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老子四章》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共64张PPT)_第1页
【新教材】《老子四章》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共64张PPT)_第2页
【新教材】《老子四章》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共64张PPT)_第3页
【新教材】《老子四章》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共64张PPT)_第4页
【新教材】《老子四章》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共64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老子四章 出自老子的成语上善若水 祸福相倚 大器晚成 虚怀若谷 绝圣弃智 自知之明大智若愚 宠辱若惊 功成不居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出自庄子的成语越俎代庖 游刃有余 踌躇满志 贻笑大方莫逆之交 相濡以沫 吐故纳新 望洋兴叹沉鱼落雁 失之交臂 邯郸学步 庄周梦蝶 【老子其人】老子: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学识渊博,曾担任周王室主管图书典籍的官职。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

2、龙邪!” 【老子其书】老子一书共81章,分道经和德经上下两篇,又叫道德经。 它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被誉为“万经之王”。 有人认为道德经易经和论语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老子其书】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为当时社会开出了一剂与儒家截然相反的“药方”主张以宇宙本体、万物之源的“道”作为法则,以“天道”驾驭“人道”,用“无为”实现“有为”。 道家无为而治的学说主张,对中国哲学、中国社会乃至中国人都具有深刻影响。道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构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 【疏通词句】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shn zh)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u)

3、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学习任务朗读第十一章,读准字音。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辐:是指车轮上的车条。毂:车轮的中心部位。无:车毂的中空处。埏埴:和泥(制作陶器)。户牖:门窗。 【解说大意】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车毂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来安装车轴),才有了车的作用。揉合黏土做成器具,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了器具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间,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让它们发挥了的作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4、 古代车轮:轮、辐、毂、轴“轮”最外面部分。“轴”最里面部分,即轴心。“毂”套在车轴上的部分。“辐”连接轮毂的木条。诗经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三十根辐条聚合在毂上。“毂”中间是空的圆孔,用来插车轴。正因为车轮有中间的“空”“无”,车轮才可转动,才有了车子载人运货的用处。 无中生有,无有大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器皿没有中间“空虚”部分,就不能盛东西。房屋没有凿出门窗的“空处”,人就无法居住。 没有“空”和“无”,就不能发

5、挥“有”的作用。事物有用而给人便利,是借助了“无”才发挥了价值和作用。 【探究章旨】学习任务老子对“有”和“无”的认识,与世俗常见有何不同? 一般人:只看到“实”和“有”及其作用,忽略另一面“空”和“无”的作用;只会利用“有”,不知“有”的功用是“无”造就而成。老子:把“无”的作用突显出来,论述“有”“无”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没有“无”就无所谓“有”。有无相生、对立统一,是道家的重要思想学习任务老子对“有”和“无”的认识,与世俗常见有何不同? 【探究章旨】历史角度:在矛盾冲突尖锐、人心汲汲于功利的社会中,老子独具慧眼,见人所不见,为当时世人指出另一种看待事物的视角与方法,具有启发意

6、义。学习任务老子“有无相生”观点,从历史角度看有什么意义和影响?该怎样正确理解? 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事物存在着对立面: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彼此相反,又互相依存。掌握了万物相互依存、相反相成的规律,便能在相反事物中获得力量。朴素辩证法的思想,是老子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任继愈竹影集:任继愈自选集 “老子这部书从各个方面提醒人们重视无的地位和作用。不但认识无,而且用无的原则来指导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以及政治生活。” 把“无”的原则运用到政治生活:“以无事取天下。”(五十七章)“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是以圣人

7、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二章) 任继愈竹影集:任继愈自选集 “老子的无为不是一无所为,而是用无的原则去为。所以能做到有若无,实若虚,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以屈为伸,以弱为强,以不争为争,从而丰富了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建立了中国古代辩证法贵柔的体系,与儒家易传尚刚健体系并峙。两大流派优势互补,共同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任继愈竹影集:任继愈自选集 “不要把无的地位、作用过分夸大。没有墙壁、梁柱、砖木的有,也就没有供起居的空间,只是一片空旷的开阔地,虽有空间(无),却不能居住。有与无互相依存,相得益彰。” 【经典之用】学习任务把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辩证观点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请你说说围绕学习、读

8、书、交友等具体事件,该怎样正确对待“有”和“无” 呢? 【经典之用】参考示例1:一个人如果不给自己和别人留出空间,那会有什么后果呢?比如学习与休息,我们能把一天二十四小时都用来学习吗?如果这样做,人很快就会崩溃。所以,我们白天学习,晚上休息。睡觉休息恰恰是积蓄力量,是为了第二天更好地学习。读书也是如此。如果囫囵吞枣不假思索地读书,把头脑塞得满满的,不给自己留下思考空间和消化吸收的余地,读书的效果如何能好? 【经典之用】参考示例2:现在有些人想要的东西太多,太在意“有”,去占有,去拥有,去享有,而恰恰忘记了“无”的作用。各种欲念把心都装满了,所以生活会很焦虑,很痛苦。人的一生不能一直都想“有”,

9、还一定要有“无”。如果换个角度把心放空,去掉杂念私欲,做什么事情都刻意给自己的心灵留有空间,留有余地,留出“无”。之后你会发现,原来生活中没有多余的有形物质,人生会变得更轻松美好。 【疏通词句】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xi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chng)。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行,物或恶(w)之,故有道者不处(ch)。(第二十四章)学习任务朗读第二十四章,读准字音。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企:踮起脚跟,用脚尖站立。跨:跃,加大步伐。不行:不能走远。彰:明显,彰显。余食

10、赘行:是个成语,意为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赘瘤。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物或恶之:人们常常厌恶它们。物:代词,这里指常人。或:常常。 【解说大意】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不能走远,自我炫耀的人得不到显露,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吹嘘的人不能长久。用道的观点来看,(这些行为)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 【探究内涵】学习任务老子列举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它们错误的原因是什么?老子举例意在说明什么看法? 【探究内涵】企者用脚尖直立身体,违背人体自然规律。跨者迈大步行走,不是行走的最自然状态。 自然状态才最适合 【探究内涵】

11、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 急于求成 内心焦躁本 质 恶 果 根 源 追逐显相 看重我“有”余食赘行令人厌恶 有道者不处 【以经解经】第四十五章(节选)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天下最完满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有欠缺,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衰竭的。天下最充实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空虚没有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笔直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弯曲的,最灵巧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像是不善言辞的。 【探究内涵】(1)完美人格:不在外形上显露,而为内在生命含藏;重内藏无外见,内藏胜于外见。(2)不追求圆满无缺,否则物极必反。保持大成若缺、大

12、盈若冲状态,才不走向极端。(3)凡事要适可而止,做事要留有余地。 【练习作业】练习一翻译下列语句。1、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2、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3、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4、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练习二背诵老子第十一章、第二十四章。练习三思考:现实中,有的老师或家长特别鼓励孩子去自我表现、自我展示,你对这种做法怎么看? 【以经解经】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

13、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不自我夸耀,反能有功;不自高自大,所以才能长久。 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人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确实能使人得到保全,回归大道。第二十二章(节选) 【理解章旨】(1)做人不要“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而要谦虚、谦让。“曲则全 ”的处世哲学:求全之道,莫过于不争,不争之道,在于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2)做人不要“企立”“跨行”,不要主观妄为,而要遵循遵循自然规律,顺“道” 而行。 【经典之用】学习任务现实中,有的老师或家长特别鼓励孩子去自我表现、自我展示,你对这种做法怎么看?请联系实

14、际简要回答。参考示例: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在现实生活中,一定程度的自我表现与能力展示固然应该有,但需要有个度。过度的自我表现,一味让孩子刻意不自然地炫耀,不仅得不到称赞,反而会让人觉得幼稚浅薄,缺少内涵。如果为了某种目的而不顾孩子是否愿意、是否有能力,就更令人生厌。所以尊重孩子的愿望不加干涉,顺其自然发展才是最好的选择。何况真正的自我表现、自我展示,需要真才实学。而抛却浮华,修炼真学问,真功夫,才是正道。 【疏通词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qing)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认识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明智。战胜别人

15、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知道满足的人能够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学习任务朗读老子第三十三章,读准字音。 【探究内涵】学习任务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为什么说自知者、自胜者境界更高?“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自知者”,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明于道。反省自身,把握自己,体察生命本质。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胜人者”,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只是有力量。“自胜者”,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克制欲望,摒除杂念;能把控自己的人,才能达到无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称得上强者。

16、 【探究内涵】学习任务如何理解“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两句话与上文的联系?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为一组,强调人欲知人,必先自知,人欲胜人,必先自胜,故以“自知”“自胜”为立身之本。 如果对已经达到的境界(自知、自胜的程度)感到知足,可称得上富有,但精益求精、强劲奋进才称得上有(求道的)意志。 那些知足者“不失其所”,可以立身长久;但强行者求道不息,身死道存,与道同在,才称得上“寿”,即不朽。(参见饶尚宽译注老子,中华书局年2006版;朱谦之撰老子校释,中华书局1984年版) 【探究内涵】(1)知足者富真正的富有并不是满足于现状,也不是满足于

17、物质匮乏,而是对自知、自胜的程度达到一定境界而感到满足,这才算富有。知足者不失“自知”“自胜”立身之本,才可以立身长久。 如把“知足者富”解释为“知足常乐”,或理解为对物质生活不做过多要求就是富有,都与老子思想不相符合。 【探究内涵】(2)强行者有志强行者自知自胜,并努力奋进,求道不息,这样的人身体虽然消失,但他所传承的道仍然存在,才称得上长寿不朽。 如把“强行者有志”简单理解成发愤图强,才算有志气;把“死而不亡者寿”简单比附为“有的人死了,但还活在人民心中”,这就脱离了语境,与老子主张完全不同。 【理解章旨】三十三章讲个人的修养。(1)知人、胜人固然重要,但自知、自胜更重要。(2)通过知人与

18、自知,胜人与自胜,知足与强行,不失其所与死而不亡,两两比较辨析,告诉人们:人生唯有自知,自胜,自强,才能实现天地之志,与道长存。 【疏通词句】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n),其微易散(sn)。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li)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 j )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六十四章)学习任务朗读老子第六十四章,读准字音。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19、。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易持:容易维持、保持。兆:征兆,苗头。泮:同“判”,分离,分散。未有:没有出现。于:由,从。毫末:指极为细微。执:控制。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从事:行事,做事。不贵:不珍视,不看重。不敢为:不妄加干预。欲不欲:一“欲”,动词,想往。二“欲”,名词,想往的东西。无为: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解说大意】 事物安然未生变数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

20、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没有发生前就早作准备,要在祸乱没有产生前就处理妥当。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 强作妄为就会败事,执意把持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妄为(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慎重),就不会失败。所以圣人求别人所不欲求的,不看重难得的财物,学别人所不学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 【解说大意】据学者饶尚宽考证,文中两句话为“错简重出”: (

21、1)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2)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一句原文见于老子二十九章;第二句意思与前文无关联,且要表达的主旨散见于第三十七章、四十八章、五十七章和六十三章,应删去。 【探究内涵】第一层:“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1)为之于无事。 (2)防患于未然。 【探究内涵】 第二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大由小发展而来。 (2)为之于细微,终成其大。 第三层:“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2、” 没有以慎重态度对待事情的终结,没有注意细微和小节,所以“常于几成而败之”。 始终谨慎从事,才不会出现失败。学习任务一般人“常于几成而败之”的原因是什么? 【以经解经】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处理困难要从容易处入手,实现远大(目标)要从细微处入手。天下的难事,必定从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定从细微的做起。所以圣人始终不自以为伟大,因此才能成就大的事情。第六十三章(节选) 【以经解经】(1)事情都是从小到大、从易到难、从细到巨发展而来。(2)圣人在事情刚出现或在萌芽之时就把它化解掉了。(3)圣人表面上做小事、细事、易事

23、,最后结果却成就大事、难事。 “圣人”:道家最高的理想人物,不同于儒家,儒家的圣人是伦范化的道德人;道家的“圣人”则体任自然,拓展内在的生命世界,扬弃一切影响身心自由活动的束缚。道家的“圣人”和儒家的圣人,无论对政治、人生、宇宙的观点均不相同,两者不可混同看待。(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p82注释) “无为”: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即不干扰,不妄为。学习任务“圣人”是怎样做的? (1)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圣人顺应自然,不干扰,不妄为,心理不偏执;自然少有失败;而为者、执者必然败之、失之。(2)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圣人能补救众人经常犯的错误,能辅助万民顺应自然本性,顺势而为,不妄为,不强为,所以圣人能够终成大业。 【理解章旨】 第六十四章主要讲“治国”。 首先,指出“持于安,谋于未兆,泮其脆,散其微”四种现象,由此提出治世者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方法,要居安思危,处盛防衰。 其次,举出事物由小而大、由少到多、由近及远的三个事例,由此提出治世者要循序渐进,慎终如始。 第三,强调圣人的做法,按自然规律做事,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