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的运输课件_第1页
食品的运输课件_第2页
食品的运输课件_第3页
食品的运输课件_第4页
食品的运输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食品的运输课件食品的运输课件主要内容一 食品的运输 二 加工和处理速冻食品 三 处理措施2主要内容一 食品的运输4一 食品运输(一)运输: 1、用于食品运输和贮藏的工具(如船只、飞机、火车、卡车、货物集装箱或拖车)和容器,从设计、制造到维修、清洁,以至使用都必须防止食品被污染。 2、最终产品在运输和贮存过程中必须冷藏,以使致病微生物体的存活率降到最低。运输和贮存最终产品的温度应保持在4C。鲜鱼或非冷冻鱼产品应在-1C 至4C间保存。冷冻产品的温度应保持-18C或更低。为使鱼的质量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冷冻温度应为-26C 。 3、冷藏设施(如运输车辆、贮藏库)应配备温度测量装置,最好是记录式温度

2、计。如果无法做到,应配备最高/最低温度计。3一 食品运输(一)运输:5(二) 贮存责任:1、在产品贮存或处理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变质和腐乱,防止损害和污染(如先进先出库存周转原则)。2、落实有效的回查和召回制度,以应对食品安全危害。3、定期检查召回制度。4、应存有能够充分反映产品信息、计划及运作控制的书面记录。水质和供应记录温度控制记录设备维修记录较准记录卫生记录虫害控制记录销售记录5、在召回时,必需正确识别产品。6、所有产品必须标以“在某日期前使用”和“冷藏保存”的字样。4(二) 贮存责任:6(三)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权与责食品生产者或制造商:与运输商就运输时具体的食品安全控制程序进行沟通;保证食

3、品安全;确保运输前,食品温度适宜。运输商或销售商:施行适当的清洁与消毒程序;确保高效且安全的区分不同货物;运输过程中按要求控制温度;确保运输期间,食物产品摆放正确,避免散落或其它事故发生。食品接收者(加工商、批发商、分销商、零售商、食品服务企业):确保食品在运输期间安全,并保持适当的温度。5(三)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权与责7(四)运输车辆1食品运输车辆的设计、制造和使用:防止食品遭受污染和掺杂。6(四)运输车辆1食品运输车辆的设计、制造和使用:8良好运输操作准则C. 食品运输车辆的温度控制:运送需要温度控制的食品,以防止因温度不当对食品安全造成的危害。制冷系统:机械制冷与冰镇产品7良好运输操作准则

4、C. 食品运输车辆的温度控制:9良好运输操作准则C. 食品运输车辆的温度控制:车辆隔热:8良好运输操作准则C. 食品运输车辆的温度控制:10良好运输操作准则C. 食品运输车辆的温度控制:空气温度监测:监测所载冷冻食品的空气温度监测所载冷藏食品的空气温度9良好运输操作准则C. 食品运输车辆的温度控制:监测所载冷冻食良好运输操作准则C. 食品运输车辆的温度控制装货时应确保货物周围有充足的空气流动:凹槽板防水壁供空气流动的空间制冷系统10良好运输操作准则C. 食品运输车辆的温度控制凹槽板防水壁供空良好运输操作准则C. 食品运输车辆的温度控制:装货前所出货品的初始温度:11良好运输操作准则C. 食品运

5、输车辆的温度控制:13良好运输操作准则D. 新到食品及包装材料:确保在接收和包装材料前,不致出现温度事故和/或产品受污,并防止卸货和贮存时食品受损、受污和掺杂。产品温度测量:12良好运输操作准则D. 新到食品及包装材料:14良好运输操作准则D. 新到食品及包装材料产品温度测量:13良好运输操作准则D. 新到食品及包装材料15良好运输操作准则 (加拿大食品检验体系实施小组) D. 新到食品和包装材料:准则第4.0款(续)检验并贮存食品和包装材料:14良好运输操作准则 (加拿大食品检验体系实施小组) D. 良好运输操作准则E. 先前货物及先前清洁的记录:食品运输商须保存记录。食品运输商须存有每辆食

6、品运输车辆的三项最近记录:先前运输货物运输量清洁方式以前货物的完备记录应保存24个月。15良好运输操作准则E. 先前货物及先前清洁的记录:17良好运输操作准则F. 运输散落与抢救食品运输过程中发生散落,应采取的措施:所有可能受到危害的食品都应予以丢弃,且丢弃时应确保此类食品不会被人食用。任何能被抢救并供人食用的食品,都应逐项列记,并储存在安全之处,等待管理部门审批进行抢救后出售。16良好运输操作准则F. 运输散落与抢救18良好运输操作准则G. 运输途中所采取措施的记录:发货商、运输商和接收商必需能提供出所采取措施的文字记录。它是确认风险评估和查实食品安全法规遵守情况的重要依据。文件资料包括:食

7、品运输单位数量先前所载货物信息温度/时间记录清洁证明运送后的24个月内,记录可随时供核查。17良好运输操作准则G. 运输途中所采取措施的记录:19良好运输操作准则H. 培训:让食品运输车辆驾驶人员认识到本准则所规定职责的重要性。18良好运输操作准则H. 培训:20食品法典19食品法典21加工和处理速冻食品操作准则 A. 产品质量:装货、运输和卸货不会导致产品质量变化,只要这期间的温度保持在推荐温度水平。如果运输到达时的产品温度高于推荐值,应该立即降温,直到达到推荐值,而不应拒收。尽管此类产品的保存期也许会有所缩短,但其质量并不一定会变坏。对此类产品进行进一步处理时,应向对口管理部门咨询。20加

8、工和处理速冻食品操作准则 A. 产品质量:22加工和处理速冻食品操作准则B. 装货、卸货和运输:从运输设备上装、卸速冻食品时,须尽可能迅速。在装货过程中,应停止运输设备上的风扇。对送往各目的地的速冻食品进行选择与分类,应在离开冷藏室之前完成。运输设备在某目的地还未完全卸除货物前,就应准备好装货的顺序。21加工和处理速冻食品操作准则B. 装货、卸货和运输:23加工和处理速冻食品操作准则B. 装货、卸货和运输(续):装运速冻食品的运输设备,要确保所装货物的前部、后部、顶部、下部及两侧制冷空气都能自由流动。22加工和处理速冻食品操作准则B. 装货、卸货和运输(续):24加工和处理速冻食品操作准则C.

9、 产品温度:运输设备中的制冷装置通常是为保持所装货物温度而设计的。在一定时间内,该装置的制冷能力不足以降低货物的中心温度。但是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对表面温度升高进行补救,只要外部热负荷未超标,空气可以自由流通,以及制冷空气得以完全分散。如果对速冻食品进行处理时可能到温度的上升,建议在装货前对产品降温。装卸货物时的温度测量最好在车内货物包装所放置的大致相同位置处进行。23加工和处理速冻食品操作准则C. 产品温度:25加工和处理速冻食品操作准则C. 产品温度(续)检查产品温度不应延缓装货和卸货时间。应由发货商和承运商,或者承运商和接收方,在同一时间,在将贮存产品或以前贮存产品的冷库环境条件下,对同一

10、取样货物进行产品温度检查。如果当事各方取得一致,产品温度可由测量的包装表面温度代替。而一旦对此有争议,只有对产品温度进行测量才有效。24加工和处理速冻食品操作准则C. 产品温度(续)26加工和处理速冻食品操作准则D. 运输设备:运输设备应隔热,并应确保运送期间能够保持建议温度。运输设备应在装货前事先冷却。装货前,应对解冻循环功能进行观测。运输车辆应装备适当的温度测量装置,以记录车内的空气温度。该装置的刻度盘或数据读取元件应挂在车外容易看见的位置。25加工和处理速冻食品操作准则D. 运输设备:27加工和处理速冻食品操作准则E. 装货与卸货设施:仓储式冷藏库应为冷藏运输设备提供足够的货物进出口(如

11、舷门,月台门封等)以使设备和冷藏货物受到的热负荷最小,从而使产品温度的升高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如果没有供装卸货用的舷门或月台门封,可用塑料条状门帘或类似保护装置,以防止过热和潮湿空气进入。装货或卸货过程中,不论因何种原因中途停止,运输设备的门始终要保持关闭。26加工和处理速冻食品操作准则E. 装货与卸货设施:28加工和处理速冻食品操作准则F. 从某仓储式冷藏库到另一仓储式冷藏库的运输途中,冷冻食品的温度:在装货前,应事先给车辆降温至+10C。允许产品温度升至-15C,但在运送途中或交货后,任何产品出现温度高于 -18C,都应尽快降至-18C。运输途中,应经常检查温度,采用从车辆外部可看到的

12、记录货物温度方法。27加工和处理速冻食品操作准则F. 从某仓储式冷藏库到另一仓储加工和处理速冻食品操作准则G. 从批发商仓库到零售店运送途中的冷冻食品温度:在运送途中,尽可能减少产品温度高于-18C情况的出现,并且在任何情况下,产品包装温度最高都不能超过-12C 。交货时,如果出现产品温度升高,必须在交货后立即降至-18C。如果无法做到,该产品应尽快售出。28加工和处理速冻食品操作准则G. 从批发商仓库到零售店运送途中加工和处理速冻食品操作准则H. 零售过程中的冷冻食品温度:应将所售的速冻食品置于配有温度计的冷藏柜中,温度保持在-18C。产品温度短期内升高是可以接受的,但产品包最热处的产品温度

13、不能高于-12C。避免冷藏柜所陈列的商品接触热空气流和一般的幅射热(比如,应免受阳光直射,强灯光照射,或加热器直接影响)。29加工和处理速冻食品操作准则H. 零售过程中的冷冻食品温度:3加工和处理速冻食品操作准则H. 零售过程中的冷冻食品温度:(续)夜间或周末应对冷藏柜有所遮羞。设置解冻循环功能时,应尽可能使解冻避开营业时间。冷藏柜中的物品存储不能超过承载线。所存货物应注意轮换,以确保按“先进先出”原则销售产品。30加工和处理速冻食品操作准则H. 零售过程中的冷冻食品温度:(各个食品配送系统测量的温度 31各个食品配送系统测量的温度 33从某加工厂仓库发货前,测量的冷冻食品温度采样数量:90平

14、均温度: -16.1C 3.7C温度范围: -20.9C 至 -7.5C32从某加工厂仓库发货前,测量的冷冻食品温度采样数量:9034某批冷冻食品装运设备周围测量的平均空气温度 没有改善空气流通的设计BBCACA-10C-6C-7C-5C0C-14C0C-11C-4C-6C33某批冷冻食品装运设备周围测量的平均空气温度 没有改善空气流通某批发货不同位置冷冻食品温度平均涨落没有改善空气流通的设计13C3C13C5C11C12C13C2C14C横截面 B横截面 C拖车中部横截面 A拖车后部拖车前部34某批发货不同位置冷冻食品温度平均涨落没有改善空气流通的设计1某批冷冻食品发货周围测量的平均空气温度

15、通过牢固的防水壁和标准长度通风道改善空气流动BBCACA-18C-16C-1C-18C1C-16C-11C-14C-12C35某批冷冻食品发货周围测量的平均空气温度通过牢固的防水壁和标准某批发货不同位置冷冻食品温度平均涨落通过牢固的防水壁和标准长度通风道改善空气流通0C13C横截面 B拖车中部5C-2C1C横截面 A拖车前部2C1C5C7C横截面 C拖车后部3C36某批发货不同位置冷冻食品温度平均涨落通过牢固的防水壁和标准长向某食品服务销售单位仓库发货前测量的温度装货板周围空气的平均温度:冬季: 6.4C夏季: 20.5C冷藏食品平均初始温度:冬季: 2.9C夏季: 6.2C37向某食品服务销

16、售单位仓库发货前测量的温度装货板周围空气的平均从某销售单位仓库到几个食品服务销售处的发货过程中记录的温度对10部拖车所装货物中96例冷藏食品进行监测的温度变化(夏季月份):17 例:降低 3 例:无变化28 例:升幅 5C冷藏区冷冻区可移动防水壁38从某销售单位仓库到几个食品服务销售处的发货过程中记录的温度对配送系统中为改善易腐食品温度的处理措施39配送系统中为改善易腐食品温度的处理措施41处理措施 贮存(生产者、加工商、批发商,或食品服务销售商)确保产品离开贮藏室前,温度为建议温度值。尽量缩短产品在装货板或卸货板停留的时间。40处理措施 贮存(生产者、加工商、批发商,或食品服务销售处理措施

17、运输在装货前,事先给运送车辆降温;使用可保持产品规定温度的运输车辆;密封门制冷系统的冷却和加热能力车内底板、顶部、四壁及门的隔热层41处理措施 运输在装货前,事先给运送车辆降温;密封门制冷系处理措施 运输(续)车辆装货时确保货物周围空气正常流通;尽量减少装货或卸货的时间。牢固的防水壁:距离前壁 cm,距离底板15 cm,距离顶部有一个200至325cm2的余地。 底板气流流动面积大:横截面1550 cm2后门上的槽:10 cm 深空气回转两边车壁的间隔带:2.5 cm 深顶部排放管:横截面为1550 cm2空气流出42处理措施 运输(续)车辆装货时确保货物周围空气正常流通;处理措施 零售或食品

18、服务迅速将产品从运送车辆上移入适当的冷藏库中;将产品移入陈列柜前,先降温至建议温度;把产品从冷藏库移到陈列柜时,动作要迅速;在陈列柜摆放物品时,应确保适当的空气流动。对比超负荷摆放货品的陈列柜横截面正确摆放货品的陈列柜横截面43处理措施 零售或食品服务迅速将产品从运送车辆上移入适当的易腐食品的温度测量44易腐食品的温度测量46温度计较准需定期检验温度计。进行较准时,可将温度计浸于一个已知温度的参考溶液中:冰水 (0C)盐水混合液 (-18C 至 -21C)分析级氯化钠和冰的低熔混合液 (-21.4C)读取数据前,应将温度计在参考溶液中放置至少3分钟。45温度计较准需定期检验温度计。47测定产品内部温度温度传感器的嵌入深度,至少应为2.5 cm,或者应为传感器直径的10倍。对单个产品进行温度测量,传感器应事先冷却3分钟。针对冷冻食品,在嵌入温度传感器前,要在产品上钻一个洞。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