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1页
《温度》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2页
《温度》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3页
《温度》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4页
《温度》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温度教学设计与反思第一篇:温度教学设计与反思温度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第一课时温度。 教学目标:1、通过情景了解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会正确读写。2、通过借助温度计或生活经验,学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并初步感知温度背景下的两个负数的比较方法。3、通过读写温度,初步感受了解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能正确读写温度,难点是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大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调查自己喜欢的城市的温度,简易温度计一支。 教学过程:一、 以蒙城的天气情况,引入课题师:今天冷不冷啊?同学们有没有看天气预报啊?老师

2、百度了一下,今天的气温是-3-10。师:你是从什么地方得到这些信息的?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对,叫摄氏度,是温度的单位。比如1摄氏度就可以写成:1。 师:还有谁愿意来汇报一下你的调查结果? 生2: 师:你是从哪里得到这些信息的?还有哪些不同的调查方法? 同学们通过上网,看电视,听广播,读报纸得到了许多温度的信息,这也是我们学习的一种方法和途径。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研究温度中的数学。板书:温度中的数学二、温度的读写1、 读写温度【课件出示】一段电视天气预报。 师:看课件,中国地图!哈尔滨最高气温零上3,最低气温零下-12。板书:零上3,零下12问:零上3和零下12的气温一样吗?不一样在哪儿? 你是怎

3、么知道的?让学生讨论。 北京最高气温5,最低气温-5 青岛最高气温6,最低气温0 台北最高气温10,最低气温5 拉萨最高气温-3,最低气温-20问:该怎么表示呢?请你用自己的方式写在练习本上。 生活动,汇报展示时说含义问:你的这个“-”在这里表示什么?(表示零下的温度) 师引导生观察比较得出,用一个正负号就把零上和零下这两种相反的意思表达出来,这就是数学所特有的简洁美!师:这里的“-”不是减号,叫负号,读作:零下12摄氏度或者负十二摄氏度。那零上3摄氏度该怎么表示?(在3前写+号)这个+号在这里叫做正号,它表示什么意思? 板书:+3-3正号负号师:3前面为什么没写“+”?归纳出:正数前面的“+

4、”可以省略,但负数前面的“-”不能省略。2、 练习读写温度师:老师这儿还有一些温度,谁能把这些温度读出来? 【课件出示各地天气预报图】让生读温度 师:那老师现在说两个温度,你能把它写出来吗? 零上17;零下8;负5课后反思:孩子发现了规律并总结了出来:1、如果两个温度都是零上温度,就用高温减低温。2、如果是两个温度都是零下温度,就用低温减高温。3、如果两个温度一个是零上温度,一个是零下温度,那么就把两个数字加起来。虽然说的不是很准确,虽然算温差是六年级才需要掌握的知识,但是真的能看出来孩子们理解了,竟然能用自己的方法算出温差并轻松的比较出了温度的高低,让我惊喜不已。第二篇:温度与气温教学反思温

5、度与气温教学反思温度与气温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的内容。温度对天气的影响是很大的,是天气日历中很重要的一个记录数据。在三年级学习过温度计的使用和读数后,进入本课利用温度计测量气温,可以进一步巩固使用温度计的技能。同时明白,在同一时间里,室内和室外的温度是不同的,室外不同地方的温度也不同,同一地点,一天中的温度也在不断变化。要研究气温的变化,首先要明确平时所说的气温是在什么环境下测定的。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比较容易。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主要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思维习惯。为了规范科学实验,课前我就以复习的形式,让学生首先温习三年级

6、时学过的关于温度计的知识。通过图片及实物温度的测量,以投影的形式,全班正确读数,强调如何科学地使用温度计读数。随后我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测一测等方法掌握温度计的用法,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对于温度计的用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目的在于希望学生通过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诸方面都得到提高和发展。在学过温度计的知识后,我将学生按照小组合作的形式,组长监督管理自己小组成员,测量并记录科学作业本中各个地点的温度。对于每个小组活动开展的范围,教师应提前做出规划,以免学生过于活跃,难以控制纪律。这样的引导下,孩子们可以认真进行实验,效果也非常明显,探究的兴趣也很高。

7、本课中的另一个活动,通过测量同一个地点不同时间段的温度得出一天中气温的总体变化趋势,由于时间及管理上的限制,开展起来较困难。尽管课后我安排同学们回家自行测量记录,进行探究。但是,真正能够持续趋观察的同学毕竟还在少数。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孩子们不仅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让孩子们在知识和探究的相互作用下,科学学习得到了真正的价值体现。第三篇:温度与温度计教学反思温度和温度计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上课之前我反复读了教科书及教学用书,整体感觉这课知识内容比较简单却难于突破,而且像这类认识一种实验工具的课,以学生观察教师指导讲授为主的课,没有实验但我想选课不在于难易,只要把握好教材和教学目

8、标,让各个知识点落实,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通过动手探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的课也算是一节成功的课。上课伊始,让学生进行游戏“猜一猜”1号杯和2号杯的冷热,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出了“温度”概念,以及的读写。本课学习时,对许多孩子们来说还是第一次使用温度计。因此,本课的学习,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理解温度计是用来做什么的、它们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如何识读温度计。鉴于此教学目的,我安排了五个活动,猜测两个水杯里水的温度观察比较四个水杯内水的温度,引出温度计观察温度计理解温度计的原理掌握温度计的读写,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感悟、发现,基本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遗憾的是在引导孩子们学习识记温度计指示

9、的零下刻度时,安排的读写时间不够,少数同学还没掌握零下温度的读法和写法。望下节课在复习巩固。冷与热是学生的身体时刻能感受到的,和他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触摸四杯冷热不同的水后,感受冷水和热水的温度差异,并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和概括。另一方面是考虑到学生好动,只知道冷热而不知道具体的温度有多高,引出温度计,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温度计是探究自然事物和现象的常用测量器具。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发给每个学生一个温度计,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测一测等方法研究温度计的用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亲自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机会。希望使学生通过经历科学的“探究发现

10、运用”的过程,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诸方面都得到协调和谐的提高和发展。通过实践我发现,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温度产生浓厚的兴趣,能真切的体会使用温度计认识事物特征的价值,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品质,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核心。课堂中第一个分组活动,学生小组分两次按不同顺序对四杯水进行测量,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好,一共进行7分钟的测量。从时间上来说,保证了学生探究的时间,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使探究的理念较好地落实在了课堂上。从学生的反映来看,学生对研究和描述各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学生有了自

11、己的观察和思想。学生冷热的观察也不局限于课堂,结合自己生活中的积累,探究自然就延伸到了课外。形成了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品质,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第四篇:冷热与温度教学设计冷热与温度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道用温度计可以准确测量出物体的温度。 2.能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3.能够连续测量热水的温度变化并分时段记录数据。 4.能根据记录的数据概括热水变凉的规律。 5.能耐心、细致地观察和记录。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难点: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降温过程,发现温度变化规律。 评价任务1.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2.认识热水变凉时的温度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每组三个杯子,冷、温、热三种温度的水,

12、温度计等。 教学过程一、认识温度及温度计1.讲述:桌子上有三杯水,其中一杯是热水,一杯是温水,还有一杯是冷水。如果把两只手的食指先分别插入冷水杯和热水杯中,过5秒钟后再同时插入温水杯中,两个手指的感觉会一样吗?2.学生实验并交流。3.提问:从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什么? 4.学生讨论交流。5.教师小结: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光凭感觉是无法准确判断出物体的温度的,温度计可以帮我们准确测定物体的温度。二、学习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1.讲解并演示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介绍常用的温度单位“摄氏度”的读法和写法。1/32.学生测量冷、热、温三杯水的温度并记录。 3.交流测量结果。三、连续测量一杯热水在降温过程

13、中的温度变化1.讲述:我们都知道,一杯热水放久了,会慢慢变凉,那么,你认为温度的下降有规律吗?如果有规律,可能是什么样的规律?2.学生提出自己的预测。第一种可能性,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1)先快后慢;(2)先慢后快;(3)均匀下降。 第二种可能性:降温没有规律。 3.提问:我们该怎样研究这个问题? 4.小组讨论,制定研究计划。(1)需要什么器材;(2)需要观察什么,记录什么;(3)怎样记录,从什么时候开始记,隔多长时间记一次;(4)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任务是什么。5.分组研究,收集数据。四、画热水变凉温度曲线图,并学习分析数据1.讲述:我们可以用一条曲线来表示温度的变化,这样

14、的图就叫曲线图。 2.讲解曲线图的画法。 横轴表示时间,竖轴表示温度。 演示画曲线图:描点;连线。 3.学生画曲线图。(1)根据自己的数据画出曲线图。(2)分析记录表与曲线图。研究温度变化的规律。 (3)讨论:温度是怎样变化的? 4.交流各自的发现。(1)计算每隔两分钟下降的温度,发现了什么规律?(2)把各组的曲线图贴在黑板上,比较各组的曲线图上的温度是否一样,讨论:造成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5.小结。(l)温度是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的。2/3(2)温度下降呈先快后慢的规律。 6.提问:温度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7.学生讨论、交流。8.教师解释:热水刚倒入杯中时,与周围环境的温度相差很大,热量散

15、发得很快,当逐渐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变小时,热的散发速度就减慢了。五、继续预测,课后继续研究1.讨论:如果继续观测下去,温度会怎样变化? 2.提问:是否一直这样降下去呢?会降到多少呢?3/3第五篇:温度与温度计教学设计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温度与温度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来测量;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柱随温度变化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 过程方法:观察和研究作为测量工具的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要构造;识读温度计(模型)刻度上的数字,并把刻度上的数字与更热或更冷的温度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测量工具使用规定的意义,并愿意遵守这些

16、规定。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温度计的构造和识读,正确读温度的方法。 难点:零下温度的识读三、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每两人1根温度计为全班准备:标有序号的3个烧杯、凉水、热水、温水、手巾演示用温度计、课件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在生活中用手触摸过冷水和热水吗?有什么感觉?(二)比较水的冷热1、出示(幻灯片一),这里有三杯水,从左往右依次是1、2、3号杯,里面装着冷水、温水和热水。你能找出它们来吗?说明,老师没有按照图片中水的顺序放。 生:猜测。 师:怎样才能知道? 生:(略)师:现在请俩位同学用手触摸的方法来感知一下这三杯水的冷和热?要求:a、先把两只手的食指同时放入2号杯,再将两个食

17、指快速分别放入1号、3号杯,比较杯内水的冷热。b、先把两只手的食指同时分别放入1号、3号杯,再把两只手的食指同时同时快速放入2号杯,比较杯内水的冷热。2、比较实验结果,谈发现。孩子们意识到:同样的三杯水,由于实验的顺序不同,手指获得的感觉是不同的。用触觉来感知物体的冷热,有时是不准确、不可靠的。)3、师讲述:我们刚才用皮肤这个触觉器官感知、比较物体的冷热程度,在科学中,我们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板书:温度)(幻灯片二)师讲述:我国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来表示。(板书:摄氏度)要想知道准确的温度,光靠感觉是不行的,要使用测量温度的仪器温度计。 (板书:温度计)(幻灯片三)4、今天我

18、们学习第三单元第1课,温度和温度计。(板书补充课题)(幻灯片四)(三)观察温度计 (1)、了解温度计师:见过温度计吗?在哪里见过? 生:体温计、气温计师:老师找到了几种温度计。(幻灯片五、六、七) (2)、认识温度计1、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种温度计,(出示温度计)。想看吗?2、师:温度计是玻璃做的,如果老师给你们看,你觉得该注意什么呢? 生:略师讲解:(幻灯片八、九)(幻灯要小心拿放,谨防破裂。如果温度计的管子破裂,请立即告诉老师。)3、教师演示:温度计的拿放动作。抓住塑胶管的下端,打开盖子,倾斜取出并抓住温度计的上部;装回去也是先倾斜塑胶管,然后盖上盖子。使用时不能放入口中,这不是体温计。

19、我们要正确使用温度计,首先必须要认识温度计,了解它的构成。4、师:如果你们想看温度计是有任务的,仔细观察,看看温度计上有些什么?由哪几部分构成?能完成吗?前后两位同学一只温度计。观察完毕装回塑胶管横放桌上。(温度计课前放到后一个同学的桌面上)生:两人小组观察5、师:在观察温度计的过程中, 请说说你俩人的发现吧。指给大家看。 生:交流。(密封玻璃管、玻璃泡、刻度、数字、红色液体、的符号) 数字(有哪些数字)如果把这些数字分为两部分,你觉得怎么划分比较合理? (1)0以上一部分,0以下的一部分。(2)0以上的温度就是零上温度,0以下的就是零下温度。(3)0上温度和0下温度的数字排列各有什么不同?(

20、0上温度越往上数字越大,0下温度越往下数字越大。)数字越大是什么意思?(0上温度数字越大温度越高;0下温度数字越大温度越低。)红色液柱:它有什么作用呢?(它可以告诉我们,温度到底是多少度。)师:同学们的回答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幻灯片十、十一)6、师:大家观察的都不错,老师这里有三个问题,看看你们都解决了吗?如果没有,再迅速地观察一下。课件中出示问题:(幻灯片十二) 你观察的温度计上有摄氏度( )的标记吗? 你观察的温度计上的每一小格表示多少?(可以追问:一大格是多少?)每小格刻度表示1摄氏度。一大格是10摄氏度。你观察的温度计测量的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分别是多少?(这叫做测量范围,最高是

21、100摄氏度,最低是零下20摄氏度)7、一摄氏度是怎么规定的呢?(幻灯片十三至十六)8、师:在观察的时候,同学们有没有有趣的发现?(红色液体可以升高)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模仿我,(幻灯片十七)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捂住,(注意不要太用力,防止玻璃泡破裂)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红色液柱升高了!师:这说明了什么?(温度升高了) 师:松开手,等一会儿看看有什么发现! (红色液柱会下降)。师:我们再来用嘴对着玻璃泡呼气,看看有什么发现!师:红色液柱什么时候会上升?什么时候会下降?(热了上升冷了下降)什么时候开始读数? 液柱的高低是可以变化的,当它停止不动时,液柱最高点所对的刻度,就是测量得到的温度。(三)摄氏温

22、度的读和写(1)介绍怎样读温度计的温度和的读法。(零上)1、请看这里。(出示大屏幕)图片上的温度是多少呢?(0摄氏度、6摄氏度、25摄氏度)。你是怎么知道的?讲述:先读数字,再读单位。自己说出你是怎么知道的。 0摄氏度,液面(液柱最高点)正好对着0。2、幻灯出示温度,学生练习。(2)介绍怎样读温度计的温度和的读法。(零下)1、请看这里。(出示大屏幕)图片上的温度是多少呢?(-3摄氏度、-8摄氏度、17摄氏度、)。你是怎么知道的?讲述:先读零下,再读数字,最后读单位。自己说出你是怎么知道的。2、幻灯出示温度,学生练习。 (3)讨论什么样的温度读数容易读错。强调:零下温度自0往下,数字越大,表示温

23、度越低。悄悄的告诉你们,老师以前也经常搞错,但后来老师发现了一个特点,之后就再也没错过。你们发现了吗?想知道吗?0上的温度,这个数字都是往上增加的,0下的温度都是往下增加的!0上的温度就往上数,0下的温度就往下数!(师示范) 简单吗?记住了吗?(讲慢一点,可以重复一遍)。 小口诀:以0为准看清楚0上往上数0下往下数一格一格数清楚 (4)摄氏温度的读法练习(零上和零下混合)。 (5)摄氏温度的写法。(零上)1、我们会读温度了,读出来的温度要记录下来,怎么写呢?讲解:“0摄氏度”,先写一个大写的C,它表示“摄氏”,再在C的左上角上画一个小圆圈,小圆圈表示“度”,连起来就是“摄氏度”。就是读数写在前

24、,单位在后,。2、幻灯出示图片,学生练习。找同学到黑板写,其他同学在座位上写,订正,同学互换判,错的改正。(6)教师讲解零下温度的记录方法。零摄氏度以下的温度在数前面用“-”号表示。读作“零下”幻灯出示图片,学生练习。找同学到黑板写,其他同学在座位上写,订正,同学互换判,错的改正。(7)零下温度写数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强调:先写零下,以免遗忘。(8)摄氏温度的写法练习(零上和零下混合)。(四)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师:(幻灯片十八)那我们手里的温度计上的温度到底是多少呢?我们先分别从仰视、平视、俯视三个角度观察。读数有差别吗? 前后桌同学读一读。 生:(略)。师:为什么同一支温度计读出来的温

25、度不一样呢?你认为应该怎样读温度计上的温度?(出示挂图三个角度观察温度计)图中哪种是正确的? 生:平视。(板书:平视)师:我们在读温度时除了要视线要与刻度线平视外,为了观测到比较正确的温度,还应该注意什么? 生:(略)。师:小结。(幻灯片三十六)六、总结(五)巩固练习(六)扩展学到这里,你觉得自己在这节课中知道了些什么呢?有什么要注意的? 对于温度计,你还有不明白的内容或者想研究的内容吗? (学生谈收获)板书: 温度和温度计 冷热程度 摄氏度平视 读法写法第一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与反思大全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仙桃小学 余利华教材简析: 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

26、,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与子. 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一篇感人至深,颇受教育的好文章. 学生特点学生大部分感性知识较低,有的对危急情境缺乏必要的想象力。整体差异也较大。 教学目标: 认识目标: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词语.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佳句;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情感目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三 教学重难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

27、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四 教具准备:课件,投影等 教学设计:一、回顾内容,质疑导入师: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生答)这篇课文中的父亲与儿子给你留下了什么样印象?(了不起)为什么会赋予他们这么高的赞誉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这个问题。二、品读课文,体悟真情(一)自读课文,小组讨论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的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把相关的句子划下来,多读几遍,也可在书上作批注,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开始吧。(二)小组汇报,集体交流1、感悟父亲了不起 师:好

28、,同学们讨论的很积极,那么我们先来找一找哪里体现了父亲的了不起?谁先来汇报一下?(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儿子的学校。师: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爱妻子,爱儿子,有责任心。)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安顿好,冲向能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句子的意思,真不错。冲向该怎么读?读得多好呀。师:父亲爱妻子,爱儿子,多么有责任心呀,谁还想读读这句话?(2)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师: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时间长)他感觉到父亲挖了很长时间,你们有没有感觉到?有多长?在这

29、么长的时间里如果不是机器人的话,最起码都需要干些什么? 生:最起码要吃六顿饭、要睡觉、要休息,师:我们上课上了四十分钟就要休息了。而父亲却只干着并一直干着一件什么事?父亲这么长时间一直在做的事就是挖!他挖呀,挖呀,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还是在这里继续挖,你感觉到什么?如果是你感觉到什么?(累)这是一种不可想象的累啊,当我们体会这种无法想像的累的时候,你会怎么读?生读,很深情,能不能再累一点?我们再来齐读。挖到没人再来阻挡他。为什么没人再来阻挡他?(认为精神失常了)那么父亲真的是精神失常了吗?没有,他是一直在想着对儿子说过的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是啊,就是因为

30、父亲的这一句承诺支撑着他。他一直挖了-没人再来阻挡他。 那么同学们请注意这个字再,这个字说明了什么?说明以前曾经有人来阻挡过他,那么大家来找找看,哪些人曾经来阻挡过他,为什么要阻挡他?好心人,父亲怎么回答?从这个回答中你感受到父亲什么样的心情?(恳求)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还有谁来阻挡他?消防队长,父亲怎么回答的?(焦急)警察(崩溃)真的,透过父亲这三句简简单单的重复问话,我们读懂了父亲心里这么多让人揪心的起伏变化,那就让我们把体会带进课文,老师和你们一起合作,咱们一块来读,准备,请你们就读父亲的问话,当有些人上来拉住父亲劝说他时,父亲是双眼直直的看着这些好心人,恳求的问:()消

31、防队长过来,父亲觉得自己的儿子有获救的希望了,于是他焦急的问:()消防队长没有帮助他,警察上来要他马上离开,父亲一心要救儿子,听了这样的话他简直都崩溃了,他问道:()是啊,这是一场灾难多么深重的地震呀!在这样的地震下也许会发生余震,也许会发生坍塌,也许还会发生爆炸,可是,当这么多人来劝阻,父亲为什么还要继续挖呢?那么我们来找找父亲曾经对儿子说过的话:他挖了。 36小时过去了,让我们来看看这位父亲现在变成了什么样子,请同学们来读一读。从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感受?(疲惫不堪,伤痕累累)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疲惫不堪,伤痕累累,可是他还是在挖,那么又是什么支撑着父亲这36小时的苦苦挖掘呢?()父亲挖的哪

32、里是废墟呀,是饱含血泪的情,是感天动地的爱呀!让我们怀着这种深沉的爱齐读这段话,再现眼前这位了不起的父亲。 (3)体味文章写法现在,我们已经深深的体会到父亲真的了不起!那么课文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父亲了不起的呢?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这些描写都是写人常用的手法,以后我们写作文的时候可以适当运用。2、感觉儿子了不起(1)下面请同学们找找课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儿子的了不起?生: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生: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多么不容易

33、啊,7岁的阿曼达在废墟下整整等了38个小时呀!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亲人,四周一片黑暗,那是怎样的煎熬啊!让我们闭上眼睛跟着阿曼达亲历地震的刹那:和平常一样,我们坐在教室里正在全神贯注的听老师讲课,忽然,狂风大作,大地开始颤抖,楼房晃动起来,身体也随着晃动,教学楼像山一样向我们压来,瞬间把我们送进了漆黑的废墟底下,只听见。师:阿曼达在废墟下等了38小时,在这漫长的38小时里,如果你是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你们的想象,用心去写,可以用到刚才咱们领悟到的表达方法,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来表现阿曼达的了不起。 (2)生练笔师:谁愿意把自己写的或打算写的内容读给大家

34、听?(3)汇报3、感觉重逢后的喜悦多么勇敢,多么坚强的阿曼达呀,他知道父亲一定会来救他!父亲感受到了儿子的呼唤,在上面挖呀,等呀,盼呀,终于奇迹出现了。阿曼达在废墟下顽强地等待,终于等来了自己的父亲,此时,父子俩的心情如何呢?(激动,喜悦)是啊,经过了38小时的生死离别,此时,父子俩终于相见了,他们的心情怎能不惊喜,怎能不激动呢?就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份惊喜,带着这份感动,把他们父子俩创造生命奇迹的那一幕完整的展现给大家。老师读父亲的话,谁愿意跟老师合作,读阿曼达的话? 其他的同学认真听,用心体会。 师:同学们请父带着自己的体会再把表现阿曼达了不起的这段话读一读当父亲挖得筋疲力尽时,回荡在他耳畔的

35、是这句-;当儿子在黑暗的废墟中饥渴难耐,难以支撑的时候,回荡在他耳畔的仍是这句-;连接着两颗心,创造了生命奇迹的还是这句-三、小结,领悟最后一自然段师:一句重似千斤的承诺,一句心心相印的感言,跟你在一起 在灾难面前,化作希望,化做信心,化做力量和勇气阿曼达终于生:阿曼达终于得救了。同学们,我看到了你们满眼的深情,满脸的感动。跟你在一起!普普通通的五个字,创造了这一奇迹,我相信父子的这段对话会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6、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情自由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出示: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多么了不起、多么幸福呀,让我们再齐读这段话:(感情再强烈一些)四、升华主题

36、父子终于团聚,(指板书)是信守承诺让他们团聚,是亲情让他们心灵相通,是爱让他们如此幸福!这让我想起了感悟父爱的序开头的一句话: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这个人就是父亲,这种爱就是伟大的,无私的,深沉的父爱!请同学们课后读读这本感悟父爱。 课后反思: 【设计理念】本节课要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是对学生收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力的训练。在上课时让学生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既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为学好课文打下基础,更为口语训练提供了一个平台。在初读中认识生字、读好

37、词语促进学生的再读感受,在小组交流中让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问题更是深入再读课文的动力。人们常说学贵有疑,而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只有一个字读,所以在第一课时,重点仍以读为主,读会词语,读顺句子,读通课文,读出让你感深感动的地方,读出个人独特的体会,让学生充分与文本交流,为第二课是时打下坚实基础。课后让学生讲故事,能很好地训练学生说话能力和概括能力。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所以这个导语的设计既紧扣单元,又揭示课文中心,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通过播放大地震的情景,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直面触摸课文,为学习下文作铺垫。 这部分是本课的重难点,通过扣住文中的重点词,关键句,反复读,

38、细细品味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熏陶。同时让学读懂作者用来表感情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听感人的朗诵,与温馨的画面相互配合,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将文本的主题延伸到我们现实生活中。同时写话练习让学生在需要表达的时候练习表达,情动而辞发。父爱不仅在文本中、课堂中,更应在生活让它不断延伸下去,让父爱在学生心中不断回荡。 【 自我点评】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少有体验。文章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较复杂。借助多媒体课件精心的设计,精妙的点拨,精彩的回应,全息解读文本,择取文章精华,删繁就简,

39、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生坚定信念,提升人物饱满形象,牵引学生灵动于字里行间,情感受到强烈的震撼,我认为这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一、抓住文眼,聚焦形象,牵一发而动全身高年级的文章长,时间又有限,而授课教师细细分析,全息阅读,巧妙整合,紧抓一个中心线索,两个突破点整体规划全文教学。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突破点就是父亲爱的了不起和儿子让的了不起。以最震撼心灵的场景为主线,抓住父亲的了不起和儿子让的了不起这两个文眼折射全文的语段,做到了一线串珠瞻前顾后在承上启下处反复回扣读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

40、总会跟你在一起,把朗读感受体验,想象,情感的深化结合起来,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二、情感震撼,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中深化此课,老师始终强调朗读训练,披文入情,以读促思,读中感悟。通过反诘,引导联想,多种形式的读等一系列方式感情朗读父亲努力拯救儿子的过程,在对语言文字的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中获得准确,细腻深入的体验,增强语感。教师非常动情,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作为引语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尤其在提炼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都会跟你在一起进行朗读训练时,巧妙的运用搭桥性的语言,在层层推进中强化感受,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在处理12自然段时,诗化手法的用运,使情感

41、高度凝练,在共同朗读中,情感抒发层次鲜明,循序渐进,融指导朗读于反复体味,吟诵中,合理发挥语言的魅力,激情诗一般的语言渲染了整堂课。三、注重综合训练,人文积淀,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用综合性的语文练习促进学生的阅读,以训练促人文,以人文促积淀,丰富学生的素养。在这节课中,教师引入听话想象:在教师的激情朗读中,学生闭眼想象,在漫长的38小时里,阿曼达在漆黑的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些环节的设计,通过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训练点,不同的方式帮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句意,并在美好,情感的体验中得到人文熏陶,学生积累了语言,内化了语言,并灵活的运用了语言,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积累用运的能力,获

42、得了扎扎实实的发展。四、以文本为凭借,适时拓展课外阅读资料父爱的古诗使学生入情入境。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深深打动了学生,乃至潸然泪下,学生有感而发,体会了父母深沉伟大的爱,在美好的情感体验中受到人文的熏陶。第二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材简析】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歌颂了父爱的伟大,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本篇课文的主要特点。作者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父亲因为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

43、辛,坚持了38小时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地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儿子因为有坚定的信念,在黑暗的废墟下,同样不吃不喝38小时,终于迎来了父亲救助的时刻。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设计理念】本节课要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瓦砾、破烂不堪等词语。2从课文的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3.初步感受作者借人物外貌、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有

44、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感悟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用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2.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多么地惊心动魄,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它给人类带来多少灾难!但是面对这样的灾难,有一对父子却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要我们来学习17、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是对学生收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力的

45、训练。在上课时让学生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既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为学好课文打下基础,更为口语训练提供了一个平台。二、初读感知,自主探究 1.自由读课文,要求:(1)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4)遇到不懂的地方,用?标出。2.学生自由读文,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教师巡视辅导。 3.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初读感受和不懂的问题。【设计意图】在初读中认识生字、读好词语促进学生的再读感受,在小组交流中让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问题更是深入再读课文的动力。三、

46、检察反馈,初入情境1.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汇报:(1)大家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我是怎样记住它们的?(2)出示本课生字,纠正读音,重点记住虚、砾、颤等字形。 (3)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识。 3.讨论交流:(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说说你受感动的理由。 (3)练读感受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感情。以小组练读、分角色读、评读等形式,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4.小结: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基本读懂了课文,而且同学们能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到了浓厚的父子之情。 【设计意图】人们常说学贵有疑,而解

47、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只有一个字读,所以在第一课时,重点仍以读为主,读会词语,读顺句子,读通课文,读出让你感深感动的地方,读出个人独特的体会,让学生充分与文本交流,为第二课是时打下坚实基础。四、课后作业: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2摘抄课文中感人的句子。 【设计意图】课后让学生讲故事,能很好地训练学生说话能力和概括能力。 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同学们,我们都在父母的关爱中快乐地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亲情有了越来越深切的体会。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刺破夜幕;亲情是冬日里温暖的阳光,驱走严寒。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感爱这种浓浓的爱。(板书,齐读课题) 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

48、一件什么事?3.文中的父与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板书:了不起)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所以这个导语的设计既紧扣单元,又揭示课文中心,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二、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学生看地震的短片。2.学生谈各自观片后的感受。3.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从哪里看出父与子的了不起。【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大地震的情景,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直面触摸课文,为学习下文作铺垫。三、品读感悟,体会亲情。(一)了不起的父亲1.高尔基说: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那么你从课文哪里看出父亲的了不起呢? 2.学生汇报:(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

49、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重点抓住冲这个动作,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担心的心情。(2)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A.引导体会父亲失去儿子的撕心裂肺的悲痛心情。 B.指导有感情朗读。(指名读,评读,齐读。)(3)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A.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父亲的坚定信念。 B.分小组练读,展示读,评读。(4)理解重点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引导学生体会:A.时间之漫长 B.过程之艰难C.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D.当时的情况危险。作者不

50、厌其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语罗列出来,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引导学生从人物外貌描写中体会父亲坚定的信念,感受伟大的父爱。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3.身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折磨都不能把这位父亲打倒,是什么力量的支撑着他呢?(板书:不论总)加深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体会它是父亲的坚定信念的力量源泉。(板书:爱的诺言)(二)了不起的儿子1.过渡:父爱成就了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也成就以一位了不起的儿子。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儿子的了不起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 2.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3.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阿曼达呢?4.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

51、现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板书:信任的源泉)5.让我们一起分享它们劫后重生、亲人团聚的喜悦。齐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6.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同桌交流,谈感受。(板书:父爱) 【设计意图】这部分是本课的重难点,通过扣住文中的重点词,关键句,反复读,细细品味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熏陶。同时让学读懂作者用来表感情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四、激情升华,拓展延伸。过渡:从这对父子身上,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平凡、朴实却又伟大、深沉的父爱,让我们一起看看一些孩子们对父亲爱的宣言。 1.观看课件,听朗诵,感悟父爱。

52、2.让我们把心中对父亲的感激化为一句简单的话语,写下来。 【设计意图】听感人的朗诵,与温馨的画面相互配合,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将文本的主题延伸到我们现实生活中。同时写话练习让学生在需要表达的时候练习表达,情动而辞发。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1这篇课文让我们体会到深深的父爱,让我们明白了爱,会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让我们把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把爱传递,让世界充满爱。2阅读有关父爱的文章,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等。 【设计意图】父爱不仅在文本中、课堂中,更应在生活让它不断延伸下去,让父爱在学生心中不断回荡。 板书: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教材简析地震中的父与子

53、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歌颂了父爱的伟大,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本篇课文的主要特点。作者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父亲因为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坚持了38小时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地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儿子因为有坚定的信念,在黑暗的废墟下,同样不吃不喝38小时,终于迎来了父亲救助的时刻。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设计理念本节课要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在听、

54、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教学目标1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2.初步感受作者借人物外貌、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展现父亲艰难地在废墟上挖了38小时这一情景的第十二自然段。 2展现阿曼达在废墟下坚持信念,鼓励同学这一情景的相关段落。 3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4理解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 教学难点1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2感受地震灾难,体验地震带给人心灵

55、的巨大冲击。教学过程课前:学生一起朗诵一首小诗:父爱 父爱是拐杖,让我们在人生中少摔跟头. 父爱是良言,让我们作出正确的判断. 父爱是阳光,让我们健康的成长. 父爱是音乐,让我们快快乐乐的生活. 父爱是蜡烛,默默的为我们奉献着自己. 父爱如伞,为你遮风挡雨; 父爱如雨,为你濯洗心灵; 父爱如路,伴你走完人生。 恐惧时,父爱是一块踏脚的石; 黑暗时,父爱是一盏照明的灯; 枯竭时,父爱是一湾生命之水; 努力时,父爱是精神上的支柱;成功时,父爱又是鼓励与警钟。父爱,如大海般深沉而宽广。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用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2.

56、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多么地惊心动魄,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它给人类带来多少灾难!1994年1月17日凌晨美国洛山矶西北部发生的这次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桥梁坍塌,公路断裂。繁华的城市瞬间变成一片荒原。但是面对这样的灾难,有一对父子却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要我们继续学习17、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教师范读,学生自主探究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文中的父与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板书:了不起)三、品读感悟(细研父亲的了不起)师:高尔基说: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

57、读懂了整个人生!默读课文112自然段: 你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父亲的了不起?画一画,可以在句子旁写写自己的感受师:你们说的很好,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了不起的父亲。 (一)重点一:第十二自然段1、体会父亲独自挖了很长时间。齐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你有什么体会?(学生初谈体会。)师:说说你从第一句读懂了什么?(挖的时间长)师:同样表示挖掘的时间,作者在这里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读读这两句,比较哪一句表达的效果更好。1、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2、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

58、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读出挖掘的时间长-练习指导(关注快慢轻重的变化) 齐读-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父亲的动作只有一个字挖。作者却通过突出时间的漫长,来表现父亲挖的艰难。抓住这个挖字想开去,你还能读懂什么?提示:他带工具了吗?(没)用什么挖?(手)挖的是什么?(瓦砾)柔软的手挖的是坚硬的瓦砾,对于父亲来说,这是一项怎样的任务?(任务艰巨)任务艰巨呀,再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这里的挖还可以写成什么词?(掰、抱、拣)一个挖字包含了这么多的动作,你体会到了什么?(挖掘的辛苦)父亲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啊,

59、再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2体会父亲的艰辛。师:你们看到他疲惫成什么样子了?生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挖掘任务的艰巨,劳动的艰辛,时间的漫长,一个人又这样孤独无助,以至于父亲成了这个样子:生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师:你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父亲?你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师:是的,一位历经艰辛、衣衫褴褛、疲惫不堪的父亲已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生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就这个样子了,他还在苦苦挖掘。这哪里是疲惫不堪、伤

60、痕累累的父亲呀,这分明是一架不知疲倦的机器,这分明是一尊高大的塑像,再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师:多么伟大的父爱,多么惊人的力量!就让父亲的高大形象定格在我们的心里吧,你读(配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3、体会父亲的执着。没人再来阻挡他,联系前文,哪些人曾阻拦过他?师生分角色读 师:(引读)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生:(读)谁愿意帮助我? 师:(引读)消防队长拦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