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考研心理学发展冲刺点睛讲义_第1页
2014考研心理学发展冲刺点睛讲义_第2页
2014考研心理学发展冲刺点睛讲义_第3页
2014考研心理学发展冲刺点睛讲义_第4页
2014考研心理学发展冲刺点睛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4心理学冲刺点睛班讲义发展心理学主讲:吴南欢迎使用1第一章发展心理学概述重点提示: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研究方法及各方法的优缺点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定义: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毕生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这四个任务之间是有层级性的)描述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状况,这是发展心理学研究最基本的目的。解释心理现象的活动过程与特点的形成原因,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推断和的是研究对象以后的发展变化和在待定情境中的反应,其是根据研究建立的某一科学理论,通过一系列逻辑推理做出的。控制研究对象的发展,通过根据科学理论研究对象的某些变量的决定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

2、境实现。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注:双生子研究原则,高特斯曼,同卵双生子具有相同的,他们之间任何的差异可归结为环境因素的作用;异卵双生子的虽然不同,但在环境上有许多相似性,因此提供了环境控制的可能性;完整研究这两种双生子,可以看出不同环境对相同的影响,或者相同环境下不同的表现。2名称定义优点缺点横断研究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或某几组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查并加以比较。1、可同时研究较大样本;2、可短时内搜集大量资料;3、成本低省时省力。1、缺乏系统连续性;2、难以确定因果关系;3、取样程序也较复杂。纵向研究在比较长的时间里对同一批被试进行系统定期的研究。可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连续过程和量变

3、质变规律,有助于确定因果关系。1、样本流失严重;2、重复测量降低数据可靠性;3、研究周期长。聚合交叉研究将纵向研究与横断研究结合起来1、克服了横的缺陷,保留了纵的长处;2、可在短期内了解各年龄的总体状况;3、可从纵向发展角度认识心理特征的变化和发展;4、可探讨社会历史。双生子研究通过比较两类双胞胎在某一特质或行为上的相似性,可了解遗传、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重点提示:艾里克森、皮亚杰及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以及对其的评价一、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对弗洛伊德理论的改进和发展)(1)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同时考虑到生物和社会、文化。在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自我,在个人及周围环

4、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提出了发展的八阶段论及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每个阶段都要面对一种特有的心理社会困境。成功地解决这种困境会使个人和社会之间产生新的平衡,从而使人健康发展。(2)八阶段论(3)对艾氏理论的评价优:艾氏理论把人的从弗氏的(性本能)扩展到意识过程是一个进步。其强调自我与社会环境的作用,强调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生物、心理与社会的面的体,把儿童看成是一个整体,从情绪、道德与人际关系的整体发展过程来研究发展,无疑是正确的。其八阶段及各个阶段发展任务的促使个人成长也是富于辩证的。缺:未能克服弗氏的本能论,保持着心理分析的方向。二、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1、维氏用“文化-历

5、史发展理论”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的心理机能。由于工具的使用引起了人的新的适应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接方式。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异致人类的3时期及主要任务信任 VS 怀疑婴儿期 0-2(1.5)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VS 羞愧儿童早期 2-4(1.5-3)获得感,克服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主动 VS 内疚学前期(期)4-7(3-6)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勤奋 VS 自卑学龄期 7-12(6-12)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同一性 VS 角色12-18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感,体验忠实的实现。亲密 VS 孤独成年

6、早期 18-25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繁殖 VS 停滞成年中期 25-50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的实现。完美无憾 VS悲观绝望成年晚期-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厌倦感,体验智慧的实现。心理上的精神生产工具,即人类社会的所特有的语言和符号。生产工具和语言符号的共同点在于它们使间接的心理活动得以发展和生产,不同点在于生产工具指向外物,引起客体的变化;符号指向,引起人的心理变化,从而影响行为。2、维氏探讨了“发展”的实质,提出文化历史发展观。(1)心理发展的实质,就是一个人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从社会文化历史的角度看这种由低级

7、机能向高级机能的转化,是受社会规律制约的。(2)儿童掌握的高级心理机能工具语言符号使其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3)心理机能发展标志包括四方面表现: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组织,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4)心理发展的高级机能是人类物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心理发展是一个质变的过程。3、提出了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的。(1)最近发展区。人的心理发展具有两个水平,一个是现有水平,一个是可能达

8、到的水平,两者间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儿童需要在别人的帮助下消除这种差异。教学创造者最近发展区,第一发展水平和第二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前面。这是维氏对教学与发展关系问题的最主要的理论。教学决定着智力的发展。(3)关于学习最佳期限问题。维氏认为存在最佳,错过对发展不利。教学应以成熟与发展为前提,但更重要的是走在发展的前面。4、分析了智力的形成过程,提出了“内化”学说。(1)维氏内化学说的基础是其工具理论。学生早年不能使用语言工具组织自己的心理活动。在掌握语言符号工具后才可形成高级的心理机能,使外部的形式活动内化于自己的心理活动中,在活动中进行。5、对维氏理论

9、的评价(1)维氏理论与其长期从事的教育实践活动密不可分,其理论深深打上了教育对人类发展影响的烙印。与行为主义比,突出了高级心理机能。(2)其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心理机能;其探讨了发展的实质,提出了两种心理机能;提出了教育与发展特别是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的,如最4近发展区,教育走在发展前面,学习最佳期限;用工具理论分析了智力的形成过程,提出了内化学说。(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是“发生认识论”,其以生物学、逻辑学和心理学的观点来解释人类认识的心理起源和历史发展。1、发展的实质和原因。(1)皮氏的发展观属于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其既强调内

10、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质和量的变化。(2)心理、智力、思维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适应的本质是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其理论是机能论的,认为生物适应的平衡过程是发展的动力。(3)适应的形式有两种,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把环境纳入到自己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就是主体改变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通过这两种方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2、发展的与发展的结构(1)支配心理发展的有四个:1、成熟;2、物理;3、社会环境;4、平衡。成熟,即神经系统的成熟。他认为,一定的躯体结构或神经通路的发生机能

11、在整个心理成长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但并非决定作用。“成熟仅仅是所有之一,儿童渐长,自然及社会的重要性将随之增加”。物理环境,包括物体经验(来自外物)和数理逻辑经验(来自动作)。皮亚杰,物理很重要,但不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社会环境,即社会上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皮亚杰认为,社会经验同样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却不起决定作用,它只能促进或延缓儿童心理发展而已。平衡(或自我调节),即心理发展中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平衡,是不断成组织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动态的平衡,具有自我调节的作用。通过这种动态的平衡,实现儿童思维结构的不断变化和发展。(2)心理结构的发展设计

12、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其中图式是。图式即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图式最初来自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经过同化、顺应、平衡逐渐形成新的图式。同化和顺应是适应的两种形式。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创新或;而顺应是质的变化,可以产生新的图式或使原有图式得到调整。平衡是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的平衡。其既是发展中的,也是心理结构。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里的发展过程。(3)思维结构具有整体性(指图式)、转换性(指同化和顺应)和自调性(指平衡)。整体性指结构5具有融贯性,各成分之间不是独立的,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转换性指在一

13、些内在规律控制下,结构在运动和发展,而非的。自调性是指在结构中,平衡对图式的调节作用。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1)发展过程是不连续的,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它独特的心理结构,并保持先后次序不变。前一阶段的结构是后一阶段结构的基础。两个阶段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由一定的交叉。(2)四个阶段上述四个阶段有五个特点:1、各阶段是连续性的,但具有阶段性,即各阶段有自己独特的结构;2、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先后次序确定;3、阶段之间可有交叉;4、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必要条件和结构的基础,但有本质差别;5、同一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水平相当。注:1、心理发展的实质是的心理结构在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中的一

14、种建构过程;2、影响心理发展的:成熟(生物前提,提供发展可能性);练习和经验(发展的源泉);社会性经验(重要影响);平衡化(发展的真正动力)。四、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牢记这些基本问题对于有志于从事发展心理研究的同学来说意义)(一)关于遗传和环境的争论1、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是一个必要条件,而非决定条件。2、环境和教育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条件。3、遗传只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只有通过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这种可能才能变成现实。其中,教育条件在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作用是通过或主体的活动,通过心理发展的原因来实现的。6名称及特点感知运动阶段 0-2婴 0-3只能

15、协调感知觉和动作活动,在接触外界事物时能利用或形成某些低级的行为图式。获得客体永恒性。前运算阶段 2-6、7幼 3-6、7表象和内化了的感知或动作在儿童心理上起重要作用,词的功能开始出现,能用表象和语言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自我中心具有了符号功能,思维刻板。具体运算阶段 7、8-11、12童 6、7-11、12开始出现守恒,表明儿童的思维已经能够服从逻辑规则,达到运算的水平。开始能独立组织各种方法进行正确的逻辑运算,但离不开具体事物或形象的帮助。形式运算阶段 11、12-14、15青 11、12-17、18根据假设对各种命题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在不断发展,思维水平已经开始接近成人。(二)发展的

16、连续性与阶段性1、连续性认为,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分不出什么阶段,儿童和成人均以相同的方式对周围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不成熟和较为成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行为数量上的不同和复杂程度的不同。2、阶段性认为,发展是阶梯状的,每个阶段对应于机能上更成重新组织起来的行为方式,较高级的阶段是由较低级的阶段发展来的。阶段不能跳跃,更不会逆转。3、发展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是二者。(三)儿童的主动性与性该问题的实质是心理发展的动力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存在机能理论和机械理论。1、机能理论认为人是有生命的机体,人由于自身的动因促进着自己得发展,因而人的活动是主动的。有机体在和环境相互作用的适应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着各种

17、心理结构,这些心理结构存在于人的,并控制和影响着发展,从而成为心理发展的基础。从环境中获得的生活经验不是发展的基本原因,而是影响发展快慢的。2、机械论关注环境刺激的输入和行为输出间的关系。人的行为变化是由外部环境刺激引起的,发展完全可以被环境的力量或人为力量所控制,发展的结果也能被直观观测到。儿童是的,发展的动力来自外部坏境。3、既要讲发展,又要强调内外因之间的关系和作用。一方面,认识内因,即,是在儿童不断积极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另一方面,承认环境、教育这种在促进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外因。只有在内外因相互作用下,心理才能得到发展。第三章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与发育重点提示:生命的基本遗传物质,

18、发育的阶段以及不良影响一、生命的开始与遗传(一)、DNA 和1、:遗传物质的载体。在细胞内成对存在。共 23 对,其中 22 对是常,23 对是性染色体。2、DNA:的组成物质。由四种不同的核苷酸分子组成。3、:是 DNA 分子中一段能表现生理功能的序列(由 4 种核苷酸分子不同排列而成),一个就代表一个遗传信息,它是遗传信息的基本(最小)。(二)减数和作用1、减数:是产生性细胞的过程。性细胞中包含 23 个,其是正常身体细胞数目的一半。的一个性细胞产生 4 个有的精细胞,女性只产生一个有的卵细胞。72、作用:与的结合,形成一个合子的过程,合子也称卵。这样使一个合子的数重新达到了 23 对。(

19、三)有丝和细胞增殖有丝是指的过程,通过有丝,增加一倍,然后细胞再一分为二。这样就完成了细胞的增殖。二、的发展与素质(一)发育一般经过 3 阶段,主要受遗传及生物学影响。(二)影响发育的1、肥胖、不良孕史、母亲的负性情绪(抑郁)等会影响发育2、致畸致畸包括药物、烟、辐射、环境污染、一些传染病。8名称及时将过程及特点胚种阶段(卵 1-2 周)1、卵迅速,并通过向游动;2、到达的空心圆球称为胞胚,胞胚的细胞称为胎盘,在这里长大;3、胞胚进入先漂浮后着床,这时胞胚发育成了胚胎。胚胎阶段(3-8 周)4跳出现,8 周骨化进入1、关键阶段,有害物质进入胚胎可产生 的 的损伤;2、胚胎分化出了 3 个胚层(

20、外-皮肤、感觉 、神经系统,中-肌肉、血液、循环系统,内-消化系统、其他 、腺体);3、这个阶段生命体的所有身体结构组织和 开始形成;4、胚胎发展模式为从头到脚,由内向外。阶段(9-38 周)其中 9-12 周分化1、各组织进一步分化;2、该阶段早期出现生长;3、及神经系统大致完成并开始发挥作用;4、所有系统开始具有整体功能;5、继续从母血中接受抗体。第四章 婴儿心理发展(0-3)一、婴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动作:1、随意地独立行走;2、手的动作可随意玩弄熟悉的物体。言语:1、发展迅速,可理解成人言语,并可运用语言和成人进行交际;2、词的概括性作用对行为的调节作用初步发展起来。活动:1、最初的活

21、动;2、逐步开始进行最简单的模拟活动和自我服务性劳动。心理:1、更好地知觉和理解事物,在言语的帮助下,婴儿开始能对事物的性质进行初步的综合和概括;3、明显行动性。二、婴儿的神经系统的发展(一)婴儿大脑结构的发展1、脑重和头围在出生的头一年增速最快,以后增速渐缓。2、大脑皮层到 2 岁时,脑及其各部分大小比例已基本趋于人脑。白质已基本髓鞘化与灰质明显分开。大脑髓鞘化程度是婴儿脑细胞成一个重要指标。3、神经元的发育出生后,神经元的发育主要是形成通过突触联结的复杂网络系统。由刚出生的突触的稀疏联结形成的一种网络组织。(二)婴儿大脑机能的发展1、脑电图的变化同步节律波 波的出现常作为婴儿脑成标志。出生

22、后 5 个月是婴儿脑电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这时脑电逐渐皮质化,伴随着产生皮质下的抑制。5-12 个月期间,外部刺激引起的诱发电位发生变化。12-36 个月期间,脑电逐渐成熟。2、皮质中枢遵循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婴儿刚出生时皮质兴奋处于弥漫状态。婴儿脑发育最快的是生命中枢,脑干、中脑。9重点提示:动作发展及其规律,言语发展的理论(乔姆斯基),社会性发展特别是依恋相关的理论和阶段3、大脑单侧化大脑单侧化是在某个大脑半球建立特定功能的过程。在新生儿阶段(出生-一个月)就有一倾向,但只是量的差异,而非质的不同,随以后的发展这种单侧化倾向逐渐发展并最终导致两半球在功能上出现质的更大差异。三、婴儿动作和活

23、动的发展(一)动作发展的规律1、先发展出不需要大人帮助所需要的力量和协调能力,后发展出所需的力量和协调能力。坐爬站走。2、随着对肌肉控制能力的增强,婴儿各种能力按头脚,大肌肉动作小肌肉动作,整体动作分化动作的原则与顺序发展。这种发展顺序符合头尾原则、近远原则。3、简单无意识动作复杂有意识动作,粗糙动作-精细动作。(二)动作发展的阶段1、早期的无条件反射行为是婴儿最早产生的第一批动作。同时有躲避来物,够取物体,同步模式反应等动作能力。2、发展了简单的动作机能,儿童开始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躯体运动来探索周围的世界,并逐渐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但这时动作仍是粗糙的,弥漫性的,不能精确地达到意图。3、已经

24、从基本的简单动作发展到更复杂的动作协调上,可实现多种活动的配合来达到他们的意图。(三)动作发展的训练1、经典条件的学习当两个刺激之间的关系对婴儿具有生存价值时,最易形成条件反射。如喂奶的与食。2、条件反射学习婴儿可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啼哭让大人注意。3、化与去化化是指由于刺激的重复出现,儿童逐渐减少了对它反应的强度。去化是指在化发生后,一旦一种新刺激出现,又使有机体的反应恢复到一种较高的水平。通过化与去化说明儿童有很强的学习能力。4、模仿学习婴儿可通过模仿,认识成人的行为,成人的情绪状态。四、婴儿言语的发展(一)言语发展的基本理论101、强化说(1)巴普和斯金纳。言语的获得就

25、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强化起非常重要的作用。(2)强化说有其合理性,可以解释某些低级言语的发生过程,但不能解释人类复杂的言语过程。注:斯金纳强调“强化依随”在婴儿言语形成中的决定作用。斯认为成人通过对婴儿言语的回声反应,对婴儿的请求作出言语反应以及操作性应答 3 种方式,对婴儿的言语作出选择性强化,婴儿就逐渐扩大了他的词汇量,逐步习得了语言。2、模仿说(1)奥尔波特(还有特质理论)。婴儿语言只是对成人语言的模仿,是成人语言的简单。(2)班都拉。婴儿主要是通过对各种社会言语模式的观察学习而获得言语能力的,其中大部分是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进行的。(3)模仿在习得语言中,确实起作用,它使儿童迅速地掌握和运

26、用大量言语材料和基本语则。但有些复杂的语言范式远远超过婴儿的模仿能力。注:1、怀特赫斯特提出了“选择性模仿”,认为婴儿对成人言语的模仿是有所创造和选择的;2、强化说和模仿说都是后天学习的理论。3、转换生成说(1)乔姆斯基。言语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在语言的多样性下面,存在着一个所有人类语言共同的基本模式,即普遍语法结构,有了这个结构,任何一个儿童在适当的语言信息输入的条件下都可以学会任何语言,即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的转化。这种转化是由的“语言获得装置”(LAD)实现的。(2)转换生成说有合理之处。但过于强调天赋和性,忽视了环境和后天教育的作用,忽略了语言的社会性。且只是一种假设。注:乔氏理

27、论的 3 要点:1、语言是利用规则去创造的;2、规则即普遍的语法结构是天生的,言语获得是由使普遍的语法结构向个别语法转换的,这种转换是有关键期的;3、每一个句子都有结构和表层结构,结构(语义)通过转换规则变为表层结构(语音),从而被表达和感知。4、认知学说皮亚杰。强调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语言是儿童的一种符号功能,源于智力,并随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在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动作的发展与协调产生了逻辑,并由此导致了语言的发生。(二)前言语的发展0-12 个月时间是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在此期间婴儿的言语知觉能力、发音能力和对语言的理解能力逐步发展起来了,出现了“前言语现象”或“前言语行为”。1、言

28、语知觉的发展11(1)婴儿在最初的几周内就已经听完了人类语言所拥有的绝大部分的语音差别。(2)到 12 个月时,婴儿区分、辨别各种语音的能力已基本成熟,能够辨别出各自母语中的各种音素,并认识到它们所代表的意义。2、语音的发展(1)经历了如下阶段:最初的哭声、单音节音、双音节音、多音节音、有意义的语音。(2)各类语音发生的顺序是由发音各部位的生理成熟决定的。(3)世界各国婴儿最初语音发展也呈现出普遍的规律性。3、前言语交流的发展(1)婴儿可通过一些特定和姿态进行信息交流。(2)前言语交流的基本特征:1、目的性;2、约定性;3、指代性。(三)言语的发生1、时间:10-14 个月间2、特点:(1)婴

29、儿说出的第一批词有很强的场合约定性,不具备概括意义,只具备原始的指代性、对应式的象征和一定交流意义。(2)随后在继续掌握一些场合限制性强的词的同时,开始逐步摆脱场合限制性,获得初步的概括意义。(3)可直接掌握一些具有概括性和指代性功能的词语。(四)言语的发展1-1.5 岁时理解言语的发展阶段,其后 1.5-3 岁是积极言语能力的发展阶段。注:1、双词句的生成规则有两种:(1)“中轴开放式”联结,以常用词为“中轴”,在其前或后联结一个关于事物、动作和属性特征的词,组成“主词句”。(2)“范畴对应式”联结,由来自两个不同范畴,却有内在实际意义或特定关系的词组成“电报句”。2、在 20-36 个月婴

30、儿掌握语法时,会出现过度规则化和规则扩大化现象,这与婴儿的自我中心12时间特点10-14 个月(1 岁)第一批场合约定性强的词,11-13 个月说出具有概括性意义的词。19-21 个月(1 岁半多)词语。此后 2 个月内产生第一批有一定声调的双词句。双词句已具备语句的主要基本成分。20-30 个月(2 岁半前)掌握语法的关键期。36 个月(3 岁)已基本掌握了母语的语则。的绝对性有关。五、婴儿心理过程的发展(一)婴儿感觉的发展1、视觉(1)最初发生于中晚期。(2)新生儿具备了颜色视觉。(3)出生 2-10 周间,视觉范围猛增,是原来的 2 倍以上。2、听觉(1)已有听觉。(2)刚出生的婴儿就有

31、最基本的视听协调能力。3、味觉、嗅觉和触觉(1)味觉在刚出生时已发展完好。在其防御反射机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低位。味觉在婴儿和儿童时期最发达,以后逐渐。(2)嗅觉:时期已相当成熟。(3)触觉:新生儿已能凭口腔触觉辨别软硬不同的。四个月以后的婴儿具有成够物行为,视触协调能力已经发展起来了。(二)婴儿知觉的发展1、视知觉(1)至少在 6 个月前,已具觉。(2)2-4 个月,颜色知觉已发展很好。(3)3 个月时,完成双眼融合,视线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4)视觉分辨能力在 4-6 岁时趋于问题。2、方位知觉新生儿就有基本听觉定向能力。3、距离知觉(1)新生儿能对 近的物体有某种初步反应,并具

32、备原始的深度知觉。(2)2-3 个月时,已有了对来物的保护性闭眼反应。4、形状知觉(1)3 个月,具有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2)8、9 个月以前获得形状恒常性。135、大小知觉(1)4 个月以前,已具备大小恒常性。(2)6 个月以前,已能分辨大小。六、婴儿社会性的发展(一)婴儿情绪的发展1、婴儿出生后即有情绪表现。孟昭兰认为新生儿有 4 种表情(、痛苦、厌恶、微笑),德认为人有 5 种原始情绪(惊奇、伤心、厌恶、初步的微笑与)。2、在生理成熟和周围环境的作用下,其情绪不断发展变化。情绪出现顺序为社会性微笑、悲伤、依恋及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社会性情感(羞愧、自豪、骄傲、内疚、同情)。同时,原始

33、的最初的情绪反应也不断分化和发展。(二)婴儿的依恋1、依恋的含义及作用(1)依恋是指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2)依恋关系及性质直接影响着婴儿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特征及对人交往基本态度的形成。2、依恋的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依恋来自于母亲对婴儿的哺育行为。由于哺育,满足了婴儿的生理需要,减轻了婴儿内驱力的强度。(2)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哺育的重要性。主张依恋是一种性行为,母亲在婴儿饥饿时满足了他的需要,母亲的姿态、声调、容貌等成为食物到来的信号。(3)哈洛的研究除了食物满足外,接触安慰也是依恋的重要原因。3、依恋发展的阶段3 阶段鲍尔比,依恋

34、不是突然产生的,而是母婴之间较长期的互动中建立的。哺育不是依恋产生的基础,其对物种繁衍生存有重要意义。14第 1 阶段(0-3 个月)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第 2 阶段(3-6 个月)有差别的社会反映阶段不怯生,对母亲偏爱(3、5个月出现有选择性的社会性4、依恋的类型-3 种(1)安斯沃斯,陌生情境实验。(2)婴儿的依恋既有明显稳定性,也具有可变性,不同依恋类型之间可以转换。影响依恋的:(a)依恋的机会;(b)抚育的质量;(c)婴儿的心理特点;(d)家庭环境和文化。5、婴儿的交往:缪勒和范德的分类从社会技能发展的角度,把婴儿早期交往分为 4 阶段:(1)简单社交行为;(2)社会性相互影响;(3)

35、同伴;(4)早期友谊。15名称特点安全型依恋良好积极的依恋回避型依恋不安全型的依恋,消极不良的依恋。该类儿童母亲是否在长对其无影响,他们并非形成对母亲的特别密切的情感联结。反抗型依恋(型依恋)对母亲的态度是的。母亲离开或准备离开,苦恼反抗;母亲回来,既要求又反抗。无组织型最不安全微笑)第 3 阶段(6 个月-3 岁)特殊情感联结阶段对母亲的存在更加关切、特别愿意同母亲在一起,好像母亲成了他的安全 ,明显对母亲依恋,形成专门对母亲的情感联结。第五章 幼儿心理发展(3-6、7)重点提示:幼儿理论及种类,认知的发展(言语和思维),心理理德的发展一、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一)幼儿大脑结构的发展1、脑重继

36、续增加,到 7 对时已基本接近成人。2、大脑皮层结构日趋复杂化,神经细胞结构复杂化,神经分支增多,长度伸长。(1)额叶在 2 岁和 5-7 岁有两个增长,此后维持在一个稳定水平。(2)神经髓鞘化逐渐完成。(3)脑区成熟顺序:枕颞 -顶额3、脑电波的变化(1)自发电位频率是神经系统成一个指标。自发电位频率随增加而逐渐升高。(2)在正常安静条件下,人类脑电活动以 波为主,称为脑电活动的基本节律, 波可作为成基本标志。 波出现代表皮质抑制作用弱,皮质尚未成熟。(3)儿童发育过程中,脑不同区域在脑电波上的表现是 波逐渐代替 波。注:脑电发展的两个加速期:5-6,13-14.(二)幼儿大脑机能的发展1、

37、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1)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是大脑皮层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2)内抑制,在婴儿期发展缓慢。约 4 岁起开始发展。皮层对皮下的控制和调节作用逐渐加强,与此同时,幼儿的过程也比以前增强,表现为睡眠睡眠时间逐渐减少。2、脑的偏侧优势和利手现象(1)大多数儿童,3-6 岁间,左半球发展加速,6 岁以后发育平稳。右半球的发展速度在 8 岁前都缓慢,在 8-10 岁间才略增加。两半球成熟速率的差异,表现为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或脑的偏侧化优势的加强。这与大多人更容易形成右利手是相关的。(2)2 岁左右,利手已比较稳定。二、幼儿的(一)理论161、传统理论6 种2、当代的理论3 种17名称代

38、表人物内容精神分析理论弗、艾弗认为 中包含 成分, 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 性事件 段。游戏使儿童摆脱现实的 和约束,发泄在现实中不被接受的 冲动,缓和心理紧张,发展自我力量以应付现实的环境。艾认为, 是情感和 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在 中,儿童可以“ ”他们的 经验,也能修复自己的精神 。认知活动说皮亚杰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扩大和巩固概念、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法。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儿童特定时期的 方式。相对认知发展的 4 阶段,的发展为练习 象征性 简单的有规则的 真正的有规则的名称代表人物内容复霍尔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

39、身上的重演,不同的儿童以不同形式重演祖先的本能特征。精力过剩说斯宾塞是儿童借以发泄体内过剩精力的式。机能说彪勒是儿童从行动中获得机体愉快段。生活准备说格罗斯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的准备,是一种本能的练习活动。放松说拉扎勒斯-柏特瑞克不是源于精力过剩,而是来自放松的需要。成熟说博依干介克生活准备说,认为不是本能,而是一种欲望的表现。引起的有 3 种:1、排除环境获得,发展主动性;2、适应环境与环境一致;3、重复练习。(二)的种类及其发展1、按的目的性分类:(1)创造性;(2)教学;(3)活动性。2、皮亚杰的分类:(1)练习;(2)象征性;(3)有规则(简单、真正)。3、按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的分类

40、:(1)无所用心的行为;(2)旁观者行为;(3)单独一人的;(4)平行的;(5)联合的;(6)合作的。4、的内容反映了幼儿对现实生活的模拟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形式反映了幼儿认知水平的发展。的时间和集体性也增强。幼儿的发展表现在:(1)越来越脱离真实情境;(2)对具体现实事物的依赖越来越小,越来越脱离“自我中心”;(3)的越来越鲜明,情节更趋于复杂和完整,与社会生活结合更紧密。三、幼儿言语的发展(一)词汇的发展词汇数量不断增加,词汇内容不断丰富,词类范围不断扩大,积极词汇不断增加。1、词汇数量:一生中的增速最快期,3-4 岁儿童词汇量的年增长率最高。2、词汇内容:名词动词发展早比例大,但负加速,数

41、量词虚词掌握比较晚。3、口头言语:名词比例最大且具体名词量高于抽象名词量,但增长率两者相词词汇三类(1、反映人物动作和行为(二)句子的发展1、从简单句到复合句2、从陈述句到多重形式的句子3、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三)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1、由言语向独自言语的发展(1)幼儿期以前儿童主要是言语,到幼儿期,独自言语开始发展。(2)幼儿晚期的儿童可以较清楚系统地讲述看过或听过的事件或故事了。2、由情境言语向连贯言语的过渡(1)幼儿初期,具有情境性特点,缺乏条理性、连贯性,言语过程中夹杂着丰富的表情和手势。18学习理论桑代克也是一种学习行为,遵循效果律和练习律,受到社会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响。 中反映着各种

42、文化和亚文化对不同类型行为的重视和 的差异。(2)随增加,情境言语的逐渐下降,连贯言语的不断上升。四、幼儿认知的发展主要特点:1、具体形象性和随意性占主导地位;2、抽象逻辑性和随意性初步发展。(一)的发展1、容量的增加7 岁前还达不到成人水平2、无意识和有意识的发展初期:无意识占优势晚期:无意识为主,有意识开始萌芽,最初的有意识是的。儿童逐渐能确定目标进行。注:整个幼儿期无意识都优于有意识,到小学阶段(童年期),有意识开始逐渐赶上并超过无意识。3、形象与词语的发展初期:很大的直观形象性,词语逻辑能力很差。随言语的发展,词语能力也在发展,形象仍占主要地位。4、策略和无的形成(1)策略策略是人们为

43、有效地完成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和。弗拉维尔提出策略发展的 3 个阶段:1、没有策略(05 岁);2、不能主动应用策略但经过诱导可使用(57 岁);3、能主动自觉地采用策略(10 岁以后)。常用的策略有 3 种:1、复述;2、组织;3、精细加工。(2)无无是关于过程的知识和认知活动。弗拉维尔认为,无包括 3 方面:1、有关主体的知识;2、任务的知识;3、策略的知识。幼儿期,儿童已开始对无有初步认识。(二)思维的发展1、思维的特点3 个(1)具体形象性19具体形象性指儿童思维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来进行的,而不是凭借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关系的理解,即凭借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进行的。具体形象性是与幼

44、儿知识经验的贫乏以及幼儿第一信号系统占优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2)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幼儿期中期以后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只能对某些知识经验范围内的事物进行简单的逻辑思维。(3)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言语在幼儿思维中的作用是与思维的发展水平相伴的。最初言语只是行动的总结,然后能偶伴随行动进行,最后计划行动。相应地,思维活动起初主要依靠行动进行,以后发展到要依靠言语进行,并开始带有逻辑的性质。2、幼儿概念的掌握(1)最初的词的概括和概念的掌握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概念是在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用词来标记的。儿童最初概念的掌握是和其的概括水平紧密联系在一

45、起的。儿童初期概念的广度和深度都是很差的,一般只能掌握比较具体的实物的概念,而不易掌握一些比较抽象的性质概念、道德概念。概括的具体特点是:1、概括的内容比较贫乏;2、概括的特征大多是外部的、非本质的;3、概括的内涵往往是不精确的,出现过宽或过窄的现象。(2)最初实物概念的掌握儿童最初掌握的概念。在这些概念掌握过程中,体现着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过程和特点。从小班至大班,对实物的概括水平不断提高,但还不能区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3)最初社会概念的掌握在口头上可说出各种社会概念的名称,但其对这些概念掌握水平较低。幼儿最初社会的掌握主要是具体形象水平,一般有 4 级:1、不理解;2、笼

46、统的理解;3、开始有分化,是典型的具体形象水平;4、能和某些本质属性,接近于概念的初步定义。(4)最初数概念的掌握较实物概念晚最初数概念的掌握包括理解:1、数的实际意义;2、数的顺序;3、数的组成。林崇德的掌握 4 阶段:1、口头说数;2、给物说数;3、按数取物;4、掌握数概念。刘范的掌握 3 阶段:1、对数量的动作感知阶段(3 岁左右);2、数词和物体数量词建立联系的阶段(4520岁);3、数的运算的初期阶段(57 岁)。总之,最初数概念的掌握经历了最初对实物的感知,继之对数的表象,最后到数的概念水平这样的发展过程。(5)类概念的掌握分类是在对事物或现象的意义有了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

47、儿童类概念的材料通常用实物或形象材料。维果茨基用“链概念”来说明幼儿在分类时不断改变标准。皮亚杰认为,儿童是依据来分类的,而不是用分类学的方法,由此提出了儿童概念发展经历的 3阶段:1、概念;2、链概念;3、充分必要特征基础上的概念。我国学者认为儿童分类过程发展为:1、不能分类;2、依感知特点分类;3、依生活情境分类;4、依功能分类;5、依概念分类。3、抽象逻辑思维的初步发展(1)抽象逻辑思维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来结实事物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的过程。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表现在儿童对事物性质内容或关系的理解上,表现在儿童的判断、推理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上。(2)

48、幼儿对事物的理解一般趋势是:1、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事物关系的理解发展;2、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理解向主要依靠词的说明来理解发展;3、从对事物的比较简单的、表面的评价事物的比较复杂的、深刻的评价发展。(3)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智力活动。幼儿的判断推理常常是以儿童对待生活的态度为依据,而不是以客观逻辑关系为依据。到幼儿晚期,儿童一般可以在他们理解的事物范围内进行很好的合乎事物本身的逻辑的判断和推理。注:幼儿推理水平不断提高表现在:1、推理内容正确性增强;2、推理过程的概括性增加;3、推理方式的简约化。六、幼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一)心理理论1、心理力量是指对别人和自己的心理状态

49、和心理经验的认识。2、对心理状态的成熟认识是建立在“信念愿望”系统之上的。人们做出某种有意识的行动是因为他相信这些行为能满足他特定的愿望。除此以外,心理理论中还包括有关知觉经验、概念经验,而有关的行动结果会导致情绪体验。3、在“错误信念”认知上,3 岁儿童不能区分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45 岁则可以。说明儿童21已经能够根据信念愿望的理论架构解释人们的一些简单行动。4、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先理解别人的“愿望”,然后理解别人的想法或“信念”的过程,即幼儿先以简单的需要来理解行动者的,然后才逐渐认识由于各个人所获得的外部世界的信息存在着差异,因此对世界、对事物的心理表征也不相同,从而影响

50、人们的行为表现。(二)幼儿道德认知发展 (鉴于道德在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很多学者呼吁道德信念和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行为的培养应该从娃娃抓起。因此,这部分,要给予足够的重视)道德发展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3 方面。1、幼儿道德发展的一般特点(1)地依据行为的结果做出道德判断;(2)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之间存在着脱节的现象;(3)已具有初步的道德规范的知识,并能将这些知识应用于不同场合以调节自己的行为,但是这些知识是具体的、形象的,其各种知识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4)道德行为主要是受外部的、成人规定的标准控制的。2、道德认知的定义道德认知主要指幼儿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与社会道德规范的认知,是幼

51、儿不断将行为准则与规范内化的过程。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用临床谈话法对偶故事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 3 个阶段,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注:幼儿道德认知出于第二阶段,其判断标准是受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支配的,因而具有从他性和情22名称特点前道德判断阶段对引起事情的原因没有清楚的认识,只有朦胧的了解,他们的行为直接受行为的结果所支配。他律道德阶段(道德实在论)道德判断是受他自身意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认为规则、规范是由制定的,存在的,并且是不可变的,要严格地遵守它。不理解规则可以经过集体协商来制定或改变,判断行为好坏完全是根据行为的,而不是。自律道德阶段(道德相对论)道德判断是受他自己

52、的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儿童认识到人们对道德规则有自己不同的看则也并非不可改变,它是社会上大家同意而制定出来的。境性特点。(三)幼儿社会性行为发展亲社会行为(1)定义亲社会行为也称向社会行为和利他行为,是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行为及趋向。亲社会行为分为的利他行为和规范的利他行为。前者出于对他人的关心,后者的是期待个人报偿或避免批评。(2)亲社会行为理论(3)亲社会行为的发展612 岁增长显著,幼儿期逐渐增加。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有差异。(4)亲社会行为的训练方法:1、对儿童进行角色扮演训练;2、行为强化训练;3、自我概念训练;4、榜样示范。(四)角色的社会化1、化(1)化是儿童获得认同和关于他所生活的

53、社会认为适合于或女人的、价值、行为方式和特征的过程。(2)化过程受社会经验、基本生物特征和认知发展的共同影响。2、认同(1)认同是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征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接受,即理解。23名称观点精神分析学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良好的亲子关系,其中认同起着重要作用。当利他原则内化并成为理想自 一部分时,儿童将努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以避免未能提供帮助而带来的良心惩罚。社会生物学族内适宜性、遗传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和强化的结果认知发展理论随着儿童智力的发展,他们获得了重要的认知技能,这将影响他们对亲社会问题的推理和行为的。(2)认同包括:1、正确使用;2、理解稳定性;3、理解坚定性;4、理

54、解发生学基础男理差别。3、角色认同角色认同是对一个人具有男子气或女子气的知觉和信念。注:认同指一个人接受并内化另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信念的过程。与一个人认同并不意味着完全同一,只是增加了对那个人的忠诚和亲密感,这是社会化的重要机制。4、角色偏爱(1)角色偏爱是指对与角色相联系的活动和态度的个人偏爱。(2)角色偏爱最早体现在对玩具的选择上。5、在化过程中,男孩比更大的社会压力。6、角色的社会化理论(五)同伴关系1、定义(1)同伴关系是儿童在交往过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儿童之间特别是同龄人之间的人际关系。(2)同伴关系是促进儿童发展的有利,同伴关系对于健康的认知和社会发展是绝对必需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儿

55、童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以及认知和健康的发展。2、同伴关系的作用(1)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2)同伴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3)同伴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来源和参考框架,在将自己与同伴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形成对自评价。(4)同伴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3、同伴关系的发展(1)3 岁儿童偏爱同性同伴。(2)34 岁,依恋同伴的强度与同伴建立起友谊的数量都有显著增长,但友谊比较脆弱。24名称观点社会生物学理论强调两性之间发生学和的差异的决定作用。精神分析学儿童与同父母认同社会学习理论儿童化的发展部分依赖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儿童只有掌握了守恒的概念,才能获

56、得坚定性,并且只有获得了坚定性,才能类别的活动。4、社会技能训练(1)社会技能训练对象是同伴关系不良的儿童,目的在于通过敢于,改进儿童的同伴关系,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2)干预方案:1、让儿童学习有关交往的新的原则和概念;2、帮助儿童将原则和概念转化成可操作的特殊的行为技能;3、在同伴交往活动中树立新的目标;4、促使已获得的行为的保持和在新情境中概化;5、增强儿童与同伴成功交往的信心。25第六章 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6、711、12)重点提示:这一阶段学习的特点、作用及意义;言语发展,社会认知,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一、童年期儿童的学习(一)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点1、学习(1)年级越低,越具体

57、。(2)由与学习活动本身或与学习的向具有远大的有社会意义的转化。2、学习发展趋势:(1)学习过程、学习的外部活动学习内容,需要独立思考的学习作业;(2)不分化不同学科内容初步分化(3 年级开始);(3)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抽象因果关系的知识;(4)逐渐降低;(5)课内阅读课外阅读,童话故事文艺作品和通俗科学读物;(6)对社会生活的逐步在扩大和加深。3、学习态度(1)对教师的态度:尊敬依恋(低年级)-选择性的、怀疑的(中年级)。儿童对老师的态度影响着儿童的学习态度。(2)对班集体的态度:低年级没有中年级有。班集体是形成学生对学习的自觉负责态度的重要条件。2 年级开始能把集体的要求转变为自己的要求

58、。(3)对作业的态度:初入学未把作业看成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形成对作业的自觉、负责的态度。(4)对评分的态度:开始树立对评分的正确态度,认识到评分的意义。(二)学习对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1、学习不但具有很大的社会性、目的性和系统性,还有强制性。学习是社会对儿童要求,是儿童必须完成的社会义务。在这种特殊的学习过程中,儿童产生了责任感、义务感,意志力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这对其个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教学活动使儿童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为进一步掌握人类的知识打下最初的基础。通过学校的学习,儿童心理活动的内容有了改变,各种心理过程也产生了变化。同时,儿童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和自觉性都明显地发展起来

59、,其思维活动也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3、以班级为的学习活动不仅发展了儿童社会交往技能,提高了社会认知水平,培养了合作互助的精神,而且儿童的自我意识也进一步发展起来,并逐渐掌握了各种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26二、童年期儿童言语的发展(一)言语的发展1、言语的特点(1)时间与空间的限制。(2)扩大人际交往范围。(3)要求更为严格,且具有与口头言语不通的心理和结构。(4)总是在口头言语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它又反过来丰富和改进口语言语。2、言语的发展趋势于口头,2、3 年级赶上,4 年级超过。最初(二)言语的发展1、言语的特点(1)先想后说或先想后做,对有关自己所的、所要做的活动进行分析

60、综合,用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内容和思维活动。(2)言语以自己的活动为思考对象。2、言语发展过程(1)在口头言语基础上形成起来。学前儿童主要以出声言语作为思维的物质外壳。(2)入学后,出声思维开始逐渐向无声思维过渡。无声思维是以言语为物质外壳的。3、言语与言语的关系紧密联系。一方面言语可促进言语更快的发展,另一方面,言语促进言语进一步完善。4、言语与智力发展的关系(1)紧密结合,特别是和思维水平密切联系着。(2)一方面,言语的形成和发展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前提,另一方面,儿童智力发展又给内部言语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言语得到不断发展。5、言语的发展分 3 个阶段(1)出声思维阶段;(2)过渡阶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