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1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四块玉 别情》-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限时小测(上海专用)_第1页
复习1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四块玉 别情》-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限时小测(上海专用)_第2页
复习1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四块玉 别情》-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限时小测(上海专用)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初三古诗文复习(1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四块玉 别情作答时间:20分钟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解释加点字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2、行拂乱其所为( )3、曾益其所不能( ) 4、衡于虑( )5、必先苦其心志( ) 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二)翻

2、译句子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人恒过,然后能改。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三)常识和内容理解1.本文选自儒家经典之一 ,它与 、大学和中庸并称为“四书”。作者名 ,字 ,人称“ ”。2.文章采用 和 的论证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 ”的观点。3.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 ”(用原文回答)4.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2段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 B.第2段“空乏其身”意指“受到贫穷之苦”。C.第3段从反面论证国无忧患易灭亡的道理。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

3、安乐”。5.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1段为下文论述人才的成功必须经历磨难作事实论据。B第2段运用排比句式论证了人才须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C第3段的论述是从个人推及国家:生于忧患;多难兴邦。D文章围绕个人和国家之间的生死存亡关系提出中心论点。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段列举历史上明君贤臣的事例,论证了人才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B.第段使用排比,使文章气势咄咄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强大力量。C.第段通过举例论证,从个人和国家两方面入手,论证经受磨难的必要。D.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作者层层论证得出的结论。二.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四块玉别情 自送

4、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1.解释词语凭阑: 杨花雪: 斜: 2.“四块玉”是本曲的 名,“别情”是本曲的 _ 。3.这首小令是作者 朝 ,全词以 的口吻来抒发其缠绵的相思、真挚的爱情。“一点相思几时绝?”强调了 。4.下列句子表达的情感与“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相同的一项是( ) A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B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C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D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作者以与爱人分离的女子的口吻来写。 B.“杨花雪”一词语出苏轼少年游。C.“人去也”一声长叹,包含离别伤痛。

5、 D.此首小令描写了两人难舍难分之情。6.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自送别,心难舍”体现送别时心中难舍。 B.“一点相思”特别强调相思之情并不多。C.“杨花雪”语出苏轼少年游,暗含别离之味。D.这首小令以游子口吻描写离别相思之情.7.下列对这首元曲的内容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 A“一点相思几时绝”表现出相思之苦。 B“袖拂”是为了避免杨花妨碍视线。C“溪又斜”中的“斜”指溪流拐弯。 D.对离别情景的描写贯穿了整首曲子。1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四块玉 别情(答案)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

6、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解释加点字: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选拔 ) 2、行拂乱其所为( 违背,拂逆 )3、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增加) 4、衡于虑( 思虑 )5、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 ) 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这 )(二)翻译句子: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通过这些)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长他原来没有的才能。2、人恒过,然后能改。一个

7、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国家常常会灭亡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样以后才会明白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获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三)常识和内容理解:1.本文选自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它与 论语 、大学和中庸并称为“四书”。作者名 轲 ,字 子舆 ,人称“ 亚圣 ”。2.文章采用 举例子 和 讲道理 的论证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 生于忧

8、患,死于安乐”的观点。3.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用原文回答)4.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第1、2段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 B.第2段“空乏其身”意指“受到贫穷之苦”。C.第3段从反面论证国无忧患易灭亡的道理(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经受磨难的次要,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务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第1段为下文论述人才的成功必须经历磨难作事实论据。B第2段运用排比句式论证了人才须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C第3段的论述是从个人推及国家:生于忧患;多难兴邦。D.

9、文章围绕个人和国家之间的生死存亡关系提出中心论点。(从个人推及国家,以点带面,从小到大的写法)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第段列举历史上明君贤臣的事例,论证了人才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B.第段使用排比,使文章气势咄咄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强大力量。C.第段通过举例论证,从个人和国家两方面入手,论证经受磨难的必要。(说理论证,从个人讲到和国家,从正反两方面入手,论证了)D.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作者层层论证得出的结论。二.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四块玉别情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1.解释词语凭阑:靠着阑干 杨花雪:如雪花般飞舞的杨花 斜:溪流拐弯 2.“四块玉”是本曲的 曲牌 名,“别情”是本曲的_题目_ 。3.这首小令是作者关汉卿,全词以与爱人分离的女子的口吻来抒发其缠绵的相思、真挚的爱情。“一点相思几时绝?”强调了女子相思的缠绵,对爱情的执着。4.下列句子表达的情感与“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相同的一项是( A ) A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B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