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论语》十二章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论语》十二章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论语》十二章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论语》十二章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语十二章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2.理解、整理、归纳本文重要的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3.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理解本文所讲的立身处世之道,思考它们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提升自己的修养。知人论世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却又无

2、人重用的闲人, 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 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论语写作背景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 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 春秋末,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 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 论语1.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2.

3、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3.“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论语二十篇: 学而为政八佾 里仁公冶长雍也 述而泰伯子罕 乡党先进颜渊 子路宪问卫灵公 季氏阳货微子 子张尧曰孔子是儒家创

4、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就是“爱人”,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在教育上,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在品德方面, 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5、。第一章文本探究第二节全文分析章1.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饱:饱足 安:安逸 敏:勤勉 而:表并列 就:接近、靠近 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而:表顺承 正:匡正,端正 已:通“矣”特殊句式:敏于事而慎于言(状语后置句)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行事勤勉,言语谨慎,接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就可以说是好学了。”孔子认为君子“好学“的标准是什么”? 君子要安贫乐道,克制物欲,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 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排除干扰)、 “敏于事而慎于言”(实践锻炼), “就有道而正焉”(虚心请教) 才

6、算达到“好学”的要求。 君子应安贫乐道,谨言慎行,重精神轻物质。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 孔子说:“君子谋求的是道而不去谋求衣食。耕作,常常会有饥饿;学习,往往得到俸禄。君子担忧是否能学到道,不担忧贫穷。”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章2.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y) 而:表假设,如果 如何:把怎么样,对怎么办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7、 八佾:佾,行列。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试简要分析“仁”和“礼”“乐”的关系。 礼即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有序则不乱; 乐即抒发情感,使情绪得以纾解,促进社会和谐。 仁是礼乐制度的基础,一个人如果内心不仁爱、善良,他会怎样对待礼仪制度,怎样对待音乐呢? 由此可见,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仁是内在核心,礼乐是外在表现。 本章突出“仁”在礼乐中的重要性。阐明仁和礼乐的关系子贡曰

8、:“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 (孟子公孙丑上) 子贡说:“看见一国的礼制,就知道它的政治;听到一国的音乐,就知道它的德教。章3.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道:道理、真理。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 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可以了。”成语“朝闻夕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凸显了作为志士仁人对于生命意义的定位)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真理”具有怎样的态度? 这里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也是“朝闻道

9、,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执着追求真理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周游列国时在郑国和弟子走散了,孔子在城墙东门旁发呆等着弟子们,弟子们也在寻找孔子。子贡回来告诉孔子说,他在寻找夫子的时候有个郑国人告诉他:“东门有人,其颡(sng,额)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公孙丑上 真理所在之地,即使有千军万马的人来阻拦,我也要勇往直前。章4.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成语积累 见利忘义: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 孔子说:“君子知晓的是义,小人知晓的是利。”孔子

10、认为君子与小人在“义利观”上应该有什么不同? 义:原指“宜”,即行为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从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君子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 在道义和利益的取舍上,君子更重视道义,而小人更注重利益,运用对偶、对比的手法强调了对义和利不同的认识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子曰: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心怀的是仁德

11、,小人则怀恋乡土;君子关心的是刑罚和法度,小人则关心私利。”章5.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贤:形作名,贤人,有贤德的人。齐:形作动,看齐。而:表顺承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省:反省,检查。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想着与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这样的缺点)。” 见贤思齐、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方法。见贤思齐,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学习,努力向他靠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已哪些地方还有欠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已。 经常反省自已,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这句话反映出孔子的什么思想? 君子

12、要善于反省,见贤思齐 从学习的方法和心态的角度,点明人要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章6.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质朴兼备,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引申:性情太过直率就显得粗鲁,太过讲究礼仪就显得虚伪,性情礼仪兼备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

13、 孔子这里说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执两用中。 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不可分离。孔子认为只有两者配合得当才是完美的。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浮夸和虚伪,注

14、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所以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章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士:读书人。 而:表并列。 以为:把作为。 已:停止。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们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把实现仁道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一直到死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士毕生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从精神状态的角度出发,点明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

15、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实现仁道是漫长而艰巨的。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当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坚毅刚强,为此奋斗终生。运用双重否定和反问句的形式,增强语气。士要以“仁”为己任孔子表达了士人要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章8.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ku,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hn)平:形作动,填平。 平地:填平洼地 虽:古义:即使。 覆:倾倒。孔子说:“好比积土堆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其咎在己)。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但继

16、续推下去,那也是我自己在往前努力(进益在己)。”孔子用比喻和散句,说明做事不可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进退的责任在自己而不在别人。这句话蕴含了哪些做事和学习的道理? 君子做事要持之以恒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个比喻(垂成之际易懈怠,初始之时易畏难),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做成任何一件大事,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世,除了有明确的目标以外,都应自觉自愿地坚持下去。只有坚持下去,才能积土成山,最终达于成功。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留下终身遗憾。当前还是当止,以儒家强调的道义为准则。章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7、子罕)知:通“智”,智慧、聪明。 者:的人孔子说:“聪明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他明达事理,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行忠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会令人感激,人际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真正的勇者不在于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来临时,能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智者”为何“不惑”,“仁者”为何“不忧”,“勇者”为何“不惧”?请谈谈你的看法。“智仁勇”是君子的三种美德章10.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18、,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复,使动,使归复于 由:依靠。 礼:名作动,合乎礼 斯:这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实践仁德靠的是自己,难道要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行仁德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颖,请允许我实践这些话吧。 “仁”从某个基本面上讲,是礼的内在化和自觉;礼显然不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但是礼是社会人生所必须的;拥有仁德,关

19、键在自己,自己不追求,自己不努力,再好的目标也等于零。 仁就是克己复礼,克己对内,复礼对外,这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也是孔子的毕生追求。 运用排比,点明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内心向仁,行动合礼。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仁”的这一回答? 克己复礼为仁章11.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行:奉行,实践。 其:大概,表示推测、估计。恕:体谅,推己及人,以仁爱的心待人。 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去实践它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所不想要的任何事物,就不要施加给别人。” 这也是孔子对践行仁的原则的表述:恕道。 在孔子看来,“恕”这个

20、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而“恕”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它是“仁”的内涵之一,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 人活于世,要学会相互理解,要设身处地地看待问题,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只有多替别人考虑,别人才会把你的事情放在心上。只有这样做了,人际关系才会和谐。“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何关系,这段话与孔子的“仁”又有何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里仁)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

21、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忠:尽己心以待人 恕:推己心以及人章12.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那诗呢?学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讽刺时政。近可以用于事奉父母,远可以用于事奉君王,还可以多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孔子很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这段文字全面而精确地概括了诗经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认识价值。 孔子“兴观群怨”说肯定文学的观察社会、干预生活、修养身心、治国养家的作用。 一是诗教,兴、观、群、怨以修身;二是诗用,事父事君以治国;三是诗识,鸟兽草木以致知。 运用反问和排比的手法,详细而全面,语气更强。学诗的重要性本文分别用哪些方法阐述了哪些观点? 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在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孔子关于君子人格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在思想道德修养、读书育人、为人处世等方面对后人都有很好的启发意义。主题归纳“己所不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