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高中语文优质教案设计_第1页
《登高》高中语文优质教案设计_第2页
《登高》高中语文优质教案设计_第3页
《登高》高中语文优质教案设计_第4页
《登高》高中语文优质教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登高高中语文优质教案设计登高高中语文优质教案设计1 本课教学目标 一、把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二、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三、感受诗人肤浅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 鉴赏关键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会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制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宽阔图景。设计画面,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 一、美读法。通过美读以品尝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音韵美。 二、比照阅读法。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进展比拟赏析。培育学生推断、归纳推理的力量。 三、点拨法。 教具预备 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激趣导入 多媒体显示写杜甫的对联: 诗

2、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殴野老心。 1、提问:同学们知道这幅对联是写谁的吗?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他的那些作品?能背诵一首我们共同观赏吗?(学生背诵)今日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歌登高(板书) (讲解:运用对联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留意力,再让学生背诵学过的诗歌,能将以前所学诗歌与现在所学的联系起来,便于连接、比拟。) 2、提问:请大家思索,你以前是怎样学习诗歌的? (讲解: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3、放古琴弹奏的平沙落雁音乐,教师在肤浅的音乐中满怀深情的朗读登高全诗。 二、鉴赏诗歌、体会意境。 1、学生读首联,思索:

3、首联写了哪些景物,各用什么词来描写的?(多媒体显示:“急风”、“高天”、“鸣猿”、“清渚”、“白沙”、“飞鸟”)这六种景物各给你什么感觉,能结合杜甫实际谈谈吗? 2、颔联写了哪些景物?(多媒体显示:“落木”、“长江”)由“落木”“长江”会引起诗人怎样的思索? (讲解:以上问题重在培育学生抓住关键字词鉴赏诗歌的力量,抓住景物特征,结合时代背景,体会通过写景来表达的简单感情,突破重点。) 3、男生齐读前两联,激发学生想象。教师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在“大脑的荧屏上”播放画面。教师描述:首先在脑海中出现出:急风、高天、猿鸣、飞鸟、落木、长江这些画面,然后让这些画面动起来,诗人登上高处,感到猎猎秋风,

4、倾听空谷猿鸣,再移动画面,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行,不住盘旋的鸟,仰视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落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 (讲解:将前两联诗句转换成描述性语言,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在头脑中再造想象,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4、学生思索:诗歌的前两联写的什么?(多媒体显示:写景)写景的目的是什么?(多媒体显示:抒情)抒发了什么情,能否用诗中的词语来概括?(多媒体显示:悲秋)师生共同朗读后面两联,体会悲秋之情,然后提问:诗人为什么会悲秋呢? (讲解:秋不肯定可悲,但杜甫为什么会“悲秋”呢,让学生充分争论,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5、总结:正由于常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

5、病缠身的孤独之感,以及战斗带来的困难家愁和日见白发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才使诗人产生了深深的悲秋情结。(多媒体显示:“作客”、“多病”、“困难”、“潦倒”) 三、构思画面,配讲解词 学生齐背全诗,然后给每一联设计一幅图画,再给设计的画面配上讲解词。 (讲解: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但实现了由读到写的迁移,而且更一步培育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力量。此问难度较大,教师先供应用多媒体展现的范例,然后让学生分组争论完成,教师对学生设计中的创新点应赐予表扬,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 四、深化鉴赏,学会运用 学生思索:你最喜爱登高一诗的哪一联,为什么?现在我们该怎样运用?(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重在提示学生留意颔

6、联,这一联现在用来比方自然和社会的进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旧事物要必定衰败、没落和死亡,新生力气肯定会成长、壮大和成功。 (讲解:学习诗歌的目的最终还在于学以致用,推陈出新,让学生明确古诗文中的许多名句,由于时代的演化,现在都给予了它新意,提示学生在作文中应自觉加以运用。) 五、比拟阅读,比照赏析 学生齐背初中学过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多媒体显示全诗)后叫学生与登高诗比拟两首诗歌在选景、抒情方面的异同? 争论明确一样点:两首诗都借叶落、风急、枯藤、老树等深秋的衰象,抒发诗人的愁苦悲凉之情,抒发的感情是与羁旅行役或游子思乡有关;另外还有对时间消逝,人生无所作为的哀怨和无可奈何之感。不同点是登

7、高除表达羁旅之愁外还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感情;登高选景上动静结合,尤善描写景物的动态美。天净沙秋思写景上没有登高诗气概恢宏、雄浑。 (讲解:乌申斯基说:”比拟是一切思维和理解的根底,我们正是通过比拟来了解事物的一切的。”利用比拟法设计课堂教学,易形成课堂教学的兴奋点,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思索,学会学习。) 六、总结全诗: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杜甫的登高,杜甫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祖先,我们学习这首诗,深深地震撼于他的忧国忧民和自身的坎坷遭受。为此,我写了一首诗来歌颂他,我信任同学们会比教师写得更好! (多媒体显示诗歌,在二泉映月的乐曲声中,师生共同朗读) 诗 人 杜 甫 在月夜的清辉中/嗒嗒的拄拐声/伴着

8、你孤独的深吟/ 天地一沙鸥/是你登高春望时/表诉的游子的衷肠/朱门肉臭/路有冻骨/是你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哀叹/国破山河在/是你忧愤家国的大方悲歌/ 你用满鬓繁霜/阅尽世间风絮/你用佝偻的脊背/柱起了民族的诗魂/歌吟总带忧民泪/颠沛仍怀爱国心/这一切只因你是那样/爱得肤浅/ 七、布置作业 同学们,假设杜甫生活在当代,面对这欣欣向荣的秋景他还会悲秋吗,这首诗是不是应当改为颂秋了呢?请同学们下去改一改,我们看谁改得? 板书设计: (讲解:板书设计我借鉴了训练家沙塔洛夫提出的“纲要信号”教学法,教学设计中,抓住一些“纲要信号”,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板书应直观、简明、有序,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较好地

9、表达了教学重点和教学思路。) 登高高中语文优质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 2.诵读并改写诗歌,学习杜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首联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沉郁悲凉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创作背景(代导语)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杜甫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好像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

10、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无心游赏,触景伤怀,写下了这千古传唱的诗篇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无限悲苦。 2.作品特点: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在章法上,它突破了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对偶的写法,而是四联皆对偶,被誉为“古今律诗第一”。 二、自读全诗 1.诵读课文 先听配乐朗读录音,再正音正字,然后诵读课文。 2.注音 渚(zh)清作(zu)客霜鬓(bn)浊(zhu)酒 3.词语注解 渚:水中的小洲。 落木:落叶。 萧萧:落叶纷纷的肃杀凄凉景象。 作客:客居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 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苦恨:甚

11、恨,心中的恨事许多。 繁霜鬓:形容两鬓头发花白。 新停:刚停。这时杜甫正因病刚刚戒了酒。 浊酒:未过滤的水酒。 4.诗歌翻译 风急天高猿啸哀,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非常凄清, 渚清沙白鸟飞回。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归鸟在飞旋。 无边落木萧萧下,无边无际的落叶在萧萧地飘落, 不尽长江滚滚来。流淌不息的长江水在滚滚地奔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离家万里面对秋景悲叹自己常年漂泊他乡, 百年多病独登台。一生多病今日在寒秋中单独登临高台。 困难苦恨繁霜鬓,困难困顿可恨白发长满了双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病苦潦倒只好停了浇愁的酒杯。 三、自主赏析 1.整体感知 提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从景和情两方面看,全诗是怎样的

12、内容层次? 明确:全诗分两层: 前四句写景,描绘了一幅雄浑高远而又凄清悲凉的秋景。 后四句抒情,抒发了诗人感时伤世的爱国情感和常年飘泊的孤苦愁绪。 2.自主鉴赏。(给每联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赏析短文) 首联两句,描写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的景象,指明白季节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构成一幅登高远壮阔而又苍凉萧瑟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的基调。对仗工稳,句法严谨,语言极为凝练。 颔联从大处落笔,仰头写山景:落叶飘落,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俯视写江景: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

13、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过沉郁而又昂扬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历来被视为千古佳句。 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先横写“万里悲秋常作客”,再纵说“百年多病独登台”。一横一纵,承上启下,点出了全诗感时伤世、羁旅飘沦的主旨;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沉郁悲抑的感情。久客最易悲秋,多病单独登台。极为沉郁顿挫。宋代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评说:“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准确。”可见诗人内心深处是何等的愁

14、苦沉痛。 尾联两句是悲叹自己穷困潦倒孤苦孤独的境遇和心情。出句写诗人备尝困难之苦,白发丛生;对句写自己困顿潦倒,疾病缠身。国难家愁,只有借酒排遣,但又因多病不得不放下这浇愁的酒杯。“困难”,既有国家的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全诗就在这忧愤无奈的感慨声中收笔,悲愤肤浅,而又寄意深远。 四、教师总结 1.主旨格凋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远、气概博大肤浅的七言律诗。前四句写登高闻见之景,后四句抒登高感受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常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简单感情。而风格虽沉郁顿挫,却也大方激越,誉为“旷代之作”(胡应麟诗薮)。 2.艺术特点

15、: 联联对偶,句句押韵。 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饰对称的美感,而且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写景抒情,笔法错综。 写景,有工笔细描也有大笔写意,有动也有静,有声也有色。首联工笔细描,写出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练传神。颔联大笔写意,传达出秋的神韵。鸟飞叶落是动,水渚岸沙是静。风急猿啼是声音,渚清沙白是颜色。 抒情,既有纵的时间的着笔,写“常做客”的追忆;也有横的空间的落墨,写“万里”行程后的“独登台”。

16、从一生飘泊,写到余魂残骨的飘落,最终将时世困难归结为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错综简单手法的运用,把诗人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苍凉,表现得沉郁而悲壮。 五、巧学精练 阅读杜甫的登高,完成1、2题。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答B无拟人手法) A.诗人开篇用非常凝炼的语言,描写了富有特征的六种景物,使形态、声音、颜色一一得到了表现。 B.颔联采纳了拟人衬托的手法,借“落木”、“长江”喟叹生命短暂,而时间无穷。 C.颈联的“万里”“百年”与颔联的“无

17、边”“不尽”有相互照应的作用。 D.结尾的两句分承“作客”和“多病”。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这里既有国家的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含蕴丰厚。 2.“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老杜以诗酒为生涯,写过很多与酒有关的词句,请指出以下与例句不同类的一项(答C表达的是畅快之情。A、B和例句一样,表达的是愁思悲苦之情) A.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B.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登高高中语文优质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经受及写作背景,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赏析诗歌的方法更加透彻地品尝诗人的写作目的。 (2)学会运

18、用缘景明情的赏析诗歌的方法,由找意象入手,把握诗歌营造的意境,进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致。 (3)借助诵读,在争论赏析中品尝诗人丰富简单的情感,领悟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4)能够在品读完诗歌之后,写一篇品读感悟,进展总结沟通,进而加深对诗人及诗文内容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板书回忆诗歌鉴赏的方法,让学生找到鉴赏古诗的钥匙。 (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带着学生走进诗歌,品尝诗境。 (3)能够通过多媒体展现的诗中情景,表达自己对杜甫诗歌的体验和感受,形成自己的见解。 (4)能够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通过争论、评点等方法把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形成鉴赏文字,体验

19、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培育爱国情怀。 (2)提高诗歌鉴赏力量,吸取古代文化深厚的养料,提升审美力量,修养情趣。 【教学重点】 1.把握从意象、意境入手进而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 2.结合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理解诗人沉郁苦痛的情感。 【教学难点】领悟诗人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社会之秋的肤浅的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分析争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温故知新 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回忆几个问题:诗人写诗的目的是什么?诗言志。读者读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明志。 如何才能品尝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上

20、节课我们在上秋兴八首时已经学习了鉴赏诗歌的两种方法?知人论世,由景入情。 如何赏析风光?找意象、明意境,从而由景入情,深入品尝诗歌的思想情感。 二.学以致用 今日,我们要用同样的方法来品读杜甫的另外一首诗登高。 (一)知人论世 首先,我们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先对的生平经受及写作背景做一个了解。请同学们回忆上秋兴八首时,我们了解到的诗人的生平经受及写作背景。少年满怀“兼济天下”的壮志,中年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晚年遇战乱过着四处漂泊无依的羁旅生活。 正是由于杜甫的生平遭受,特殊是晚年漂泊困顿的凄惨境况,才有了他沉重的哀愁。 (二)熟识诗文 一读诗歌,请同学们自行阅读,疏通字音。 二读诗歌,播放配乐朗

21、读,请同学们默读诗歌,初步品尝诗歌的情感基调。 三读诗歌,请同学们带着感情诵读诗文。 (三)品读诗文 1.通过朗读,同学们不难发觉这首诗在内容构造上有什么特点?明确: 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 这和秋兴八首一样,是一篇很典型的触景生情,借景抒情之作。就让我们运用由景入情的鉴赏方法,从诗人所描写的风光起步,走进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2.如何赏析风光描写?找意象明意境 3.请同学们再次齐读写景局部,以小组为单位进展争论,动笔答复以下问题:(教师巡回指导约5分钟)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赏析争论明确:意象:急风、高天、哀啸的猿、清渚、白沙、飞回的鸟、无边萧萧

22、下的落木、不尽滚滚而来的长江。意境凄清、冷寂、悲凉却又高远、雄浑、壮阔。 4.思索:如何理解这种既凄清、冷寂、悲凉却又高远、雄浑壮阔的意境,两者是否冲突? 让学生发挥想象,看图,感受,此时此刻宽阔的天地中,一位老迈、体弱多病、满头白发的老者,拄着拐杖,孤身一人站在山顶,顶着咆哮而过的凛冽的寒风。让我们感受到什么?悲凉。这幅画面是如何让我们感受到悲凉的? 小结:运用到反衬的手法,天地越宽敞,就显得诗人越渺小,从而让我们感受到悲凉。两者非但不冲突,而这正是由景入情的表达,越是宽阔之景,越是让人觉得渺小,借助宏大的空间凸显渺小的个体,从而引发哀痛的心情,以阔景衬哀情。 总结:写景局部诗人借哀景衬托哀

23、情,借阔景反衬哀情,这正是由景入情的鉴赏手法。 5.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来齐读一下写景局部。 6.通过找意象、明意境,目的何在?明确:悟情感。 面对此景此情,真是叫人情何以堪,让我们看了都会对杜甫心生悲悯之情,更何况是身临其境的杜甫呢?面对此情此情,他的心中又会引发何种感悟呢? 7.由景入情,接下就请同学们齐读下抒情片段,让我们来看看此时的让我们如此心生悲悯之心的杜甫所感受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明确:感伤。 8.详细感伤什么? 总结: 1、长期漂泊异乡万里、常作客 2、年老多病百年多病、繁霜鬓 3、孤独无依独 4、万物凋零之秋悲秋 5、生活困惑困难、潦倒 9.思索:“困难”“潦倒”是不是仅仅指

24、诗人自己生活的困难与潦倒?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明确:不仅指自己,还指国家命运的困难、百姓生活的潦倒。 我们不难发觉杜甫所具有的那种心系天下的广博的胸襟与志士情怀,他把自己的人生悲苦与国家的悲苦、天下的悲苦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 10.探讨:这种对天下苍生的大忧、大悲只是一时的冲动?只是短暂的瞬间吗?他的这种愁苦到达了一种什么样的程度呢?如何解读“潦倒新停浊酒杯”?思索:诗人为什么要喝酒?借酒消愁。诗人为什么要停顿喝酒?危及生命(肺病)猜测:诗人是否停顿喝酒?如何解读?哪种表达效果好?不得已停顿喝酒如此愁苦,本想戒酒消愁的,无奈却由于年迈多 病不得不戒酒,固然也可能由于穷困万分以致无法喝酒,心中万

25、千愁绪无法排解,这就更令人愁苦不堪,而诗歌至此就戛然而止了,诗人好像还有千言万语,万语千言要向世人诉说,但却又不说了。人在忧愁苦闷的时候,假如能够向人尽情诉说,或许可以排解一些苦闷,而诗人却不说了。不是不想说,也不是不能说,而是心中的愁苦太多太重,说也说不完,诉也诉不尽,所以干脆不再说下去了。这就为读者的进一步体会,进一步感受留下了无限宽阔的空间。 没有停顿喝酒必需停酒,但是无法做到,由于悲愤实在是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只能通过喝酒来略微地舒缓他的忧愤,这就意味着杜甫,在自己的生命与国家、人民的大义面前,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国家、人民。由此可见他对天下苍生的忧愁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一种肤浅的、沉重的情

26、感。在自己身处逆境之时,仍旧能够有心系天下的气度,这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到的,这是一种难能珍贵的品质。这是何等的豪情、这是何等的宏大。 总结:杜甫详细在悲叹什么?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国家社会之秋。由悲自然悲自身悲天下苍生。 当我们还在感伤杜甫的可怜,对他投以怜悯的目光之时,他却如此的豁达与超脱,超越了自身的苦难,心系着天下苍生的苦难,这是何等的宏大的情怀。小结:没有停顿喝酒更能够反响诗人忧愁之深重、沉重。 11.品读完之后写感悟:此时此刻,当我们品读完这首诗歌之后,再回过头来看看刚刚让我们对杜甫心生怜悯之情的那幅图,我们又有了 怎样一番新的感悟?请同学们写一写,谈一谈。 教师心得:此时此刻,

27、当我再来看这幅画时,当天高地阔中,再次消失一位满头白发、年老多病、拄着拐杖的老者,单独对抗着咧咧寒风时,我对他突然之间少了一份怜悯,而多了一份鄙视。他看起来好像不再那么弱小、渺小,而是那么的强大与坚强,单独在朗朗天地之中矗立不倒,只为他有着一颗敢为天下而死的博大的情怀,这是这样的一种豁达、这是怎样的一种宏大。 三、稳固训练 秋兴八首登高都是由景入情的杰作,前者首联颔联写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颈联和尾联由景生情,抒发感慨,做到了情景的有机融合。后者首联颔联写秋日登高所见之景,苍凉阔大,颈联尾联写登高感受之情,沉郁悲壮,也做到了情景交融。 我们再来看一首杜甫的诗歌,用本节课你把握的由景入情的方法来解

28、读鉴赏。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安史之乱其次年,长安沦落。杜甫赶赴灵武见唐肃宗,路上被安史叛军俘虏,押送到沦落后的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这正是本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缘由。 思索:请找出这首诗中前两联描写的意象,分析其营造一种什么样的 意境,表达了何种情感。 被攻破的国家、草木丛生荒破的城池、悲怆溅泪的鲜花,离别惊心的孤鸟,营造了一种国破城荒的萧索悲凉意境。表达出诗人亡国之悲,离别之恨,表达出诗人的爱国之情。 四.布置作业: 连续背

29、诵杜甫诗三首,完成课后练习。 登高高中语文优质教案设计4 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感受诗人肤浅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3、把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1)把握诗歌吟诵的根本方法; (2)把握由意象品尝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 【教学重点】: 1、把握由诗歌意象品尝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肤浅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教法学法】: 1、教法:情境渲染、朗读指导、提问法、鉴赏指导、联想触发等。 2、学法:想象法、美读法、思索探究法、力量迁移训练等。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趣

30、导入: 秋,是中国诗歌中一个永恒的话题,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给我们呈现的是深秋一位沦落天际的游子在黄昏的孤单身影;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同样是在深秋,呈现的却是一幅绚烂多彩,生气盎然的湘江秋景图,可见,不同的诗人面对同样的秋天却有不同的情感体验,那么宏大诗人杜甫笔下的深秋又是怎样的呢?今日,就让我们怀着仰慕的心情一起去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会他的才情,去触摸他的灵魂深处。下面,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 二、知人论世:你所知道的杜甫? 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显示了唐由胜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

31、诗史”,他亦被现实主义称为“诗圣”。诗风沉郁顿挫有杜工部集。19岁33岁,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34岁始困守长安求仕。44岁才获得参军(看管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官职。(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当道,见解未能接受)一个月后,安史之乱起,他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冒险逃出,恢复官职,又因直谏被贬。47岁弃官漂泊到四川,定居成都。曾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官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53岁,严武死去,他准备离蜀东去,途中留滞夔州二年。(课文约是这个时期作。)56岁,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59岁,因长沙兵乱,举家南往投靠郴州的舅舅,行至耒阳时病死。(湖南耒阳、平江各有一座杜甫墓。)一生穷困潦倒,饱经忧患。

32、 1、写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头,始终到59岁去世为止,11年中,始终在外飘落,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完毕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时代的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诗人肺病、疟疾、风痹、糖尿病发作,最终耳聋齿落,百病缠身,潦倒不堪)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全部这些,像浓云般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2、解诗题:你了解“登高”这一习俗吗? “登高”为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风俗,王维曾在诗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

3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对这一习俗的描述,古人在重阳节这天有亲人团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的习俗。 然而杜甫登高,主要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原来约好一位友人一起登高,可是友人有事没有来,他只好单独一人强打精神登高。那么,这位宏大的诗人,一个曾怀济世之志而又老无所成的走入贫病交加之老境的诗人,他这次“登高”会是一种什麽样的心境呢?他倾诉了怎样的人生感受呢? 三、初步诵读感悟:全班齐读; 1、美美地听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播放登高视频朗读,同学们美美地听,留意: (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2)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2、美美地读训练语感,把握情感。 (1)第一次读:播放登高音频朗读,请

34、学生跟着小声仿读; (2)其次次读:学生自由朗读,酝酿感情。 (3)第三次读:1-2名学生朗读,留意节奏舒缓,读出诗歌的感情。 3、朗读方法小结: (1)读准字音;(3)留意轻重; (2)把握节奏;(4)读出感情。 四、赏析诗歌: 1、整体感知:全班齐读后提问,这首诗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感情基调)是什么?(凄楚、哀痛、悲愤、孤独、沉郁、顿挫。) 2、细品内涵: (1)名词解释: 意象:诗歌中寄寓了思想感情的物象。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的“明月”、“清泉”。 意境: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地,即情与景的和谐统一。如王维山居秋暝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35、”,表达了诗人投身清爽的大自然中,无比喜悦、闲适的意境。 (2)思索探究 在自主鉴赏本诗的根底上,小组沟通争论下面一个问题: 本诗描写了哪些意象?分析这些意象与思想感情的关系。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A、写了哪些意象?(风、天、猿、渚、沙、鸟) B、它们有什么特点?传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迅疾的秋风严寒;高远的天空渺小无助;哀鸣的猿啼悲凉;冷落的小岛凄清;水落而出的白沙苍凉;低飞回旋的水鸟孤独无依) (感情:孤独凄凉、渺小无助) C、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既苍凉雄浑,又肃杀凄清的意境;)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A、写了哪些意象?(落木、

36、长江) 意境如何?(意境)寥廓萧瑟苍茫悲壮 示意怎样的思想感情?(感情:年华已逝,壮志未酬) 总结:诗人登高仰视,只见无边无际的林木落叶萧萧而下,滚滚而来的长 江奔流不息。雄浑、寥阔而又肃杀、凋零的气象,使诗人更加感到太空浩茫,岁月悠久。联想到自己年华已逝,壮志未酬,心情何等落寞,何等悲壮!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孤独凄凉,贫病交加 这里能表达诗人感情的关键字是“悲”,南宋诗人罗大经就这一联分析出的八层意思,找一找,你能分析出诗人多少层愁苦,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小组争论) 即八可悲:1、他乡作客;2、常作客;3、万里作客;4、正值萧瑟的秋天;5、年已暮齿,一事无成;“

37、百年”是虚写,是说他已经步入了老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6、亲朋亡散;7、孤零零的单独去登;8、身患疾病。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有糖尿病,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非常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总结:九月九日重阳节,双九是生命长期、安康长寿的意思。人们普遍把重阳节当作“老人节”,登高是为了祈求长寿,可是杜甫到了人生的秋天,得到的不是天伦之乐,功成之勋,不是荣华富贵,飞皇腾达,而是穷愁老病,百业无成,而是颠沛流离,形影相吊,此刻登高有何乐可言,满纸悲凉,满腹悲凉。 尾联:

38、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忧国伤时、消愁无门 A、“苦恨”什么意思?如何理解“困难”二字? (“苦恨”:极度圆满-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圆满自己无法救济天下苍生。心有余而力缺乏。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困难”一词双关:不仅指个人困难,还有国家的困难;) B、“新停”怎么解释?诗人为何“新停浊酒”? (刚刚停顿。杜甫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杜甫这个人特殊爱喝酒,如今他有满腹的愁苦,借酒才能浇愁呀,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心情。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由于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由于穷困,他也不肯定能够有酒喝。愁苦无法排解,只能抑郁在心头!全诗在

39、沉重的感慨中收结,结得如此悲愤肤浅。) 全诗小结:思索:诗歌前两联主要写什么?后两联呢?前后两联是怎样的关系? 诗歌情景交融。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前两联的写景为后两联的抒情张本,写秋景,物象含蓄,极富特征,特殊是在颈联才点出“秋”字,说明诗人用字的精妙。后两联主要是抒情,抒发孤独凄凉,贫病交加,忧国伤时,消愁无门的思想感情。表现了杜甫超群的艺术功力。 五、理解诗意后再次深情诵读: A、全班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B、个别朗读:12名学生演读(播放音乐二泉映月) 六、方法小结: 由意象品尝意境的鉴赏方法 (1)找出诗歌意象; (2)分析意象特点; (3)分析意象与思想感情的关系; (4)品尝

40、诗歌意境。 七、个人体悟: (1)共性化阅读:自由朗读诗歌,说说你认为诗中写得、感受最深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2)想象联想:假设你身处秋天的意境之下,你又会联想到什么? (3)拓展延长: “秋”往往与“愁”关联:有人见秋霜而悲白发,有人睹残花而伤红颜,有人望归鸿而思亲人,有人闻寒蝉而叹余生,有人拂秋风而觉萧瑟,有人触秋雨而感悲凉,古诗词中常见的3种“悲秋”情怀有: 1、抒发离别之苦,思念之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半夜吴歌) 2、表现境况悲凉,命运多舛。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41、 3、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不过,由于的境况、心情、视角不同,秋天的色调也就不同。秋天的意象并不全是悲愁。秋天的景象也可以寄予喜悦的情感: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 熟读成诵: 学生在个人体悟的根底上,有感情地齐读本诗,尽可能地背诵本诗。 八、全诗小结: 1、知人论世2、诵读感悟3、细品内涵4、分析技巧5、想象联想6、熟读成诵 九、布置作业力量迁移训练: 1、背诵本诗; 2、依据登高中学到的由诗歌意象品尝诗歌意境的方法,鉴赏下面这首诗歌。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

42、天地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说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写了哪几个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登高高中语文优质教案设计5 教学目标 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感受诗人肤浅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二、赏析课文 1、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