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物质的转化与推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化学-物质的转化与推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化学-物质的转化与推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化学-物质的转化与推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化学-物质的转化与推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最常用的溶剂物质的转化与推断复习目标1. 学会根据题目所给信息,找出突破口,进行假设、推理和论证,或直接确认或排除,最 终得出 结论。2.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推理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知识储备一、 常见物质的颜色1. 固体的颜色红色固体_黑色固体_蓝色沉淀_红褐色沉淀_不溶于水但溶于酸的白色沉淀(3 种)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 _2. 液体的颜色含有铜离子(Cu2+)的溶液为含有铁离子(Fe3+)的溶液为含有亚铁离子(Fe2+)的溶液为二、 常见的反应条件点燃:一般情况下,有参加的反应通电:_ 催化剂:_ iW)温: _三、 元素或物质之最1. 化学元素、微粒(1) 地壳中含

2、量最多的元素(2)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3) 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元素(4) 组成物质种类最多的元素(5) 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分子(6) 最简单的原子(7)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2. 化学物质(1) 常见物质 空气中体积分数含量最多的气体: ,其次为 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 ;石墨是最软的矿物质之一 生物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为 未来最理想的燃料(2) 金属部分 熔点最低的金属 导电性能最好的金属,其次为 最具延展性的金属,其次是 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 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 最不活泼的金属四、物质的用途1. 可以灭火的是2. 可以作消毒剂的是、3. 可以作食品保护

3、气的是4. 可以作清洁燃料的是5. 可用于冶炼金属的是、6. 可用于建筑材料的是、7. 可作补钙剂的是8. 是胃液的主要成分,能帮助人消化的是9. 可作干燥剂的是、10. 能治疗胃酸过多的是、。11. 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是。12. 能改良酸性土壤的是。13. 常用作复合肥的盐是。 典型例题例 1.下列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几种物质相互转化关系图,其中 B 为黑色固体,N 为蓝色沉淀, 其中部分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1) D 的化学式为(2) B A 的化学方程式为 _(3) C 和 F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 其基本反应类型为例 2 一瓶不纯的 K2CO3 粉末,所含杂质可能是 KNO3

4、、Ca(NO3)2 、KCL CuC12 、Na2CO3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1) 取少量该粉末于烧杯中,加入适量蒸留水,充分搅拌,得无色澄清溶液。(2) 取上述无色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 AgN03 溶有沉淀生成,再加入足量的稀 HN03,沉 淀部分 溶解。(3) 另称取 1.38g 该粉末于烧杯中,加入蒸馅水溶解,再加人足量的 BaC12 溶液,充分反应后 生成 1.97g 白色沉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杂质中可能含有 KN03 、Na2CO3B. 杂质中肯定不含有 Ca(NO3)2 、CuC12 、Na2CO3C. 杂质中肯定含有 KC1,可能含有 Na2

5、CO3D. 杂质中肯定含有 KCI 、Na2CO3,可能含有 KN03例 3、已知 A、B 、C、D 、E 、F6 种物质的转化关系如下:(1) A +BC+ H20(2) C+K0HD I (蓝色)+E(3) B+D -*C + H20(4) E+ BaCh-F I (白色,不溶于稀硝酸)+KC1根据上述变化关系,推断有关物质的化学式:A; B ; C; D; EF。例 4 现有含杂质的硝酸钠溶液,为确定其组成,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无色溶液 B 的溶质只有硝酸钙B. 该实验中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不止一种C. 原溶液中的杂质只有氯化钙D. 原溶液中杂质可能由氯化钙、

6、硝酸钙、氯化钠组成达标测试1:图中的物质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其中 A 是建筑材料的主要成分(盐),B 属于氧化 物,如图 是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请回答:(1) 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A C.(2) 得到 F 溶液的操作 I 的名称为。(3) 请写出 G+F 一 M 的化学方式-(4) 写出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反应。2.某固体混合物可能由 NaCl 、Na2CO3 、BaC12 、CuSO4 、 Na2SO4 中的一种或几种组 成,现进行如下实验:(1) 将混合物溶于水,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透明溶液;(2) 向(1)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沉淀全部溶解;(3) 将(2)过滤,往滤液中加入 AgN

7、O3 溶液,又生成不 溶于 稀 HNO3 的白色沉淀。试 通过上述实验确定:原混合物中可能有: ,一定有: , 一定没有出发引导学生认识促进燃烧的方法:增大氧气的浓度或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小结:1. 燃烧和灭火2. 促进燃烧的方法物质的转化与推断学情分析1、 初三的学生,思维活跃,对化学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2、 初三学生已经具备较好的探究能力,对活动有能力自我解 决;3、 经过上半学期的积累,已经学习过化学基本知识,但是对 于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掌握还不是很好;4、 学生大多喜欢上多媒体课,课件为学生提供了具体视频材 料;5、 对于物质的转化与推断很多学生都了解;但是对其综合运

8、用很少有同学主动思考。物质的转化与推断教材内容的分析本课在中考中经常以框图型,叙述型,化学方程式型,流程型等题型, 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 知道常见的物质颜色,反应条件,物质之最,物质的用途(2) 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于通过实验得出事实进行分析而得出结 论的科 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2)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3) 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重点:常见的题眼物质的

9、转化与推断测评练习分析设计的问题虽少,但很有针对性,检测学生当堂对知识的理解和 把 握,简洁有效。通过测评百分之九十五的同学能回答正确,说明这节课学生听得 投 入,能够及时思考,及时理解掌握,学习效果很好。物质的转化与推断测评练习1:图中的物质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其中 A 是建筑材料的主要成分(盐),B 属于氧化 物,如图 是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请回答:(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A C(2) 得到 F 溶液的操作 I 的名称为。(3) 请写出 G+F 一 M 的化学方式 o(4) 写出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反应。2.某固体混合物可能由 NaCl 、Na2CO3 、BaC12 、CuS04

10、 、 Na2SO4 中的一种或几种组 成,现进行如下实验:(1) 将混合物溶于水,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透明溶液;(2) 向(1)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沉淀全部溶解;(3) 将(2)过滤,往滤液中加入 AgNO3 溶液,又生成不 溶于 稀 HNO3 的白色沉淀。试 通过上 述实验确定:原混合物中可能有: ,一定有: , _定没有=课后反思化学教学最容易走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其结 果是教 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 处于被动接受 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必不牢。化学教学过程中应倡 导自学一一质疑一一 讨论一一创新,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 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11、问题,发 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相互讨论, 最后解决问题。教师不必顾虑这样 组织教学会影响教学进度,也不要 担心自己准备的知识没有全部传授给学生, 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 在课堂中得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能力是否在课堂 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自学、质疑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研究的过程,讨论的过 程是使探索、 研究形成结论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才能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 习的积 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现在的学生已经不甘心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他们的敢想 敢说, 大胆地思维,大胆地发言,而且能言之有据,言之有理。所谓 创造性,就是在学习中不迷信书本,敢于批判,推陈出新,能入于书 而又出于书,学于书 而不拘泥于书,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习中始终充 满朝气和活力,才能引爆新 思想,新创见的火花。同时,它让我深深 意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热 情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不 同见解的精神,更要对不同的理解予以及 时中肯的评价,并引导学生 在探究、碰撞的动态中求得理解的深化,使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得到 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物质的转化与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