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教学目的:了解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的化学组成及物理性质,使学生 对本课程所讨论的物质对象有一些基本的认识,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好基础。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油、气的化合物组成和油田水的特征及水型。 难点是石油的组分组成和生物标记化合物、天然气的相图以及油气的同位素分 布及其石油地质意义。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主要教学内容:石油的概念;石油的组成元素、化合物、馏分、组分等;石油的分类; 海陆相石油的区别;石油的物理性质。(石油工程专业适当补习相关有机化学内 容)天然气的概念(广义和狭义);天然气的产出类型;天然气的组成烃类 和非烃类组分;天然气的物理性质。稳定同位素的概念及
2、表示方式;同位素的分馏作用及分馏效应;油、气的稳 定同位素组成一一主要是碳和氢,硫、氮、氧作简要介绍。(石油工程专业只讲 碳、氢同位素分布的表示及油气中碳、氢同位素的分布范围)油田水概述;油田水的产状,包括贮存状态、与油气的位置关系;油田水的 来源;油田水的化学成分及矿化度;油田水的水型;油田水的物理性质。要求学生了解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专业概念,理解石油不同化学组成(元 素、化合物、组分、馏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掌握油、气主要物理性质(比重 与密度、粘度、溶解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趋势,明确油、气没有确定的 物理常数,化学组成是决定其物理性质的本质因素。了解组成油气的主要元素碳 和氢的
3、同位素变化特征。了解油田水的基本特征,掌握油田水的苏林分类及油田 水的主要水型。特别是温度和压力(涉及地面与地下不同环境)对油气物理性质 的影响必须讲深讲透,讲清同位素分馏效应,为后面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第二章油气成因与烃源岩教学目的:认识油气的来源及油气形成的地质条件,知晓如何评价油气 源。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石油成因的现代概念及与之相联系的炷源岩评 价,天然气成因类型中的煤型气;难点是与有机成因晚期成油说相适应的有利油 气生成的地质环境,以及深源油气无机成因机理。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主要教学内容:油气成因概述,包括研究意义、简史。石油成因的现代概念一一阐述有机成因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原理。早
4、期成油说与未熟-低熟油一一简介有机成因早期成油说与部分勘探现实。关于无机生油说一一介绍无机生油说的主要观点和二元论,以开阔油气成因 思路。天然气的成因与相关类型集中讨论天然气的来源及成因类型。烃源岩与油气地球化学对比,是基于油气有机成因晚期成油说,阐述烃源岩 的概念、研究方法以及油气藏中油气的来源研究。(石油工程专业对未熟-低熟油和无机生油可略,对有利油气形成的地质环 境要适当补习沉积环境方面的知识)要求学生了解油气成因假说一直存在有机起源和无机起源两大学派,油气工 业飞速发展的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有效指导油气勘探的主导理论是有机成因晚期 成油说一一即油气成因的现代概念;系统掌握有机成因晚期成油
5、说的理论体系及 油气形成机理。也要知晓存在未熟-低熟油和无机成因天然气。了解天然气与石 油在成因上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理解天然气的四种主要成因类型,掌握其鉴别标 志。重点阐述当今油气成因主流理论-有机成因晚期成油说,对形成油气的原始 物质及其生化组分,促使其向油气转化的因素及油气演化的阶段性,以及有利形 成油气的地质条件或环境,必须讲清讲透。本章涉及的概念、术语、参数较多, 干酪根、地温梯度、门限温度、门限深度、液态窗口、有机碳、H/C原子比、 O/C原子比、氢指数、氧指数、Ro、OEP值等要求学生要熟练掌握。第三章储集层和盖层教学目的:认识地下油气的储集空间及储集岩的基本特性,主要储集岩 类型
6、;明确地下油气得以保存下来不致向上逸散所必需的盖层条件。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储层的储集物性一L隙性和渗透性;盖层的 封盖机理。难点是主要储集岩相带、孔隙成因类型及孔隙演化史研究;这需要 扎实的沉积岩石学、沉积相和成岩作用基础,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主要教学内容:储集层和盖层概述,包括定义、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储集岩的特性一一孔隙性和渗透性;解析孔隙性和渗透性及其度量参数-孔 隙度和渗透率,包括绝对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绝对渗透率、有效渗透率(相渗 透率)和相对渗透率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介绍从不同角度的孔隙分类及其类型, 孔隙结构的概念及主要孔隙结构参数。各种储集岩类型及其孔隙发
7、育演化特征;介绍碎屑岩储集层和碳酸盐岩储集 层这两类主要储集层的沉积环境、孔隙成因类型及影响孔隙发育的因素。简略介 绍储集层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盖层的类型、封闭机理及评价;常见盖层的岩石类型。要求学生了解储集层和盖层与油气的关系-都是形成油气藏的必要条件;掌 握储、盖层的概念。了解孔隙性和渗透性是储集层的基本特性,理解孔隙度和渗 透率的不同度量参数的概念及其与储渗油气的关系,掌握从不同角度的孔隙分类 及其类型。基本掌握碎屑岩储集层和碳酸盐岩储集层这两类主要储集层的主要特 征。了解盖层的物性封闭、超压封闭和浓度封闭机理,重点掌握物性封闭机理及 岩性特征;了解石油和天然气对储、盖层要求的差别。第四章
8、圈闭和油气藏教学目的:认识地下可供油气聚集形成矿藏各种场所-盛装油气天然容器, 分析了解其成因,学会评价圈闭和油气藏。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圈闭和油气藏的概念、要素和大小度量。难点 是各种圈闭类型空间概念的建立和作图识图,要适当加强这方面的课堂讨论和 练习。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主要教学内容:圈闭和油气藏概述,包括概念、构成要素、分类和度量等。圈闭和油气藏各主要类型的形成、特征及其图示。(石油工程专业要适当补习构造地质学方面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圈闭和油气藏概念,理解地下圈闭何以能够聚集并保存油气的 道理;了解圈闭和油气藏的度量所涉及各参数的含义。了解圈闭和油气藏的分类 依据-以成因划分大类,
9、封闭条件(因素)划分亚类,无论何种圈闭类型,储集 层和盖层都是形成圈闭的必要条件,掌握圈闭和油气藏各主要类型的特征(包括 成因和封闭条件的差别)。要求学生必须学会平面图(构造等值线图)与剖面图 结合识别圈闭类型及圈闭范围。着重介绍构造圈闭和油气藏与地层圈闭油气藏各 亚类的成因、构成条件及其特征;构造圈闭中的背斜圈闭和断层圈闭是学习和理 解其它各类圈闭的基础,应重点详细介绍。第五章油气运移教学目的:油气运移是油气从生成时的高度分散状态到大量聚集起来形 成可供开采的矿藏的必经过程;是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理论体系中一个不可缺 少的重要环节。没有油气运移就没有油气藏,本章的内容是下一章油气藏形成 的基础
10、,是联系烃源岩-储集层-圈闭-油气藏的纽带。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的机理。难点是初次运移 的相态、动力和路径,二次运移中的浮力与水动力方向的关系。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主要教学内容:油气运移概述,包括概念和与不同油气成因观点相联系的各种油气运移机理。基于有机成因晚期成油说的油气运移机理,包括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的时间、 相态、动力、路径、距离等。要求学生掌握油气运移(包括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的概念及其与油气成藏 的关系;了解初次运移运移和二次运移可能存在的相态,理解油气初次运移和二 次运移的阻力、主要相态的相同与通道、动力差异的原因在于目标结果(成藏) 的一致与环境条件的不同;掌
11、握油气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的主要相态、通道、动 力因素及其运移机理以及水动力在二次运移中的两重性。并通过了解油气在二次 运移过程中的变化联系第二章的油源对比,加深对其参数选取应考虑运移因素的 理解。油气运移是与油气生成理论紧密相联的,回顾第二章油气成因现代概念有 机质的分布状态,说明油气生成的初始状态与油气藏的显著差别,阐述油气运移 是形成油气藏的必经过程。第六章油气藏的形成与破坏教学目的:如果说前面各章的内容是纲,这一章就是领。本章内容实质 上是前面各章内容的综合链接,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成藏条件、油气在圈闭中的分布规律和引起油 气藏破坏的地质因素。难点是成藏时间的
12、推定。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主要教学内容: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包括油气源、运移、储集层、生储盖组合、圈闭及 其相互配置等。油气聚集成藏机理一一油气在单一圈闭和系列圈闭中的聚集过程和油气在 圈闭中的分布规律。引起油气藏破坏的因素和油气再聚集(再分布)的条件。要求学生掌握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重点是生储盖组合(评价)和圈闭的 有效性条件。掌握油气聚集机理及规律和差异聚集的概念及条件。了解致使油气 藏破坏的因素,油气藏破坏的形式、程度及结果,历史地看待和分析油气成藏。 前面几章实际上是阐述了油气成藏条件的各个环节,本章是汇总,归纳总结油气 成藏条件,阐述油气的成藏过程,包括单一圈闭内的油气聚集和系列
13、圈闭的油气 聚集,其内容主要是油气生成经运移进入圈闭后油气的充注与按密度分异调整其 在圈闭中的位置,达成相对稳定状态的过程。总的要求是建立油气藏形成的整体 概念。第七章含油气盆地与含油气系统教学目的:是在前面各章已建立起的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基本原理的基 础上,将这一理论体系或基本原理纳入综合的实际地质环境具体应用。考虑实 际的地质条件,学会分析和解决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问题。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含油气盆地的相关概念及地壳中的各级含油气 单元。难点是对含油气系统的认识,特别是复合含油气系统。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主要教学内容:含油气盆地,包括概念、结构、构造单元划分、分类、形成条件及盆地内不 同大
14、小级别的油气聚集单位以及含油气盆地的研究方法等;含油气系统,包括概念的提出、含义、地质要素及其研究的技术方法等。 本章是运用前面各章建立起来的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基本原理,分析一个沉积盆 地之所以能成为含油气盆地的油气地质条件;要求学生在认识盆地内不同构造单 元的油气地质意义(地位)的基础上,了解地壳中各级油气聚集单元的含义。含 油气系统实质上是应用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基本原理的一种新的思路和研究方 法,着重于建立概念,为将来工作打基础。要求学生了解含油气系统的基本概念 (地质要素、成藏作用因素、关键时刻等)。作业习题 1、The main tasks of petroleum geology a
15、re to deal with the process of petroleum generation, migration, accu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as well. 2、Petroleum: Is a naturally occurring complex of hydrocarbons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sedimentary rocks of Earths c 或Petroleum is a flammable organic ore in pore space of rock underground ,whose
16、main components is liquid hydrocarbon . Petroleum is mixtures of hydrocarbons. 3、Petrographic criteria for secondary porosity are: Partial dissolution, molds,inhomogeneity of packing,oversized pores and floating grains,elongate pores,corroded grains,honeycombed grains,fractured grains. 4、油气聚集作用:油气在圈
17、闭中受阻滞,积聚形成油气藏的过程,称 油气聚集作用。 5、镜质体反射率:镜质体是一种常见的有机质煤岩组分,它是由一些被链绞合的缩合芳环束组成,随温度的升高,芳环束逐渐结合成更大的缩合芳香页片。伴随缩合芳香页片的加大定位排列的增强,就引起反射率的升高, 因此可用镜质体反射率的高低判断有机质成熟度。 6、次生孔隙:指沉积物成岩过程中,受成岩作用或成岩后生作用控制形成的孔隙。 7、地层圈闭:即不整合圈闭,指主要受不整合面遮挡所形成的圈闭。 8、储集岩:凡具有连通孔隙,能使流体储存并在其中渗透的岩石(层) 称储集岩(层),它是构成圈闭和油气藏的基本要素之一。 9、门限温度:油气开始大量生成时的温度,一
18、般是5060度。 10、干酪根:通常将岩石中不溶于碱、非氧化型酸和非极性有机溶剂 的有机组分定义为十酪根(Kerogen)。 11、排驱压力:压汞实验中,汞样开始大量注如岩样中的压力。 12、二次运移:是指油气自源岩中排出并进入邻近运载层以后沿储层、 断层、裂缝、不整合面等通道的运移。 13烃源岩:曾经产生并排出了足以形成工业性油、气聚集之烃类的细粒 沉积岩。 14、含油气盆地:曾经或现在有过油气生成并且聚集成为工业性油气藏的盆地都叫做含油气盆地。 15、石油密度和粘度均是地下低于地表,因地下压力高,溶解气多,石油密度和粘度都随溶解气增加而降低。天然气密度和粘度都是地下高于地表, 因地下压力大
19、,气体可压缩,天然气的密度和粘度都随压力增加而增加。地下温度效应低于压力效应。干酪根类型及其演化图 (据 Tissot, 1974) 16、十酪根是指沉积 岩中不溶于碱、非氧化性酸和 有机溶剂的那一部分分散有 机物质。蒂索将干酪根划分为三类:I型:H/C原子比高,O/C原 子比低(H/C1.5, O/C0.1); III型:H/C原子比低,O/C原 子比高(H/C0.15);II型介于上二种之间。I型主要生成石油,偶尔成煤;111型十酪根主要成煤,少量生气,成油意义大的主要为I型,次为II型。 17、碳酸盐岩储集层的特点:1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灰岩和白云岩。2 储集空间类型:a、孔隙:以次生孔
20、隙为主,原生孔隙为辅。b、溶洞:由于 碳酸岩盐易溶解,故易形成溶蚀孔洞,同时由于白云石化作用、重结品作用, 易形成较多的次生孔隙。c、裂缝:由于碳酸岩盐质脆,故构造因素易使碳 酸岩盐形成裂缝为油气运移提供通道和储集空间。故主要有:品间孔隙、粒 间孔隙、粒内孔隙、溶孔、溶洞、裂缝等。3影响影响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 成因类型。沉积作用 沉积作用使沉积物孔隙减少、压实作用和压溶作用使 孔隙水大量排出,孔隙明显减少。成岩后生作用胶结作用可导致孔隙度减 少,重结品作用与白云石化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孔隙度,改善储集性 能,此外,溶蚀作用能在碳酸岩盐中形成溶孔、溶洞,可改善其性能。构造 因素 由于区域构
21、造运动的影响易使质脆的碳酸岩盐储层产生裂缝,从而其 孔渗性都有明显的改善。 18、差异压实背斜有何特点:背斜幅度由浅一深,幅度增加(由深至浅 减少);背斜隆起幅度与顶部或翼部泥质岩含量有关;多为宽缓、两翼对称 的背斜。 19、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有:(1)游离的油、气相,油相和气相;(2) 乳浊溶液;(3)胶聚溶液;(4)真溶液;(5)气体溶液;(6)分子扩散。 20、二次运移的阻力、动力、通道:主要阻力,毛细管力;主要动力, 浮力;水动力的双重性;孔隙、裂缝、断层、不整合面。 21、致使圈闭破坏导致油气藏破坏的因素主要有构造运动(包括断层活 动)、侵蚀作用、剌穿作用和岩浆活动;致使油质变化而遭
22、受破坏的因素有 氧化变质(水洗)作用和热变质作用。 22、油气藏形成的条件:(1)有足够的油气源;(2)有利于油气运移的 通道;(3)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4)有与油气形成时间配套的圈闭条件;(5)有良好的油气保存条件。 23、勾绘出下图中最大圈闭范围。 24、画一幅表示无闭合高度的鼻状构造背景下形成圈闭的平面示意图(勾绘出圈闭范围)。riiirriirriiii=iiii=iiii=iiir = iiii=ini=mi=mi = ini = I= 1111 = 1111鹿羸顽呻Iinn 三 ii/XK 兰寸miiiimii.1111=1111 = 1111=1111=1111;.於川|三mi
23、三mi mm三|/JL|i = iin=mi=mi 25、热力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热膨胀是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因素之一;粘土矿物脱水需要一定的温度(100-120C附近);温度不利于形成异常 高压;有机质转化排除甲烷气有利于增强气热效应;热力场方向决定了油气 运移的总体方向。 26、进行古构造发育史分析需要哪些原始资料?该区地层及沉积厚度资 料;地层的沉积速率资料;主要岩相分布资料;岩浆活动资料;断裂及褶皱 分布资料;横剖面图;有关构造图。 27、比较结品基底与沉积盖层石油地质特点:油气绝大部分分布在沉积 盖层中;生油岩来自于沉积盖层,基岩油气来自于沉积盖层;沉积盖层储层 特征多样,而基岩中储
24、层主要以裂缝和次生孔隙为主;沉积盖层圈闭多样, 而结品基底圈闭以不整合面下的潜山型圈闭为主;由于不整合形成上下不协 调现象。 28、简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任务和内容: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主 要任务:阐述油气在地壳中的形成过程、产出状态以及分布规律。主要内容:1本学科研究的物质主体石油、天然气及其伴生的油田水的化学性质和 物理性质。2油气形成的地质学原理一一油气成因。3油气形成的地质条件 生油岩,储集岩,盖岩,油气运移,聚集与保存条件。4油气藏形成的 地质背景及各地质条件间的相互关系含油气盆地和含油气系统。第一章 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教学目的:了解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的化学组成及物理性质,使学
25、生对本 课程所讨论的物质对象有一些基本的认识,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好基础。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主要教学内容:石油的概念;石油的组成元素、化合物、馏分、组分等;石油的分类; 海陆相石油的区别;石油的物理性质。(石油工程专业适当补习相关有机化 学内容)天然气的概念(广义和狭义);天然气的产出类型;天然气的组成烃类 和非烃类组分;天然气的物理性质。稳定同位素的概念及表示方式;同位素的分馏作用及分馏效应;油、气的稳 定同位素组成一一主要是碳和氢,硫、氮、氧作简要介绍。(石油工程专业 只讲碳、氢同位素分布的表示及油气中碳、氢同位素的分布范围)油田水概述;油田水的产状,包括贮存状态、与油气的位置关系;油田水
26、的 来源;油田水的化学成分及矿化度;油田水的水型;油田水的物理性质。要求学生了解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专业概念,理解石油不同化学组成(元 素、化合物、组分、馏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掌握油、气主要物理性质(比 重与密度、粘度、溶解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趋势,明确油、气没有 确定的物理常数,化学组成是决定其物理性质的本质因素。了解组成油气的 主要元素碳和氢的同位素变化特征。了解油田水的基本特征,掌握油田水的 苏林分类及油田水的主要水型。特别是温度和压力(涉及地面与地下不同环 境)对油气物理性质的影响必须讲深讲透,讲清同位素分馏效应,为后面章 节的学习奠定基础。第二章油气成因与烃源岩教学目的:认
27、识油气的来源及油气形成的地质条件,知晓如何评价油气源。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主要教学内容:油气成因概述,包括研究意义、简史。石油成因的现代概念一一阐述有机成因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原理。早期成油说与未熟-低熟油一一简介有机成因早期成油说与部分勘探现实。 关于无机生油说一一介绍无机生油说的主要观点和二元论,以开阔油气成因 思路。天然气的成因与相关类型集中讨论天然气的来源及成因类型。烃源岩与油气地球化学对比,是基于油气有机成因晚期成油说,阐述烃源岩 的概念、研究方法以及油气藏中油气的来源研究。(石油工程专业对未熟-低熟油和无机生油可略,对有利油气形成的地质环 境要适当补习沉积环境方面的知识)要求学生了解油
28、气成因假说一直存在有机起源和无机起源两大学派,油气工 业飞速发展的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有效指导油气勘探的主导理论是有机成因 晚期成油说一一即油气成因的现代概念;系统掌握有机成因晚期成油说的理 论体系及油气形成机理。也要知晓存在未熟-低熟油和无机成因天然气。了 解天然气与石油在成因上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理解天然气的四种主要成因类 型,掌握其鉴别标志。重点阐述当今油气成因主流理论-有机成因晚期成油 说,对形成油气的原始物质及其生化组分,促使其向油气转化的因素及油气 演化的阶段性,以及有利形成油气的地质条件或环境,必须讲清讲透。本章 涉及的概念、术语、参数较多,干酪根、地温梯度、门限温度、门限深度、 液
29、态窗口、有机碳、H/C原子比、O/C原子比、氢指数、氧指数、Ro、OEP 值等要求学生要熟练掌握。第三章储集层和盖层教学目的:认识地下油气的储集空间及储集岩的基本特性,主要储集岩类型; 明确地下油气得以保存下来不致向上逸散所必需的盖层条件。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主要教学内容:储集层和盖层概述,包括定义、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储集岩的特性一一孔隙性和渗透性;解析孔隙性和渗透性及其度量参数-孔 隙度和渗透率,包括绝对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绝对渗透率、有效渗透率(相 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介绍从不同角度的孔隙分类及 其类型,孔隙结构的概念及主要孔隙结构参数。各种储集岩类型及其孔隙发育演化
30、特征;介绍碎屑岩储集层和碳酸盐岩储集 层这两类主要储集层的沉积环境、孔隙成因类型及影响孔隙发育的因素。简 略介绍储集层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盖层的类型、封闭机理及评价;常见盖层的岩石类型。要求学生了解储集层和盖层与油气的关系-都是形成油气藏的必要条件;掌 握储、盖层的概念。了解孔隙性和渗透性是储集层的基本特性,理解孔隙度 和渗透率的不同度量参数的概念及其与储渗油气的关系,掌握从不同角度的 孔隙分类及其类型。基本掌握碎屑岩储集层和碳酸盐岩储集层这两类主要储 集层的主要特征。了解盖层的物性封闭、超压封闭和浓度封闭机理,重点掌 握物性封闭机理及岩性特征;了解石油和天然气对储、盖层要求的差别。第四章 圈闭
31、和油气藏教学目的:认识地下可供油气聚集形成矿藏各种场所-盛装油气天然容器, 分析了解其成因,学会评价圈闭和油气藏。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主要教学内容:圈闭和油气藏概述,包括概念、构成要素、分类和度量等。圈闭和油气藏各主要类型的形成、特征及其图示。(石油工程专业要适当补习构造地质学方面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圈闭和油气藏概念,理解地下圈闭何以能够聚集并保存油气的 道理;了解圈闭和油气藏的度量所涉及各参数的含义。了解圈闭和油气藏的 分类依据-以成因划分大类,封闭条件(因素)划分亚类,无论何种圈闭类 型,储集层和盖层都是形成圈闭的必要条件,掌握圈闭和油气藏各主要类型 的特征(包括成因和封闭条件的差别)
32、。要求学生必须学会平面图(构造等 值线图)与剖面图结合识别圈闭类型及圈闭范围。着重介绍构造圈闭和油气 藏与地层圈闭油气藏各亚类的成因、构成条件及其特征;构造圈闭中的背斜 圈闭和断层圈闭是学习和理解其它各类圈闭的基础,应重点详细介绍。第五章油气运移教学目的:油气运移是油气从生成时的高度分散状态到大量聚集起来形成可 供开采的矿藏的必经过程;是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理论体系中一个不可缺少 的重要环节。没有油气运移就没有油气藏,本章的内容是下一章油气藏形成 的基础,是联系烃源岩-储集层-圈闭-油气藏的纽带。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主要教学内容:油气运移概述,包括概念和与不同油气成因观点相联系的各种油气运移机理。 基于有机成因晚期成油说的油气运移机理,包括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的时间、 相态、动力、路径、距离等。要求学生掌握油气运移(包括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的概念及其与油气成藏 的关系;了解初次运移运移和二次运移可能存在的相态,理解油气初次运移 和二次运移的阻力、主要相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10485-2025道路车辆外部照明和光信号装置环境耐久性
- 合同管理:土木建筑工程投标全攻略
- CASS清算间接借记合同
- 10 我们当地的风俗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统编版
- 探索:企业间合作合同模式多样化几种类型值得关注
- 投资与融资合作协议合同
- 公司为员工提供购车补贴合同
- 时尚配饰代理合同范文
- 商标使用权租赁合同
- 10《父母多爱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统编版
- richcui美国sspc富锌底漆解读
- 学前儿童游戏(中职学前教育专业)PPT完整版全套教学课件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测试题(16份含答案)
- GN汽车吊吊装专项安全方案讲义
- 初中历史-《开元盛世 》教学课件设计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2012年修订)
- 教育:创造无限可能
- 风电场工程强制性条文执行计划
- 茶叶的起源与发展
-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9课 剪窗花丨赣美版
- 人保理赔员试题车险查勘定损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