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设计_第1页
《将相和》教学设计_第2页
《将相和》教学设计_第3页
《将相和》教学设计_第4页
《将相和》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将相和教学设计最新将相和教学设计导语:“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这三个成语都是来自同一个故事,那就是将相和。下面是一篇优秀的教学设计,说的就是将相和的故事。【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7个生字及14个新词。2、理清文章的思路。3、通过对课文的了解,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并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4、弄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5、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难点: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文中的7个生字词,

2、理解文中的几个成语。 2、理清文章思路。【教学过程】一、设计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你们看一幅图片(出示图片),图片上的那两个人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这就是我们在新课文将相和的学习中所要探讨的问题。下面大家打开课本第91页,第18课将相和。 1、出示课题将相和。老师上节课已经叫大家预习了,现在老师问你们:这里的“将”指谁?(廉颇);“相”指谁?(蔺相如);“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2、教师介绍时代背景:故事发生在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时期,当时秦国是最强大的一个,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

3、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将相和的故事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二、学习生字词:1、自渎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其意思。2、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每胜。负荆请罪:自己犯了错误,主动请求责罚,赔礼道歉。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三、听课文录音,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给文章划分结构段,并用小标题归纳段意:第一大段(110):写“ 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大段(1115):写“ 渑池之会”的

4、故事。 第三大段(1618):写“ 负荆请罪”的故事。 四、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2、预习思考练习2。3、抄写生字词语。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弄清楚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及三个故事与整篇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将相和这篇课文,现在我们回忆一下整篇课文一共分多少段?(分三大段)每一大段的段意是什么?(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故事,那么每一个故事的之间究竟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我们今天就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二、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1、这个自然

5、段主要讲了什么?(主要交代了时代背景)2、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它是后面三个故事发生的总起因)三、阅读分析第一个故事,思考问题:由于对上文有了较深的理解,同学们马上明白捧玉撞柱是假,逼迫秦王应允是真。因为前面讲过秦王对宝玉爱不释手,所以他绝不会眼看着宝玉被蔺相如抱着撞碎在柱子上,这也是蔺相如机智之处。他要求举行典礼,其目的有两个,一个是造成这样一种声势,让世人都知道秦与赵国以城换宝;另一个就是拖延时间,好派人把和氏璧及时送回国。6、仔细读课文第8、9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蔺相如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机智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学生自由发挥)四、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齐读1115自然段

6、,思考问题:1、“瑟”是什么?“缶”又是什么?瑟古时候的一种弹奏乐器。缶瓦制的器皿。(瓦罐)2、谁提出渑池之会?为什么提出?秦王提出渑池之会,目的是为了报复。3、赵王决定怎么做?赵王决定由蔺相如陪同前往赴约。4、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秦王叫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表示秦赵地位不平等,以此侮辱赵国。蔺相如逼秦王击缶,也叫人记录,维护了赵国的尊严。)5、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蔺相如的勇敢与机智?第13自然段中的最后三句话。6、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把赵王怎么样?(因为秦王知道了赵国文官蔺相如和武官廉颇的厉害,所以他不敢把赵王怎么样。)五、自学第三个故事。1、学生按照上面两个故事的学习方法阅读分析第1

7、618段,画出重点词句。2、检查自学情况:(1)廉颇为什么不服气?因为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2)“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 ,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句话表现了廉颇的什么性格特点(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3)蔺相如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避着廉颇?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原因?从这可以看出蔺相如的什么品质?蔺相如尽量避开廉颇,为的是避免两人之间发生矛盾。这段话表现了蔺相如识大体,为国家利益着想,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4)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用文中的句子说说他是如何“负荆请罪”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廉颇的什

8、么品质?因为廉颇居功自傲,与蔺相如闹不团结,而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处处避让廉颇。他的那些深明大义的话和处处避让的.行为深深地感化了廉颇,使他觉得自己心胸狭窄、羞愧难当。于是去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从这可以看出廉颇知错能改的优秀品质。3、总结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么样?结果怎么样?起因:秦国自以为强大,想骗取赵国的宝物和氏璧,赵王很着急。经过: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畏强暴的精神与秦王斗智斗勇。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2、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课文

9、第三自然段: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3、蔺相如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这样对表现人物品质有什么用处?蔺相如是在赵王与众臣“为难”的时候出现的。因为大家都觉得很为难,而蔺相如知难而上,由此更能突出他的机智勇敢的精神。4、阅读第8自然段,找出表现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动词。(捧、退、靠、举、撞等)5、蔺相如是真的要捧着宝玉撞柱子吗?他要求举行典礼的目的是什么?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六、总结全文: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这三

10、个故事,对大家有没有什么启发?(我们要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和学习廉颇知错能改的精神,在平常的班级活动中,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把班集体搞好。)六、作业根据“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写一篇至少400字的感想。第1篇: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2、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概括人物性格特点。3、联系上下文,结合事件背景理解人物,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一、继续走进课文,理解内容通过廉颇很不服气,找出蔺相如说的话。二、完璧归赵1、读“第一次说”蔺相如第一次说的话读出来。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

11、意”师:这段话涉及到一件宝贝和氏璧,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件宝贝的特点?生:无价之宝、价值连城师:所以,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大家想想,广州市才一座城市啊,现在七国混战,攻城夺地的,十五座城池虽然有点夸张,但是也不错啊。师要扮演赵王现在,我就是赵王了,我觉得那就换吧!在座的诸位大臣认1 为这个主意好不好?生:不好.师:为什么不好啊,拿一块玉换十五座城池,不亏啊。 生:(说明骗玉的道理) 师:哦,这位大臣言之有理,镇国之宝被骗走了,我赵王的面子何存,赵国的国威何在,赵国的子民将被天下人取笑啊。爱卿所言极是,这璧不能换。那孤王即刻拟旨,告诉秦王咱们不换,这样做应该没有问题了吧?生:(说明秦王借此

12、攻打,而赵国打不过的理由,借此引出第一段)师:爱卿真是考虑周全啊,看当下的国际形势,我们和秦王打仗,无异于以卵击石,弄不好会亡国的呀。真是愁煞我也。师:诸位爱卿,现在我们赵国形势危急啊,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当务之急,谁敢担此重任? 这可是掉脑袋的差事啊。生:蔺相如师:好,你现在就是蔺相如,你对赵国的君臣许诺 生:“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2 师:(进行点评,引导)引读梳理句式: 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我就;如果我一定。谁来再试一试?生读师:(进行点评,此环节根据具体

13、情节而定次数,英勇无畏的气势,气壮山河的胆量。)师:现在我们士气高涨,你们都是蔺相如,我们一起来许诺生:“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师:我看到了你们无畏的勇气,决心和自信,相信你们能够成功。2、第二次说师:蔺相如把和氏璧呈给了秦王,他对秦王说的第一句话是生:“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师:不是说和氏璧价值连城吗?蔺相如怎么说有小毛病呢?这不是矛盾吗?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蔺相如说谎,一种是和氏璧名不符实,你们认为是那种原因?生:蔺相如撒谎。3 师:原来如此啊,蔺相

14、如原来是个撒谎的人,做人要诚实,撒谎可不好,你们怎么理解这件事情啊?生(秦王绝口不提换城)师:原来是有背景的呀。秦王绝口不提换城,秦王难道不喜欢和氏璧吗?有何依据?生:(秦王双手捧着和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 师:秦王是怎样称赞和氏璧的? 生:真是个宝贝啊!师:哦,见过无数奇珍异宝的秦王都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可见和氏璧果然非同凡响。这时,你们猜一猜秦王心里是怎么想的呢?生:不能交换城池师:你现在就是秦王,这是和氏璧,你来表演一下。 生表演秦王(师根据具体情况而继续)师:(扮成蔺相如)呀,不好,这秦王绝口不提换城的事情,大事不妙啊,我得把和氏璧拿回来。(教师进入角色,进行即兴表演)【蔺相如走到秦王

15、面前,要和氏璧,秦王不给。蔺相如想抢和氏璧,秦王的人直接把他当刺客给杀了。】师:此时此刻,万分危急啊,既然直接要不行,我又是人家砧板上的肉,只好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蔺相如上前一步说4 【蔺相如走到秦王面前,用计复得和氏璧】 师:现在看看,就这么一句话,秦王就乖乖地把璧给了他,可见蔺相如说得是多么富有智慧啊!哈哈,和氏璧回到蔺相如的手里了。只见蔺相如拿到和氏璧以后生:(捧壁,后退)师:手拿和氏璧,说话有底气。蔺相如理直气壮的说生: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师:此时此刻,蔺相如大义凛然,豪气冲天。拿着书可读出不这种气势来。给你们

16、半分钟,试着做一个不畏秦王强暴的蔺相如。师:(过渡)谁是那个不畏强暴的蔺相如?谁是那个随机应变的蔺相如?谁是那个智勇双全的蔺相如?生:指名读(师进行点评,继续找其他学生读。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生厉色荏)师:面对强权,我们临危不惧,读! 生齐读师:好,谁来做秦王,谁来做蔺相如?把这一段演一演。(学生进行表演,从秦王称赞和氏璧开始)5 师:好一个贪得无厌,奸诈狡猾的秦王啊,千算万算你没有想到会遇到蔺相如这样的对手吧。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生续)师:最后蔺相如最终不负众望,完璧归赵(生续)。完是什么意思?生:完好无损师:很好,玉,完好无损,还有什么完好无损的带回赵国?生:蔺相如(追问道赵国的尊严)师:

17、为蔺相如鼓掌,为赵国鼓掌,一个弱小的国家,没有兵戎相见,没有刀光剑影,没有生灵涂炭,没有尸横遍野,没有血流成河。不仅完璧归赵,还很好的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师扮演赵王)众爱卿说说依据蔺相如的功劳和才能,该封什么官?生:(谈一下蔺相如的作用)师:是啊,蔺相如受命于国家危难之间,担任于群臣无策之际,出色的完成了完璧归赵的重任,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必须升官。三、渑池之会师:这是第一个故事,第二个故事我们该怎样学习6 啊?生:紧抓蔺相如的话。师:你们读一读,看谁能做蔺相如。 (半分钟后) 师:“谁是蔺相如?”师:这一次可是生死攸关啊,你来读。 生读:“请您为赵王击缶” 师:秦王不肯击生:“您现在离我只有五

18、步远。您不答应,我跟您拼了!”师:不就是休闲娱乐,有必要拼了命地让秦王击缶啊?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故事的背景啊。生介绍11-12自然段。师:大家想想,前面完璧归赵的事件秦王吃了亏,那秦王可咽不下这口气啊,这次约见赵王渑池之会,一定心怀叵测,注定是一场鸿门宴啊。他是怎样做的?生:人家让赵王鼓瑟,还记录下来了。师:挺好的啊,一国之君还懂乐器,全才呀,蔺相如为什么气得要以死相拼呢?生:(答君臣方面,弹琴人地位低微,侮辱赵王) 师:国有大小,但是国君地位平等,当赵王一鼓瑟,那赵王就成了秦王的奴仆了。7 师:奸诈狡猾,所以,一击缶,人格没了,国格没了。该怎么办呢?师:这秦王,阴险,狡诈。国家威严又受到损害

19、,蔺相如挺身而出,谁来?生:“蔺相如拼了”(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点评,是否体现那种大无畏,那种勇猛,气势。)师:此时,蔺相如怒发冲冠,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准备以性命相拼。手里没有宝剑,但是有缶啊,乐器变成兵器了。他说,请您为赵王击缶。赵王不击,他拿着缶上前一步,又说:请您击缶。再不击,瓦罐就打上去了。秦王只好击缶了。师:同学们,蔺相如厉害吧,对于渑池上的表现,虽然没有刀光剑影,却同样惊心动魄。你如果是赵国子民,想对蔺相如说什么?(勇敢,机智,灵活)师:必须升官,升什么官了? 生:上卿师:诸位大臣,你们服不服?(根据生回答,进行下一个故事的教学。)四、负荆请罪师:同学们,你们来看一下,这里发生变

20、化了。本来8 老廉颇位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战功赫赫,威震朝野,号称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现在,蔺相如后来居上了。老廉颇不服气啊,来自由读老廉颇的话。生:“我廉颇下不了台。”师:你对老廉颇的话有什么感觉?你赞同他的话吗? 生:(居功自傲,自以为是,刚愎自用) 师:用自己的话说说蔺相如是怎样做? (生讲蔺相如做法)丹心碧血,倾出肺腑生读文师:哎,可真是窝囊啊,连下人都看不顺眼了。他们闹情绪,嘟囔着咱们家蔺大人可是上卿啊,见了廉颇将军怎么像老鼠见了猫似的。心里课真憋屈!哪一个做蔺相如来讲讲其中的道理?生: “秦王赵国呀!”师:同学们,蔺相如有没有说廉颇的坏话? 生:没有师:他只是说:秦王不敢攻打我们

21、赵国,是因为,武有( ),文有( )(生续)师:这就是蔺相如,他的心胸里装着的不是个人,是9 (国家)。师:蔺相如此言真可谓碧血丹心,倾出肺腑。试看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识见!假如,你是赵国大臣,想做个和事老,你会怎样把蔺相如的想法转达给老廉颇呢。生:(为了国家,顾大局的心胸)(生读蔺相如的话,教师随机点评,读两三遍)师:假如你是老廉颇,得知真相后,你有何感想啊? 师:好,大丈夫顶天立地,知错就改。于是,老廉颇决定去负(荆请罪)(生续) 师:大家设想一下他们见面时的情形,蔺相如说了什么,老廉颇又会说什么?给你们半分钟准备,大家试着演一演。(生说,教师随机点评,体现廉颇的礼貌和真诚) 师:恩,老廉颇

22、真是一个生:(敢说敢做,知错就改,顶天立地的汉子,豪爽的人,爱国的人。敌人闻风丧胆,久经沙场,舍生忘死。国家的长城,擎天柱。)人师:蔺相如没有像廉颇那样真正去驰骋沙场,攻城拔寨,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有勇有谋、顾全大局,勇敢机智,不畏强暴。师: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品质,都是爱国的人。从此以后,文能安邦,武能定国,他们师,同学们,将相和的故事讲完了,但是将相和所体10 现的精神品质深深地震撼我们的心灵,(板书二人特点。)师:同学们,古今中外,凡天下安定的国家,必定是文能安邦,武能定国。比如:(魏征,房谋杜断,秦琼,程咬金)(五虎上将,诸葛亮)(反例:岳飞,秦桧;)没有刀光剑影,没有生灵涂炭,没有尸横遍野

23、,没有血流成河。蔺相如没有像廉颇那样真正去驰骋沙场,攻城拔寨, 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有勇有谋、顾全大局 勇敢机智,不畏强暴受命于国家危难之间,担任于群臣无策之际 没有刀光剑影,同样惊心动魄啊 唇枪舌剑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以性命相拼11 机智灵活 果断试看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识见! 字字掷地有声! 丹心碧血,倾出肺腑 小不忍则乱大谋气壮胆粗手中有璧,心中有底 经天纬地之才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战功赫赫 ,威震朝野,居功自傲,顶天立地男子汉。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闻风丧胆,久经沙场,舍生忘死。擎天柱。国家的长城秦王:贪得无厌,狡猾强暴 ,竹篮打水一场空,盛气凌人说话要有自信、挺胸抬头,斗志昂扬,大气凛

24、然,临危不惧,怒发冲冠,气势磅礴,义正言辞,理直气壮,据理力争,剑拔弩张,铿锵有力,掷地有声,高亢激昂。12第2篇: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掭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第一课将相和第二课时。二、教材简析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一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活动为线索,通过蔺相如不辱使命的“完璧归赵”、捍卫国家尊严以死死相拼“渑池之会”、廉颇知错就改的“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

25、赞扬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的精神。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紧密的联系性。虽然文章篇幅较长,但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是畅游我国古典名著之旅的启程之作,编写意图在于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影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的名著阅读方法。三、教学目标根据单元训练要求,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即体会人物性格);2、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3、在生活实际中正确对待别人的或进步或成功或具有的优越条件。- 1借助挂图辅助教学八、教学程序第一步骤:设疑导入,整体感知。出示课题将福和,通过第一课时学习,让学生知道:1、课题中的“将”指谁?

26、“相”指谁?2、同时指出通过第二课时的学习落实“和”的读音与意义:“和”是什么意思?第二步骤:读议悟法,举一反三。 这一环节分三步进行:1学“完璧归赵”读议悟法。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首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完璧归赵”部分,突出以“骗”对“骗”,再指导学生用“”和“”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接着,交流从中读懂出什么?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品质。最后讨论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如学生提出:“蔺相如是真撞柱子,还是故意吓唬秦王呢?为什么?”这个问题必须通过认真读书,联系上下文,积极动脑思考,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蔺相如既不是一定要撞柱子,也不是单纯地吓唬秦王,他是见机行事。如果秦王因爱玉而妥协,他就不

27、撞;如果秦王一切都不顾,派人抢玉,他就会真的撞柱面死,让头颅与玉俱碎。这既能看出蔺相如的勇敢,又能反映出他的机智。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诱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争论,不追求统一、标准的答案,让学生谈出自身的不同于他人的阅读体验,点燃那种充满灵气的思维火花,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保证。- 3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一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这样设计,旨在进一步夯实重点训练项目。再读课文,让学生把书读好。第四步骤:总结评价,课外延伸。1、学完全文,四人小组讨论:你对蔺相如、廉颇有什么认识(人物形象如何)?你最大的收获和体会是什么?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别人某些方面比你强,

28、你应该怎么想、怎么做?2、课外作业: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排练课本剧。这一设计的依据是:以课堂为中心,横向拓展,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正如曹禺所说:“学生演戏里的人,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想象和表演的能力,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板书设计:设计原则1、课题将、相、和三字分而书之;2、蔺相如、廉颇姓名分而列之;3、概括蔺相如、廉颇品质特征的关键词分而举之。将相廉颇蔺相如 (知错就改)(顾全大局)和 (爱国)第3篇: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生字词2、回顾

29、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二、明确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感受人物形象。三、品读感悟1、启发提问,激发兴趣(1)廉颇、蔺相如为什么不和?廉颇是怎么说的?从课文中找出廉颇说的这段话,读一读。(2)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爬到他的头上去了,他说的对不对?不对,靠什么(引导学生读议第一段。)2、学习第一段,幻灯提示本段重点内容,通过重点部分人物言行的读议,了解人物品质(1).默读第一段。抓住蔺相如的言行,认真理解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即他具有怎样的品质。(学生默读、勾画、思考、批注。)(2)结合这一部分描写蔺相如言行的语言说一说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学生读议中,教师适时做如下点拨:蔺相如理直气壮地面对

30、秦王,他的理在哪里?蔺相如说着,举起和氏璧说是要往柱子上撞。在他要撞却没撞的瞬间,他可能想些什么?学生回答并板书:“机智勇敢”(3)教师小结:蔺相如是怎样做到完璧归赵的呢?他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秦王的骗局,又抓住秦王爱璧的心理,机智勇敢地与秦王斗争,争取主动,赢得时间,做到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了大功。那么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的呢?3、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抓住最能突出人物特点的主要内容,通过人物言行,了解人物品质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1)学生默读、思考、抓住人物言行议论(议论重点:“生气极了”,“再要求再要求”“不答应拼了”)。(2)教师小结:蔺相如不畏强暴,在与

31、秦王的斗争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认为他是靠一张嘴上去的,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继续学习第三级。4、读议第三段,围绕“和”字,抓住人物言行,进一步突出人物思想品质 (1)指名朗读这一段。(2)抓住人物言行,围绕“将相是怎样和好的”读议此段。 (3)教师适时点拨:“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这句是不是蔺相如自我吹嘘,为什么”(引导学生回顾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立功的情景,再与对廉颇忍让的言行对比,突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教师板书:“顾全大局”“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秦国必然趁机来打我们。课文中哪个地

32、方证明了蔺相如的话是对的(引导学生体会;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大作用。板书:英勇善战;蔺相如充分估计廉颇作用,可廉颇却贬低蔺相如的功劳,两相对比,看出蔺相如的高尚;认识到:为了国家的利益,必须和好。)(4)教师范读蔺相如说的这一段话。(5)学生读议“负荆请罪”一段。(引导学生通过廉颇的动作描写,突出他为了国家利益,知错就改的品质)。(6)教师点拨:在对蔺相如的态度上,廉颇开始是“很气”,后来又觉得“很不应该”,这是为什么?廉颇认识到自己错了,登门请罪,他为什么把自己的错误看成是罪过?(7)学生齐读“负荆请罪”一段。四、总结全文1、通过这一段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蔺相如和廉颇哪些高尚品质。2、学了将相

33、和这篇课文后,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教师总结:我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不仅学习了廉颇、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团结一致的爱国主义思想,而且学到了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五、作业设计1、拓展阅读:四大名著2、小练笔: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个你喜欢的人。语文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解题导入新课:学生自学课文;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教学步骤:一、解题1。介绍时代背景(略)2。抓题眼“和”,理解题意(略)。二、学生默读课文,自学要求:(1)查字典学习字词,解词要联系上文;(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3)给文章分段;(4)拟定三个故事的小标题。三、检查自学情况

34、(1)注意:廉 颇 蔺 相如 胆怯 抵御 上卿(2)组词秦 璧 击 协 渑泰 璧 缶 胁 淹(3)解词:完璧归赵 无价之宝 理直气壮攻无不克 负荆请罪 同心协力(4)指名读课文:课文写了哪三个小故事,并说明这三个小故事的起止段落。(5)概括三个故事的大意。(6)给三个故事拟小标题。四、熟读课文五、质疑问难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讲读课文。教学步骤:一、从整体入手,启发提问,直奔重点、难点,激发学生读书兴趣1。板书课题后提问: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教师提问:廉颇、蔺相如为什么不和?廉颇是怎么说的?从课文中找出廉颇说的这段话,读一读。3。继续提问: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爬到他的头上去了,

35、他说的对不对?不对,靠什么(引导学生读议第一段。提示三个故事的联系)?二、学习第一段,幻灯提示本段重点内容,通过重点部分人物言行的读议,了解人物品质1。默读第一段。思考题: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是怎样立功的。阅读要求:抓住蔺相如的言行,认真理解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即他具有怎样的品质。(学生默读、勾画、思考;教师板书:言行品质)2。幻灯出示图片课文中第一幅插图。学生看图后,教师提问:画面上表现的是这一段中哪一小节的内容?然后指名读这一节。(第八自然节)3。结合这一小节描写蔺相如言行的语言说一说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学生读议中,教师适时做如下点拨:蔺相如理直气壮地面对秦王,他的理在哪里?蔺相如说着,举起

36、和氏璧说是要往柱子上撞。在他要撞却没撞的瞬间,他可能想些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机智勇敢”4。教师小结:蔺相如是怎样做到完璧归赵的呢?他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秦王的骗局,又抓住秦王爱璧的心理,机智勇敢地与秦王斗争,争取主动,赢得时间,做到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了大功。那么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的呢?三、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抓住最能突出人物特点的主要内容,通过人物言行,了解人物品质的方法学习第二段,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阅读能力,强化训练重点1。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段的学习方法,加深训练重点:“言行品质”的印象。2。提出进一步要求:不借助图片提示,确定此段的重点内容。(第三自

37、然段)3。学生默读、思考、抓住人物言行议论(议论重点:“生气极了”,“再要求再要求”“不答应拼了”)。4。教师小结:蔺相如不畏强暴,在与秦王的斗争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认为他是靠一张嘴上去的,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继续学习第三级。四、读议第三段,围绕“和”字,抓住人物言行,进一步突出人物思想品质1。指名朗读这一段。2。要求学生自己确定贯穿全段的思考题。3。抓住人物言行,围绕“将相是怎样和好的”读议此段。教师适时点拨:“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这句是不是蔺相如自我吹嘘,为什么”(引导学生回顾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

38、”立功的情景,再与对廉颇忍让的言行对比,突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教师板书:“顾全大局”“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秦国必然趁机来打我们。课文中哪个地方证明了蔺相如的话是对的(引导学生体会;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大作用。板书:英勇善战;蔺相如充分估计廉颇作用,可廉颇却贬低蔺相如的功劳,两相对比,看出蔺相如的高尚;认识到:为了国家的利益,必须和好。)4。教师范读蔺相如说的这一段话。5。这一段话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为什么?等教师提示后,学生齐读“我所以利益”。6。学生读议“负荆请罪”一节。(引导学生通过廉颇的动作描写,突出他为了国家利益,知错就改的品质)。教师点拨:在对蔺相如的态度上,廉颇开

39、始是“很气”,后来又觉得“很不应该”,这是为什么?廉颇认识到自己错了,登门请罪,他为什么把自己的错误看成是罪过?幻灯出示第一幅插图,学生看图,教师小结学生齐读“负荆请罪”一节。五、总结全文教师提问:1。通过这一段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蔺相如和廉颇哪些高尚品质。2。这些品质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出来,我们是怎么知道的。教师板书:言行品质教师总结:我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不仅学习了廉颇、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团结一致的爱国主义思想,而且学到了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第三课时(略)21。将相和评:将相和一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赞扬了蔺相如和廉颇的高尚品质,说明了

40、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将相之间要加强团结的道理。本文以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纵横交错的矛盾冲突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但是本文篇幅较长,为了不中断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完整地体现作者精妙的艺术构思,我把全文三个故事的读议安排在一节课之中,体现了长文短讲。根据大纲和教材训练重点的要求,我确定了三个教学目的: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2。学习抓住人物言行,突出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3。学会简要复述故事。这节课为了完成前两个教学目的,我对教学做了如下的设计:一、为了做到长文短讲,抓住一个线索,即抓住“和”字组织教学。将相和的题眼在“和”字上,作者的思路是将相由不和到和好。教学时,我首先用逆推式方法提问,揭示矛盾,直奔中心。“将相为什么不和”一问,把学生的思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打破了从头学起的老框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廉颇对蔺相如的错误评价上。再抓住“蔺相如是不是靠着一张嘴爬上去的”自然导入第一、二段的学习,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前两个故事的学习带上了问题,有了明确的目的性。然后再通过一、二段的读议把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尊严,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形象树立起来,廉颇的错误说法不批自倒。再讨论将相是怎样和好的,不仅突出了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也突出了廉颇虽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