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生理学讲义10尿的生成和排放(上)_第1页
复旦大学生理学讲义10尿的生成和排放(上)_第2页
复旦大学生理学讲义10尿的生成和排放(上)_第3页
复旦大学生理学讲义10尿的生成和排放(上)_第4页
复旦大学生理学讲义10尿的生成和排放(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章 尿的生成和排放(上)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放尿生成和排放的生理意义:- 达到四个平衡1. 电解质平衡2. 酸碱平衡3. 水平衡4. 排除进入体内的异物、药物尿生成的三个过程:滤过重吸收分泌第一节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一. 肾的功能解剖(一).肾单位和集合管肾小体肾小管肾小球 (毛细血管球)肾小囊 (内层、囊腔、外层)近球小管髓袢细段远球小管近曲小管髓袢降支粗段髓袢降支细段髓袢升支细段髓袢升支粗段远曲小管(二)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按肾单位所在的部位分皮质肾单位: 占85-90%特点: 血管两次分支为毛细血管网, 髓袢短近髓肾单位: 近髓质的内皮质层特点: 血管第二次分支形成直小血管. 其髓

2、袢长并伸入到内髓部.(三)球旁器 (近球小体juxtaglomerular apparatus)由三种特殊细胞群组成:球旁细胞 (颗粒细胞)入球小动脉中膜内的肌上皮样细胞,含肾素分泌颗粒。系膜细胞: 入球和出球小动脉之间的细胞群, 具有吞噬功能与致密斑接触。致密斑:远曲小管起始部的高柱状上皮细胞, 局部致密隆起. 能感受小管内NaCl含量变化, 并将信息传给颗粒细胞, 调节颗粒细胞肾素释放.(四) 肾的神经支配肾交感神经来源:胸12 - 腰2支配范围: 肾动脉、肾小管、颗粒细胞兴奋效应: 调节肾血流量、肾滤过率、肾素释放等副交感神经至今未发现有支配(五) 肾的血液供应来源: 肾动脉从腹主动脉分

3、支特点: 经过两次毛细血管网肾小球毛细血管网: 压力高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 压力较低二、肾血流量及其调节肾血量占心输出量的1/5- 1/4, 安静时1200 ml/分钟.95%分布在 (?),5%分布在 (?)(一) 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动脉血压在20-80mmHg范围,肾血流随血压升高而变化.在80-180mmHg范围变动时,肾血流保持相对恒定. 180 mmHg以上时,肾血流又随血压升高而增加.机制:肌源学说第二节肾小球的滤过机能肾小球滤过率: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单位时间内 (分钟) 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125ml/分, 180L/天(1.73

4、m2的个体)滤过分数:(filtration rate)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影响滤过率的两个因素:滤过系数 (滤过面积和膜通透性)有效滤过压一.滤过膜及其通透性滤过膜的结构: 由三层结构组成内层: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50 -100 nm的窗孔, 阻止血细胞通过.中间层: 非细胞性基膜水合凝胶纤维网, 4-8 nm多角形小孔.外层: 肾小囊上皮细胞具有相互交错的足突, 之间的膜上有 4 -14nm孔, 为滤过的最后一道屏障.决定滤过的三个因素1. 被滤过物质的分子大小有效半径4.2 nm 的物质完全不滤过, 如血浆蛋白.2. 被滤过物质的所带的电荷相同有效半径 时, 带负电荷的物质难以

5、通过 (膜上有带负电荷的糖蛋白), 病理情况时则相反.3. 肾小球的滤过面积两肾的总滤过面积达 1.5 m2, 正常情况下保持恒定,病理时减少, 滤过率降低, 出现少尿(500ml/天) 或无尿(Cl-, Cl-;Cl-顺浓度差从旁路重吸收;Na+顺电位差重吸收. 1/3跨上皮重吸收:机理复杂。占重吸收的2/3。与H+和甲酸盐F-再循环有关.存在着Na+-H+交换,F- Cl-交换机制.(二)HCO3-重吸收和H+分泌 HCO3-重吸收与小管上皮细胞管腔膜上的Na+-H+交换有关。是以CO2的形式而不是直接的HCO3-形式。小管上皮细胞分泌一个H+,可重吸收一个HCO3-和一个Na+。乙酰唑胺

6、抑制碳酸酐酶, Na+-H+减少,?也会减少?(三) K+的重吸收67%在近球小管重吸收,为逆浓度差的主动过程.但尿中排出的K+由远曲小管、集合管分泌。(四) 葡萄糖的重吸收在近球小管前半段全部重吸收;以后各段均无重吸收葡萄糖的功能.机制:与Na+的同向转运有关.肾糖阈: 尿中开始有葡萄糖出现时的血糖浓度(180mg/100ml),有一部分肾小管葡萄糖吸收已达极限。此时葡萄糖的滤过量约220mg/min。葡萄糖吸收极限量: 随着血糖浓度增加, 尿糖也随之增加.当血浆葡萄糖浓度为300mg/100ml时,全部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均以达到极限, 尿葡萄糖排出率随血糖浓度升高而平行增加。此值为葡萄

7、糖吸收极限量。 男性375mg/min, 女性300mg/min。血糖(mg%) 100 160 200 350 450 650尿糖(mg%) 0 20 40 100 200 400P-U 100 140 160 250 250 250插图 310,11,12,(五) 其他物质的重吸收和分泌氨基酸、HPO24、 SO24 等与Na同向转运重吸收。滤出的微量蛋白通过吞饮被重吸收。药物如青霉素、利尿药等与蛋白结合不能滤过,均在近段被分泌如小管液后随尿排出。二、髓袢中的物质转运 20%的Na+ 、Cl-和K+等被进一步重吸收。三、 远端小管和集合管中的物质转运 12%的Na+ 、 Cl- 和水被重吸

8、收, 同时有K+、H+的分泌.特点: NaCl 、 水的重吸收以及K+、 H+的分泌随机体水盐平衡而异, 并受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调节。远曲小管后段和集合管:含有主细胞和闰细胞。主细胞:重吸收Na+,(先顺电位差被动重吸收, 再经Na+泵泵入细胞间隙)和水。分泌K+ (分泌视K+的摄入量而异),通过三方面动力,也可视为Na+-K+交换机制.闰细胞: 分泌H+ 和重吸收HCO3-与酸硷平衡有关.可能通过H+泵。NH3的分泌H+的分泌促进NH3的分泌, NH3的分泌促进Na+-H+交换Na+-H+交换与Na+ -K+交换是相互竞争的. 当Na+-H+交换,Na+ -K+, 血K+(?); 当 Na

9、+ -K+, Na+-H+, 会引起(?)中毒.第四节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尿的渗透压因体水的缺乏或过剩而发生大幅度变化, 变动范围可在50-1200mQsm/kgH2O.一. 尿液的稀释小管液中的溶质被重吸收而水不被重吸收所致.体水过多, 抗利尿激素释放抑制,水不能重吸收.如果抗利尿激素完全缺乏, 可形成尿崩症: 排出20L/天的低渗尿,相当滤过的10%.二. 尿液的浓缩小管液中的水被重吸收而溶质留在小管内所致.肾皮质的组织间液的渗透压与血浆相比为1.0, 随着向髓质的深入,二者之比逐步升高, 从2.0、 3.0 直至 4.0, 形成一个渗透压梯度。髓袢是形成渗透压梯度的重要结构。髓袢越长,尿浓缩的能力越强。M1膜对水不通透,能将液体中Na由乙管泵入甲管;M2膜对水易通透。渗透压梯度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