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简介介绍大全_第1页
九一八事变简介介绍大全_第2页
九一八事变简介介绍大全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九一八事变简介介绍大全“九一八事变”简介 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攻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的大事。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半叶,日本逐步确定了制服世界必先制服中国,制服中国必先制服“满蒙”的战略方针。1930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为了转移日益激化的国内阶级冲突,日本加快了武力侵华的步伐,于1931年7月和8月在东北制造了“万宝山大事”和“中村大事”。9月18日,日本又制造“柳条湖大事”,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战斗。 当晚10时许,日本关东军岛本大队川岛中队河本末守中尉率部下数人,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四周,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日军在此布置了

2、一个假现场,摆了3具身穿中国士兵服的尸体,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日军独立守备队其次大队即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攻击。次日晨4时许,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五大队由铁岭到达北大营加入战斗。5时半,东北军第七旅退到沈阳东山嘴子,日军占据北大营。战斗中东北军伤亡300余人,日军伤亡24人。这就是震动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侵略实行不反抗政策。事变发生前,蒋介石于8月16日致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反抗,力避冲突。”9月12日,他在河北石家庄召见张学良时说:“最近获得牢靠情报,日军在东北立刻要动手,我们的力气不足,不能打。我考虑到只有请国际联盟主持正义,和平解

3、决。我这次和你会面,最主要的是要你严令东北全军,凡遇到日军攻击,一律不准反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政府电告东北军:“日军此举不过寻常寻衅性质,为免除大事扩大起见,肯定抱不反抗主义。”当时,日本关东军只有1万多人,而中国东北军驻在东北的有16.5万人。东北军部队多次接受不准反抗的训令,在日军突然攻击面前,除小部分违反蒋介石的命令奋起反抗外,其余均不战而退。 9月19日上午8时,日军几乎未受到反抗便将沈阳全城占据。东北军撤向锦州。全国最大的沈阳兵工厂和制炮厂连同9.5万余支步枪,2500挺机关枪,650余门大炮,2300余门迫击炮,260余架飞机,以及大批弹药、器械、物资等,全部落入日军之手。据统

4、计,仅9月18日一夜之间,沈阳损失即达18亿元之多。此后,东北各地的中国军队连续执行蒋介石的不反抗主义,使日军得以快速占据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定结果,也是它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实行的严峻步骤。此后,中日民族冲突逐步上升到主要地位,使中国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动。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中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 九一八事变的影响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定的结果,也是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实行的重要步骤。它同时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斗的开头,揭开了其次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意义 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二战序幕 九一八事变是20世纪30年月初期发生在中国东北的震动中外的重大历史大事。它不仅是日本帝国主义以武力制服中国的开头,也是法西斯国家在世界上点燃的第一把侵略战火,它的爆发标志着亚洲战斗策源地的形成和其次次世界大战序幕的揭开,同时它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 九一八事变让中国全民族团结抗日 九一八事变准时向全国人民敲起警钟,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越来越成为华夏儿女的共识。在民族危机感逐步加深的过程中,民族责任感也快速提高,并付诸实践;很多爱国学问分子乐观发表政见和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