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散文类_第1页
上海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散文类_第2页
上海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散文类_第3页
上海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散文类_第4页
上海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散文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言文阅读:散文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梅谱序天下有必传之心,无必传之人,何?心可以八万世,而人必不肯出百年。试摆列一世之人摘看之,卑者逐无涯,高者命不朽。至百年之外,其人与心,俱血俱土也。有荧然一点如火之传薪者,无几也。山阴刘雪湖,少时见王元章画梅而悦之,至忘寝食。学之成,遂负笈买履,走名山幽壑,遂不知老之将至。始焉以元章画,继焉以梅画,迄于今从心所欲。腕脱神飞,墨停三日,而淋漓之气不止。曾有广文严某泛舟,展视其图,值花蝶翩来,依依数里许。又曾画倪中丞之壁,越半载,蜂食其华殆尽。化则还天,诚能动物,一之至也。雪湖尝告人曰:“画梅以韵格胜。”夫韵在声后,格在局先。善歌善弈者可知而不可解,即可解

2、而又不可知。雪湖直以梅知之,而以画解之,此其心之独至,千载而下有必传者也。著梅谱凡四刻,俱为好事者携去。性既孤高,而家贫不能再刻,无以应问奇者。予偶还里中,访雪湖山房,出旧稿示余,余为刻之于姑熟宦邸。人共谓雪湖得梅之趣,而吾独谓雪湖得梅之苦。人徒欲传雪湖之画,而吾独欲传雪湖之心。倘从此有如其歌弈之悟以至心而心传焉,则是梅谱乃导师也。(选自刘雪湖梅谱,有删节)【注】王元章:即元代著名画家王冕。1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也B与C矣D焉2赏析第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下列对第段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人们普遍认为刘雪湖悟出了梅的志趣。B人们普遍认为刘雪湖获得了画梅乐趣。C作者认为刘雪湖悟出

3、了梅的孤寒本色。D作者认为刘雪湖从画梅中体悟到甘苦。4概括这篇序言的行文思路。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陆宫保适园记1明陈继儒东坡云:“山川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此善适山川风月者也。余谓园之界限,不在大小,以目与足所到为界。【甲】假令瞽者、兀者,扶携而游,目不及赴,足不及领,虽有园,无园矣。【乙】设以常人而埒夸父之步,离娄之睫,则园于顷刻判为大小。【丙】然园之权在目与足,而目与足之权在我。【丁】在我者不适,则虽大士之千目,韦驮之日绕四部洲而行不止,于目于足何有。先生解学士之绶东归,治园二亩以息躬。树无行列,石无位置,独一小阁出于树杪竹条之间,玲珑翕张,以收四面胜。先生篮舆造之,日偕鱼鸟

4、,相与咏歌以共适其中。盖世之雕镂奇丽之观,先生淡而不御,如逃三公,而共云物之变幻,草木之郁蒸。则若先生之学问名节,日引月长,所谓生则恶可以已者也。先生以我适园而不以园适我,故杖履所至,虽撮土卷石,宛若五岳砺而五湖带。今先生八十余矣,垂老而神明不衰,其目与足矫若少年,而又与性之善适者会,则先生之婆娑偃仰于是园也,岂减香山之池上,司马之独乐哉。嘻!古今之园多矣,然皆化为落叶蔓草,而惟二公之荒坡遗迹,至今人称之,将无为世所欣慕者不独在园乎!知此而后可与先生谈适园。注释:1 陆宫保,指陆炳,明代松江府人。母为明世宗乳娘。官至太保,因称宫保。他曾保全一些文人士大夫,也曾结交权臣严嵩,积财百万,庄园遍四方

5、。5可分别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词语是()A矣,焉,哉B矣,哉,焉C焉,矣,哉D哉,焉,矣6小松在检索文献时,发现“非园之俄大俄小也,目与足所到异也。”句未选入本文。现要将这几句放入本文中,最合理的位置是()A【甲】B【乙】C【丙】D【丁】7对文章第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陆先生辞官归隐后回乡开辟适园,时而休息,时而躬耕其中。B陆先生在适园尽赏奇丽美景,体会天人合一,躲避公卿造访。C陆先生认为应该停止那些生活中令人憎恶的欲望,加强修养。D陆先生能够“以我适园”,所以即使地方狭窄也能有山河之感。8文本紧紧围绕“适”字行文,层层推进,变幻多姿,请分析其思路。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公孙龙问于魏牟

6、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今吾闻庄子之言,茫然异之。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独不闻夫埳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

7、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埳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负山,商蚷驰河也,必不胜任矣。且夫知不知论极妙之言,而自适一时之利者,是非埳井之蛙与?且彼方跐黄泉而登大皇,无南无北,爽然四解,沦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公孙龙口呿而不合,舌举而不下,乃逸而走。(节选自庄子秋水)9请用一个成语来概括第段画线句。10第段写“禹”、“汤”的内容

8、,对其分析恰当的一项是()A表明海的变化并不以人的贤能与否为依据。B通过禹时与汤时的比较,表明海水的浩大无边际。C借此表明海水“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的特点。D以圣贤为例,具体典型,很有说服力。11对第段中“埳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浅井的青蛙听了这一番话,吃惊地呆住了,内心很茫然不知所措。B浅井的青蛙听了这一番话,突然感到震惊,内心了然,不再自我。C浅井的青蛙听了这一番话,突然感到震惊,内心很茫然不知所措。D浅井的青蛙听了这一番话,吃惊地呆住了,内心了然,不再自我。12请对文中体现的庄子思想进行评析。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左仲郛浮渡诗序姚鼐江水既合彭

9、蠡,过九江而下,折而少北,益漫衍浩汗,而其西自寿春、合肥以傅淮阴地皆平原旷野,与江淮极望,无有瑰伟幽邃之奇观。独吾郡潜、霍、司空、械眠、浮渡各以其胜出名于三楚。而浮渡濒江倚原,登陟者无险峻之阻,而幽深奥曲,览之不穷。是以四方来而往游者,视他山为尤众。然吾闻天下山水,其形势皆以发天地之秘,其情性阖辟,常隐然与人心相通,必有放志形骸之外,冥合于万物者,乃能得其意焉。今以浮渡之近人,而天下往游者众,则未知旦暮而历者,几皆能得其意,而相遇于眉睫间耶?抑令其意抑遏幽隐榛莽土石之间,寂历空港,更数千百年,直寄焉以有待而后发耶?余尝疑焉,以质之仲郛。仲郛曰:“吾固将往游焉,他日当与君俱。”余曰:“诺。”及今

10、年春,仲郛为人所招邀而往,不及余。迨其归,出诗一编,余取观之,则凡山之奇势异态,水石摩荡,烟云林谷之相变灭,悉见于其诗,使余恍惚若有遇也。盖仲郛所云得山水之意者非?昔余尝与仲郛以事同舟,中夜乘流出濡须,下北江,过鸠兹,积虚浮素,云水郁蔼,中流有微风击于波上,发声浪浪,矶碕薄涌,大鱼皆砉然而跃。诸客皆歌乎,举酒更醉。余乃慨然曰:“他日从容无事,当裹粮出游。北渡河,东上太山,观乎沧海之外;循塞上而西,历恒山、太行、大岳、嵩、华,而临终南,以吊汉、唐之故墟;然后登岷、峨,揽西极,浮江而下,出三峡,济乎洞庭,窥乎庐、霍,循东海而归,吾志毕矣。”客有戏余者曰:“君居里中,一出户辄有难色,尚安尽天下之奇乎

11、?”余笑而不应。今浮渡距余家不百里,而余未尝一往,诚有如客所讥者。嗟乎!设余一旦而获揽宇宙之在,快平生之志,以间执言者之口,舍仲郛,吾谁共此哉?【注】左仲郛:字仲郭,安徽桐城人。浮渡:山名。该文是姚鼐为好友仲郭游浮渡山所作诗集写的序。13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焉B哉C乎D耶14对第段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A要想领略自然的奥秘需要与万物冥然相合。B只有放浪形骸的人才能与万物相通。C天下山水都能与人的意趣相通。D缺乏意趣的人不能领略大自然的胜景。15与本文其他部分相比,第段画线部分的语言很有特点,请选择一个角度加以赏析。16有人认为作者在文末处才提“浮渡”是巧写,是名家的手笔。请试作分析

12、。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求阙斋记(清)曾国藩国藩读易至“临”,而喟然叹曰:刚侵而长矣,至于八月有凶,消亦不久也,可畏也哉。天地之气,阳至矣,则退而生阴,阴至矣,则进而生阳。一损一益,自然之理也。物生而有嗜欲,好盈而忘阙。是故体安车驾,则金舆鏓衡不足于乘;目辨五色,则黼黻文章不足于服。由是八音繁会不足于耳,庶羞珍膳不足于味。穷巷瓮牖之夫,骤膺金紫,物以移其体,习以荡其志,向所搤捥而不得者,渐乃厌鄙而不屑御。旁观者以为固然,不足訾议。故曰:位不期骄,禄不期侈,彼为象箸,必为玉杯。积渐之势然也。而好奇之士,巧取曲营,不逐众之所争,独汲汲于所谓名者,道不同不相为谋。或贵富以饱其欲,或声誉以厌其情,其于志

13、盈一也。夫名者,先王所以驱一世于轨物也。中人以下,蹈其不实,于是爵禄以显驭之,名以阴驱之,使之践其迹,不必明其意。若君子人者,深知乎道德之意,方惧名之既加,则得于内者日浮,将耻之矣。而浅者哗然惊之,不亦悲?国藩不肖,备员东宫之末,世之所谓清秩。家承余荫,自王父母以下,并康强安顺。孟子称“父母俱存,兄弟无故”,抑又过之。洪范曰:“凡厥庶民,有猷有为有守,不协于极,不罹于咎,女则锡之福。”若国藩者,无为无猷,而多罹多咎,而或锡之福,所谓不称其服者欤?于是名其所居曰“求阙斋”,凡外至之荣,耳目百体之嗜,皆使留其阙陷。礼主减而乐主盈,乐不可极,以礼节之,庶以制吾性焉。若夫令闻广誉,尤造物所靳予者,实至

14、而归之,所取已贪矣,况以无实者攘之乎?行非圣人而有完名者,殆不能无所矜饰于其间也。吾亦将守吾阙者焉。道光二十五年五月曾国藩谨记。【注】临:周易第十九卦,此处借“临”卦来说阴阳二气的交感。黼黻文章:古代礼服上所绣的色彩绚丽的花纹。泛指华美鲜艳的色彩。位不期骄,禄不期侈:出自孔安国传:“贵不与骄期而骄自至,富不与侈期而侈自来。骄侈以行已,所以速亡。” 轨物:法度与准则。备员:凑数,自谦之词。不协于极:不符合善。17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一项是()A焉B乎C也D矣18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段画线句的语言特点。19分析第段中作者提及“瓮牖之夫”“好奇之士”等人的用意。20概述本文的行文思路。阅读下文,完成下面

15、小题。问养生苏轼余问养生于吴子,得二言也。 ,曰和。曰安。何谓和?曰:子不见天地之为寒暑乎?寒暑之极,至于折胶流金,而物不以为病,其变者微()。寒暑之变,昼与日俱逝,夜与月并驰,俯仰之间,屡变而人不知者,微之至,和之极也。 ,相寻而狎至,则人之死久矣。何谓安?曰:吾尝自牢山浮海达于淮,遇大风焉,舟中之人,如附于枯槔,而与之上下,如踏车轮而行,反逆炫乱不可止。而吾饮食起居如他日。吾非有异术也,惟莫与之争,而听其所为。故凡病我者,举非物也。食中有蛆,人见之必呕也。其不见而食者,未尝呕也。请察其所以生。论八珍者必咽,言粪秽者必唾。二者未尝与我接也,唾与咽何从生哉。果生于物乎?果生于我乎?知其生于我也

16、,则虽与之接而不变,安之至也。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 ,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吴子,古之静者也。其观于物也,审矣。 ,是以私识其言,而时省观焉。注吴子:吴子野,作者友人。牢山:即崂山。枯槔:又称吊杆,古代汲水工具,此处形容船身颠簸如吊杆忽上忽下。21可填入第段括号处的虚词是()A矣B焉C哉D也22下列对第段所论“安”的含义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A不与外物相争,顺其自然,淡然自安。B不受外物影响,听从内心的主观感受。C不畏人生艰险,安于贫贱,处变不惊。D不因外物变化而改变自我,超然物外。23把“使此二极者”这个句子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A第段空格处B第段空格处C第段空格处D

17、第段空格处24本文在说理上颇具特色,试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加以赏析。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读司马法【唐】皮日休古之取天下也以民心,今之取天下也以民命。唐虞尚仁,天下之民从而帝之,不曰取天下以民心者乎?汉魏尚权,驱赤子于利刃之下,争寸土于百战之内,由士为诸侯,由诸侯为天子,非兵不能威,非战不能服,不曰取天下以民命者乎?由是编之为术(此谓司马法之类的兵术之书),术愈精而杀人愈多,法益切而害物益甚。呜呼! 亦不仁矣。蚩蚩(敦厚无知貌)之类不敢惜死者,上惧乎刑,次贪乎赏。民之于君犹子也,何异乎父欲杀其子先绐以威后啖以利哉?25可填入第段横线处的词语是()。A而B乃C其D然26第段中作者把君民比作父子进

18、行论证,请对此论证加以分析。27你觉得本文有说服力么?请结合本文及司马法仁本节选部分内容做出分析。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云潭记陈献章白沙之西山则圭峰也。东北连数峰,最胜者为绿护屏。屏南有潭渊然,曰圣池。下蟠蛟龙,龙嘘气成云,变化万状。里生周镐偕其季京来谒予白沙。时维仲春,风日晴美,予与二子携酒饮于西山之麓。班荆而坐,仰而四顾。有云起绿护屏,炫烂如丹青,郁纷若祥瑞。予顾谓二子曰:“是圣池之云也,伟囗观囗!”二子愀然正襟侍侧,曰:“是吾先子之志也,先子居龙溪垂五十年,无他嗜好,惟喜为潭之观,故先子之号曰云潭。(甲)”予曰:“嘻,有是哉!若先子我旧,不幸早世,不及见若兄弟长也。若岂尽闻之乎?居,吾

19、语女,夫潭取其洁也,云取其变也。(乙)洁者其本乎?变者其用乎?”二子齐应曰:“然。”予曰:“未也,野马也,尘埃也,云也,是气也,而云以苏枯泽物为功。(丙)易曰:密云不雨,自我西郊是也。水以动为体,而潭以静为用。物之至者,妍亦妍,媸亦媸,因物赋形,潭何容心焉?(丁)”二子喜相谓曰:“先生命我矣。”于是复进而告之曰:“天地间一气而已,诎信相感,其变无穷。人自少而壮,自壮而老,其欢悲、得丧、出处、语黙之变。亦若是而已,孰能久而不变哉?变之未形也,以为不变,既形也,而谓之变,非知变者也。夫变也者,日夜相代乎前,虽一息变也,况于冬夏乎?生于一息,成于冬夏者也。夫气上蒸为水,下注为潭。气,水之未变者也。一

20、为云,一为潭,变之不一而成形也。其必有将然而未形者乎。黙而识之,可与论易矣。”二子于是起而再拜,乞书,为云潭记。28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哉乎B乎哉C乎也D也乎29对第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二子之父生前喜观圣池之水和云B二子未从父亲那里深解云潭之说C作者循循善诱地回答二子的问题D作者熟用庄子易等著作30对文中“体用”之说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物以静为体,物以动为用B云以静为体,水以动为用C潭以洁为体,云以变为用D水以动为体,潭以静为用31“是之取尔”是第二段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A甲B乙C丙D丁32第段的论述在第段的基础上推进了一层,请加以分析。阅读下文,完

21、成下面小题。霁月楼记(1)余顷官于朝,得予叔祖彦通书,诿余以名石井张氏之楼,且为之记。予以未尝至石井,未登斯楼,莫知所以名之者。乃复书彦通,讯以斯楼何宜。彦通又以书云:“暄凉靡不宜,而尤于秋宜;风物靡不宜,而尤于月宜;朝暮晦明靡不宜,而尤于霁宜。”余乃大书“霁月楼”三字以遗之,未暇作记也。(2)余尝观诗家者流,多喜谈霁月。【甲】余以为万众皆有新故,无新故者月也,故曰“霁月”焉。【乙】及予为博士于奉常,时秋且半,吏白余,当祀寿星。余与少卿蜀人黄仲秉,斋宿于西湖南山之净慈禅寺。是夕雨作,松竹与荷叶终夜有声,骚骚也。五鼓夙兴,登坛将事。【丙】则天宇如水,月色如洗,不类人间有也。【丁】(3)张君克刚,

22、喜宾客,且博延名士,以才其子弟。斯楼又胜绝,予安得月前霁后,御风往观焉?先作此记,庶几与斯楼有一日之雅也。33对本文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受人之托,给张氏楼取名并作记。B秋季雨后月出之时,登张氏楼最惬意。C诗人大多喜欢写霁月,作者不以为然。D作者对张氏楼美景很向往,期待一游。34可填入第(2)段方框处的词语是()A故B殆C则D非35小明同学在校对此文时,发现第(2)段脱落了一句“盖诗家之谈尤信”,现在要将这一句补入文中,最合理的位置应是()A【甲】B【乙】C【丙】D【丁】36作者“未尝至石井,未登斯楼”,却给张氏楼取了名字,写了记,你觉得合适吗?说说你的理由。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23、争臣论【唐】韩愈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学广而闻多,不求闻于人也。行古人之道,居于晋之鄙。晋之鄙人,熏其德而善良者几千人。大臣闻而荐之,天子以为谏议大夫,人皆以为华,阳子不色喜。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_?”愈应之曰:在王臣之位而高不事之心,则旷官之刺兴,志不可则,而尤不终无也。今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为不加矣,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失,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问其官,则曰谏议也;问其禄,则曰:下大夫之秩也;问其政,则曰:我不知也。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且吾闻之: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今阳子

24、以为得其言乎哉?得其言而不言,与不得其言而不去,无一可者也。阳子将为禄仕乎?古之人有云:仕不为贫,而有时乎为贫,谓禄仕者也。宜乎辞尊而居卑,辞富而居贫,若抱关击柝者可也。盖孔子尝为委吏矣,尝为乘田矣,亦不敢旷其职,必曰:会计当而已矣,必曰牛羊遂而已矣。若阳子之秩禄,不为卑且贫,章章明矣,而如此其可乎哉?”【注】争臣,也叫谏官,唐代谏官有左右拾遗、左右补阙、左右谏议大夫。阳城与作者同朝为官。37可填入第段横线处的虚词是()A欤B耶C哉D乎38在世人看来,阳城是个_的人。在作者看来,阳城是个_的人。(用自己的语言概括)39分析第段中作者援引孔子行为和言论的作用。40下面的说法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25、()A如果为钱而做官又怕进谏得罪人,那就应该去守关或打更。B身为言官不言政,可见阳城是不顾百姓疾苦、朝政得失之人。C本文点名批评阳城,能明显看出韩愈“文以载道”的主张。D该说话却不说和不尽心进谏却不离开,没有一种可以容忍。41在师说和本选段中,韩愈都表现出了敢于力排众议的一面。试联系两文分别说明。参考答案:1A2运用比拟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以蝴蝶对纸上梅花“依依”和蜜蜂吃尽壁上梅花,凸显刘雪湖画的梅花形神毕肖,表现作者对其画梅之高超境界的赞赏。3C4本序首先点出“天下必传之心”“无几”的观点,然后介绍刘雪湖学画过程及其作品的特色,再进一步指出刘雪湖的艺术观点及成就,最后交代自己重刻梅谱以传“雪湖

26、之心”表达敬意。【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本处“天下有必传之心,无必传之人,何?”句意是,天下有能必定传扬的心(精神),没有一定能长久留存的人,为什么呢?根据问号,虚词与疑问副词“何”一起表达疑问句,为疑问语气助词。选项中的虚词只有“也”和“何”一起才能构成疑问语气,同时“也”在虚词中是充当语气助词的身份。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曾有广文严某泛舟,展视其图,值花蝶翩来,依依数里许。又曾画倪中丞之壁,越半载,蜂食其华殆尽”意思是,曾经有个姓严的人泛舟水上,打开他的梅花图,恰好有一只花蝴蝶翩翩飞来,对画上的花依依不舍追随几里。他还曾为倪中丞

27、家画壁,过了半年,蜜蜂把壁画上的花都吃光了。“依依”依依不舍,运用拟人手法,把蝴蝶人格化,赋予蝴蝶人的情态,描绘其对纸上梅花的依恋;“越半载,蜂食其华殆尽”运用夸张手法,说过了半年,蜜蜂把壁画上的花都吃光了,极言蜜蜂对纸上梅花的喜爱。以纸上梅花对蝴蝶和蜜蜂的吸引力,凸显刘雪湖画的梅花形神毕肖,表现作者对其画梅之高超境界的赞赏。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原文“得梅之趣”“得梅之苦”,应为不同的人对刘雪湖所画之梅的认识。根据上下文,众人所识的应为刘雪湖所画之梅的真趣;结合作者所赞赏的刘雪湖之“心”,梅之“苦”为孤寒本色。本句是作者认为画作者悟出了梅花的孤寒本色,考生要注意抓住梅花

28、孤的特点。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段“天下有必传之心,无必传之人”“有荧然一点如火之传薪者,无几也”,天下有能必定传扬的心(精神),没有一定能长久留存的人,能留一点微光薪火相传的,没有几个。首先点出“天下必传之心”“无几”的观点。段“山阴刘雪湖,少时见王元章画梅而悦之,至忘寝食。学之成,遂负笈买履,走名山幽壑,遂不知老之将至”介绍刘雪湖学画过程,“焉以元章画,继焉以梅画,迄于今从心所欲。腕脱神飞,墨停三日,而淋漓之气不止”介绍作品的特色。段“雪湖尝告人曰:画梅以韵格胜。夫韵在声后,格在局先”“著梅谱凡四刻,俱为好事者携去”指出刘雪湖的艺术观点及成就。段“人徒欲传雪湖之画

29、,而吾独欲传雪湖之心。倘从此有如其歌弈之悟以至心而心传焉,则是梅谱乃导师也”交代自己重刻梅谱以传“雪湖之心”表达敬意。参考译文:天下有能必定传扬的心(精神),没有一定能长久留存的人,为什么呢?心可以流传万代,但人肯定活不过百年。试着看看百年来的人心,无论层次高低,都想追求不朽。但到了百年之后,那些人和他们的精神,都一起化为血与土。能留一点微光薪火相传的,没有几个。山阴的刘雪湖,年轻时看到王冕画的梅,心生喜欢而学习它,以至于废寝忘食。学成之时,他就背起书箱,买好鞋子,出外游学,走遍名山幽壑,不知老之将至。起初他是依照王冕的画来画梅花,后来是直接根据梅花而画,到现在则是完全顺从心境。用笔灵活神韵飞

30、扬,停笔三天,但梅花的充盈的气韵依然没有消失。曾经有个姓严的人泛舟水上,打开他的梅花图,恰好有一只花蝴蝶翩翩飞来,对画上的花依依不舍追随几里。他还曾为倪中丞家画壁,过了半年,蜜蜂把壁画上的花都吃光了。出神入化神韵天成,确实能打动万物,竟然到了这样的境界。刘雪湖曾经对人说:“画梅以韵味格调取胜。”韵味在歌声停歇后犹存,格调在布控棋局前已存。擅长唱歌下棋的人懂这一点却未必说得明白,即使能表达也未必是真的了解。刘雪湖竟然通过梅懂得了这一点,又通过绘画表达出来。这是他的思考的独到之处,千年以后一定能流传下来。他画的梅谱共刊刻四次,都被喜欢的人拿走了。他性情孤高,再加上家境贫穷不能再刊刻,无法满足猎奇之

31、人。我偶尔回到家乡,拜访他的雪湖山庄,他会拿出旧稿来给我看,我在姑孰官邸为他刊刻,人们认为刘雪湖得到了梅的真趣,但我唯独认为刘雪湖体悟到了梅的孤苦。人们只想流传刘雪湖的画,但我只想传刘雪湖的精神。如果从此有人像他一样有了对歌弈的领悟,并能以至诚之心来传承的,那么这本梅谱就是导师。 5D6C7D8分析文章思路:文章首先开篇引用苏轼名句,表明其善“适”山川风月。然后论述,园不在大小,关键在于自己内心、 感觉是否舒适,才能与之“适”,文意更进一层,照应题目(点题),表明观点。接着,转入现实,写陆先生在园林中享受美景,共“适”其中,不仅如此,他还在其中体悟自然,提高道德、学问,真正做到了以我“适”园。

32、然后,由个别上升到一般,陆先生又在园中与同道、知己聚会(性之善“适”者会),甚至能体会到白居易、司马光等名流士大夫的园林之乐。最后文意又转,人们羡慕的却不仅在园,应该还有其它,令人深思、同味。可谓围绕“适”字,层层递进,变幻多姿。【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处,“在我者不适,则虽大士之千目,韦驮之日绕四部洲而行不止,于目于足何有”,意思是“我不愿意使用它们,那么即使有大士的千里眼,韦驮的每天能绕四部洲行走不停止的脚力,对于眼睛和脚又有什么用呢!”,从语气上看,这里是表示感叹的语气,需要表感叹的语气词,应选“哉”;处,“故杖履所至,虽撮土卷石,宛若五岳砺而五湖带”

33、,意思是“所以他拐杖和脚丈量的地方,即使只有一撮土一块石头,也宛如那里有五岳的石头、五湖的流水一样”,此处需要一个相当于“于此”的兼词,应选“焉”;处,“知此而后可与先生谈适园”,意思是“了解了这些道理以后就可以跟先生谈适园了”,这里是陈述语气,应选“矣”。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非园之俄大俄小也,目与足所到异也”意思是“不是园子忽大忽小,是眼睛和脚所到的地方不同罢了”。此句是总结句,上文应是谈到园子有“大”和“小”的差别,且与“目”与“足”有关。“余谓园之界限,不在大小设以常人而埒夸父之步,离娄之睫,则园于顷刻判为大小”,意思是“假如让正常人迈着夸父那样的步伐,拥有离娄那

34、样的目力,那么园子顷刻间就能知道大小”,这几个句子都是围绕园子有“大”和“小”的差别、且与“目”与“足”有关在谈,而下句“然园之权在目与足,而目与足之权在我”是转入另一个层次,因此表示总结的这句话应放到这个层次的末尾,也就是【丙】处。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时而躬耕其中”错,“息躬”的“躬”不是“躬耕”,而是代指自己,“息躬”可理解为“修养身心”。B.“躲避公卿造访”错,“逃三公”指的是“逃避三公的高位”,指的是先生辞官归隐的事。C.“应该停止那些生活中令人憎恶的欲望”错,“生则恶可以已”意思是“一产生就抑制不住了”,其中“恶”不是“憎恶”,而是相当于“何”,怎么。故选

35、D。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思路的能力。第一段引用苏轼名言“山川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指出其“善适山川风月”;接着以“余谓园之界限,不在大小,以目与足所到为界”总领,说明园不在大小,关键在于自己内心、 感觉是否舒适,“在我者不适,则虽大士之千目,韦驮之日绕四部洲而行不止,于目于足何有哉”。这样就照应了题目,并点明了观点。第二段交代陆先生辞官东归,在园中享受美景,共“适”其中,“先生篮舆造之,日偕鱼鸟,相与咏歌以共适其中”“共云物之变幻,草木之郁蒸”;不仅如此,他还在其中体悟自然,提高道德、学问,“则若先生之学问名节,日引月长,所谓生则恶可以已者也”,真正做到了以我“适”园。第三段,先写

36、陆先生“与性之善适者会”,在园中与同道、知己聚会,并体会到了白居易、司马光等名流士大夫的园林之乐,“则先生之婆娑偃仰于是园也,岂减香山之池上,司马之独乐哉”。然后文意一转,指出“古今之园多矣,然皆化为落叶蔓草,而惟二公之荒坡遗迹,至今人称之,将无为世所欣慕者不独在园乎!”,人们羡慕的却不仅在园,应该还有其它,令人深思、同味。文章第一段亮出观点,第二段回到现实,第三段由个别上升到一般,可谓围绕“适”字,层层递进,变幻多姿。参考译文:苏东坡先生说:“江山风月,本来是没有主人的,谁在用便可以说是主人。”这是善于享受山川风月的人啊。我认为园子的范围,不在大小,以眼睛看到、脚步走到为界限。假如让盲人、断

37、腿的人,互相搀扶着游玩,眼睛看不到,脚走不到,即使有园子,也相当于没有园子。假如让正常人迈着夸父那样的步伐,拥有离娄那样的目力,那么园子顷刻间就能知道大小。然而园子的衡量在于眼睛和脚,而眼睛和脚的使用权力却在于我。我不愿意使用它们,那么即使有大士的千里眼,韦驮的每天能绕四部洲行走不停止的脚力,对于眼睛和脚又有什么用呢!先生解下学士的绶带向东回来,整治了两亩的园子来修养身心。树木并不成行列,石头也没有固定的位置,只有一个小小亭阁在树梢竹林间隐现,精巧玲珑,开合适度,来收拢四面的美景。先生有时 乘坐轿子来到这里,每天与鱼鸟相伴,一起吟咏歌唱共同在这里享受生活。大概世上那些雕刻奇伟瑰丽的建筑,先生都

38、淡淡的不去观看,就好像逃避三公的高位一样,却与云雾一起变幻、与草木一起蓬勃生长。那么像先生这样的学问名节,一天天一月月增加,这就是孟子所说的,一产生就抑制不住了吧。先生让自己在园子中尽情享受,而不让园子来适应自己,所以他拐杖和脚丈量的地方,即使只有一撮土一块石头,也宛如那里有五岳的石头、五湖的流水一样。先生今年八十多岁了,身体衰老可是精神不衰弱,他的眼睛和腿脚矫健得像个年轻人一样,而又喜欢与性情投缘的人聚会,那么先生在这个院子里或坐或卧,起舞吟咏,难道比白居易的池子、司马光的园子乐趣少吗?嘻,从古至今的园子多了,然而最终都化为落叶杂草,而只有白居易、司马光的荒坡遗迹尚存,到今天人们还在称赞它,

39、大概世人所欣赏仰慕的不止在于这个园子吧!了解了这些道理以后就可以跟先生谈“适园”了。9邯郸学步10C11A12寓言通过井蛙和海鳖的对话描写,讽刺了那些满足于一孔之见、一得之功的人。井底之蛙,见识短浅,孤陋寡闻,闭目塞听,却盲目自满,自鸣得意,自我陶醉; 而海鳖讲述了自己的生活领域东海的辽阔深沉,与自己享受到的真正快乐,嘲讽了井蛙。宇宙无终极,学识无穷尽。这则寓言告诫人们,千万不要因一孔之见,便洋洋自得,不要因一得之功,便沾沾自喜。【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于邯郸与”意思是,而且你就不曾听说过那燕国寿陵的小子到赵国的邯郸去学习走步之事吗?成语“邯

40、郸学步”是一则由寓言故事演化而来的成语。成语最早出自庄子秋水。“邯郸学步”这个成语比喻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没学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不以人的贤能与否为依据”错,“禹”“汤”是不同的时代,表明大海不以时间的长短而变化。B.“比较”错,“禹之时,十年九潦”“汤之时,八年七旱”是说不管旱或涝,海水不因雨量多少而增减,依然浩大无边。不重在比较。D.“以圣贤为例”错,本文的“禹”“汤”不是强调他们是圣贤,而是强调“十年九潦”“八年七旱”的情况。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适适然”,吃惊呆看的样子;“规规然”,渺小的样子;“自失

41、”,茫然不知所措的神态。故选A。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这则寓言开篇便生动地描述了坎井之蛙蔽于一隅、得意于坎井之乐的情状。但它听到巨鳖详细述说东海壮观之后,便目瞪口呆,惊惧自失,感到难以理解了。作者如此着笔,讥讽坎井之蛙, 旨在批判以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人物胸襟狭隘,见识浅短;刻画东海巨鳖,意在赞扬自己的学说博大精深,难于企及。寓言对井蛙的描绘,批判了社会上那种目光短浅、所知甚少、安于现状,而又自视甚高、以为老子天下第一的人之思想。井底之蛙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我们都不应该安于现状,应该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去开阔自己的视野。参考译文:公孙龙向魏

42、牟问道:“我年少的时候学习古代圣王的主张,长大以后懂得了仁义的行为;能够把事物的不同与相同合而为一,把一个物体的质地坚硬与颜色洁白分离开来;能够把不对的说成是对的,把不应认可的看作是合宜的;能够使百家智士困惑不解,能够使众多善辩之口理屈辞穷:我自以为是最为通达的了。如今我听了庄子的言谈,感到十分茫然。不知是我的论辩比不上他呢,还是我的知识不如他呢?现在我已经没有办法再开口了,冒昧地向你请教其中的道理。”魏牟靠着几案深深地叹了口气,然后又仰头朝天笑着说:“你不曾听说过那浅井里的青蛙吗?井蛙对东海里的鳖说:我实在快乐啊!我跳跃玩耍于井口栏杆之上,进到井里便在井壁砖块破损之处休息。跳入水中井水漫入腋

43、下并且托起我的下巴,踏入泥里泥水就盖住了我的脚背,回过头来看看水中的那些赤虫、小蟹和蝌蚪,没有谁能像我这样的快乐!再说我独占一坑之水、盘踞一口浅井的快乐,这也是极其称心如意的了。你怎么不随时来井里看看呢?东海之鳖左脚还未能跨入浅井,右膝就已经被绊住。于是迟疑了一阵子之后又把脚退了出来,把大海的情况告诉给浅井的青蛙,说:千里的遥远,不足以称述它的大;千仞的高旷,不足于探究它的深。夏禹时代十年里有九年水涝,而海水不会因此增多;商汤的时代八年里有七年大旱,而岸边的水位不会因此下降。不因为时间的短暂与长久而有所改变,不因为雨量的多少而有所增减,这就是东海最大的快乐。浅井之蛙听了这一席话,惊惶不安,茫然

44、不知所措。再说你公孙龙的才智还不足以知晓是与非的境界,却还想去察悉庄子的言谈,这就像驱使蚊虫去背负大山,驱使马蚿虫到河水里去奔跑,必定是不能胜任的。而你的才智不足以通晓极其玄妙的言论,竟自去迎合那些一时的胜利,这不就像是浅井里的青蛙吗?况且庄子的思想主张正俯极黄泉登临苍天,不论南北,释然四散通达无阻,深幽沉寂不可探测;不论东西,起于幽深玄妙之境,返归广阔通达之域。你竟拘泥浅陋地用察视的办法去探寻它的奥妙,用论辩的言辞去索求它的真谛,这只不过是用竹管去窥视高远的苍天,用锥子去测量浑厚的大地,不是太渺小了吗!你还是走吧!而且你就不曾听说过那燕国寿陵的小子到赵国的邯郸去学习走步之事吗?未能学会赵国的

45、本事,又丢掉了他原来的本领,最后只得爬着回去了。现在你还不尽快离开我这里,必将忘掉你原有的本领,而且也必将失去你原有的学业。”公孙龙听了这一番话张大着口而不能合拢,舌头高高抬起而不能放下,于是快速地逃走了。13D14A15“多用短句”的角度进行分析:(1)内容:想象具体的游历过程:所到之处,所见景色;感受(2)情感(向往、渴望)效果:短促有力、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比较:相对于文章其他部分用短句突出作者快意于饱览天下美景、领略山水意趣人生追求。16文末处才提“浮渡”是巧写正是名家大笔。姚鼐本身没有游过浮渡山,对于山景不能着一词,于是全文是从其周围的地貌逐步收缩到浮渡山;文章中浮渡山只是笼统地带出

46、,文末处提及与前文有内在联系,第段由仲郛其诗言及其人,又由仲郛其人引到作者自身,读诗解惑,而后放笔去写游览名山大川的志愿,表明了文学创作和生活的关系,强调诗人想要从山川风物之中去获得灵感和诗才的志愿,深化主旨【情感、主旨】最后感叹自己连距家不到百的浮渡山也未曾一往,想象若能够饱览天下的美景,快意于实现平生的志向,唯有与左仲郛共享罢了,与前文回环呼应。【结构】作者文笔跳脱灵动,驾驭自如,实乃名家手笔。【效果】【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的能力。句子“盖仲郛所云得山水之意者非”的意思是“这大概是左仲郛所说的山水的意趣,不是吗”,此处为反问语气,并且和前面的“非”字搭配使用,表示反

47、问语气的词语只有“耶” 。故选D。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第段中“然吾闻天下山水,其形势皆以发天地之秘,其情性阖辟,常隐然与人心相通,必有放志形骸之外,冥合于万物者,乃能得其意焉”的意思是“我听说天下山水形势都表现了大自然的奥秘,它们性情的变化,常常隐然与人心相通,只有那些一定要放浪形骸之外,冥然与万物相合的人,才能领略大自然的奥秘”,此句作者主要强调的是山水与人心相通,所以才有下文对如今游人众多又有多少与山水相通的疑问。故选A。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语言特色的分析能力。分析画线句可知,此处可选取的角度有:动词连用、多用短句(三字四字句)、语言风格等。具体赏析时,要注意使用“内容情

48、感”的结构来作答。如此句中运用了多个动词,如“循”“上”“登”“观”“厉”等,虽然都是指作者去游历祖国的河山,但根据不同的地点用不同的动词,充分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作者想象自己具体的游历过程,遍访河流山川,从而表达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渴望与向往之情。从句式特点来分析,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短句,这样就让句子显得短促有力,同时加快了文章的节奏,让句子读起来更富有韵律,朗朗上口。正是通过这样的处理,让作者游历祖国山水的历程仿佛就在眼前,增强了作者想象的真实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突出作者快意于饱览天下美景、领略山水意趣人生追求。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作答此题时,可先表明观点,

49、然后将具体分析表述出来。对于题干的问题,应持肯定的观点,文末处才提“浮渡”是巧写,正是名家大笔。具体分析时,可从这种写法的具体内容及所表现出的情感主旨及结构、效果几个方面进行总结概括。作者有文章开篇并未提到浮渡山,而是在文末写到“今浮渡距余家不百里,而余未尝一往,诚有如客所讥者”,此处表明作者并没有游过浮渡山。因为作者没游过浮渡山,所以他对山中的景色并不了解,所以作者避实就虚,文章浮渡山只是笼统地带出,对于山景不能着一词,全文是从其周围的地貌,“江水既合彭蠡,过九江而下,折而少北,益漫衍浩汗,而其西自寿春、合肥以傅淮阴地皆平原旷野,与江淮极望,无有瑰伟幽邃之奇观”,逐步收缩到浮渡山。但是作者仍

50、没有明确提到浮渡山,而是由仲郛其诗言及其人,在读了仲郛的诗之后,作者认为仲郛的心是与山水美景相通的,作者据此发出感叹,认为山水美景是与人心相通的。接着,引到自己身上,作者转而叙述自己的志向,通过读仲郛的诗,激发了作者想游历祖国大好山河的壮志,强调诗人想要从山川风物之中去获得灵感和诗才的志愿,从而深化了作品的主旨。但现实与理想是有差距的,通过“客”的一句戏言,作者感叹自己连距家不到百的浮渡山也未曾一往,想象若能够饱览天下的美景,快意于实现平生的志向,唯有与左仲郛共享罢了,与前文回环呼应。作者写没有游览过的浮渡山,却让读者有其山就在眼前的感觉,文章内容充实,夹叙夹议,既有对景色的描写,也有作者充满

51、思考的议论。文笔跳脱灵动,驾驭自如,实乃名家手笔。参考译文:长江与鄱阳湖汇合后,流经九江,向东而下,然后,拐而稍微向北流去,更加浩渺广阔。它的西面从寿春、合肥连着淮水以南的地区尽是平原旷野,远望长江、淮河,似乎看不到一处瑰丽奇伟、幽远深邃的奇异景观。只有我们郡的潜山、霍山、司空山、械眠山、浮渡山各自因为它们的美景在楚地出名。并且浮渡山濒临长江紧靠平原,登山者没有险峻的阻碍,而幽静深远神秘曲折,游览不尽。因此四方来往游览的人,比游览其他山的多很多。但是我听说天下山水,形势都表现了大自然的奥秘,它们性情的变化,常常隐然与人心相通,只有那些一定要放浪形骸之外,冥然与万物相合的人,才能领略大自然的奥秘

52、。现在因为浮渡山离人很近,因而天下去游览的人很多,却不知道那些早晚去游山的人,有几人能于眉睫间见得到山水的意趣呢?或者使山水的意趣压抑而隐藏在荒芜的草木及泥土石块中,寂静空旷,历经数百千年,一直在那里等待那些与山水情性冥然相合者去发掘呢?我曾经心有怀疑,去询问仲郛,仲郛说:“我一定要去那里游览,有一天会与你一起。”我说:“好吧。”等到今年春天,左仲郛被人邀请而去,没有等我。等到他回来,出了一本诗集,我要来阅读,所有的山水的奇形异态,水石摩擦激荡,烟云林谷的变化消失等景色,都出现在他的诗中,让我恍惚间有游览的感觉。这大概是左仲郛所说的山水的意趣,不是吗?过去我曾与左仲郛因事同乘一条船,半夜顺流出

53、濡须,下北江,经过鸠兹,江上积聚着若有若无的薄雾,飘浮着一片茫茫的白雾,云水充沛,微风吹打江水,浪浪有声,浪涛逼近岸边的岩石,大鱼都砉然跃出江面。客人们都唱歌,举酒喝醉。我于是感慨地说:“他日悠闲无事,当带上干粮出游。北渡黄河,往东登上泰山。观沧海之外;沿着边塞而西行,历游恒山、太行、大岳(武当山)、嵩山、华山,登临终南山,而凭吊汉唐的旧墟;然后登上岷山、峨眉,饱览西部美景,然后乘船顺江而下,出三峡,横渡河庭湖,观察庐山、霍山,沿东海而归,我意愿就完成了。”有人开玩笑对我说:“你在乡里,一出门就有为难的神色,还怎么尽览天下的奇景呢?”我笑着不回答。现在浮渡山距离我家不到百里,但我从来没有去过一

54、次,确实像客人讥笑我的一样。唉!假设我有一天能够饱览天下的美景,快意于实现平生的志向,来堵塞那个讥讽我的人的嘴,除了左仲郛,我与谁共享这些呢?17B18使用整句,句式整齐,结构对称,音韵和谐,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从四方面假设,角度全面,内容丰富;“是故”“由是”两个关联词的使用,彰显因果逻辑关系;“不足于”间隔反复,突出后果。19“瓮牖之夫”“好奇之士”等人属于反面事例,前者追求俗利、后者追逐虚名,均属于作者否定的对象,为了正面说理提供论据,典型、具体,作者既摆事实又讲道理,深入浅出形象生动,正反对比中突出观点:对外在的荣誉、身体的享乐求其缺,而对内心的道德体验求其全。结构上照应上文“物生而有

55、嗜欲,好盈而忘阙”,为下文说明不要过度追求虚名浮利这个道理张本铺垫,并与君子的适度追求相对照。20第段写读书感受“一损一益,自然之理也”,并总领下文阐述对人生追求的感悟。第段从泛指的角度阐释问题,众人生来就有嗜好、欲望,喜欢盈余而忘记亏阙,这是很可悲的,然后通过说明君子的适度追求告诉我们面对名利的态度应该是适可而止,应该努力完善自身,提升道德修养。第段以自身为例,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对外在的荣誉、身体的享乐求其阙。【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第段结尾设置的问句,但有问无答,答案隐含在句子中,属于反问兼感叹语气,总结该段,抒发感受,“乎”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相

56、当于“吗”,所以此处应该用“乎”字;“焉”一般用来表达反问语气,但常用语句首,排除A;“也”是表达陈述语气的助词,排除C;“矣”表已然,相当于“了”,不合句意,排除D。故选B。1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分析语言特点的能力。巧用表达因果关系的关联词“是故”“由是”,结构上既照应上文“物生而有嗜欲,好盈而忘阙”,又明确了画线分句的逻辑关系,条理清晰,思路顺畅,表意清楚,逻辑严谨。“体安车驾,则金舆鏓衡不足于乘;目辨五色,则黼黻文章不足于服”“八音繁会不足于耳,庶羞珍膳不足于味”两组句子均使用了对偶修辞,结构相同句式相近,内容相对,整齐对称,音乐和谐,富有韵律美,朗朗上口增强可读性。多角度多侧面阐释现

57、象,说明人性之贪。比如四字短语“体安车驾”对应“目辨五色”,一指身体享受,二指视觉享受;“八音繁会”对应“庶羞珍膳”,强调耳朵(听觉)和口舌(味觉)之富有;“不足于乘”“不足于服”“不足于耳”“不足于味”相对应,“不足于”的间隔反复,突出了嗜好和欲望,照应该段开头句“物生而有嗜欲,好盈而忘阙”。启发并警醒世人,众人生来就有嗜好、欲望,喜欢盈余而忘记亏阙。因而,即使乘坐最豪华舒适的马车,身体也不会感到满足;即使穿戴最华美鲜艳的衣服,眼睛也不会感到满足。同样,音乐再盛大,耳朵也不会满足;食品再鲜美,口舌也不会满足。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相关语段、内容的作用的能力。由“穷巷瓮牖之夫,骤膺金紫,物以

58、移其体,习以荡其志,向所搤捥而不得者,渐乃厌鄙而不屑御”“而好奇之士,巧取曲营,不逐众之所争,独汲汲于所谓名者,道不同不相为谋。或贵富以饱其欲,或声誉以厌其情,其于志盈一也”可知写“瓮牖之夫”“好奇之士”等人以提供典型论据,内容充实,说理形象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属于反面事例,前者追求俗利、后者追逐虚名,均为作者否定的对象,作者既摆事实又讲道理,正反对比中突出观点:对外在的荣誉、身体的享乐求其缺,而对内心的道德体验求其全。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内容分析结构思路归纳整合的能力。这篇文章鉴于一般人喜欢“盈”,盈极则损,所以反而求“阙”,过阙则满。全文围绕盈、阙之间的优缺展开论述。作者先从读周易临卦

59、后的感受开篇。因为临卦说:“刚浸而长矣,至于八月有凶,消不久也。”指的是刚阳渐渐增长,到了阴盛阳衰的八月会有凶险,那是因为接近消亡,好景不能长久。从而得出“一损一益者,自然之理也”的结论。第二段先泛论“物生而有嗜欲,好盈而忘阙”,然后从两方面举例说明,“穷巷瓮牖之夫,骤膺金紫,物以移其体,习以荡其志,向所搤捥而不得者,渐乃厌鄙而不屑御”“而好奇之士,巧取曲营,不逐众之所争,独汲汲于所谓名者,道不同不相为谋。或贵富以饱其欲,或声誉以厌其情,其于志盈一也”,作者论述了追名逐利之人好盈而忘阙,结果乐极生悲。最后从君子的角度立论,“若君子人者,深知乎道德之意,方惧名之既加,则得于内者日浮,将耻之矣”,

60、阐明“君子人”则“惧名之既加”,重视由内心体验而得到的收获。作者在第三段回到自身,抒发感悟,凡是外界带来的荣耀、享乐,内心的嗜好、欲望,都使它留有余地。礼仪追求节制,享乐追求盈满。享乐不能过分,要用礼仪来节制,才有可能约束心性,防止放纵。至于美名博誉,更是上天不轻易赐予的,只有拥有真正的功业和德行之后,美名博誉才会随之而来。从而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对外在的荣誉、身体的享乐求其阙,而对内心体验的追求虽没有明白表示,但据前文是要求其全的。盈需要阙来限制,因为“礼主减而乐主盈”,乐极生悲,必须用礼来节制,礼主减,也即阙,所以要用阙来节制盈。参考译文:我读易经时,每到临卦时就喟然长叹说:阳气开始滋长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