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总论 第八_第1页
传染病学总论 第八_第2页
传染病学总论 第八_第3页
传染病学总论 第八_第4页
传染病学总论 第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传染病学总论消化内科 程 琪第一页,共五十八页。第二页,共五十八页。学习意义及重要性 了解传染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掌握传染性疾病发生与发展规律认识突发或新发传染病第三页,共五十八页。1.了解:学习的传染病目的、发病机制,影响流行过程因素及治疗2.熟悉:传染病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传染过程中的免疫应答作用;传染病的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传染病的诊断3.掌握:传染病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临床特点;传染病的预防 目的要求 第四页,共五十八页。概 念 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 传染病学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

2、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内外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科学。 第五页,共五十八页。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第六页,共五十八页。一、感染的概念 感染:病原体和人体的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构成感染或传染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因素:病原体、人体、它们所处的环境。 共生状态 机会性感染 条件致病菌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第七页,共五十八页。 感染情况首发感染,重复感染,混合感染,重叠感染,继发感染。医院获得性感染(医院感染) 交叉感染 自身感染或内源性感染 医院性感染 社区获得性感染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第八页,共五十八页。二、感染过程的表现1.清除

3、病原体 2.隐性感染3.显性感染4.病原携带状态 5.潜伏性感染 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第九页,共五十八页。 1.清除病原体 非特异性防御能力 皮肤黏膜 胃酸 正常体液 组织内细胞 屏障 杀菌 溶菌 吞噬 特异性免疫功能 主动免疫接种疫苗或自然感染 被动免疫从母体获得或注射免疫球蛋白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 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非特异性免疫防御能力清除,亦可由特异性体液免疫与特异性细胞免疫物质将相应的病原体清除。第十页,共五十八页。 2.隐性感染 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 病原体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4、。(大多数)病原体被清除,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少数)病原体持续存在,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成为无症状携带者。隐性感染的转归第十一页,共五十八页。 3.显性感染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发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显性感染的转归病原体被清除小部分显性感染者亦可成为慢性病毒携带者。感染者获得较为稳固的免疫力。 如:甲型肝炎、麻疹另一些传染病病后免疫力并不牢固。 如:细菌性痢疾死亡!第十二页,共五十八页。 4.病原携带状态 分类: 按病原体:带病毒者、带菌者或带虫者等。 按发生和持续时间: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或

5、慢性携带者。 按携带病原体的持续时间:急性携带者(小于3个月),慢性携带者(大于3个月)。慢性乙肝大于6个月。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第十三页,共五十八页。 5. 潜伏性感染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引起显性感染。如:单穿疱疹病毒、结核杆菌感染等。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引起显性感染。如:单穿疱疹病毒、结核杆菌感染等

6、。潜伏性感染与病原携带状态的区别?在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引起显性感染。如:单穿疱疹病毒、结核杆菌感染等。第十四页,共五十八页。潜伏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 隐性感染 清除病原体 感染谱频度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第十五页,共五十八页。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侵袭力 毒力 数量 变异性 病原体的致病能力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第十六页,共五十八页。 1.侵袭力直接侵入人体 如血吸虫尾蚴经消化道或呼吸道进入人体,先黏附于肠或支气管黏膜表面,再侵入组织细胞组织,产生毒素,引起病

7、变。如志贺菌、结核分枝杆菌。病毒性病原体常通过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再进入细胞内有些病原体的侵袭力较弱,需经伤口进入人体,如破伤风杆菌。 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 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第十七页,共五十八页。 2.毒力 毒素 外毒素 如白喉、破伤风杆菌、霍乱弧菌 内毒素 如伤寒杆菌、菌痢杆菌 其他毒力因子 侵袭能力(志贺菌) 穿透能力(钩虫丝状蚴) 溶组织能力 (溶组织阿米巴) 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第十八页,共五十八页。 外毒素 内毒素 G+(主要) G- (主要) 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细菌外层细胞壁的部分成份,细菌死亡时释放出来。 蛋白质或特殊的酶磷脂多糖蛋白质复合物是脂多糖

8、亲组织性能选择性地作用于某些组织器官引起特殊病变 无亲组织性 对热不稳定 对热相对稳定产生的药理与病理生理反应是专一的,不同外毒素产生不同反应 毒性相对弱可以被抗体中和课外内容:外毒素与内毒素的区别第十九页,共五十八页。 3.数量同一种传染病,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与致病能力成正比不同的传染病,能引起疾病的最低病原体数量可有较大差异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第二十页,共五十八页。 4.变异性 变异因素 环境、药物、遗传 变异类型 致病力变异 抗原性变异 耐药性变异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第二十一页,共五十八页。四、感染过程中的免疫应答 保护性免疫应答:有利于机体抵抗病原体 非特异性免疫 天然屏障 皮肤、黏膜、胎盘

9、屏障、血脑屏障 吞噬作用 体液因子 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变态反应:促进病理改变 特异性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第二十二页,共五十八页。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第二十三页,共五十八页。一、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 入侵部位 机体内定位 排出途径 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第二十四页,共五十八页。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直接损伤 毒素作用 免疫机制 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第二十五页,共五十八页。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发热 急性期改变 蛋白代谢 糖代谢 水电解质代谢 内分泌改变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第二十六页,共五十八页。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第二十七页,共五十八页。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传

10、染源: 患者 隐性感染者 病原携带者 受感染的动物 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第二十八页,共五十八页。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 如麻疹、白喉、结核病等 消化道传播 如伤寒、菌痢、霍乱等 接触传播 如血吸虫、麻疹、乙肝 虫媒传播 如疟疾、斑疹伤寒、黑热病 血液、体液传播 如疟疾、乙肝、丙肝 其他:母婴传播(垂直传播)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第二十九页,共五十八页。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有些传染病只用一种传播途径,如伤寒只经消化道传播;有些传染病有多种传播途径,如疟疾经虫媒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先天性感染第三十页,共五十八页。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11、人群易感性 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性者。 流行的周期性 人工免疫影响流行的周期性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第三十一页,共五十八页。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自然因素 地理、气象和生态 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人兽共患病 社会因素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第三十二页,共五十八页。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第三十三页,共五十八页。传染病的特征一、基本特征二、临床特点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第三十四页,共五十八页。一、基本特征 病原体 传染性 流行病学特征 感染后免疫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第三十五页,共五十八页。 1.病原体 有特异性 应用新技术可发现更多病原体 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第三十六页,共五

12、十八页。 2.传染性传染性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传染性意味着病原体能通过某种途径感染他人。传染病病人有传染性的时期为传染期。每一种传染病的传染期都相对固定。可作为隔离病人的依据之一。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第三十七页,共五十八页。 3.流行病学特征 流行性 季节性 地方性 外来性 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第三十八页,共五十八页。 4. 感染后免疫 属特异性、主动、保护性免疫 持续时间在不同传染病中有很大差异 持续时间短可出现再感染、重复感染 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 是指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或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第三十九页,共五十八页。

13、二、临床特点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潜伏期 前驱期 症状明显期 恢复期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通常分为四个阶段(四期经过)。第四十页,共五十八页。1.潜伏期每个传染病的潜伏期都有有个范围(最短、最长),并呈常态分布 长短不一,随病原体的种类、数量、毒力与人体免疫力的强弱而定潜伏期短的传染病,流行时往往呈暴发有些疾病在潜伏期期末已具有传染性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 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称为潜伏期。第四十一页,共五十八页。2. 前驱期临床表现非特异性 为许多传染病所共有一般持续13天前驱期已具有传染性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 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

14、同称为前驱期。第四十二页,共五十八页。3. 症状明显期充分表现特有症状和体征 为许多急性传染病所共有某些传染病可缺如,即顿挫型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第四十三页,共五十八页。4.恢复期机体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 。可残余病理改变(如伤寒)或生化改变(如病毒性肝炎),病原体尚未能被完全清除(如霍乱、痢疾)。可出现再燃、复发 。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 当机体的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均基本消失,临床上称为恢复期。第四十四页,共五十八页。三、临床特点常见的症状与体征 发热 三个阶段、多种热型皮疹 时间、分布、次序、形状毒血症状 单核-吞噬细胞

15、系统反应 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第四十五页,共五十八页。第五节 传染病的诊断第四十六页,共五十八页。传染病的诊断依据 临床资料 clinical data 详尽的病史、细致的体检 流行病学资料 epidemiological data 发病年龄、职业、季节、地区,集体发病史 预防接种史、过去史、家族史 实验室检查 laboratory data 常规检查、病原学检查、免疫学检查等 第五节 传染病的诊断第四十七页,共五十八页。直接检出 病原学检查第五节 传染病的诊断第四十八页,共五十八页。分离培养 第五节 传染病的诊断第四十九页,共五十八页。分子生物学检测 分子杂交 聚合酶链反应 第五节 传染病的

16、诊断第五十页,共五十八页。 特异性抗体检测 特异性抗原检测 免疫标记技术 细胞免疫功能检查免疫学检测第五节 传染病的诊断第五十一页,共五十八页。第六节 传染病的治疗第五十二页,共五十八页。传染病的治疗方法 一般及支持疗法 病原/特效疗法 对症疗法 中医中药第六节 传染病的治疗第五十三页,共五十八页。第七节 传染病的预防第五十四页,共五十八页。传染病的预防方法 控制传染源 病人: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及时上报 接触者:检疫、密切观察、药物预防/预防接种 病原携带者:治疗、教育、调整岗位、随访观察 切断传播途径 主要针对:消化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寄生虫病 方法:消毒(预防性和疫源性)、杀虫、卫生措施 保护易感人群 特异性主动免疫:疫苗、菌苗、类毒素 特异性被动免疫:抗毒素、丙球、高滴度免球第七节 传染病的预防第五十五页,共五十八页。丙 类11种法定传染病乙 类26种甲 类2种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我国法定传染病第七节 传染病的预防第五十六页,共五十八页。甲 类2种鼠疫、霍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