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_第1页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_第2页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_第3页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_第4页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根据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出如下要求: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事业心,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在本门学科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3、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外文资料,具有撰写外文学术论文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二、研究方向本专业所属研究方向名称、研究方向主要内容及研究方向带头人详见附表一

2、。三、学习年限及时间分配1、脱产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在职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可适当延长,但延长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年。2、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的时间各占3个学期,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交叉进行,完成规定学分方可申请论文答辩。3、硕士研究生用于科学研究和撰写论文的时间至少一年。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即学位课)、选修课和补修课三部分,必修课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硕士研究生在其学习过程中至少应修满32学分,必修课学分不得低于20学分。其中,公共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第一外国语3学分;学科通开课不低于2学分;方法论课

3、程不低于2学分,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不低于11学分;选修课不低于12学分。详细的课程设置、学时分配参见附表二。五、学位论文工作1、文献阅读:专业文献阅读及报告是硕士研究生了解学科前沿、掌握学科发展动态的有效手段,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科特点,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应阅读不少于40篇的中、外相关文献,并由硕士研究生在完成阅读后写出阅读报告,经指导教师批阅后给出成绩,合格者获得1个必修学分,应安排在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一学年完成。2、选题和开题报告:为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硕士研究生应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学术调研,尽早确定论文选题范围,并在第三学期初举行开题报告会。开题报

4、告会由培养单位负责组织公开进行;开题报告通过者获得1个必修学分;开题报告未通过者,由研究生与指导教师根据开题报告结论协商重新调研或立题,并由培养单位在开题报告完成后1个月内组织进行新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有关资料由各培养单位保存至硕士研究生毕业备查。3、中期检查:在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中期,各培养单位要统一组织对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情况进行一次检查,按硕士研究生论文工作中期检查考核表所要求的内容进行中期检查,主要检查论文的进度和完成情况,检查结果保存在硕士研究生所在培养单位,研究生院将组织人员随机抽查。中期检查不合格者,将给予警告,并对其提出具体要求,追踪检查。4、论文评审和答辩:硕士研

5、究生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及论文评审和答辩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理暂行实施办法和吉林大学学位授予工作暂行细则的有关规定执行。附表一研究方向及主要研究内容介绍一级学科名称交通运输工程代 码0823二级学科名称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代 码082302序号研 究 方 向主 要 内 容 简 介带 头 人01智能运输系统关键理论与技术智能运输系统(ITS)是以协同学、人工智能和动态交通分配理论为基础,重点研究交通信息采集与处理技术、交通共用信息平台的实施技术、数据库技术、传感器技术、移动通信技术;ITS的主要研究领域: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先进的出行者信息系统、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商业车辆运营系统、电子收费系

6、统、应急管理系统、自动公路系统等。杨庆芳02交通诱导系统交通流诱导系统重点研究交通流量和路段行程时间预测理论和方法,综合运用检测、通信、计算机、控制、GPS、三维GIS和地图匹配(MM)等现代高新技术,动态地向驾驶员提供实时交通信息和最优路径引导指令,通过对道路上的车流进行诱导,从而平衡路网车流在时空上的合理分配,提高道路网络匀速效率,缓解交通拥挤。郑黎黎03交通信息系统以系统工程、交通工程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检测、通信、人工智能、GIS等现代信息技术,研究道路交通信息系统规划、设计与评价方法;研究道路交通信息的采集、传输、管理与智能化处理技术;研究道路交通事件判别与管理、大型活动交通组织与管

7、理、交通需求管理等应用技术。于德新04智能公共交通系统以先进的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为基本,重点研究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关键理论和实施技术,主要包括:公共交通网络优化模型、公交运营参数优化模型、站点客流集散量预测方法以及公共交通智能调度技术等。王薇05交通控制以交通流理论、优化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检测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等,研究道路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配时优化、动态模拟和系统集成理论和方法。曲昭伟06交通安全与管理以交通工程学、事故力学和人机工程学为基础,应用信息技术、交通仿真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等现代技术,重点研究交通安全改善与评价、交通安全审计、交通灾害预警、交通事故现场快速勘查、交通

8、事故重建、交通管理与法规应用。丁同强07交通组织及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以交通流理论、优化理论和控制理论为基础,以交通运行高效、安全为目标,研究交通流的宏观(以路网为基础)组织和微观(以交叉口为基础)组织理论及其模拟、评价方法,并研究实施交通流组织的工程设施配置方案。陈永恒08交通视频检测技术以图像处理、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智能计算、交通流与交通控制理论为基础,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行为,实现混合交通流参数视频检测、交通视频监控、交通违章管理、交通事件检测与估计等。李志慧附表二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类 别课 程编 号课 程 名 称任课教师教师代码学时学分开课学期授课方式考核方

9、式必修课公共课0521801001硕士英语一外10031讲授考试0521801002硕士日语一外0521801003硕士俄语一外0121802002自然辩证法概论1811012180200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36220001000001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2011学科通开课0822404001交通运输系统分析罗清玉6019644022方法论课程0822404002科学研究方法论孙宝凤2235394022专业基础课0721301005现代统计学基础6431/20721301004现代数值计算方法6431/20822404201交通流理论陈永恒6010302011专业课082240420

10、6道路交通信息系统关键技术王薇60112020110822404204交通控制理论宋现敏60301520110822404208文献阅读2012讲授考查0822404209开题报告2013选修课0822404211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方法郑黎黎6025272012讲授考查0822404202车辆诱导理论与方法林赐云60491420110822404203智能运输系统关键理论林赐云60491420110822404205交通事故快速处理技术丁同强299103301.510822404207道路交通系统动态分析方法于德新60142520120822404212智能公共交通系统杨庆芳2186272012

11、0822404213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李志慧60142220120822404215数字图像处理曲昭伟10412820120822404216数据挖掘与融合技术曹宝贵60170820120822404217交通事件自动检测技术周户星60865720130822404218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基础陶鹏飞60827320120822404219道路交通灾害防治技术丁同强29910340220822404220公路交通安全管理系统席建锋60131820120822404221驾驶员行为分析与建模席建锋60131820130822404222交通系统仿真理论与方法龚勃文60660520130822404

12、223智能优化技术宋现敏60301520130822404224交通流组织优化方法陈永恒60103020130822404225交通数据库设计周户星60865720130822404226交通视频监控技术李志慧60142220130822404227交通系统工程龚勃文60660520130822404231交通运输工程学郑黎黎6025274022补修课0822404229交通工程学丁同强299103讲授考查0822404230交通管理与控制宋现敏603015注:凡未列出的课程,研究生也可根据导师要求从其它专业的课程目录中查找。交通运输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及要求(一)

13、培养目标掌握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或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二)培养要求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事业心,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树立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本门学科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必要的实验技能;具备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3、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熟练地运用于本专业。二、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并实行学分制。实践教学时间不得少于一年,其中应届

14、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一年半。三、课程设置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低于28学分,其中公共课6学分、必修课不低于7学分,选修课不低于6学分,教学实习8学分。课程设置、学时分配及开课时间见附表。 四、培养方式实行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要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培养工作。五、学位论文(一)论文选题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论文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多种形式。(二)开题报告为

15、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硕士研究生应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学术调研,尽早确定论文选题范围,并在第二学期末或第三学期初举行开题报告会。开题报告会由培养单位负责组织公开进行;开题报告通过者获得1个必修学分;开题报告未获得通过者,由研究生与指导教师根据开题报告结论协商重新调研或立题,并由培养单位在开题报告完成后1个月内组织进行新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有关资料由各培养单位保存至硕士研究生毕业备查。(三)中期检查在硕士研究生论文工作中期,各培养单位要统一组织对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工作情况进行一次检查,按硕士研究生论文工作中期检查考核表所要求的内容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保存在硕士研究生所在培养单位,研究生院将组

16、织人员随机抽查。中期检查不合格者,将给予警告,并对其进行跟踪检查。六、学位授予修满规定学分、教学实习合格、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者可授予交通运输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 计算结构力学刘寒冰4021高等土质土力学戴文亭4021桥梁动力学刘寒冰4022路基路面综合设计理论梁春雨4022桥梁结构理论秦绪喜301.52路面力学郭学东301.52道路灾害防治戴文亭2011冻土工程魏海斌301.52桥梁检测与加固谭国金301.51道路材料及测试技术程永春2012高等级沥青混凝土路面新技术王富玉2013桥梁结构可靠度刘寒冰301.53地下结构试验与测试技术宫亚峰2011实验应力分析程永春2011路基动力学魏

17、海斌2013交通运输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表类别课 程编 号课 程 名 称任课教师学时学分开课学期授课方式考核方式公共课0521801001硕士英语一外10031讲授考试0521801002硕士日语一外100310521801003硕士俄语一外100310121802002自然辩证法概论1811012180200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32220001000001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202010721301004现代数值计算方法643120721301005现代统计学基础64312专业文献阅读2012开题报告2013选修课0822404101计算结构力学刘寒冰4021讲授考

18、查0822404102高等土质土力学戴文亭40210822404103桥梁动力学刘寒冰40220822404104路基路面综合设计理论梁春雨40220822404108桥梁结构理论秦绪喜301.520822404109路面力学郭学东301.520822404110道路灾害防治戴文亭20110822404111冻土工程魏海斌301.520822404112桥梁检测与加固谭国金301.510822404113道路材料及测试技术程永春20120822404114高等级沥青混凝土路面新技术王富玉20130822404115桥梁结构可靠度刘寒冰301.530822404116地下结构试验与测试技术宫亚峰

19、20110822404117实验应力分析程永春20110822404118路基动力学魏海斌2013QR445014车辆诱导理论与方法于德新2011QR445015智能运输系统关键理论林赐云2011交通视频监控技术李志慧2011QR445016交通控制理论宋现敏2011QR445017交通事故快速处理技术丁同强4022QR445018道路交通信息系统关键技术林赐云2011QR445019交通网络分析吴文静2012QR445020车辆现代测试技术苏建301.51QR445021智能车辆技术金立生301.52QR445022汽车监测理论刘玉梅301.52QR445023汽车再制造导论徐观301.52

20、QR445024车辆运行仿真技术施树明301.52QR445025交通流分析基础贾洪飞2012QR445026运输供给与需求分析赵淑芝2012QR445027预测决策技术李 津2012QR445028出行需求管理技术与评价宗 芳2012QR445029运输数据调查与分析技术宗 芳2012QR445030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张连富2012QR445031交通影响分析方法与应用罗清玉2012QR445032人机工程学唐明2012QR445033交通事故力学与再现谭立东4022QR445034交通系统燃料消耗与排放控制基础杨志发301.52QR445035交通运输系统资源优化技术李显生301.52QR

21、445036交通环境评价与控制技术李世武301.52QR445046交通流理论陈永恒2011QR445047道路交通系统动态分析方法于德新2012QR445048汽车节能与净化隗海林2012QR445049汽车综合性能检测及控制技术张立斌301.52QR445050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分析赵淑芝301.52QR445051交通系统仿真杨丽丽301.52QR445052城市与区域规划方法李 津301.52教学实习QR445037导师联系实习地点,指定副导师,确定实习内容、计划,提交报告。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1608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博士研究生教育必须贯彻国家

22、的教育方针,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坚持质量第一,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为: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品德优良,具有实事求是、不断追求新知、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2、在本门学科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3、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外文资料,具有撰写外文学术论文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二、研究方向本专业所属研究方向名称、研究方向主要内容及研究方向带头人详见

23、附表一。三、学习年限及时间分配1、脱产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在职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四年。2、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一年,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为二至三年,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交叉进行,完成规定学分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3、对于提前达到培养目标、成绩突出并做出创造性成果的博士研究生,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院批准后报研究生院批准,允许提前答辩并申请学位;由于客观原因不能按时完成学业者,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院审批,研究生院批准,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具体事宜详见吉林大学关于研究生毕业的有关规定)。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即学位课)、选修课

24、,博士学位研究生课程总学分不低于16学分,必修课不低于12学分。必修课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公共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学分,第一外国语(英、日、俄)4学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最低学分为6学分,其中专业基础课不低于4学分。详细的课程设置、学时分配参见附表二。五、培养方式1、博士研究生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重点是培养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并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学位论文的需要和个人的特点来选择学习相关的课程。在拓展基础、加深专业、掌握前沿的基础上,学会进行创造性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2、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采取以导师为主的集体指导的方式。对每个学生都要成立

25、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可根据该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及课题的内容,由导师提名,报研究生培养处备案。指导小组的成员一般应由至少2名(含导师)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学术梯队成员担任,也可聘请跨学科的专家参加。3、导师要根据本学科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博士研究生的基础和特长,在博士研究生入学三个月内指导博士研究生制定出个人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应对课程学习、开题报告、学术活动、科学研究、学位论文工作等具体内容和进度做出详细计划。培养计划应由博士研究生本人进行网上存档,并将纸质文件留存于博士研究生所在学院。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可与论文工作交叉进行,但最迟要在论文定稿前获得全部学分。4博士研究生

26、所在学院(中心、所)应努力为博士研究生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各学科应积极举办学术研讨会或学术报告会,为博士研究生创造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同时注意发挥所在学科在培养博士研究生工作中的作用,为博士研究生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导师应积极安排和帮助博士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了解国内外学术动态,开阔科学视野,活跃学术思想,掌握学科前沿。5、导师和指导小组要重视对博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关心博士研究生的全面成长,注重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引导博士研究生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六、学位论文工作1、文献阅读:为确保学位论文的顺利展开,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应阅读不少于

27、100篇的中、外文相关文献,其中,中文相关文献不少于50篇,外文相关文献不少于50篇。2、选题和开题报告:为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博士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学术调研,尽早确定选题范围,并在第三学期举行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会。开题报告会应由培养单位负责组织公开进行,开题报告的原始材料由各培养单位保存至学生毕业备查。3、中期检查:在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中期,各培养单位(专业)要统一组织对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情况进行一次检查,按博士研究生论文中期检查考核表所要求的内容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保存在博士研究生所在学院(中心、所),研究生院将组织人员随机抽查。中期检查不合格者,将给予警告,

28、并对其进行跟踪检查。4、论文评审和答辩: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及论文评审和答辩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理暂行实施办法和吉林大学学位授予工作暂行细则的有关规定执行。附表一 研究方向及主要研究内容介绍一级学科名称交通运输工程代 码0823二级学科名称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代 码082302序号研 究 方 向主 要 内 容 简 介带 头 人01智能运输系统关键理论与技术智能运输系统(ITS)是以协同学、人工智能和动态交通分配理论为基础,重点研究交通信息采集与处理技术、交通共用信息平台的实施技术、数据库技术、传感器技术、移动通信技术;ITS的主要研究领域: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先进的出行者信息系统、

29、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商业车辆运营系统、电子收费系统、应急管理系统、自动公路系统等。杨庆芳02交通组织与交通控制以交通流理论、优化理论、控制理论为基础,以交通运行高效、安全为目标,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检测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等,研究交通流的宏观(以路网为基础)组织和微观(以交叉口为基础)组织理论及其模拟、评价方法;研究道路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配时优化、动态模拟和系统集成理论和方法;研究实施交通流组织的工程设施配置方案。曲昭伟03交通信息系统以系统工程、交通工程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检测、通信、人工智能、GIS等现代信息技术,研究道路交通信息系统规划、设计与评价方法;研究道路交通信息的采集、传输、

30、管理与智能化处理技术;研究道路交通事件判别与管理、大型活动交通组织与管理、交通需求管理等应用技术。于德新04交通安全与管理以交通工程学、事故力学和人机工程学为基础,应用信息技术、交通仿真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等现代技术,重点研究交通安全改善与评价、交通安全审计、交通灾害预警、交通事故现场快速勘查、交通事故重建、交通管理与法规应用。杨庆芳05车路协同节能技术分析交通道路信息及车辆在交通系统中的运行状态,运用信息融合技术、人工智能和现代控制理论等研究车辆的节能技术与方法隗海林附表二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类 别课 程编 号课 程 名 称任课教师教师代码学时学分开课学期授课方式考核方式必修

31、课公共课0511801001博士英语一外041讲授考试0511801002博士日语一外0410511801003博士俄语一外0410111802001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36210001000001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2011专业基础课0711301002现代分析学基础321.5120711301003现代数值计算方法321.5120711301004现代统计学基础321.5120711301005现代微分方程概论321.5120711301006现代优化理论与方法321.512专业课0812404201交通安全系统有关理论与方法丁同强299103100.510812404202交通流建模最新方

32、法陈永恒601030100.510812404203交通状态感知技术王薇601120100.510812404204智能运输系统关键理论与技术研究热点及难点杨庆芳218627100.52选修课0812404206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与通信系统于德新6014252012讲授考查0812404207运输系统规划与模型于德新60142520120812404208道路交通信号配时理论与方法曲昭伟10412820110812404210微观交通组织技术陈永恒60103020120812404211交通视频检测技术曲昭伟10412820120812404212交通冲突判别技术李志慧6014222012081

33、2404213交通需求管理技术郑黎黎60252720120521801004英语二外802120521801005日语二外802120521801006俄语二外80212注:凡未列出的课程,研究生也可根据导师要求从其它专业的课程目录中查找。十三、关于博士研究生资格认定考核与分流课程学习结束后,试点学科选拔的研究生须参加博士研究生的资格认定考核。资格认定考核包括基础理论知识考核和综合面试,其中基础知识考核由研究生培养处统一组织,综合面试考核由培养单位具体负责,考核时间一般应安排在第三学期期末前完成。通过博士资格认定考核的研究生于第四学期转入博士阶段,按博士生学籍规定进行管理,享受博士研究生相关待

34、遇;未通过资格认定考试者返还2013年国家奖学金、国家奖学金证书,按攻读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规定培养。获得优秀硕士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资格的研究生应严格按学校培养方案要求,完成规定的学分及培养环节。在未完成博士毕业及学位答辩前,不准许提前退出。被确定为2013年优秀硕士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后,至博士研究生毕业期间,不准许办理自费出国手续。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直接攻读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直接攻读博士研究生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坚持质量第一,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

35、求为: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品德优良,具有实事求是、不断追求新知、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2、在本门学科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3、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外文资料,具有撰写外文学术论文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二、研究方向本专业所属研究方向名称、研究方向主要内容及研究方向带头人详见附表一。三、学制及时间分配1、直接攻读博士研究生的学制一般为五年,原则上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八年。2、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三个学期,科学研究及论文撰写工

36、作时间一般为七个学期,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及论文撰写工作交叉进行,完成规定学分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3、对于提前达到培养目标、成绩突出并做出创造性成果的博士研究生,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院批准后报研究生院批准,允许提前答辩并申请学位;由于客观原因不能按时完成学业者,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院审批,研究生院批准,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具体事宜详见吉林大学关于研究生毕业的有关规定)。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直接攻读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即学位课)、选修课,课程总学分不低于40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低于28学分(含:马克思主义理论课5学分,第一外国语5学分,学科通开课不低于2

37、学分;方法论课程不低于2学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不少于14学分)。必修课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公共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5学分,第一外国语(英、日、俄)5学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最低学分为18学分,其中专业基础课不低于6学分。详细的课程设置、学时分配参见附表二。五、教学实践要求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应配合任课老师进行教学实践,授课对象应为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教学实践内容为智能运输系统概论及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的实验部分,建议在第4学期开展教学实践,应达到可以独立讲解、演示部分实验的水平。六、科研实践要求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应配合指导教师承担科研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

38、。学习期间参与科学研究的时间应不少于7个学期,至少参与国家或省部级项目1-2项。参与科学研究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其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加强在理论知识掌握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应达到可以独立承担子课题中大部分研究内容的水平。七、社会实践要求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应作为主要参与者至少参与学校每年组织的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1次,在实践中应注意将掌握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八、学术活动要求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应至少参与博士生论坛或具有影响力的学术研讨会议1次,并争取在会议上宣读其完成的学术论文。九、培养方式1、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重点是培养独立从事科学

39、研究的能力,并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学位论文的需要和个人的特点来选择学习相关的课程。在拓展基础、加深专业、掌握前沿的基础上,学会进行创造性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2、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采取以导师为主的集体指导的方式。对每个学生都要成立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指导小组,可根据该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及课题的内容,由导师提名,报研究生培养处备案。指导小组的成员一般应由至少2名(含导师)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学术梯队成员担任,也可聘请跨学科的专家参加。3、导师要根据本学科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博士研究生的基础和特长,在博士研究生入学三个月内指导博士研

40、究生制定出个人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应对课程学习、开题报告、学术活动、科学研究、学位论文工作等具体内容和进度做出详细计划。培养计划应由博士研究生本人进行网上存档,并将纸质文件留存于博士研究生所在学院。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可与论文工作交叉进行,但最迟要在论文定稿前获得全部学分。4、博士研究生所在学院(中心、所)应努力为博士研究生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各学科应积极举办学术研讨会或学术报告会,为博士研究生创造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同时注意发挥所在学科在培养博士研究生工作中的作用,为博士研究生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导师应积极安排和帮助博士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了解国内外学术动态,开阔科学视野,活跃学术思想,

41、掌握学科前沿。5、导师和指导小组要重视对博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关心博士研究生的全面成长,注重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引导博士研究生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十、学位论文工作1、文献阅读:为确保学位论文的顺利展开,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应阅读不少于200篇的中、外文相关文献,其中,中文相关文献不少于120篇,外文相关文献不少于80篇。2、选题和开题报告:为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博士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学术调研,尽早确定选题范围,并在第七学期举行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会。开题报告会应由培养单位负责组织公开进行,开题报告的原始材料由各培养单位保存至

42、学生毕业备查。3、中期检查:在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中期,各培养单位(专业)要统一组织对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情况进行一次检查,按博士研究生论文中期检查考核表所要求的内容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保存在博士研究生所在学院(中心、所),研究生院将组织人员随机抽查。中期检查不合格者,将给予警告,并对其进行跟踪检查。4、论文评审和答辩: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及论文评审和答辩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理暂行实施办法和吉林大学学位授予工作暂行细则的有关规定执行。十一、待遇试点单位相关学科获得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资格的研究生享受当年国家奖学金,同时其学业奖学金、奖助学金等及今后的国家奖学金评定可依据相关规定

43、给予优先考虑。十二、毕业标准1、博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其学术成果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1)发表被SCI检索的学术论文1篇,且影响因子达到5.0以上;2)发表被SCI检索的学术论文3篇,或相当于3篇被SCI检索的学术论文的其它成果。注:被EI检索的学术论文仅限于发表在我校科学技术处认可的EI核心源刊论文,2篇被EI检索的学术论文,可等同于1篇被SCI检索的学术论文;获授权的发明专利1项可等同于被SCI检索的学术论文1篇;获得国家级科研奖项二等奖及以上且署名前6名,或获得省部级科研奖项一等奖且署名前3名,可等同于被SCI检索的论文2篇;获得省部级科研奖项二等奖且署名前3名,可等同于被SCI

44、检索的论文1篇。2、其它要求:1)学位申请者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发明专利及获得奖项,必须与学位论文相关,且除获得奖项外,署名必须是第一作者或除本人指导教师之外的第一作者。所有成果的第一署名单位均应为吉林大学;2)发表的学术论文以现刊或以网上检索到全文为准,录用通知不予认可。3、外国来华留学博士学位申请者学术成果要求,原则上按本学部“博士学位申请者学术成果要求”执行,特殊情况由本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讨论决定。十三、关于博士研究生资格认定考核与分流课程学习结束后,试点学科选拔的研究生须参加博士研究生的资格认定考核。资格认定考核包括基础理论知识考核和综合面试,其中基础知识考核由研究生培养处统一组织,

45、综合面试考核由培养单位具体负责,考核时间一般应安排在第三学期期末前完成。通过博士资格认定考核的研究生于第四学期转入博士阶段,按博士生学籍规定进行管理,享受博士研究生相关待遇;未通过资格认定考试者返还2013年国家奖学金、国家奖学金证书,按攻读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规定培养。获得优秀硕士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资格的研究生应严格按学校培养方案要求,完成规定的学分及培养环节。在未完成博士毕业及学位答辩前,不准许提前退出。被确定为2013年优秀硕士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后,至博士研究生毕业期间,不准许办理自费出国手续。附表一 研究方向及主要研究内容介绍一级学科名称交通运输工程代 码0823二

46、级学科名称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代 码082302序号研 究 方 向主 要 内 容 简 介带 头 人01智能运输系统关键理论与技术智能运输系统(ITS)是以协同学、人工智能和动态交通分配理论为基础,重点研究交通信息采集与处理技术、交通共用信息平台的实施技术、数据库技术、传感器技术、移动通信技术;ITS的主要研究领域: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先进的出行者信息系统、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商业车辆运营系统、电子收费系统、应急管理系统、自动公路系统等。杨庆芳02交通组织与交通控制以交通流理论、优化理论、控制理论为基础,以交通运行高效、安全为目标,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检测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等,研究交通流的宏

47、观(以路网为基础)组织和微观(以交叉口为基础)组织理论及其模拟、评价方法;研究道路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配时优化、动态模拟和系统集成理论和方法;研究实施交通流组织的工程设施配置方案。曲昭伟03交通信息系统以系统工程、交通工程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检测、通信、人工智能、GIS等现代信息技术,研究道路交通信息系统规划、设计与评价方法;研究道路交通信息的采集、传输、管理与智能化处理技术;研究道路交通事件判别与管理、大型活动交通组织与管理、交通需求管理等应用技术。于德新04交通安全与管理以交通工程学、事故力学和人机工程学为基础,应用信息技术、交通仿真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等现代技术,重点研究交通安全改善与评价、交通安全审计、交通灾害预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