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师对“启发式教学”的认识和应用_第1页
历史教师对“启发式教学”的认识和应用_第2页
历史教师对“启发式教学”的认识和应用_第3页
历史教师对“启发式教学”的认识和应用_第4页
历史教师对“启发式教学”的认识和应用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历史老师对“启发式教学的认识和应用启发式教学打破了以往的结论教学形式,符合人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融入了过程式教学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考虑及提出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才能。然而,由于对启发式教学还存在着种种思想认识和应用上的误区,因此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它的教学效果。一、历史老师对“启发式教学思想认识和应用上的误区误区之一:“启发式就是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答复。历史教学过程中,常会看到一些历史老师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学生考虑答复,从而进展“启发式教学。此做法,看似是“启发,本质是“代发。它使学生被动地承受问题的设计,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表达出来,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才能。

2、而且一些历史老师提出的问题,是一些孤立、零散、外表的问题,或是一些简单的机械记忆的问题,只是为了设疑而设疑,搞形式。因此,学生不假思索或翻翻课本就可随口答出。对于这种当前历史课堂中最常见的“启发式,本质上没有引起学生的考虑,也没有到达“启发的目的。误区之二:“启发式教学就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答复后,老师再总结出正确答案。常会见到一些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答复后,再由老师总结出正确答案。此做法,实际上没有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没有培养学生在分析问题的根底上,到达总结历史问题、得出科学结论的才能的目的。因此,名为“启发式教学的环节,实那么是“结论式教学。误区之三:“启发式就是通过启发,解决实际问题而得到正确答

3、案。如此施行的“启发式教学,学生得到的仅仅是“金子,而不是点石成金的“指头。在平时的历史学习中,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即一个历史事件、一个重要历史人物、一种历史现象,老师早已分析过评价过,但下次出现同类问题时,学生评价它往往又无所适从,不能举一反三。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历史老师在答复学生疑难问题进展启发式教学时,“启发只是就事论事,而没有用联络的方法从众多详细的历史史实中,经过科学抽象、升华出理性的认识,找出规律来;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二、“启发式教学的含义我国最早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是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子日: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那么不复也。

4、这是孔子对“启发式教学原理的阐述。在这句话里,孔子虽然没有概括出“启发式这一抽象概念,但他指出了“启发式的本质,即启发和举一反三。启发,关键是调动学生学、思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生首先要自己学自己思,思到实在想不通、道不明的程度,必然产生一种请人启之发之的迫切愿望,这时,老师只要轻轻点拨,学生便会豁然开朗。既强调学生学、思的主动性、积极性,也更重视老师的主导作用。举一反三,本质上还是强调发挥学生学、思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老师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自己的灌输代替学生的考虑。在孔子看来,学生品格的养成,学问的充实,是学生自己主动学习、考虑的结果;老师的作用表如今启发和诱导上;学生的自觉学习处在老师的指导

5、之下,以老师的主导作用为前提;启发是老师启发,诱导是老师诱导,与放任自流绝不一样。孔子不仅在理论上探究了“启发式教学,而且在理论上实行得极为自觉。?论语?中就记载孔子实行“启发式教学的事例。当时子夏问孔子:“巧笑情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孔子答复说:“绘事后素。子夏接着问:“礼后乎?孔子又答复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孔子启发教学的前提是子夏自己先学?诗?,而不是孔子先教子夏?诗?。没有这一点,其余皆不需论。其次是子夏学?诗?,经过自己考虑,在“素以为绚这一句上愤愤悱悱,想不通,道不明。再次,孔子在子夏弄不懂的关键之点上加以启发点拨,一句“绘事后素一下子点通子夏的思路。最

6、后,子夏一点便透,立即由“绘事后素联想到“礼后,一个人须有忠信之质然后可以学礼。礼好比女人的粉黛衣饰,忠信好比女人的巧笑美目。巧笑美目是天然素质,当然在先;粉黛衣饰是人工文饰,当然在后。子夏闻“绘事后素而知“礼后,是闻一而知二,举一而反三。从以上孔子对“启发式教学的阐述以及对这一原那么的详细应用可以看出,“启发式教学始终强调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隐藏在某种事物后面的问题。正是由于学生的“愤悱得不到结果时,孔子才去“启发,启发又“举一反三。学生无学,老师的启发便无从谈起。孔子对教与学的关系的看法是辩证的,教与学是对立面的统一。而且在他看来,矛盾的主要方面依时转移,不可一定。当学生主动学习,积极考虑,

7、以致心愤愤不能通,口悱悱不能达的时候,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学。一旦学生把不解的问题向老师提出,老师怎样启发点拨学生使之能举一反三成为关键的时候,矛盾的主要方面便转向教的一边。也就是说,在“启发式教学中,就教学工作而言,老师与学生相比,老师起主导作用;就教与学的主要矛盾而言,既然是矛盾,其对立的双方必然互相转化,不能限定。这就是“启发式教学中教与学这对矛盾的辩证关系,也是“启发式教学中教与学的精华所在。转贴于论文联盟.ll.三、走出误区的方法认识“启发式教学的内容及精华,目的是使历史老师走出对“启发式教学思想认识和应用上的误区。对于第一个误区,其解决方法有:1针对“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答复,名为“启

8、发,实为“代发的“启发式教学,不妨在上新课前,先让学生预习,有条件的学校,也可放映一些有关历史题材的录像、影片或组织学生到历史博物馆参观,使学生发现弄不懂的问题,产生一种对知识的渴求,到达心愤愤不能通,口悱悱不能达的程度。这样做,既符合学生学习认知的规律,又为施行“启发式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2“由老师提出问题可以作为当前历史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历史老师也应对问题进展科学设计并加以科学引导而提出。所谓科学设计,就是设计的问题要使学生有质疑、解疑的思维过程,以到达鼓励学生思维,进步学生历史思维才能的目的。为此,历史老师要注意设计问题的语言带有启发性,如,“戊戌变法的原因是什么,

9、就可改问“为什么戊戌变法在历史开展中有必然性。前者属复习性提问,缺乏启发性;后者那么可诱导学生思维,带有启发性。更重要的是所设计的问题内容本身要带有启发性。哪些问题内容本身有很强的启发性呢?一是历史课本中无现成答案,必须在大范围、多章节中,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络;经过深化思索才能整理出来的问题;或是教材只提供了资料而没有结论的问题。二是能使学生的思维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在历史知识的纵横面之间,往返运动,进展联络分析、归纳比照、得出结论的问题。何为科学引导而提出问题呢?与设计问题要注意内容本身的启发性相对应,笔者常采用的方法有:1“温故知新。历史教学理论中,我发现但凡要求学生找出知识之间或史论之间

10、的联络的问题启发性较大。因此,在设计“启发式教学过程时,我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历史知识,然后在旧知识的根底上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2从现实生活和学生熟悉的事物讲起,从而激发兴趣,从感性到理性引出历史问题。历史知识都是过去的人和事,因此学生首先要碰到的障碍是“与己无关的“陈年老帐。要使他们感到历史与现实有关,学习历史对自己的成长很重要,就需要历史老师会“启发。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从现实生活讲起,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讲起,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比方讲某一朝代的经济时,可联络我们的衣食住行;讲唐的对外交往时,可引导学生联络熟知的?西游记?和如今的中日交流;讲鸦片战争时,可引导学生讲讲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

11、的事情,等等。面对“学生答复后,历史老师再直接总结出正确答案的“启发式教学的第二种误区,其解决方法是:老师不要代学生答复,而应分析学生的答复,合理的地方给予肯定,不正确的地方那么帮助学生分析。分析的时候,应注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构造特点。分析问题时,最好是不断设疑,层层深化,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使最后得出的结论水到渠成。例如,在讲到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时,有的历史老师指出“农民阶级没有工人阶级的指导、没有科学理论指导,故而不可能获得反封建斗争的成功,对于这样的结论学生无法理解,其原因是老师不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倘假设历史老师先设疑:“中国封建社会里,农民阶级带有哪些局限性

12、?学生答:“农民是具有封建思想的小消费者,带有严重的狭隘性、保守性、分散性。老师在此根底上进一步启发:“农民的这些局限性又详细表如今哪里?请同学们结合前面所讲有关太平天国的史实谈谈。学生答:“天京事变指导集团的分裂,反映了农民狭隘的宗派主义思想;占领天京,不乘胜集中力量北伐,反映了保守的思想;不建立根据地而流动作战是分散主义的表现;定都天京后,大兴土木、严格等级秩序,这是封建思想的表现。最后老师引导学生进展总结:“正是由于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才导致了这场规模大、时间长、程度高的农民起义免不了失败的命运。而后来中国革命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有用科学理论即马列主义武装的、代表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

13、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指导。通过这样的分析启发过程,学生就会认识到太平大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工人阶级的指导,没有科学理论指导。至于说历史老师在“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只给学生“金子,重视解决问题的结论,而没有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指头,无视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理论和方法的这种误区,更应引起重视。学校里学习的历史知识是非常有限的,历史老师在施行“启发式教学时,要特别擅长把详细的历史知识上升到形成正确历史概念和找出历史开展客观规律的规律性知识中来。以便反过来再指导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事实上,施行“启发式教学的最终目的也就是通过“过程式教学使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才能得以进步,而不是以让学生仅仅理解一些零散的详细的历史知识为目的。这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生动的直观固然重要,但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智育是从有理论思维的地方开场的。一句话,历史老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固然要启发学生解决详细问题,但更重要的是逐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历史思维才能,从而使学生可以举一反三,由“学会历史到“会学历史。当前,我国教育正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时期。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身心开展阶段的不同特点出发,着眼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与各个环节,运用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促进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