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 完整版课件PPT_第1页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 完整版课件PPT_第2页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 完整版课件PPT_第3页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 完整版课件PPT_第4页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 完整版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包括如下几个层面的内涵。 1“常见文言虚词”,指明了考查范围。从文言词性上看,介词、连词、助词、副词、语气词(语气助词、语气副词)都归于文言虚词,而表指示和疑问的代词往往也划归于文言虚词。湖南新课标考试说明明确规定以下18个文言虚词作为高考该考点的命题范围: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2“在文中的意义”,指明了考查条件。文言虚词是相对于文言实词而言的。一般来说,文言实词的意义比较具体,在句子中充当主谓宾、定补状等主要成分;而虚词在句子中没有具体的意义,有时甚至只是起语法上的

2、辅助作用,一般不充当句子成分。所以,文言虚词的意义没有实词那么“实在”,但在具体的语境中也会被赋予相应的逻辑关系上的意义。而这些“意义”都是特定的,也是灵活的,只有在一定的句子中才能确定,高考就以“语境意义”作为考查条件。 3“在文中的用法”,指明了考查重点。这里除了同样要以“在文中”作为条件外,还要注意理解“用法”。所谓“用法”,是就虚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而言的,往往对实词起组合、连接、修饰和辅助等作用。在具体的语境中,我们可以结合虚词在文中的“意义”来考察它的具体作用。近几年高考文言虚词的考查形式1、选择题,有四个选项,每个选项由两句话组成,其中的一句出自中学语文课本,要求选出选项中虚词的

3、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2、文言文翻译题中有时也涉及到虚词的考查。 纵观湖南近年来在虚词试题上的命题特点,我们大略可以总结如下三点。 一个原则: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文言虚词除了考查考试文本中的虚词,还会牵涉课内所学文句的虚词用法及意义。基于此,我们应当在平时多积累一些课本中的文句。 两个方向:选修与必修。 选修教材中的文句也进入了湖南高考试卷当中。2010年湖南高考虚词题C项,“翳桑之饿人也”即是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晋灵公不君一文中的句子。由此,我们在复习中应强化选修教材文言虚词例句的学习。 三种试题:单一虚词和多种虚词均出考题。 除传统的考查一题拥有“四个虚词”外,湖南高考还出现了虚词的另外的

4、考查形式,具体如下:1(2011湖南)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与“其诗亦怪怪奇奇”的“其”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则或咎其欲出者B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C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分析:C。本题考查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有创新。A项,那个,指示代词。B项,他,人称代词,作小主语。C项,他的,人称代词,作定语,与题干例句相同。D项,副词,强化语气。2(2011湖南考试说明样题)下列句子中不能补出“于”的一项是()A吴兴民夜归,巡逻者执之,系亭下B余皆凿空取之民间C文原请决滞囚D置仓廪河北分析:C。本题将虚词与句式结合起来考查。系(于)亭下;取之(于)民间;置仓廪(

5、于)河北。(2004年高考题)下列各组句子中,红色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鲁定公问于颜回曰 勾践说于国人曰 B.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善则善矣 此则国人之罪也D.舜不穷其民力 樊哙侧其盾一撞C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一、位置推断法1.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2.迫而视之,乃前寄辞者 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4.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 所之者 5.送孟浩然之广陵13句“之”在动词后,作代词; 4句“之”处于“所”后,组成“所字结构”,“之”作动词; 5句“之”处于“广陵”前,作动词。一、位置推断法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7.骨已尽矣,

6、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8.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0.顷之,烟炎张天 1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处于主谓短语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处于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结构助词处于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宾语前置的标志在时间副词后,为音节助词除了“之”以外,“乎”、“焉”、“与”、“夫”等词也都适合用“位置推断法”来分析它们的用法。如: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 2.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3.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促织)“夫”处于句首,一般为发语词;用在句中且在动词的后面,一般是指示代词,译成“那”;用在句末,常是语气词。再比如“也”,句末助陈述、疑问、感

7、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再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其李广将军之谓乎”,因为“其”不能作主语;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二、删除观察法分析下面各句中的“其”字:1.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3.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4.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13句中“其”处于动词后宾语的位置,应为代词,不能删去。 第4句“其”字若删去,则改变了原意,它也为代词。58句“其”可以删去,它是协助表达语气的副词。根据语气的不同,58句分别是:表示命令的语气、加强

8、反问的语气(“难道”)、加强反问语气、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 用这种方法,可以很快判断它的词性。“而”“焉”“者”也可用这种方法。5.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6.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8.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三、搭配分析法:从虚词的搭配对象去判别它的词性。分析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 1.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 2.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3.以至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刭 4.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这四句中的“以”所搭配的对象都是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它们构成短语修饰后面的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原因、时间、凭借等,可知“以”为介词。5.杀之以应陈涉

9、 6.昔秦穆公不听蹇叔之言,以败其师 7.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8.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9.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58句中,“以”搭配的对象是动词或动宾短语,可以断定“以”不是介词,而是连词,根据全句的意思可以推断它们应该分别是表示目的、结果、目的、修饰的连词。第9句“以”字前后和形容词搭配,是并列连词。再如“所”字: 与动词连用,常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与“以”连用,表示原因和凭借;与“为”连用,常表示被动;单用,常是名词“处所”。四、语境推断法: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2.谨食

10、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 3.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1.兼词“于此”,“兴焉”即“从那里兴起”; 2.代词,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 3.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的语气,为疑问代词“何、哪里”; 4.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词。又如“之”字称代内容就必须联系上下文才能对“之”字所指内容进行确定。再如“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一句里两个“之”:前“之”用在“饶”(州)与“德兴”(县)之间,州与县是从属关系,故应是“的”意思;后“之”用在动词“送”后作宾语,属代词无疑。五、对应分析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

11、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4.噫吁嘻,危乎高哉(蜀道难)六、全句关照法 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有全句意识,许多虚词的意义不实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如作语助词的“也、矣、焉、哉”,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助陈述语气,它们始终是与全句语气“息息相关”。七、语法分析法 比如有虚词“以”的四个句子俅以幸臣躐跻其位;得全首领以没;扈从以行;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以

12、”字用法有一个规律,即“以”字的后面是名词,“以”为介词;“以”后面是动词,“以”为连词。由此可知,题中、两句是介词,用于名词之前,与名词构成介宾短语,但一用在身份前,一用在工具前,意义不同;、同为连词,都是用于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关系,用法意义相同(表目的,用来)。八、代入检验法 将判断出来的意义代入句子中,若结合上下文,语意通畅,即可验证准确。如而、且都有表承接、转折的意义,若判断为承接关系,可用就、随后、那么替代,若判断为转折关系,则可用可是、但是替代,替代后若前后语意不通畅,则说明判断不准。 一、位置推断法二、删除观察法三、搭配分析法四、语境推断法五、对应分析法六、全句关

13、照法七、语法分析法八、代入检验法 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课堂检测】1.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是 : 顷之,烟炎张天 真州逐之城门外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又试之鸡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我欲因之梦吴越 吾欲之南海,何如A. / B. / C. / D. /B2.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成以其小,劣之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叩之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 则或咎其欲出者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A. B. C. D. A3.与例句中的“者”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C.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D.暮春者,春服既成B4.下列对“以”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有误的一组是:忠不必用兮,贤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