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经典陈磊_第1页
我读经典陈磊_第2页
我读经典陈磊_第3页
我读经典陈磊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读中庸有感 几千年前,孔子将“中庸”视为最高道德与一般方法论提出来,即他主张的一种积极而不激进、执着而不偏执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折中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无论在人类社会还是自然界,都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状态。“中庸”思想作为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其内涵之丰富,其影响之巨大是世界任何思想所不能比拟的。它就像一只永无泯灭的幽灵,游离在中华民族的血统之中。虽然近代以来,人们对它褒贬不一,他据笔者看来,它的积极内涵占据着主要位置,对今天这个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社会主义中国依然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一、中庸思想的来源与形成据有关考证,我国的原始社会即产生尚中思想。这种“中”主要体现于神话与原始宗教

2、之中。大约公元前4700年左右就有伏羲氏制八卦之传说,而八卦卦象所代表的就是天道与人道融通的“中”道思想。至氏族时期,先民过着游牧狩猎的生活,在从事狩猎的活动中他们对“中”的含义有了最初的认识。“中”者,即射中目标。再长期的生产实践,使先民们逐渐认识到一切事物皆发展变化的过程,比如四时更替,日月轮换,万物的荣枯,人生老病死,如此经过长期累积经验,逐渐认识到把握事物发展皆有度,抓住最佳的时期来收获最好的效果。而此最佳即为“中”。相传氏族社会时,帝喾有“溉执中而遍天下”。据史记记载,尧、舜、禹等上古帝王都强调治理社会要“允执其中”,并将其作为传位的受命辞。由此可见上古先人对“中”的重视。及至孔子,

3、从其生平来考察,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当时正处在新旧制度交替的社会变革时期,社会矛盾丛生,宗法制处于礼崩乐坏之中。作为周王室没落贵族代表,孔子深感社会失去赖以维系的准则的严重性,认为只有实行“道”才可以维护人与人和谐相处而不致于使等级关系遭到破裂,因而在他致力于对尧舜禹三代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基础上,提出中庸之道,渐而形成“中庸”范畴,并由此构建起涉及政治、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中庸”思想的整套体系。二、中庸思想的内容与内涵“中庸”既是儒家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普遍方法论原则,贯穿于孔子言行之各方面。且其内涵极其丰富,运用过去学者的就是最难懂的精华思想。从其此一来讲,“中”指适中

4、,中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标准, “庸”有三义,一是平常,二是不易,三是用。从整个词来看。传统解释有三种,一指平常的。犹言中材,中人。如贾谊过秦论:“材(才)能不过中庸”。二指儒家的道德说教。 如“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论语雍也)朱熹注为:“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三泛指平庸、妥协、保守、折中。如鲁迅华盖集通讯:“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慰藉”。另外,还有时中之义,引孔子话说,即“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最初是由孔子作为至高无上的道德准则提出来的,这个概念首先出现于论语中,他说“中庸

5、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论语雍也),而这一思想就是孔子对以前“中和”观念的继承和发展。“中庸”作为最高思想方面看,笔者认为,主要内涵体现在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而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更非毫无原则的迎合所有人,绝不是滑头主义的“乡愿”,从孔子话语可知,“乡愿,德之贼也。”(阳货)。而是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用他自己话讲即“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

6、,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他视其为至德的思想处处可见,如中庸第一章中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就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贯穿于人一生之中,人们一刻也离不开自我教育。要将自我教育贯穿于人生的全部过程,就需要有一种强有力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精神。这种精神即“慎独”。即“君子戒嗔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后面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更直接道出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目标。“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指出了自我教育目标的重大意义。“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歌

7、颂达到自我教育的理想目标后的伟大功德,也就是具备“至仁”、“至善”、“至诚”、“至道”、“至德”、“至圣”的品德后的效应。而对于其中包含的另一重要思想“中和”,主要是作为儒家的伦理思想,与 “择中庸”互为补充,即“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焉。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天命章) ,统一于“中庸”这一至高思想内涵之中的。而作为一般方法论来说,中庸之道讲求做人做事要恰到好处、恰如其分、恰适其时、恰合其人,实质上是实事求是,是辩证法。如典型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从整体看,笔者认为主要体现于“执两用中”、“扣其两

8、端”、“过犹不及“。具体的经典解释可观孔子原话,即“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与民,其斯以为舜乎!” (中庸大知章)在此处,孔子主要是站在大的社会背景下来诠释的。孔子认为百姓的拥戴所以拥戴古时圣君明主,主要在于他们觉得在于先主能够做到隐恶扬善,把握过与不及的两端,采用中庸的办法来治理国家、安抚百姓。当然最主要部分,还在于这种方法论贯穿于孔儒思想始终。做学问前面已说,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人做事方面,他强调不偏于狂,不偏与狷,如论语先进载:“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这里的师即指子张

9、,商即指子夏,二人都是孔子的弟子。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谁更强一些,孔子评价说:“子张有些过分,子夏有些赶不上。”子贡以为,子张“有些过分”,自然要比“有些赶不上”的子夏强些,孰料孔子的回答则是:“过分和赶不上同样不好”。在这里,孔子衡量弟子孰优孰劣的标准是“中”,即“无过无不及”。还有,中庸时中篇说,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更是将这一方法论的作用提到高峰。三、中庸思想的评价与影响中庸思想作为儒家经典思想,可以说,它像一只永无泯灭的幽灵,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血统之中。涉及教政治、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尽管时

10、至今日,仍存在着诸多争议。根据马克思主义事物分析法,凡事都有两面,辩证的看待事物,去伪存真,取精去粗才是正确的方法。笔者不否认孔子中庸思想的种种弊端,但放在历史上看问题,除去当时的种种局限,我们更多看到的应该时是其积极地影响。因此,本文就其促进社会发展的方面进行评价。从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来看,孔子的中庸思想不仅是为人之道,而且是调和社会关系的重要尺度,多体现在政治理想和社会秩序方面。中庸思想在中国历史文化史上起到了保证传统文化发展的稳定性,反对过度的破坏活动,使文化的发展不致中断的作用。从整个历史发展来看,那些能统治时间长的朝代,前期往往按中庸思想中的和谐理念制定“礼义兴行”和“修养生息”的

11、政策。具体说,也就是经济上“轻徭薄赋”;律法上“省刑罚”、“法设而民不犯”, 用人政策上“忠贤布职”;民族政策采取“羁縻”与“怀柔”,主张“和同为一家”,社会教化与保障政策为“中庸”、“崇敬让”、“孝治”,使整个社会达到“君臣同心,上下和洽,海内康平”。如西汉前期奉行修养生息政策,出现“文景之治”、“昭宣中兴”、“光武中兴”、“明章之治”;唐朝中前期推行 “与民休息”政策,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成就一代帝国。及至明清 的“休养安息”政策,出现“洪宣之治”和“康乾盛世”,凡是此时,都可以说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快速发展,文化相对繁荣,国力强盛。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来看,笔者认为主要体现于

12、“和”。中庸精神对国人影响之巨大主要体现于:一是非常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儒家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认为“天地生万物”,人与万物都是自然的产儿,主张“仁民爱物”,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把“仁爱”精神扩展至宇宙万物。古代尊重人的生命,讲求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宋代儒者讲“人与天地万物一体”,讲仁爱之心遍及鸟兽、草木、瓦石,讲“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二是非常强调人与自身和谐。儒家强调要通过正心、诚意、修身来规范人的行为。孔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精神生活,特别是在于人有道德,所以儒家以“仁爱”为中心,推演出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把培养有道德的人作为学问的根本,认为这是社会稳定和谐的根基

13、。三是非常强调人与人和谐。儒家重视“礼”,主张通过“中庸”、“人和”来实现社会和谐,这便是“礼之用,和为贵”。孔子以“仁爱”为原则,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创造宽厚处世、协和人我的人际环境。四是非常强调人与社会和谐。行“王道”、“仁政”实现政治和谐,“先富后教”实现经济和谐,“和而不同”实现文化和谐。五是非常强调世界和谐。儒家的理想就是“天下大同”。礼记“以中国为一人,以天下为一家”,就是以超越一国一族的“天下观”。总之,儒家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共生共存的,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热爱生命。孟子尽心上有“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朱

14、熹在孟子集注中对“爱”、“物”两字做了解释,“爱”:取之有时,用之有节;“物”:谓禽兽、草木。显然,“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恰是生态道德和人际道德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的体现。四、中庸思想对我国社会转型期的意义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政治经济文化高速发展,人们清晰地看到西方文明所倡导的自由在带来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同时,也诱发激活了“人性的弱点”,导致人主体性和主体精神的失落,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社会出现“转型期”。而作为植于根基的儒家思想在这种冲突下愈发其重要性。而作为儒家思想精髓的中庸之道亦像一颗饱满的珍珠,虽印有时代局限的烙印,但瑕不掩瑜,依然散发着晶莹的光芒。现今,它的意义主要体现于以下

15、几方面。首先,中庸主“和”“诚”,即中庸之道,也是“忠恕之道”,能够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睦。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竞争必将愈演愈烈,如果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不能正确处理,势必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其结果就是社会的发展受挫。中庸之道提倡以“和”处事即理智,忌过激对社会的不良现象要依照制度合理解决。对于为人处世,孔子主张不要盲从,也不要唯唯诺诺,强调为人处世,要有自己的原则。他主张“无过”“无不及”,如果现实中的人能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冲突就会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加和睦。 而“诚“,又是维系合理公平市场经济秩序基本要求。其次,孔子的中庸思想作为基本方法论,能够指导人们的实际行为,对社会

16、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完整地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这一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要做到这一切,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这种发展必然要求人们素质的提高,孔子中庸强调“执中”,恰如其分,而要做到这一点,有要求人们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当然更多的还是要达到精神上或者说是内心上的充实,作为方法论,孔子论中庸也给出了具体的学习方法。最后,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追求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孔子的中庸思想也有其深刻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社会全面进步的内容,要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最终要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在新的形势下,为了补充和完善分配制度,我们党及时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政策。孔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