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导学案_第1页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导学案_第2页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导学案_第3页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导学案_第4页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4.河中石兽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识记文学常识,扎实掌握“竟”“棹”“而”“遂”“但”等重点文言文词语的含义,能够准确翻译全文。2、理解课文中心内容,理解文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有何不同。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学习重难点】1、理解文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有何不同。2、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自主预习案】知识链接:作者简介:纪昀(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

2、各个领域。 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本文选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该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一、作家作品1. 本文作者 ,字 ,是 朝的 、 家,也是 的总篡官。2.本文选自 一书,这是一部 小说,全书主要记述 ,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二、大声朗读,疏通文意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学会生字,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圮( )于河 募( )金重修 棹( )数小舟 曳铁钯( ) 木柿( ) 湮( )没 啮( )沙 溯( ) 欤( )2、速读课文,思考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3、3、将自学中我的疑问写在下面: 重点词语解释。山门圮于河 阅十余岁 、 僧募金重修 求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 棹数小舟 曳铁钯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湮于沙上 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啮沙为坎穴 如是再啮 遂反溯流逆上矣 然则天下之事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下列句子。山门圮于河 译: 二石兽并沉焉 译: 尔辈不能究物理。译: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 遂反溯流逆上矣 译: 【课内探究案】一、自主探究,理解文意1、认读:先听录音,后查找不懂的字音,及不懂字词的注释。(同学自由上台板书,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听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2、解读:边朗

4、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3、释疑:重点词语积累,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语句。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2.故事中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样的?分析一下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3.文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概括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四种方法及结果 人物寻找地点理由结果探究原因寺僧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讲学家与老河兵推理的前提都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为什么结论不一样呢?合作探究,理解文意1、讲学家和老河兵分别为了什么而“笑”?讲学家的“笑”: 老河兵的“笑”: 2、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的性格特征。寺僧: 讲学家: 老河兵: 老河兵的判断为

5、什么是正确的?4、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寺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当堂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是非木柿 如是再啮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后特征为洛阳令C、一老河兵闻之 当求之于上流 D、山门圮于河 果得于数里外 2.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3、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

6、几里外的上游。)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拓展检测案】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 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

7、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处。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面的句子中加点的词。(1)山门圮于河 ( )(2)湮于沙上 ( )(3)如是再啮 ( )2指出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内容。(1)一老河兵闻之_ (2)当求之于上流_3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众 服 为 确 论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_5.联系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其二”的具体内容。_二、延伸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长生猪胡御史牧亭言:其里有人畜一猪,见邻叟辄瞋目狂吼,奔突欲噬,见他人则否。邻叟初甚怒之,欲买而啖其肉。既而憬然省日:“此殆佛经所谓夙 耶!世无不可解之。”乃以善价赎得,送佛寺为长生猪。后再见之,弭耳昵就,非复曩态矣。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注释】弭(m):耷拉。曩(nng):从前。6下列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