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绪论大纲:本章主要讲述了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包括资源、自然资源的定义,自然资源的类型,农林业自然资源的分类,特征,自然资源的形成和发展,我国自然资源的概况,干旱和半干旱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战略与农业发展前景。要求同学们了解干旱半干旱区资源的总体情况,并能够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从维护生态平衡角度出发,分析资源利用和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提出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资源的战略。资源:指环境中能为人类直接利用,并带来物质财富的部分。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人力、资金、技术)自然资源: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物,以及生成这些成分的环境功能,称为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类型 地理分类 根据自然资源的形成条件、组合
2、状况、分布规律等分类:气候、水、生物、土地、矿产和海洋资源。 这是应用较多的一种分类方法。特征分类 按照自然资源本身所固有的属性进行分类,将自然资源分为耗竭性资源和非耗竭性资源。耗竭性资源 包括可更新资源,如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不可更新资源,如矿产资源。非耗竭性资源 包括恒定性资源(气候资源、潮汐能、原子能等)与易误用性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 利用分类 根据人类不同的利用方向,可将自然资源按照经济部门进行分类:如农业资源、工业资源、能源资源、旅游资源、医疗卫生资源等。自然资源的特点1)、可塑性和演变的不可逆性在利用功能和效益上具有可塑性,如土地资源,产量高低可变。自然资源总是在不
3、断变化和发展的。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就其性质来说,这种演变过程是不可逆的。2)、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尤其是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性使得自然资源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总是有限的。多数资源可以更新和循环利用,非耗竭性资源可以长用不衰,替代资源会层出不穷。 3)、自然资源的综合性和整体性自然资源实际上是一个由资源-生态-社会经济组合而成的复合体系。各种自然资源在生物圈中互相依存、互相制约,构成了完整的资源生态系统。如森林遭过度砍伐,会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等问题。 4)、时空变化的不平衡性与节律性自然资源的形成和演变,是
4、地球系统形成和演变的结果。它只在一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区域内进行,由此决定了自然资源的这一特征。如水资源的数量由降雨量决定,而降雨也有季节、年际的变化。自然资源地域分布上的不均匀性表现在地带性特征和非地带性特征。5)、自然资源的多层次性与多功能性如全球-大洲-国家-地区-省-县-乡-村等。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如森林,可提供木材、燃料、林副产品,也可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观光旅游等;水资源可用于农业、工业、生活用水等。第二章本章主要讲述了干旱区半干旱区自然资源形成的背景,具体包括干旱半干旱的界定,中国干旱区自然资源形成的古地理过程,古地理过程对现代环境的影响,重点和
5、难点是自然资源形成的古地理过程森林过程,草原化时期和荒漠化时期的特征。干旱和半干旱区的界定:通常,将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称为干旱区,年降水量200500毫米的地区称为半干旱区。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将干燥度大于 2.0的地区称为干旱区,干燥度1.52.0的地区称为半干旱区。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问题会议上由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等机构提出的荒漠化图以干旱指数P/ETP来确定干旱区界线。P表示降水,ETP表示蒸散,蒸散是用彭曼方法计算的,考虑了大气温度、风和太阳辐射。 P/ETP 0.03的地区为极端干旱区,0.03 P/ETP0.2的地区为干旱区, 0.20 P/ETP0
6、.5的地区为半干旱区。 中国干旱区自然资源形成的古地理过程一、森林化(过程)时期早第三纪湿润期这一过程更早可推至中生代的中、后期,主要发展在新生代,即早第三纪这一地质历史时期。早第三纪初期的我国北方大陆,由于白垩纪后期以来地壳构造运动相对转弱,地表剥蚀夷平作用成为主要的外营力,地势趋于平坦,古地中海特提斯海仍占据我国西南广大地区,大气环流受行星风系所控制,平缓而稳定,气候分带不甚明显。我国北方冬季并无寒冷气团的侵袭,全年保持暖热而湿润的气候。在这种气候条件下,降水丰沛;热量充足;林木葱郁,生物繁盛,大地一片生机盎然。 纵观早第三纪我国北方土地形成的过程与地理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自白垩
7、纪晚期以来,地壳构造运动相对平稳,地表经长期剥蚀夷平,呈准平原化。 (2)气候主要为行星风系环流所控制,北部多受西风环流影响,湿润多雨;但南部夏季为亚热带高压所占有;西北地区盛行东北信风,相对干燥温凉。 (3)全境除西北地区(新疆、柴达木盆地、甘肃西部)为亚热带稀树草原外,其它地区均属森林环境。 (4)岩石风化作用旺盛,风化壳深厚,土地的物质淋溶过程明显,地表可溶盐大多被淋洗,富铁质化。 二、草原化(过程)时期晚第三纪与早更新世半干旱期早第三纪渐新世后开始的最重要的地理事件是喜马拉雅运动以比前更广阔更剧烈的气势进行着,古地中海大幅度抬升而成为高原与高山青藏高原与喜马拉雅山,早期被夷平的地面再度
8、抬起,并伴有大量的断裂,玄武岩、安山岩喷出,覆盖于古老地面,直到第三纪末第四纪初期使青藏高原剧裂隆起。天山、昆仑山、祁连山强烈断块上升;而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柴达木盆地、阿拉善高原相对陷落,接受沉积。基于上述地理环境的变化及其影响,我国北方大陆性气候比过去明显加强,气候干燥,加之晚第三纪在世界范围内气温逐步下降,这就引起了生物界的明显变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植被由落叶阔叶林与针叶林逐渐为暖温带疏林草原(或森林草原)、温带草原所代替。 三、荒漠化(过程)时期中更新世以后干旱期 自第四纪以来所出现的冰期与间冰期这种具有轮回变化的大气候变化,就是第四纪以来最重要的地理事件 。这一事件的出现,无疑加快
9、了从第三世纪开始的我国北方气候逐渐变得干冷的基本趋势,虽然这种趋势自早更新世已经开始,但自中更新世以后,我国北方地区地理环境的干旱特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突出更鲜明了。因此,中更新世以后,我国北方地区便进入以荒漠化为主要特征的干旱时期。 由第三纪渐新世开始加强的喜马拉雅运动至第四纪以后更剧烈的进行着,尤其是早更新世末期强烈的构造运动,使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以至使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度超过3000米,现代高原的基本轮廊已经完成,地处高原南部边缘的喜马拉雅山,更为高耸挺拔,其高度此时足以阻碍南部湿润气流的北上,因此,使深处大陆内部的我国西北地区更趋干旱。 晚更新世前期为间冰期,气候转暖,且湿润,本区
10、自然景观大体又恢复到干草原与荒漠草原,在山地局部地方(较高处的阴坡),有以云杉、冷杉、松等为主要成分的森林。低洼处河流、湖泊发育普遍,河湖相沉积物(如莎拉乌素系)广泛分布,且以细沙为主,如鄂尔多斯南部与北部、锡林郭勒中部,这些沉积物为稍后的荒漠化的广泛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随着最后一次冰期的逐渐消逝,除高山高纬地区外,永久冻土渐渐消融,气温上升转暖,海面上升,东部季风区降水增多,一些早期的沙漠渐被固定,如内蒙古东部的科尔沁沙地,浑着达克沙地、毛乌素沙地等,植被都得到了较好的恢复,禾本科在内蒙古中、东部地区逐渐成为植被的主要成分,贺兰山以东基本为草原所代替,大体显示了现代的自然景观特色。古地理过
11、程对现代环境特征的影响 古地理过程的进行,为现代地貌特征奠定了基本轮廊:祁连山、天山、昆仑山受喜马拉雅运动抬升,成为高峻的大山;而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河西走廊却相对下陷,接受沉积;阴山以北与鄂尔多斯高原、阿拉善高原被长期剥蚀夷平,呈明显的准平原化;古老阴山断块抬升,成为高度大体一致的侵蚀剥蚀中山;银川平原、河套呼和浩特平原均在断陷基础上接受深厚沉积,而成为辽阔的平原。第四纪以来所形成的季风环流的格局,成为控制本区气候的主要因素,现代土地干旱,降水量少,气候温和,河流稀少,地面总蒸发量大,这些特征,基本上是古气侯特征的延续。由于长期干旱环境的深刻影响,植被类型较少,覆盖度很低,尤其是贺兰山以
12、西,现代的荒漠特征与晚更新世后期保持了明显的一致性。仅内蒙古中、东部地区,受现代东南季风的影响,稍趋湿润,植被以草原为主,盖度多在20-30%,种群明显丰富,但总体上看,单位面积的生物量都较低。 由于土地的诸要素明显地受古地理过程的深刻影响,因此,土地本身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古地理过程的烙印,这主要表现在土地的一些基本特征上,如土壤中含C、N量较低,钙化现象十分突出,盐渍化普遍,地面组成物质粗粒化明显等,这些不仅是现代地理过程的产物,同时也是古地理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三章本章主要讲述了干旱地区的气候资源特征,评价原则,评价内容和农业气象资源生产潜力评价,农业气象灾害和预防,干旱区气候对农牧生产的
13、影响。要求对地区气候特点,灾害性气候的成因和危害有所了解,提出预防措施,并根据气候条件,合理布局农牧生产,重点是干旱区气候对农林牧生产的影响和农林牧生产的布局。农业气象灾害1、低温害包括冷害、热带作物寒害和冻害。 冷害是指在作物生长季出现零度以上低温时对作物的损害。 热带作物寒害是指热带作物受低温侵袭,导致损伤或死亡,多发生在秋冬季节,与强烈的冷空气活动有关。 冻害是指植株体温降至零度以下,受冻损伤或死亡。2、热害 包括高温逼熟和日烧。 高温逼熟是指出现高温而使作物早熟,品质受到影响并减产。 日烧是指强烈太阳辐射引起增温,致使植物表皮灼伤,最终因干旱缺水而死亡。 气候资源特征1、无限性与有限性
14、。2、随时间变化的相对稳定性和波动性。3、空间分布上的有规律性和区域差异性。4、气候资源各要素之间、气候资源与其它自然资源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和不可替代性。气候资源评价原则1、确定总体目标,即整体性原则。 光、热、水、气四个子系统。2、因地制宜,明确优劣,即生产性原则。 确定指标要有生产的针对性和实用性。3、因时制宜,减轻灾害,即主导因素原则。 空气随时间空间变化量小,由此产生的生物产量差异不大,可以暂时不考虑。4、最佳综合效益,即最优化原则。 评价过程在自然、技术、社会三方面达到最优化。干旱区气候资源特点:1、日照长、辐射强、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2、日温差大,热量资源独特。3、水资源极端缺乏。4
15、、风能资源丰富。 第四章主要讲述土地资源的调查方法,土地资源的评价,土地资源的利用途径,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土地资源的保护,要求对干旱区土地资源的特征,利用现状及问题有总体认识,并根据利用现状,提出合理利用的途径和保护工程措施。重点和难点:土地资源评价原则和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土地资源的特点:绝对数量大,人均相对数量少。土地类型多种多样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低。土地的概念: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和一定的
16、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既能满足人类当前的或可预见将来利用需要的土地,能够产生(具备)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土地。土地资源的特性土地资源的两种属性(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一)土地的自然特性生产性。具有一定的生产力。位置的固定性。不能移动,具有位置的固定性。分布的区域性。地域分异性,因而要因地制宜。质量的差异性。结构和功能各异,质量差异。面积(总量)的有限性。土地自然供给是有限的、无弹性的,但经济供给可变。利用的可持续性。可更新资源。(二)土地的经济特性多功能(用途)性(生产功能、承载(空间)功能、仓储功能、景观功能,多功能性决定了利用方式的竞争性。供给的稀缺性(需求的增长,特别是区位优势
17、或土地质量较好的)增值性与报酬递减的可能性(稀缺性决定增值性,但单位面积投资太多,又会出现报酬递减)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原有用途改变有难度)土地资源的评价土地评价(land evaluation):是指在特定的目的下,通过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进行综合鉴定,确定土地等级,揭示土地质量等级的空间分异的过程。核心内容是按照一定的利用方式要求来诊断土地质量,对土地的生产力进行综合鉴定。以不同土地利用为目的;进行的估价土地潜力、土地适宜性、土地经济价值评判,最终成果通常是进行土地分等。实质是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土地评价的特点:(1)必须有特定的目的;(2)必须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3)必须针对一
18、定的时期;(4)必须综合考虑当地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5)评价的结果应该能够直接用于指导生产实践。 土地评价的目的:(1)土地资源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2)土地利用规划的依据;(3)为估计土地利用和经营好坏服务;(4)为土地管理服务;(5)为土地交易、土地税收服务。 土地评价的任务(1)从经营管理方面分析目前的土地利用,指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2)综合分析土地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要素,根据特定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土地的适宜性评价和每种利用形式的效益分析,并指出土地的潜在生产力;(3)伴随每种用途会产生哪些自然的、经济的或社会的不良后果,提出土地管理和改良的途径和措施。 土地评价的原则1)
19、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全面分析土地的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对土地质量综合影响,同时要重点研究主导因素及限制因子。(2)针对性原则。 不同的评价目的、不同类型和方式的利用对土地性状和质量有不同的要求,需要选取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保证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3)因地制宜原则。不同区域的土地组成要素及其组合、社会经济条件不同,会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产生影响,因而在原理基本一致下,其评价方案、依据和标准等要因地而异。(4)合理确定投入水平原则。土地生产力的高低,不仅取决于质量,还有投入水平。(5)可持续利用原则。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为前提,确保不会因这种利用而遭到破坏或引起土地生态环境或经济效益的退化、
20、恶化。“三比较”原则: 1)比较土地利用的需求和土地质量;2)比较土地的投入和产出效益;3)比较不同的土地利用效益,作出决择。土地评价的分类(1)按评价研究内容分,可分为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经济评价、土地生态评价、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等等;(2)按评价对象分,分为农用地、非农用地评价。(3)按评价途径分,分为直接评价、间接评价。(4)按评价方法分,分为定性评价、定量评价。第五章要求同学了解水资源的存在形式,分布特点和利用途径,并能根据水资源和生态平衡的关系,提出水资源合理区划和保护措施,重点和难点:水资源计算和评价。水资源的定义定义水资源为:可以利用或可被利用的水源,具有足够数量和
21、可用的质量,并能在某一地点为满足某种用途而可被利用。这一定义的核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应有足够的数量,其二是强调了水资源的质量。有量无质 、有质无量均不能称为水资源。水资源的特性1、循环性 大气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之间相互转换,共同形成水的循环系统。2、储量有限性 全球淡水资源仅占总水量的2.53%,被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占全球总水量0.796%(极地冰盖和冰川除外)。3、分布不均性 我国水资源特点:东南多,西北少;沿海多,内陆少;山区多,平原少;夏季多,冬季少。 4、利用多样性 农业、工业和生活,发电、水运、水产、旅游和环境改造。5、利害二重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既能为人类造
22、福,也能给人类带来灾难。发电、灌溉;水土流失、黄河口决口等。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特点 总量 青海、新疆为1509亿方,减去青海流向西南的近400亿方,再减去流出国境的伊犁河和额尔斯河的50%的水量约120亿方,降为990亿方;加上河西和内蒙西部的100亿方,则该区可得水资源总量约为1100亿方。 分配 整个西北干旱区总用水量为626亿方,农业灌溉用水量占93%,牧业灌溉草场用水量占2.8%,工业用水量占2.9%,城镇和人畜生活用水占1.3%,按80年代初水平的水利建设,蓄引地表水量达500亿方,约占干旱区可引水地表径流资源的42%。 问题 西北干旱区的中低产田约占到总耕地面积60%80%,以新疆为
23、例,中低产田中由土壤盐渍化造成的占27 3%,土壤板结土层较薄的占16%,肥力贫瘠的占50.8%,干旱缺水的占50%。 水的质量评价水质量是指水体中所含物理成分、化学成分、生物成分的总和。而水环境质量则是从分析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入手,由局部到整体,由外表到内里,对水环境系统的外部特征环境状态,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所做的定性或定量描述。水资源的质量问题是研究、开发水资源的中心内容之一。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水资源的质量评价应包括水质评价和水环境质量评价这两个方面。水资源的质量具有区域性和动态性。水的质量决定着水的用途和水的利用价值,可根据不同的供水目的,为人们提供满足生活饮用、工业和农业生产等水质要
24、求的而具有一定水量保证的水源。一)、水资源的质量分类1.水质量指标(1)水的物理指标 颜色 无色水在感官上判断为清洁水,有色水可判断为某中物质成分含量较高的水,水色随所含物质不同而变化。 嗅等级程度反应0无气味没有任何气味1极微弱一般感觉不出气味,嗅觉敏感时可感受2弱未指出前,一般不易察觉3明显易于察觉,不加以处理,不适于饮用4强嗅后使人不愉快,不能饮用5极强臭味极强,使人恶心味 清洁的淡水是没有味道的,水中溶解不同的物质则会产生不同的味道。透明度 透明度指水的清澈程度。水中悬浮物、胶体物质越多,透明度越小,也越浑浊。分级如下表。分级野外鉴别特征透明的无悬浮物及胶体,60cm水深可见3mm的粗
25、线微浊的有悬浮物,3060cm水深可见3mm的粗线浑浊的有较多的悬浮物,半透明状,小于30cm水深可见3mm的粗线极浊的有大量的悬浮物,似乳状,水深很小也不能清楚可见3mm的粗线(2)水的化学指标酸碱度 水的酸碱度通常用pH值表示。根据水中的pH值和它的变化,可以大体了解水体酸碱状态。如右表。名称pH值强酸性水10.0矿化度 根据水的矿化度可将水划分为淡水、微咸水、咸水、盐水、卤水等五类。如右表。名称矿化度(g/L)淡水50硬度 水的硬度可以用水中碳酸钙的含量或以德国度计,一个德国度相当于含10mg/L的氧化钙或7.2mg/L的氧化镁,划分标准如下表。名称硬度名称硬度以碳酸钙计(mg/L)德国
26、度以碳酸钙计(mg/L)德国度极软水7545025.2微硬水1503008.416.8水的环境化学指标类别高锰酸钾测定的需氧量(mg/L)很低的15.0 化学需氧量(COD) 指水体中进行氧化过程所消耗的氧量,以毫克每升表示。可分为六类,见下表。生化需氧量(BOD) 指水体中微生物分解有机化合物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若BOD34mg/L则表示水已受污染(4)水的化学组分指标 天然水的化学组分与水的形成、赋存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相似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水,其化学组分也相似;另一方面,水中各种阴、阳离子的含量组合,可以反映水岩相互作用、水流的动力学特征及水化学环境的差异。因此,水化学类型不
27、仅有助于了解天然水的成因条件,而且水化学类型的递变格局也时常成为圈划地下水系统、地表水系统,以及研究两者之间水力联系的重要证据。水化学分类方案很多,我国常用舒卡列夫分类。2、水质分析的种类和方法(1)水质分析的种类简分析 用于了解区域水化学成分概貌,初步了解水质是否适于饮用。分析项目少,精度要求低,简便快速,成本不高,技术上容易掌握,可在野外就地进行。分析项目如下: 物理性质 温度、颜色、透明度、嗅、味等。 定量分析项目 HCO3-、SO42-、Ca2+、总硬度、pH值,通过计算可求得水中各主要离子含量及总矿化度。 定性分析项目 不固定,较经常的有NO3-、NO2-、NH4+、Fe2+、 Fe
28、3+ 、H2S、耗氧量等。全分析(并非分析水中的全部成分) 全分析项目较多,要求精度高,能较全面了解水体的水化学成分,通常在简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有代表性的水样进行全分析,并对简分析结果进行检核。其一般定量分析的项目为: HCO3-、SO42-、Cl-、CO32-、NO2-、NO3-、Ca2+、Mg2+、K+、Na+、NH4+、Fe2+、Fe3+、H2S、CO2、耗氧量、pH值、干涸残余物。专项分析 项分析是为了满足某项目具体工作而提出的一些特需项目的分析。例如,对地下水作为生活饮用水的评价提出的细菌分析、有毒性的As、Pb、Hg的分析;对工程建设项目的侵蚀性分析等。(二)、水质评价方法的分类 水
29、质评价是按照评价目标,选择相应的水质参数、水质标准和计算方法,对水质的利用价值及水的处理要求做出的评价。水质评价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类: 1. 按评价对象的分类 分为大气降水水质评价、地下水水质评价和地表水水质评价 2. 按评价时段的分类 分为回顾评价、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 3. 按水用途分类 分为供水水质评价、养殖业用水水质评价、风景游览水体的水质评价及水环境质量评价等。 4. 按评价范围分类 分为局域性水质评价和区域性水质评价。三)、水环境质量评价1、地表水环境质量的分类标准第一级为水质很好 既无天然缺陷又未受到人为直接污染,不需任何处理,可广泛适用与多种用途、国家一级自然保护区和源头水。第二
30、级为水质良好 用于作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等;大体相当于现行的GB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和GB11607-89渔业水质标准。第三级为水质尚可 能符合通常最低水质要求,如一般工业用水和鱼类生活区,经处理后可满足高一级的用途。第四级为水质不好 水体存在某些天然缺陷,或者受到人为的轻度直接污染,适用于某些一般的工业用水及非直接接触用水。第五级为水质很不好 水体具有某些严重的天然缺陷或者已受到人为的重度污染。只适用于作农灌用水,大体相当于现行GB5084-92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或适用于一般景观用水。2、地下水环境质量的分类标准第一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
31、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第二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第三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第四类:以工业和农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用水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为生活饮用水。第五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用水目的选用。第六章主要讲述了干旱沙区动植物的资源概况,动植物资源开发途径,主要野生经济动植物和开发,沙漠公园和沙区旅游,动植物资源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要求同学们了解干旱沙区的动植物资源概况,提出合理利用动植物资源的途径和保护措施,重点和难点 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途径和措施第七章主要讲述了干旱区地
32、质构造和矿藏分布,采矿对环境生态的影响,矿区土地的复垦治理,矿区废弃物的分类处理,要求同学们了解矿藏的种类,分布,特点及开发利用在干旱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了解矿区的生态平和技术和措施,重点和难点是矿区土地复垦治理原理和技术。4、废弃地生态恢复的方法 1)工程恢复方法 是生态恢复的基础方法,广泛应用于各类生态恢复工程中。它的主要目的是对废弃地的地形、地貌和土壤本底进行恢复,建立利于植物生长的表层和生根层。在实践中,主要的方法有表土处理方法如堆置、平整等;矿坑恢复方法如矿坑充填、积水坑疏排、建造人工湖泊等;还包括一些如强夯、疏松、淋溶以及表土更换等土壤改良措施。一些物理恢复方法也可以包括在工
33、程恢复方法中,如客土法和土壤的电修复、热修复等。工程恢复方法往往是生态恢复的开端,为生态恢复提供一个较好的土壤基质层,以利于植被的恢复2)化学恢复方法 在生态恢复中利用相对较少,一般只应用于小范围的生态恢复,它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和工程恢复方法结合,改良土壤的本底,以适合植物生长;二是在生态恢复的过程中增加植物的成活率和生长的速度。目前使用的化学方法包括酸化(添加炼铁残渣或有机质)、碱化(添加碱石灰)、去除盐分(添加石膏)、去除毒物(EDTA配合)、营养物添加(合适的化肥、有机质)等。3)生物恢复方法 是目前利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方法,在工程恢复进行之后,都要普遍地采用生物恢复方法对生态系统进行恢
34、复。其目的是恢复土壤肥力和生物生产能力,建立稳定的植被层以构建生态系统。根据生态系统恢复的阶段,初期的生物恢复方法包括微生物土壤改良、特种植物栽种、植物引种等;生态恢复后期的生物恢复方法包括个体、种群、群落各个层次的生物恢复、控制技术。 矿产开采往往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的灾害,因此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也相当困难。 对矿区废弃地进行生态恢复,通常处理的步骤是先用物理法或化学法对矿地进行处理,消除或减缓尾矿、废石对生态系统恢复的物理化学影响,再铺上一定厚度的土壤。若矿物具有毒性,还需设置隔离层再铺土,然后栽种植物以逐渐恢复生态系统。技术主要包括: 地形地貌恢复技术 土壤系统修复技术 植被恢复技术1)地形地貌恢复技术 矿区废弃地地貌恢复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废弃地的原始地形地貌,防止地质变动,提供土壤基质,为今后的土壤恢复和生态系统恢复奠定基础。尤其应该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西华师范大学《平面设计基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Unit 4 Section B 3a~Self Check说课稿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上册
- 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防控复习测试卷含答案(一)
- 2024年法律法规《医疗质量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练习卷含答案
- 21 古诗三首夏日绝句 说课稿-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
- Module 1 Unit 1 Don't touch the machines,please (说课稿) -2023-2024学年外研版(一起)英语四年级下册
-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14 背影 课时练习
- 八年级体育与健康说课稿-《学跳竹竿舞》说课稿
- 西昌学院《不动产估价》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安外国语大学《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哈工大课件教学课件
- 知识点默写单-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 科大讯飞财务报表分析报告
- 2024-秋季新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英语单词
- Java开发工程师招聘笔试题及解答(某大型央企)2024年
- 中国移动-5G轻量化技术(RedCap)行业解决方案白皮书2024
- 2024年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 12 玩也有学问 教学课件
-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考试试卷带答案
- 《数学广角-集合》说课稿
- 2024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2024-2025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期中综合测试卷(四)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