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满蒙联姻_第1页
清朝的满蒙联姻_第2页
清朝的满蒙联姻_第3页
清朝的满蒙联姻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清朝的满蒙联姻提到中国古代史上的“和亲或“联姻,人们马上会想到汉代的昭君出塞,唐朝的文成公主入藏。作为封建社会的弱女子,对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关系的和好发挥了她们的特殊作用,人们自然不会忘记。她们的事迹也作为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佳话千古流传,在今天的历史教学或研究中,也时常会提到她们。本文所要介绍的满蒙联姻,却不是一两个女子,而是一大批人。正是这一大批女子,使清代入主中原的满族,与边区的蒙古族,保持了三个世纪的通婚,建立了世代姻亲关系。也正是这种姻亲关系,对中国北方这两大尚武勇悍民族的长期和好、对清廷统辖与治理边疆蒙古地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由于满蒙民族之间的长期通婚,人数众多,又繁衍了更多

2、的具有满、蒙民族血分乃至含有汉族血分这一点详见后述的混血后裔,对于民族交融,也具有不可无视的积极意义。一清代的满蒙联姻与汉唐“和亲最大的不同,是它的制度性。清朝皇帝掌握着皇室及宗室王公子女的婚配权,以指婚的形式决定他她们的婚姻。皇子皇孙及宗室王公子弟的婚配,是由皇帝皇帝幼孝垂帘听政时那么由太后从八旗中选出的“秀女指配,有时也择取蒙古王公的女儿拴婚。皇女、皇孙女及宗室王公的女儿,那么由皇帝或太后择取八旗及蒙古王公的适龄俊秀子弟,指配聘嫁。满族帝王之家的这种指婚制,从清入关前一直实行到清末。乾隆以后,由于皇族人口的大量繁衍,需指婚的人太多,因此把指婚的范围缩小到近支宗室,即当朝皇帝之皇祖派衍下的各

3、辈及龄子女。自乾隆起,指婚制度也进一步完善、正规,尤其是对皇族女儿格格的指嫁,每年年底,管理皇族事务的宗人府都要将皇族中正值婚龄的格格开列报告给皇帝,由皇帝指嫁与蒙古王公子弟或八旗旗人子弟。针对有些宗室王公不愿将女儿远嫁蒙古的现象,当时的指婚蒙古甚至带有强迫性。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由于有的亲王、郡王将女儿隐匿不报,提早私聘与京城旗人,宗人府获知后上报,乾隆帝专门发布谕旨,令将私嫁女儿的亲郡王罚俸一年,并且强调:“嗣后凡亲王郡王之格格,俱遵照旧例,侯朕旨指给蒙古台吉等。其间或有因原系姻亲熟视蒙古等,情愿自行许给,尚属可行,伊等可自行定议奏闻。其不行奏闻而私行许聘京师旗人者,著永远制止!可见,

4、根本目的是为了与蒙古联姻,只要是将女儿嫁与蒙古王公贵族之家,私聘也可,指婚,不过是实现政治联姻的手段。指婚制,保障了满族皇家与蒙古各部领主王公贵族持续性的长期联姻,总计入关前后的整个清朝,满蒙联姻达586次以下通婚次数及详细联姻人、事,均据档案、?玉牒?,为节省篇幅,不一标明出处,入关前联姻的32年间,为84次,入关后的268年间,为502次。这总计586次的通婚,满族皇家出嫁给蒙古的女子包括皇女公主及其他宗女格格多达430名,其中入关前27名,入关后403名。满族皇帝及宗室王公子弟娶蒙古王公之女156名,入关前57名,入关后99名。出嫁公主、格格的人数以乾隆朝最多,遣嫁也最频繁,乾隆60年间

5、,嫁与蒙古的皇家女儿多达179人,平均每年出嫁3人,最多的年份为乾隆四十四年1777年,出嫁8人,这与当时乾隆皇帝严格地执行指婚蒙古的制度有一定关系。二清廷联姻的蒙古部落主要是漠南蒙古、漠北蒙古、西套阿拉善蒙古。下文分别介绍。一漠南蒙古。漠南蒙古即今内蒙古自治区,所联姻的部落主要有:科尔沁部,在今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清朝,该部属哲里木盟。该部与清廷联姻最频繁、人数最多的是科尔沁左翼中旗、左翼后旗,入关前后,清皇室共有8位公主包括皇室抚养宗王之女所封的公主出嫁这两旗。其中嘉庆皇帝第三女庄敬公主嫁与科尔沁左翼后旗的扎萨克郡王索特纳木多布斋,二人长住京城。索特纳木多布斋死于道光五年1825年,因无子

6、嗣,道光皇帝特选其族径为嗣子,继承扎萨克郡王,这位嗣子便是一代名王僧格林沁,僧格林沁,因此也成了道光皇帝的外甥,后来的咸丰皇帝那么与增格林沁是表兄弟关系。僧格林沁也长住京城,道光八年1828年,裕郡王府相中了这位青年郡王,将格格出嫁给他,所以僧格林沁也是皇家额驸,他的岳父是康熙帝皇兄裕亲王福全的五世孙文和。喀喇沁部,是乾隆以后与清皇家联姻人数最多的部落。喀喇沁部在清代属卓索图盟,在今辽宁省西部的建昌、凌源及其西北一带。该部在康熙中期以前与清皇族通婚的人次并不多,自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康熙帝将其第五大端静公主遣嫁该部札萨克郡王札什之子噶尔藏后,通婚渐趋频繁。至乾隆朝,仅这一朝的60年间,满族皇

7、家就嫁与该部41名宗女,跃居诸联姻蒙古部落之首。此后至清末、该部一直是与清皇家通婚的第一大部落。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道光帝还与该部右翼旗的札萨克郡王色伯克多尔济结成儿女亲家,命皇五子惇郡王奕宗娶色伯克多尔济之女为嫡福晋。光绪十三年1887年,清肃亲王府的格格善坤即肃亲王善耆的妹妹,又嫁给了色伯克多尔济的孙子贡桑诺尔布,贡桑诺尔布是光绪末年民国初年政治舞台上颇有影响的风云人物。敖汉部,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东部及东北一带,清代时属于昭乌达盟。入关前的天聪朝,后金汗皇太极的长女后封固伦公主便嫁给了该部的台吉班第,班第后来爵封郡王,为领旗札萨克,他的两个儿子温布、鄂齐尔也都娶皇家郡主。敖汉部

8、在清前中期也是与情皇家通婚次数较多的部落,乾隆朝娶皇家女达34人,仅次于喀喇沁部。联姻次数较多的漠南蒙古部落还有:巴林部、土默特部、奈曼部、翁牛特部。其他曾与清皇家有过联姻关系的漠南蒙古部落有:巴岳特部、翁吉刺特部、札鲁特部、杜尔伯特部、郭尔罗斯部、阿鲁科尔沁部、察哈尔部、四子部、浩齐特部,乌珠穆沁部、苏尼特部、阿巴该部、鄂尔多斯部。二漠北蒙古。漠北蒙古在今蒙古国地方,清代主要有喀尔喀四部,自东向西依次为:车臣汗部、土谢图汗部、赛因诺颜部雍正朝增设、扎萨克图汗部。以西及西北还有科布多、唐努乌梁海两个地区。喀尔喀几部蒙古自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以后归属清朝。清帝与漠北喀尔喀蒙古的联姻,是采取选择

9、重点部落、重要家族的方式,所通婚的主要是以下两部中的3个领主王公家族。土谢图汗部之汗察珲多尔济家族。康熙三十六1697年,康熙帝将其第六女烙靖公主遣嫁察晖多尔济之孙敦多卜多尔济。察珲多尔济是该部之汗,他的弟弟是统掌漠北蒙古喇嘛教的大活佛哲布尊丹巴一世。这种政治背景,是康熙帝将女儿出嫁该家族的主要原因。哲布尊丹巴一世圆寂后,雍正帝又确认敦多卜多尔济之子为转世灵童,是为哲布尊丹已二世大活佛。敦多卜多尔济的子孙也世代与满族宗室王公之家结亲,至咸丰朝,通婚计12人次,其中娶皇家女11人,嫁与皇家1人。土谢图汗部丹津多尔济家族。丹津多尔济是上述敦多卜多尔济的族叔,与其同部不同旗。丹津多尔济较有军事才能,

10、康熙末年以军功晋封郡王。雍正七年1729年,清帝与其结为亲家,宫中抚养的怡亲王之女被封为和惠公主,出嫁与丹津多尔济之子多尔济色布腾。和惠公主之子桑斋多尔济承袭该旗扎萨克郡王,乾隆年间娶康熙帝的孙女。此后至清末光绪年间,该家族与清皇族结亲不断。总计这一家族共娶皇家公主、格格7人,有4名姑娘嫁给宗室王公之家。赛因诺颜部策凌家族。此部与清皇家联姻从康熙年间持续到清末民初,结亲者的身份也较高。策凌与恭格喇布坦兄弟二人自幼随祖母投附清廷,由皇家养育,长大后都娶皇家女,策凌所娶为康熙帝的女儿纯悫公主。策凌回居故土后,于雍正年间以军功晋封亲王,并被封为大扎萨克,成为赛因诺颜部的实际统领者。他的孙子拉旺多尔济在乾隆年间袭扎萨克亲王爵,娶乾隆帝第七女和静公主,习称“七额驸。自拉旺多尔济后,这一皇室姻亲之家世居京城,与满族贵族世家互相嫁娶,是清后期朝中煊赫的权贵之家。拉旺多尔济之孙车登巴咱尔,娶贝勒奕绘著名女词人顾太清之夫的女儿。其子达尔玛是怡亲王载垣的女婿,女儿那么出嫁给礼亲王世铎光绪年间曾任首席军机大臣。达尔玛之子那彦图亲王,福晋为清末权臣庆亲王奕劻之女。那彦图还与肃亲王善耆结成儿女亲家。三西套阿拉善蒙古。阿拉善蒙古原为漠西额鲁特蒙古和硕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