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教案_第1页
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教案_第2页
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教案_第3页
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教案_第4页
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节 试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三维目标学问与技能 1. 依据相关试验器材,设计试验并娴熟操作;2. 会运用已学学问处理纸带,求各点瞬时速度;3. 会用表格法处理数据,并合理猜想;巧用 v -t 图像处理数据,观看规律;4.1试验步骤 1 把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试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远离滑轮的一端,连接好 电路2 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使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钩码,放手后,看小车能否在木板上平稳地加速滑行,然后 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纸带的另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3 把小车停在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

2、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列小点,换 上新纸带,重复试验三次4 从三条纸中挑选一条比较抱负的,舍掉开头一些比较密集的点子,在后边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开头点来确定计数点为了运算便利和减小误差,通常用连续打五个点的时间作为时间单位,即 计数点间的距离,并填入自己设计的表格中(今供应下面表格以供参考)5 利用某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求得各计数点 中6 增减所挂的钩码数,再做两次试验T=O.1s正确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每相邻的两1、2、3、4、5 的瞬时速度,填入上表格7 以速度 v 为纵轴,时间t 为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依据表中的v、t 数据,在坐标系中描点8 通过观看、摸索,

3、找出这些点的分布规律2试验器材打点计时器,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绳、钩码、刻度尺、同学电源3留意事项1 开头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2 先接通电源,计时器工作后,再放开小车,当小车停止运动时准时断开电源3 要防止钩码落地和小车跟滑轮相撞,当小车到达滑轮前准时用手按住它4 牵引小车的钩码个数要适当,以免加速度过大而使纸带上的点太少,或者加速度太小,而使各段位移无多大差别,从而使误差增大,加速度的大小以能在 50cm长的纸带上清晰地取得六、七个计数点为宜5 要区分计时器打出的点与人为选取的计数点,一般在纸带上以每打 5 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即时间间隔为 T=O.02 5s

4、=0.1s 6 描点时最好用坐标纸,在纵、横轴上选取合适的单位,用细铅笔认真描点考题 1 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试验中,依据实险进行的先后次序,将下述步骤的代号填在横线上A把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固定在小车后面 B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木板的没有滑轮的一端,并连好电路C换上新的纸带,再重做两次 D把长木板平放在试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E使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放开小车,让小车运动 F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边吊着合适的钩码G断开电源,取出纸带 解析 正确的试验步骤是:把长木板平放在试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木板的没有滑轮的一端,并连好电路

5、,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另一端吊合适的钩码,把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固定在小车后面,使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再放开小车,让小车运动,打完一条纸带,断开电源,取下纸带,换上新纸带,再重做两次,即次序为:DBFAEGC.答案 DBFAEGC 点评 对于试验的步骤,同学们应结合实际操作把握 考题 2 在争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试验中,算出小车经过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如下:为了运算加速度,合理的方法是()A依据任意两计数点的速度用公式 a= v/ t 算出加速度B依据试验数据画出 v-t 图象,量出其倾角,由公式 a=tan 求出加速度C依据试验数据画出 v-t 图象,由图线上

6、相距较远的两点所对应的速度、时间用公式 a= v/ t 算出加速度D依次算出通过连续两计数点间的加速度,算出平均值作为小车的加速度 解析 方法 A 偶然误差较大方法D实际上也仅由始末两个速度打算,偶然误差也比较大只有利用试验数据画出对应的v-t 图象,才充分利用各次测量数据,削减偶然误差由于在物理图象中,两坐标轴的分度大小往往是不相等的,依据同一组数据,可以画出倾角不同的很多图象,方法 B 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依据图象找出不同时刻所对应的速度值,然后利用公式a= v/ t 算出加速度,即方法 C答案 C 考题 3 在“ 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的试验中,如图 2-1-4 给出了从 0

7、点开头,每 5 个点取一个计数点的纸带,其中 0、1、2、3、4、 5、6 都为计数点测得 x11.40cm, x 21.90cm ,x32.38cm,x 4 2.88cm,x 53.39cm,x63.87cm那么:1 在计时器打出点1、2、 3、4、5 时,小车的速度分别为:v 1 cm/s , v2 cm/s, v3 cm/s, v4v-t cm/s, v5 cm/s 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图象3 分析小车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解析 1 明显,两相部的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T=0.02 5s=0.1s 对应各点的速度分别为:2 利用描点法作出 v-t 图象,如图 2-1-5 所示3

8、 小车运动的 v-t 图象是一条倾料的直线,说明速度随时间匀称增加,它们成“ 线性关系” 答案 116.50 21.40 26.30 31.35 36.30 2 如图 2-1-4 所示( 3)v 随 t 匀称增加 点评 对于各计数点速度的求解,可利用某段位移的中间时刻速度等于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 考题 4 在“ 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 试验中,某同学转变钩码个数,得到两条点迹清 晰的纸带,描点画出的 v-t 图象,如图 2-1-6 所示试依据图象描述小车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 律 解析 由于 v-t 图象是一条倾科的直线,说明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匀称增加,即都做匀加速直线 运动,A 的初速度为

9、零,B 的初速度为 v 0 点评 v-t 图象可以直观地反映物体的运动规律,在处理运动学问题时,是一个很好的帮助工 具2. 方法 技巧平台4如何由试验数据得出 v-t 图象正确地打出纸带,用毫米刻度尺精确测量出各计数的位置,运算出各计数点对应的瞬时速度,填入设 计好的表格中,并且我们做三次试验,依据表格中的 v、 t 数据,在直角坐标系中认真描点我们可以看 到,对于每次试验,描出的几个点都大致落在一条直线据此,我们大胆断言:在很大程度上,假如是没 有实验误差的抱负情形,所描出的各点应全部落在某条直线上这样,我们做一条直线,使同一次试验得 到的各点尽量落到这条直线上,落不到直线上的各点,应匀称分

10、布在直线的两就,这条直线就是本次试验 的 v-t 图象,它是一条倾抖的直线,如图 2-1-1 所示5如何由试验得出的 v-t 图象进一步得出小车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我们可以从两条途径进行:一是通过直接分析图象(图 2-1-2 )的特点得到小车运动的 v-t 图象是一条倾抖的直线,那么当 时间增加相同的值v也就是得出结论: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匀称增加(或变化)二是通过得出函数关系式进一步得到,既然小车的 v-t 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那 v 随 t 变化的函 数关系式为 v=kt+b ,明显 v 与 t 成“ 线性关系” ,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匀称增加(或变化)6另一种处理纸带的方法挑选一条打点清

11、晰的纸带,标上记数点,然后将纸带从相邻记数点处剪下,连续剪下 45 段,分别排列在预先贴有双面胶带的小黑板上,排列时要求底边对齐如图 2-1-3 所示,纸带的排 列即成“ 阶梯” 状这样处理也能反映物体的运动规律:由于每段纸带长度都对应物体在相等时间内的位移,所以纸带长度正比于运动速度,从纸带长度匀称增加也可判定物体的运动速度匀称增加教材课后习题解答1.1 见下表2 略 3 略3. 1略 2 有道理,由于相同时间内的位移(也就是纸条长度)与速度成正比.其次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三维目标学问与技能1. 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v-t 图象特点,懂得图象的物理意义;2. 把握匀变速直线

12、运动的概念,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的特点;3. 懂得匀变速直线运动 v-t 图象的物理意义,会依据图象分析解决问题;4. 把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能进行有关的运算;过程和方法:1.二课时培育同学识别、分析图象和用物理语言表达相关过程的才能;2.引导同学争论图象、查找规律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3.引导同学用数学公式表达物理规律并给出各符号的详细含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育同学用物理语言表达物理规律的意识,激发探究和创新的欲望;1.2.培育同学透过现象看本质、用不同方法表达同一规律的科学意识;教学重点懂得匀变速直线运动v-t 图象的物理意义;1.2.把握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

13、时间的关系公式及应用;教学难点匀变速直线运动v-t 图象的懂得及应用;1.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公式的懂得及运算;教具课时支配教学过程引入 通过第一章的学习,我们初步明白了物体运动的 v-t 图象,用 v-t 图象来明白物体的运动情形,直观明白;那么大家先来回忆一下,速度时间图象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观看以下两个物体的速度时间图象,争论一下物体的运动情形?提问:(1)两个物体分别在做什么运动,运动情形有什么不同?(两个物体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a 物体是朝正方向运动的,而 向运动)b 物体的运动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朝负方(2)两个物体的运动方向是相反的吗?为什么?(不肯定,由于两条图线在

14、 不同的坐标系中,不能确定它们的方向关系)大家在来看一下下面的这个图象所描述的运 动 情 况是怎么样的,分析 观看图象发觉,每过相等的时间间隔物体速度的增加量是相等的,所以无论t 选在什么区间,对应的速度 v 的变化量 v 与时间 t 的变化量t 之比 v/ t 都是一样的,即这是一种加速度不随时间转变的直线运动;这是我们今日要争论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板书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1、定义: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2、v-t 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讲解 匀变速直线运动分两种,假如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匀称增大,这个运动就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假如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匀称减小,这个运动就是匀减速直线运动

15、;3、(1)匀加速直线运动(2)匀减速直线运动讲解 大家来看一看下面几个物体的 v-t 图象,判定物体在做什么运动以及它的速度方向和加速度的方向;物体做匀减速运动,物体做匀加速运动,初 初 速 度 为 v 向正方速度为 v 向正方向,加 向 , 加 速 度 向 负 方速度向正方向;向;物体做匀加速运动,初速度为 0,加速度向负方向物 体 先 做 匀 减 速 运 的加速运动,速度方向 向正方向,加速度也向 正方向;向向负方向;加速度向负方向 板 书 二 、 速 度与时间的关系 式 讲解 除了用图 象法来争论物体 运动速度和时间的关系之外,我 们仍可以用公式法来描述它;下 面 就 来 分 析 以下

16、,如何用公式 法来描述做匀变 速直线运动的物 体的速度和时间 的关系; 提问 同学们观 察图象,结合我 们数学学过的知识 , 先 猜 想 一 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某时刻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应当如 何表达?(假如 同学对一次函数 把握较好,就可 通过函数结合图 象推导出公式 ) 分析推导 我们来分析某一时刻t物体的速度v,从运动开头(取时刻t=0 )到时刻 t,时间的变化量就是t,所以t=t-0 ,速度的变化量就是v=v-v 0,由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a= v/ t 不变,所以a= v/ t= v-v 0/ t-0= v-v0/t,解得v=v 0+at 这就是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

17、关系的公式;我们可以这样懂得:由于加速度a 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所以at 就是整个运动过程中速度的变化量,再加上运动开头时物体的速度v0,就得到 t 时刻物体的速度v;强调 在使用公式的时候要留意:(1)搞清晰各个物理量表示什么,v0 是起始时刻的速度,a 是物体的加速度,t 是时间间隔, v就是 t 时刻末的速度(是瞬时速度);t 外都是矢量,所以,代入数值运算时要特殊留意方向性;物(2)公式中有三个矢量,除时间体做直线运动时,矢量的方向性可以在选定正方向后,用正、负来表达,方向与规定正方向相同时,矢量取正值,方向与规 定方向相反时,矢量取负值;一般我们都去物体的运动方向或初

18、速度的方向为正;分析 结合图象进行说明;例题 1汽 车 以4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现 以0.6m/s 2 的加速度加速 , 10s后速度能达 到 多少?第一我们必需明确,争论的对象是汽车,争论的过程是它加速后10s 的运动情形,要求物体分析 10s 后速度能达到多少,也就是知道初速度,加速度,时间,要求末速度,要留意的是,物体是加速的,也就是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那么,我们取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的话,加速度也应当是正的;解: 初速度 v 0=40km/h=11m/s, 加速度 a=0.6m/s 2,时间 t=10s;例题依据 v=v 0+at, 2* 10s=17m/s=62km/h

19、2s 内停下来,汽车的行驶速度最高不能超过多6 得, 10s 后的速度为v= v 0+at=11m/s+0.6m/s6m/s2,假如必需在2某汽车在某路面紧急刹车时,加速度的大小是少?分析 我们争论的是汽车从开头刹车到停止运动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汽车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的大小是m/s 2;由于是减速运动,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假如设汽车运动的方向为正,就汽车的加速度方向为负,我们把它记为 a= -6 m/s 2;这个过程的 t 时刻末速度 v 是 0,初速度就是我们所求的最高答应速度,记为 v0,它是这题所求的“ 最高速度” ,过程连续的时间为t=2s;解: 依据 v=v 0+at,

20、有 v0=v-at=0-6m/s2 *2s=12m/s=43km/h 所以汽车的速度不能超过43km/h; 同学练习 课后 P39 (2) 小结 这节课重点学习了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懂得和对公式v=v0+at 的把握,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懂得强调以下几点:1 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增量相等,这里包括大小和方向,也即物体的加速度相等;2 要学会从速度时间图象上去懂得运动的情形,v-t 图象的倾斜度表示物体的加速度,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它的倾斜度(斜率)是不变的,也就是加速度不变;3 从速度时间图象上来懂得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v=v 0+at,t

21、 时刻的末速度 v 是在 v0的基础上加上速度的变化量v=at 得到;4 公式中的 v、v 0、a 都是矢量,必需留意其方向;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s=vt 对应着 v-t 图象中的矩形面积;(2)把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关系的公式 s=v 0+1/2at 2, 及其简洁应用;(3)把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关系的公式 v 2-v 0 2=2as,及其简洁应用;2、过程与方法(1)让同学初步明白探究学习的方法;(2)培育同学运用数学学问函数图象的才能;(3)培育同学运用已知结论正确类比推理的才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22、)培育同学认真严谨的科学分析问题的品质;(2)从学问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思想中,培育同学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唯物主义观点;(3)培育同学应用物理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重点:(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关系的公式 s=v 0t+1/2at 2及其应用;(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关系的公式 v 2-v 0 2=2as 及其应用;教学策略:通过摸索争论和实例分析来加深懂得;2、教学难点及其教学策略用 例 题3v-t难点:应用v-t图象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s=v 0t+1/2at2;教学策略:引导同学用极限思想循序渐进得出v-t图线下面

23、梯形先通过“ 摸索的面积代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争论” 栏目三、设计思路帮忙同学建立匀速直线运动启示同学争论极限的思想通过的位移 s=vt 对匀变速直线运实例 2巩 固 位 移四、应着v-t 图象动的位移与其运用极限的思推导公 式 、 位中 的 矩 形 面v-t图 象 有 什位移移 与 速 度想通过v-t 图积;么关系;与速的关系式象推导出位移度的公式教学资源教学过程用例题1 巩固(一)引入新课位移公式上节课同学们争论了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下面请大家拿出笔和纸画出匀速直线运动和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图象;V/m.s-1 t 同学活动:V/m.s 1 -t t/s v00 画匀速直线运

24、动和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v 0 t/s (对于不能精确画出的同学进行适当的指导)设问:能否用匀速直线运动的 v-t 图象求物体在时间 t 内的位移?(引导同学简要回答能求位移的依据)同学回答:能;依据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 s=vt 中 v 和 t 与 v-t 图象中的纵、横坐标有对应关系;下面我们就用 v-t 图象来争论位移和时间的关系(二) 进行新课1、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提问: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 t 内的位移与它的 v-t 图象有什么关系?(提出问题的同时,用红色的粉笔在匀速直线运动 v-t 图象上标出矩形的外形,引导同学把位移与矩形的面积联系起来;)同学争论

25、得出结论: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位移 s 对应着 v-t 图象中有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一块矩形的面积;设问: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它的位移与它的 v-t 图象是不是也有类似的对应关系呢?我们在争论此问题之前,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 摸索与争论” 栏目,摸索以下问题:你对同学 A 的估算方法做一评判如时间间隔 t=0.04s ,位置05 的位移 s=?与 t=0.1s求出的 s 相比较,误差会怎样?如 t取得更小呢?要提高估算的精确度,时间间隔小些仍是大些好?为什么?请同学们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小组争论,并请各小组派一名代表最终总结发言;步指导)从同学争论的结果中归纳得出: t 越小,对唯独的估算就越精

26、确;提问:这种估算位移的思想怎样较为直观地描述出来呢?答:用 v-t图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2、(针对同学回答的多种可能性加以评判和进一运用上述思想,我们通过 v-t 图象,争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 t 内发生的位移 s 以初速度为 v0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为例:利用同学画出的初速度为 v 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 v-t 图象求时间 t 内的位移 s 提问 1:将时间 t 分成 5 小段(如书中图 2.3-2 乙所示),运用 v-t 图象求 s;引导同学回答:统一每一小段起始时刻的瞬时速度乘以 1/5t 近似地当做各小段中物体位移,各小段位移又用一个又高又窄的小矩形面积代表;5 个小矩形

27、的面积之和近似地代表物体在整个过程中的位移;提问 2:将时间 t 分成 16 小段(如书中图 2.3-2 丙所示),运用 v-t 图象求 s;请同学回答: 15 个小矩形的面积之和近似地代表物体在整个过程中的位移;提问 3:将时间 t 分得特别细(如书中图2.3-2丁所示)情形又怎样?请同学回答:很多很多小矩形的面积之和就能特别精确地代表物体的位移;提问 4:依据上述的争论,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 内的位移用v-t图象的什么面积来表示?请同学回答:用图线和坐标轴所包围的梯形的面积来表示;提问 5:对于匀减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 内的位移能否用v-t图象,中的梯形面积来表示呢?请同学回答

28、:也能用梯形面积来表示;提问 6:请同学们依据上述的争论推导出位移 s 与时间 t 关系的公式;(请两个同学到黑板上推导,其余同学在下面推导)2推导过程: s=1/2 (v0+vt)t=1/2 (v0+ v0+ at )t= v 0t+1/2at2板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关系的公式:s=v 0t+1/2at当 a=0 时,公式为 s=v0t ;2 当 v0=0 时,公式为 s=1/2at可见, s=v0t+1/2at 2 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的一般表达式,只要知道运动物体的初速度和加速度,就可以运算出一段时间内的位移,从而确定任意时刻物体所在的位置;例题 1:一辆汽车以1m/s2的

29、加速度加速行驶了12s,驶过了 180m,如下列图;汽车开头加速时的速度是多少?(同学看题后,画出示意图,同学分析解题并写出解答过程)分析:汽车从开头加速到驶过 180m这个过程中,历时 12s,即 s=180m, t=12s ,这是个速度越来越大的过程,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取正号,所以 a=1m/s 2 加速度不变,可以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待求的量是这个过程的初速度 v0;请同学到黑板解答:解:由 s=v 0t+1/2at 2可以解出 v 0=s/t-1/2at 将已知数据代入v0=180m/12s- 1/2 1m/s 2 12s=9m/s即汽车开头加速时的速度是 9m/s;3、

30、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并分析两个公式的特点;请同学到黑板上写出这两个公式:(1) vt=v0+at 速度公式(2)s=v 0t+1/2at2位移公式请同学们分析这两个公式的特点;评判并引导:公式中共有五个物理量,一般来说,已知其中三个量就可以求出其余的一个或两个物理量;有了上述两个公式,基本能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问题;下面请看一个实例:例题 2:射击时,火药在枪筒中燃烧,燃气膨胀,推动弹头加速运动;我们把子弹在枪筒中的运动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假设子弹的加速度是 a=5 10 5m/s 2,枪筒长 s=0.64m,运算子弹射

31、出枪口时的速度;请同学们应用两个公式分析并解答;同学看题分析,并画出子弹加速运动的示意图请同学到黑板写出解答过程:2先求出时间t 再求出 vt ,由题意 v0=0,依据 s=1/2att= v t= 评判同学的解答过程并加以确定,然后进一步引导同学摸索:能否只用一关系式就能求得结果呢?请你们推导这一关系式;同学争论并回答:题中已知条件和所求的结果都不涉准时间t ,将两个公式联立,消去时间t ,就直接得到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了,请到黑板上推倒这一过程:由 v t =v0+at 得 t= ( vt-v 0)/a 代入位移公式,2 s= v0t+1/2atvt2-v 02=2as即 v t2-v 0

32、2=2as 板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关系的公式:争论:当 v0=0 时,公式为vt2=2as,这个关系式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一个重要的推论,关系式中不含时间t ,在一些不涉及到时间的问题中,应用这个关系式是较便利的;请同学们再用此关系式解决上述例题:即子弹射出枪口的速度是800m/s;6.0m/s2,着陆前的速度为60m/s,问:飞机着4、简洁应用例题 3:一架载满乘客的客机由于某种缘由紧急着陆,着陆时的加速度大小为陆后 12s 内滑行的距离为多大?通过 v-t 图象运用极限的思想这一科学思维方法来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通过实例探究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重要推论位移与速度的饿

33、关系式 第五节 自由落体运动 三维目标学问与技能 熟悉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懂得自由落体运动是在抱负条件下的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 速直线运动;能用打点计时器或其他试验仪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进行分析;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知道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把握如何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初步明白探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育同学的观看、概括才能;教学重点1. 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及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2. 把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懂得并应

34、用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及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引入 物体下落的运动是一种常见的运动,当树叶片片飘落,雨点滴滴落下的时候,你们有没有留意过这种运动?物体下落 的过程有没有肯定的规律可循呢?今日我们将一起来探究这种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我们来争论这样两个问题:(1)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落体运动,下落的快慢相同吗?(2)重的物体肯定下落得快吗?演示试验 让一张纸与小硬币同时自由下落,可看到什么现象?(小硬币先落地)把刚才的纸袋揉成团,和小钢球由静止同时下落(几乎同时落地)提问: 为什么会显现这种现象呢?(这是由于空气的阻力的影响;把纸袋揉成团,所受空气的阻力要比纸袋所受空气的阻力 小得多,所以与小

35、钢球几乎同时落地;)假如把不同的物体放在真空的环境下争论它们下落的快慢,情形又是怎样的?演示试验 “ 牛顿管” 试验 多媒体演示 模拟“ 牛顿管” 试验 分析: 影响落体运动快慢的因素是空气阻力的作用,没有空气阻力时,只在重力作用下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相 同;板书 一、自由落体运动: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头下落的运动;说明: 假如空气阻力的作用比较小,可以忽视,物体下落也可以近似的看作自由落体运动提问引入 前面我们已经接触过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大家猜想一下自由落体运动属于哪一种运 动呢?下面我们就来争论一下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性质;演示试验 用打点计时器

36、测量物体下落的加速度;多媒体演示 小球下落的频闪照片,以及其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 从小球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我们可以判定,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 0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板书 运动性质:初速度为 0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从刚才的多媒体课件中我们可以知道,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9.8m/s 2,使用不同物体进行反复试验说明,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是相同的,这个加速度叫板书 二、自由落体加速度(重力加速度 大小:通常情形下取 9.8m/s 2g)自由落体加速 ,也叫 重力加速度 ;方向:竖直向下 地球上不同地方,g 的大小是不同的; (运算时一般取 g=10 m/s

37、2)提问 下表列出了一些地点的重力加速度,大家看看能从表中发觉什么规律?(越往北重力加速度月大,说重力加速度与地 理纬度有关,纬度越高,重力加速度越大; )板书 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运算公式 同学活动 请参照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写出自由落体运动相应的公式;匀变速直线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 速度公式:v=v 0+at v=gt 2 2 位移公式:x=v 0t+1/2at x=1/2gt v 2-v0 2=2ax v 2=2gx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对自由落体运动和规律的熟悉和懂得;第一大家要留意自由落体运动实际上是物体从静止开头的只受重力作用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 g;大家要结合匀变速直线运动

38、的规律来懂得它;在做题时,第一要物体所做的是自 由落体运动,才能使用相应的规律解题;自由落体运动实际上是一个抱负化的模型,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落体运动可以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争论自由落 体运动有普遍的意义;板书设计 一、自由落体运动: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头下落的运动;g=10 m/s2) 运动性质:初速度为0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二、自由落体加速度(重力加速度g)大小:通常情形下取9.8m/s 2方向:竖直向下地球上不同地方,g 的大小是不同的; (运算时一般取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运算公式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 v=gt x=1/2gt2 v2=2gx 速度公式:v=v0+at 位移公式:x=v0t+1/2at2 v2-v02=2ax 新课标要求2.5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争论(一)学问与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