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李克东_第1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李克东_第2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李克东_第3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李克东_第4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李克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文档精选文档PAGEPAGE12精选文档最新资料介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李克东)李克东(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510631likdscnu.)纲要:本文议论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和目标,并对环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要求,商讨了几种实现的策略和分别在多媒体讲堂环境、校园网络环境、因特网环境和网站开发环境下,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重点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信息化是现在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向,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建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向,我国已经确立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并特别重申要增强信息技术与其余课程的

2、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课改革的新视点,是与传统的学科教课有着亲密的联系和继承性,又拥有必定相对独立的特色的教课种类。对它的研究与实行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建性和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拥有重要意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课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联合,共同达成课程教课任务的一种新式的教课方式。1/12它基本思想包含三个基本点:这是指学与教的活动要在信息化环境中进行,包含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讲堂网络、校园网络和互联网络等,学与教活动包含在网上实行讲解、演示、自主学习、议论学习、磋商学习、虚构实验、创作实践等环节。这里包含

3、三层意思:1)教师开发和学生创作,把课程学习内容转变为信息化的学习资源,并供应给学习者共享,(不不过是教师用来演示)即能够把课程内容编制成电子文稿、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教师用来进行讲解或作为学生学习资源。2)充分利用全世界性的,可共享的信息化资源,作为课程教课的素材资源,如数字办理的视频资料、图像资料、文本资料等作为教师开发或学习创作的素材,整合到课程内容有关的电子文稿、课件之中,整合到学习者的课程学习中;(3)利用共享的信息化资源与课程内容交融在一同直接作为学习对象,供学生进行评论、剖析、议论。利用文字办理、图像办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创作,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

4、合不单不过向学生教授知识,让学生获取悉识,并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建。1学习资源的全世界共享,虚构讲堂、虚构学校的出现、现代远程教育的盛行,人们能够随时随处经过互联网进行学习,使学最新资料介绍习空间变得无围墙界线了。教育信息化还为人们从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终生学习转变供应了机会和条件,终生学习就是要修业习者能依据社会和工作的需求,确立持续学习的目标,并存心识地自我计划、自我管理、自主努力经过多种门路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要实现终生教育和终生学习,教育一定进行深刻的改革:要使教课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作业共同化,要把培育学生学会学习,培育学生拥有终生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作为学习的培育目标。教育信息化为

5、终生学习带来了机会;但只有学生具备优秀的信息修养,才能把把终生学习当作是自己的责任。才够理解信息所带来的知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构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培育学生形成全部这些必备技术和修养的有效门路。有学者以为信息修养是指能清楚地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确立、评论、有效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样形式沟通信息的能力(纽约州立大学图书室馆长理事会,1997/9);我们以为,信息修养应包含着三个最基本的重点:1)信息技术的应用技术这是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获取、加工办理、体现沟通的技术。这是经过对学习者进行信息技术操作技术与应用实践训练来培3/12养;(2)对信息内容的批评与理解能力在信息采集、办理和利用的

6、全部阶段,批评性地办理信息是信息修养的重要特色,对信息的检索策略、对所要利用的信息源、对所获取的信息内容都能进行逐个的评估,在接受信息以前,会仔细思虑信息的有效性、信息陈说的正确性,辨别信息推理中的逻辑矛盾或错误,辨别信息中有依据或无依据的论断,确立论点的充分性。这些修养的形成不不过是经过计算机技术技术训练形成的,而是要经过增强科学剖析思想能力的训练来培育。3)运用信息,拥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这是指信息使用者要拥有激烈的社会责任心、拥有与别人优秀合作共事精神,使信息技术的应用能推进社会进步,并为社会做出贡献。这些修养的形成也不是经过计算机技术技术训练就能形成的,而是要经过增强思想情操教育

7、训练来培育。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重要的变化。学习者的学习主要不是依靠于教师的讲解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展开磋商议论、合作学习,并经过对资源的采集利用、研究知识、发现知识、创建知识、展告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所以,经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1)会利用资源进行学习;(2)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3)学会利用网络通信工具进行磋商沟通,合作议论式的学习;(4)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最新资料介绍台,进行实践创建的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信息化的学习方式,其根本主旨是要培育学习者能够在信息化的

8、环境中,利用信息技术达成课程学习的目标并学会进行终生学习的本事。所以,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组织教课模式和策略的研究十分重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切合以下基本要求:(1)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能知足个体需要的;(2)学习是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3学习过程是进行通信沟通的,学习者之间是磋商的、合作的;4学习是拥有创建性和生产性的;为了达到上述要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包含:1)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建情境,(包含自然、社会、文化、各样问题情境以及虚构实验环境)培育学生察看、思想能力;(2)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体现,拥有联想构造的特色,培育

9、学生自主发现、研究学习能力。3)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办理技术,成立虚构学习环境,培育学生踊跃参加、不停研究精神和科学的研究的方法;(4)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组5/12织磋商活动,培育合作学习精神。5)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建时机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看法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构造;(6)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信息工具平台,试试创建性实践。培育学生信息加工办理和表达沟通能力;(7)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供应学习者自我评论反应的时机。经过形成性练习、作点评论方式获取学习反应,调整学习的起点和路径。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进行课程学习,因对其利用方

10、式的不一样,我们能够把它分为以下三种基本方式:L-aboutIT,即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当前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在课程教课中引入其余学科课程知识,如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联合信息检索课程内容,把检索语文、数学资料作为学生练习。即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课协助工具。L-fromIT在这种方式中,最常用的模式是情境研究模式。该模式中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教课的关系能够用图1表示:情境研究教课情境资源共享建议表达工具情境资源展现测评工具信息加工工具创建情境思虑议论实践研究意义建构自我评论信息技术应用目标课程教课过程图1在这种模式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可用表1描绘:表1合用环境:最新资料介绍讲堂多媒

11、体教课环境课程教课过程创建不一样种类的学习情境:社会、文化、自然情境;问题情境虚构实验环境,供学生察看、思虑、操作信息技术应用利用多媒体课件、网上教课资源创建情境教师指导学生察看的事物特色、关系、运动规律并进行思虑和发布建议;利用NetMeeting、ICQ或BBS作为建议表达工具进行思想沟通,表达建议;利用信息技术的播放演示功能,从头展现学习情境;利用文字办理工具、电子文稿编写工具和网页制作工具进行知识重构。利用数据库成立形成性练习题库,和利用SPSS统计剖析或学习反响信息剖析系统和方法进行自我评论。学生对体现的情境进行操作实践、考证与本来思虑的建议是否一致;指导学生进行知识重构,把思虑和实

12、践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指导学生进行自测评论,认识学习成效。3.L-withIT即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即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作为情境研究和发现学习工具、作为磋商学习和沟通议论的通信工具、作为知识建立和创作实践工具和作为自我评测和学习反应工具。依据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应用环境和方式的不一样,又可分为资源利用主题研究合作学习模式、小组合作远程磋商模式和专题7/12研究网站开发模式。这种模式是经过社会检查、确立主题、分组合作、采集资料、达成作品、评论作品、意义建构等环节达成课程学习。其教课过程可用图2表示检查确立主题/目标小组1小组2小组3小组4分组活动角

13、色饰演、竞争、争辩、设计、问题解决、评论网站资源课件资源素材资源网络环境/资源共享/创作工具形成作品展现作品意义建构评论作品图2在这种模式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可用表2描绘:表2课程教课过程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检查,认识可供学习的主题;依据课程学习需要,选择和确立学习主题,并制定主题学习计划(包含确立目标、小组分工、计划进度);组织合作学习小组,设计合作活动方式,包含:角色饰演、竞争、争辩、设计、问题解决、评论;教师供应与学习主题有关的资源目录、网址和资料采集方法和门路(包含社会资源、学校资源、网络资源的采集);指导学生对所获取的信息和资源进行披沙拣金、选优除劣的剖析

14、;依据需要组织有关协作学习活动(如竞争、争辩、设计、问题解决或角色扮演等);利用因特网检索作为社会检查此中一种方式;利用计算机文字办理工具,写出主题学习计划;学习小组各成员交换电子邮件地点和网上通信代码;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经过阅读器阅读有关网页和资源;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思虑、剖析,去最新资料介绍伪存真、选优除劣;借助NetMeeting、InternetPhone、ICQ、Email、ChatRoom、BBS等网络通信工具,实现相互之间的沟通,参加各样种类的对话、磋商、议论活动;利用汉字输入和编写排版工具、利用几何画板、作图、作曲工具、电子文稿制作或网页开发等信息集成工具创作作品,并向全体同学

15、展现;依据评论建议,改正并正式公布达成的作品,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要修业生以所找到的资料为基础,做一个与主题有关的研究报告(形式能够是文本、电子文稿、网页等),并向全体同学展现;教师组织学生经过评论作品,形成看法建议,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这种模式是在因特网环境下,不一样地域的多间学校,各自构成合作学习小组,环绕同一主题,成立小组网页,相互阅读,沟通建议,进行评选。其学习方式可用图3表示:网页3网页评选地域成员1地域成员3地域成员2地域成员的活动:环绕主题,采集资料,制作网页,相互观看,发布建议,总结领会。网页3网页3图3在这种模式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可用表3描绘:表3课程教课过程信息技术

16、应用在不一样国家、地9/12区或城市,各自选择几所学校作为地域成员实验学校,并磋商确立一个共同的学习主题;在各地域实验学校内,各自构成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各合作学习小组同学内部分工,分别进行问题研究;不一样地域的实验学校,环绕主题,经过因特网,找寻与主题有关的网页并经过下载,获取有关信息;不一样地域的实验学校,环绕主题,成立小组网页;各合作学习小组相互阅读其余合作学校的网页并进行议论;利用因特网进行磋商,确立共同学习主题;依据学习主题,学习小组各成员进行分工,并相互互换电子邮件地点和网上通信代码;经过因特网,搜寻并下载与主题有关的信息资料;利用所得资料,进行素材加工,利用网页制作工具制作小组网

17、页;各合作学习小组按期阅读其余合作学校的网页并利用借助NetMeeting、InternetPhone、ICQ、Email、ChatRoom、BBS等网络通信工具,实现相互之间的沟通,进行议论;对其余合作学校的网页发布建议,相互沟通;利用文字办理工具、电子文稿编写工具和网页制作工具进行学习总结知识重构。经过一段时间后,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总结,对综合课程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进行自我评论并进行网页评选。这种模式是在因特网环境下,对某一专题进行较宽泛、深入的研究学习,并要修业生建立专题学习网站来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种模式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可用表4描绘:表4课程教课过程信息技术应用

18、组织学生对某一重要最新资料介绍专题进行较宽泛、深入的研究;利用搜寻引擎、威望网站、专题网站、专业网站和资源库等进行深入研究;利用网站、各种型的电子第一版物宽泛采集有关资料并分类整理;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进行素材加工,利用网站制作工具制作专题网站;宽泛采集与专题学习内容有关的文本、图形、图像、动向资料并加以整理;把采集到的素材资源进行分类管理,并依据深入研究的结果,依据必定的构造进行知识构造化重组,形成专题学习网站。把所成立的专题学习网站向全校或社会公布;利用专题学习网站进行讲堂教课或自主议论学习,学习者能够在网站上充散发布建议和进行发问怀疑;对本专题学习内容能够有兴趣的师生,能够把有关资料上传到网站上,使专题学习网站获取扩大和完美。利用信息公布技术公布网站;利用一公布的网站中的信息沟通平台进行议论,发布建议;利用FTP等网页上传工具把新成就加入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