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九贴敷疗法_第1页
伏九贴敷疗法_第2页
伏九贴敷疗法_第3页
伏九贴敷疗法_第4页
伏九贴敷疗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伏九贴敷疗法 外治 病内第1页目录理论基础注意事项概述治疗方法适应症与禁忌症历史源流第2页概述第3页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选取一定穴位贴敷一些药品,经过腧穴刺激疗法和药品外治法共同作用,起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一个疗法。它是中医内病外治主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劳感人民在长久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一套独特、行之有效治疗方法。穴位贴敷疗法定义第4页 “伏九贴敷疗法”属于中医传统内病外治疗法,又称“天灸”疗法,是依据中医“冬病夏治”、“冬病冬治”理论,在三九、三伏将中药贴敷于人体穴位一个治疗方法。伏九贴敷疗法定义第5页历史源流第6页历史源流 早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用树叶、草茎之类涂敷伤口

2、治疗与猛兽搏斗所致外伤而逐步发觉有些植物外敷能减轻疼痛和止血,甚至能够加速伤口愈合,这就是中药贴敷治病起源。第7页历史源流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我国现存最早医方专著五十二病方,有“蚖以蓟印其中颠”记载。即用芥子泥贴敷于百会穴,使局部皮肤发红,治疗毒蛇咬伤。 第8页历史源流 春秋战国时期,对穴位贴敷疗法作用和疗效已经有一定认识并逐步运用于临床。在灵枢经脉篇记载:“足阳明之筋颏筋有寒,则急引颊日移口,有热则筋缓,不胜收放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被后世誉为膏药之治,开创了现代膏药之先河。第9页历史源流 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述了烙、熨、外敷、药

3、浴等各种外治之法,而且列举各种贴敷方,有证有方,方法齐备,如治劳损五养膏、玉泉膏,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华佗在神医秘传中治脱疽“用极大甘草,研成细末,麻油调敷极厚,逐日更换,十日而愈。”第10页历史源流 晋唐时期,穴位贴敷疗法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治疟疾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临发时,以醋和附子末涂背上”,并收录了大量外用膏药,如续断青、丹参青、雄黄膏、五毒神膏等,注明了详细制用方法,其用狂犬脑外敷伤口治疗狂犬病方法,实为免疫学之先驱。第11页历史源流 唐孙思邈在孙真人海上方中写道:”小儿夜哭最堪怜,通宵无眠苦通煎,朱甲末儿脐上贴,悄悄清清自然安。”第12页历史源流 宋

4、代太平圣惠方中记载:“治疗腰腿脚风痹冷痛有风,川乌头三个去皮脐,为散,涂帛贴,须臾即止”。圣济总录中指出:“膏取其膏润,以祛邪毒,凡皮肤蕴蓄之气,膏能消之,又能摩之也”,初步探讨了膏能消除“皮肤蕴蓄之气”中药贴敷治病机理。第13页历史源流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更是收载了不少穴位贴敷疗法,并为人们所熟知和广泛采取。如“治大腹水肿,以赤根捣烂,入元寸,贴于脐心,以帛束定,得小便利,则肿消”等等,另外吴茱萸贴足心治疗口舌生疮、黄连末调敷脚心治疗小儿赤眼至今仍在沿用。第14页历史源流 清朝是我国传统穴位敷贴疗法普遍应用和全方面总结时期。政府组织撰写医宗金鉴中记载:采取葱白捣烂加麝香少许敷脐,加以冷热刺

5、激,以治疗小便癃闭点滴难出之证。第15页历史源流 清代程鹏程撰写外治法专书抢救广生集,聚集了清嘉庆前千余年外治经验,其中不乏穴位贴敷之法,仅以神阙一穴而言,就有何首乌贴脐中治自汗,五倍子贴脐治盗汗等。第16页历史源流 “外治之宗吴师机撰写了理瀹骈文一书,把穴位贴敷疗法治疗疾病范围推及到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科,并提出外治部位“当分十二经”,药品当置于“经络穴选与针灸之取穴同一理”之论点。第17页理论基础第18页经络理论A阴阳理论B五行理论C理论基础天人合一D第19页经络理论 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通上下”,是人体营卫气血循环运行出入通道,而穴位则是上述物质在运行通路中交汇

6、点,是“肺气所发”和“神气游行出入”场所。第20页经络理论素问四时逆从论曰:“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灵枢终始亦曰:“春气在毫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素问疟论曰“若腠理疏松则汗孔多开”,“夏气在孙络、在皮肤”。第21页阴阳理论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第22页阴阳理论 “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认为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以固护阴液为主。“三九”时人体阴气最盛,寒气更易侵袭人体造成疾病发生。“冬至为阳气升发之时”,此段时间施治含有补气助阳,扶

7、正祛邪功效,是“夏病冬防、冬病冬治”关键时候。第23页五行理论 三伏天是依据古代干支纪日法推算而来,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头伏第1天,10天为一伏,天干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中伏第1天也为庚日,依这类推,三伏第1天也是庚日。第24页五行理论 天干庚辛五行属金,对应肺,庚为第1天,是阳干,辛为第2天,是阴干,庚辛日贴敷均可补肺气,但庚日贴敷较辛日效果偏好,所以,贴敷普通选择在每伏第1、2天是为了与天干庚辛肺金相对应。五行土对应长夏在脏属脾,金对应秋在脏属肺,脾生金,二者为母子相生关系,长夏养阳有培土生金补脾益肺作用。第25页天人合一理论 人与自然界是有机统一整体,“顺时气而养天和”,所以,

8、人必须顺时而生,应时而动,遵照自然界规律才能适应本身生存环境。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就是说人该顺从自然界规律,春夏顺应生长之气,秋冬顺应收藏之气,其中所蕴含治未病思想便是以后冬病夏治最早理论渊源。第26页天人合一理论 三伏之时自然界阳气旺盛,机体阳气最旺和体内寒凝之气易解之时,经过扶助人体阳气,可到达祛寒目标,从而使失衡阴阳到达稳态。 “冬至一阳生”,阳气渐增强,人体内阳气也逐步上升,采取辛散温阳药品进行贴敷治疗,体内阳气借助药品温热刺激而快速得到温补,使体内阳气充沛,驱散内伏寒邪,增强人体抗御病邪能力。第27页 三伏与三九交替贴敷,阴阳互补,有序循环,二者相辅相成,三九天灸是

9、对“三伏天灸”疗效加强和巩固。第28页三伏与三九推算方法三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初伏、末伏各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三伏总计30天或40天。三九:冬至后三个9天,冬至为一九第一天,其后第10天为二九第一天,其后第19天为三九第一天,共计27天。第29页三伏贴三九贴秋冬养阴冬病冬治冬病夏治春夏养阳第30页疏通经络平衡阴阳刺激体表穴位调整气血扶正祛邪作用机制第31页伏九贴特点壹贰肆作用直接,适应症广。简单易学,便于推广。取材广泛,价廉药俭。用药安全,诛伐无过。疗效确切,无创无痛。壹叁叁伍伍第32页治疗方法第33页 第34页药品分类 通经走窜

10、、开窍活络类药品:如冰片、麝香、丁香、薄荷、樟脑、皂角、乳香、没药、花椒、肉桂、细辛、白芷、穿山甲、姜、葱、蒜、韭等。这类药品含有芳香通络作用,能够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拔病外出。但这类药品易耗伤人体气血,不宜过量使用。 第35页药品分类 刺激发泡类药品:如白芥子、斑蝥、毛茛、蒜泥、生姜、甘遂、石龙芮、铁线莲、威灵仙、旱莲草等。这类药品对皮肤含有一定刺激作用,可使局部皮肤充血、起泡,能够很好地发挥刺激腧穴作用,以到达调整经络脏腑功效效果。第36页药品分类 气味俱厚类药品:如生半夏、附子、川乌、草乌、巴豆、生南星、苍术、牵牛、番木鳖、斑蝥、大戟等。这类药品气味俱厚,药力峻猛,有时甚至选取力

11、猛有毒药品。这类药品应注意掌握用量及贴敷时间,不宜用量过大,贴敷时间也不宜过长。第37页吴茱萸 味辛、苦,性温。归肝、脾、胃、大肠、肾经。助眠、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主寒凝痛证;胃寒呕吐;虚寒泄泻。涌泉穴位贴敷以安神助眠,温里散寒,止呕降逆;降压。第38页白芥子 辛温,归肺、胃经,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止痛。治痰饮咳喘,胸胁胀满疼痛,胃呕吐,中风不语,肢体痹痛麻木。经过刺激局部穴位皮肤,以激发经气,调理脏腑补充阳气为君药。第39页细辛 辛,温。归心、肺、肾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喘咳。第40页甘遂 味苦;性寒;归脾经;

12、肺经;肾经;膀胱经;大肠经;小肠经。泻水逐肿,消肿散结。用于水肿;腹水;留饮结胸;癫痫;喘咳。可用于治疗白芥子造成皮肤红肿、水泡。第41页延胡索 辛、苦,温。归肝经;脾经。辛散温通,既活血又行气,加强药品经络脏腑传导作用,而且有良好止痛功效。第42页肉桂 味辛、甘,性大热。有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功效。用于虚寒宫冷,腰膝冷痛,肾虚作喘,虚阳上浮,眩晕目赤,心腹冷痛,虚寒吐泻,寒疝腹痛,痛经经闭。第43页赋形剂 赋形剂能够帮助药品附着,促进药品渗透吸收,所以,赋形剂选取适当是否,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第44页赋形剂选择 1水:可将药粉调为散剂、糊剂、饼剂等,既能使贴敷药品保持一定湿

13、度,又有利于药品附着和渗透。2盐水:盐性味咸寒,能软坚散结、清热、凉血、解毒、防腐,并能矫味。3酒:酒性大热、味甘、辛。能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矫味矫臭。用酒调和贴敷药,则可起到行气、通络、消肿、止痛等作用,促使药品更加好地渗透吸收以发挥作用。第45页赋形剂选择 4醋:醋性味酸苦、温。含有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淤止痛、矫味矫臭作用。应用醋调和贴敷药,可起解毒、化瘀、敛疮等作用。5生姜汁:生姜性味辛、温。升腾发散而走表,能发表、散寒、温中、止呕、开痰、解毒。6蒜汁:蒜性温味辛。能行滞气、暖脾胃、解毒、杀虫。第46页赋形剂选择 7蜂蜜:性凉味甘,含有促进药品吸收作用,有“

14、天然吸收剂”之称,不易蒸发,能使药品保持一定湿度,对皮肤无刺激性,含有缓急止痛,解毒化瘀,收敛生肌功效。8鸡蛋清:能清热解毒,含蛋白质和凝胶,能增强药品粘附性,可使药品释放加紧,但轻易干缩和变质。第47页赋形剂选择 9凡士林:粘稠度适宜,穿透性很好,能促进药品渗透,可与药粉调和为软膏外敷。10麻油或植物油:能增强药品粘附性,可润肤生肌。11透皮剂:是近年来新兴一个制剂,可增加皮肤通透性,促进药品透皮吸收,增强贴敷药品作用。当前临床惯用透皮剂为氮酮为无色至微黄透明油状液体,性质稳定、无毒、无味、无刺激性,且促透效率相当高,是当前理想促透剂之一。第48页药品制备 药品制备方法:采取洁净药材,将药品

15、烘干,磨成微粉,备用。姜汁制备方法:采取生姜,洗净,粉碎,挤压或榨出姜汁。姜汁浓度能够依据原有经验和地域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醋、麻油或酒等调成较干稠膏状,药品应在使用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第49页药品制备 第50页贴敷方法 先将贴敷部位用75%酒精或碘伏常规消毒,然后取直径1厘米左右药膏,放于敷贴胶布中央,然后贴于穴位上,将四面胶布固定。第51页贴敷时间 每年三伏天、三九天。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6小时,儿科患者贴药时间为0.5-2小时。详细贴敷时间,依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同时考虑患者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普通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

16、显著不适感,可自行取下。贴敷最正确时间为去药后局部潮红,有热痛感,几天后脱一层薄屑或有细小水泡。第52页疗程 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患者能够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升疗效。第53页适应症与禁忌症第54页适应症 慢性反复发作性的肺系疾病反复感冒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病慢性咳嗽慢性咽炎咽部感觉异常等表现阳虚寒甚者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第55页适应症 脾胃系统疾病虚寒性胃病慢性腹泻功效性消化不良慢性结肠炎第56页适应症 反复感冒慢性支气管炎消化不良(疳积)遗尿慢性泄泻小儿哮喘过敏性鼻炎小儿疾病第57页适应症 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衰第58页适应症 痹症类疾病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

17、脊柱退行性病变等表现阳虚寒甚者慢性腰腿疼痛四肢麻木腰肌劳损骨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肩周炎第59页适应症 妇科疾病下焦虚寒痛经月经失调宫 寒第60页 支气管扩张、活动性肺结核咯血者孕妇发烧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者瘢痕体质者严重过敏体质者贴敷部位有皮肤溃疡或破溃者禁忌症第61页常见病选穴 1、哮喘 取穴:肺俞、肾俞、脾俞、膻中、膏肓、定喘、天突2、虚寒性便秘 取穴:神阕、大肠俞、足三里、气海3、风湿性关节炎 取穴:曲池、足三里、外关、阳陵泉、绝骨4、高血压 取穴:神阕、涌泉、丰隆、肝俞、肾俞、三阴交5、过敏性鼻炎 取穴:肺俞、迎香、大椎、膏肓6、咳嗽 取穴:肺俞、大杼、大椎、膏肓、定喘、天突、

18、膻中第62页 第63页注意事项第64页注意事项 1 贴敷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2 贴敷药品后注意局部防水。3 对胶布过敏者,可选取低过敏胶带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品。4 小儿皮肤娇嫩,不宜用刺激性太强药品,贴敷时间也不宜太长。5 对于残留在皮肤药膏等,不宜用汽油或肥皂等有刺激性物品擦洗。6贴药后不宜猛烈活动,以免出汗致药品脱落。第65页皮肤反应 即使贴敷疗法最早也叫发泡疗法,因为当初认为皮肤起泡后治疗效果更加好,但经过多年临床研究,现在则以不起泡而到达治疗效果为目标。而且穴位贴敷部位水泡出现是否,主要与患者体质差异及贴敷治疗时间长短相关,不可盲目追求起泡。第66页皮肤反应 贴敷后局部皮肤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