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与精神心理因素_第1页
肠易激综合征与精神心理因素_第2页
肠易激综合征与精神心理因素_第3页
肠易激综合征与精神心理因素_第4页
肠易激综合征与精神心理因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肠易激综合征与精神心理因素【关键词】心身疾病;肠易激综合征;精神心理因素【关键词】心身疾病;肠易激综合征;精神心理因素1前言临床理论中,我们常考虑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的病症是否与精神心理因素有关,理解IBS与精神心理异常之间的关系对于IBS的治疗是很重要的,它能帮助鉴别哪些病症应该用胃肠道药物治疗,哪些病症应用抗抑郁、抗焦虑及心理疗法更适宜。而对IBS患者的心理评估应包括患者的个性、心理障碍主要是抑郁和焦虑、如今和过去的社会压力,及异常的病态行为。焦虑和抑郁是IBS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障碍,它们加重了患者的病症而不利于诊断,但他们可被检测,常对及时的治疗有反响。特异的病态行为在IBS患者身上包括

2、重复寻求消化科医生的保证,恐惧患器质性疾病而使现有的抑郁情绪加重。不利的生活事件常先于IBS的形成,他们可以是远期的或近期的,消化专家帮助患者认识到这一点可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因为IBS本身固有的消化道病症和抑郁情绪之间有重叠,所以在指导评估IBS患者心理状态和躯体病症时需仔细客观地进展,以免导致人为的心理异常。2IBS患者精神心理异常的流行病学调查IBS患者常表现为神经质、情绪易冲动、不安、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异常。研究1发现,就诊的IBS患者中有5090%存在广泛性焦虑障碍、严重抑郁障碍、社交恐惧症、躯体化障碍等精神障碍。Ali等研究发现IBS患者自责、自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IBS患者

3、的病症也与睡眠异常有关。睡眠剥夺可以降低内脏痛觉阈值,睡眠障碍可引起并加重IBS的病症。Fass等调查了505例IBS患者,发现有50.2%患者有易醒、晨起疲劳等睡眠障碍,57.2%有因腹痛从睡眠中醒来的病症。经历过严重精神创伤的个体对后续刺激反响过度,因此更加脆弱。儿童期受虐待者成人后可以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和IBS。3IBS患者精神心理异常的形式每个人的个性和易于开展为不同的疾病类型包括IBS和精神障碍是由基因决定的,且受早期环境经历的影响。环境压力如亲人丧亡、严重的婚姻问题或失业等作用于易感人群,易感人群那么表现出IBS病症、精神病症和异常的病态行为。这些病症之间的重叠是很微妙的。例

4、如,便秘、腹泻和腹痛可以见于IBS和抑郁患者。于是当IBS合并有精神心理障碍时,腹部和肠道的病症就特别突出。而当精神障碍已经存在时,异常的病态行为也将会尤其的明显。抗抑郁治疗可以减轻异常病态行为的一些病症,如极度的抱怨疼痛和才能丧失等。4IBS相关的精神心理因素4.1IBS相关的个性特征个性是指长期形成的稳定的习惯反响和应对机制。个性的特征在临床上包括对应激的习惯性反响,对疾并安康及药物治疗的态度以及维持满意的人际关系的才能。个性是个体的一部分,受遗传和早期生活经历的影响。早年经历过创伤或主要家庭成员的去世的人,会不相信医生,他们常把任何病症均认为是严重疾病的信号。这些品质构成人个性的一部分,

5、并先于任何胃肠功能障碍。一部分人有焦虑的个性,他们对任何小的压力表现出焦虑病症,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另一些人个性并不焦虑,但由于一个进展的压力事件而焦虑,如:严重疾病的亲戚或严重的婚姻冲突。区别焦虑个性和焦虑障碍是很重要的,焦虑障碍在某一时期有特殊的触发点,它可对心理治疗起反响,也是自限性的如在检查之前和肺部肿块确诊为良性之后。而焦虑人格是不易恢复的。所以当IBS患者伴焦虑时,应区别焦虑的特性是一贯的个性还是最近发作的心理障碍的一部分,以确定胃肠道病症是长期的还是随最近的焦虑病症一起出现的。假设焦虑个性的倾向是极端的,那么该患者可能为焦虑型人格障碍,这意味着长期焦虑严重影响了正常生活,以前的治

6、疗努力多是不成功的。然而在胃肠病专家的治疗范畴内这是相对少的。因此人格障碍应尽量少用,仅用于当这种情况符合一定的标准时1。一些人个性悲观,但抑郁人格较少见。假设患者表现出抑郁病症,很可能是抑郁状态的一部分,这可追溯到一个触发点。神经质人格或焦虑人格更易于开展成抑郁状态。所以,尽管一个人一向很焦虑,找出最近的抑郁状态的触发点是很重要的。4.2个体开展成IBS的易感性我们常说功能性肠道疾病有家族倾向,但缺乏证据。一个系统的IBS家族史调查发现IBS亲戚肠道病症较预期的少见,但心理病症较常见2。这些资料提示了这种可能,即易患心理障碍和开展成IBS之间有某种联络。4.3精神、心理障碍假设用现代的定义,

7、精神、心理障碍和IBS之间的关系是肯定的。然而早期的文献研究对它们的关系并不清楚。如:早期的一些研究似乎将IBS伴随精神障碍等同于精神障碍,断定所有的IBS患者有精神异常。这个结论源于一些患者在有多种不能解释的躯体病症的根底上被诊断为歇斯底里。更多的现代研究说明:到消化专科来就医的IBS患者可以有躯体病症,但不一定同时存在心理异常。许多医生都知道焦虑和抑郁,也是临床消化科医生需要诊断和治疗两种主要的心理障碍。4.4社会压力4.5异常的病态行为5临床医生评价心理障碍的尺度对IBS患者除了评价其胃肠道病症,还应从以下方面评价其心理状态:(1)心理障碍,包括可能存在的焦虑或抑郁状态。(2)人格尺度、

8、长期的焦虑倾向,包括长期过分关注肠道和身体其它部位的病症及对压力的习惯性反响。(3)目前所处的困难的社会环境和无效的应对措施。(4)异常的疾病态度和病态行为。6心理因素导致IBS的可能机制心理因素通过植物神经系统和脑-肠轴影响肠道的功能。脑功能成像技术可以证实IBS患者脑功能的异常变化。IBS患者焦虑易诱发内脏疼痛。动物实验证明焦虑状态下结肠对扩张膨胀刺激反响明显增强。Blhff等12比照了IBS患者和正常人暴露于日常语言中带情感色彩的词汇时直肠壁的压力变化,发现暴露于带有愤怒,悲伤色彩的词汇时,直肠壁的压力变化明显强于正常人群,同时该研究也发现同时伴有脑颞叶事件相关电位的变化,提示颞叶参与脑

9、肠的互相作用。Blhff等的研究还发现IBS患者不仅内脏感觉异常,同时脑电生理检查显示对声音刺激敏感性增强,认为脑功能异常对于非精神病个体可能为IBS的发病原因之一。应激可引起促肾上腺皮质释放激素和血管加压素释放增加,其中糖皮质激素可直接作用于杏仁核引起兴奋作用。杏仁核是调节机体和内脏对应激反响的主要中枢。Greend等研究了糖皮质激素释放后增加了结直肠对张力敏感性的改变,证实应激状态下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作用于杏仁核引起结肠对张力反响性增高。hitehead等根据心理学的认知行为理论提出,可用两种假说解释IBS患者的内脏敏感性增高。其一,认知特质的差异决定了IBS患者选择性关注胃肠道感觉及其

10、与严重肠病的关联,这是应激和其他因素影响疼痛感知的重要机制;其二,对躯体病症关注增加及患者在儿童时期父母对待疾病态度的行为示范作用是决定患者选择性关注和疾病特点的最重要因素。正是这种对自身病症的高度关注才导致患者的异常疾病行为。就个体而言,对任何决定患者感知和解释躯体变化的疾病体验均有社会的标准。这些社会的因素表如今两个极端:一方面,一些慢性病患者根本不把自己的疾病当回事;而另一些患者变得过分依赖医生,表现为与疾病严重程度不匹配的劳动力丧失,即为慢性疾病行为。心理因素影响患者对病症的认知。Frd1等也认为,心理因素及患者的唤醒arusal:对感觉刺激的反响状态程度差异是导致不同个体对内脏反响不

11、同的重要原因。多项研究证明:IBS患者内脏疼痛阈值减低是感知反响偏向所致。同样的外界刺激,患者和安康人对信号的感受有差异,反响也显著不同。有研究发现,IBS患者可把来自肠道的正常刺激信号视为异常,而表现出临床病症。IBS患者疑癌,恐癌及怕重病的心态特别严重。因此,有研究用结肠癌,溃疡性结肠炎图谱及疾病开展结局的谈话作为对IBS患者的恶性视听刺激,患者对其反响敏感,对直肠扩张的阈值减低。不管直肠气囊扩张诱发内脏敏感性改变的外周机制如何,对来自肠道刺激信息进展加工处理,最终形成明确的感知,并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对传入信号的整合认知;对内脏传入信息的情感性反响强化,导致了对肠道刺激的感知增强。因此,尽

12、管心理因素与IBS之间无因果关系,但心理因素可促使IBS患者就诊。过分关注和不恰当的认知联想,在IBS患者病症感知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研究进一步说明脑-肠互动在IBS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及采取心理治疗的合理性。7IBS发病的生物心理社会概念模型生命早期的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作用以及生活应激,心理状态,应付策略和社会支持等影响人的生理如运动和感觉系统,心理因素也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和肠神经系统作用于生理,心理和生理因素共同形成了IBS的病症和行为,而疾病本身也反作用于心理和生理因素,疾病又可导致药物治疗,就诊,影响日常功能和生活质量,疾病的后果又影响疾病的病症和行为。因此心理社会因素和IBS的关系是心理

13、社会因素在IBS中尽管不是发病的直接因素,但在病症的诱发和加重,慢性化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患者疾病行为和疾病信念的重要决定因素。通常为了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需要对患者的心理社会特征进展测评,以发现潜在的心理疾患,以便制定合理的诊治策略。IBS属于功能性胃肠疾病的范畴,具有典型的消化系统病症,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可解释这些病症的器质性病变和生化学异常的基矗在罗马II标准中特别强调了腹部不适或疼痛,而不是罗马标准中的腹痛或腹部不适。从定义中衍生的问题就包括器质性疾病和精神疾患。大多数在三级医疗中心就诊的IBS患者存在心理异常和行为异常;大多数就诊的患者对IBS有不恰当的认识;应激可诱发或加

14、重临床病症,如童年的创伤,重大应激性心理事件;患者应对策略趋于消极;心理治疗可缓解病症,进步患者的生活质量等均说明社会心理因素与IBS的关系。8心理因素与IBS关系的另一些研究就诊的IBS患者中心理异常发生率较高,有意见认为可能是心理异常就诊可能性更大造成的差异,而不适于普通人群,但目前针对普通人群的研究较少。talley等研究了新西兰1037名年轻居民,按anning标准IBS的患病率为12.7%,其发生与精神疾患病史,焦虑障碍等无明显关系,故认为IBS的发生生并非心理因素引起。异源三聚体G蛋白是受体后信息传导的关键蛋白,单核白细胞的异源三聚体G蛋白含量被作为心理状态的生化指标。Sperbe

15、r等证明了IBS患者与安康人群单核白细胞的异源三聚体G蛋白含量相似,认为心理因素不是IBS的主要原因。同时该作者建议使用异源三聚体G蛋白含量检测来鉴别IBS和主诉为胃肠道不适的精神障碍。9结语目前较一致而肯定的看法是IBS病症的出现和加重可能与精神心理因素有关,精神因素为IBS发病和加重的重要原因。参考文献1AerianPsyhiatriAssiatin.DiagnstiandStatistialanualfentalDisrdersDSIV.ashingtn,D.:AerianPsyhiatriAssiatin,19942danL.TherelatinshipbeteenIBSandpsyh

16、iatriillness:AfailystudyJ.Psyhsatis,1998,39:453reedF.HealthrelatedqualityflifeandhealtharestsinsevererefratryIBS.AnnalsfInternalediine,2001,134:8604reedFH.PsyhlgialtreatentftheIBS:arevieJ.Gut,1989,30:16015FlieS.IBSnthesyptplexJ.JPhyhsRes,1992,36:1756BlanhardEB.PreditinfutefrtheselfregulatrytreatentfIBSsyndreJ.BehavResTber,1988,26:1877LanasterSithJ,etal.InfluenefdrugtreatentntheIBSanditsinteratinithpsyhneurtipersnalityJ.AtaPsyhiatrSand,1982,66:338DrssanDA.HealthstatusbygastrintestinaldiagnsisandabusehistryJ.Gastrenterlgy,1996,110:9999DrssanDA.Psyhsialaspet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