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限时训练07:隋唐政治_第1页
高考历史限时训练07:隋唐政治_第2页
高考历史限时训练07:隋唐政治_第3页
高考历史限时训练07:隋唐政治_第4页
高考历史限时训练07:隋唐政治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高三一轮通史复习训练7:隋唐政治1唐初开始设置代表中央朝廷,衔命出使四方的使职,遣官员,例如贞观初年,“大使十三人巡省天下诸州,水旱则遣使”,设置观风俗使、巡察使、按察使、巡抚使等官员,逐渐变成正规官制之外的重要职务。这一措施的推行A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B促进三省体制的确立C提升行政效率加强地方管理D带来冗官冗费的问题【答案】C【详解】材料中涉及措施是唐代使职差遣制度,官员代表中央出使地方,处理专项事务,有利于加强地方管理,提升效率,C正确;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原因在于唐代军事体制的内轻外重失衡和安史之乱削弱中央集权,并非是使职差遣制度,排除A;三省体制在魏晋时期就出现了,排除B;冗官冗费

2、的现象出现在宋代,冗费更多由于养兵费用庞大,排除D。2安史之乱爆发后,安禄山遣重兵沿运河向东进攻河南,力图席卷江淮;睢阳太守许远与张巡率唐军扼运河要冲,死守睢阳十个月,被韩愈誉为“守一城,捍天下”。“睢阳之战”A加速了政治重心南移B体现了江淮地位重要C导致了唐朝由盛转衰D打击了藩镇割据势力【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安史之乱时重视江淮,睢阳太守死守睢阳,可知睢阳对当时来讲比较重要,体现了江淮地位的重要性,故B正确;材料与政治重心南移无关,故A错误;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与题无关,故C错误;材料与打击藩镇势力无关,故D错误。3唐初设立三省六部制,“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后又置政事

3、堂,“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再后来改称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这些变化A明确了官员的职权和分工B形成了官员间的有效制约C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工作效率D适应了皇权不断强化的趋势【答案】C【详解】材料反映的是,三省由分立到逐渐合一的趋势,这提高中央政府工作效率,故选C;一体化不利于明确职权分工,排除A;三省分立,有利于官员间的彼此制约,排除B;一体化反映了相权的集中,相对于三省而言,对皇权集中有损害,排除D。4唐高祖任命的十二名宰相皆为士族出身,高祖所属关陇地区的宰相有十人。太宗即位后,关陇地区与山东地区的宰相数量大体相等,出身于小姓、寒素的宰相人数增加。这一变化表明(

4、)A科举制拓宽了人才来源B士族的影响逐渐式微C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加强D统治者注重政治平衡【答案】D【详解】据题意可知,与唐高祖时期相比,唐太宗时期的宰相在出身上,关陇地区的宰相数量减少,同时小姓、寒素的宰相人数增加,这说明不同地区和阶层之间的政治力量出现平衡,故D符合题意;宰相不是由科举制直接选出的,排除A;士族出身的宰相人数的减少不代表士族的影响式微,排除B;宰相出身的变化不能说明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C。5唐初,尚书省行使最高行政权,对中央诸司和地方府州发出政令,指挥其具体执行。安史之乱后,本掌握监察尚书省及其下属部门事务的御史台将上述部分事务转由自身负责。这体现了A三省六部制遭到破坏B封建君

5、主专制的强化C监察体系的不断完善D御史台成为行政机构【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本掌握监察尚书省及其下属部门事务的御史台将上述部分事务转由自身负责”等信息可知,唐初,尚书省行使最高行政权,而安史之乱后,属于下属部门的御史台掌握部分事务,实际上是对尚书省权力的削弱,对君主权力的加强,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尚书省权力的削弱,没有体现对三省六部制的破坏,并且也不能形成破坏,A项错误;监察体系不断完善的实质也是君主专制的加强,并且材料主体不是监察体系,而是尚书省权力的削弱,C项错误;根据材料“本掌握监察尚书省及其下属部门事务的御史台”可知,御史台是监察机构,没有强调御史台成为行政机构的信息,D项

6、错误。6下表是安史之乱初期朝廷与叛军分别任命的河南节度使列表,由此可知皇帝节度使任(离)职时间叛军首领节度使任(离)职时间唐玄宗张介然755年十一至十二月(战死)安禄山李庭望755年十二月至757年一月(战死)李随756年一至三月(免)吴王衹756年三至五月(免)虢王巨756年五月至757年春夏(免)唐肃宗贺兰进明756年十月至757年八月(免)安庆绪尹子奇757年一至十月(战死)张镐757年八月至758年五月(免)A唐朝政治中心发生转移B内地设方镇导致藩镇割据C朝廷缺乏有效平叛策略D官军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答案】C【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唐玄宗任命四名节度使,有一名战死,三名被免职,唐肃宗时任

7、命两个节度使全部被免职,两位皇帝在位期间叛军首领任命的节度使均为战死,再结合安史之乱后相关史实,可知朝廷缺乏有效平叛策略,故C正确;表格信息无法判断政治中心转移,且唐朝政治中心一直在长安,故A错误;材料只能体现节度使的更换,无法体现藩镇割据的局面,故B错误;根据表格,朝廷的节度使频繁更换,可知朝廷在战场上是被动的,故D错误。7唐代中央重视向地方民众核实地方官员的政绩;允许地方乡族势力关注地方官员去留或直接干涉地方官员的任免,也可以“诣阙”请求官员去留。这些举措A有利于基层社会秩序稳定B保障了国家权力在乡村的渗透C导致地方官员权力的萎缩D有效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答案】A【详解】唐代中央重视对

8、基层官员的考核,并允许地方地方乡族势力反馈对地方官员去留的意见,这些都有利于稳定基层社会秩序,故选A;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不能体现地方官员权力的缩小,排除C;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8隋文帝时,朝廷在门下省之下设殿内局分管皇家事务。隋炀帝时将殿内局扩大为殿内省,独立于门下省之外,自此,门下省成为纯粹的政府机关,为国家服务。此举A强化了皇家的独尊地位 B体现了国家治理的专业化倾向C推进了国家的廉政建设 D提高了隋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答案】B【详解】据题意可知,隋朝时期,门下省从分管皇家事务演变为纯粹的政府机关,为国家服务,由此可知这反映了国家治理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故选B;门下

9、省职能的变化不能体现强化了皇家的独尊地位,和国家的廉政建设无关,排除AC;仅根据门下省一个部门职能的变化无法说明隋朝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提高,排除D。9在唐代,文人进身仕途除了参加朝廷举行的科举考试外,通过“干谒”即达官贵人、朝廷重臣或是社会名流的举荐而入仕,也是科举制的重要途径。这表明唐代A深受汉代察举制影响B科举制度的高度成熟C排除了世家子弟入仕D人才选拔的灵活多样【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唐朝文人进身仕途除了科举考试还可以通过名人推荐的方式,这可以看出唐朝选拔人才方式灵活,故D正确;材料与汉代察举制无关,故A错误;通过材料无法判断科举制度高度成熟,故B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唐代人才选拔范围,

10、故C错误。10唐代宰相多来自世家大族;而五代宰相出身却复杂得多,有出身行伍、官吏、幕僚、寒门甚至家奴等,进士出身者在整个宰相群体中超过了半数。这一变化反映出A社会阶层的流动B中央集权的弱化C商品经济的发展D市民文化的兴盛【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唐代宰相多来自世家大族;而五代宰相出身却复杂得多,有出身行伍、官吏、幕僚、寒门甚至家奴等,进士出身者在整个宰相群体中超过了半数”可知,由唐朝到五代,宰相的出身由世家大族为主到日益多元化,特别是进士出身者超过了半数,反映出科举制等因素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所以A正确;宰相出身的变化不能说明中央集权的弱化,所以B错误;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材料内容无关,所以C

11、错误;市民文化的兴盛与宰相出身的变化无关,所以D错误。11唐代的皇帝在开科诏令和策试题目中每每自谦德薄才寡,坦言施政失误,国家危难,恳请考生帮助自己。士人参加科举策试或私下模拟策试,都直言不讳地批评时弊,提出应对方案,其参政议政资格一经报名参加科举考试便自动获得。这表明唐代A封建专制皇权出现弱化B科举成为入仕的主要途径C官员文化素养普遍提高D政治开明有利于人才选拔【答案】D【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的皇帝和士子之间形成了相对融洽的关系,才出现了皇帝下诏求策、士子以策论解决问题,这种形式上相对开明的政治氛围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故D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皇权受到限制,A项排除;材料主旨并非科举制的地位和作用,B项排除;材料无法说明官员的文化素养得以普遍提高,C项排除。12“夫纠察之官,是持邦宪,耳目之任,以司君听。”据下表可知,唐代时代監察官事迹唐高祖万年县法曹孙伏伽诚直,指陈得失,无所回避,被提拔为侍御史唐太宗侍御史张行成“纠劾不避权威”为官员所忌惮唐代宗苏州刺史李栖筠觐见代宗“敷奏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