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学年江苏省苏州外国语学校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3学年江苏省苏州外国语学校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3学年江苏省苏州外国语学校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3学年江苏省苏州外国语学校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3学年江苏省苏州外国语学校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3学年高考生物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下列关于观察减数分裂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可用蝗虫卵母细胞的固定装片观察减数分裂B用洋葱根尖制成装片,能观察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C能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的装片中,可能观察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D用桃花的雄蕊比用桃花的雌蕊制成的装片容易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2如图表示某一区域甲乙两个物种个体数

2、量比随时间变化的坐标图。则甲乙两种群的种间关系为( )A捕食B竞争C寄生D互利共生3跳蝻腹节绿条纹对黄条纹为显性,由基因A、a控制。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调查了某沙化草原不同区域的跳蝻腹节表现型,并计算了A基因频率,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沙化草地M区绿草地L区沙化草地N区绿条纹频率136191146A基因频率121714A跳蝻A基因频率低是导致M区草地比N区草地沙化严重的原因B草地沙化及天敌捕食等环境因素是跳蝻腹节颜色进化的外因CM区与N区存在的地理隔离将导致两个地区的跳蝻进化为不同的物种D三个调查区的杂合绿条纹跳蝻所占比例的大小关系是LNM4下列关于细胞核的叙述,错误的是( )A蛋白

3、质和脂质是核膜的主要成分,核膜具有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BRNA聚合酶在细胞核内合成后,通过核孔运输到细胞质C人体内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核孔的数量多、核仁体积大D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细胞核内DNA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5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表的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刺激a点,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a点受刺激时膜外电位由正变负B电表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C电表只能发生一次偏转D该实验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61988年,阿格雷分离出了细胞膜中的水通道蛋白;1998年,麦金龙测出了K+通道立体结构。为此他们获得了200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

4、是( )A细胞膜中的水通道蛋白等所有蛋白质都是可以运动的B水分子通过水通道蛋白和磷脂分子间隙的运输方式不同C一种离子通道蛋白只能运输同一种离子D不同细胞运输同种离子或分子的方式可能不同,蛋白质也可以不同7若除酶外所有试剂均已预保温,则在测定酶活力的试验中,下列操作顺序合理的是A加入酶加入底物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B加入底物加入酶计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C加入缓冲液加入底物加入酶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D加入底物计时加入酶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8(10分)下列有关实验或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A萨顿通过类比推理法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过

5、程,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部分被标记个体的标记物脱落,将会导致调查结果较实际值偏大C探究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中,用卡诺氏液可将染色体染色D制备纯净细胞膜时,可选择去掉细胞壁的成熟叶肉细胞作为实验材料二、非选择题9(10分)科技人员发现了某种兔的两个野生种群,一个种群不论雌、雄后肢都较长,另一种群不论雌、雄后肢都较短,为确定控制后肢长、短这一相对性状的基因显隐性关系及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位于性染色体的、1、2区段(如图),兴趣小组同学进行了分析和实验(区段为X染色体与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在此区段中有等位基因;1区段为Y染色体上特有区段,2区段为X染色体上

6、特有区段)。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兔的种群中2区段是否有等位基因:_(填“是”或“否”),兔在繁殖过程中性染色体上能发生基因重组的区段是_。(2)首先同学们认为可以确定控制后肢长、短的基因不位于1区段,理由是_。(3)同学们分别从两种群中选多对亲本进行了以下两组实验:甲组:后肢长后肢短F1后肢短;乙组:后肢长后肢短F1后肢短。从两组实验中可得到以下结论:后肢长度的显隐性关系为_,在此基础上可以确定基因不位于_,理由_。(4)为进一步确定基因的位置,同学们准备分别用乙组的F1与亲代个体进行两组回交实验:丙组:F1雌亲代雄;丁组:F1雄亲代雌,以确定基因位于区段还是位于_。10(14分)微生物与

7、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目前,微生物已经在食品、医疗等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请回答下列有关微生物的问题:(1)制作葡萄酒的过程中,需将温度控制在_。家庭制作泡菜时无须刻意灭菌,原因是_。变酸果酒表面的菌膜、泡菜坛内的白膜相关的微生物分别是_。(2)采用平板划线法分离菌种时,在培养基表面共划_个区域时,需要6次灼烧接种环。对菌种进行临时保藏时,试管中的固体培养基常呈斜面状,目的是_。此外,试管口通常塞有棉花,其作用有_。(3)土壤中的某些微生物可以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为碳源。若要设计实验验证某细菌属于该类微生物,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和结论:_。11(14分)探究环境因素对小麦光合作用的

8、影响,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1)D1蛋白位于叶绿体的_上,参与水的分解,产物用于_反应中CO2的还原。(2)研究高温对小麦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机制,测定D1蛋白含量、D1蛋白基因表达量和D1蛋白分解基因表达量,结果如图。据图甲、乙的CK组和H组分析:高温下光合作用速率_,推测可能与_有关。 据图丙、丁结果进一步推测高温引起H组D1蛋白含量变化的原因是:D1蛋白能可逆性转化成中转形式D1蛋白,进而避免被分解。依据是CK组D1蛋白合成量与分解量大致相同,而H组D1蛋白合成量_分解量。(3)进一步研究黄体酮对高温下小麦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机制,结果如图中P、P+H组所示。图甲表明黄体酮能_高温对光合作用

9、的抑制。据图乙、丙、丁推测,黄体酮作用的分子机制是_。依据是 _。12豌豆(2n14)的生长发育受赤霉素(GA)的影响,赤霉素能够促进豌豆茎伸长,缺乏赤霉素能导致豌豆植株矮化。赤霉素的生成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如下图),研究人员在连续多年种植的高茎豌豆田中,偶然发现了两株矮茎的单基因突变植株。请回答下列问题:(1)豌豆的叶形有S、S、S等不同类型,它们是通过基因突变形成的,这说明基因突变具有_的特点,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生物生存的温度、水分等环境条件_(填“有”或“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2)为了确定这两株矮茎豌豆发生突变的基因是否相同,可将_进行杂交。若F1表现为_时,可确定

10、这两株矮茎豌豆发生突变的基因不同,进一步将F1自交得F2,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3)当体细胞缺失一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染色体时,称为单体(存活可育,染色体数为2n1),这种变异属于_变异,可用于基因的染色体定位。豌豆的子叶黄色对绿色为显性,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人为建立豌豆黄色子叶的单体系(染色体数为2n1的全部类型),将正常的绿色子叶豌豆与纯合黄色子叶豌豆单体系的全部个体分别杂交,并将每对杂交组合所结的种子分别种植,当某对杂交组合的后代出现_色子叶时,可将控制子叶颜色的基因定位于该组合黄色子叶亲本所缺失的染色体上。参考答案(含详细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

11、、B【答案解析】减数分裂实验原理:蝗虫的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再形成精子。此过程要经过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在此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可据此识别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题目详解】A、蝗虫卵母细胞、蚕豆花粉母细胞都有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故用蝗虫卵母细胞、蚕豆花粉母细胞的固定装片观察减数分裂,(但最好选用雄性个体),A正确;B、洋葱根尖细胞不能进行减数分裂,故不会观察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B错误;C、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因此能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的装片中,可能观察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C正确;D、精子的形成

12、过程是连续的,能统计到各个时期的细胞且数量多,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是不连续的,不能统计各个时期的细胞且数量少。故用桃花的雄蕊比用桃花的雌蕊制成的装片更容易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D正确。故选B。【答案点睛】本题考查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2、B【答案解析】种间关系包括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寄生,其中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是同步的;捕食关系中,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不同步,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即一种生物的数量随另一种生物的数量变化而变化;竞争关系中,两者的数量呈同步性

13、变化。据此答题。【题目详解】由图可知:随时间的推移,甲乙个体数量的比先增加后减少,最后在t时刻降为零,说明甲种生物的数量先增后减,最终被淘汰,因此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B正确。故选B。3、B【答案解析】遗传平衡定律:在数量足够多的随机交配的群体中,没有基因突变、没有迁入和迁出、没有自然选择的前提下,种群是基因频率逐代不变,则基因型频率将保持平衡:p2表示AA的基因型的频率,2pq表示Aa基因型的频率q2表示aa基因型的频率。其中p是A基因的频率;q是a基因的频率。基因型频率之和应等于1,即p2+ 2pq + q2 = 1【题目详解】A、跳蝻A基因频率低是N区和M区草地沙化对A基因控制的性状进行

14、选择的结果,A错误;B、草地沙化及天敌捕食等环境因素对跳蝻的黄条纹性状进行了定向选择,是跳蝻腹节颜色进化的外因,B正确;C、M区与N区是某沙化草原不同地区,两地区的地理隔离不会导致两个地区的跳蝻进化为不同的物种,C错误;D、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计算,三个调查区的杂合绿条纹跳蝻所占比例依次为1.32、1.42、1.48,因此三地区的大小关系是N L M,D错误。故选B。【答案点睛】熟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并能用进化理论解答有关物种形成的问题是解答本题的关键!4、B【答案解析】基因表达是指将来自基因的遗传信息合成功能性基因产物的过程,基因表达产物通常是蛋白质。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转录过程由R

15、NA聚合酶进行,以DNA为模板,产物为RNA。RNA聚合酶沿着一段DNA移动,留下新合成的RNA链。翻译过程是以信使RNA(mRNA)为模板,指导合成蛋白质的过程。细胞核是真核细胞内最大、最重要的细胞结构,是细胞遗传与代谢的调控中心,是真核细胞区别于原核细胞最显著的标志之一(极少数真核细胞无细胞核,如哺乳动物的成熟的红细胞,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等)。核孔是蛋白质、RNA等大分子出入的通道。【题目详解】A、蛋白质和脂质(磷脂)是核膜的主要成分,核膜具有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A正确;B、RNA聚合酶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B错误; C、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转录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RNA通

16、过核孔进入细胞质翻译,且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因此人体内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核孔的数量多、核仁体积大,C正确;D、细胞核内的DNA是遗传物质,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细胞核内DNA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故选B。5、D【答案解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题目详解】A、a点受刺激时,Na+内流,导致膜外电位由正变负,A正确;B、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

17、的传递,依次经过两个电极,所以电表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B正确;C、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兴奋不能传到最右边的神经元上,所以电表只能发生一次偏转,C正确;D、由于电表能偏转,电表只能发生一次偏转,所以该实验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D错误。故选:D。6、A【答案解析】水通道蛋白是一类跨越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的蛋白质。水通过磷脂双分子层的运输方式属于自由扩散;水通过水通道蛋白协助,不消耗能量,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题目详解】A、细胞膜上大多数蛋白质可以运动,A错误;B、水直接跨膜的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通过水通道蛋白的协助方式为协助扩散,所以水分子通过水通道蛋白和磷

18、脂分子间隙的运输方式不同,B正确;C、通道蛋白具有特异性,一种离子通道蛋白只能运输同一种离子,C正确;D、葡萄糖进入红细胞和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不同,载体蛋白也不同,D正确。故选A。【答案点睛】本题设置“水通道蛋白”的情境,考查物质进出细胞方式。答题关键在于掌握生物膜的结构以及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区别与联系。7、C【答案解析】依题意可知,该实验的pH为无关变量,为了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应控制相同且适宜,而缓冲液能够起到维持反应液的pH恒定的作用,因此需最先加入;酶具有高效性,所以在控制pH恒定的条件下,应先加底物后加酶,让酶促反应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进行,一定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根据题干信息“除酶外

19、所有试剂均已预保温”,所以合理的操作顺序是在调整pH值后,加入酶,即加入缓冲液加入底物加入酶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故选C。【答案点睛】获取题干信息“除酶外所有试剂均已预保温”,根据实验设计中无关变量要保持适宜且相同,科学设计实验程序。8、B【答案解析】1、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2、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

20、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3、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的原理:低温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成两个子细胞实验步骤是:固定(卡诺氏液)解离(盐酸酒精混合液)漂洗染色(改良苯酚品红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制片观察。【题目详解】A、萨顿通过类比推理法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过程,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A错误;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部分被标记个体的标记物脱落,根据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则会导致调查结果较实际值偏大,B正确;

21、C、探究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实验中,卡诺氏液用于材料的固定,C错误;D、去掉细胞壁的成熟叶肉细胞仍具有液泡、叶绿体等具膜细胞器,不能用于获得纯净的细胞膜,D错误。故选B。二、非选择题9、是 区段和2区段 不论雌、雄后肢长度表现都一致,与性别无关 后肢短对后肢长为显性 2区段 乙组实验F1没有出现交叉遗传现象 常染色体 【答案解析】基因位置的判断方法。在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的判断方法:1已知性状的显隐关系,通常采用隐性的雌性和显性的雄性的个体进行杂交,若后代中雌雄个体表现型一致,则位于常染色体上;若后代中雌性表现为显性,雄性表现为隐性,则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2未知性状的显隐关系,通常采用

22、正反交实验,若正反交结果相同,则位于常染色上;若正反交结果不同,则位于X染色体上。【题目详解】(1)在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中,雌性体内有2条同型的性染色体,用XX表示,雄性体内有2条异型的性染色体,用XY表示。2为X染色体上特有区段,因此在兔的种群中2片段有等位基因;兔在繁殖过程中,X染色体与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即I区段上,以及X染色体特有区段即2区段上都能发生基因重组。(2)1区段为Y染色体上特有区段,该区段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表现为限雄遗传,而题意显示,某种兔的两个野生种群,不论雌、雄后肢长度表现都一致,不表现限雄遗传,因此可以确定控制后肢长、短的基因不位于1区段。(3)分析两组实验结果可知:

23、无论用后肢长的个体作父本,还是作母本,即无论正交还是反交F1 都表现为后肢短,由此说明,后肢短对后肢长为显性,且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不位于2片段上(或乙组实验F1没有出现交叉遗传现象,可以确定基因不位于2片段上)。(4) 结合对(2)和(3) 的分析,已经排除了基因位于1片段与2片段上的可能性,因此分别用乙组的F1与亲代个体进行两组回交实验的目的是:为进一步确定基因是位于I区段上还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答案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熟知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

24、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10、1825 发酵过程中,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以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 醋酸菌、酵母菌 5 增大接种面积,有利于保藏更多菌种 通气和防止杂菌污染 将该细菌接种在无碳源的培养基上,若能生长,则说明该细菌能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为碳源 【答案解析】1、在利用酵母菌发酵时最好是先通入足够的无菌空气在有氧环境下一段时间使其繁殖,再隔绝氧气进行发酵;酒精发酵的最佳温度是在1825,pH最好是弱酸性。2、常用的接种方法主要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两者都可以用于菌种的分离,前者接种前和接种后均需要对接种环进行灼烧灭菌,后者还可以用于菌种的计数。【题

25、目详解】(1)制作葡萄酒的过程中,需将温度控制在1825;家庭制作泡菜时无须刻意灭菌,原因是发酵过程中,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以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变酸果酒表面的菌膜是醋酸菌、泡菜坛内的白膜相关的微生物是酵母菌。(2)每次使用接种环之前以及每次使用接种环后均需灼烧灭菌,故采用平板划线法分离菌种时,在培养基表面共划5个区域时,需要6次灼烧接种环;对菌种进行临时保藏时,试管中的固体培养基常呈斜面状,目的是增大接种面积,有利于保藏更多菌种;此外,试管口通常塞有棉花,其作用有通气和防止杂菌污染。(3)验证土壤中的某些微生物可以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为碳源的实验中,自变量为有无碳源,因变量为微生物能不能生

26、长,因此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和结论为:将该细菌接种在无碳源的培养基上,若能生长,则说明该细菌能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为碳源。【答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11、类囊体(类囊体薄膜、基粒、基粒片层) 暗(碳) 降低 D1蛋白含量减少 大于 解除 促进D1蛋白合成、促进转化为中转形式的D1蛋白、促进D1蛋白周转 图中显示D1蛋白基因表达量(D1蛋白合成量)P+H组多于H组;D1蛋白分解基因表达量P+H组与H组大致相同;但是D1蛋白含量P+H组少于H组 【答案解析】1. 图甲中,H组与P+H组相比,P+H组光合速率比H组高,表明黄体酮

27、能缓解高温对光合作用的抑制。2. 图乙中,H组与P+H组相比,P+H组(使用黄体酮)的D1蛋白含量比H组低,图丙中,使用黄体酮的组D1蛋白表达量却比未使用的组高(P组比CK组高,P+H组比H组高),图丁中使用黄体酮的组与未使用组D1蛋白分解基因的表达量基本相同(CK组与P组基本相同,H组与P+H组基本相同)。【题目详解】(1)根据D1参与水的分解可知,该蛋白位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产物有【H】、ATP,用于暗反应中 CO2 的还原。(2)研究高温对小麦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机制,测定 D1 蛋白含量、D1 蛋白基因表达量和 D1蛋白分解基因表达量,分析图示结果可知: 据图甲、乙的 CK 组为水、

28、25处理, H组为水、36处理,结果CK组光合作用速率比H组高,说明高温下光合作用速率降低;结合图乙分析:图乙中H组的D1蛋白含量比CK组下降,推测可能与D1蛋白含量减少有关。 据图丙、丁结果进一步推测,高温引起 H 组 D1 蛋白含量变化的原因是:D1 蛋白能可逆性转化成中转形式 D1 蛋白,进而避免被分解。 依据是 CK 组 D1 蛋白合成量与分解量均为1,大致相同,而H组D1蛋白合成量为3,而分解量为1.5,合成量大于分解量。 (3)进一步研究黄体酮对高温下小麦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机制, P组的处理是黄体酮、25,P + H 组的处理是黄体酮、36,分析图示结果可知:图甲中,H组与P+H组相比,P+H组光合速率比H组高,表明黄体酮能解除高温对光合作用的抑制。 依据各图的结果分析可知:图中显示D1蛋白基因表达量(D1蛋白合成量)P+H组多于H组;D1蛋白分解基因表达量P+H组与H组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