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4期《调研世界》封面、目录和文章选登_第1页
2022年第4期《调研世界》封面、目录和文章选登_第2页
2022年第4期《调研世界》封面、目录和文章选登_第3页
2022年第4期《调研世界》封面、目录和文章选登_第4页
2022年第4期《调研世界》封面、目录和文章选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2年第4期调研世界总第343期 一、引言长期以来,劳动年龄人口的空间流动与产业转移带有强烈的自发性,劳动力流动实际上已成为缓解多重社会冲突、平衡多方利益诉求、有效配置人力资源的一种有效形式。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承接世界产业转移,就业机会多岗位足,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缺乏良好的非农产业支撑,难以集聚人气,产业供需矛盾与最大化人力资本回报使大批劳动力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伴随产业结构在2013年由第二产业主导向第三产业主导转变,人力资本集聚成为各地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的关键1,成为新一轮城市发展的动力引擎,开启了一个以创新驱动、知识经济和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知识城镇化时代2。人口要素在区

2、域、产业之间的再分布正逐步优化人力资本配置、缓和新一轮供需矛盾。具体表现为:在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产业上,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速中西部地区许多新一线城市,如武汉、长沙、合肥等的崛起;“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新兴产业机遇,带动了西安、成都、重庆和昆明等城市的发展;随着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不断融合,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宿经济为中西部城市带来了更多新机遇。在人力资本上,2020年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数据显示,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达到21836万人,较2010年同期增长了82.51%。高学历者倾向选择高学历人

3、口占比高或人口规模大的城市以提高就业质量,而低学历者倾向流入低学历人口占比高的城市以降低失业风险,不再是单一集聚在经济发达城市3。我国产业结构、劳动力的技能水平、人口迁移流动选择的变化表明东部地区非农产业单向集聚各技能劳动力的格局已被打破。但产业对不同技能劳动力区域选择的影响机制有何不同?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如何影响不同技能劳动力的区域选择?何产业、何技能水平劳动力发生区域迁移转变?国内鲜有文献对此进行细致分析。综上,本文从技能差异视角探讨产业变迁对劳动力区域选择的影响,将第三产业细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首先在理论层面构建产业对不同技能劳动力迁移流动的传导机制,包括工资收入、发展空

4、间、生活质量3条途径,然后对产业与不同技能劳动者区域选择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根据2020年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数据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整理计算得到。根据2020年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数据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整理计算得到。二、文献综述纵观国内外关于产业与劳动力迁移流动的研究文献,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知识经济时代,影响劳动力迁移流动的传导机制基本可归纳为“工资收入”“发展空间”“生活质量”3个核心维度。产业通过工资收入影响劳动力迁移流动,最早可追溯到1954年Lewis提出的二元经济理论4。该理论假设一国经济由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构成,现代

5、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及工资水平远高于传统农业部门,使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即使城市中失业现象很严重,只要城市的预期工资高于农村工资,农村劳动力仍会继续向城市流动5。新经济地理理论认为中心地区商业更加发达,劳动力从边缘地区向中心地区流动以获得更多样化的商品、更高的工资和就业机会6。从发展空间角度解释产业与劳动力迁移流动之间的关系,指除了获得更好的就业、更高的工资水平外,劳动者会更加关注发展前途和技能提高。集聚经济理论认为,城市人力资本集聚显著提高了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质量和效率, 类似于知识溢出,所在城市的大学生比例或人才相对多样性的程度越高,可以提供更多个体间学习的机会

6、,提高学习速度7-8,因此高技能劳动力为寻找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更多地流动到平均人力资本存量更高的城市9。人力资本外部性理论认为,受到高人力资本回报的激励,低技能劳动力更倾向于流动到具有更好的人力资本投资渠道,比如有更多技能培训和经验积累机会的大城市10。我国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新生代流动人口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发展前途和技能提高成为他们流动选择的重要考虑因素11。产业通过生活质量途径影响劳动力迁移流动,主要是指在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生活质量和人居环境品质的提升逐步成为地区吸引劳动力的关键因素。大量关于欧洲跨境移民的研究发现,高技能流动者往往在选择迁入地时有更多考虑和更高

7、标准,社会环境较差的地区在吸引高技能流动者时缺乏竞争力11。随着新经济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大大提高,为弥合新经济中的人才需求,产业提供的环境氛围符合青年人的兴趣和愿望并有助于提升能力时更能吸引和留住人才12。地区的自然环境、休闲和生活娱乐设施在吸引知识型和高技能人才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3,那些注重美观、自然、体验的创新型大都市更能引起流动人口的青睐,这有利于创新创意产业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2。综上所述,工资收入、发展空间、生活质量对劳动力迁移流动的影响体现了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知识经济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体现了劳动力流动从生存动机到发展和享受动机的转变,也体现了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的提升过

8、程,异质性劳动力通过不同途径实现自身人力资本优化配置的同时缓解了产业供需矛盾。但这3种路径并不是截然不同、界限分明的,每一种都代表一定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特征及未来趋势。我国从2016年步入创新驱动的知识经济时期,这3种影响流动人口区域选择的传导机制必定同时存在:一方面,劳动力可能同时受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另一方面,在新的发展阶段又会表现出与以往的差别。因此,探讨不同技能劳动力的区域选择是否存在差异,产业对不同技能劳动力区域选择是否存在中介效应及其传导机制为何,对未来城镇化发展趋势判断、人力资本优化配置、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有重要启示意义。三、数据来源、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一)数据来源本研究数据来源

9、于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此项调查是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服务中心自2009年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连续调查。该调查采用分层、多阶段、与规模成比例的PPS抽样方法,实际调查中调查对象为在流入地居住1个月以上、没有本地户口的跨县(市、区)的流入人口。城市层面的数据来源于2019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的地级以上城市统计资料。为满足本研究分析要求,只分析在业的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把失业人口、现居住地址不是地级及以上城市、变量存在缺失值的观测变量剔除后,最后纳入分析的样本规模为112025人。(二)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由于流动劳动力区域选择为三分类变量,即流入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或

10、者西部地区,故用多项式Logistic模型来估计。由于Baron et al.(1986)引用中介作用通过“逐步法”检验多变量之间影响程度的方法受到质疑,本文使用KHB方法检验间接效应,优于基于正态理论检验间接效应是否显著的方法(Sobel检验)14。尽管第一步估计总效应系数是否显著不再是存在中介效应的前提,但为检验异质性劳动力的区域选择是否存在差异,建立以下两个方程比较加入中介变量前后主要解释变量系数大小的变化,对可能存在的中介变量进行初步探索。(1)(2)其中,下标i表示个体,c表示城市,表示流动劳动力的区域选择,代表流动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存量,本文采用受教育程度作为人力资本的分类依据,受教

11、育程度越高代表技能水平越高15-16,代表流动劳动力所在产业,表示城市特征变量,代表个体其他控制变量。1.核心解释变量。受教育程度(),取值1、2、3、4分别表示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和中职、大学及以上(包括大专)。根据表1的描述统计,流动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群体占比在50%以上。2.中介变量。产业(),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其中第三产业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对服务业的分类界定,分为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文中表示为第三产业1和第三产业2,这两类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在0.01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3.个体层面的控制变量()。个体层面控制变量包括3类。第一类是个人

12、特征:包括工作经验,通过工作年限衡量,计算方法为调查对象的年龄值减去受教育年限再减6;户口性质,取值1表示农业户口,0表示非农业户口;婚姻状况,取值1表示已婚,0表示未婚;出生世代,分为1980年以前、19801989年、1990年及之后3种类型,文中表示为1970s、1980s和1990s,其中1980s出生的群体在流动劳动力中占主导,占比41.11%;性别,取值1表示男性,0表示女性;民族,取值1表示少数民族,0表示汉族,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参与率越来越高,纳入民族这个变量,以控制民族对劳动力区域选择的影响。第二类是流动特征:包括流动范围,取值1表示跨省,0表示省内,以分析跨省流动劳动力

13、主要流往东部的趋势是否改变。第三类是经济特征,选取成本收益变量,包括平均每月的工资收入、住房支出和净收入,检验收入和成本因素对劳动力区域选择的影响。4.城市特征变量()。包括2类,分别对应综述部分的后2个传导机制。第一类是发展空间变量。一是城市各技能劳动力比例首先利用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按工资中位数对行业进行排名;然后将行业分为三组:第一组是工资最低的行业,占所有流动人口的25%,第二组占50%,第三组是工资最高的行业,占25%,分别利用城市数据求出第一组劳动力占城市全部劳动力的比重作为低技能比例,第二组劳动力占城市全部劳动力的比重作为中技能比例,第三组劳动力占城市全部劳动

14、力的比重作为高技能比例。,借鉴Eeckhout et al.首先利用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按工资中位数对行业进行排名;然后将行业分为三组:第一组是工资最低的行业,占所有流动人口的25%,第二组占50%,第三组是工资最高的行业,占25%,分别利用城市数据求出第一组劳动力占城市全部劳动力的比重作为低技能比例,第二组劳动力占城市全部劳动力的比重作为中技能比例,第三组劳动力占城市全部劳动力的比重作为高技能比例。表1变量描述统计变量含义比例/均值标准差变量含义比例/均值标准差区域选择(Regioni)东部0.528-个体层面变量()流动范围中部0.233-跨省0.504-西部0.239

15、-省内0.496-产业(Industryi)第一产业0.012-户口性质第二产业0.373-农业0.676-第三产业10.512-非农业0.324-第三产业20.104-民族受教育程度(Educationi)小学及以下0.135-汉族0.931-初中0.420-少数民族0.069-高中和中职0.232-婚姻状况大学及以上(包括大专)0.213-已婚0.782-城市特征变量(Xc)低技能比例0.1100.07未婚0.218-高技能比例0.1890.07出生世代中技能比例0.6940.1111970s0.390-城市人口规模(万)5035351980s0.411-道路面积(平方米)16.1508.

16、771990s0.199-公共交通(辆)1410.35性别医院病床数(张)9028男0.565-绿化覆盖率(%)41.9203.48女0.435-工资收入(元)80788597净收入(元)40387208住房支出(元)9491348工作经验(年)1911四、数据分析结果(一)不同技能劳动力区域选择差异的回归结果本文采用截面加权估计尽可能消除截面数据带来的异方差问题,回归结果见表2。模型(1)的估计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其他个体层面和城市层面的变量后,相比流向东部地区,高中和中职受教育程度群体流向中部地区的发生比(odds)最大,大学及以上(包括大专)、初中、小学及以下的发生比分别比高中和中职受教育

17、程度群体降低16.46%、25.68%和55.77%;大学及以上(包括大专)受教育程度群体流向西部地区的发生比最大,大学及以上(包括大专)、初中、小学及以下的发生比分别是高中和中职受教育程度群体的1.14、0.75、0.71倍。因此,不同人力资本劳动力的区域选择存在显著差异,受教育程度较高群体选择流向中西部地区的发生比更大。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分析结果显示,2015年小学及以下、初中受教育程度群体选择西部地区流动的发生比最大,其次是大学及以上(包括中专)、高中和中职(限于篇幅未展示在表3),2018年与2015年结果相比出现了较大变化。表2不同技能劳动力区域选择差异回归结果变量模

18、型(1)模型(2)中部西部中部西部系数标准误系数标准误系数标准误系数标准误第一产业0.328*0.1480.540*0.102第三产业10.945*0.0381.023*0.028第三产业20.344*0.0630.654*0.046小学及以下0.816*0.0630.340*0.0450.786*0.0630.286*0.046初中0.309*0.0400.290*0.0320.297*0.0400.282*0.032大学及以上(包括大专)0.180*0.0480.130*0.0380.0170.0500.227*0.039男性0.0120.0300.080*0.0230.080*0.031

19、0.166*0.024跨省流动2.605*0.0362.088*0.0252.514*0.0361.964*0.025农业户口0.071*0.0330.296*0.0270.0580.0330.327*0.027已婚0.484*0.0460.113*0.0330.491*0.0460.123*0.0331980s0.0700.0550.0370.0420.0840.0560.0490.0421990s0.1130.0840.0950.0630.0970.0840.126*0.064少数民族1.283*0.0830.746*0.0411.164*0.0840.884*0.042工作经验0.015

20、*0.0030.017*0.0020.013*0.0030.015*0.002住房支出0.932*0.1450.268*0.1320.561*0.1540.874*0.136工资收入0.789*0.0761.262*0.0640.786*0.0761.235*0.064净收入0.478*0.0880.0340.0730.504*0.0890.1060.074城市人口规模0.850*0.0530.635*0.0250.819*0.0540.663*0.025低技能比例16.035*0.42719.887*0.40615.749*0.43119.781*0.410中技能比例7.422*0.3071

21、2.153*0.2447.644*0.30912.593*0.246道路面积0.147*0.0040.015*0.0010.151*0.0040.012*0.001公共交通0.001*0.0000.105*0.0030.001*0.0000.106*0.003医院病床数0.062*0.0010.027*0.0010.062*0.0010.027*0.001绿化覆盖率0.042*0.0060.318*0.0050.043*0.0060.317*0.005常数项8.131*0.3951.411*0.3118.799*0.3970.386*0.314样本量112052112052LR Chi2590

22、45.5960831.44P0.00000.0000伪R方0.4110.424注:*p 0.05,*p 0.01,*p 0.001,下文相同。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产业变量,结果表明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从事生活性服务业的群体流向中西部地区的发生比最大,其次是生产性服务业、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同模型(1)相比,在模型(2)中,流向中部地区的大学及以上(包括大专)群体与高中和中职群体差异不显著,流向西部地区的大学及以上(包括大专)群体的发生比增大,是高中和中职群体的1.25倍,但其他受教育群体相比高中和中职群体的发生比降低程度均变小,这说明产业作为可能的中介变量在一定程度上缩小除大

23、学及以上(包括大专)的其他受教育程度群体区域选择的差异。工资收入、发展空间和生活质量3个层面的变量对劳动力区域选择具有显著影响。首先,从工资收入层面看,追求更高收入的劳动力选择流向中西部地区的发生比降低,但难以承担住房支出或者寻求更高净收入的劳动力向中西部地区流动的发生比增大。其次,从发展空间层面看,相比东部地区,选择人口规模更大城市的劳动力流向中部地区的发生比降低,流向西部地区的发生比增大;选择低技能比例更大城市的劳动力流向中西部地区的发生比增大,印证了低技能劳动力提供的生活性服务逐渐成为影响劳动力区域选择的重要机制。再次,从生活质量层面看,只有医院病床数提高会增加劳动力选择中西部流动的发生

24、比,公共交通、道路面积、绿化覆盖率等基础设施与劳动力选择中西部流动的发生比成负相关关系。进一步标准化回归系数后,发现影响劳动力流向中部地区的因素按重要性由高到低依次为城市人口规模、低技能比例、工资收入、住房支出、医院病床数、公共交通、道路面积和绿化覆盖率;影响劳动力流向西部地区的因素按重要性由高到低依次为工资收入、低技能比例、城市人口规模、住房支出、医院病床数、公共交通、绿化覆盖率和道路面积。这说明工资收入、发展空间和生活质量3个层面因素均会影响劳动力的区域选择,特别是发展空间因素的影响程度甚至超过收入和支出因素。(二)产业的中介效应检验为了验证各产业对不同技能劳动力区域选择差异的中介作用,进

25、一步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由于产业是四分类变量,实质等同于多重中介效应分析,则有3个虚拟中介变量。中介效应的KHB方法检验结果见表3。其中,总效应为未加入中介变量前受教育程度的回归系数,直接效应为加入中介变量后受教育程度的回归系数,间接效应为加入中介变量前后受教育程度的回归系数的变化(总效应减去直接效应)。表4报告了各产业对各类受教育程度劳动力区域选择的中介效应。表3中介效应的KHB检验受教育程度总效应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中介效应(%)西部小学及以下0.378*0.286*0.092*24.45初中0.318*0.282*0.036*11.36大学及以上(包括大专)0.151*0.227*0.076*

26、50.27中部小学及以下0.859*0.786*0.073*8.45初中0.329*0.297*0.032*5.95大学及以上(包括大专)0.151*0.0170.134*88.84表4各产业对不同技能劳动力的中介效应受教育程度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第三产业2累积中介效应(%)西部小学及以下15.147.631.6824.45初中9.260.201.9011.36大学及以上(包括大专)5.7574.3118.2950.27中部小学及以下4.054.300.108.45初中5.440.250.265.95大学及以上(包括大专)3.4994.872.5488.84结合表3和表4发现,西部地区小学及以下

27、受教育程度的系数为0.378,引入产业这一中介变量后系数为0.286,表明相比高中和中职受教育程度群体,其流向西部地区的发生比降低程度由31.48%降至24.87%,其中第二产业解释15.14%的影响,生活性服务业解释7.63%的影响,生产性服务业解释1.68%的影响。西部地区初中受教育程度的系数为0.318,引入产业中介变量后系数为0.282,相比高中和中职受教育程度群体,其流向西部地区的发生比降低程度由27.24%降至24.57%,第二产业解释9.26%的影响,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共解释2.10%的影响。但大学及以上(包括大专)受教育程度群体在引入中介变量后系数由0.151增为0.2

28、27,相比高中和中职受教育程度群体,发生比由1.16倍增至1.25倍,表明产业对大学及以上(包括大专)受教育程度群体流向西部地区的影响为遮蔽效应,主要是生活性服务业的影响。由于相比高中和中职受教育程度群体,大学及以上(包括大专)群体更不可能流往生活性服务业,而从事生活性服务业的群体相比从事第二产业的群体更大可能流向西部地区,未加入产业变量时,产业遮蔽大学及以上(包括大专)受教育程度流动劳动力更愿意选择往西部地区流动的趋势,当加入产业变量后,趋势显现。因此,引入产业变量后,小学及以下和初中受教育程度劳动力相比高中和中职流向西部地区的发生比降低程度减小,主要是第二产业的中介影响;而大学及以上(包括

29、大专)受教育程度劳动力相比高中和中职流向西部地区的发生比增大程度进一步提升,主要受生产性服务业的中介影响,但总体上产业对大学及以上(包括大专)受教育程度群体流向西部地区存在遮蔽效应。中部地区小学及以下和初中受教育程度流动劳动力的结果与西部地区类似,但中部地区大学及以上(包括大专)受教育程度的系数为0.151,引入产业这一中介变量后系数为0.017,相比高中和中职受教育程度劳动力,发生比降低程度由14.02%降低至1.69%,生活性服务业解释了94.87%的影响,产业总共解释了88.84%的大学及以上(包括大专)群体系数变化的影响。因此,产业对包括大学及以上(包括大专)群体在内的不同技能劳动力,

30、流向中部地区均存在中介效应。综上,分析结果表明产业存在中介作用。劳动力的技能水平不仅直接影响其区域选择,更会通过与产业匹配进而影响劳动力的区域选择。但是产业对高技能劳动力流向西部地区存在较大的遮蔽效应,控制产业的影响时,高技能劳动力向西部地区流动的可能性增大。未来劳动力流动更会通过劳动力自身的人力资本存量与产业的匹配来进行区域选择,高技能劳动力的区域流动将更加活跃,有更多的主动性与选择机会。(三)产业对不同技能劳动力区域选择的传导机制为进一步从工资收入、发展空间、生活质量层面分析产业对不同技能劳动力区域选择的传导机制,本文分别从工资收入、城市人口规模、高技能比例和绿化覆盖率4个方面进行分析。回

31、归结果见表5,均以东部地区为参照组。工资收入机制层面。模型(3)显示,西部地区工资收入,产业、工资收入的交互项,受教育年限、产业与工资收入的交互项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与第二产业相比,尽管从事第一、三产业,追求更高收入的劳动者流向西部地区的发生比均增加,但各产业系数仍为负数,即相比流向东部地区,追求更高收入且处于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劳动者流向西部的发生比更低。随着受教育程度提高,追求更高收入的第三产业劳动者流向西部地区的发生比进一步下降。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结果基本类似。因此,产业通过工资收入影响劳动力区域选择有显著的受教育程度差异,降低了受教育程度高的第三产业劳动力流向中西部地区的可能性。发

32、展空间机制层面。模型(4)显示,西部地区城市人口规模,产业、城市人口规模的交互项,受教育年限、产业与城市人口规模的交互项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随着城市人口规模增大,从事第一、三产业的劳动者流向西部地区城市的发生比与第二产业相比均降低,但第一产业系数为负,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系数为正,即相比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人口规模越大的城市会吸引更多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且处于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劳动力流入;随着受教育程度提高,从事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劳动者流向西部地区的发生比进一步提升。表5产业对不同技能劳动力区域选择传导机制的回归结果变量模型(3)M=工资收入模型(4)M=城市人口规模模型(5)

33、M=高技能比例模型(6)M=绿化覆盖率中部西部中部西部中部西部中部西部第一产业0.2300.2670.3161.116*1.186*1.106*13.664*6.686*第三产业10.767*0.477*0.976*1.112*0.793*1.537*5.326*3.651*第三产业20.338*0.1980.452*1.010*0.4441.341*8.423*3.352*M0.101*0.189*1.126*0.553*8.498*10.379*0.038*0.263*第一产业M0.0320.117*0.5961.008*8.620*3.1250.318*0.148*第三产业1M0.024

34、*0.063*0.0320.389*1.0473.219*0.105*0.067*第三产业2M0.0200.072*0.1680.524*0.5753.055*0.190*0.064*受教育年限0.061*0.0070.136*0.099*0.122*0.073*0.2220.180M受教育年限0.008*0.015*0.060*0.0030.0530.1830.0030.002第一产业M受教育年限0.014*0.0040.0370.0370.4180.5370.038*0.007第三产业1M受教育年限0.009*0.011*0.0210.054*0.0270.274*0.0040.009*第

35、三产业2M受教育年限0.011*0.006*0.0260.105*0.1320.358*0.019*0.014*其他个人层面变量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其他城市层面变量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常数项1.820*11.895*1.956*11.285*1.297*12.394*5.476*9.849*样本量112052112052112052112052LR Chi257984.3957988.6360932.3357913.68P0.00000.00000.00000.0000伪R方0.40400.40400.42450.4035注:(1)受教育年限通过受教育程度转换得到;(2

36、)产业受教育年限限于篇幅未展示在表中,若需要可向作者索取。模型(5)显示,西部地区高技能比例,产业、高技能比例的交互项,受教育年限、产业与高技能比例的交互项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随着城市高技能劳动力比例增大,从事第一、三产业的劳动者流向西部地区城市的发生比与第二产业相比均降低,其系数均为负数,说明追求高技能比例更大城市的劳动力,流向西部地区的发生比降低;但随着受教育程度提高,从事生活性服务业的劳动者流向西部地区的发生比降低幅度更大,从事生产性服务业的劳动者的发生比上升。因此,产业通过更多的发展机会影响劳动力区域选择有显著的受教育程度差异,对高受教育程度劳动力的效应更大,特别是增加从事生产

37、性服务业的高技能劳动者流向西部地区的可能性,因为从事生产性服务业的劳动者平均人力资本存量更高,大多就业于技术、信息、研究开发等部门,西部地区的发展空间更受到其青睐,导致劳动力区域迁移选择发生转变。生活质量机制层面。模型(6)显示,西部地区绿化覆盖率,产业、绿化覆盖率的交互项,受教育年限、产业与绿化覆盖率的交互项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随着城市绿化覆盖率增大,从事第一、三产业的劳动者流向西部地区城市的发生比与第二产业相比均降低,其系数均为负数,说明城市绿化覆盖率越大,处于平均受教育年限劳动者流向西部地区的发生比越低;但随着受教育程度提高,从事生活性服务业的劳动者流向西部地区城市的发生比更大幅

38、度降低,从事生产性服务业的劳动者的发生比逐步上升。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基本类似,随着受教育程度提高,从事生产性服务业的劳动者流向中部地区城市的发生比上升。因此,产业通过生活质量影响劳动力区域选择有显著的受教育程度差异,中西部地区的生活质量会增加从事生产性服务业的高受教育程度劳动力流入的可能性,中西部地区的人居环境品质在吸引知识型和高技能人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以上分析的标准化系数比较,随着劳动力技能的提高,从事生产性服务业对其区域选择的影响受到发展空间和生活质量的作用增大,受到工资收入的作用降低。在此基础上,为回答“中西部地区哪些区域更能吸引高技能劳动力流入”这一问题,将中西部地区再

39、分为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其他中西部地区5类。表5回归分析表明,相比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在工资收入上并无优势,故下文从发展空间和生活质量2个机制层面分析中西部地区的吸引力。从表6可知,产业通过生活质量影响劳动力区域选择在1%的水平上有显著的受教育程度差异,随着受教育程度提高,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相比于东部地区更能吸引从事生产性服务业的劳动力流入;产业通过发展空间影响劳动力区域选择在5%的水平上有显著的受教育程度差异,会增加从事生产性服务业的更高受教育程度劳动力流向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可能性。表6区域选择异质性分析M=城市人口规模M

40、=高技能比例M=绿化覆盖率成渝长江中游关中平原成渝长江中游关中平原成渝长江中游关中平原产业M受教育年限第一产业0.401*0.0570.0423.352*0.3571.7840.0340.0200.048第三产业10.0150.0250.0260.0590.0420.4550.0040.0030.014第三产业20.090*0.056*0.1010.919*0.1600.2390.029*0.022*0.060*其他变量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样本量112052112052112052LR Chi294627.5697074.0294721.30P0.00000.00000.000

41、0伪R方0.5120.5260.513注:(1)表中控制变量和表5一致。中原城市群包括河南省、陕西省和安徽省的26个城市,由于不显著,未在表中展示中原城市群的结果。(2)其他中西部地区结果与表5基本一致,但系数大小和显著性明显下降,限于篇幅未在表6展示。五、结论与启示在我国产业结构、劳动力的技能水平、人口迁移流动都发生显著变化,东部地区非农产业单向集聚各技能劳动力的格局被打破的大背景下,本文基于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2019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城市层面的数据,分析产业对不同技能劳动力区域选择的中介效应及其传导机制,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如何影响技能劳动力的区域选择,以及何产业何技

42、能水平劳动力发生区域迁移转变。研究表明基于产业细分和技能差异的考察揭示了我国劳动力区域迁移转变的具体过程。具体包括以下结论。第一,不同技能劳动力的区域选择存在显著差异和变化。2015年小学及以下、初中受教育程度群体选择西部地区流动的发生比最大,其次是大学及以上(包括大专)、高中和中职,但在2018年受教育程度较高群体选择流向中西部地区的发生比转为最大。第二,产业隐含着不同技能劳动力区域选择差异的影响。劳动力的技能水平不仅直接影响其区域选择,更会通过与产业匹配进而影响其区域选择,但高技能劳动力的区域流动更活跃,有更多选择和更高标准。第三,产业通过工资收入、发展空间、生活质量影响不同技能劳动力的区

43、域选择。追求更高工资收入的各产业劳动力,均更愿意往东部地区流动;但城市人口规模、高技能比例和绿化覆盖率提高了从事生产性服务业的高技能劳动力流向中西部地区的发生比。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空间和生活质量在吸引知识型和高技能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标准化系数大于工资收入的影响,区域主要集中在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的繁荣发展是导致高技能劳动力区域迁移转变的主要动力。第四,我国低技能劳动力比例仍占绝大多数,而中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和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都对高技能劳动力有较大的需求,未来高、低技能劳动力的大量流动将并存,劳动力流动更会通过自身的人力资本存量与产业的匹配来

44、进行区域选择。基于上述结论,本研究得到的启示可归结为如下三点。(1)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打破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壁垒,构建劳动力自由流动的社会治理体系。不同技能劳动力自由选择工作和居住地点以最大化人力资本回报的同时,实现了人力资本与产业的匹配。这是未来优化人口空间布局,拓展人口质量红利,推动劳动力共同参与社会建设,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2)影响城市发展的两个关键变量劳动力流向和产业变迁都预示着中西部将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新蓝海,作为传统劳动力流入地的东部地区,未来如何创造有助于青年人的价值实现、满足不同技能劳动力多样化需求的社会环境,以吸引和留住劳动力是一大挑战。(3)在知

45、识经济的背景下,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各大城市群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呈现出追赶的态势,结合其发展空间和生活质量的比较优势,展现出对劳动力强大的吸引力。未来应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提高城市治理和社会服务水平,建立有助于劳动力发挥其人力、社会、经济资本的制度和环境以吸引更多的人力资本入驻,推动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的繁荣发展。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地区崛起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供劳动力和经济支撑,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考文献Hausmann R, Hwang J, Rodrik D. What You Export MattersJ.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

46、h, 2007, 12(1): 1-25. 武前波. 知识经济背景下中国城镇化的第三次浪潮J. 经济地理, 2020, 40(9): 62-69. 刘涛, 卓云霞, 王洁晶. 邻近性对人口再流动目的地选择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20, 75(12): 2716-2729. Lewis W A.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urJ. Manchester School, 1954, 22(2): 139-191. Todaro M P. 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

47、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9, 59(1): 138-148. Krugman P R.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 99: 483-499. Duranton G. Human Capital Externalities in Cities: Identification and Policy IssuesJ. A Companion to Urban

48、 Economics.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06: 1-26. Wheeler C H. Cities and the Growth of Wages Among Young Workers: Evidence from the NLSY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06, 60(2): 162-184. Florida R, Mellander C, Stolarick K and Ross A. Cities, Skills and Wages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

49、hy, 2012, 12(2): 355-377. Carlsen F, Rattso J, Stokke H E. Education, Experience, and Urban Wage PremiumJ. Regional 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2016, 60(9): 39-49. 郑真真, 杨舸. 中国人口流动现状及未来趋势J. 人民论坛, 2013(11): 6-9. Gangadharan N. New Economy Workforce and the Education SectorJ. IJTD Journal, 2005(35): 5-13

50、. Florida R. Competing in the Age of Talent: Quality of Place and the New EconomyJ. Pittsburgh: RK Mellon Foundation, Heinz Endowments, and Sustainable Pittsburgh, 2000: 5. Kohler U, Karlson KB, Holm A. Comparing Coefficients of Nested Nonlinear Probability ModelsJ. The Stata Journal, 2011, 11(3): 4

51、20-438. Glaeser E L, Resseger M G. The Complementarity between Cities and SkillsJ. Journal of Regional ence, 2010, 50(1): 221-244. Rosenthal S S, Strange W C. The Attenuation of Human Capital Spillovers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08, 64(2): 373-389. Eeckhout J, Roberto P, Kurt S. Spatial Sortin

52、g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14, 122(3): 554-620. Sveikauskas L. The Productivity of Cities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5, 89(3): 393-413. Study on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Change on the Regional Choice of Labor Force with Different SkillsPeng Jiao Bi Zhongpeng(School of

53、 Sociology and Population Studie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of China Migrants Dynamic Survey in 2018,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change, especially producer services, on the regional choice of labor for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ill differences. The

54、results of multinomial logit and KHB test show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regional choice of different skilled labor force, industries have a mediating effect, and the high skilled have more options and higher standards.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55、 influence on regional choice from three dimensions of wage income, development space and life quality finds that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skill level of the labor force engaged in producer services, the development space and quality of life play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its r

56、egional choice, and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of China show greater attraction, mainly concentrated in Chengdu-Chongqing urban agglomeratio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urban agglomeration, Guanzhong Plain urban agglomeration. The investigation based on industrial segmentation and

57、 skill differences reveals a more concrete and vivid process of the regional change of Chinas labor force.Key words: Industrial Structure; Skilled Labor Force; Regional Choice; Producer Services(责任编辑: 张瀚月)调研世界投稿须知调研世界是由国家统计局主管、中国统计学会主办,以刊发统计学术研究成果、统计调查报告为主的学术刊物。为提高编辑出版效率,请您仔细阅读投稿注意事项:一、调研世界采用网络投稿,网址

58、:/。稿件中请注明作者详细通信地址(平邮)、邮政编码、电话(手机)等信息。二、稿件字数建议不少于8000字。稿件全文推荐采用Word文档编排。稿件格式请参考网站首页的“论文模板”。三、来稿应包括9部分:中英文标题(中文字数不超过20字,超过20字请用副标题反映);中英文作者署名;中英文摘要(必须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论和研究意义四部分内容);中英文关键词(35个);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正文;参考文献;作者简介。四、请作者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如发现故意抄袭、数据造假、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本刊将三年内不刊发其文章。五、本刊审稿周期为6个月左右。作者可登陆网站或利用“掌上腾云”APP查

59、询审稿进度。也欢迎大家通过微信公众号(diaoyanshijie)关注本刊动态或留言。六、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审稿费和版面费(举报电话,亦不发放稿费(包括数字版著作权使用费)。作者向本刊投稿及接受录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本刊的上述声明。八、本刊录用文章一律文责自负。作者须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规定,若引起相关纠纷,本刊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如发现一稿多投行为,将取消其以后在本刊发表论文资格,并保留予以追究的权利。营商环境、技术创新与全要素生产率*许坚,201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与贸易。沙添越(

60、通讯作者),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邮箱:。本研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内消费升级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20BJY001)的资助。*许坚,201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与贸易。沙添越(通讯作者),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邮箱:。本研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内消费升级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20BJY001)的资助。许 坚 沙添越内容摘要:本文基于20052019年42个国家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营商环境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