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的成像原理课件- 概论_第1页
最全的成像原理课件- 概论_第2页
最全的成像原理课件- 概论_第3页
最全的成像原理课件- 概论_第4页
最全的成像原理课件- 概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概论主要内容第一节 医学影像技术及其开展第二节 医学影像成像技术分类第三节 课程特点与学习方法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与开展,印证了100多年来医学、生物、物理、电子工程、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诞生与沿革。数字医学影像新技术、新设备对医学影像诊断和数字影像治疗带来许多根本的改变。医院里有哪些医学影像设备和是否开展数字影像介入治疗,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这家医院的现代化检查治疗的条件与诊治水平。目前现代医学技术的提升和现代影像技术的开展相互融合、相互推动、相互依存的趋势已经成为共识。新的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和设备的研制也已经成为21世纪现代医学技术和生命科学开展的经济技术增长点。第一节 医学影像技

2、术及其开展一、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影像技术:是借助于某种介质如X 线、电磁场、超声波、放射性核素等与人体相互作用,用理工学根底理论和技术,把人体内部组织、器官的结构、功能等具有医疗情报的信息源传递给影像信息接收器,最终以影像的方式表现,提供给诊断医生,使医生能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针对医学影像中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从而对病人的健康状况进行判断的一门科学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包括: X 线摄影 radiography 、X 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超声成像ultrasound imaging、放

3、射性核素成像radiosotope imaging以及可见光成像、红外成像和微波成像等。二、开展历程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在做真空管、高压、放电实验时,发现了X射线或称X线,并用于临床的骨折和体内异物的诊断。1896年,德国西门子公司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支X线球管。20世纪10-20年代,出现了常规X线机。20世纪60年代中、末期形成了较完整的放射诊断或放射学radiology学科体系。放射技术伊始医技一体阶段医技分家阶段形成独立学科阶段第二节 医学影像成像技术分类根据医学影像学所研究的内容,按其成像原理和技术的不同,分两大领域:一是以研究生物体微观结构为主要对象的生物医学显微图像

4、学biomedical microimaging,BMMI;二是以人体解剖结构及功能为研究对象的现代医学影像学modern medical imageology,MMI。一、X 线成像X 线成像:是由X 线管发出的X 线透过被检人体的组织结构时会发生衰减,由于各种组织的密度、原子序数Z以及厚度d的不同,而对X 线的衰减系数不同,使得穿过人体出射的X 线强度不同而产生X线比照度KX,含有人体信息的KX由屏-片系统影像增强器、成像板或平板探测器接收,再经过处理形成可见的光学影像。数字X 线成像:是采用影像板IP、平板探测器FPD等来代替屏-片系统作为X 线信息接收器,应用各种探测器将X 线信息转换

5、成电信号,再经模/数A/D转换成数字化影像。数字X 线成像包括计算机X 线摄影CR、数字X 线摄影DR、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数字X 线透视等。二、X 线计算机体层成像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用于颅脑的CT扫描机计算机人体断层摄影术由柯马克(A.M.Cormack)和郝恩斯费尔(G.N.Hounsfield)首次研制成功。1979年因此项技术的创造,柯马克、郝恩斯费尔获得了生理与医学诺贝尔奖。CT成像:自X线管发出的X线首先经过准直器形成很细的直线射束,用以穿透人体被检测层面。经人体薄层内组织、器官衰减后射出的带有人体信息的X线束到达检测器,检测器将含有被检体层面信息的X线转变为相应的电信号

6、。通过测量电路将电信号放大,由A/D转换器变为数字信号,送给计算机处理系统处理。计算机系统按照设计好的方法进行图像重建和处理,得出人体层面上组织、器官衰减系数分布情况,并以灰度方式显示人体这一层面上组织、器官的图像。CT成像优势:获得无层面外组织结构干扰的横断面图像,能准确地反映横断平面上组织和器官的解剖结构;密度分辨力高,能显示出普通X线检查所不能显示的病变;能够准确地测量各组织的X线吸收衰减值,可通过各种计算进行定量分析;可进行各种图像的后处理。三、磁共振成像1946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布洛赫Felix Bloch和哈佛大学的珀塞尔Edward Purcell首先发现了磁共振现象,由此产生

7、的磁共振波谱学被广泛地应用于对物质的非破坏性分析。20 世纪70 年代美国纽约州大学的达马迪安Raymond Damadian和劳特伯Pual Lauterbur将磁共振用于医学成像,20 世纪80 年代被快速地开展起来成为医学影像新技术。磁共振成像MRI技术是在物理学领域发现磁共振现象的根底上,于20 世纪70 年代末继CT之后,借助计算机技术和图像重建方法的进展和成果而开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医学影像技术。MR 成像:是通过对静磁场B0中的人体施加某种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RF电磁波,使人体组织中的氢质子1H受到鼓励而发生磁共振现象,当RF 脉冲中止后,1H 在弛豫过程中发射出信号MR 信号,被接收

8、线圈接收,利用梯度磁场进行空间定位,最后进行图像重建而成像的。四、超声成像1942年奥地利科学家达西科Dussik首先将超声技术应用与临床诊断,从此开始了医学超声影像设备的开展。1954年瑞典人应用M型超声显示运动的心壁,称为超声心动图。人类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二维B型超声,至70年代中期,实时二维超声开始应用。五、核医学成像20世纪90年代推出了更新、更强的核医学影像设备ECT,包括PET、SPECT等设备。PET也称正光电子成像设备,主要的优势是超强的医学影像的识别与诊断的能力,尤其是利用注入体内的增强显影剂或示踪剂,在体内循环可以动态地、靶向目标清晰地显示被检部位形态和功能的异常情

9、况,甚至可以检查出细胞级别的病变。GE 全数字PET-CTGE 生产的 SPECTPET 图像六、其他成像可见光成像:在医学上的应用主要是内镜技术。 1958 年第一台纤维胃镜诞生以来,至今制成了光纤内镜、电子内镜、超声内镜、激光内镜等各种不同性能的内镜。电子内镜抛弃了光导纤维传像的方式,在镜头端装有一只微型电视摄像机,由电荷耦合器件CCD将物镜所成的图像变换为电视信号,再转换成为光学图像。它对官腔内状态既可直接在屏幕显示,供多人同时观察;也可用磁带录相机录相或打印机输出;还可直接夹取活体组织进行活检、止血和局部病灶治疗。目前内镜的使用范围已由消化道扩展到泌尿、循环、呼吸、生殖等多个系统,以及腹腔、耳、喉、血管、关节腔等器官。激光纤维内镜:成功地用于支气管癌、肺癌等疾病的腔内诊治。激光全息摄影技术能复原出被摄体的立体图像,激光透照影像能很好地显示体内异物和骨骼畸形。这些检查技术有的已用于临床诊断。红外成像:在医学上主要用于人体浅表疾病的探查,主要可分为被动成像方式的红外摄影术和主动成像方式的红外摄影术。红外医学成像的最大优点:对人体无辐射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