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5 古人谈读书1.会认4个生字,会写9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注意区分一些字的现代汉语意思和古代汉语意思。4.能够在阅读中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习得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重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难点1.注意区分一些字的现代汉语意思和古代汉语意思。2.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从课文中的读书方法受到启发。1.通读课文,读中自悟。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文言文,在学习课文前,教师先范读课文,再领读,让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的语气。然后,让学
2、生初步通读文言文,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在读的过程中找出生字新词,初步感悟文言文的内容,自读谈体会,自悟文意。这样,学生就对文言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总的认识与理解,既培养了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又为理解文言文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2.划出节奏,初步理解。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言和叙述上有较大的差别,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就必须掌握其划分节奏。只有划分出正确的节奏,才能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因此,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试着划出朗读的节奏,初步理解文章内容。3.对照注释,解释文句。在学生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之后,让学生对照课文中的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独立解释文句。对个
3、别理解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予以帮助或让同学帮助。对个别难句如果学生不能理解,教师应侧重指导或在小组讨论交流时解决。4.相互交流,深化主题。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文言文,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让学生分小组或同桌自由交流解释课文,互说课文的意思,互相帮助,互相补充,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特别是对一些难句应侧重讨论理解。教师先让学生自由交谈,鼓励学生大胆地说,提出不好理解或解释不通的语句,全班交流质疑,教师重点指导难句的理解。5.熟读背诵,积累语言。学生掌握了文言文的内容,也理解了文言文所蕴含的寓意或道理后,再让学生熟读文言文,要读出感情,练读,指名试读,自己反复朗读,深入体会语言的意境,然后在熟读的基础
4、上练习背诵。这样学生会进一步体会文言文的内在意蕴,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1.预习提纲(1)认读本课生字。(2)搜集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会认本课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理解第一部分内容。一、激发兴趣,读书名言导入。1.同学们知道哪些读书名言?预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韩愈劝君莫将油炒菜,留与儿孙夜读书。增广贤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2.我们知道有许多关
5、于读书的名言,那么读书的方法你又知道多少呢?预设:批注读书,不动笔墨不读书,读自己喜欢的书3.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人谈读书。通过读书名言的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形成一种热烈氛围,从而引导学生很好地融入课堂的教学中去。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读第一部分,注意老师读的节奏。(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并画出分隔符。教师相机纠正“识”的读音。学生自由读两遍。课件出示第一部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zh)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2)教师范读第二部分,学生跟读。对照课件画出分隔符。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
6、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宋朱熹(3)教师范读第三部分,学生跟读。画出分隔符。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清曾国藩2.指名学生读课文,相机纠正读音。注意:第一部分的“识”与第三部分的“识”读音不同。通过教师正确地范读,让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注意停顿恰当,在词意、文意上有初步的理解。三
7、、学习生字。1.师:刚才我们读通了课文,现在大家一起来看一下生字,看看同学们是否还有读不正确的音。读会认字:耻ch 矣y 岂q分组读,找同学读,教师相机纠音。预设:“耻”是翘舌音,“矣”和“岂”都是第三声。2.学习会写字。(1)找同学说一下易写错的字或者写这几个字时需要注意的地方。预设:“岂”上部是“山”,下部是“己”,不是“已”,注意不要露头;“窥”是“穴”字头;“皆”上部“比”字应写得较大,下部“白”字写小一点。(2)学生在习字本上将每个生字写两遍,教师相机纠正。四、学习第一部分。1.指名学生读第一部分的三句读书名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
8、zh)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2.这三句话都出自论语,关于论语你了解多少呢?预设: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3.请小组同学借助注释,理解这三句话的意思。(1)指名学生翻译第一句话。生:勤勉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2)注意这里面“敏”和“耻”的意思。(敏:勤勉。耻:以为耻。)(3)这句话中包含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不耻下问),对,“不耻下问”便出自这句话。(4)指名学生翻译第二
9、句话。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5)翻译这句话时我们需要注意一个字“知”。这句话里面的最后一个“知”和前面的“知”的意思一样吗?(不一样,这个“知”同“智”,是智慧的意思,前面几个“知”的意思都是知道的意思)在相应的地方做好批注。(6)指名学生翻译第三句话。生: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人而不倦怠。(7)这里的“默”是“默默”的意思,“识”在这里读“zh”,是记住的意思,需要大家多加注意。“厌”是“讨厌”的意思吗?(预设:不是)这里的“厌”是满足的意思。这里也要大家多加注意。4.课堂总结。(1)这几句话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第一句告诉我
10、们要谦虚好学,勤学好问。第二句告诉我们要端正学习态度,做人、做学问要诚实。第三句告诉我们学习要勤奋,不要偷懒。(2)在文中合适的地方做批注。五年级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所提高,已经可以自主地翻译课文,在小组讨论时可以发挥自主性,教师的适时点拨可以使其更好的理解课文。五、作业设计。1.抄写第一部分。2.书写本课生字。3.背诵第一部分。第2课时课时目标1.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大意,注意区分一些字的现代汉语意思和古代汉语意思。2.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从课文中的读书方法中得到启发。3.学习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一、复习导入。1.找同学回顾背诵第一部分。2.听写生字。检查并巩固上节课的内容,使学
11、生回顾旧知,导入新知,也能让这节课的效率更高。二、学习课文。(一)学习第二部分。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部分,了解了论语中对待读书和学习的态度。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部分,看一下不同时期的人对于学习、读书的不同态度。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2.找学生读一下这则小短文,其他学生纠错。3.这篇小短文是宋代文学家朱熹的训学斋规中提到的著名的“读书三法”。介绍朱熹: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宋朝著名的理学家
12、、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4.接下来请各小组同学借助注释,理解课文意思,把古今含义不同的词做好标注。5.哪位同学可以翻译一下第一句?预设: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作心到、眼到、口到。6.那么这“三到”的关系是怎样的?谁来翻译一下第二句?预设: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记不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7.所以说这“三到”中哪一“到”最重要?文中的哪句话表明了这一“到”的重要性?预设:三到之中,心到最急。8.那么,“急”的意思是什么?与咱们现在的“急”的意思一样吗?预设:“急”在这里
13、是要紧,重要的意思,而我们现在的“急”大部分是着急的意思。9.为什么“心到最急”呢?预设:因为“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10.“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的意思是什么?预设: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和口的应用难道会不到位吗?11.也就是说思想既然集中了,眼和口的应用就会到位了。12.那么朱熹的读书法是什么?预设:“心到、眼到、口到”。13.这三者可以调换位置吗?预设:不可以,因为只有心到了,眼和口才能更专心地读书、学习。14.平时的你读书时是怎样做的?效果怎样?生1:漫无目的地读书,读完之后,没有记住多少。生2:当我对这本书很感兴趣的时候,就会特别认真地读书,甚至于其他同学喊我都听不见。师:那
14、就让我们用心齐读这一部分吧。师小结:这便是用心读书和不用心读书的结果,如果想要得到高效的学习,就需要我们用心读,用心学。这样,不管做什么事,我们才有可能成功。(二)学习第三部分。1.指名学生读第三部分。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2.这一部分的作者是曾国藩,那么曾国藩是谁呢?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3.这段话出自曾国藩的家书,这位伟大
15、的清代名臣给了我们怎样的读书方法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本文的意思。4.这篇小短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预设:读书人学习,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5.何为“有志”“有识”“有恒”?预设:就是有志气,有见识,有恒心。6.非常正确,那么曾国藩是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的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预设:分层论述,从分号那里可以看出来。7.那么咱们就一个分号一个分号地来看一下他是怎么论述的。哪位同学能来说一说从第一个分号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预设:有志气,就决不甘居下游。8.这里的“断”是“决不”的意思,与咱们现代汉语的意思有所不同,需要注意一下。所以,我们读书学习仅仅有志气就够
16、了吗?还需要有什么?预设:仅仅有志气不够,还需要有见识,有见识就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观天,这些说的都是没有见识的人。9.这句话里面有两个典故,一个是“河伯观海”,一个是“井底之蛙”,这两个典故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河伯观海出自庄子: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意思是: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所以“河伯观海”和“井底之蛙”的意思差不多,都是形容人见识短浅
17、。10.这里运用典故说明了没有见识就没有办法沉下心来学习,容易自满自足的道理。11.有见识可以让人看到自己的无知,但是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的无知了,却还是不坚持学习,这样的人可以成功吗?这则小短篇里是怎么说的?预设:不可以,文中说“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意思是有恒心就没有成不了的事情。12.这三者可以缺少其一吗?预设:三者缺一不可。13.只有“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相辅相成才能取得成功。14.现在请小组内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整段的意思。15.请同学们再次齐读文章,感悟文章内容。小组合作的模式更能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由小组交流到班内交流,由小及大,从读到逐句分析,使得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句子的含义,从而深入理解句子的内涵。三、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由三则小短文组成,第一则出自论语,告诉我们要谦虚好学、勤学好问;第二则是告诉我们读书要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其中,“心到”尤为重要;第三则告诉我们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我们知道了读书学习的方法,就明白了读书学习的要义,如果能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实际中去,将会更好地促进我们的读书与学习。通过总结回顾整篇课文,从而总结出学习读书的方法,并能将这些方法更好地应用到学习实际中去。四、作业设计。1.学完这篇课文,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写写课文中的哪些读书方法对你有启发。2.背诵这篇课文。1.自主探究与指导教学。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药理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一中2025年高三5月(三模)英语试题含解析
-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高级中学2025年高三全州仿真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 长岭县2025年数学五下期末联考试题含答案
-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阿拉伯社会》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2025年高三下学期模块考试英语试题含解析
- 上海交通大学《现代汉语专业》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诊断学基础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内河船舶安全检查简要概述
- 环境污染案例分析与实践考核试卷
- 山东省高中名校2025届高三4月校际联合检测大联考物理试题及答案
- 蔬菜配送合伙协议书
- 2025年精美礼盒销售合同模板
- 2025年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重症血液净化血管通路的建立与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解读2025
- 浙江省台州市和合联盟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题(含答案)
- 蒙古语中的时间表达方式研究论文
- 输电线路铁塔基础强度加固方案
- 食品过敏原控制培训资料
- 《图像识别技术及其应用》课件
- 2025年小学生三年级语文家长会标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