如地面上有重要构筑物或其他重要管道),管道周围一律不得超挖,采用吃土顶进,管内掘土。由于管径较小,管前挖土安排1人操作,由于工作环境恶劣、工作强度较大,为加快施工进度,可以安排多人轮流挖土。出土管内出土采用自制的运土小车,土方运至工作井处,由带卷扬机的扒杆吊或桁车提升至地面。5.5.管内照明与通风管内空间狭小、黑暗,为保证管内工人照明用电安全,需使用12V的安全低压防爆灯照明,操作工人使用头戴式矿灯。由于管道较长、埋置深度大,管内空气质量不好,并可能含有有毒气体,因此,需持续不间断往管内送入新鲜空气,新鲜空气需送至管道前端刃角处进行空气循环。由于空压机直接送入压缩空气风压太大导致人体不适,因此

27、,需设置储气罐,由空压机将压缩空气送入储气罐,并通过阀门减压后以正常压力送至管前刃角处。若果不使用储气罐,则可使用鼓风机向管前刃角处送风。为防止出现安全意外,管前挖土工人可配备对讲机与工作井内人员进行通信联络。5.6.顶进及顶进测量顶进顶进时应先挖土后顶进,随挖随顶。应组织连续作业,不宜中途停止,增加顶进的难度。安装顶铁应平顺,不得歪斜,每次加放顶铁时,使顶铁连接块数最少为宜。顶进的工作步骤如下:安装顶铁开动油泵顶镐活塞伸出一个行程关油泵顶镐停止运行活塞收缩在空隙处加上顶铁再开动油泵。如此循环。顶进开始时,应缓慢进行,待各接触部位密合后,再按正常顶进速度顶进;顶进中若发现油路压力突然增高,应停

28、止顶进,检查原因并经过处理后方可继续顶进,回镐时,油路压力不得过大,速度不得过快;挖出的土方要及时外运,及时顶进,使顶力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顶进过程中,发现下列紧急情况时应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工具管前方遇到障碍物;后背墙变形严重;顶铁发生扭曲现象;管位偏差过大且校正无效;顶力超过管端的允许顶力;油泵压力表指针升高异常。顶进测量在顶第一节管时,以及在校正偏差过程中,测量间隔不应超过30cm,以保证管道入土的位置正确;管道进入土层后的正常顶进,测量间隔不宜超过100cm,测量应在管前挖土后进行,根据偏差量修整管前土弧。中线测量:顶进长度在60cm范围内,可采用垂球拉线的方法进行测量,要求两垂球的间距

29、尽可能地拉大,用水平尺测量头一节管前端的中心偏差。一次顶进超过60cm应采用经纬仪或激光导向仪测量(即用激光束定位)。高程测量:用水准仪及特制高程尺(用于小管径),根据工作坑内设置的水准点标高(设两个),测第一节管前端与后端管内底高程,以掌握第一节管道的走向趋势。测量后应与工作坑内另一水准点闭合。激光测量:用激光经纬仪(激光束导向)安装在工作坑内,并按照管线设计的坡度和方向调整好,同时在管内装上标示牌,当顶进的管道与设计位置一致时,激光点即可射到标示牌中心,说明顶进质量无偏差,否则根据偏差量进行校正。全段顶完后,应在每个管节接口处测量其中心位置和高程,有错口时,应测出错口的高差,以衡量全段高程

30、与纵坡,高程与中心偏差应在允许值之内。5.7.校正纠偏顶管误差校正是逐步进行的,形成误差后不可能立即将已顶好的管道校正到位,应缓缓进行,使管道逐渐复位,不能猛纠硬调,以防产生相反的结果。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三种。超挖纠偏法偏差量1-2cm时,可采用此法,即在管道偏向的反侧适当超挖,而在偏向侧不超挖甚至留坎,形成阻力,使管道在顶进中向阻力小的超挖侧偏向,逐渐回到设计位置。顶木纠偏法偏差大于2cm,在超挖纠偏不起作用的情况下,可用圆木或方木的一端顶在管道偏向的另一侧内管壁上,另一端斜撑在垫有钢板或木板的管前土壤上,支顶牢固后,即可顶进,在顶进中配合超挖纠偏法,边顶边支。利用顶进时斜支撑分力产生的阻力,

31、使顶管向阻力小的一侧校正。千斤顶纠偏法方法基本同顶木纠偏法,只是要顶木上用小千斤顶强行将管慢慢移位校正。5.8管道接口对管道的设置位置、标高进行检查,确实无误后,才进行管道接口处理。接口是管道的薄弱环节,易发生渗漏,若管接口施工质量差,管道接口在外力作用下容易产生开裂。故在接口焊接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管道连接时不得用强力对口、加热管子、加偏垫或多层垫等方法来消除接口端面的空隙、偏差、错口或不同心等缺陷。(2)钢管对口间隙应为3.04.0mm,局部间隙超过5mm时,其长度不得大于焊缝全长的15%,对口间隙达不到标准时要用砂轮修磨,修磨后的坡口尺寸应满足规范要求。(3)管口错口允许偏差不大

32、于2mm应优先保证管子内边对齐。(4)管道的现场接口均须采用多层焊接方法。(5)焊接处采用环氧煤沥青六油二布防腐层和牺牲阳极法保护,满足埋地钢质管道环氧煤沥青防腐层技术标准及埋地钢质管道牺牲阳极阴极保护设计规范对管道的防腐要求。钢管内壁采用食品级8710互穿网络防腐涂料,满足设计要求及国家验收规范。5.9.管道安装5.9.1.主控项目规定(1)管节及附件等工程材料的产品质量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和设计要求;(2)接口橡胶圈安装位置正确,无位移、脱落现象;钢管的接口焊接质量应符合本规范第5章的相关规定,焊缝无损探伤检验符合设计要求;(3)无压管道的管底坡度无明显反坡现象;曲线顶管的实际曲率半径

33、符合设计要求。(4)管道接口端部应无破损、顶裂现象,接口处无滴漏;5.9.2.一般项目规定 (1)管道内应线形平顺、无突变、变形现象;一般缺陷部位,应修补密实、表面光洁;管道无明显渗水和水珠现象; (2)管道与工作井出、进洞口的间隙连接牢固,洞口无渗漏水; (3)钢管防腐层及焊缝处的外防腐层及内防腐层质量验收合格;顶管管道允许偏差直线顶管水平轴线顶进长度300mm50直线顶管内底高程顶进长度300mmDi1500mm30、40Di1500mm40、50相临管间错口钢筋混凝土管15%壁厚,且205.10.填充注浆顶管终止顶进后,应对管外壁与土层之间形成的空隙或触变泥浆层进行充填、置换(上部180

34、0范围,顶管管壁与土体间间隙30cm),保障被穿越的地面构筑物安全,注浆应符合下列要求:在顶进过程中,将对管外壁的土壤造成松动和空洞。顶管施工完毕,为不造成今后的事故需对管外壁压入填充物。本次压入物选定为水泥粉煤灰液,其配比为10:1,使用定量水稀释水泥粉煤灰,置入压力罐中,使用高压空气压入,压入口还使用触变泥浆孔管。如在压浆孔加固不当的,采用从地面打孔的方法压浆加固。具体详见下图。图5-10背后注浆加固图5.11.回填土为保证井室四周不发生下沉现象,采用连砂石进行分层回填。回填土木夯夯实要求30cm一层,机械夯实要求2025cm一层。回填密实度应符合质量标准。5.12.闭水试验试验前,管道及

35、检查井外观质量已验收合格,管道未回填土且沟槽内无积水,封堵全部预留孔,管道两端堵板承载力经核算应大于水压力,同时对管道内部进行检查,要求无裂缝、小孔等缺陷,并清除管内残渣、垃圾、杂物等。试验前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闭水试验。本次闭水试验长度为28m,带井进行注段试验。对所需试验的管段两端进行封堵,封堵好后向管道内注水,管段注满水后,需至少浸泡24h。压力管道严密性试验需确定试验压力,无压力管道严密性试验则需确定试验水头,试验水头应按如下规定进行确定:1)当试验段上游设计水头不超过管顶内壁时,试验水头应以试验段上游管顶内壁加2m计;2)当试验段上游水头超过管顶内壁时,试验水头应以试验段上游设计水头

36、加2m计;3)当计算出的试验水头小于l0m,但已超过上游检查井井口时,试验水头应以上游检查井井口高度为准。试验水头确定后,继续向管道内注水,达到试验水头后开始计时,观测管道的渗水量,直至试验结束时,应不断地向试验管段内补水,一直保持试验水头恒定。渗水量的观测时间不得少于30min。4) 管道及时进行装水闭水试验。闭水试验在管道装满水24小时后进行,闭水水头高2m,实际渗水量值计算:半小时渗水量Q=1.25d28480003.140.52=0.013L/(min.m)实际渗水量W=QTL=0.0132460=18.7235.35m3/(24hkm) L-管段长度(m) d-管道直径 T-测量时间

37、(h)5.13.工具管出洞掘进机(工具管)出洞时由于接收井出洞口(接收孔)周围土体被破坏造成出洞时掘进机因自重太重而下磕,为防止这一现象产生,采取以下措施:掘进机就位后,将机头垫高5mm,保持出洞时掘进机有一向上的趋势。调整后座主推千斤顶的合力中心,出洞时观察掘进机的状态,一旦发现下磕趋势,立即用后座千斤顶进行纠偏。对洞中外侧进行土体注浆加固,也进一步防止了磕头现象的产生。六、施工监测6.1.监测的目的和意义基坑开挖过程中,必须保证支护结构的稳定性,以确保基坑施工安全。为此施工过程中必须采取相应的监控保护措施,监测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围护结构的受力变形及坑周土体的沉降情况,对围护结构的稳定性进行

38、评价;通过获得的围护结构及周围环境在施工中的综合信息,进行施工的日常管理,对设计和施工方案的合理性进行评价,为优化和合理组织施工提供可靠信息,并指导后续施工;积累资料,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管道顶进施工中监测地面道路和构筑物的沉降,保证道路的行车安全和结构的稳定性。6.2.监测范围工作井及接收井基坑围护结构水平位移及基坑周边地表沉降监测;施工区域的路面沉降变形监测;监测项目将根据现场情况物探资料进行适当的调整。6.3.监测点布设布设测点前用全站仪在现场按设计里程及坐标放样出顶管轴线位置。在现场顶管轴线上部地表布置沉降监测点,沉降监测点一般情况每1015米布设一点轴线点,顶管施工中若发现新裂缝应增

39、加监测点。顶管施工时周边的土体将产生一定的扰动,对周边的地面的沉降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周施工区域道路;为了更好的估算顶管施工可能引起的地面沉降量,同时可及时地采取措施把影响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垂直于顶管轴线的沉降监测点每5米布设一个检测点。在顶管出、进洞时要加密测点,在顶管出、进洞5米、10米、20米、28米处观测沉降值。6.4.监测内容的实施及测量方法为确保监测工作的可靠性、稳定性及连续性在整个监测区域设立完整的沉降变形监测控制网,由控制网来控制日常的沉降监测。沉降测量采用相对高程系,利用建立的水准测量监测网,参照等水准测量规范要求用水准仪引测。历次沉降变形监测是通过高程基准点间联测一条闭

40、合或附合水准线路,由线路的工作点来测量各监测点的高程。各监测点高程初始值在施工前测定(至少测量2次取平均)。某监测点本次高程减前次高程的差值为本次沉降量,本次高程减初始高程的差值为累计沉降量。水平位移测量采用视准线法进行。在施工区域每边设立2点参照点,建立一条基准线,用经纬仪投影至地面,尽量在基准线上布设水平位移点,用钢尺量测位移点到轴线的偏距E,从而了解水平位移的情况。某监测点本次E值与前次E值的差值为该点本次位移变化量,本次E值与初始的E值之差值即为该点累计位移量。 变形监测控制网的布设 变形监测控制网的起算点或终点要有稳定的点位,为了减少观测点误差的累积,距观测区不能太远。 为便于迅速获

41、得观测成果,变形监测控制网的图形结构应尽可能的简单。 在确保变形监测控制网具有足够精度的条件下,控制网应尽量布设一次全面网。根据以上布网原则,在整个监测区域布设沉降变形监测控制网。主要在各路口布设较稳定的控制网点,采用往返观测附和线路,算出各点高程,作为测量时的起算点。在监测工期内应对控制网定期复核。 测量技术及要求 基准点的复核每月一次对水准控制网进行联测,修正其水准高程。为确保测量的精度,整个沉降测量参照二等水准测量进行。 测量仪器的检校水准仪送检,水准仪必须在法定计量部分出具的有效检验日期内使用。每天工作开始前检查标尺水泡、仪器气泡,发现异常应停止工作检查仪器,改正合格后方可施工。水准仪

42、i角不得大于15。 测量要求观测参照二等水准测量要求采用单路线往返测量,同一人观测;同一仪器测量;同一标尺;同一道路进行。测站的设置视线长度不得大于40m。6.5.投入的仪器设备表3.2.10.6.1:仪器设备使用表仪器名称仪器型号数量备注全站仪NTS-332R6M1台已鉴定水准仪DSZ31台已鉴定计算机卡西欧1套鉴定钢卷尺50m2个鉴定塔尺5m1个鉴定6.6.监测频率为确保施工安全,监测点的布设立足于随时可获得全面信息,监测频率必须根据施工需要跟踪服务,每次测量要注意轻重缓急,在顶管进出洞时要加密监测频率直至跟踪监测,监测频率表一般如下:基坑变形监测频率正常情况下2天一次,如遇暴雨及变形速率

43、较大时一天2次。表3.2.10.7.1:检测频率表施工工况一般监测范围监测频率加密监测出洞出洞20m3次/天视施工需要跟踪监测正常推进中间段1次/天视施工需要跟踪监测进洞进洞20m3次/天视施工需要跟踪监测施工区域路面变形监测频率监测测量的周期应满足观测到测点变形达到相对稳定时为止。6.7.监测报警值a 顶管掘进期间沉降日变量报警值为3mm累计沉降量控制在+10mm-30mm。b 基坑墙顶水平位移累计变形值50mm,变化速率4-6mm/天。c 基坑墙顶竖向位移累计变形值30mm,变化速率3-4m/天。七、施工质量保证措施7.1.本工程的质量目标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和整个企业的形象,

44、为此在本工程施工过程中确立优良工程为工程施工的奋斗目标,组织精兵强将,精心施工。保证做到:(1)、合同履约率100%,交付合格率100%。(2)、杜绝工程的较大及以上质量事故。(3)、积极采用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确保国内同期同行业先进水平得到提高和应用。7.2.工程质量保证体系贯彻GB/TI19002-ISO9002系列标准;落实施工过程控制,测量和试验设备的控制,不合格品的控制。把质量职责落实到各个部门,要素落实到人,使施工工程质量处于受控状态。为保证施工质量,在施工过程中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管理网络,以优质工程为目标,实行工程质量目标管理,明确部门的工作岗位职责,形成一个行之

45、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7.3.工程质量技术控制 班组认真按图纸,按规程操作,建立自检、互检质量保证体系。 施工班组长协助施工员按设计图纸及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验收并提出口头整改意见。 施工员应根据各分部分项的设计图及操作规程进行技术质量验收,当技术质量不符合要求时,提出口头或书面整改通知单,限令在期限内完成整改内容。 技术、质量工程师应根据设计图纸及质量评定标准,进行跟踪管理,对各道工序进行把关、评定,提出书面整改意见,处理一般技术、质量问题,重大技术质量问题向技术质量负责人汇报,并提出整改意见。 技术、质量负责人应对工程技术、质量进行抽查,并责令在期限内整改,处理较大的技术、质量问题,组织技术质量

46、人员进行复查。7.4.顶管施工质量保证主要施工技术参数的控制顶管顶进速度是保证切口土压力稳定、正面出土量均匀的主要手段,所以在顶进时,应对顶进速度作不断的调整,找出顶进速度、正面土压力、出土量三者的最佳匹配值,以保证顶管的顶进质量,也能让顶进设备以最和顺状态工作。顶进轴线的控制顶管在正常顶进施工过程中,必须密切注意顶进轴线的控制。在每节管节顶进结束后,必须进行机头的姿态测量,并做到随偏随纠,且纠偏量不宜过大,以避免土体出现较大的扰动。顶进技术措施穿越前对全套机械设备进行彻底检查,保证其顶进时具有良好的性能。严格控制顶管的施工参数,防止超、欠挖。顶管顶进的纠偏量越小,对土体的扰动也越小。因此在顶

47、进过程中应严格控制顶管顶进的纠偏量,尽量减小对正面土体的扰动。施工过程中顶进速度不宜过快,一般控制在15mm/min左右,尽量做到均衡施工,避免在途中有较长时间的耽搁。安装位置还可适当提前些,以留有余量。7.5.顶管施工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7.5.1.导轨偏移现象基坑导轨在顶管施工过程中产生左右或高低偏移。原因导轨自身的强度不够,受到管子自重的压力而变形。导轨固定不牢靠,受到外力及震动后发生偏移。导轨底部所垫木板太软而产生较大变形。防治措施对导轨进行加固或更换。把偏移的导轨校正过来,并用牢固的支撑把它固定。垫木应用硬木或用型钢、钢板,必要时可焊牢。对工作底板进行加固。7.5.2.后靠背严重变形、

48、位移或损坏现象后靠背被主顶油缸顶得严重变形或损坏,已无法承受主顶油缸的推力。后靠背被顶得与后座墙一起产生位移。后座墙,由于复土太浅或被动土压力太小而使后座墙体产生位移影响到后靠背的稳定。防治措施应该用刚度好的钢结构件取代单块钢板做后靠背。后靠背后面的洞口要采取措施,可用刚度好的板桩或工字钢叠成“墙”垫住洞口或管口。后座墙后的土体采用注浆等措施加固,或者在其地面上压上钢锭,增加地面荷载。座墙尽量使墙脚插入到工作井底板以下深一些。7.5.3测量仪器移动现象用测量仪器观察标尺,偏差一下子大很多或无法找到标尺。在大多数情况下水准气泡也不准。原因仪器被人碰到而移动或者是固定仪器的架子有移动。防治措施仪器

49、架一定要固定在基坑底板上,而且底板要牢固,不要把仪器架固定在会移动的支撑等上面。仪器附近应设栏杆,防止被碰,失准。发现仪器移动必须重新安装好,必须对原始数据做核对,确保重新安装后的仪器数据正确。同时,还应有人复核,并做好记录。7.5.4.管端破损现象在顶进过程中管端内壁产生剥落。顶进过程中发现管端出现环形裂缝或变形。原因两管的张角过大,使其受压面积下降,压应力增加,超过管子所允许的压力。主顶油缸的总推力超过了管子所能承受的推力,往往发生在靠近工作井处的几节管子中。当然后一种情况也有可能与前一种情况同时发生在一处。木垫环太薄或太硬。防治措施在顶进过程中认真控制好方向,纠偏不要产生大起大落。适当增

50、加垫板的厚度,尽量扩大在张角大时的受压面积。在损坏的接口处用环氧树脂修补后再安装上内套环。7.5.5.管接口渗漏现象管接口处有地下水渗入或者产生漏水漏泥现象。原因管接口损坏。张角过大使密封失效。橡胶止水圈没有安装正确或已损坏。防治措施同9.5防治措施安装前应查前橡胶止水圈的规格、型号与外观质量,正确套入砼管的插口槽入。在止水圈进入套环之前要涂抹些浓肥皂水。止水圈不能有翻转有挤出现象。7.5.6.管壁裂缝与管壁渗漏现象管内壁有渗水,并有环向、纵向或不规则的裂缝。原因管口附近出现环向裂缝,大多是纠偏过量。此种裂缝在企口管中最为常见。管内产生纵向裂缝则有可能:管顶载荷太大,管子未达到应有的养护期,成

51、品管子质量有问题,管子的砼不符合标准等。管子承受的推力过大。防治措施防止纠偏过度,管口张角每增加0.5度,其承受的推力则下降50%左右。可在管端承受推力的端面上垫上一定厚度的木垫环,以增加管口承受推力的接触面积。加强管子使用前的检验工作。7.5.7.地面沉降现象在顶管施工完成以后,在管子中心线左右两侧的地面产生沉降。并且,随着时间的推延,沉降槽的宽度与深度均匀与日俱增。原因沉降的原因有四种:第一种是超挖所造成的,正常的挖土量须控制在应挖土体的95%100%之间。第二种是顶管过程中对土拓扰动而产生的沉降。防治措施控制好尺进与出土量之间的关系,做到不超挖。7.5.8.严重偏高现象管子前面出现塌方,

52、工具管及管子均严重偏高。原因管子严重偏高是手掘式顶管中常见的质量通病。其产生的原因都是土质较差的前提下,辅助施工措施又没有很好发挥作用时,前方发生塌方。这时,操作者为了罅塌方而错误地采用了所谓的“闷顶”,即不出土的情况下一味地往前顶而造成的。因为前方发生塌方时,塌方的土就按土的自然休止角涌入管内,工具管前上方的土受到了扰动。这时,管子往前顶时就会沿着土的自然休止角往上爬。当清理完管内的土再进行测量时,管子已爬得很高了。情况严重的管子可爬到地面附近,在数十米长度内可一下子爬高23米。所以“闷顶”是万万不可采用的。防治措施当管子前方出现塌方以后应采取必要的辅助施工方法来稳定挖掘面。如采用井点降水或

53、采用注浆等措施,也可在工具管内充以适当的气压来使挖掘面稳定。7.5.9.左右偏差较大现象左右偏差已超差,而且方向纠偏越纠越偏。原因左右偏差一般较高低偏差纠正起来容易些,发生在手掘式顶管中的这种偏差不外乎于以下几种原因:一边土较硬,另一边土软软,因此工具管和管子偏向土软的一边。手掘式因为比较简单,施工人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派不太熟悉测量仪器的人进行测量,仪器看错。防治措施尽量使管子两侧的措施对称。测量人员一定要经过严格培训合格以后方可上岗,对初上岗的人员要在有经验较丰富的人员带领下进行作业,同时多加以复核,以免测量差错。7.5.10.严重偏低现象工具管越顶越低,工具管内下部的土比较湿,比较软。

54、原因造成这种偏差的原因是由于管子上部土较硬,下部土软软。土软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土质本身存在着上层较硬,下层较软,我们是在两层土之间顶进。另一种是由于辅助施工措施使用不当或该措施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的结果。防治措施尽量多挖上部较硬的土,而少挖下部较软的土。7.5.11.主顶推力过大现象主顶油缸的推力已超出正常顶进阻力,每平方米管外面积的综合摩阻力已达20KN以上。原因管子顶得不直,方向和高低偏差有大起大落现象。遇到障碍物。防治措施方向纠偏切忌过猛。八、劳动力计划8.1.施工组织机构设置组建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部设经理1人,技术负责人1人,下设七个职能部门,分别由施工组织管理经验丰富的各专业技术管理

55、人员负责。所设各机构及人员均在项目经理部统一领导下,分工负责,各尽其职,协调配合工作,确保工程优质按期完工。表4.1.1:管理人员配备一缆表序号姓名项目部职务主要职责1牛磊项目经理项目全面工作2程传磊技术负责人全面负责施工技术3王政工区长 负责施工现场4李龙月材料员负责材料采购5屈前前质检员质量检查6孙 峰安全员专职安全员7刘 成测量员施工测量8王西龙施工员现场施工9许 姗资料员内业资料、文件管理10兰 盛试验员试验检测8.2劳动力计划表4.2.1:劳动力计划浏览表序号工 种人数备 注1顶管工3有顶管施工经验2机修工1专业技工3电工1专业技工4电焊工1专业技工5测量工1专业技工6作业坑施工工种

56、4多年施工经验7杂工5九、施工安全保证措施不发生有人员死亡的生产安全事故。不发生较大及以上分包商主责的生产安全事故;不发生负主责的较大及以上交通事故。不发生重大设备、财产损失事故。不发生造成人员死亡的火灾和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及以上的火灾。不发生群体性职业病危害事故。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10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告知率、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率、主要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等100%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劳动者的职业健康体检率100%9.1.安全保证体系以杜绝事故为目的,运用严格的管理制度和严密的组织,把各部门、各环节的安全管理职能组织起来,做到生产与安全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使安全管理制度化。

57、项目经理部设专职安全部门,由项目经理和总工程师直接领导,现场各工区安全员,现场工区经理和生产部门负责人、施工员、班组长及工人均属于安全管理部门的成员。9.2.重大危险源识别工作井开挖后,为防止人员跌入基坑,临边防护是安全重点。工作井塌方,因井最大挖深达4.5米,土质为素土。极易产生坍塌对井下和管内操作人员的安全影响很大。管内有毒气体入侵致使操作工人窒息,因管道内挖方段较长,人工长时间管内作业窒息危险较大。管前刃角土层坍塌。顶管从高处向低处顶进时管内积水。垂直运输时防止物体打击。用电安全。吊装安全。交通安全。9.3.安全保证措施(1)沿工作井四周设置1.2米高的固定护栏,护栏上挂安全网,工作井四

58、周要挂相应的警示标语。(2)挖土施工时工作井必须设置爬梯,供人员上下井用。使用的卷扬机等应安全可靠并配有自动卡紧保险装置。(3)挖出的土石方应及时运离工作井,不得堆放在工作井四周1米范围内。(4)顶管作业人员必须戴硬安全帽。(5)顶管施工区域沿线采用标准围挡。(6)严格遵循土方开挖程序,控制均匀挖土,防止发生偏位,严重倾斜或管涌等现象,做好作业前和施工中的通风换气工作,每次进入管道时,保证管内通风,以免导致人身事故。(7)吊车、起重设备由专人操作和专人指挥,统一信号,预防发生碰撞。吊车靠近工作井边坡行驶时,加强对地基稳定性检查,防止发生倾翻事故。吊管下工作井时,注意安全。起重吊装指挥人员必须持

59、证上岗,作业时应与操作人员密切配合,执行规定的指挥信号,操作人员应按照指挥人员的信号进行作业,当信号不清或错误时,操作人员可拒绝执行。(9)加强机械设备维护、检查、保养。机电设备由专人操作,认真遵守用电安全操作规程,防止超负荷作业。(10)开挖前详细了解沿线管线资料,做好沿线管线保护措施。(11)作业人员必须为身强力壮的年轻,每个作业人员在管内作业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采取轮换制度,避免劳动强度过大引起危险。(12)顶进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使用安全带,洞口必须有施工人员照应,洞内用不大于12伏照明灯照明,每班作业时必须有合格的电工当班。(13)利用轴流式抽水泵在工作井设置的集水井内进行抽水,保持

60、井内无积水,抽水时,施工作业人员不得站立在积水范围内。(14)备足水泵,在管内有积水时迅速抽干管内积水。(15)出土时,井下不能站人,工作井上平台的作业人员出土时必须使用安全带。(16)自制木板小车,用于放置压缩空气呼吸器和运载进管人员,并在车尾部拴上绳子,在万一发生意外的情况下由管外监护人员迅速将管内人员拉出管外进行抢救。(17)利用鼓风机并购买足够长度的软管,用于输送空气进入管道,加强管内空气的流动和循环。工作挖掘面的工人要佩带含氧量探测仪,经常检查该处含氧量必须超过18。(18)管外配备专职监护人员,密切注意入管作业人员状态,每一分钟对管内人员进行呼喊或用一条绳子每隔一定时间拉一下作业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