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_第1页
《病理学》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_第2页
《病理学》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_第3页
《病理学》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_第4页
《病理学》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泌尿系统皮 肤呼吸道消化道排泄排泄途径(excretion pathway)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尿的生成过程尿的生成过程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尿的生成过程 调节酸碱平衡。 肾脏功能(一)泌尿:排除代谢终产物及进入体内的异物;调节细胞外液量和血液的渗透压;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具有强烈舒血管作用的前列腺素等。 肾 脏 功 能 对血容量和血压起调节作用的肾素; 刺激骨髓造血的促红细胞生成素;(二)内分泌: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一、肾的功能解剖(一)肾单位的构成Functional anatomy of kidney

2、 and renal blood flow第一节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一、肾的功能解剖(一)肾单位的构成肾小体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近端小管髓袢细段远端小管袢升细段袢升粗段远曲小管袢降粗段近曲小管袢降细段肾单位Functional anatomy of kidney and renal blood flow第一节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一、肾的功能解剖(一)肾单位的构成Functional anatomy of kidney and renal blood flow第一节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一、肾的功能解剖Functional anatomy of kidney and re

3、nal blood flow第一节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两种肾单位比较皮质肾单位近髓肾单位数 量多(85-90%)A口径少(10-15%)体 积较大较小A入 A出 21A入 A出A出后的毛细血管袢长度分布于皮质部的肾小管周围环形成U形的直小血管肾素含量短长多少第一节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一、肾的功能解剖Functional anatomy of kidney and renal blood flow第一节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 一、肾的功能解剖 (二)球旁器juxtaglomerular apparatus球外系膜细胞(extraglomerular mesangial

4、cell)致密斑(macula densa)感受小管液中NaCl含量的变化。球旁细胞(juxtaglomerular cell)分泌肾素。入、出球A中特化的肌细胞,内含分泌颗粒=肾素;对牵张刺激敏感感受器;肾交感N支配。1.球旁细胞: 一、肾的功能解剖 (二)球旁器juxtaglomerular apparatus2. 致密斑:入球A与远曲小管联接处,细胞呈立柱样变、斑状突起;对远曲小管中的Na+、Cl-敏感,并将信息经间质细胞传递至颗粒细胞,调节肾素的释放。 一、肾的功能解剖 (二)球旁器juxtaglomerular apparatus 一、肾的功能解剖 (二)球旁器juxtaglomer

5、ular apparatus二 肾血流量的特点及其调节(一)、肾的血液循环特征血流分布不匀: 皮质外髓内髓 = 1.000.250.06两套串联的毛细血管网,且压力不同: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高利于滤过;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低利于重吸收。流量大,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 流量心输出量1/41/5; 在80-180mmHg范围内,通过自身调节保持稳定。Functional anatomy of kidney and renal blood flow第一节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二)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在没有外来神经支配地条件下,肾血流量在动脉血压的一定变化范围内能保持恒定的现象,称为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6、1、概念Functional anatomy of kidney and renal blood flow第一节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二 肾血流量的特点及其调节 肌源学说:当A压A管壁牵张刺激平滑肌紧张性而收缩血流阻力肾血流量保持稳定; 管-球反馈:当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致密斑感受到远曲小管液Na+Cl-致密斑将此信息反馈至肾小球入球小A和出球小A收缩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恢复。2、机制 小管液流量变化影响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的现象称为管-球反馈(二)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Functional anatomy of kidney and renal blood flow第一节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

7、流量(三)肾血流量的神经和体液调节 应急时交感N兴奋 肾血管收缩 肾血流量; 应急时NE、E、VP、A分泌肾血管收缩 肾血流量。Functional anatomy of kidney and renal blood flow第一节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二 肾血流量及其调节管-球反馈球旁器肾血流量及其调节:自身调节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小结第一节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尿的生成过程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尿的生成过程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尿的生成过程一、滤过及其滤过膜1、滤过的实验证据第二节

8、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1、滤过的实验证据一、滤过及其滤过膜成 分 血浆 原尿水 900 980蛋白质 80 微量葡萄糖 1 1Na+ 3.3 3.3 Cl- 3.7 3.7K+ 0.2 0.2尿酸 0.02 0.02尿素 0.3 0.3肌酐 0.01 0.01氨 0.001 0.001 血浆与原尿主要成分比较(g/L)原尿 = 血浆的超滤液2、滤过结构基础滤过膜(P214)1)、滤过膜的构成一、滤过及其滤过膜2、滤过结构基础滤过膜1)、滤过膜的构成一、滤过及其滤过膜滤过膜的构成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 膜肾小囊脏层2、滤过结构基础滤过膜一、滤过及其滤过膜2).滤过膜的屏障功能: 机械屏障:决定了溶质分子

9、的半径不同,通透性不同: 1.8nm能自由通过半径 1.83.6nm能部分通过 3.6nm完全不能通过 (白蛋白)分子量69000单体可通过2、滤过结构基础滤过膜一、滤过及其滤过膜 静电屏障:决定了溶质分子所带电荷的不同,通透性不同: 带正电荷的溶质最易通过;中性溶质次之;负电荷溶质不能通过。 肾炎时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出现蛋白尿。2、滤过结构基础滤过膜一、滤过及其滤过膜2).滤过膜的屏障功能:2、滤过结构基础滤过膜一、滤过及其滤过膜2).滤过膜的屏障功能:3、肾小球滤过的概念(P216) 指血液流过肾小球时,血浆中水分子和小分子物质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形成超滤液(原尿)的过程。一、滤

10、过及其滤过膜4、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度量指标1).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 概念: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GFR两肾原尿量 ml/min 125ml/min = 180L/d测定方法:用测定菊粉的血浆清除率代表GFR。 (见本章第六节)一、滤过及其滤过膜 2).滤过分数(glomerular filtration fraction,GFF) 概念:GFR与每分钟肾血浆流量的百分比。 GFF GFR肾血浆流量100 125660 100 19 4、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度量指标一、滤过及其滤过膜二、有效滤过压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二、有效滤过压

11、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有效滤过压=入球端有效滤过压=45 (25+10) =10mmHg)0有滤液生成 出球端 有效滤过压 =45 (35+10) = 0kPa(0mmHg) 0无滤液生成特点:毛细血管压和囊内压基本不变,胶体渗透压逐渐增加,所以有效滤过压逐渐减少。特点:滤过平衡后,将无滤过液的生成,故为滤过的贮备段。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滤过平衡点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有效滤过压=0103545毛细血管长度滤过平衡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入球端出球端囊内压25二、有效滤过压 GFR 尿量肾小球Cap.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有效滤过压=-如

12、:大失血交感N+、NE 入球小A收缩Cap.血压 三、影响滤过的因素(一)、肾小球毛细血管压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小球Cap.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有效滤过压 GFR 尿量=-如:快速大量输液稀释胶渗压(二)、血浆胶体渗透压 三、影响滤过的因素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小球Cap.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有效滤过压 GFR 尿量=-如:结石、肿瘤(三)、囊内压 三、影响滤过的因素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四)、肾血浆流量 三、影响滤过的因素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甲肾血浆流量对肾小球滤过的影响-影响滤过平衡点滤过量滤过平衡点血浆胶渗压肾血浆流量(一)、肾小球毛细血管压(二)、囊内压(三)

13、、血浆胶体渗透压(四)、肾血浆流量(五)滤过系数(kf):在有效滤过压的作用下,单位时间内经过滤过膜的滤液量. Kf=通透系数k 滤过面积s 三、影响滤过的因素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1、滤过结构基础滤过膜滤过膜的构成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肾小囊脏层2.滤过膜的屏障功能: 机械屏障,静电屏障: 3、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小 结4、影响滤过的因素水 174400 1440 -121第三节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原尿和终尿主要成分比较(g/24h)成 分 原尿 终尿 倍数蛋白质 微量 0 - Na+ 594 5.25 -113 Cl- 6

14、66 2.25 -296K+ 36.00 2.25 -16葡萄糖 180 0 -尿酸 3.600 0.7500 -4.8尿素 54.0 30.0 -1.8肌酐 1.8 2.25 +1.25 氨 0.18 0.60 +3.33一、肾小管与集合管物质转运方式第三节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重吸收(reabsorption):物质从小管液中转运到血液中。分泌(secretion):小管上皮细胞将本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到小管液中。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被动转运:单纯扩散(diffusion)渗 透(osmosis)和溶剂拖曳(solvent drap)主

15、动转运:原发主动转运:Na+-K+泵和钙泵继发主动转运:Na+-葡萄糖、Na+-氨基酸同 向转运; 。一、肾小管与集合管物质转运方式第三节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 溶质首先进入小管上皮细胞内, 然后通过基底侧膜进入组织间隙。转运的途径 细胞旁转运途径:跨细胞转运途径:一、肾小管与集合管物质转运方式第三节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 指某些物质通过上皮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进入细胞间隙进行吸收的方式。 细胞旁转运途径:一、肾小管与集合管物质转运方式第三节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一)Na+、CI-和水的重吸收 1.近端小管: 近端小管前半段Na+重吸收:二、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种物质的重

16、吸收管腔膜: .Na+分别与葡萄糖、氨基酸、HCO3-、PO43-、等同向偶联转运;. Na+与H+逆向偶联转运。基底侧膜:Na+-K+泵。 第三节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 Cl-顺浓度差经紧密连接处重吸收管两侧电位差Na+顺电位差经紧密连接处重吸收。(一)Na+、CI-和水的重吸收 近端小管后半段Na+重吸收:二、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种物质的重吸收1.近端小管(3)、H2O的重吸收重吸收机制: 被动过程(渗透作用)。重吸收途径:细胞旁路;(一)Na+、CI-和水的重吸收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种物质的重吸收1.近端小管(4)Cl-的重吸收近端小管的前半段:Cl-不被重吸收。近端小管的后半

17、段: Na+、葡萄糖、氨基酸等已在前半段主动重吸收H2O的重吸收后半段小管液Cl-浓度(高2040%)Cl-经紧密连接处细胞间隙。 Cl-被动重吸收后半段的管内外电位差Na+在后半段顺电位差的被动重吸收。(一)Na+、CI-和水的重吸收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种物质的重吸收1.近端小管(一)Na+、CI-和水的重吸收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种物质的重吸收1. 近端小管前半段Na+主动重吸收: Na+-葡萄糖、氨基酸同向转运 Na+-H+逆向交换后半段Na+被动重吸收: 主要随Cl-顺电位差被动转运水的重吸收:靠渗透作用被动吸收H2O渗透作用G、AACl-的重吸收:被动吸收2、髓袢髓袢降支细段:

18、 对Na+不通透; 对水高度通透:水经水通道以渗透方式重吸收小管液渗透压渐。髓袢升支细段: 对水不通透; 对Na+高度通透:顺浓度差被动重吸收小管液渗透压渐。 Na+K+Cl-水髓Na+尿素(一)Na+、CI-和水的重吸收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种物质的重吸收 对水不通透; 对Na+通透性低; 但能以Na+2Cl-K+同向转运体方式的继发主动转运。 Na+K+Cl-水髓Na+尿素Cl-K+Na+2、髓袢髓袢升支粗段:(一)Na+、CI-和水的重吸收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种物质的重吸收 管腔膜:Na+:2Cl-:K+同向转运体 基底侧膜:Na+泵和Cl-通道。髓袢升支粗段机制:Na+ : 2C

19、l- :K+同向转运模式呋喃苯胺酸(速尿)Cl-K+Na+细胞内呋塞米(速尿)髓袢升支粗段继发性主动重吸收Na、 K+ 、 Cl-的示意图3、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Na+重吸收的机制: 远曲小管初段: 管腔膜:Na+-Cl-同向转运体 基底侧膜:Na+泵。 转运体抑制剂:噻嗪类(thiazide)利尿剂。(一)Na+、CI-和水的重吸收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种物质的重吸收3、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Na+重吸收: 远曲小管后段和集合管: 管腔膜:Na+通道。 基底侧膜:Na+泵。Cl-氨氯吡咪 (一)Na+、CI-和水的重吸收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种物质的重吸收远曲小管后段和集合管:管腔膜有ADH调

20、控的水通道,调节水的重吸收。水的重吸收远曲小管初段:对水仍不通透。3、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一)Na+、CI-和水的重吸收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种物质的重吸收水通道水通道3、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一)Na+、CI-和水的重吸收 水的重吸收特点:重吸收量根据机体的需要而被调节;重吸收量对终尿量的影响很大。3、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一)Na+、CI-和水的重吸收 水的重吸收 一、Na+重吸收部 位量机 制特 点近端小管60-70%初段主动(管腔膜Na+-X偶联转运,基底侧膜Na+泵)后段被动(顺电位差经细胞旁路)定比重吸收髓袢升支25-30%细段被动(顺浓度差)粗段主动(Na+-K+-2Cl-同向转运体复合

21、物)降支细段对Na+不通透远曲管集合管10%管腔膜Na+-Cl-同向转运和Na+通道基底侧膜Na+泵(一)Na+、CI-和水的重吸收 二、H2O重吸收部 位量机 制特 点近端小管65%细胞旁路髓袢15%降支细段被动(渗透作用)升支对水不通透远曲管集合管10%9.3%被动(水通道)远曲管初段水不通透受ADH调节(一)Na+、CI-和水的重吸收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种物质的重吸收(二)HCO3-的重吸收和H+的分泌1.近端小管机制:HCO3-以CO2的形式被重吸收 HCO3-的重吸收与Na+-H+逆向交换呈正相关 (H+分泌重吸收HCO3-)。 近端小管重吸收HCO3-的特点不是以HCO3-的形

22、式而是以CO2的形式重吸收的; HCO3-的重吸收优先于Cl-的重吸收;二、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种物质的重吸收(二)HCO3-的重吸收和H+的分泌二、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种物质的重吸收(二)HCO3-的重吸收和H+的分泌2.髓袢主要在升支粗段,机制同上。3.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闰细胞经H+-ATP酶和H+-K+ATP酶主动泌H+ 机制:单纯扩散 小管上皮细胞内谷氨酰氨脱氨NH3(氨)脂溶性肾小管腔:NH3H+NH4+Cl-NH4Cl单纯扩散(三)、NH3的分泌与H+、HCO3-转运的关系二、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种物质的重吸收(三)、NH3的分泌与H+、HCO3-转运的关系NH3分泌特点: 泌NH3与泌

23、H+呈正相关:即泌NH3促进H+-Na+交换,促进排酸保碱,调节机体酸碱平衡。NH3扩散的量决定于管腔液与管周液的pH值:管腔液pH值较低时,NH3较易扩散。二、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种物质的重吸收(四)K+的重吸收和分泌K+大部分在近端小管(65-70%)和髓袢(25-30%)主动重吸收,尿中的K+主要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K+分泌伴随Na+的重吸收(Na+-K+交换)。二、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种物质的重吸收Cl-(五)Ca2+的重吸收和排泄Ca2+主要在近端小管以溶剂拖曳的方式被重吸收。Ca2+的重吸收主要受甲状旁腺激素的调节。二、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种物质的重吸收 1.重吸收部位:仅限于近端小

24、管(尤其前半段)。(六)葡萄糖的重吸收二、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种物质的重吸收 2.葡萄糖重吸收的特点: A.具有一定的限度(可能与同向转运体的数目有限有关)。 肾糖阈:尿中刚刚出现糖时的血糖浓度。 血液达到160180mg/L时,有一部分的肾小管达到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六)葡萄糖的重吸收二、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种物质的重吸收葡萄糖吸收极限量(TMG):当全部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能力都达到极限,尿中的糖量与滤出的增多量相等时的血糖浓度。B.吸收极限量:成人男性为375mg/L,女性为300mg/L时,全部的肾小管达到吸收极限。(六)葡萄糖的重吸收二、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种物质的重吸收 第四节

25、尿液的浓缩和稀释一、 概 述尿渗压血渗压高渗尿尿浓缩如:大量出汗、呕吐、腹泻缺水尿渗压血渗压低渗尿尿稀释 如:大量输液、饮水多水尿渗压血渗压等渗尿 如:肾衰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1、在肾髓质中存在有渗透压梯度二、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形成 第四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髓 袢2.肾髓质高渗梯度形成机制 二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形成髓袢降支细段对NaCl不易通透对水高度通透水被重吸收管内浓度倍增 (管内为高渗梯度) 髓袢升支细段对NaCl高度通透对水不通透NaCl向管外扩散管内浓度倍减 (管外为高渗梯度) 2.肾髓质高渗梯度形成机制 髓 袢 二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形成内髓高渗梯度形成 2.肾髓质高渗梯度形成机制 髓

26、 袢 二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形成 肾外髓高渗梯度形成。 髓袢升支粗段 对NaCl主动转运对水不通透NaCl向管外扩散管内浓度倍减 (管内为低渗液) (管外为高渗梯度) 2.肾髓质高渗梯度形成机制 二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形成管内浓度倍减 (管内为低渗液)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对NaCl主动转运 对水不通透NaCl向管外转移 (3)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2.肾髓质高渗梯度形成机制 二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形成高渗区小管液低渗条件:.髓袢升支粗段、远曲小管、皮 质与外髓集合管尿素均不通透;.髓袢升支细段对尿素中等通透;.内髓集合管对尿素高度通透+尿素高(4)肾内尿素循环 2.肾髓质高渗梯度形成机制 二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形

27、成尿素过程:尿素出内髓集合管入髓袢升支细段经髓袢升支粗段、远曲小管、皮质与外髓集合管内髓集合管。水作用:进一步增强肾内髓高渗梯度。(4)肾内尿素循环 2.肾髓质高渗梯度形成机制(5)小结形成肾髓质高渗梯度的物质:外髓质: NaCl内髓质: NaCl+尿素 2.肾髓质高渗梯度形成机制(5)小结形成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决定因素:逆流系统+各段对物质 的选择性通透逆流倍 增现象。 2.肾髓质高渗梯度形成机制三、尿液浓缩和稀释的过程髓袢降支细段由等渗递增式高渗;髓袢升支细段为递减式高渗;髓袢升支粗段为递减式低渗;远曲小管为低渗;皮质、髓质部集合管低渗小管液渗透压的变化为: 第四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三、尿液

28、浓缩和稀释的过程髓质部集合管递减性低渗髓质渗透压变化: 第四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髓质部组织液递增性高渗髓质部集合管H2O转移动力尿液在逆流系统内流动髓质高渗梯度ADHADH远、集管对水通透性远、集管对水重吸收低渗尿(尿稀释)远、集管对水通透性远、集管对水重吸收高渗尿(尿浓缩)三、尿液浓缩和稀释的过程 第四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三、尿液浓缩和稀释的过程 第四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刺激ADH分泌的因素:血浆晶体渗透压(1-2)循环血量(5-10)ABp 血液ADH的浓度(对水 重吸收的调节作用)。小结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决定于: 髓袢、集合管U形结构的 逆流系统(结构基础);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选择性通透性三

29、、尿液浓缩和稀释的过程 第四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水出钠进水进钠出 四、直小血管在维持肾髓质高渗中的作用 第四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降支 同水平组织间液的渗透压 直小血管 直小血管维持髓质高渗梯度升支尿素和NaCl入直小血管水出直小血管尿素和NaCl出直小血管 水入直小血管 四、直小血管在维持肾髓质高渗中的作用 第四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垂体性尿崩症肾性尿崩症练习1.肾小球滤过 3.可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的因素是: ( )A 注射抗利尿激素 B注射大剂量高渗葡萄糖液 C注射去甲肾上腺素 D快速静脉滴注生理盐水 E注射甘露醇 4.滤过分数的指:A、 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浆流量B、肾血浆流量/肾血流量C

30、、肾血流量/肾血浆流量D、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E、肾血流量/心输出量5.对葡萄糖具有重吸能力的部位是:A、集合管B、拌细段C、远曲小管D、近端小管E、以上全有6.肾小管的功能有 和。 7.当肾动脉灌注压由120上升到150时,肾血流量的变化是:A.明显增加 B.明显减少 C.无明显改变 D.先增加够减少 C.先减少后增加8.通过继发主动重吸收Cl的部位是:( ) A近端小管 B髓袢升支细段 C髓袢升支粗段 D远曲小管 E集合管 第五节 尿生成的调节 尿的生成由: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三个环节构成。机体对尿生成的调节是通过上述三个环节实现的。 前文已述影响肾小球的滤过因素,

31、本节主要讨论影响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因素:即肾内自身调节和神经-体液调节。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实验证明,无论GFRor近端小管对溶质和水的重吸收量是定比重吸收的: 重吸收量/滤过量6570% (二)球-管平衡1.概念: 指近端小管对溶质、水的重吸收量与肾小球滤过量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关系的现象。一、肾内自身调节2.机制: 主要与管周毛细血管压和胶体渗透压的改变有关。如: (二)球-管平衡一、肾内自身调节在肾血流量不变的前提下:当GFR时管周毛细血管压Na+、H2O重吸收重吸收率/滤过率6570 (球-管平衡)胶体渗透压小管旁组织间液入毛细血管量(二)球-管平衡一、肾内自身调节 3.意

32、义: 使尿中排出的溶质和水不会因GFR的增减而出现大幅度的变动,从而保持尿量和尿钠的相对稳定。 但球-管平衡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被打乱。 如:渗透性利尿。(二)球-管平衡一、肾内自身调节一、肾内自身调节 第五节 尿生成的调节 (一)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 小管液中溶质浓度所形成的渗透压,是对抗肾小管对水重吸收的力量(排出1g溶质,约需溶解于15ml水)。 当溶质渗透压肾小管(尤其近曲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小管液中Na+(因被稀释)Na+重吸收(扰乱球-管平衡)尿量。 由于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升高而导致的利尿方式称为渗透性利尿(晶体性利尿)。 渗透性利尿剂-甘露醇、山梨醇(可被滤过而不被重吸收)。一、肾内自身调

33、节(一)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 如:糖尿病的多尿; 激活受体近球细胞释放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NaCl的重吸收。二、神经体液调节 (一)肾交感神经的作用: 肾交感N兴奋(运动、高温、大出血、缺O2、剧痛)释放NE: 激活受体入球与出球小A收缩(收缩程度:A入A出)肾毛细血管压、肾血浆流量有效滤过压GFR; 激活受体近端小管和远端小管重吸收水和NaCl ; 第五节 尿生成的调节 (二)抗利尿激素1、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二、神经体液调节 V2受体增加管腔膜对水的重吸收。 2、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机制 V1受体血管收缩; (二)抗利尿激素二、神经体液调节 (二)抗利尿激素 二、神经体液

34、调节2、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机制ADH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基底侧膜V2受体结合激活腺苷酸环化酶c-AMP激活蛋白激酶A水通道从胞浆镶嵌到管腔膜上水重吸收尿 量 2、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机制(二)抗利尿激素3.刺激ADH分泌的因素血浆晶体渗透压(1-2)循环血量(5-10)ABpA、低血糖疼痛、应激中枢渗透压感受器心肺容量感受器动脉压力感受器下丘脑 视上核(主) 室旁核 (次)中枢渗透压感受器血浆晶体渗透压(1-2)循环血量(5-10)心肺容量感受器动脉压力感受器ABp+下丘脑-垂体束A D H垂体后叶(二)抗利尿激素血浆晶渗压(1-2)循环血量(5-10)ABpA、低血糖疼痛、应激中枢渗感器心肺容感器

35、动脉压感器下丘脑: 视上核 (主) 室旁核 (次)+A D H+下丘脑-垂体束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基底侧膜V2受体结合激活腺苷酸环化酶c-AMP激活蛋白激酶A水通道从胞浆镶嵌到管腔膜上尿 量 水重吸收+注:ADH缺乏垂体性尿崩症 附:一次大量饮清水与饮生理盐水尿量为何不同? 附:一次大量饮清水与饮生理盐水尿量为何不同? 一次大量饮清水后尿量增加的现象称水利尿。 其原因是:大量饮清水后血液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容量对渗透压感受器刺激和容量感受器ADH释放明显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 而饮等量的生理盐水后,因仅增加血容量,容量感受器,对ADH释放抑制程度轻,故尿量不会出现饮清水后的水利尿现象尿量。

36、(三)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循环血量等适宜刺激二、神经体液调节1)、肾素:分泌:近球细胞合成、储存和释放的一种酸性蛋白酶 作用: 血管紧张素原肾素AAA转换酶(三)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1、组成成分和功能二、神经体液调节氨基肽酶A肾上腺皮质球状带血K+、Na+肾素2)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醛 固 酮ACTH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收缩血管近端小管对NaCl的重吸收ADH 二、神经体液调节 (三)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1、组成成分和功能2.血管紧张素的功能(1)刺激近端小管对NaCl的重吸收(2)入球小动脉收缩,肾小球

37、滤过率(3)刺激醛固酮、 ADH的释放管腔膜通道数量基底侧膜上Na+-K+泵活动3)醛固酮醛固酮小管上皮细胞内单纯扩散胞浆内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细胞核内调节特异mRNA转录醛固酮诱导蛋白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排2K+、保3Na+、保H2O二、神经体液调节4. 肾素分泌的调节:循环血容量肾动脉压入球小动脉牵张感受器致密斑感受器肾动脉压肾血流量近 球 细 胞 肾交感N兴奋GFR远曲小管Na+、Cl-负荷NE和EPGE2循环血容量心房容量感受器动脉压力感受器肾 素反射性+NE受体4.肾素分泌的调节(1)肾内机制(2)神经机制:(3)体液机制:入球小动脉牵张感受器致密斑感受器肾交感神经E、NE球旁细胞肾素(

38、四)心房钠尿肽(ANP)对尿生成的调节:适宜刺激: 来源: 作用: 抑制肾素的分泌抑制ADH的释放抑制醛固酮的分泌血容量、内皮素、VP心 房 肌合成释放 心 房 钠 尿 肽 利 尿、排 钠抑制集合管重吸收NaCl(Na+通道关闭)舒张A出、A入(尤其A入)肾血浆流量和GFR原尿生成水钠重吸收 第五节 尿生成的调节 一、肾内自身调节(一)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 (二)球-管平衡二、神经体液调节 (一)肾交感神经的作用: (二)抗利尿激素1、抗利尿激素的分泌 2、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机制3.刺激ADH分泌的因素(三)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4. 肾素分泌的调节:第六节 血 浆 清 除 率一

39、、概念: 指两肾在一分钟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某一物质完全清除,这个被完全清除了的该物质的毫升数,就是该物质的血浆清除率。血浆清除率(C)血浆某物质浓度(P)尿中某物质浓度(U)每分钟尿量(V)血浆清除率(C)血浆某物质浓度(P)尿中某物质浓度(U)每分钟尿量(V) 实际指1分钟内所清除物质来自多少毫升血浆,或相当于多少毫升血浆所含的该种物质。 第六节 血 浆 清 除 率一、概念: 第六节 血 浆 清 除 率(一)测定肾小球滤过率 利用只能滤过,不被重吸收和分泌的物质滤液中的量 = 尿中排出量二、 测定清除率的意义滤液量FPUV=FV PU=C临床:内生肌酐清除率 第六节 血 浆 清 除 率(二)测定肾血流量 利用能滤过和分泌但不被重吸收的物质 每分钟进入肾脏的血浆量X PU V=V PUXC= 每分钟流过肾脏的量=尿中排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