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新)课件_第1页
兰亭集序(新)课件_第2页
兰亭集序(新)课件_第3页
兰亭集序(新)课件_第4页
兰亭集序(新)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兰亭集序王羲之 王羲之: 字逸少,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王与马,共天下”的王导、王敦的之侄。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丰神盖代”的行书,遂成一代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誉为“书圣”。兰亭序为其代表作,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 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父子二人被并称“二王”。王羲之其人王羲之其事(1)袒腹东床、东床快婿 东晋太尉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 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 门生回去后对郗鉴回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袒

2、胸露腹地吃东西,好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 郗鉴听了,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坦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袒腹东床 因为这个典故,后来人们就把“东床”作为女婿的美称,或称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 绍兴的兰亭,现在四周环绕着鹅池、鹅池亭。 传说“鹅池”两字出自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两人的手笔。当年,王羲之在池边刚写完“鹅”字,忽然听到“圣旨到”,便搁笔迎旨。一旁正在练字的儿子王献之,趁父亲离开之际,提笔补上了“池”字,一碑两字,父子合璧,成了千古佳话。 鹅池的左旁,是一座式样别致的三角形石质碑亭。碑上镌刻“鹅池”两字,气势磅震荡礡。王羲之以书换鹅图 浙江绍兴兰渚山下有

3、条河,春秋时越王勾践失国,这位一时失意的君王,为了麻痹吴王夫差,相信他不再企图复国。屈身此处,垦土种植兰花,想来他的兰花种得不错,使一条无名小溪,亦祸福相依,得了一个美名:兰溪。 兰亭,位在浙江省绍兴县兰渚山上。因附近兰溪蜿蜒,加以汉代时曾建有驿亭,因而得名兰亭。这个古朴典雅的亭园虽然不大,却为中外书法爱好者所瞩目。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进行祭祀、沐浴、采兰、祈求福事等活动,称为修禊。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和“东山再起”的大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高规格社会名士集会于会稽郡山阴的兰亭举行修禊之事。一群名人雅士,列坐曲曲折

4、折的河流两侧,将酒杯置于水流之上,顺水任游,酒杯停于谁前,谁就赋四言、五言诗各一首,否则罚酒。 当时参与其会的41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为集子写了一篇324字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会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里都会举办“中国兰亭书法节”,书坛名家雅集兰亭,研讨书学,泼墨挥毫,流觞赋诗,盛况非凡。茂林修竹 流觞曲水乾隆在北京故宫禊赏亭内仿建的“曲水流觞” 王羲之将兰亭序视为传家宝,并代代相传,一直到七世孙智永手中。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为僧,身后自然没有子嗣,就将祖传真

5、本传给了弟子辨才和尚。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经常临习,对兰亭序这一真迹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果。后访知在辩才处,三次召见,辩才诡称经乱散失不知所在。房玄龄荐监察御史萧翼以智取之。萧翼隐匿身份,乔装潦倒书生,投其所好,弈棋吟咏,论书作画成忘年交,后辨才夸耀所藏,出示其悬于屋梁之兰亭真迹。兰亭遂为萧翼乘隙私取此帖长安复命。 唐太宗得到兰亭后,曾命弘文馆拓书名手冯承素以及虞世南、褚遂良诸人钩摹数本副本,分赐亲贵近臣。临终,语李治:“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也?汝意如何?”于是,兰亭真迹葬入昭陵。 另据宋代蔡挺说,兰亭序偕葬时,被李世民的姐妹用伪本掉

6、换,真迹留存人间。然此后兰亭真迹消息便杳如黄鹤,其下落如何,更是谜中之谜了。现传世的兰亭序已非王羲之真迹。传世本种类很多,全为唐代摹本或临本。 兰亭集序摹本唐人冯承素摹本,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文章的思路乐痛悲 2、思考: 将第一段大体分为五个内容,并指出每个内容各写了什么。暮春三月,江南草长,英花生树,群莺鸣飞。-南北朝 丘迟与陈伯之书1、良辰:暮春之初、三月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暮春之初,天朗气清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2、贤人: 朋友,可以把快乐加倍,把悲伤减半。 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拄棍要拄长的,找伴要找强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3、美景:明确:着眼不同。

7、忆江南和晚春写的是花红水绿,尽显春色之浓艳。兰亭集序:映入眼帘的只有山、水、林、竹而已。写竹,只言其“修”而舍其翠绿;写水,只言其“清”而弃其碧波。只显春色之素淡、雅致、清幽。比较王羲之笔下春景与其他文人笔下的春景有何不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韩愈晚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4、乐事: 相伴登高,依水饮宴,临流赋诗。人生之乐,莫过于此! 修禊事也、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一觞一咏5、赏心: 我们在仰观俯察的时候,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超脱、空灵、美妙我们的心情。这个时候,已经见山不只是山,见水不只是水了,而是可娱可乐,可歌可咏,心

8、游万仞,神游八极!。畅叙幽情、俯仰时空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兰亭雅会乐也 良辰人贤美景乐事赏心信可 痛什么? 3、思考: 将第二段分为五小层,并指出各层界限。 尽管人们性格有异,但他们都会陶醉于自己的快乐,获得暂时的满足。可就在这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恍然中青春已经不再,功业无成。使人不由自主生发出不知老之将至的感慨!喜爱某物时:光阴易逝 人们总是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就在这追求与厌倦的循环中挥洒着我们的欲望。这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分? 厌倦该物时:欲望无穷 历历在目的欢乐往事,曾经痴迷的美好事物,已如流水般逝去,这真是“好景怡人不常在”,“好花美丽不常

9、开”,“梓泽丘墟”,“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面对曾经所爱:好景不永 在死亡面前我们显得渺小而脆弱,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更不能抗拒死亡,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所以,生死的确是摆在每人个面前的头等大事。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思考中,深深感受到人生短暂:真是“寄蜉蝣于天地”!。 人生短暂面对死亡:光阴易逝欲望无限好景不永痛 这是对人生苦短、世事无常,命运难测的感慨与惋惜。作者借此抒发了自己“重死生”的感慨。生命短暂 4、思考: 王羲之为何不好好享受前文的欢乐,却不识时务地要提这些痛楚呢? 王羲之生活在两晋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长期分裂动荡时期,社会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混乱中,整个社会

10、都在生死线上煎熬、挣扎上。浓厚的死亡意识笼罩着这一个时代,魏晋时代的人对死的恐惧和由之引发的对生的焦虑,这种感受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行路难)士大夫的内心充满对时光易逝和生命飘忽的无限感慨,死亡是令他们感到恐惧和哀伤的幽魂,驱之不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 他们将生命比作朝露、比作暮春草,看作飘忽的轻烟,充满对生之无常和死之无奈的焦虑。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西晋、东晋两朝司马氏政权是靠弑君篡位得来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统治集团内部互相争权夺利、恐怖倾轧,

11、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残杀现象经常发生。“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文人,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 大家看不到自己的未来,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会消失在下一刻!文人士大夫为求自保只得远离政治,莫谈国事。不能谈当下,就只能转而钻进故纸堆中,崇尚老庄,追求无为放任的生活。这种高压环境对文学创作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人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藐视礼法,把生死看得很虚无、不务实际,寄情山水,笑傲山野。思想消极,行动无为,认为生命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不作天仙作地仙

12、”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 名士阮籍:母亲去世时,他正与人下围棋,对方听说阮母去世,要求中止对弈,阮籍却表示既然开了局,一定要决出胜负才可结束。棋局结束之后,阮籍要来二斗酒饮在肚内,这才放声大哭,吐出鲜血数升之多。在母亲下葬的时候,又饮下二斗酒,吃下一个蒸猪腿,然后与母亲的遗体告别,放声一哭,又吐出鲜血数升。由于哀伤过度,瘦得仅剩一副骨架撑起皮肤。裴楷去吊唁阮母,阮籍披散头发,两腿张开坐在地下,睁着醺醺醉眼直勾勾地,什么话也不说。裴楷行完吊唁的礼数就转身离开。有人问裴楷:“凡是去吊丧的,主人放声痛哭,客人才开始行礼。阮籍自己都不哭,你哭什么?”裴

13、楷说:“阮籍是方外的高人,所以不在乎俗礼,我却是俗世中人,所以要礼节周全才行。”当时的人对此大发感叹,说裴、阮二人真是一对能够相知相得的人! 阮籍的嫂嫂回娘家时,阮籍跑去和她告别。有人讥讽阮籍不遵守叔嫂不同行礼法,阮籍说:“礼法这破玩意难道是为我阮某人设置的么?”阮籍的邻家有一位少妇年轻貌美,开着一个酒店。阮籍常常跑到她的店里买酒喝,喝醉了便抱着少妇的脚呼呼大睡。阮籍自己不觉得有什么嫌疑,少妇的丈夫知道阮籍的为人,也毫不怀疑。 一位姓兵的女子,才貌双全,还没有来得及出嫁就夭折了,阮籍本来不认识这家人,但听说少女的死讯,就径直到兵家去,酣畅淋漓地痛哭了一场才回家。 阮籍常常一个人驾马车,任由马拉

14、着车子乱走,走到没有道路无法前行的地方就痛哭一场,然后任由马回家。 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之曰:“死便埋我”。后世遂有“刘伶酒”、“刘伶锸”。 人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藐视礼法,把生死看得很虚无、不务实际,寄情山水,笑傲山野。思想消极,行动无为,认为生命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不作天仙作地仙”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 “一生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王羲之不被当时论调所蔽,阐明了他死生亦大矣的生死观。但他毕竟

15、生活在国势日衰的东晋时期,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对他也不能说没有影响,因此文中出现了低沉的调子,这是难以苛求的。 问3:为什么说“一生死”、“齐彭殇”是“虚诞”、“妄作”? 首先从庄子这一观点本身看,观点出自庄子齐物论。庄子认为生和死是相对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像细胞的新陈代谢。但他夸大了这个相对,否定了生和死的区别,所以生死相等说是“虚诞”,是荒谬的。庄子还认为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和未成年就死去的人没什么差别,因为长短只是相对的。他也同样夸大了这种相对性,否定了寿夭的区别,所以是“妄作”胡说。其次从第2自然段内容看,作者先引用孔子的话(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说明

16、生死是人生的大事,接着分别写古人、今人、后人无不对生死这一人生大事感慨万分、对人生无常悲恨不已。那么既然古往今来人们无一例外的都为人生无常兴叹生悲,庄子的死生一样、寿夭等同说还不是虚妄荒诞之辞吗? 一般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人生苦短”无论对凡夫俗子,还是英雄伟人似乎都是一个

17、万古恒新的话题。且不必说古诗十九首中的;也不必说汉武帝的“少壮几时奈老何”;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不也发出“人生易老天难老”的感叹吗?可以说,“人生苦短”是人类的一种普遍心态。 那么王羲之对此感慨万千,有什么不可呢?何况,作者并没有因人生短促、“人生无常”就醉生梦死,及时行乐,了此一生,而是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这在玄学盛行,士大夫普遍崇尚老庄哲学的东晋是难能可贵的。 悲什么? 5、思考: 找出第三段中表时间的词。 6、思考: 王羲之用这三个时间段,想表达什么?古人今人后人千古同悲古人今人后人千古同悲悲 王羲之把古人、今人、后人联系起来,阐明:人生苦短的悲痛

18、不只是作者因眼前之情境产生的情感,而且是一代代人共同的悲叹。这种悲是比一己之痛更深沉的全人类之大悲。 人类社会从古至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明确: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长短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就需奋斗;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能等量齐观。含蓄指出:有生之年应当做些事,不能消极自弃。人们对生死的看法拓 展示例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雪莱人固有一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