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2020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整理-第一章_第1页
教师资格证2020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整理-第一章_第2页
教师资格证2020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整理-第一章_第3页
教师资格证2020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整理-第一章_第4页
教师资格证2020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整理-第一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一章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的含义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 尽心上。广义的教育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教育的构成教育者: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 定性。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一, 教 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二, 教 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三, 教 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

2、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四, 在 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中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社会属性】一, 教 育具有永恒性二, 教 育具有历史性三, 教 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的起源于发展【生物起源论】 19 世纪法国的利托尔诺、 美国桑代克、 英国沛西 能。 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 本能活动【心理起源论】美国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于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劳动起源论】苏联丁斯基【交往起源论】叶澜,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社交活动(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活动在生产活动中(古代社会的教育)产

3、生学校,与劳动脱离,有阶级性等级性,适应古代思想文化体系,教育初步发展,未形成复 杂的结构体系奴隶社会:中国( 4000 多年前的夏代出现了学校教育,教授 6 艺 礼乐射御书数)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一章 古希腊(雅典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斯巴达培养提个强壮的军人和武士)古印度(宗教教育盛行)古埃及(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封建社会:中国(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汉朝独尊儒术/ 察举制,隋唐科举制,宋代程朱理学四书,明代八股文,清代废科举兴学堂)西方(教会学校,骑士学校;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近代教育)(20 世纪后的教育)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

4、,现代化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学的发展学记 是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育问题的论著孔子 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论语。他主张 “有教无类 ”,重视因材施教墨子 “兼爱非攻”苏格拉底 产婆术,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柏拉图 理想国 ,重视早期教育,寓学习于游戏最早提倡者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哲学家政治学 “教育遵循自然”昆体良 西方最早教育论著雄辩术之原理 (论演说家的培养 )培根 首次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夸美纽斯 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教育要适应自然,把广泛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 “泛智教育 ”卢梭 爱弥儿倡

5、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康德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教授最早始于康德裴斯泰洛齐 “教育心理学化”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实践洛克 “白板说”“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赫尔巴特 “现代化教育之父” 普通教育学 标志着规范化教育学的建立, 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中心地位, 三中心论: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四阶段教学: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教育学原则,强调教育是知情意统一的过程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 20 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新三中心论: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一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陶行知 人民教育家,师从

6、杜威,提出了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生活教育理论 凯洛夫 教育学世界上第一步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马卡连柯 教育史 论共产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思想理解学习过程、杨贤江(化名李浩吾) 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赞可夫教育与发展 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五条教育原则: 高难度、高速度、 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 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布鲁纳 教学过程强调学科结构,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教学法瓦根舍因 范例(规范)教学原理布鲁姆 制订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 苏霍姆林斯基 全面和谐教育思想 “

7、活的教育学 ”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功能分类(一)按照作用对象划分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 :通过培养受教育者促进社会的发展。(二)按照性质划分正向功能(积极) :积极地、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积极地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负向功能(消极) :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的作用,对人的成长发展起着消极阻碍的作用。(三)按照呈现方式划分1.显性功能(计划之内的) :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2. 隐性功能(计划之外的) :伴随显性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教育与人口的相互关系: (制约和促进关系)1.人

8、口对教育的制约: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和结构、教育质量。2.教育对人口促进功能: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选择题、简答题/ 辨析题)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课程和教学内容的选择;3)生产力水平制约学校结构;(4)生产力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 (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育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3)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1.政治

9、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目的;(4)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可以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4)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

10、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第四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概述 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 的方向变化的过程。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生理的发展,包括身高体重的增加,骨骼构造的变化,神经组织的变化等。 二是心里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个方面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指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发展;意向发展,指需求、兴 趣、情感、意志等的发展。身心发展动因( 1

11、)内发论 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代表人物孟子 -性善说弗洛伊德 -性本能威尔逊 -基因复制格塞尔 -成熟机制(2)外铄论 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代表人物 荀子 -性恶论 洛克 -白板说 华生 -行为主义(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产生作用的结果。把实践、把个体积极投入实践的 活动,看作内因和外因对个体身心发展综合作用的汇合点,也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直接的、现实的力量。简述影响

12、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简答题)(一)遗传1、概念: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生理基础和物质前提2、作用(简答)(1)提供可能(内部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年龄特征格赛尔提出3)遗传素质差异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3、错误观点:遗传决定论(二)环境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1、构成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2、作用(简答)(1)提供可能(外部可能性)(2)积极与消极影响(3)人在接受环境和作用时的主观能动性3、错误观点:环境决定论(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主导作用(1)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3)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

13、种因素(4)给人影响比较全面系统深刻2、特殊作用(独特作用) (简答)(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教育启示(选择题 简答题)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差异性。(1)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2)教育要遵循人发展的阶段性,从学生年龄特征出发进行教育。(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4)教育要遵循人发展的互补性,进行长善救失。5)教育要适

14、应人发展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第五节 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概念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 简称学制, 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 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 任务、 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建立学制的依据(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人口发展状况;(5)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一)旧中国的学制1.1902 年“壬寅学制” ,我国正式颁布第一个现代学制,该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只颁布没有实行。2.1903 年“癸卯学制” (

15、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规定男女不可以同校,以日本学制为版本,最早实行的学制。3.1912 年“壬子癸丑学制” 。蔡元培主持颁布,反映了资产阶级性质,规定男女可以同校,以日本学制版本。4.1922 年的“壬戌学制” ,又称“六三三学制”或“新学制” ,高中增加了职业科,美国学制为版本。(二)新中国的学制1993 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两重:建立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我国当前学制1.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结构:四个层次(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五类别

16、(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2.现代学制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双轨学制,主要代表国家英、法、德;二是单轨学制,主要代表国家美国;三是分支型学制,主要代表国家苏联义务教育1986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规定, 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 (义务性) 、免费性(公益性)、普及性(统一性)的特点第六节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定义广义的教育目的: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或者说是整个教育事业)的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 体要求,是整体教育意欲达到的根本

17、所在。教育目的的功能1.导向功能 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 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确立、教育内容的取舍、教育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教育效果的评价,都是以教育目的为依 据和前提的。教育目的无论对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有目标导向功能。2.激励功能 目的是一种结果导向。教育活动因为有可以达成的最终目标,最终目标就可反过来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既是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同时也是衡量教育质量和效果的重要依据。教育目的的评价功能可 集中体现在现代教育评估或教育督导行为中。教育目的

18、的理论(了解)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1)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了解我国的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理论基础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注意内容:个人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1)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2)共产主义条件下将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各育是相互联系的,但又相对独立,各自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和统帅 的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智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和能 力基础。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为其他各育提供物质基础。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 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我国的教育目的(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第七节 教育研究的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