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_第1页
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_第2页
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_第3页
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_第4页
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1页上节内容回顾01 建筑多样性与主流:木构架建筑特征02 木构架特色:穿斗式与抬梁式特点及对气候适应性;斗栱组成、及名称叫法;03 单体建筑组成:特点及其每个特点详细含义;组成04 建筑群组合:庭院围合方式;复杂建筑群处理方式;05 建筑与环境:建筑与环境处理四个方面06 建筑类型:10种建筑类型07 工官制度:代表人物及其作品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2页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几个阶段 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奴隶社会夏、商、周、春秋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巢居、穴居原始木构架建筑奴隶和青铜工具建筑以夯土墙和木构架为

2、主体出现了都城、宫殿、宗庙、陵墓等建筑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3页封建社会前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封建社会中期封建社会后期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几个阶段 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主要表现在:城市规划、建筑群、园林、民居等方面;建筑空间处理、艺术结构相统一、设计方法和施工技术等方面逐步形成了一个成熟、独特体系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4页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上古穴居而野处 一、原始人群住所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住所是天然窑洞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 所以有些人推测,巢居也可能是地势低

3、洼潮湿而多虫蛇地域采取过一个原始居住方式。地势高亢地域则营造穴居。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5页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二 、新石器时代建筑遗存 房屋遗址大量出现表明了当初营建方式各种多样,其中含有代表性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一个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域由巢居发展而来干阑式建筑;另一个是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木骨泥墙房屋。 浙江余姚河姆渡建筑遗存 仰韶文化建筑遗存 龙山文化建筑遗存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6页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是我国已知最早采取榫卯技术构木房屋一个实例。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第1章

4、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已发掘部分长约23m、进深8m木构架遗址,推测是一座长方形、体量相当大干阑式建筑。从木结构建筑技术来看,当初长江中下游一带水平高于黄河流域。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7页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黄河流域由辽阔而丰厚黄土层,土质均匀,含有石灰石,有壁立不易坍毁特点,便于挖作洞穴。竖穴上覆盖草顶 黄土沟壁上开挖横穴(多做圆形,也有圆角方形平面)地坑式窑洞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8页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文化先后是母系氏族社会仰韶文化

5、和父系氏族社会龙山文化。 仰韶时期为以农业为主定居生活,村落多项选择在河流两岸台地。村落有了初步区划布局。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居住区分为五组,每组以一大房子为关键,其它较小房子围绕中间空地和大房子做环形布置。 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分为三个区域,南面为居住区,北端为墓葬区,东面为制陶窑场,居住区和窑场、墓地之间有一道壕沟隔开。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9页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10页 仰韶房屋平面有长方形和圆形两种,墙体多采取木骨架上扎结枝条后再涂泥做法,屋顶往往也是在树枝扎结骨架上涂泥而成。

6、 为了承托屋顶中部重量,常在室内用木柱作支撑,柱数由一根至三四根 不等,说明木架结构还未规律化。柱子与屋顶承重构件连接,推测是采取绑扎法。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11页仰韶建筑文化遗址:半坡41#房 浅穴居建筑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12页仰韶建筑文化遗址:半坡22#房 地面建筑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13页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龙山文化住房遗址已经有家庭私有痕迹,出现了双室相连套间式半穴居,平面成“吕”字形。内室与外室都有烧火面

7、,是煮食与烤火地方。外室设有窖穴,供家庭贮藏之用。套间布置反应了以家庭为单位生活。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14页龙山建筑文化遗址:客省庄98#房 出现家庭私有痕迹,套间布置 反应了以家庭为单位生活。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15页巢居发展序列 和 穴居发展序列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16页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祭奠建筑为用土筑成长方坛或用石块堆成方坛和圆坛,所祭对象是天地之神或农神。 中国最古老神庙遗址发觉于

8、辽宁西部建平县境内。庙内有成组女神像,非主像尺度与真人相当,主像比真人大一二倍,塑像形态逼真,手法写实,有相当高技艺水平。 房屋是在基址上开挖成平坦室内地面后在用木骨泥墙构筑方法来建造壁体和屋盖,神庙室内已用彩画和线脚来装饰墙面。 三、祭奠建筑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17页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18页 主要遗址: 河南偃师二里头 宫殿遗址1.2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这座建筑遗址是至今发觉我国最早规模较大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实例。 1.2.1夏(公元前

9、2070前16)中国奴隶制诞生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19页1.2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一号宫殿,夯土台残高约80cm,东西约108m,南北约100m。夯土台上有面阔8间殿堂一座,周围有廊,南面有门。殿堂建筑面积约350,柱径达40cm。柱列整齐,前后左右相对应,各间面阔统一。1.2.1夏(公元前2070前16)中国奴隶制诞生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20页1.2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2.1夏(公元前2070前16) 更为规整廊院式建筑群。这些例子表明中国传统院落式建筑群组合

10、已经开始走向定型。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21页 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特点: 1. 群体不是以房间为单元进行组合, 而是以院落 为单位进行组合 。 2. 建筑群为封闭、围合空间。 3. 整体为中尊意识产物。技术:使用了夯土版筑技术,柱网已形成简单柱列。1.2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22页1.2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2.2商(公元前16前1046年) 商灭夏后所建都城亳,由宫城、内城、外城组成。宫城位于内城南北轴线上,外城为以后扩建,宫城遗址上下叠压3层

11、,都是庭院式建筑,主殿长达90m,是迄今所知最宏大早商单体建筑遗址。早商遗址除此之外还有郑州商城、黄陂县盘龙城。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23页1.2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2.2商(公元前16前1046年)在商朝我国已经有了文字记载历史。 、 殷墟实例:a、台基和“四阿顶”俱成为标准形式。b、房屋采取木骨架结构;c、出现了院落群体、甲骨文记载,可看出各种形象。表明建筑全方面发展。宫京宗高宅客席宿囿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24页 “殉人制度” 从安阳小屯村殷虚宫殿遗址可看出,宫殿遗址本身分为北、中、南三区:北区有十五处(甲

12、一甲十五),是王宫居住区;中区基址作庭院式布置,轴线最终有一中心建筑群,基址下有些人蓄葬坑:乙十一乙十九,推测这段是商王朝庭、宗庙部分;南区(丙区)规模很小,作轴线对称布置,很象是王室祭奠场所(标有丙房子)。 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25页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中、南二区房基下殉葬人,应是祭奠或房屋奠基时杀殉奴隶,最多一坐有31人,有是成排杀头葬。上述反应了奴隶主残暴,奴隶制度愚昧和粗野。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26页1.2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2.3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1)

13、周礼出现对中国社会影响很大,说明中国等级制度已经形成;从建筑形式、色彩、装饰上都有对应等级要求。比如:在城市规模上,诸侯城大不超出王都1/3,中等1/5,小1/9。城墙高度、道路宽度以及各种主要建筑都必须按等级制造,不然就是“僭越” 西周建筑遗址实例: 陕西歧山凤雏村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27页影壁东孰西孰东厢西厢院大门前堂后室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年代最早型制最完整一个四合院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28页(2)居住环境有显著分区,居中为尊已成为中建史上定制。 1.2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2.3西周(公元前104

14、6年前771年)(3)干阑式木构架建筑是西周时期长江中下游常见一个居住类型。木架技术有较大进步。(4)瓦创造,使西周建筑脱离了“茅茨土阶”简陋状态瓦是西周建筑上突出成就。 (5)开始使用铺地方砖,以及在夯土墙或土坯墙上用三 合土抹面。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29页1.2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2.4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该时期封建生产关系开始出现,在建筑方面主要发展是瓦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高台建筑出现。伴随诸侯追求宫室华丽,建筑装饰与色彩也更为发展。 春秋时期曲阜鲁城(见曲阜鲁国故城)、洛阳东周王城、秦雍城等城墙厚度为

15、10米左右。 相传著名木匠公输般(鲁班)就是春秋时期出现匠师。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30页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3.1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至南北朝 )1、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城市建设高潮 战国时期齐临淄、赵邯郸、燕下都、楚鄢郢、魏大梁等,该时期其城城墙加厚到20米,夯层密实,有瓦质排水道。这个时期文件墨子中记述了城门、城墙、城楼、角楼、敌楼设置标准和建造方法。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31页2、 出现了理论著作。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3.1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至南北朝 ) 考工记匠人营国记

16、载了各级城道规模和对城高限制要求,但从上述各城遗址情况看,当初各国竞筑高城,这些要求并未得到恪守。 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32页3、此时期铁器发展使施工质量和结构技术大为提升,筒瓦和板瓦在宫殿建筑上广泛使用,并有在瓦上涂朱色做法,装修用砖开始出现。4、战国木椁榫卯制作准确、形式多样。反应当初木工技术到达了相当水平。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3.1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至南北朝 )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33页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至南北朝 )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3.2秦(公元前2前2)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统一法令,货

17、币、度量恒和文字,并集六国诸侯、富豪十二万户迁至咸阳,驱使战俘修筑都城、宫殿和陵墓。(1) 长城:以御匈奴(2)秦都咸阳;布局独特,拼弃了传统城廓之制,在渭水南北范围内(辽阔地域)建造了许多“离宫”。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34页(3)阿房宫:其留下夯土台东西约1公里,南北约0.5公里,后部残高约8米。(4)骊山陵(秦始皇陵):近年在其东侧发觉了大规模兵马俑队列埋坑。 历史上著名阿房宫,骊山陵至今遗址犹存,当前还未挖掘,但其遗址之大在我国历史上是空前。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至南北朝 )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3.2秦(公元前2前2)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

18、35页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至南北朝 )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3.3汉(公元前22) 汉代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促使建筑显著进步,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又一个繁荣时期,有“汉唐盛世”“雄汉盛唐”之称。 汉代大规模兴建都城、宫殿,遵照里坊制,大兴厚葬风。 它突出表现就是木架建筑渐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卷结构有了很大发展. 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36页1、主要建筑形式:(1)汉长安:是在秦咸阳原有离宫(兴乐宫)基础上建立起来。以后又建了未央宫、北宫、桂宫等。汉长安内城35平方公里。建于公元前2,西汉长安建造了大规模宫殿,坛庙、陵墓、苑囿。(2)墓室:西汉墓室

19、以砖墓为主,其中穹窿顶墓大都为方形截锥体土阜。 主要有三种形式 砖墓 崖墓 石墓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至南北朝 )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3.3汉(公元前22)筒拱墓穹窿顶墓并列拱纵联拱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37页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至南北朝 )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3.3汉(公元前22)砖墓:汉代利用大块空心砖(条形砖,楔形砖,企口砖等)砌筑而成墓室.崖墓:在崖石上开凿而成墓。在四川盛行,大多开于东汉,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是两座规模巨大崖墓,开凿石方量达5700米3,墓穴高达7.9米,进深达51.7米。石墓石梁板墓:其中东汉末年三国间东山沂

20、南石墓,系梁柱和石板组成。石拱券墓:其砌法与砖拱券墓相同.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38页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至南北朝 )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3.3汉(公元前22)2、建筑技术成就(1) 砖和制砖技术 空心砖楔形砖企口砖楔形企口砖利用楔形砖砌成拱券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39页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至南北朝 )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3.3汉(公元前22)(2)木架建筑渐趋成熟。迭梁式和穿斗式(东汉明器等画像砖上住宅图中发觉了这两种后世常见木架结构。) 斗拱:(在画像砖、明器上可看到)作为中国木架建筑显著特征之一斗拱在汉代普遍使用。屋面形式:

21、悬山顶、庑殿顶最为普遍 攒尖、歇山、囤顶也已应用。 说明中国建筑作为一个独特体系基本形成。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40页陶屋 1961年佛山澜石大松岗出土三合式陶屋 ,东汉墓葬冥(明)器。现存广东省博物馆藏(高2l厘米,长31厘米,宽25厘米 )。陶屋由前堂、后室和天井组成,前堂左侧立一持筛人物,右侧一人下蹲,双手按羊,另一人持刀宰羊。堂中一人持杵舂米。右侧屋檐下斜坡道上,一牧人正挥臂欲将羊赶入室内。天井为猪栏,一人持钵倒食,栏内两猪正在进食。广东广州汉墓明器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至南北朝 )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41页三合院式陶屋制

22、造年代:汉;材料:陶规格:长31.6厘米,宽25.6厘米,高23厘米汉画像石反应对象三合院落,三合式房屋建筑是汉代岭南一带房屋建筑类型之一。这种建筑主要由三幢房子组成一个“凹”字形平面,前面一幢作横长方形,其余两幢对称于后面两侧,当中用矮墙连接,组成后院。房屋两侧(或一侧)有走廊,在此设斜梯通往后屋。后面两屋,一为厕所,一是畜舍,有畜舍和院落沟通。三合式陶屋多数是在东汉中期以后大型砖墓中发觉,说明主人是有一定社会地位。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至南北朝 )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42页斗拱形式图: 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至南北朝 )第1章 古代建筑

23、发展概况1.3.4三国、晋、南北朝(公元2589年) 从东汉末年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属小国纷争战乱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佛教大量盛行,这三百年里社会生产发展比较迟缓,在建筑上也不及两汉期间有那么多创造和革新,基本上是继承和应用汉成就。此时期最突出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43页(1)佛寺:以北魏洛阳永宁寺为最大(是由皇室兴建极富盛名大刹)。 中间置塔,四面辟门,塔后为佛殿。由塔、殿、廊组成以塔为主要崇敬对象。北魏洛阳有许多佛寺是由贵族官僚邸宅改建。(当初流行“舍宅为寺”风尚)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至南北朝 )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3.4三

24、国、晋、南北朝(公元2589年)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44页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至南北朝 )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3.4三国、晋、南北朝(公元2589年)(2)佛塔:是埋藏舍利(初时为释伽牟尼遗骨)供佛徒礼拜而作传到中国后,把它缩小变成塔刹。 其演变:由印度stupa埣堵坡舍利塔楼格式木塔局部置塔刹。 除木塔外,还发展了石塔和砖塔,北魏时所建造河南登封嵩岳寺砖塔是我国现存最早佛塔。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45页(3)石窟寺:是从山崖上开凿出来洞窟型佛寺。 在我国汉代已经有大量崖墓,掌握了开凿岩洞施工技术,从印度传入佛教后,开凿石窟寺风气在全国快速传输

25、开来,最早新疆,以后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辽宁、江苏、四川、云南等。其中著名有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等。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3.4三国、晋、南北朝(公元2589年)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至南北朝 )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46页塔院型:以塔为中心,在印度称为支提窟,即将窟中心柱刻成佛塔形象,和早期佛寺以塔为中心是同一概念。佛殿型:以佛像为主要内容,相当于普通寺庙中佛殿,这类较普遍。僧院型:主要供僧众打座修行之用,其布置为窟中置佛像。周围凿小窟若干,每窟供一僧人打座。( 见附图)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石窟

26、可分为三种:塔院型佛殿型僧院型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47页莫高窟内中心塔柱造像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48页东 峰 第 3 窟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49页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至宋 5811279年)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4.1隋(5816)(1)、兴建都城大兴城和东都洛阳,以及大规模宫殿和苑囿,并开南北大运河,修长城等。 大兴城是隋文帝时所建,它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城市,84.1平方公里,公元583年建;东都洛阳,73平方公里,公元493年建,这两城都被唐朝所继承。大兴城是隋文帝杨坚夺得北周

27、政权后,仍利用汉长安旧址。但因汉城累为战场,残破不堪,不宜继续使用。开皇二年就旧城东南龙首山南面选了一块“川原秀丽”地方另建新都。先造宫城,次造皇城,最终筑罗城。因杨坚在后周时曾封为大兴公,故新都定名为大兴城。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50页 大兴城规划大致上依照从前洛阳城,其规模尺度,城市轮廓,布局形式及坊市设置都和洛阳相同,但它比洛阳城更为规整,理想化,规模也较大。 据记载大兴城东西9721米,南北8651米,城内除中轴线北端皇城与宫城外,划分108个里坊和两个市(东西宫城与皇城横街宽200米),皇城前直街宽25米150米不等,可想其规模气势之大。 隋大兴把官府集中于皇城中,与

28、居民市场分开,功效分区明确,这是隋大兴建设革新之处。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至宋 5811279年)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4.1隋(5816)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51页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至宋 5811279年)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4.1隋(5816)(2)、河北赵县安济桥 河北赵县安济桥:大拱由28道石券并列而成,跨度达37米,高达7.34m,这是我国古代石建筑瑰宝。也是世界上是最早出现 敞肩拱桥。负责建造此桥匠人是李春。 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52页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至宋 5811279年)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4.2唐

29、(6189)唐代建筑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唐长安是在隋大兴基础上发展,唐代虽基本上沿用了隋城市布局,但主要宫殿向东北移至大明宫,朝臣贵族都集中到东城,使城市重心偏于一边。这是它特点之一。a、主殿:大明宫中含元殿。b、里坊制仍被顽固地保持着(反应了它落后面)c、建筑规模也宏大,大明宫面积相当于故宫总面积3倍多。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53页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54页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至宋 5811279年)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4.2唐(6189)唐代建筑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二,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除城市总体规划外,宫殿、陵墓等

30、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陪衬手法。 如李治陵墓乾陵就利用地形和利用前导空间与建筑物来陪衬主体手法。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55页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至宋 5811279年)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4.2唐(6189)唐代建筑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三,木建筑处理了大面积、大致量技术问题,并以定型化。 大致量建筑不在像汉代以前那样依赖夯土高台外包小空间木建筑做法。从含元殿和麟德殿可看出唐初宫殿中木架结构已含有与故宫太和殿略同梁架跨度。从现存五台山南禅寺正殿和佛光寺大殿来看,木构架,尤其是斗栱,构件形式及用料都已规格化。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31、第56页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57页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58页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59页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60页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61页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62页大明宫中含元殿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63页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至宋 5811279年)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4.2唐(6189)南禅寺正殿立面图佛光寺大殿立面图 南禅寺正殿是我国现今最古老一座唐代木构建筑;佛光寺大殿是我国现存最大唐代木构架建筑。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64页中国古建筑

32、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65页南禅寺正殿侧面图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66页大殿建于唐大中(857年),是现存年代仅次于南禅寺木构架建筑,而规模远大于南禅寺。佛光寺大殿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67页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至宋 5811279年)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4.2唐(6189)唐代建筑主要有以下特点:第四,设计与施工水平提升。 “都料”出现第五,砖石建筑深入发展,佛塔采取砖石构筑者增多。 佛塔那时主要采取砖石构筑而成,虽在唐代木构楼塔居多,但木塔易燃,常遭火灾,被保留下来唐塔全是砖石塔。 唐时砖石塔外形,开始朝仿木建筑方向发展。(柱、枋、简单斗

33、拱,檐部、门窗等等、反应了砖材料加工渐趋成熟。)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68页唐时砖塔有三种: 楼阁式、密檐式、单层塔 其中楼阁式塔系木塔演变而来,大部用砖,外檐斗拱中个别构件用木骨加固,密檐塔,平面多作方形,外轮廓柔和,砖檐多作叠涩法砌成;单层塔(多作僧人墓塔,数量多)。a.楼阁式: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b.密檐式:河南登封法王寺塔;西安小雁塔。 c.单层塔:会善寺净藏禅师塔。 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至宋 5811279年)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4.2唐(6189)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69页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7

34、0页河 南 登 封 法 王 寺 塔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71页西 安 小 雁 塔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72页会 善 寺 净 藏 禅 师 塔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73页凿造石窟-不再有草芦,洞穴残迹,比以前宽大、精巧多了。窟平面方形,室内三面设龛,均无塔柱,顶部都是覆斗形。壁画-从北周、隋代开始,其题材和格调有了显著改变,经初唐继续发展。到盛唐确立而成熟。 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至宋 5811279年)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北魏壁画是用对悲惨观实和苦痛牺牲描述来求得心灵喘息和精神慰籍。隋唐恰好相反,是以对欢乐和幸福幻想来取得心灵满足和神恩宠

35、。 例:敦煌壁画,大佛经改变图中:举目便是琼楼玉宇,仙山碧树,满堂丝竹,尽日笙箫,佛座连花中央围绕着众圣,一派花团锦簇,歌舞升平气象。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74页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至宋 5811279年)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4.2唐(6189)唐代建筑主要有以下特点:第六,建筑艺术加工真实和成熟。 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相统一,在建筑物上没有纯粹为了装饰而加上去构件,也没有歪曲建筑材料能使之屈从于装饰要求现象。色调简练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以庄重、大方印象。 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75页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至宋 581127

36、9年)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4.3五代(907960年) 五代主要是继承唐代传统,极少创造。仅石塔和砖塔有所发展,在唐代基础上深入仿楼阁式木塔,除此之外还铸造了铁塔。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76页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至宋 5811279年)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4.4宋(9601279年)宋代建筑水平详细有以下几方面发展:第一,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改变。 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使里坊制度和夜禁不在适用,得以解除,但仍保留“坊”名称。城市消防、交通运输、商店、桥梁等都有了新发展。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77页 清 明 上 河 图 局部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

37、概况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78页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描绘北宋都城卞京清明节这一天城市与市郊百姓种种活动,展示了京城工商业与交通繁荣面貌,成为宋代风俗画特异瑰宝。该图全长共厘米,高. 5厘米。今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79页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至宋 5811279年)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4.4宋(9601279年) 从北宋东京城平面想象图及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描绘景象可看出,宋代城市繁荣。(1)商店、酒楼、饭店、浴室、医铺、妓馆、瓦子等充满各处,夜市兴盛证实经济很繁荣;(2)楼房出现:人口稠密象征(3)望火楼设置:证

38、实建筑密度大,防火问题尤其突出,设置了专门消防队和眺望台(望火楼上设)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80页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至宋 5811279年)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4.4宋(9601279年)宋代建筑水平详细有以下几方面发展:第二,木构建筑采取了古典模数制。 北宋时,王安石推行政治改革,政府颁布了 营造法式,其是我国古代最完整建筑技术书籍,著书人是李诫。 内容:释名、各作制度,功限、材料、运输,造价预算,施工管理,设计规范共36项。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81页特点:材把“材”作为造屋标准。即把“材”尺寸分为八等,按屋室大小,主次量屋用“材”,“材”一

39、经选定,木构架部件尺寸都整套地随之而来。是建筑技术经验总结营造法式中对柱、枋、斗拱,屋架等尺寸和做法都有详细描述。设计灵活性(随宜加减)管理规范性(使管理走向规范化)装饰丰富性:油漆、彩画为主要装饰方式。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至宋 5811279年)1.4.4宋(9601279年)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82页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至宋 5811279年)1.4.4宋(9601279年)宋代建筑水平详细有以下几方面发展:第三,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空间层次,以衬托出主体建筑。 如黄鹤楼和宋画滕王阁。第四,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

40、屋顶大量使用琉璃瓦,开始使用硫璃面砖;屋面曲线形式,较唐代陡些;室内空间分隔开始采取木装修;家俱采取垂足座椅,室内空间对应提升。木架部分采取各种华丽彩画; 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83页 唐:直棂窗、板门,灰黑筒瓦,朱白为主、青绿金(一部分青绿色,金角叶、金钉作点缀); 宋:格字门、格子窗,硫璃瓦,彩画及各种彩色装饰。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至宋 5811279年)1.4.4宋(9601279年)宋代建筑水平详细有以下几方面发展:第三,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空间层次,以衬托出主体建筑。 如黄鹤楼和宋画滕王阁。第四,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

41、。 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84页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至宋 5811279年)1.4.4宋(9601279年)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宋代彩画分为九种三类:五彩遍装、碾玉装、青绿叠晕棱间装、三晕棱间装、解绿装、解绿结华装,丹粉刷装、黄土刷饰、杂间装等九种。第一类:五彩遍装法:内底用红上绘五彩花纹。第二类:碾玉装及青绿迭晕棱间装(用青绿为主彩 画),后发展为明清青绿彩画。第三类:解绿装和解绿结华装和丹粉刷饰等(刷土朱暖 色为主彩画) ,其由唐以前采取朱、白两 色发展而来。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85页五彩遍装法是以青绿迭晕为外缘,内底用

42、红上绘五彩花纹或者用朱色迭晕为轮廓,内底用青上绘五彩花纹多用于宫殿,庙宇主要建筑。碾玉装和青绿迭晕棱间装,用青绿为主彩画,前者用迭晕,框内施深青底描淡绿花。后者用青绿相同对晕而不用花纹。多用于宅园及宫殿等次要建筑。解绿装、解绿洁华、丹粉刷饰都是以刷土朱暖色为主彩画。解绿装通刷土朱,以青绿迭晕为外框是解绿装。解绿洁华装若在土朱底上绘花纹,即是解绿结华装丹粉刷饰遍刷土朱,以白色为边框是丹粉刷饰。营造法式中“七朱八白”就是丹粉刷饰一个。刷饰都用于次要房舍,是彩画中最低等。 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86页柱 子 五 彩 彩 画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

43、87页宋彩画作制度图样,平棋天花五彩彩画。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88页宋彩画作制度图样,斗拱五彩彩画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89页宋彩画作制度图样,斗拱解绿结华装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90页宋彩画作制度图样,斗拱青绿彩画(青绿迭晕棱间装)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91页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至宋 5811279年)1.4.4宋(9601279年)宋代建筑水平详细有以下几方面发展:第五,砖石建筑水平到达新高度。这时砖石主要仍是佛塔,其次是桥梁。 宋塔特点:木塔较少采取,绝大多数为砖石塔;发展八角形平面,塔身为筒体结构,墙面及檐部多仿木

44、。 a、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最高塔) b、河南开封祐国寺塔。(我国现存最早琉璃塔) c、福建泉州开元寺双塔(镇国塔、仁寿塔)原为木构,南宋时期改为石建。(我国规模最大石塔) 石桥有拱式桥和梁式两种。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92页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至宋 5811279年)1.4.4宋(9601279年)宋代建筑水平详细有以下几方面发展:第六,园林盛行。 北宋、南宋时期,经济得到了深入发展,园林也增添了不少。如北宋末年宋徽宗在宫城东北营建奢华苑囿“艮岳”,调运纲船采运江南名花异石,在临安、湖洲,平江等地,建造了大量园林别墅。 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

45、况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93页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至宋 5811279年)1.4.5辽、金、西夏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辽:较多保留唐代建筑做法,但辽代墓室除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外,还惯用圆形平面,可能和其居住“穹庐”毡包相关。佛塔采取砖砌密檐塔,楼阁式极少。 辽代留下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是我国唯一木塔,是古代木构高层建筑实例。金:吸收宋辽文化,既沿袭辽代传统,也受宋朝影响,殿宇采取绿琉璃瓦结盖,华表和栏杆用汉白玉制作,雕镂精美,是明清宫殿建筑色彩前驱。西夏:佛塔盛行,受宋影响,用受吐蕃影响,含有汉藏文化双重内涵。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94页1.5封建社会

46、后期建筑(元、明、清127919)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5.1元(12791368年)社会背景:落后游牧民族统治,严重破坏了农业和工商业,经济和文化处于凋敝状态,妨碍了社会发展,建筑发展处于凋敝状态。建筑方面:1、在金中都北侧建造了规模宏大都城元大都2、宗教建筑盛行,内地出现喇嘛教寺院,如北京西四妙应寺白塔,由尼泊尔工匠阿尼哥设计建造。3、木架建筑方面:仍是继承宋、金传统,但质量和规模都变得简单粗糙,许多构件被简化。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95页1.5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元、明、清127919)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5.1元(12791368年)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

47、建筑发展概况第96页1.5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元、明、清127919)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5.1元(12791368年)北京妙应寺白塔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97页1.5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元、明、清127919)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5.1元(12791368年) 当前保留元代木构建筑,以山西洪洞广胜下寺和山西永济永乐宫为代表。简化办法:减柱法; 取消内斗栱,使梁和柱直接连接; 斗栱用料减小; 不用梭柱,月梁,而用直梁,直柱; 或不加天花;优点:节约木材,加强了本身整体性和稳定性。 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98页1.5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元、明、清1279

48、19)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5.1元(12791368年)山西洪洞广胜下寺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99页1.5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元、明、清127919)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5.1元(12791368年)山西永济永乐宫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100页1.5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元、明、清127919)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5.2明(13681644年)社会背景:农民起义建立政权,为巩固统治,采取各种发展生产办法,是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孕育,形成许多手工业中心,开始了对外贸易。建筑方面主要表现为:第一: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 普遍采取砖墙,为硬山发展创造条件;“砖细”和“砖雕”加工开始娴熟;长城用砖包砌筑;出现用砖拱砌成建筑物无梁殿。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101页1.5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元、明、清127919)第1章 古代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