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生活化是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_第1页
德育生活化是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_第2页
德育生活化是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_第3页
德育生活化是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_第4页
德育生活化是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德育生活化是进步高校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德育生活化是进步高校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摘要:德育的根底在于生活,让德育生活化,让学生的思想、习惯在生活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才能获得德育的实效性。关键词:高校德育德育生活化实效性所谓高校德育就是对大学生进展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总称。德育工作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系统工程,根本任务在于培养人的思想、政治、品德,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文化、道德和心理素质。德育论文联盟虽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在理论中常常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沼。探究之,道德教育缺乏现实土壤,脱离生活实际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一、高校德育的真实现状及反思一真实现状因受到学习和情

2、感的挫折,我校刚入学的大一男生自杀诚信考试、诚信做人,但每逢考试还是有一局部同学作弊经常有一些学生,甚至是女生,说起话来,满嘴污言秽语,旁假设无人我校两名同学因迷恋上网,沉迷游戏,竟7天7夜未回宿舍学生们虽然知道不能乱扔乱吐乱画,一局部学生却视假设无人、随手丢弃垃圾看到这里,令人不解的是:学生不是没上过思想品德课、不是不知道那么多的大道理,但还是不断有问题发生。以上描绘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学生们的德育素质下滑。而是让我们明白了平时的德育更多停留在简单的标语口号式的说教上,蜻蜓点水式的宣讲上,囫囵吞枣式的灌输上,着眼点过高,常常无视了与学生实际生活中的细节相交融,造成了学生知行脱节,道德认识不能转

3、化为行为,使学生具有了多重人格,表现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这种现象,需要我们在惊诧与漠视之间,在加强德育工作与学生们的实际需求之间加以反思。二反思央视有一那么公益广告:一个小男孩,静静地盯着一位年轻的母亲打来热气腾腾的一盆水,母亲非常忠诚地给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泡脚。接着的画面,这名稚嫩的男孩,泼泼洒洒地给刚刚回家的年轻母亲端来了一盆热水,甜甜地叫道:妈妈泡泡脚!这那么广告使人情不自禁反思,一个人的良好品行终究是怎样养成的?这那么广告让人明白,优良品行的养成主要依靠从生活理论中领悟、体验与内化。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教授打过一个非常恰当的比喻:她认为德育是盐,人不吃盐不行,但也不能单纯吃盐,而必须将

4、盐溶解在各种食物当中吸收;我们在吸收盐的时候,是看不见盐本身的,因为盐已经融入了各种食物之中,但盐很自然地进入了人的体内。德育也应该如此,应该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他教育之中。基于这一观点,近年来,不少德育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都在深入反思并积极探究道德教育的新理念和形式,德育生活化理论因此成为学界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二、德育生活化的详细措施中国德育在理论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是由于其对现实的日常生活的负面影响所引起的,一些道德的理想主义和教条主义因素取代了日常生活,成为学校德育的中心,而伦理的、个体的、私人化的日常生活却丧失了存在的合理性。这种丧失使德育课堂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最终阻碍了德育实效性的

5、进步。因此,德育课堂的教学理论应该向现实生活回归,回绝假大空的虚化的道德教学。为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在进步德育的实效性。一德育教育观生活化高德胜博士在?道德教育的20个细节?中提出,学校日常生活对学生的影响更广、更深,道德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进步学校生活的道德质量。构造的力量是宏大的,这种构造即非德育活动是一种全天候、全时空发挥作用的力量。杜威曾说:道德教育集中在把学校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的方式这个概念下,最好的和最深入的道德训练恰恰是人们在工作和思想的统一中跟别人发生适当的关系而得来的。3学校的性质与实然道德教育是亲密相关的。因此,想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德,就需要建构什么样性质的学校生

6、活。一个道德性的社群有助于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形成关心情结,但在这种改善中,学生主要不是听老师如何做,而是看老师如何做。在传统的德育中,德育工作者往往居高临下,扮演着道德法官的角色,他们高高在上,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广阔老师应当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用纯洁的品行去感染学生,用美妙的心灵去塑造学生,用行为的细节去影响学生。相对于言传,老师的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更大。因为在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老师本人始终是一部活的教科书,其内容包括老师的知识程度、道德操守、性格特质等在内的全部个性。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

7、加里宁认为:学生们处处模拟老师。所以说老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这一点往往是不自觉的。4特别是从事德育教学的老师身教更为重要,注意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要做到,如:我们要求学生见到纸屑主动捡起,那么老师自己先要做到。在德育过程中,尽可能与学生共同学习、讨论和研究,本着民主平等的原那么,能俯下身子和学生实现心与心的交流,成为与学生共同讨论真理的伙伴,真正做到教育的民主。二德育目的生活化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正因为这样,德育目的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觉得目的就在眼前,只要通过努力就能到

8、达,而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过去我们制定的德育目的、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德育过程过于简单、形式化,习惯于对学生进展宏大叙事或绝对真理的灌输,有单论文联盟纯政治化、功利化的倾向,虽然学生学习了与德育有关的知识,但仍有可能做出某些不道德的行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分析人的需要特征时提出了著名的人的需要层次论,他指出人的需要是由低向高逐级开展的,低级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人,是不可能有高一级需要的。这给我们在德育目的确实定上一个很大的启示,即德育目的应具有层次性,应该循序渐进。多年来道德教育一直存在倒金字塔的现象,即在小学进展的是共产主义教育,中学进展的是社会主义教育,大学进展的是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生

9、进展的是宿舍文明教育,留学生进展的是热爱家乡教育。学生们从小就高喊着空洞的、离自己相当遥远的理论和口号,而对身边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小事视而不见。对于这一问题的出现,我们不能一味地怪罪于学生没有道德素养。事实上并非是学生不愿做,而是德育长期存在着一个不可逾越的问题,就是德育目的、任务隔离于鲜活的现实生活,总想在一个假设的、净化的情景里用高大的架势去塑造人类的灵魂,不实在际,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最终的结果是学生既没有能坚强顶天,又没有能扎实立地。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在德育目的的拟订中努力做到三个关注,即:1关注并引导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2关注学生的心理安康,引入心理教育内容;3

10、关注并指导学生的学习和交往生活。学生在当前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困惑与困难,就是我们教育工作的方向。德育的目的只有直面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络起来,才能使学生在生活中得到详细的、丰富的道德训练,并在这种训练中开展学生的道德智慧,为自己成为将来社会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矗三德育内容生活化首先,德育老师在德育课堂中理论,应该寻找尽可能多的时机让学生去接触现实生活、去体验可能生活,让学生自己去看、去听、去感受、去品味、去考虑,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理论中对人生、对世界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德育课堂不是单纯指某个进展道德教育的场所或者教室,而是指一系列的理论活动,比方社会理论、社会调

11、查、参与社区生活、援助希望工程,等等。通过这些道德理论活动,学生才会明白什么是美妙的生活,什么是丑恶的生活;什么是虚拟生活,什么是现实生活。只有在这种道德理论中,学生所学到的东西才有可能真正影响到他们的内心,而这是传统的德育形式很难做到的。其次,在德育课堂中开展道德叙事,给予学生讲述、反思现实生活的时机,是一种非常好的德育课堂形式。它可以把学生引入到虚拟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当中,一方面可以防止道德教育对生活的疏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德育叙事使学生自我反思,从而为道德开展提供一个自主、自觉的时机。老师在德育课堂中施行德育叙事,第一,要尊重学生的心声表达,从传统的压迫式德育形式转向开放式、解放性的德

12、育叙事,最重要的是叙事要尊重学生的心灵,以促进心灵成长为目的。5第二,德育叙事应当是真实的叙事,而不是虚假的叙事。老师应当鼓励学生讲述自己的真实故事,讲述身边的、社区的现实生活,而不是为了叙事而叙事,最终使学生陷入编造故事的误区。第三,叙事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而不是宏大的、口号式的、标语式的叙事。这样的宏大叙事在传统德育中比比皆是,其效果可想而知。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他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意义。当前,社会生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青年一代的心灵。假如当今的高校德育仍然高高位居于让人望而生畏的神坛,那么必然会与青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