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单元来了课文怎么上_第1页
小说单元来了课文怎么上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18 -小说单元来了,课文怎么上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首次出现“正经”的小说,在五年级下册,是“四大名著”。这是最合适的篇目数、最合理的方案,也是最合算的选择。四篇课文,分别以“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为名,组成一个单元,其教学需各寻其法、各得其味。关键词:古典名著;小说单元;四大名著一、首次出现的小说为什么是“四大名著”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首次出现“正经”的小说,在五年级下册。小学生接触小说的时间有早有迟,但如果在这之前还没有阅读过小说,有些不可思议。为什么教材直到五年级下册才出现小说?这是因为,学生经过四年半的学习,有了一定的阅读经历、阅读经验,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

2、策略,比如认识的字多了,比如学过古诗词多少接触过“古文”,比如学过比较长的记叙性文字。這很重要。这些铺垫,使得小说单元的到来,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换句话说,一年级就出现小说,或是到了五年级还没有出现小说,都是不够合理的。小说是“语文”的一个重要门类,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文体,肯定要出现,必须要出现,迟早要出现;但要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这就像一台戏中,一个重要人物出场,必须有理由、有烘托,而且盛装。当然,小说首次出现在五年级上册,也不是不可以,但不能再早于此;也不能太迟,比如迟于六年级上册。太早,学生理解不了;太迟,小学阶段时日不多,后面再安排小说,就不那么从容。为什么教材首次出现的小说是“四大名

3、著”?“四大名著”的说法,以及“四大名著”由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组成,既是约定俗成,也是官方认定。如果有人说“五大名著”或者“三大名著”,不是哗众取宠,就是数学没学好。“四大名著”作为教材首次出现的小说,有十足的理由。第一,这是最合适的篇目数。语文教材的一个单元,一般由四篇文章组成。这样的基本架构,既考虑到单元整体设计,有足够的空间,也与课程、课时安排有密切关系。“四大名著”,正好是“四”,仿若天成。第二,这是最合理的方案。教材中首次出现的小说,是学生第一次面对课文意义的小说,“上”哪几部小说,很有讲究。“上”外国小说,自然不合适中国语文教材首次出现的小说,是巴尔扎克、雨果、莫泊桑、托尔

4、斯泰的作品,即使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发,也不会如此。“上”中国的现当代小说,也不合适要与“首次”的分量相匹配。有人或许会说,鲁迅可以。当然,鲁迅不是不可以。但即使鲁迅可以,要找到与鲁迅和鲁迅作品相当的作家及其作品,组成一个“四篇”的单元,作为小说“首次”出现,也不容易。且不谈鲁迅小说的厚重与复杂,小学生难以读明白,仅从纯技术角度看,把鲁迅的小说挑出来,组成一个小说单元,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也难以做到,更不要说放在“首次”的位置。倒是有一篇故乡,前半部分可以节选成少年闰土。教材研发者将其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最后一个单元。但这个单元,主题不是鲁迅的小说,而是鲁迅,或者说关于鲁迅。巴金、老舍、

5、茅盾、曹禺呢?不可否认,他们的作品艺术成就高,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高,但他们和他们的作品,还谈不上人尽皆知。即使“知”,很多也是知其名而未知其文,何况曹禺的主要成就还不是小说。即使认定他们分量够,也不好操作。因为很难在他们的作品中,找到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好玩”的篇章。第三,这是最合算的选择。“四大名著”是长篇小说。要进教材,需要节选。长篇小说容量大,社会背景深厚;节选,相当于从大河中舀一瓢饮。小学生既学了“当下”的节选,也为今后的继续学习先行了一步,这就如同高手“布”了一子。岁月漫长,他们将来还会不断地遇到“四大名著”,不限于教材,也不限于求学生涯。我们完全能想象得出,教材研发者为首次出现的小说

6、,应由哪些作品组成一个单元而绞尽脑汁的情景。四大名著,家喻户晓;四大名著,名副其实;四大名著,并不陌生学生在此之前或多或少都接触过,比如图画、故事、影视等。这就是教材的“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教材是折中、妥协但又不失坚持、理想的产物。教材很包容,也很执拗;很温和,也很坚定;很朴实,也很华丽;很内敛,也很恣意;很世故,也很率真;很骨感,也很精神。教材出人意料,又在意料之中。二、第一个小说单元为什么选这四个故事“四大名著”,分别以“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为名,鱼贯而入五年级下册,组成一个单元。这一单元,很漂亮,也很厚实,很整齐。长篇小说很“长”,只能节选或改写。长篇小说的故

7、事、人物众多,要选出一个并且只能选一个,而且“舍我其谁”、难度适宜、篇幅相当,是不容易的。看草船借箭。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千里走单骑”“煮酒论英雄”“周瑜打黄盖”“蒋干中计”“挥泪斩马谡”“空城计”等故事家喻户晓,为什么选“草船借箭”?首先,三方聚首。既是“三国”,三方老大必须都在现场。以此为标准,很多故事哪怕精彩绝伦,都得割爱。“草船借箭”,曹操、刘备、孙权都在。虽然孙刘组合,但两者各怀异志、貌合神离,属于“紧急抱团”。危机一过,分崩离析。这既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天下大势,也是“分中有合、合中有分”的权宜之计,充分说明三国的组合都是利益集团,并非“为了一个共同的革

8、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其次,位置重要。三国演义故事多如牛毛,但用关乎全局的标准衡量,当首推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分水岭。其一,之前战场主要在北方,曹操是唯一重要的人物;之后战场推向了更为广阔的南方,刘备、孙权的分量大增。其二,赤壁之战,曹操大败,从而基本确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而赤壁之战的点睛之作,就是“草船借箭”。看景阳冈。水浒传中也有许多故事可选,但选“拳打镇关西”“风雪山神庙”“智取生辰纲”,场面都太芜杂,需要交代的内容太多;选“血溅鸳鸯楼”“误闯白虎堂”,是不可想象的;而“武松打虎”,无论场面还是人物关系,都很单纯,而且“干净”没见一滴血,打杀的也不是人。看猴王出世。西游记故事多,但精

9、彩、独特的故事不多,而且大部分发生在取经之前。踏上取经路,故事就走进了套路:师徒不停地被抓,孙悟空不停地逃脱去搬救兵,天神不停地出手降妖。相比较而言,“猴王出世”在小说的开头,不知道“前世今生”也无伤大雅,而且情节简单、故事完整,篇幅裁剪之后正好。看红楼春趣。红楼梦那么多故事,真正能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非常少。幸亏大观园里放了一回风筝,一群少男少女又只顾了热闹,忘了谈情说爱。这个故事,在红楼梦中并不特别重要,但难得。假如没有这个故事,选什么?选“黛玉葬花”恐怕早了,也确实早了。四个故事的顺序也有讲究。如果按学生對四大名著的熟悉和喜爱程度排行,顺序应该是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但是,三国演义是

10、“改写”,其余三篇是“选”,性质不一样,所以,让另类的三国演义打头不能殿后,否则就在红楼梦之后了。“三国”与“水浒”总是相提并论,水浒传趁机提前一步。千万不要以为有关“顺序”的分析是牵强附会。既有顺序,就有标准和规律,否则,为什么不把草船借箭放在末位,不把单纯、活泼的红楼春趣放在首位呢?教材研发者没少花心思,心思花得也值。有三点遗憾。第一,解释不完整。四篇课文的第一条解释,都只说根据第几回改写,或选自第几回,为什么不把“回”的标题写出来呢?把“本文根据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相关内容改写”,换成“本文根据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相关内容改写”;把

11、“本文选自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换成“本文选自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举手之劳,却能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故事的完整性。而且,章回小说的标题,是值得注意的。第二,标题不统一。四篇小说,最好的标题是“景阳冈”。这个标题,借鉴中国传统剧目的特点,交代了环境,也不“剧透”,更避免了“当时打虎”与“当下保护动物”的尴尬。如果以“景阳冈”作为标题的标准,猴王出世用“花果山”尚好,但草船借箭用“赤壁”,红楼春趣用“红楼”或“大观园”,就显得大而无当。第三,改写不理想。草船借箭,完全可以和另外三篇一样,用“选”而不是“改写”,但教材研发者“改写”了。改写的理

12、由,当是让学生在进入“白话文”之前,有一个过渡,从现代文故事开始,不显得突兀。其实,学生完全不会有什么障碍。一定要改写,也不是不可以,但要改得精当。只可惜,呈现在教材里的草船借箭,生机与韵味全无,味同嚼蜡。“名著”的改写,第一要看为什么改写。比如,单纯介绍故事,像一些青少年版或普及版的读物,可以改。第二要看怎么改写。改写是一项极为严肃和认真、极需要水平和策略的工作,要随其起伏、抓其要领、得其精髓、保其风格。三、“四大名著”怎么上(一)草船借箭怎么上?先分析草船借箭的文本,几处改写有待商榷。举例说明:第一,开头“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这句话定性了。谁说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的?只问一句:如果诸葛

13、亮是东吴的丞相、周瑜的军师,周瑜会妒忌吗?第二,文中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原文“曹军即日降至,若候十日,必误大事”。“既然就要交战”,这一句把“曹军”弄丢了这个对手不能丢。“即日”有当天、最近几天的意思,也不能丢。如果一定要改,也应该改成类似“曹操的兵马这几天就到”。第三,文中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周瑜明明说“军中无戏言”,需要改吗?如果一定要改,也应该删诸葛亮的回答,让课文这样呈现:“军中无戏言”,“愿纳(立)军令状”。第四,文中诸葛亮吩咐军士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原文是“谢丞相箭”。江上呼喊,要让曹操听到,声音必须既高又“拖”:“谢谢曹丞相的箭”军

14、士们肺活量再大,也会憋死。喊“谢丞相箭”呢?气壮山河!第五,诸葛亮解释为什么“借”到箭,考虑篇幅,可以不说,但诸葛亮见周瑜,却万万不能省略。少顷,孔明入寨见周瑜。瑜下帐迎之,称羡曰:“先生神算,使人敬服。”孔明曰:“诡谲小计,何足为奇。”这段话,为什么省略?或许是怕与开头的“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相冲突。但这是万万不能省略的。有这句话,“草船借箭”才“完整”,周瑜和诸葛亮才“完整”。而且,诸葛亮也有弦外之音:将军,我做我的事,下面就拜托了!所以,这一回的标题是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箭“借”到了,离“发”出去并且“中”,还需待时日、费工夫。还有,“到雾散时,诸葛亮下令返回”,原文是“待至

15、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即使“日高”可以省,“急”也不能省。说教材的不足,并不是藐视教材,而是对教材的敬重。教材使用者不能迷信教材,教材研发者也必须时时审视教材。有待商榷的改写,如何贴合原著,更考验教者的智慧。回到草船借箭怎么上。第一,明确写谁。小说是写人的。这篇写的是诸葛亮。第二,明确写法。写周瑜、鲁肃,写曹操,但他们在这里是次要人物。写他们,是为了写主要人物诸葛亮,是对比写法。第三,明确关键词。“草船借箭”,为什么是“借”而不是“骗”,不是“智取”?在“草船”与“箭”之间放一个“借”字,在个人生与死关头放一个“借”字,在孙刘与曹操之间放一个“借”字,在“国家”存与亡之际放一个“借”字,

16、真是举重若轻、风轻云淡。这一个“借”,只有诸葛亮配得上。第四,明确过程。诸葛亮在鲁肃面前点破周瑜的得意之作“蒋干中计”可惜课文中被“省略”了。周瑜觉得诸葛亮绝非凡人,将来会是祸害,“此人绝不可留”。周瑜不能明杀,只能借机。于是,有了商议军事,也就有了诸葛亮“大江之上,以弓箭为先”,有了周瑜“军中无戏言”、诸葛亮“愿纳军令状”,有了曹操懊悔不已这一切,都在诸葛亮的设计之中。周瑜“借机杀人”,诸葛亮“草船借箭”,都是“借”,诸葛亮赢曹操在计谋,赢周瑜既在计谋,更在格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

17、都付笑谈中!”如此,上完草船借箭,我们的耳边才会萦绕这样的悲壮沧桑之歌。(二)景阳冈怎么上?景阳冈这个课文题目,我是很欣赏的。景阳冈是地名。以地名为题目,有氛围,让人全身一紧,仿佛“那一阵风过”;很含蓄,有韵味,冈上冈下,何止一人一虎?酒旗迎风,夕阳西下,草木有声。章回小说是古代文学的一种。将小说改编成戏剧,以地名为剧名的,屡见不鲜,比如长坂坡武家坡淮河营十字坡野猪林。即使现代京剧芦荡火种,也最终定名为沙家浜。最关键的是,以“景阳冈”为题,不影响“武松打虎”。回到景阳冈怎么上。先设想一下,假如课文直接从“那一阵风过处”开始,是否成立?我以为,除了个别词句需做必要的调整之外,没有问题。武松打虎,

18、有打的过程、方式和结果,是完整的一件事。既然这样,为什么在这之前要用大段的文字说武松喝酒、上冈呢?还是设想一下,武松如果没有喝酒,不是自己上冈,而是直接把他空投到景阳冈上,他会打虎吗?即使是好汉武松,打虎也是非正常行为。要让非正常成为正常,需要有充分的理由。说白了,就是要让武松这个根本不想打虎的人,一步一步“上”冈。酒家是施耐庵安排的。酒家不知道武松不知道有虎天底下的人都知道,这位客官怎么可能不知道呢?他一定这么想。所以,他按常规,一碗一碗一碗,给武松筛酒。“三碗不过冈”,并不是喝了三碗才不过冈。“三碗”是上限,身子弱一点,半碗都上不去,不要说“过”了。武松到了“上”限,但这不是他的“上”限。

19、他是武松,所以,又“上”三碗,还“上”三碗,再“上”三碗,最后“上”六碗,计“上”十八碗老酒,加“上”四斤熟牛肉。这么大的酒量、饭量,是说武松并非常人,是要让他“上”去。假如他酒量饭量“上”不去,“上”去了也打不了。酒名“出门倒”,是施耐庵取的,为武松当堂不倒找到理由倒了就“上”不去了。但十八碗过后,“出门”也不“倒”,直到“上”去了才有反应,更是说武松非一般的好汉,也为他打虎找到了胆子他如果神志清醒,必定一溜烟下去了。“告示”也是施耐庵安排的。酒家喊走出酒店的武松回头看“官司榜文”,武松本来就烦他多嘴,怎么可能信他,所以不过脑子,说“便真个有虎,老爷也不怕”。假如他知道冈上真有虎,估计他宁可

20、喊酒家老爷,也断然不会“上”。半路上,武松看见树皮上刻“两行字”。他非但不信衙门的公文怎么可能刻在树皮上,而且很自信地“洞穿”了酒家的“诡诈”。当“印信榜文”映入醉眼,武松第一反应是退,第二反应是退回去怕被耻笑,“存想了一回”,“上”来的酒劲让面子下不去,“怕甚么!且只顾上去,看怎地!”武松在这里的犹豫与侥幸,说明了他是条好汉,但好汉也是人。武松就这样,被施耐庵“撺掇”上冈。他面对的,已经是两个“冈”,一个是三碗不能过的,一个是六个时辰和单身不许过的,难度翻了一番。而且,因为酒劲发作,他跑不掉。没有前面这些絮絮叨叨,武松怎么可能在冈上?接着再说虎。“吊睛白额大虫”受施耐庵派遣,来到景阳冈上。现

21、在,它“又饥又渴”。“又饥又渴”是老虎持续了好几天的状态。这很重要。在“坏了二三十条大汉性命”之后,大家没有绝对把握,坚决不过冈,搞得老虎多日没进食,“又饥又渴”,不得不把晚上捕食的习惯改变为不分昼夜。这既印证了酒家的规劝,也增大了武松的危险。“又饥又渴”的老虎,终于见到食物,被彻底激励,憋足劲,一扑、一掀、一翦。设想一下,如果老虎不是一连几天“又饥又渴”,三招过后,虎劲虽然要泄一半,但不至于那样不堪。老虎如强弩之末,武松的酒肉正好转化成能量。在“惊”“闪”“躲”“闪”“慌”之后,偉大的打虎,正式开始。武松打虎,关键在“打”。相传,施耐庵为了写好这一段,骑在板凳上边打边找感觉。他并不知道虎能不

22、能被打死、什么时候被打死,所以不停地打。“手脚都疏软了”,才不得已停下来。他打出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不禁替武松后怕,生怕“又跳出一只大虫来”,慌忙安排武松趁着刚黑的天色,“一步步挨下冈子来”。不可能发生的事发生了,是因为“铺垫”;很难写好的事,写好了,是因为“真实”。酒店里,事情靠对话交代,清楚而风趣;酒店外,情节靠动词推进,扎实而紧凑。店里店外,冈下冈上,打前打后,浑然一体。可能有人会说,这样“上”、“上”这些,学生能懂吗?我以为,课文如此,不讲不行。上课,就是要把这些讲出来,讲透彻。讲了,如果学生听不懂,一定是教师没讲好,没讲对。而且,教师如果不讲这些,想讲什么?(三)猴王出世怎么上?有一节

23、猴王出世公开课,课是怎么上的,我记不得了,只记得教师让学生扮演猴子。五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大部分已经茁壮成长,穿着“猴服”的身材,近似“小狗熊”,把多功能厅的舞台都撑满了。听课教师忍俊不禁。笑的内涵和外延都很丰富,褒的成分不多。学生没听出来,以为是鼓励,更加忸怩。我非常不喜欢这个表演。学生已经过了演猴子的年龄,又没有什么演技,越努力,越让人怜悯。最关键的是,这里根本没有必要“演”。课堂上,任何没有必要表演的表演,都是对课时的浪费、对课堂的亵渎和对学生的伤害。课时宝贵,课堂庄严,学生神圣。回到猴王出世怎么上。一些教师,拿到课文,不由分说地一头钻进去,好像这才是对待课文应有的态度。这不好。拿到课文,

24、不着急进去。进去还不容易?不着急进去才难能可贵。应该跳到题目上。题目往往是一篇课文的制高点,可以居高临下,一览众山小。第一步,“假装”从来不知道“猴王出世”,也没有听过、看过西游记,对着题目,列出问题:1.猴,哪里的“猴”,什么“猴”?2.猴王,猴怎么称“王”,何时称“王”?3.出,怎么“出”?4.世,“世”是什么意思?5.出世,“出世”是什么意思?第二步,结合了解的“猴王出世”、西游记,初步解决问题:1.“猴”在花果山,是“石猴”。2.“猴王”分称王前、称王后两个阶段。与此相对应的,是“石猴”与“美猴王”两个称呼。3.“出”分出前、出后两个阶段。与此相对应的,也是“石猴”与“美猴王”。4.“

25、世”是“猴”世,也是俗世。5.“出世”,既是“出生”,也是“脱离俗世”。第三步,进入课文。因为有了第一步与第二步,第三步便顺理成章。这时候进入,就是拾级而上。课文如何进入,没有统一规定和标准,但决定了精彩还是蹩脚、大气还是局促。任何一篇课文,尤其是经典名著,都应该从大处着眼、着手,否则,容易一地鸡毛,一团乱麻。小说塑造人物,猴王出世塑造“猴王”。这是一只特殊的猴子。它不是父母所生,是从海外名山的一块仙石里蹦“出”的。它是“石猴”,但有生命。这是一只普通的猴子。除了不是“猴生”,不是“肉身”,它与其他猴子并无二样。“普通”是它愿意的。它从来没有炫耀自己的来历,从来没有在猴群里搞特殊,也从来没有在

26、无法无天、无头无领的猴界称王。假如它想登上王位,早就一蹴而就。这是一只灵异的猴子。那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这是一个悬赏。我相信,悬赏里的“为王”,对每一只猴子都是天大的诱惑。但是,“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和“不伤身体”,这几个硬性条件,又让众猴望而却步,因为这需要“有本事”。悬赏“连呼了三声”,石猴跳“出”来了。我听过多位教师上猴王出世,没有人提及“连呼了三声”。这个疏忽是不允许的。为什么要“连呼了三声”?是石猴在等。它不是在等谁“出”,而是等谁都不“出”谁都不“出”,它“出”,它才重要,大家才服帖。水帘那边是什么?没有猴子不想知道。石猴跳出来,是

27、被好奇心激发了。有的教师上课,说石猴一心想当猴王,迫不及待了。这话说得不对。对石猴来说,能不能“为王”一定在其次。它如果想为王,哪里不可以、哪天不可以,会等到悬赏?有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石猴挺身而出,是因为“勇敢”。不对的。石猴做什么都与“勇敢”无关。它有什么敢不敢的?它只有想不想。它凭的是兴趣。这是一只有格局的猴子。悬赏只要“寻个源头”,石猴却找到一个“好所在”,超出了悬赏的要求。它要把猴群带进去,也超出了大家的想法和想象。怎么率领一盘散沙似的猴群,它动了脑筋。所以,它一归来,就大喊大叫:“大造化!大造化!”猴群瞬间被点燃,跃跃欲试,听它描绘“天造地设的家当”。它抓住时机,号召大家“都进去

28、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众猴听得,个个欢喜。众猴进洞,抢东夺西、搬来移去,顽劣的猴性暴露无遗,同时暴露出来的还有胸无大志、不求上进。这不怪它们。它们是猴子,理应如此。石猴与众不同。它找了一个“上面”,“端坐”成面对众猴、君临天下的“局面”。石猴顿时“出”来了。悬赏的兑现呢?群猴忘记了,要家当;石猴没忘,要当家。它先背诵论语,提醒大家讲信用。如果众猴懂,自然知道话的来历与分量,不会不听;如果众猴不懂,更会觉得石猴“有本事”,不敢不听。它又用懸赏提醒,再用现实提醒:“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最后带出关键的一句:“何不拜我为王?”众猴一听,“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自此,猴王“

29、出”世!把“出”讲好,猴王出世才精彩、大气。(四)红楼春趣怎么上?据我个人了解,小学生喜欢“四大名著”的顺序是,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有一次,我参加一个教研活动。组织者公布“四大名著”阅读策略,其中一项是小学生喜欢四大名著的顺序调查。结论和我的一样。我了解的目的,不是要给四大名著排座次、定优劣,我是想从中找到某种规律。为什么西游记排在首位?第一,形象讨喜。第二,情节简单西游记里的故事都不复杂。第三,动作精彩无数的“打闹”。第四,身心自由天上、地上、地里、水里,无处不能往。第五,想象奇特。再细说,小学生喜欢的,更多的是西游记的前半部分。为什么喜欢水浒传超过三国演义?水浒传场面相对简单,事情

30、相对单纯,人物相对集中,形象相对鲜明。为什么红楼梦居末位?因为“不好看”。但是,这个顺序到中学就变了。排在首位的是红楼梦,然后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居末位。一个原因是,他们喜欢过了水浒传,该轮到红楼梦了。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们不再喜欢动辄打杀,更喜欢艺术品位。当然,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一般而言,男生喜欢打闹,女生喜欢文静。小学阶段,男生的喜好带动了女生。到了初中,尤其是高中,男生逐渐在乎女生。这里有心理原因,也有生理原因。我说这些,是想表达,红楼梦在小学阶段的选文,很不容易。不选肯定不行。尽早让学生接触这部伟大的作品,是教材的职责和使命。因此,红楼梦不仅要选,还要选准、选好。红楼春趣来了。我以为,红楼梦的一个伟大之处,不在写什么,而在怎么写写什么都好。贾府里如果“掼蛋”,曹雪芹也会用豪华灿烂的笔墨,写出传世的诗情画意。当然,如果“好看”是指波澜壮阔的场面、惊心动魄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