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炊具的发展史_第1页
中国炊具的发展史_第2页
中国炊具的发展史_第3页
中国炊具的发展史_第4页
中国炊具的发展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炊具的发展史主讲人:共设11001班李枫中国古代炊具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新石器时代及以前的炊具,夏商周,春秋战国到秦,汉到隋唐,隋唐宋元,明清,近现代。新石器时代及以前的炊具大约一万年前,我国最早的容器陶器的鼎就被人们作为锅使用。湖南省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的陶釜(不晚于公元前18000年)是中国已知最早的陶器之一,用于炊煮食物。古人的炊具比较多,这些炊具多为陶制的鼎、甑、鬲、釜、罐和地灶、砖灶、石灶等等。我们的祖先对炊具的功能非常讲究,分类明确。如烧饭、煮肉、烧水他们所用的炊具都有不同区分。燃料仍系柴草;还有粗制的钵、碗、盘、盆作为食具,烹调方法是火炙、石燔、汽蒸并重,较为粗放。至于

2、菜品,也相当简陋,最好的美味也不过是传说中的彭祖(彭铿)为尧帝烧制的雉羹(野鸡汤)。 据现有的资料,鼎创始于河南裴李岗文化,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那时,鼎是用粘土羼细砂、提成坯,凉干后入窑烧制而成,称为陶鼎。陶鼎,上腹呈罐形或盆形,腹下附有三条圆锥状足。鼎和罐,均是我们祖先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炊器。后来,聪明的祖先,约在距今4000-5000年前,即在仰韶文化中晚期和河南龙山文化期间,又创制一种和陶灶圈相配套的无足炊器即陶釜。由于陶鼎的三足易折断,无足的釜具有自身的优势,后来被演化为多种形式的炊器,后来这类炊具被广泛应用,这是我们中国人生活所用的锅的来源。但是,鼎这种器皿,迄今一直被沿用(

3、虽不作炊器了),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被赋予高尚的深邃的涵义。新石器时代 马家浜文化 陶釜(约公元前4500-前3900年) 高36.5、口径16.7厘米 1985年江苏常州圩墩出土 夹砂红陶,侈口,深腹,圜底,腹上部一周腰沿,既有实用性,有具有装饰作用。造型浑朴,是马家浜文化的典型器物夏商周时期炊饮器皿革新,轻薄精巧的青铜食具登上了烹饪舞台。我国现已出土的商周青铜器物有4000余件,其中多为炊餐具。青铜食器的问世,不仅抻于传热,提高了烹饪工效和菜品质量,还显示礼仪,装饰筵席,展现出奴隶主贵族饮食文化的特殊气质。 商周时期的釜和鼎西周时期的铜釜春秋战国时期货号: S00137940年代

4、: 战国时期规格: 耳对耳直径:22厘米 高:12厘米服务承诺: 包到代; 保证规格描述无误; 保证质地描述无误; 保证缺陷已描述完整;备注: 口有裂缝,腹部有几个小洞。汉到隋唐汉代的青铜釜,出土的铁釜(像砂锅)汉代的铜釜(行军锅),和陶瓷釜五代越窑青瓷双耳釜隋唐宋元时期炊饮器具进步从燃料看,这时较多使用煤炭,部分地区还使用天然气和石油;有了耐烧的金刚炭(焦煤)、类似蜂窝煤的黑太阳,以及相当于火柴的火寸。还认识到温酒及炙肉用石炭;柴火、竹火、草火、麻核火气味各不同。隋唐宋元的火功菜甚多,与能较好地掌握不同燃料的性能有直接关系。 炉和灶也有变化,当时流行泥风灶、小缸炉和小红炉。还发明了一种镣炉。

5、它是在小炉外镶上框架,能够自由移动,利用炉门拔风,火力很旺。河南偃师出土的宋代妇女切脍画像砖上,便函绘有此炉。因其别致,中国烹饪创刊号即以之作为封面。 这时还有六格大蒸笼,精致铜火锅,以及与现代锅近似的金代双耳铁锅。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资暇录中介绍了刀机,辍耕录中介绍了机磨,这都是我国较早的食品加工机械。此外唐代还出现专门记载刀工刀法的砍脍书,这说明刀功经验也较成熟了。 金代六耳铜釜明清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加速了对江南和岭南的进一步开发。随水陆交通的发达,内地和边疆贸易以及中外贸易也迅速发展。大批城市兴起,酒肆饭店也随市场的兴盛而日趋发达,成為国内各民族饮食文化大量交流、薈萃的场所。地方菜系在各个地域的内外交流中形成并发展。衍生出大量丰富而多样化的美饌佳餚。 瓷器逐渐成為最普遍的餐具,也是这一时期食具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瓷器不仅实现了大量生產,并运销海内外。其质量及其製作工艺也日趋精美。 近现代这一时段内,人们根据功能等又将其分为很多种类,呈现多元化发展。小结从最开始没有炊具到现在炊具的大繁荣,这一过程既是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