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新人教版必修4市公开课获奖课件_第1页
高考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新人教版必修4市公开课获奖课件_第2页
高考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新人教版必修4市公开课获奖课件_第3页
高考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新人教版必修4市公开课获奖课件_第4页
高考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新人教版必修4市公开课获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四 课探究世界本质第1页第1页【知识大展台】 第2页第2页【助记小窍门】 【理解记忆】1.把握物质概念,要明确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共性,是物质区别于意识唯一特性。二是物质可知性,物质即使不依赖于人意识,但能为人意识所反应,而不是不可捉摸东西。2.把握物质与运动关系,首先明确两者是不可分割,另一方面注意如何在两者关系中强调物质(或运动)主要性,最后注意反对在两者关系上错误观点。第3页第3页【比较记忆】1.对静止结识静止是运动特殊状态,是无条件、永恒和绝正确。静止是运动特殊状态,是有条件、暂时和相正确。第4页第4页2.对规律结识人能够结识规律,改

2、变规律,为人类造福。人能够结识规律,改变规律发生作用条件,为人类造福。第5页第5页【图解记忆】 第6页第6页关键考点一 哲学物质概念1.世界物质性自然界物质性自然界中事物是按照本身所固有规律形成和发展,都是统一物质世界构成部分人类社会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产物,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物质体系意识是物质产物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伴随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第7页第7页2.哲学物质概念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意识,并能为人意识所反应客观实在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实质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一切事物和现象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个详细物质形态第8页第8页【知识拓展】区别客观实在与客观

3、存在(1)“客观实在”是指无论人们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认可不认可,它都不依赖于人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客观实在”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抽象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讲它是第一性东西,它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2)“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它既能够指详细物质形态,也能够指详细思想。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尚有精神、意识现象。比如,别人思想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客观存在,但这并不等于说,认可别人思想是“客观存在”,就是认可了别人思想是“物质”。第9页第9页【重点突破】1.理解一个概念:物质概念第10页第10页2.进行一个比较:哲学上物质概念与详细物质形态哲学上物质概

4、念详细物质形态区别特性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除客观实在性以外,尚有其本身个别属性存在状态不生不灭、永恒存在有生有灭联系物质是对物质详细形态抽象和概括;物质依赖于详细物质形态,离开详细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不能用物质代替物质详细形态,不然就看不到世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详细物质形态代替物质,不然又会抹杀世界物质性第11页第11页3.明确世界物质性五种表述(1)世界本质是物质。(2)世界本原是物质。(3)世界统一性在于它物质性。(4)世界统一于物质。(5)世界是物质。第12页第12页【考题体验】1.(浙江文综)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害频发。因此,科学防灾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主要。这

5、里包括道理有()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基本要素地质气候改变即使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就能够防灾减灾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主线出路A. B. C. D.第13页第13页【解析】选A。自然灾害属于自然界客观现象,不以人意志为转移,说法错误。同时防灾减灾工作关键在于充足发挥主观能动性,结识自然规律、尊重客观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而不是一味顺从自然,错误。故选A。第14页第14页2.(江苏单科)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A.世界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物质性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意识而存在C.自然界事物是按自己意志行事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解析

6、】选D。从名言中可看到,规律是客观,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符合这一说法只有D;A、B与材料无关;C说法不准确。第15页第15页【加固训练】1.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说,世界本原是水,大地浮于水上,没有水就没有万物。该哲学家所说作为世界本原“水”,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水”是()A.整体与部分关系B.共性与个性关系C.主观与客观关系D.意识与物质关系【解析】选B。泰勒斯所讲“水”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概念,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水”是共性和个性关系。第16页第16页2.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纳米技术是通过一定技术手段分解物质,使物质变成极细结构,由于结构改变造成物质性质改变。这阐明()A.物质含有客观性

7、B.人们能够改变和创造物质C.物质是以人意志为转移D.人们能够改变物质详细形态【解析】选D。题干强调人们能够改变物质详细形态,A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C项本身错误,D符合题意;人们改变是物质详细形态,而不是物质,B错误。第17页第17页【迁移应用】典型素材: 女娲造人太平御览中写道:女娲在造人之前,于正月初一到初六创造出鸡、狗、羊、猪、马之物,初七用黄土和水创造出了人。思维导向:你认为女娲造人故事是真实吗?为何?提醒:这个故事是虚构。自然界是物质世界一部分,它形成和发展有其固有规律,不以人意志为转移。宇宙间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活动,这些说法都是荒唐、唯心。第18页第18页关键考点二 哲学

8、运动概念 1.运动与物质辩证关系(1)物质是运动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主线属性和存在方式。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改变中,运动是物质本身所固有,而不是外部强加于它。(2)运动是物质运动,物质是运动承担者,脱离物质运动是不存在。(3)物质与运动是辩证统一。离开物质谈运动会造成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会造成形而上学。第19页第19页2.运动与静止关系运动静止区别含义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改变和过程一指事物在它发展一定阶段和一定期期,其主线性质没有发生改变;二指物体相对于某一参考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运动特点无条件、永恒、绝正确有条件、暂时、相正确第20页第2

9、0页运动静止联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止是一个不明显运动,是运动特殊状态。只认可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不变论,只认可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造成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第21页第21页【重点突破】1.明确一个原因为何不能说运动和静止是物质两种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主线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干存在。离开运动,物质就无法存在。静止只是运动一个状态,它并非绝对不动。第22页第22页2.区别物质固有主线属性与物质唯一特性(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唯一特性,这是说物质本质,这个唯一特性是在物质和意识对立中要求,是相对于人意识、精神而言。(2)运动是物

10、质“固有主线属性”,这是指物质存在状态,或者说“客观存在”本身属性,它是相对于物质其它属性而言。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干存在,运动是物质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第23页第23页3.从三方面理解静止(1)静止不是绝对不动,静止是运动一个特殊状态。(2)静止有两种表现,一是事物主线性质没有改变,二是事物相对参考系没有运动或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未做某种特殊运动。(3)静止是有条件、暂时和相正确。第24页第24页【考题体验】3.(江苏单科)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儿爱慕欢悦/明天,就会凋落/我们希望长驻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欢乐/那是戏弄黑夜电火/像闪光同样短促”。下列与诗中

11、哲理相近是()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第25页第25页【解析】选B。本题考察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抓住题干中“今天,花儿爱慕欢悦/明天,就会凋落”“像闪光同样短促”等有效信息,能够看出与“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类似,都否认了相对静止,故选B。“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属于唯心主义观点,A、C不选。“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表达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统一,D与题意不符,故不选。第26页第26页4.(浙江文综)天天都会有新盐

12、分进入海水,海水中也会有一些盐分进入海床沉积层。新注入盐分数量与海水里跑掉盐分数量互相抵消,海水平均溶盐浓度保持稳定。这表明()量变是质变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必定结果静止是一个特殊运动物质是运动物质A. B. C. D.【解析】选B。“这”指代海水平均溶盐浓度保持稳定,关键字眼是稳定,这样不难选出,其它都不符合题意。 第27页第27页【加固训练】3.(新乡模拟)“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司马光这句诗不但道尽千古兴亡,也形象地阐明了()A.运动是物质唯一特性B.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主体C.都市是社会运动主体D.物质是运动载体【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察物质与运动关系。从洛阳看历史改变,即洛阳

13、承载着历史变迁,可见该句诗形象地阐明了物质是运动载体,故选D。第28页第28页4.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个不可名状“旋风”,瞬息万变。他回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A.否认了事物客观性B.夸张了人主观能动性C.否认了事物相对静止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关系【解析】选C。其观点否认了静止,而不是否认了客观性,故A不选。其观点夸张了运动,而不是夸张了主观能动性,故B不选。克拉底鲁观点夸张了运动,否认了相对静止存在,C应入选。D观点题干未表达,不选。第29页第29页【迁移应用】典型素材: 扶贫原则上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宣布,依据到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

14、的要求,适应我国扶贫开发转入新阶段形势,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 300元(年不变价)作为新国家扶贫原则,这个原则比1 196元原则提升了92%,相应扶贫对象规模到底约为1.28亿人,占农村户籍人口百分比约为13.4%。思维导向:扶贫原则上移表达了什么哲学道理?第30页第30页提醒:扶贫原则上移阐明,世界是运动改变,运动是无条件、绝正确和永恒,人们决议应当与运动改变发展客观实际相符合。第31页第31页关键考点三 物质运动规律 1.正确理解规律含义(1)规律是一个联系,也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诸要素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和互相作用;但是并非任何联系都是规律。(2)规律是事物在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联

15、系,不是外部强加,也不是人们主观想象,更不是上帝赋予。第32页第32页(3)规律是隐藏于事物内部本质联系,不是出现于外表现象联系。现象是事物表面特性和外部联系,能够被人感觉器官直接感知,规律无法被人们直接感知,需要通过其表现出来现象来把握。(4)规律是事物发展必定联系,而不是偶然联系,是稳定联系,而不是多变易逝联系。第33页第33页2.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办法论客观性规律不以人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毁灭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违反规律会受到规律处分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都遵循其固有规律第34页第34页3.人能够结识和利用规律规律是客观,

16、并不意味着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能够在结识和把握规律基础上,依据规律发生作用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第35页第35页4.规律客观性与人能动性正确结识错误倾向启发规律客观性规律是客观,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毁灭。规律客观性是发挥人能动性前提和基础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在做选择题过程中,但凡看到选项中出现“人能够改变规律”“人能够创造规律”“人能够毁灭规律”“人能够无视规律”“人能够凌驾于规律之上”“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只能任规律摆布”等说法,都能够直接排除第36页第36页正确结识错误倾向启发人能动性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人能够在结识和把握规律基础上,依据规律

17、发生作用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认为人能够凌驾于规律之上在做选择题过程中,但凡看到选项中出现“人能够改变规律”“人能够创造规律”“人能够毁灭规律”“人能够无视规律”“人能够凌驾于规律之上”“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只能任规律摆布”等说法,都能够直接排除第37页第37页【知识拓展】永动机不消耗能量而能永远对外做功机器,它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故被称为“第一类永动机”。在没有温度差情况下,从自然界中海水或空气中不断吸取热量而使之连续地转变为机械能机器,它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故被称为“第二类永动机”。第38页第38页【重点突破】1.明确一个原因为何不能说人类改变规律加以利用?规

18、律是客观,但人类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规律。人类认识和利用规律前提是认可规律客观性,人类改变是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条件及形式,而不是规律本身。2.了解三个“不等于”(1)哲学上规律详细规律。哲学上讲规律概念,是对各种详细规律共同特性概括和总结,不同于详细规律。哲学上讲规律概念和详细规律是共性和个性、普通和个别关系。第39页第39页(2)规律现象。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相对稳定、深刻本质联系,需借助抽象思维才干揭示;现象是浮于外表联系,形式多样且多变易逝,能够借助感官直接感知。即使规律总会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背后也总会隐藏着规律,但规律不等于现象。第40页第40页(3)规律规则。规律规则

19、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本质、必定、稳定联系按照需要制定、大家共同遵守详细要求性质客观,不能被创造、修改、毁灭和废除主观,是人为制定,能够修改、补充或废除第41页第41页【考题体验】5.(北京文综)当前,有些家长“超前”、“超负荷”地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使孩子学习压力过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结果事与愿违。在孩子培养问题上,这些家长()A.认为事物发展不存在矛盾B.忽略了规律在事物发展中作用C.没看到事物发展过程存在质变D.不注重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影响第42页第42页【解析】选B。材料意思是家长使孩子超负荷学习,造成孩子厌学,阐明家长没有遵循孩子成才客观规律,B项符合题意;矛盾是普遍存在,这些家长

20、看到了矛盾,但没有正确处理矛盾,A项排除;家长们如此培养孩子就是为了质变,C项错误;家长们看到了培训班作用,注重了外部条件,D项与题意不符。第43页第43页6.(安徽文综)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是()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D.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第44页第44页【解析】选D。选项详细分析结论A题干“常道”“常数”“常体”强调了事物运动是有规律;本选项强调了人们立足点不同样,结识体会不同样排除B该项强调了动与静对立统一排除C该项主要强调了意识能

21、动作用或者迈进性与曲折性统一排除D“荣枯自有时”强调了事物运动和发展规律性入选第45页第45页【加固训练】5.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一团永恒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这句话包括哲学道理是()世界是物质物质是运动,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物质运动是无规律规律是能够被结识和利用A. B. C. D.第46页第46页【解析】选A。本题考察物质运动及其规律相关知识,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能力。材料中观点把世界本原归结为“活火”,这就认可了世界是物质以及物质是运动,认为世界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和熄灭,认可了运动是有规律,入选。观点错误,排除。材料中观点并未表达对规律结识和利用,故排除。第47页第47页

22、6.人与自然关系是千百年来人类无法回避和不断探讨问题。下面漫画所蕴涵哲学寓意是()第48页第48页要尊重自然客观性,做到人与自然友好相处做一切事情都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在改造世界过程中要充足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是客观,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A. B. C. D.【解析】选C。本题考察规律客观性。漫画寓意要尊重自然、按规律办事,符合题意;与题意不符;否认了人主观能动性,观点错误。第49页第49页【迁移应用】典型素材: “超前教育”思维导向:“超前教育”违反了什么哲学道理?提醒:“超前教育”不顾儿童身体、心智发展情况,盲目进行提前教育,拔苗助长,没有遵循儿童成长规律、学习规律,会造成不良影响。应当

23、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第50页第50页【素材链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在七律二首送瘟神中写道“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同样悲欢逐逝波。”其中尤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脍炙人口,对于此句一贯解释是坐在赤道上随地球自转一周,就等于行走了八万里,由于赤道长40 075千米,换成华里就是80 150里。地球在自转,由此造成星河东升西落,这样坐一个晚上,就等于在巡天,在巡天中看到了诸多星河。反应到哲学上就是运动是绝正确,静止是相正确,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统一。第51页第51页关注自然改

24、变规范人类活动【考情考向】第52页第52页【热点点击】材料一夏季我国多地出现极端高温天气,高温覆盖了全国19个省、区、市,达317.7万平方千米,覆盖了三分之一国土。冬季埃及则降下了1来初次大雪。第53页第53页 材料二12月16日13时4分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发生5.1级地震,造成重大伤亡和财产损失。 材料三8月14日以来,东北灾情严重,8月15日松花江流域出现1998年以来最大洪水,水利部公布洪水橙色预警。截至8月19日16时,已造成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111个县、区、市373.7万人受灾。第54页第54页【命题角度】1.高温天气、大雪、地震等重大自然现象出现主要表达了“探究

25、世界本质”哪些观点?提醒:自然现象出现主要表达自然界存在和发展是客观,不以人意志为转移。2.人类面对自然灾害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表达了规律什么特点?提醒:表达了规律客观性,即规律是客观,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第55页第55页【热点专练】1.“天人合一”是中国古老哲学命题,强调人与自然密切相连,不可分割。这一观点现实意义在于引导人们()认可人与自然客观联系充足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规律征服自然,改造自然,造福人类尊重自然,与自然友好相处A. B. C. D.第56页第56页【解析】选B。本题考察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理解,“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符合题意;“改变规律”“征服自然”表述错误,

26、排除。第57页第57页【加固训练】在洪灾面前,吉林省军民立足现实状况、积极应对,排除嫩江、东辽河、二松等江河及月亮泡等水库汛情、险情,进行恢复重建工作。这表达了()A.世界是物质B.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C.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统一D.人类力量是巨大,无所不能第58页第58页【解析】选B。在灾害面前,人们积极救灾抗灾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结识利用规律表现,B正确。A、C与题意不符;人类力量并不是无所不能,D错误。第59页第59页2.在每一次灾害发生过程中,往往由原发性主灾诱发其它灾害。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能够间接或直接诱发自然灾害,从而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利用相关哲学知识谈谈人类如何才

27、干处理好与自然关系。【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理解,题目范围限定为哲学知识,范围较广,需要综合所学知识进行筛选,明确理论依据,结合材料详细分析应如何处理。第60页第60页答案:(1)无论是结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必须遵循自然界属性和规律,认可自然界客观性是人类故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基本前提。(2)联系是普遍、客观,必须坚持用联系观点看问题,不能人为地破坏自然界中联系。(3)必须认可规律客观性,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然就要受到规律处分。(4)坚持正确价值观,树立科学生态价值观,注重经济增长与可连续发展综合价值。 第61页第61页考点一 哲学物质概念1.(深圳模拟)12月,“嫦

28、娥”三号成功着陆月球,“玉兔”号月球车顺利驶抵月球表面并展开“巡视”工作。伴随航天技术发展,人类已经登上月球、绕地球飞行、建成载人空间站。宇航员在茫茫太空中发觉只有物质。这表明 ()神创论观点是错误 意识是物质产物自然界是物质 人类社会是物质A. B. C. D.第62页第62页【解析】选B。“宇航员在茫茫太空中发觉只有物质”表明自然界是物质这一结论正确性及神创论观点荒唐性,材料没有涉及人类社会客观性及意识,故不选。第63页第63页【加固训练】8月28日凌晨云南省德钦县、香格里拉县与四川免得荣县交界处发生5.1级地震,位于震中德钦县奔子栏镇房屋普遍受损,巴拉格宗景区通讯中断。这次地震再次表明(

29、)A.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不以人意志为转移B.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发展密切相关C.自然界改变发展不以人意志为转移D.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产物第64页第64页【解析】选C。地震是自然界本身改变结果,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A、B、D三项虽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只有C项符合题意,故选C项。第65页第65页2.依据“嫦娥”三号卫星拍摄月球局部影像,我们可清楚看到月面地形地貌,甚至一块岩石。从唯物论观点看,材料佐证了()A.神话产生是缺乏客观依据B.月球与地球含有相同物质结构C.各种唯物主义物质观科学性D.世界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物质性第66页第66页【解析】选D。解答本题关键是要把握设问“从唯物论观点看”

30、。从月球局部影像上能够看到月面一些情况,阐明了月球本身物质性,证实了世界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物质性,D项正确。A项与题干主旨无关,且观点不正确。C项错误。B项不属于哲学道理。第67页第67页【加固训练】美国宇航局科学家宣布,在暗能量作用下,宇宙确实是无限膨胀,同时宇航局也对外表示,此后将不再就宇宙是否存在暗能量这一问题进行研究。近年来,由于天体物理学发展,天文学家发觉了许多宇宙间物质形态,比如暗物质、暗能量、黑洞等。这些发觉表明()A.世界并没有统一本质B.人们能够穷尽对宇宙结识C.物质客观实在性不断得到自然科学证实D.那些未经证实新发觉往往成为科学进步干扰原因第68页第68页【解析】选C。自然科

31、学新发觉,阐明物质客观实在性进一步得到证实,C正确。A、B、D三项皆属于错误观点。第69页第69页考点二 哲学运动概念3.(苏州模拟)苏轼赤壁赋中写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下列说法中与苏轼观点相近是()A.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C.静即含动,动不舍静D.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第70页第70页【解析】选C。苏轼观点意为要是从那改变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连一眨眼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那不变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静即含动,动不舍静”与苏轼观点都正确地阐明了运动与静止关系

32、,C项入选。A、B两项都否认了相对静止,是错误;D项意为实践是结识起源,与题意不符。第71页第71页【知识拓展】苏轼赤壁赋北宋大文豪苏轼写过两篇赤壁赋,后人称之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名篇。苏轼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1082年秋、冬,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赤壁,写下这两篇赋。这个时期,作者思想是矛盾:一方面,他对受到残酷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也使他思想更接近现实。他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思想情感。题干中词文出自前赤壁赋。第72页第72页【加固训练】唐诗回乡偶书中有这样一句诗:

33、“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它告诉我们哲学道理是()A.物质是运动物质,运动是物质运动B.任何事物都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统一C.既要看到事物绝对运动,也要认可事物相对静止D.离开物质谈运动和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不正确第73页第73页【解析】选C。本题考察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统一。镜湖水波浪还与离家前模样同样,表达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统一,故选C项。A、D两项强调是物质与运动关系,与题意不符,B项说法错误。第74页第74页4.(锦州模拟)有些人指出:“天上没有不散云雾,地上没有不朽年华,人类创造出来一切在诞生之日起便进入了消失过程。”这段话阐明()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有存在理由事物处于不断地运动、改变和发展之中相对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