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校本课程开发对我国的启发_第1页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对我国的启发_第2页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对我国的启发_第3页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对我国的启发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专心-专注-专业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国外校本课程开发对我国的启发随着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作为新课程改革突破口的校本课程开发已逐渐成为西北农村教育的焦点和热点问题。 然而,由于西北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校本课程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校本课程开发效果仍然不太明显,我们理应分析研究国外课程开发模式,为西北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一、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的四种模式, 关于课程开发,国外曾经出现过四种主要模式,即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实践模式和情境模式。这四种主要模式同样适用于校本课程的开发,虽然这

2、些模式没有详细阐明校本课程开发的技能和方法,但是它们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思路。 (一)目标模式 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 实现和评价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模式。其主要代表是美国著名的课程论专家拉尔夫泰勒。1949年,泰勒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该书从此成为课程研究与开发的经典之作。泰勒在此书中提出了具有普适性、影响深远的“泰勒原理”。该原理主要回答以下四个中心问题:第一,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第二,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第三,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第四,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1?泰勒原理被众多的研究者简化

3、为四段渐进式的课程开发模式:确定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上述四个基本阶段是一个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评价的结果为下一轮确定目标提供了反馈信息。在泰勒看来,“教育目标是指导课程研制者所有其他活动的最关键 的准则”1 ,只有确定了目标,才能选择学习经验(内容)和 组织学习经验(方法),才能评价目标的实现程度。泰勒认为,教育目标有三个来源:一是对学习者的研究,二是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三是学科专家的建议。最后,这种目标的选择、排列、确定,由课程编制者依据对“教育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认识予以确定。 自泰勒原理产生后,目标模式一直在课程研制的理论探究及课程实践领域居

4、主导地位,被认为是“概括了本世纪 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中最好的思想”2 。第一,泰勒原 理提供了一个课程研究和开发的范式。目标模式的每一个具体问题,都是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指导性的原则、步骤、要求和程序等,是一个相当完整、系统、可操作的模式。第二,将评价引入了课程编制过程大大提高了课程编制的科学性,使其成为动态的、开放的过程。通过评价不断地搜集有关的各种信息,并且加以充分利用,及时地改进和完善课程。第三, 建立了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泰勒将学生、社会生活、学科专家三个方面作为目标来源,使得目标模式获得了合理的基础。此外, 泰勒将目标贯穿于课程开发的各个环节,使得目标模式具有极强的操作性

5、。但是目标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斯滕豪斯认为,把目标模式普遍应用于课程开发存在两个基本障碍:一是目标模式误解了知识的本质;二是目标模式误解了改善课程实践的过程的本质。斯滕豪斯认为,目标模式从知识进步的角度看也许有很大效用,但在应用于实际时必须格外小心,因为它们逻辑上越令人满意, 可能越不适用3。 (二)过程模式 过程模式是由英国著名的课程理论专家斯滕豪斯确立起来的。在过程模式中,斯滕豪斯主要论证了课程研制过程中的基本原则及方法:第一,一般目标与程序原则。所谓一般目标,即过程模式不是进行目标预设,而是确立总体教育过程的一般性的、宽泛的教育目标。这个目标是非行为性的,并不构成最后的评价依据。所谓程

6、序原则,即课程研制的指导性规则或总要求,这只是作为课程研制的方法及指导思想而使教师明确教学过程中内在的价值标准及总体要求,而不指向于对课程实施的最后结果的控制。第二,课程设计及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在斯滕豪斯看来,合理的课程设计必须说明课堂上的现实状况,仅仅合乎逻辑是不够的,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反映教育目的及教学过程的实际,即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以教育及知识本身固有的标准为依据,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带给我的 而不是以预设的学生行为结果为准绳。过程模式的主要任务就在于反映教育本体功能及知识内在价值的课程内容的选择。第三, 开放的课程系统与形成性评价。课程的开放性强调学生的学习不是直线式的、被动的过程,

7、而是一个主动参与和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关注学生个人的理解与判断。因此,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评价中,应是一个诊断者,而非打分者,评价应以教育主体及知识内在的价值及标准为依据,而不是预设目标达成度的鉴别。 过程模式把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作为教育的广泛目标,尊重并鼓励学生的个性特点,把这一目标与课程活动、教学过程统一起来,进而又统一于教师的主体作用之中。它冲破了目标模式“技术理性”的樊篱,把课程开发建立在实际的教育情境基础上,这显然是符合时代潮流的一种取向。当然,过程模式也存在一些弊端:首先,过程模式在强化课程研制过程艺术性的同时否定了其科学性的特点。其次,过程模式在强调人文理解及学习

8、者主动性的同时否认了对科学知识的传承及其社会功效性指标的重要意义。再次,过程模式在规范教师质量标准及高扬教师研究者角色的同时却赋予教师理想化的境界及过高的要求,致使过程模式在具体的课程研制实践中的影响远不如目标模式那么广泛、深远、持久 4 。 (三)实践模式 实践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专家和生物学家施瓦布,他曾与布鲁纳等教育家一道领导了美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新课程运动”。实践模式在课程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被认为是课程“范式”的转换 5 。施瓦布的实 践课程模式理论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强调课程的终极目的是“实践兴趣”。实践的课程模式把教师和学生作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相互作用的

9、主体,把课程理解为相互作用的有机“生态系统”。二是把教师和学生看作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他们与课程内容和环境一并构成课程审议的第一手信息来源。三是强调课程开发的过程与结果、目标与手段的连续统一。施瓦布认为,脱离具体实践情境的抽象结果是没有意义的,真正有意义的结果是在适应实际的兴趣、需要和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是内在于过程之中的。同时,手段与目的也是密不可分的,目的内在于手段之中,手段是“期望中的目的”。四是强调通过集体审议来解决课程问题。施瓦布建议,以学校为基础成立包括校长、社区代表、教师、学生、教材专家、课程专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等组成的课程集体对课程问题进行审议,通过审议形成一个学校共同体

10、,集体参与课程审议不仅是作出合理行动决定所必需的,而且是参与者彼此互动、相互启发的教育过程6。 施瓦布的实践模式使课程实施更具人性化,充分关注到具体情境中存在的问题,而集体审议又有利于兼顾多方公共利益,加强各方的合作,使课程实施与设计主体多元化,增加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当然,实践课程模式 的“集体审议”方式在实际运用中存在多方困难,因为要统合多方观点,各种选项之间易发生利益冲突和纠葛,使审议过程往往效率低下。另外, 强调“各种情境是独特的”,过于注重课程的实践价值,而忽略了客观存在的、一般意义的、可靠的理论,没有看到课程的理论价值的一面,从而难免会走向相对主义的极端。 (四)情境模式(或

11、环境模式) 情境模式的代表人物是英国教育学家斯基尔贝克,他立足于对具体的学校情境进行微观层面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校本课程的研发模式。斯基尔贝克的情境模式强调按照不同学校各自的具体情况,在对学校情境予以全面分析与评估基础上研制课程方案。课程研制的中心及焦点在于具体的、单个学校及其教师,并认为学校本位课程研制是促进学校获得真正发展的最有效的方式。这一模式由分析情境,确定目标,设计方案,解释与实施,检查、评价、反馈与重建五个具体阶段构成4。 情境模式是校本课程比较常用的模式。情境模式深受文化分析的影响,它吸取了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和实践模式的合理成分,是一种灵活的、比较全面的、适应性很强的模式。 它随学

12、校环境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对策。这种模式要求课程开发者全面、动态、系统地考虑特定的环境,把课程开发与当地的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更加广泛、紧密地联系起来。 情境模式总结了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和实践模式的经验教训,没有死板地把五个组成部分规定为“直线式”的操作过程。而认为这五个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操作过程可以从一个部分开始,也可以从几个部分同时开始。尽管情境模式与其他课程研发模式相比具有某种意义上的综合性、合理性特点,但仍难称其至善至美。如在具体课程方案研制策略的选择上,只以不同学校具体的情境分析为依据,虽赋予了课程灵活性的特点,但却使课程蒙上了现实适应论的阴影,易造成学校课程研制中头痛医头

13、、脚痛医脚的短视行为。 二、国外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对我国西北农 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启示 通过对国外校本课程开发模式的分析研究,我们看到尽管不同的课程开发模式存在着差异,但是,这些模式都关注课程目标的确立、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等环节,这对于我们选择西北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路径有一定帮助。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应体现开放性、导向性 西北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不宜过分强调预设性目标,但是,校本课程开发不是不要目标。也就是说,西北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中确立的课程目标并不在于控制、束缚课程内容的选择及课程的实施与评价,而在于引导、启发,使教育过程形成一种发散式的运作

14、机制。它与封闭式的、输入产出化的课程目标所引发的线性教育运作机制完全不同。 在课程目标的呈现方式上,应以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为主。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生成性目标追求“实践理性”,对学习者、教育者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动性表现出应有的尊重,能够促进学生终生学习。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 “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表现性目标追求“解放理性”,强调学习者、教育者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精神和创造性表现,以人的个性解放为根本目的。表现性目标所追求的不是学生反应的同质性,而是反应的多元性。所以,确立校本课程的目标应体现开放性、导向性,更多地

15、采用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二)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应体现兴趣优先、 资源为本西北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上要体现兴趣优先、资源为本的理念。兴趣优先是指校本课程开发要关照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兴趣是校本课程顺利推行和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学生的学习需求,其优势之一便是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所设计的任何课程都必须能够满足并不断地引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校本课程之树长青。资源为本是指校本课程开发要以学校所处的资源条件作为主要依据。 西北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农村学校在需要较大经济投入的课程资源方面显然没有优势。但西北农村中小学课程资源也是

16、丰富多彩的。农村地区往往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 历史传统、自然风貌,有着保存完好的生态环境、民间传说和饮食文化,这一切都是可资开发和利用的校本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充分利用当地课程资源,合理设置课程内容,使校本课程开发更具特色,生命力更强。 (三)校本课程的实施要让学生学有所得、教师教有所获 校本课程实施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完美个性的养成,注重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同时,校本课程实施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学生看成是知识与文化的创造者,而不是知识与文化的被动接受者。校本课程应能体现学生真实而生动的生活世界,在

17、这里,学生可以自由地展示他的智慧和情感。通过实施校本课程,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 校本课程的实施意味着教师不再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而是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校本课程的开发根本上是与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可分离的。教师参与课程开发,能增进教师对学校课程乃至整个学校的归属感, 可以提高教师的士气,使教师对教学工作有更多的投入。校本课程实施的效果如何,教师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自主意识和能力,加强学习、善于思考、勤于实践,深化同伴之间的合作交流,这样才能真正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 (四)在校本课程评价上倡导多维度、多层次评价 校本课程评价应倡导多维度、多层次评价,树立多元评价理念。主要包括:多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对象、多元评价方法。多元评价主体是指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多元主体相适应的评价共同体。校长、教师、课程专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