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引入奇葩说你会写辩论体的文章吗_第1页
作文引入奇葩说你会写辩论体的文章吗_第2页
作文引入奇葩说你会写辩论体的文章吗_第3页
作文引入奇葩说你会写辩论体的文章吗_第4页
作文引入奇葩说你会写辩论体的文章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作文引入“奇葩说”,你会写“辩论体”的文章吗 赵福海想必很多人都看过奇葩说,为里面辩手们的精彩表现折服,其实,“辩论体”用在作文中也是一种出奇制胜的手法。考场中如果恰当使用这种创新文体,肯定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唇枪舌剑不相让,妙语连珠竞风流。辩论,是一场头脑的碰撞,是速度的较量,是素养的对抗。思维敏锐,捕捉对方辩论中出现的漏洞;语惊四座,不给对方反驳的机会,在这个绽放青春魅力的舞台上,辩论者不但要掌握丰富的知识,更要掌握一些辩论的技巧不同的大脑,不同的思想,在同一个舞台,探讨同一个论题,打造缜密思维,完成思想碰撞。技法1:借力打力,直击要害高手过招,借力打力,是辩论中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

2、就是由对方一个漏洞说开来,以反驳的方式,运用逆向思维,表达自己更为深刻的认识。运用这种方法时,需要在反驳的对象中找到明确的着力点,对其进行深入理解,指出其漏洞。这样,不仅有效地反驳了观点,还能够展示出具有个性化的思想倾向,具有启发性。示例:以“适应社会”和“改变社会”为论题组织辩论,可以安排这样一次交锋:正方:适应,本身就是相互的关系。社会是一个集体,每一个成员都要适应社会,这样,整个社会才能在理性中前行。反方:我们不反对适应社会的重要性,但我们不支持适应社会才能让社会理性前行的观点。萧伯纳说:“理性的人让自己适应社会,非理性的人总是坚持让社会适应自己,所以所有的进步都得靠这些非理性的人。”这

3、里,对非理性的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其实,没有非理性的人,时代的进步确实会受阻;但没有理性的人,社会便不会稳定。试想,没有了稳定的社会,又谈何创新与发展?因此,社会发展过程中,更需要不断尝试改变社会,让社会也适应自己。微评:反方抓住正方“适应社会才能让社会在理性中前行”这一漏洞,以借力打力的方式,先指出名言的片面性,然后对在理性的人与非理性的人所起的社会影响的对比中,突出两者的作用,引出“改变社会”的认识。技法2:顺水推舟,超然前行舟行水上,风顺则疾。辩论,不仅要剑拔弩张,还要从容洒脱。辩论过程中,可以运用顺水推舟的方式,对以前自己接受的观点进行整理,并在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申思维,为这种观点

4、设定一种思维的障碍,进而表明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局限性。然后,自然而然地提出一种超越以前认识的观点态度。示例:在辩论“年轻人应该崇拜娱乐还是重视科技”时,就可以安排这样一次交锋:正方:的确,崇尚多元是时代潮流,追求娱乐引领社会风尚,年轻人对“光芒四射”的职业向往也符合潮流。可是,年轻人毕竟是祖国的未来,如果疏远了“坐得十年冷板凳”的科学世界,失去了对科技的热情,一味裹挟在看似光鲜亮丽的糖纸之下,流连于光影交错的娱乐之中,又怎能振奋起向上的精神?反方:多元时代,年轻人职业选择的“去科技化”符合时代要求。因为现实中从事科研是吸金少、来钱慢、坐一辈子冷板凳的代名词,怎能比得上一呼百应的明星效应来得浩荡,

5、看着风光?明星也是一种职业,同样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微评:辩论过程中,正方开始并没有否定反方的观点,而是在延递的过程中引出追求娱乐带来的精神影响,进而表达崇尚科学的重要性。技法3:正本清源,全面客观辩论赛场,容不得半点儿疏忽,尤其是原则性失误。运用一些主流观点作为论据时,如果感觉这一观点论据并不能充分表现写作中心,只是与之有一定的关系,那么,就不能牵强地以这个论据去证明观点,而应该将其作为反面素材。这样,就可以运用正本清源的方式,对其进行反思。这样,就可以使自己的认识从片面的观点中摆脱出来,增加论证的力度。示例:辩论“仓廪实能否礼至宾”时,就可以安排这样一次交锋:正方:正所谓:“礼仪之邦,子孙炎

6、黄,盛德远播,山河无疆。”或许我们会为中国大妈在法国国家博物馆前温泉洗脚而哀叹,或许我们会为中国游客在埃及刻字而羞愧,但这毕竟只是个别现象,中华民族由道德聚成的石塔不会就此倒塌。你看,大山里有多少义务支教者在奉献青春?灾难发生时中华儿女伸出多少关爱之手?这才是中国的正能量,这才是时代的新风尚。仓廪实而礼至宾,毫无疑问。反方:仓廪实并未能礼至宾,不是吗?天安门广场的口香糖粘住文明发展的步伐;“残疾”的石狮子发出无声的怒吼;游泳池中,也有着“不能说的秘密”百般列举,取其一件,便足以令人汗颜,不禁令人嗟叹:为何仓廪实的今日,礼却衰竭?微评:反方的分析,虽然列举了大量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有一定的说服力,

7、可是,在正方反驳时,运用正本清源的方式,将这些现象定性为个别现象,进而列举了社会上具有正能量的共性现象,充分证明了观点。技法4:釜底抽薪,反客为主狭路相逢,勇者胜。勇者,贵以智取。釜底抽薪,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辩论中运用釜底抽薪的方式,可以让辩手反客为主,發起不可阻挡的攻势。面对一些具有矛盾性的话题时,可以运用这种方式,不去做正面回答,而是在矛盾的话题中找到一个可以挖掘的对象,通过对这一对象深入思考,表达深刻的认识,从而使原来的矛盾关系没有根基。示例:辩论“微信拉近/疏远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时,便可以安排这样一次交锋:正方:微信这一交流方式的出现让我们充分感受到科技的魅力。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

8、是,只要轻轻按一下键,彼此的情感便可以实现沟通,很明显,微信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反方:微信的出现,确实让人们的交流变得更加方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微信来表达。但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与微信的关系并不大。只要我们彼此充满爱,带着这份爱去爱身边的每个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又怎能远呢?但如果心离得远了,一部小小的手机,又怎能让我们的情感发生改变?微评:正方阐明了微信拉近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反方开头对正方观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肯定,但是没有正面给出答案,而是分别对微信与距离两个词语进行升华思考,得出微信与距离并没有太大关系这一结论。这样,就撇开了矛盾性的话题,以釜底抽薪的方

9、式,表达了更深刻的观点。技法5:捕捉细节,攻其要害辩论时如果双方在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上争论不休,只能让人产生看上去很热闹的感觉。激烈的辩论场,应该是思维清晰的地方,如果只是在一些与观点没有紧密联系的环节上反复论述,就会出现论证无力的失误。常言道:“打蛇打七寸。”辩论胶着时,如果能够抓住关键,攻其要害,一招制敌,才能展示出辩论的力量。示例:辩论“传承传统文化该不该保持原汁原味”时,就可以安排这样一次交锋:正方:什么是传统文化?那是中华民族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怎样传承传统文化?当然要原汁原味。如果将传统文化比作一杯水,那么,我们将其从一个杯子传到另一个杯子时,随便加入其他东西,还能有当初的纯净吗?我

10、们不否认,传统文化有其局限性,需要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可是,完善并不意味着改变。那样的话,传统已经不再是传统。因此,在传承传统文化时,应该保持其原汁原味。反方:传承传统文化,不应该是固守传统文化。正方刚刚谈到将一杯水传到另一个杯子时,要保持其纯净。我想问一下,这杯原汁原味的水,在传了很多年之后,真的还能原汁原味吗?不会变质吗?要想使其纯净,最好的方法不是固守,而是不断注入清新的活水。因此,我方认为,传承传统文化,不应该保持原汁原味。微评:正方以一杯水为喻,生动地表达了传承传统文化应该保持原汁原味。反方则抓住这一点进行攻击,突出强调一杯水如果一直传下去就不再纯净,进而反驳了对方的观点。技法6

11、:利用矛盾,提升思想辩论过程中,如果能够抓住对方的矛盾观点,并将这种矛盾扩大,就可以使对方自顾不暇,进而实现驳倒对方的目的。运用这种方法时,一定要紧紧抓住矛盾的本质,如果仅把矛盾揭示出来,而缺少深刻的思想支撑,那么,即使找到了矛盾也不能真正推翻这一观点。示例:辯论“法大于情/情大于法”时,就可以安排这样一次交锋:正方:法虽有界,但在具体问题上,情应该大于法。明代卓茂担任密县县令时,有个刁民来诬告卓茂的一个属下。卓茂告诉这个刁民,你诬告官员,应该判刑,甚至杀头。不过,如果你现在回头,我可以不追究。刁民听了很害怕,卓茂以礼教化,摆明道理,最终刁民口服心服,属下也感佩他的恩德。这一事件,颇为明代大学者李贽推崇,并将其概括为:律设大法,礼顺人情。可见,情应该大于法。反方:卓茂的做法真的可取吗?李贽所说的律设大法是做什么的?礼若都将人情顺,要法还有何用呢?要知道,情与法是不应该相容的。这件事情本身到底大还是小,应该有一种标尺,如果是诬告,就必须判刁民的刑;如果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