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言文教案4篇_第1页
推荐文言文教案4篇_第2页
推荐文言文教案4篇_第3页
推荐文言文教案4篇_第4页
推荐文言文教案4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推荐文言文教案4篇 【推荐】文言文教案4篇 在平时的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文言文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文言文教案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言文教案 篇1 一、导人课文,简介作者,解释文题二、学生阅读课文,疏通字句,理清结构1、根据注释默读课文: 掌握下列字的读音:隶 扳 谒 称 泯 耶 掌握下列加粗字的含义:父异焉 书诗 立就 邑人奇之 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 利其然 环谒 泯然 受于天 固众人 伤仲永说明:强调词性活用的情况。 完成练习题三。2、齐读课文: 完成练

2、习题一:说明:教师先读文中需要注意停顿的句子。 理清课文的写作层次和表达方式:第1、2段写方仲永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即为什么伤,采用记叙的形式。第3段写作者阐明的观点看法,即伤什么,采用议论的方式。三、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1、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三个阶段: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2、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

3、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3、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四、齐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

4、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2、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可从两方面体会: 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六、课堂练习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来。(不与作者的观点雷同)七、布置作业扩写课文第一段。要求:不改变情节和基本内容,进行丰富的联想,400字左右。 文言文教案 篇2 【典例精析】例一

5、(20 xx辽宁卷第13题)冯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其先为农为儒,不恒其业。道少纯厚,好学能文,不耻恶衣食,负米奉亲之外,唯以披诵吟讽为事,虽大雪拥户,凝尘满席,湛如也。寻荐为霸府从事,俄署太原掌书记,时庄宗并有河北,文翰甚繁,一以委之。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遽命道对面草词,将示其众。道执笔久之,庄宗正色促焉,道徐起对曰:“道所掌笔砚,敢不供职。今大王屡集大功,方平南寇,崇韬所谏,未至过当,阻拒之则可,不可以向来之言,喧动群议,敌人若知,谓大王君臣之不和矣。幸熟而思

6、之,则天下幸甚也。”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人始重其胆量。明宗入洛,遽谓近臣安重诲曰:“先帝时冯道郎中何在?”重诲曰:“近除翰林学士。”明宗曰:“此人朕素谙悉,是好宰相。”未几,迁中书侍郎、刑部尚书平章事。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皆与引用,唐末衣冠,履行浮躁者,必抑而置之。有工部侍郎任赞,因班退,与同列戏道于后曰:“若急行,必遗下兔园册。”道知之,召赞谓曰:“兔园册皆名儒所集,道能讽之。中朝士子止看文场秀句,便为举业,皆窃取公卿,何浅狭之甚耶!”赞大愧焉。天成、长兴中,天下屡稔,朝廷无事。明宗每御延英,留道访以外事,道曰:“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更在日慎一日,以答天心。臣每记在

7、先皇霸府日,曾奉使中山,径井陉之险,忧马有蹶失,不敢怠于衔辔,及至平地,则无复持控,果为马所颠仆,几至于损。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陛下勿以清晏丰熟,便纵逸乐,兢兢业业,臣之望也。”明宗深然之。(节选自旧五代史?冯道传)注湛如:安然。兔园册:书名,即兔园册府,唐人编著,五代时流行民间,为村塾童蒙读本。今佚。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冯道有胆量的一组是虽大雪拥户,凝尘满席,湛如也崇韬所谏,未至过当唐末衣冠,履行浮躁者,必抑而置之道所掌笔砚,敢不供职何浅狭之甚耶陛下勿以清晏丰熟,便纵逸乐ABCD解析答案:C。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题目给出六个句子,编为四组,要求选出三个句子全都说明冯道

8、有胆量的一组,考生要对照原文,筛选主要信息,排除不合要求的句子。是说冯道刻苦读书,与“胆量”无关。是说冯道在庄宗忿怒的情况下直言进谏,有胆量,符合要求,属有用信息。是说冯道敢于贬斥浮躁的土大夫、官绅,胆识有嘉,属有用信息。是说冯道对庄宗的敷衍之词,应予排除。批评“中朝土子”的知识浅薄,与题目要求无关。是说冯道直言进谏庄宗,是有用信息。故C项符合命题要求。例二(20 xx北京卷第9题,原文见第三节文言句式的“典例精析”)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达不义之人没有好结果的一组是()吾已诛之矣(崔杼)无归,因而自绞也荆灵王闻之,率诸侯以攻吴若庆封者,可谓重死矣身为戮,支属不可以见,行忮之故也其始相助,后

9、必相恶ABCD解析答案:B。“吾已诛之矣”:庆封派人诛杀的是“崔杼之妻子及支属”,文中崔杼是不义之人无疑,但不能因此就说“崔杼之妻子及支属”也是不义之人,故此项不能表达“不义之人没有好结果”;“荆灵王闻之,率诸候以攻吴”:此项陈述荆灵王率诸候军攻吴,未直接涉及崔杼、庆封这样的不义之人的下场,此项不能表达“不义之人没有好结果”组。四个选项中有或的均应排除。例三(20 xx湖北卷第13题,原文见第六节归纳要点与概括中心“典例精析”)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一组是()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三月,艺颇精,意得甚李以为怯,固请再角僧笑,命李试

10、其技方颉颃间,尼即遽止ABCD解析答案:D。本题要求选出全部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一组。句表明李超急于比试,出于自负心理,尼僧谦让,众人怂恿,不足以表明他武艺不精,故排除。句,写李超自鸣得意,应予排除。句,写李超自以为艺高,急于取胜,也在排除之列。三句全部表明李超的艺术不精,故D组属于正确选项。 文言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2多媒体课件教学时

11、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

12、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谁学下棋?怎么学下棋?学得结果怎么样?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2读后学生评价,

13、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

14、;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学弈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

15、,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3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解答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追问: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16、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1同桌互相讲故事2指导学生背背诵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1请生背诵学弈。2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 两小儿辩日。3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4.理解课题,质疑问难:(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他们为什么争辩?他们各自

17、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明确方法,小组学习。三、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1、交流对文章的理解,小组派代表汇报,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相机出示对句子的理解。2、整体归纳回顾:(1)两小儿为什么争辩?(太阳是远是近)(2)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3、教师分析其中原因,帮助学生解开疑惑。 (多媒体出示“走进科学”)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

18、人物?为什么?在学生充分的交流后,引导简练归纳。(多媒体出示启示)4、复述故事,熟读成诵。(1)分角色朗读课文。(2)学生分组表演故事。作业设计:1、有感情背诵课文。2、向学生推荐阅读 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文言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3.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教学过程 :一、

19、导入 课题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响应号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二、熟读背诵1、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

20、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以下词句:1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和在词义: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门衰祚薄 日薄西山 茕茕孑立 床蓐猥以贱微 生当陨首 责臣逋慢 犹蒙矜育 过蒙拨擢 宠命优渥期功强近 终鲜兄弟 除臣洗马 刘病日笃 更相为命2注意以下加点虚词的词义和用法:以:臣以险衅 臣以供养无主 猥以微贱 臣具表以闻 圣朝以孝治天下 但以刘日薄西山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3注意以下加点的实词:慈父见背 二州伯牧所见明知 形影相吊 晚有儿息 逮奉圣朝 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 拜臣郎中 拜表以闻 寻蒙国恩 除臣洗马 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愿乞终养 听臣微志 庶刘侥幸 不胜之情 臣之辛苦4注意以下句式

21、: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州司临门,急于星火。2、简要疏通以上词句。3、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第一段:凄苦,悲凉;第二段:感激,恳切;第三段:真挚,诚恳;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4、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总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父死母嫁【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抚养【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少年多病【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无亲无戚【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祖母病卧【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5、熟读第二段。6、指导背诵第三段。孝治大道【

22、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不矜名节【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宠命优渥【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祖母病笃【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不能废远【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7、熟读第四段。8、解题:讨论:结合上节课反复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什么呢?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那么,李密的这个奏表,题为陈情表,“陈”是陈述的意思,“情”注解没有,那是什么

23、呢?提示: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投影)9、完成课后练习和同步训练。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课题背诵第三段导入 。二、 赏析构思艺术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出来。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进一步引导

24、:什么地方写“忠情”?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身世孤苦悲凉孝情祖母情深似海 孝治天下(理)尽忠日长 揭示矛盾 分析矛盾 解决矛盾 先尽孝后尽忠沐清化蒙国恩 祖母病笃(情)尽孝日短忠心圣朝恩重如山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引导:这个一个三段论式的推

25、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接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白自己的忠心。道理,实情也表白,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

26、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投影)见上图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6、小结: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

27、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三、赏析语言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

28、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29、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30、既无伯叔,终鲜兄弟。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以鸟

31、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以狼狈比喻进退为难的情境,形象生动。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州司临门,急于星火。“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势紧迫。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6、小结: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

32、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4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四、作品评价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引导: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引导: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

33、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3、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

34、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后人续) 以下为精品推荐,可自行删改! 推荐一:有关文言文教案4篇 有关文言文教案4篇 上学期间,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收集整理的文言文教案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言文教案 篇1 1将下面文言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已若。左右匿笑

35、,客终不悟,悲夫!乌在其为明也?_是好苦我。_泰然谓美莫己苦。_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犹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已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_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_3把下面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孙卿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前。王曰:“请问兵要?”临武君对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孙卿曰:“不然。臣之所闻,古之道,凡战,用兵之术

36、,在于一民,弓矢不调,羿不能以中征,六马不和,造父不能以御远;士民不亲附,汤武不能以胜。故善兵者,务在于善附民而已。”_4将下面的文言文中划横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选自吕氏春秋疑似(1)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_(2)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_5阅读下面文字,翻译划线的句子。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曰:“君退

37、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已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刘向新序杂事第一)注 不谷: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1)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_(2)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_6将下面文言文中划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卫国之法,窃1驾君车者罪至刖2。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往夜告之,弥子矫3驾君车而出。君闻之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而犯刖罪!与君游果园,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念我!注释:1窃,私下,2刖,砍掉双脚的酷刑。3

38、矫,假传君命。(1)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_(2)忘其口而念我_翻译答案四、(15分)16(5分)它的明察(表现)在哪里呢?(2分) 这(镜子)使我好痛苦(或:难受)。(1分)还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漂亮(或:还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像自己漂亮的了)。(2分)四、(15分)16(5分)认为自己是对的,认为别人是错的,(这)是世俗之人(或一般人)共同的毛病。比自己有才能的人,嫉妒他们因而不愿向他们请教;不如自己的人,轻视他们因而不屑于问他们。第句翻译中注意,“是”和“非”的意义和该句的判断语气,二者缺一,扣1分;第句翻译中注意“于”“忌”“轻”的含义,未译出各扣1分。)16人民不亲近依附君

39、主,商汤王和周武王不能取得胜利。所以善于用兵的人,必须善于团结人民。17(1)城里有一个去集市喝醉了酒回家的老人。(2分)(2)我是你的父亲,对你难道不慈爱吗?我醉了,你却在路上捉弄(折磨)我,这是什么道理?(3分)17(1)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三个分句,每句1分)(2)我们国家大概接近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两句话,每句1分)译文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楚庄王谋划一件事情,做得很妥当,群臣没有谁能赶上他,退朝以后,脸上露出忧愁的神色。申公巫臣进前说道:“您在退朝之后面露忧色,这是为什么呢?”楚王回答说:

40、“我听说过这样的话,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现在凭我这样没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们国家大概要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21(5分)(1)弥子吃桃感到特别甜(译为弥子吃到特别甘甜的桃子也可以)。没吃完就把它献给卫君(译为舍不得吃完而把它献给卫君也可以)。(2)不顾自己口味的满足却想着我(译为因为一心想着我,竟忘记桃子已被自己咬过也可以)。文言翻译练习(2)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文中划线句(5分)予尝按次春秋以来,屈原之骚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蕡之对疑于

41、亢1。然推孔子删诗之旨而裒2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君既没,而海内之缙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注:1亢:过甚。 2 裒:pu,聚集、收集。君既没,而海内之缙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2分)_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3分)答:_2.把 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答:_3把下面文言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夏四月,皇太孙自北

42、边南还,执政皆迎于上都之北。伊实特穆尔谓晋王噶玛拉曰:“宫车晏驾,已逾三月,王为宗盟之长,奚俟而不言?”噶玛拉遽曰:“皇帝践阼,当北面事之。”甲午,皇太孙即位于太安阁。巴延握剑立殿陛,述所以立皇太孙之意,辞色俱厉,诸王股栗,趋殿下拜。摘自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一元纪九宫车晏驾,已逾三月,王为宗盟之长,奚俟而不言?答:_巴延握剑立殿陛,述所以立皇太孙之意,辞色俱厉,诸王股栗,趋殿下拜。答:_4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滕文公下)或告之曰:“是非君子

43、之道。”(2分)译文: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3分)译文:5阅读下面文字,翻译划线的句子。(5分)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刘向新序杂事第一)注 不谷: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1)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3分)译文:(2)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2分)译文:答 案1(1)先生逝世以后,国内的官吏直到今天谈起先生,没有一个不鼻子发酸而流下眼泪的。(“既”1

44、分,其他1分)(2)那足以叫奸臣胆寒,使边陲战士的战马飞驰。(“其”1分,使动用法1分,“塞垣”1分)2接触到它之后,才能了解它;亲自实践之后,才知道什么是艰难。翻阅五岳图,认为了解了山,还不如砍柴的人迈出去一步了解得多。3(1)皇帝逝世,已超过三个月了,晋王您是宗族盟长,还等什么而不说句话呢?(2)巴延握剑站在宫殿台阶上,讲述立皇太孙为皇帝的原因,语气表情都非常严厉,各位王爷吓得腿打颤,急忙到殿下叩拜(新皇)。4(1)有人告诉他说:“这不是有道德的人的行为。”(“或”,解对1分;“是非”,解对1分)(2)如果知道这样做不合礼义,就应该迅速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一句1分,第一句重在“其非

45、义”,第二句重在“速已”,第三句重在反问句式解释出来)517(1)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三个分句,每句1分)(2)我们国家大概接近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两句话,每句1分)参考译文:楚庄王谋划一件事情,做得很妥当,群臣没有谁能赶上他,退朝以后,脸上露出忧愁的神色。申公巫臣进前说道:“您在退朝之后面露忧色,这是为什么呢?”楚王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现在凭我这样没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

46、们国家大概要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 文言文教案 篇2 【典例精析】例一(20 xx辽宁卷第13题)冯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其先为农为儒,不恒其业。道少纯厚,好学能文,不耻恶衣食,负米奉亲之外,唯以披诵吟讽为事,虽大雪拥户,凝尘满席,湛如也。寻荐为霸府从事,俄署太原掌书记,时庄宗并有河北,文翰甚繁,一以委之。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遽命道对面草词,将示其众。道执笔久之,庄宗正色促焉,道徐起对曰:“道所掌笔砚,敢不供职。今大王屡集大功,方平南寇,崇韬所谏,未

47、至过当,阻拒之则可,不可以向来之言,喧动群议,敌人若知,谓大王君臣之不和矣。幸熟而思之,则天下幸甚也。”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人始重其胆量。明宗入洛,遽谓近臣安重诲曰:“先帝时冯道郎中何在?”重诲曰:“近除翰林学士。”明宗曰:“此人朕素谙悉,是好宰相。”未几,迁中书侍郎、刑部尚书平章事。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皆与引用,唐末衣冠,履行浮躁者,必抑而置之。有工部侍郎任赞,因班退,与同列戏道于后曰:“若急行,必遗下兔园册。”道知之,召赞谓曰:“兔园册皆名儒所集,道能讽之。中朝士子止看文场秀句,便为举业,皆窃取公卿,何浅狭之甚耶!”赞大愧焉。天成、长兴中,天下屡稔,朝廷无事。明宗每御延英,

48、留道访以外事,道曰:“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更在日慎一日,以答天心。臣每记在先皇霸府日,曾奉使中山,径井陉之险,忧马有蹶失,不敢怠于衔辔,及至平地,则无复持控,果为马所颠仆,几至于损。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陛下勿以清晏丰熟,便纵逸乐,兢兢业业,臣之望也。”明宗深然之。(节选自旧五代史?冯道传)注湛如:安然。兔园册:书名,即兔园册府,唐人编著,五代时流行民间,为村塾童蒙读本。今佚。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冯道有胆量的一组是虽大雪拥户,凝尘满席,湛如也崇韬所谏,未至过当唐末衣冠,履行浮躁者,必抑而置之道所掌笔砚,敢不供职何浅狭之甚耶陛下勿以清晏丰熟,便纵逸乐ABCD解析答案:C。本题

49、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题目给出六个句子,编为四组,要求选出三个句子全都说明冯道有胆量的一组,考生要对照原文,筛选主要信息,排除不合要求的句子。是说冯道刻苦读书,与“胆量”无关。是说冯道在庄宗忿怒的情况下直言进谏,有胆量,符合要求,属有用信息。是说冯道敢于贬斥浮躁的土大夫、官绅,胆识有嘉,属有用信息。是说冯道对庄宗的敷衍之词,应予排除。批评“中朝土子”的知识浅薄,与题目要求无关。是说冯道直言进谏庄宗,是有用信息。故C项符合命题要求。例二(20 xx北京卷第9题,原文见第三节文言句式的“典例精析”)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达不义之人没有好结果的一组是()吾已诛之矣(崔杼)无归,因而自绞也荆灵

50、王闻之,率诸侯以攻吴若庆封者,可谓重死矣身为戮,支属不可以见,行忮之故也其始相助,后必相恶ABCD解析答案:B。“吾已诛之矣”:庆封派人诛杀的是“崔杼之妻子及支属”,文中崔杼是不义之人无疑,但不能因此就说“崔杼之妻子及支属”也是不义之人,故此项不能表达“不义之人没有好结果”;“荆灵王闻之,率诸候以攻吴”:此项陈述荆灵王率诸候军攻吴,未直接涉及崔杼、庆封这样的不义之人的下场,此项不能表达“不义之人没有好结果”组。四个选项中有或的均应排除。例三(20 xx湖北卷第13题,原文见第六节归纳要点与概括中心“典例精析”)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一组是()李请之再四,尼不可。

51、众怂恿之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三月,艺颇精,意得甚李以为怯,固请再角僧笑,命李试其技方颉颃间,尼即遽止ABCD解析答案:D。本题要求选出全部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一组。句表明李超急于比试,出于自负心理,尼僧谦让,众人怂恿,不足以表明他武艺不精,故排除。句,写李超自鸣得意,应予排除。句,写李超自以为艺高,急于取胜,也在排除之列。三句全部表明李超的艺术不精,故D组属于正确选项。 文言文教案 篇3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

52、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解决。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四、激励测试,交流感

53、悟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游:其:为:也:如:此:乎:始出:小儿: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o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CoC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3这个故事中

54、,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文言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1、积累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3、通过本文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了解学习应持的态度和方法。教学重点:1、积累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教学用具:PPT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在高中阶段,学习是我们的主

55、要任务,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至于对学习所应持的态度和方法,相信同学们也都了解很多。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有人对学习的重要性和对学习所应持有的态度及方法进行了阐述,这个人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荀子,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感知他的观点。二、作者介绍: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

56、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荀子和孟子是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孟子强调施仁政、行王道,强调以礼治国、民贵君轻;荀子强调“法后王”,主张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孟子认为“性本善”,荀子认为“性本恶”,所以要“明礼而化之”。荀子是韩非子的老师,他承认儒家的基本思想,但事实上是法家思想的前奏者和培育者。三、文本研讨:1、这是一篇议论文,课文既然是“劝学”,也就是劝勉人去学习,那么,你觉得文中哪句话可以作为课文的中心论点呢?明确:“学不可以已”。已就是停止的意思,这里的“可以”和今天的“可以

57、”有所不同,这里是两个词,“可”即相当于今天所讲的“可以、能够”,“以”仅作为起舒缓作用的语气助词。2、那么,作者是如何来论证这一中心论点的呢?我们首先来看第一段。课文大家都预先翻译过了,下面同学们可以把这一段翻译时遇到的疑难之处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明确: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介词,第一个相当于“从”;第二个相当于“比”。木直中绳。中:符合的意思。輮以为轮。“輮”同“煣”,通假字。这也是一个省略句,“以为”中省略了宾语“之”。虽有槁暴。“有”同“又”,通假字。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判断句的标志。金就砺则利。“金”,古今异义词。这里指“金属做成的刀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58、乎己。“日”名作状,每天、每日。“乎”同“于”,相当于“对”。介宾短语后置句。“而”连词,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已。“知”同“智”,“而”连词,表递进。3、这一段讲的是学习的意义,那么,作者讲到了学习具有哪些重要意义呢?其中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式呢?明确:比喻论证。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 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学习可以提高一个人。总结:知明而行无过矣。四、总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荀子的生平经历,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学习了一些文言文基础知识,了解了第一段的论证方法。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来感学习后两段的内容。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荀子的生平经历,初步感知了课

59、文内容,学习了一些文言文基础知识,了解了第一段的论证方法,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的后两段。二、文本研析:1、还是按照上节课的程序,同学们首先将第二段自己在翻译时遇到的疑难之处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明确:吾尝终日而思矣。“而”是表示修饰的连词。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之”相当于结构助词“的”。“所学”是“所字结构”,是一个名词性结构。登高而招。“而”表修饰的连词。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而”表示转折的连词。非利足也。“利”为使动结构,“使锐利”。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借助。“水”名作动,游泳。 推荐二:关于文言文教案六篇 关于文言文教案六篇 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

60、经典的文言文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言文教案 篇1 一、学习目标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 会学无止境的道理。二、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2多媒体课件三、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