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HYPERLINK hm8团队作战战打通自自媒体变变现钱途途一年前,原原腾讯网网(或某某门户网网站)科科技中心心总监程程苓峰开开始专职职做自媒媒体,其其在微信信上开设设的“云科技技”走红,让让“自媒体”一词被大众熟知。今年年初程苓峰推出微信广告,报价为每天1万元或是每3天5万元,此后几个月时间13单生意收入15万元。一时间舆论哗然,自媒体也可以赚钱?但更多业内人士认为,程苓峰依是依托个人的人脉资源,而不是一个有效的商业模式,做自媒体只能走向死胡同。近期出现的两例商业变现案例却试图颠覆这一观念:一是号称微信财经第一联盟、精准覆盖百万财经人群的“犀牛联盟”宣布,在未来3年内将获得不低于2000万
2、元的整合营销费用;二是积累了30万微博粉丝和15万微信订户的资深媒体人罗振宇发起会员招募活动,在6个小时以内募集的金额高达160万元。是什么原因让影响力变现成为可能?变现背后的商业模式是什么?自媒体将来的发展又面临什么机遇和阻碍?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微信出现之前,还没有一个平台能够真正实现内容创造者与用户“一对一”的互动。i天下网商主编许维认为,微信公众账号订阅者=潜在用户=资产。不要把经营微信视作简单的营销行为,而要把它视作积累资产的过程,为它所付出的钱不是费用,而是投资。投资即是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内容。在自媒体大军中,要想脱颖而出,单打独斗渐渐不再适用。变现的前提在于足够的影响力,而影响力来自
3、优质内容和专业运营,团队作战、强强联合才有可能让自媒体在通往“钱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罗振宇推出付费会员制的底气来自于数量与质量兼具的微信订户,而此前终端订户获得的是每天早晨一条60秒的语音和一篇文章。这背后不是罗振宇一个人在战斗,而是由六七人左右的团队分别负责内容制作和商业运作。在罗振宇“忽悠”之下入行的前央视主持人王凯近日推出视频自媒体产品凯子曰,团队也由5-6人组成。由王凯负责主讲和选定题目,有专门的人去找各样故事,有专门的人负责运营,进行品牌管理和信息维护。与此同时,犀牛联盟的战略是不断将其他自媒体纳入旗下,凭借联盟的规模效应和成员的资源互换来增强影响力。在“联盟约定”中,联盟成员可进
4、行互推,联盟为成员提供推广机制;从联盟带来的广告收益,成员与联盟的经营收益比例为5:5。靠广告还是用户?国内现在已有5 .64亿网民和11 .46亿手机用户,早已进入全民记者和人人传播的时代,内容生产的“零门槛”为自媒体提供了机会,但是赚是赔靠天吃饭,盈利模式一直不清晰。内容-用户-广告,这是传统媒体的运作模式,在这个模式之下,自媒体是否走得通?内容和商业化之间存在着永恒的矛盾:不商业,无内容,没有物质回报,不利于内容的持续供应,这一点对于自媒体尤甚;另一方面,影响力变现会破坏优质内容,进而可能消解自媒体的影响力。业内人士“简六”曾撰文指出,自媒体具备速度、阅读体验、内容、信誉以及受众五个方面
5、的优势,劣势则为量产水平、渠道能力和商业化能力偏弱。自媒体的优势在于其独立性,商业化之路若是寄情广告并非长久之计。不靠广告,靠用户,罗振宇是第一个成功案例。5000个标价200元的“发起会员”和500个标价1200元的“铁杆会员”几小时内售罄。通过“众筹”的方式来维护内容运营,背后的逻辑也清晰可见:用户选择自媒体,更多的是被其内容、信誉和个人品牌吸引。但通过“众筹”获得“打赏”也并非易事。据报道,资深记者刘建锋在7月初就发起了一次类似于罗振宇的“众筹”,他的目标是以自己的独立调查每年完成若干作品,然后集结成册。但一个月之后,他包装出的售价为100元的“阅读权”仅仅卖出了928份,原计划是250
6、0份,而售价3000元以上的几个关于调查新闻的讲座无人问津。将影响力从线上转为线下,将订户变为铁杆粉丝,为自媒体的盈利带来了更多可能。罗振宇在会员方案中提出“建筑一个十万爱智求真的读书人的社群”,它之所以迅速被接受,是基于用户的新鲜感、对个人品牌的认可以及对未来线下活动的想象。如何在线下维持自媒体的信誉和影响力,是自媒体人面临的一大挑战。仅仅依托用户也存在极大风险,当与用户之间的对接渠道受限,自媒体的盈利模式也将不复存在。自媒体人大多通过社交平台以文章、视频、语音等形式向用户提供内容,但不久前微信5 .0将订阅号折叠到二级页面后,打开率下降对公众账号的经营产生一定威胁。有评论指出,微博的热度下
7、降就是因为媒体性质太重,从而变成了虚假广告的集散地。微信若想维持其竞争力,势必会把媒体的属性调低。本文来源:南方都市报一年前,原腾讯网(或某门户网站)科技中心总监程苓峰开始专职做自媒体,其在微信上开设的“云科技”走红,让“自媒体”一词被大众熟知。今年年初程苓峰推出微信广告,报价为每天1万元或是每3天5万元,此后几个月时间13单生意收入15万元。一时间舆论哗然,自媒体也可以赚钱?但更多业内人士认为,程苓峰依是依托个人的人脉资源,而不是一个有效的商业模式,做自媒体只能走向死胡同。近期出现的两例商业变现案例却试图颠覆这一观念:一是号称微信财经第一联盟、精准覆盖百万财经人群的“犀牛联盟”宣布,在未来3
8、年内将获得不低于2000万元的整合营销费用;二是积累了30万微博粉丝和15万微信订户的资深媒体人罗振宇发起会员招募活动,在6个小时以内募集的金额高达160万元。是什么原因让影响力变现成为可能?变现背后的商业模式是什么?自媒体将来的发展又面临什么机遇和阻碍?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微信出现之前,还没有一个平台能够真正实现内容创造者与用户“一对一”的互动。i天下网商主编许维认为,微信公众账号订阅者=潜在用户=资产。不要把经营微信视作简单的营销行为,而要把它视作积累资产的过程,为它所付出的钱不是费用,而是投资。投资即是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内容。在自媒体大军中,要想脱颖而出,单打独斗渐渐不再适用。变现的前提在于
9、足够的影响力,而影响力来自优质内容和专业运营,团队作战、强强联合才有可能让自媒体在通往“钱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罗振宇推出付费会员制的底气来自于数量与质量兼具的微信订户,而此前终端订户获得的是每天早晨一条60秒的语音和一篇文章。这背后不是罗振宇一个人在战斗,而是由六七人左右的团队分别负责内容制作和商业运作。在罗振宇“忽悠”之下入行的前央视主持人王凯近日推出视频自媒体产品凯子曰,团队也由5-6人组成。由王凯负责主讲和选定题目,有专门的人去找各样故事,有专门的人负责运营,进行品牌管理和信息维护。与此同时,犀牛联盟的战略是不断将其他自媒体纳入旗下,凭借联盟的规模效应和成员的资源互换来增强影响力。在“
10、联盟约定”中,联盟成员可进行互推,联盟为成员提供推广机制;从联盟带来的广告收益,成员与联盟的经营收益比例为5:5。靠广告还是用户?国内现在已有5 .64亿网民和11 .46亿手机用户,早已进入全民记者和人人传播的时代,内容生产的“零门槛”为自媒体提供了机会,但是赚是赔靠天吃饭,盈利模式一直不清晰。内容-用户-广告,这是传统媒体的运作模式,在这个模式之下,自媒体是否走得通?内容和商业化之间存在着永恒的矛盾:不商业,无内容,没有物质回报,不利于内容的持续供应,这一点对于自媒体尤甚;另一方面,影响力变现会破坏优质内容,进而可能消解自媒体的影响力。业内人士“简六”曾撰文指出,自媒体具备速度、阅读体验、
11、内容、信誉以及受众五个方面的优势,劣势则为量产水平、渠道能力和商业化能力偏弱。自媒体的优势在于其独立性,商业化之路若是寄情广告并非长久之计。不靠广告,靠用户,罗振宇是第一个成功案例。5000个标价200元的“发起会员”和500个标价1200元的“铁杆会员”几小时内售罄。通过“众筹”的方式来维护内容运营,背后的逻辑也清晰可见:用户选择自媒体,更多的是被其内容、信誉和个人品牌吸引。但通过“众筹”获得“打赏”也并非易事。据报道,资深记者刘建锋在7月初就发起了一次类似于罗振宇的“众筹”,他的目标是以自己的独立调查每年完成若干作品,然后集结成册。但一个月之后,他包装出的售价为100元的“阅读权”仅仅卖出
12、了928份,原计划是2500份,而售价3000元以上的几个关于调查新闻的讲座无人问津。将影响力从线上转为线下,将订户变为铁杆粉丝,为自媒体的盈利带来了更多可能。罗振宇在会员方案中提出“建筑一个十万爱智求真的读书人的社群”,它之所以迅速被接受,是基于用户的新鲜感、对个人品牌的认可以及对未来线下活动的想象。如何在线下维持自媒体的信誉和影响力,是自媒体人面临的一大挑战。仅仅依托用户也存在极大风险,当与用户之间的对接渠道受限,自媒体的盈利模式也将不复存在。自媒体人大多通过社交平台以文章、视频、语音等形式向用户提供内容,但不久前微信5 .0将订阅号折叠到二级页面后,打开率下降对公众账号的经营产生一定威胁
13、。有评论指出,微博的热度下降就是因为媒体性质太重,从而变成了虚假广告的集散地。微信若想维持其竞争力,势必会把媒体的属性调低。本文来源:南方都市报一年前,原腾讯网(或某门户网站)科技中心总监程苓峰开始专职做自媒体,其在微信上开设的“云科技”走红,让“自媒体”一词被大众熟知。今年年初程苓峰推出微信广告,报价为每天1万元或是每3天5万元,此后几个月时间13单生意收入15万元。一时间舆论哗然,自媒体也可以赚钱?但更多业内人士认为,程苓峰依是依托个人的人脉资源,而不是一个有效的商业模式,做自媒体只能走向死胡同。近期出现的两例商业变现案例却试图颠覆这一观念:一是号称微信财经第一联盟、精准覆盖百万财经人群的
14、“犀牛联盟”宣布,在未来3年内将获得不低于2000万元的整合营销费用;二是积累了30万微博粉丝和15万微信订户的资深媒体人罗振宇发起会员招募活动,在6个小时以内募集的金额高达160万元。是什么原因让影响力变现成为可能?变现背后的商业模式是什么?自媒体将来的发展又面临什么机遇和阻碍?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微信出现之前,还没有一个平台能够真正实现内容创造者与用户“一对一”的互动。i天下网商主编许维认为,微信公众账号订阅者=潜在用户=资产。不要把经营微信视作简单的营销行为,而要把它视作积累资产的过程,为它所付出的钱不是费用,而是投资。投资即是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内容。在自媒体大军中,要想脱颖而出,单打独斗渐
15、渐不再适用。变现的前提在于足够的影响力,而影响力来自优质内容和专业运营,团队作战、强强联合才有可能让自媒体在通往“钱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罗振宇推出付费会员制的底气来自于数量与质量兼具的微信订户,而此前终端订户获得的是每天早晨一条60秒的语音和一篇文章。这背后不是罗振宇一个人在战斗,而是由六七人左右的团队分别负责内容制作和商业运作。在罗振宇“忽悠”之下入行的前央视主持人王凯近日推出视频自媒体产品凯子曰,团队也由5-6人组成。由王凯负责主讲和选定题目,有专门的人去找各样故事,有专门的人负责运营,进行品牌管理和信息维护。与此同时,犀牛联盟的战略是不断将其他自媒体纳入旗下,凭借联盟的规模效应和成员的
16、资源互换来增强影响力。在“联盟约定”中,联盟成员可进行互推,联盟为成员提供推广机制;从联盟带来的广告收益,成员与联盟的经营收益比例为5:5。靠广告还是用户?国内现在已有5 .64亿网民和11 .46亿手机用户,早已进入全民记者和人人传播的时代,内容生产的“零门槛”为自媒体提供了机会,但是赚是赔靠天吃饭,盈利模式一直不清晰。内容-用户-广告,这是传统媒体的运作模式,在这个模式之下,自媒体是否走得通?内容和商业化之间存在着永恒的矛盾:不商业,无内容,没有物质回报,不利于内容的持续供应,这一点对于自媒体尤甚;另一方面,影响力变现会破坏优质内容,进而可能消解自媒体的影响力。业内人士“简六”曾撰文指出,
17、自媒体具备速度、阅读体验、内容、信誉以及受众五个方面的优势,劣势则为量产水平、渠道能力和商业化能力偏弱。自媒体的优势在于其独立性,商业化之路若是寄情广告并非长久之计。不靠广告,靠用户,罗振宇是第一个成功案例。5000个标价200元的“发起会员”和500个标价1200元的“铁杆会员”几小时内售罄。通过“众筹”的方式来维护内容运营,背后的逻辑也清晰可见:用户选择自媒体,更多的是被其内容、信誉和个人品牌吸引。但通过“众筹”获得“打赏”也并非易事。据报道,资深记者刘建锋在7月初就发起了一次类似于罗振宇的“众筹”,他的目标是以自己的独立调查每年完成若干作品,然后集结成册。但一个月之后,他包装出的售价为1
18、00元的“阅读权”仅仅卖出了928份,原计划是2500份,而售价3000元以上的几个关于调查新闻的讲座无人问津。将影响力从线上转为线下,将订户变为铁杆粉丝,为自媒体的盈利带来了更多可能。罗振宇在会员方案中提出“建筑一个十万爱智求真的读书人的社群”,它之所以迅速被接受,是基于用户的新鲜感、对个人品牌的认可以及对未来线下活动的想象。如何在线下维持自媒体的信誉和影响力,是自媒体人面临的一大挑战。仅仅依托用户也存在极大风险,当与用户之间的对接渠道受限,自媒体的盈利模式也将不复存在。自媒体人大多通过社交平台以文章、视频、语音等形式向用户提供内容,但不久前微信5 .0将订阅号折叠到二级页面后,打开率下降对
19、公众账号的经营产生一定威胁。有评论指出,微博的热度下降就是因为媒体性质太重,从而变成了虚假广告的集散地。微信若想维持其竞争力,势必会把媒体的属性调低。本文来源:南方都市报一年前,原腾讯网(或某门户网站)科技中心总监程苓峰开始专职做自媒体,其在微信上开设的“云科技”走红,让“自媒体”一词被大众熟知。今年年初程苓峰推出微信广告,报价为每天1万元或是每3天5万元,此后几个月时间13单生意收入15万元。一时间舆论哗然,自媒体也可以赚钱?但更多业内人士认为,程苓峰依是依托个人的人脉资源,而不是一个有效的商业模式,做自媒体只能走向死胡同。近期出现的两例商业变现案例却试图颠覆这一观念:一是号称微信财经第一联
20、盟、精准覆盖百万财经人群的“犀牛联盟”宣布,在未来3年内将获得不低于2000万元的整合营销费用;二是积累了30万微博粉丝和15万微信订户的资深媒体人罗振宇发起会员招募活动,在6个小时以内募集的金额高达160万元。是什么原因让影响力变现成为可能?变现背后的商业模式是什么?自媒体将来的发展又面临什么机遇和阻碍?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微信出现之前,还没有一个平台能够真正实现内容创造者与用户“一对一”的互动。i天下网商主编许维认为,微信公众账号订阅者=潜在用户=资产。不要把经营微信视作简单的营销行为,而要把它视作积累资产的过程,为它所付出的钱不是费用,而是投资。投资即是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内容。在自媒体大军中
21、,要想脱颖而出,单打独斗渐渐不再适用。变现的前提在于足够的影响力,而影响力来自优质内容和专业运营,团队作战、强强联合才有可能让自媒体在通往“钱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罗振宇推出付费会员制的底气来自于数量与质量兼具的微信订户,而此前终端订户获得的是每天早晨一条60秒的语音和一篇文章。这背后不是罗振宇一个人在战斗,而是由六七人左右的团队分别负责内容制作和商业运作。在罗振宇“忽悠”之下入行的前央视主持人王凯近日推出视频自媒体产品凯子曰,团队也由5-6人组成。由王凯负责主讲和选定题目,有专门的人去找各样故事,有专门的人负责运营,进行品牌管理和信息维护。与此同时,犀牛联盟的战略是不断将其他自媒体纳入旗下,
22、凭借联盟的规模效应和成员的资源互换来增强影响力。在“联盟约定”中,联盟成员可进行互推,联盟为成员提供推广机制;从联盟带来的广告收益,成员与联盟的经营收益比例为5:5。靠广告还是用户?国内现在已有5 .64亿网民和11 .46亿手机用户,早已进入全民记者和人人传播的时代,内容生产的“零门槛”为自媒体提供了机会,但是赚是赔靠天吃饭,盈利模式一直不清晰。内容-用户-广告,这是传统媒体的运作模式,在这个模式之下,自媒体是否走得通?内容和商业化之间存在着永恒的矛盾:不商业,无内容,没有物质回报,不利于内容的持续供应,这一点对于自媒体尤甚;另一方面,影响力变现会破坏优质内容,进而可能消解自媒体的影响力。业
23、内人士“简六”曾撰文指出,自媒体具备速度、阅读体验、内容、信誉以及受众五个方面的优势,劣势则为量产水平、渠道能力和商业化能力偏弱。自媒体的优势在于其独立性,商业化之路若是寄情广告并非长久之计。不靠广告,靠用户,罗振宇是第一个成功案例。5000个标价200元的“发起会员”和500个标价1200元的“铁杆会员”几小时内售罄。通过“众筹”的方式来维护内容运营,背后的逻辑也清晰可见:用户选择自媒体,更多的是被其内容、信誉和个人品牌吸引。但通过“众筹”获得“打赏”也并非易事。据报道,资深记者刘建锋在7月初就发起了一次类似于罗振宇的“众筹”,他的目标是以自己的独立调查每年完成若干作品,然后集结成册。但一个
24、月之后,他包装出的售价为100元的“阅读权”仅仅卖出了928份,原计划是2500份,而售价3000元以上的几个关于调查新闻的讲座无人问津。将影响力从线上转为线下,将订户变为铁杆粉丝,为自媒体的盈利带来了更多可能。罗振宇在会员方案中提出“建筑一个十万爱智求真的读书人的社群”,它之所以迅速被接受,是基于用户的新鲜感、对个人品牌的认可以及对未来线下活动的想象。如何在线下维持自媒体的信誉和影响力,是自媒体人面临的一大挑战。仅仅依托用户也存在极大风险,当与用户之间的对接渠道受限,自媒体的盈利模式也将不复存在。自媒体人大多通过社交平台以文章、视频、语音等形式向用户提供内容,但不久前微信5 .0将订阅号折叠
25、到二级页面后,打开率下降对公众账号的经营产生一定威胁。有评论指出,微博的热度下降就是因为媒体性质太重,从而变成了虚假广告的集散地。微信若想维持其竞争力,势必会把媒体的属性调低。本文来源:南方都市报一年前,原腾讯网(或某门户网站)科技中心总监程苓峰开始专职做自媒体,其在微信上开设的“云科技”走红,让“自媒体”一词被大众熟知。今年年初程苓峰推出微信广告,报价为每天1万元或是每3天5万元,此后几个月时间13单生意收入15万元。一时间舆论哗然,自媒体也可以赚钱?但更多业内人士认为,程苓峰依是依托个人的人脉资源,而不是一个有效的商业模式,做自媒体只能走向死胡同。近期出现的两例商业变现案例却试图颠覆这一观
26、念:一是号称微信财经第一联盟、精准覆盖百万财经人群的“犀牛联盟”宣布,在未来3年内将获得不低于2000万元的整合营销费用;二是积累了30万微博粉丝和15万微信订户的资深媒体人罗振宇发起会员招募活动,在6个小时以内募集的金额高达160万元。是什么原因让影响力变现成为可能?变现背后的商业模式是什么?自媒体将来的发展又面临什么机遇和阻碍?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微信出现之前,还没有一个平台能够真正实现内容创造者与用户“一对一”的互动。i天下网商主编许维认为,微信公众账号订阅者=潜在用户=资产。不要把经营微信视作简单的营销行为,而要把它视作积累资产的过程,为它所付出的钱不是费用,而是投资。投资即是为用户提供有
27、价值的内容。在自媒体大军中,要想脱颖而出,单打独斗渐渐不再适用。变现的前提在于足够的影响力,而影响力来自优质内容和专业运营,团队作战、强强联合才有可能让自媒体在通往“钱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罗振宇推出付费会员制的底气来自于数量与质量兼具的微信订户,而此前终端订户获得的是每天早晨一条60秒的语音和一篇文章。这背后不是罗振宇一个人在战斗,而是由六七人左右的团队分别负责内容制作和商业运作。在罗振宇“忽悠”之下入行的前央视主持人王凯近日推出视频自媒体产品凯子曰,团队也由5-6人组成。由王凯负责主讲和选定题目,有专门的人去找各样故事,有专门的人负责运营,进行品牌管理和信息维护。与此同时,犀牛联盟的战略是
28、不断将其他自媒体纳入旗下,凭借联盟的规模效应和成员的资源互换来增强影响力。在“联盟约定”中,联盟成员可进行互推,联盟为成员提供推广机制;从联盟带来的广告收益,成员与联盟的经营收益比例为5:5。靠广告还是用户?国内现在已有5 .64亿网民和11 .46亿手机用户,早已进入全民记者和人人传播的时代,内容生产的“零门槛”为自媒体提供了机会,但是赚是赔靠天吃饭,盈利模式一直不清晰。内容-用户-广告,这是传统媒体的运作模式,在这个模式之下,自媒体是否走得通?内容和商业化之间存在着永恒的矛盾:不商业,无内容,没有物质回报,不利于内容的持续供应,这一点对于自媒体尤甚;另一方面,影响力变现会破坏优质内容,进而
29、可能消解自媒体的影响力。业内人士“简六”曾撰文指出,自媒体具备速度、阅读体验、内容、信誉以及受众五个方面的优势,劣势则为量产水平、渠道能力和商业化能力偏弱。自媒体的优势在于其独立性,商业化之路若是寄情广告并非长久之计。不靠广告,靠用户,罗振宇是第一个成功案例。5000个标价200元的“发起会员”和500个标价1200元的“铁杆会员”几小时内售罄。通过“众筹”的方式来维护内容运营,背后的逻辑也清晰可见:用户选择自媒体,更多的是被其内容、信誉和个人品牌吸引。但通过“众筹”获得“打赏”也并非易事。据报道,资深记者刘建锋在7月初就发起了一次类似于罗振宇的“众筹”,他的目标是以自己的独立调查每年完成若干
30、作品,然后集结成册。但一个月之后,他包装出的售价为100元的“阅读权”仅仅卖出了928份,原计划是2500份,而售价3000元以上的几个关于调查新闻的讲座无人问津。将影响力从线上转为线下,将订户变为铁杆粉丝,为自媒体的盈利带来了更多可能。罗振宇在会员方案中提出“建筑一个十万爱智求真的读书人的社群”,它之所以迅速被接受,是基于用户的新鲜感、对个人品牌的认可以及对未来线下活动的想象。如何在线下维持自媒体的信誉和影响力,是自媒体人面临的一大挑战。仅仅依托用户也存在极大风险,当与用户之间的对接渠道受限,自媒体的盈利模式也将不复存在。自媒体人大多通过社交平台以文章、视频、语音等形式向用户提供内容,但不久
31、前微信5 .0将订阅号折叠到二级页面后,打开率下降对公众账号的经营产生一定威胁。有评论指出,微博的热度下降就是因为媒体性质太重,从而变成了虚假广告的集散地。微信若想维持其竞争力,势必会把媒体的属性调低。本文来源:南方都市报一年前,原腾讯网(或某门户网站)科技中心总监程苓峰开始专职做自媒体,其在微信上开设的“云科技”走红,让“自媒体”一词被大众熟知。今年年初程苓峰推出微信广告,报价为每天1万元或是每3天5万元,此后几个月时间13单生意收入15万元。一时间舆论哗然,自媒体也可以赚钱?但更多业内人士认为,程苓峰依是依托个人的人脉资源,而不是一个有效的商业模式,做自媒体只能走向死胡同。近期出现的两例商
32、业变现案例却试图颠覆这一观念:一是号称微信财经第一联盟、精准覆盖百万财经人群的“犀牛联盟”宣布,在未来3年内将获得不低于2000万元的整合营销费用;二是积累了30万微博粉丝和15万微信订户的资深媒体人罗振宇发起会员招募活动,在6个小时以内募集的金额高达160万元。是什么原因让影响力变现成为可能?变现背后的商业模式是什么?自媒体将来的发展又面临什么机遇和阻碍?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微信出现之前,还没有一个平台能够真正实现内容创造者与用户“一对一”的互动。i天下网商主编许维认为,微信公众账号订阅者=潜在用户=资产。不要把经营微信视作简单的营销行为,而要把它视作积累资产的过程,为它所付出的钱不是费用,而是
33、投资。投资即是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内容。在自媒体大军中,要想脱颖而出,单打独斗渐渐不再适用。变现的前提在于足够的影响力,而影响力来自优质内容和专业运营,团队作战、强强联合才有可能让自媒体在通往“钱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罗振宇推出付费会员制的底气来自于数量与质量兼具的微信订户,而此前终端订户获得的是每天早晨一条60秒的语音和一篇文章。这背后不是罗振宇一个人在战斗,而是由六七人左右的团队分别负责内容制作和商业运作。在罗振宇“忽悠”之下入行的前央视主持人王凯近日推出视频自媒体产品凯子曰,团队也由5-6人组成。由王凯负责主讲和选定题目,有专门的人去找各样故事,有专门的人负责运营,进行品牌管理和信息维护。
34、与此同时,犀牛联盟的战略是不断将其他自媒体纳入旗下,凭借联盟的规模效应和成员的资源互换来增强影响力。在“联盟约定”中,联盟成员可进行互推,联盟为成员提供推广机制;从联盟带来的广告收益,成员与联盟的经营收益比例为5:5。靠广告还是用户?国内现在已有5 .64亿网民和11 .46亿手机用户,早已进入全民记者和人人传播的时代,内容生产的“零门槛”为自媒体提供了机会,但是赚是赔靠天吃饭,盈利模式一直不清晰。内容-用户-广告,这是传统媒体的运作模式,在这个模式之下,自媒体是否走得通?内容和商业化之间存在着永恒的矛盾:不商业,无内容,没有物质回报,不利于内容的持续供应,这一点对于自媒体尤甚;另一方面,影响
35、力变现会破坏优质内容,进而可能消解自媒体的影响力。业内人士“简六”曾撰文指出,自媒体具备速度、阅读体验、内容、信誉以及受众五个方面的优势,劣势则为量产水平、渠道能力和商业化能力偏弱。自媒体的优势在于其独立性,商业化之路若是寄情广告并非长久之计。不靠广告,靠用户,罗振宇是第一个成功案例。5000个标价200元的“发起会员”和500个标价1200元的“铁杆会员”几小时内售罄。通过“众筹”的方式来维护内容运营,背后的逻辑也清晰可见:用户选择自媒体,更多的是被其内容、信誉和个人品牌吸引。但通过“众筹”获得“打赏”也并非易事。据报道,资深记者刘建锋在7月初就发起了一次类似于罗振宇的“众筹”,他的目标是以
36、自己的独立调查每年完成若干作品,然后集结成册。但一个月之后,他包装出的售价为100元的“阅读权”仅仅卖出了928份,原计划是2500份,而售价3000元以上的几个关于调查新闻的讲座无人问津。将影响力从线上转为线下,将订户变为铁杆粉丝,为自媒体的盈利带来了更多可能。罗振宇在会员方案中提出“建筑一个十万爱智求真的读书人的社群”,它之所以迅速被接受,是基于用户的新鲜感、对个人品牌的认可以及对未来线下活动的想象。如何在线下维持自媒体的信誉和影响力,是自媒体人面临的一大挑战。仅仅依托用户也存在极大风险,当与用户之间的对接渠道受限,自媒体的盈利模式也将不复存在。自媒体人大多通过社交平台以文章、视频、语音等
37、形式向用户提供内容,但不久前微信5 .0将订阅号折叠到二级页面后,打开率下降对公众账号的经营产生一定威胁。有评论指出,微博的热度下降就是因为媒体性质太重,从而变成了虚假广告的集散地。微信若想维持其竞争力,势必会把媒体的属性调低。本文来源:南方都市报一年前,原腾讯网(或某门户网站)科技中心总监程苓峰开始专职做自媒体,其在微信上开设的“云科技”走红,让“自媒体”一词被大众熟知。今年年初程苓峰推出微信广告,报价为每天1万元或是每3天5万元,此后几个月时间13单生意收入15万元。一时间舆论哗然,自媒体也可以赚钱?但更多业内人士认为,程苓峰依是依托个人的人脉资源,而不是一个有效的商业模式,做自媒体只能走
38、向死胡同。近期出现的两例商业变现案例却试图颠覆这一观念:一是号称微信财经第一联盟、精准覆盖百万财经人群的“犀牛联盟”宣布,在未来3年内将获得不低于2000万元的整合营销费用;二是积累了30万微博粉丝和15万微信订户的资深媒体人罗振宇发起会员招募活动,在6个小时以内募集的金额高达160万元。是什么原因让影响力变现成为可能?变现背后的商业模式是什么?自媒体将来的发展又面临什么机遇和阻碍?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微信出现之前,还没有一个平台能够真正实现内容创造者与用户“一对一”的互动。i天下网商主编许维认为,微信公众账号订阅者=潜在用户=资产。不要把经营微信视作简单的营销行为,而要把它视作积累资产的过程,为
39、它所付出的钱不是费用,而是投资。投资即是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内容。在自媒体大军中,要想脱颖而出,单打独斗渐渐不再适用。变现的前提在于足够的影响力,而影响力来自优质内容和专业运营,团队作战、强强联合才有可能让自媒体在通往“钱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罗振宇推出付费会员制的底气来自于数量与质量兼具的微信订户,而此前终端订户获得的是每天早晨一条60秒的语音和一篇文章。这背后不是罗振宇一个人在战斗,而是由六七人左右的团队分别负责内容制作和商业运作。在罗振宇“忽悠”之下入行的前央视主持人王凯近日推出视频自媒体产品凯子曰,团队也由5-6人组成。由王凯负责主讲和选定题目,有专门的人去找各样故事,有专门的人负责运营
40、,进行品牌管理和信息维护。与此同时,犀牛联盟的战略是不断将其他自媒体纳入旗下,凭借联盟的规模效应和成员的资源互换来增强影响力。在“联盟约定”中,联盟成员可进行互推,联盟为成员提供推广机制;从联盟带来的广告收益,成员与联盟的经营收益比例为5:5。靠广告还是用户?国内现在已有5 .64亿网民和11 .46亿手机用户,早已进入全民记者和人人传播的时代,内容生产的“零门槛”为自媒体提供了机会,但是赚是赔靠天吃饭,盈利模式一直不清晰。内容-用户-广告,这是传统媒体的运作模式,在这个模式之下,自媒体是否走得通?内容和商业化之间存在着永恒的矛盾:不商业,无内容,没有物质回报,不利于内容的持续供应,这一点对于
41、自媒体尤甚;另一方面,影响力变现会破坏优质内容,进而可能消解自媒体的影响力。业内人士“简六”曾撰文指出,自媒体具备速度、阅读体验、内容、信誉以及受众五个方面的优势,劣势则为量产水平、渠道能力和商业化能力偏弱。自媒体的优势在于其独立性,商业化之路若是寄情广告并非长久之计。不靠广告,靠用户,罗振宇是第一个成功案例。5000个标价200元的“发起会员”和500个标价1200元的“铁杆会员”几小时内售罄。通过“众筹”的方式来维护内容运营,背后的逻辑也清晰可见:用户选择自媒体,更多的是被其内容、信誉和个人品牌吸引。但通过“众筹”获得“打赏”也并非易事。据报道,资深记者刘建锋在7月初就发起了一次类似于罗振
42、宇的“众筹”,他的目标是以自己的独立调查每年完成若干作品,然后集结成册。但一个月之后,他包装出的售价为100元的“阅读权”仅仅卖出了928份,原计划是2500份,而售价3000元以上的几个关于调查新闻的讲座无人问津。将影响力从线上转为线下,将订户变为铁杆粉丝,为自媒体的盈利带来了更多可能。罗振宇在会员方案中提出“建筑一个十万爱智求真的读书人的社群”,它之所以迅速被接受,是基于用户的新鲜感、对个人品牌的认可以及对未来线下活动的想象。如何在线下维持自媒体的信誉和影响力,是自媒体人面临的一大挑战。仅仅依托用户也存在极大风险,当与用户之间的对接渠道受限,自媒体的盈利模式也将不复存在。自媒体人大多通过社
43、交平台以文章、视频、语音等形式向用户提供内容,但不久前微信5 .0将订阅号折叠到二级页面后,打开率下降对公众账号的经营产生一定威胁。有评论指出,微博的热度下降就是因为媒体性质太重,从而变成了虚假广告的集散地。微信若想维持其竞争力,势必会把媒体的属性调低。本文来源:南方都市报一年前,原腾讯网(或某门户网站)科技中心总监程苓峰开始专职做自媒体,其在微信上开设的“云科技”走红,让“自媒体”一词被大众熟知。今年年初程苓峰推出微信广告,报价为每天1万元或是每3天5万元,此后几个月时间13单生意收入15万元。一时间舆论哗然,自媒体也可以赚钱?但更多业内人士认为,程苓峰依是依托个人的人脉资源,而不是一个有效
44、的商业模式,做自媒体只能走向死胡同。近期出现的两例商业变现案例却试图颠覆这一观念:一是号称微信财经第一联盟、精准覆盖百万财经人群的“犀牛联盟”宣布,在未来3年内将获得不低于2000万元的整合营销费用;二是积累了30万微博粉丝和15万微信订户的资深媒体人罗振宇发起会员招募活动,在6个小时以内募集的金额高达160万元。是什么原因让影响力变现成为可能?变现背后的商业模式是什么?自媒体将来的发展又面临什么机遇和阻碍?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微信出现之前,还没有一个平台能够真正实现内容创造者与用户“一对一”的互动。i天下网商主编许维认为,微信公众账号订阅者=潜在用户=资产。不要把经营微信视作简单的营销行为,而要
45、把它视作积累资产的过程,为它所付出的钱不是费用,而是投资。投资即是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内容。在自媒体大军中,要想脱颖而出,单打独斗渐渐不再适用。变现的前提在于足够的影响力,而影响力来自优质内容和专业运营,团队作战、强强联合才有可能让自媒体在通往“钱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罗振宇推出付费会员制的底气来自于数量与质量兼具的微信订户,而此前终端订户获得的是每天早晨一条60秒的语音和一篇文章。这背后不是罗振宇一个人在战斗,而是由六七人左右的团队分别负责内容制作和商业运作。在罗振宇“忽悠”之下入行的前央视主持人王凯近日推出视频自媒体产品凯子曰,团队也由5-6人组成。由王凯负责主讲和选定题目,有专门的人去找各
46、样故事,有专门的人负责运营,进行品牌管理和信息维护。与此同时,犀牛联盟的战略是不断将其他自媒体纳入旗下,凭借联盟的规模效应和成员的资源互换来增强影响力。在“联盟约定”中,联盟成员可进行互推,联盟为成员提供推广机制;从联盟带来的广告收益,成员与联盟的经营收益比例为5:5。靠广告还是用户?国内现在已有5 .64亿网民和11 .46亿手机用户,早已进入全民记者和人人传播的时代,内容生产的“零门槛”为自媒体提供了机会,但是赚是赔靠天吃饭,盈利模式一直不清晰。内容-用户-广告,这是传统媒体的运作模式,在这个模式之下,自媒体是否走得通?内容和商业化之间存在着永恒的矛盾:不商业,无内容,没有物质回报,不利于
47、内容的持续供应,这一点对于自媒体尤甚;另一方面,影响力变现会破坏优质内容,进而可能消解自媒体的影响力。业内人士“简六”曾撰文指出,自媒体具备速度、阅读体验、内容、信誉以及受众五个方面的优势,劣势则为量产水平、渠道能力和商业化能力偏弱。自媒体的优势在于其独立性,商业化之路若是寄情广告并非长久之计。不靠广告,靠用户,罗振宇是第一个成功案例。5000个标价200元的“发起会员”和500个标价1200元的“铁杆会员”几小时内售罄。通过“众筹”的方式来维护内容运营,背后的逻辑也清晰可见:用户选择自媒体,更多的是被其内容、信誉和个人品牌吸引。但通过“众筹”获得“打赏”也并非易事。据报道,资深记者刘建锋在7
48、月初就发起了一次类似于罗振宇的“众筹”,他的目标是以自己的独立调查每年完成若干作品,然后集结成册。但一个月之后,他包装出的售价为100元的“阅读权”仅仅卖出了928份,原计划是2500份,而售价3000元以上的几个关于调查新闻的讲座无人问津。将影响力从线上转为线下,将订户变为铁杆粉丝,为自媒体的盈利带来了更多可能。罗振宇在会员方案中提出“建筑一个十万爱智求真的读书人的社群”,它之所以迅速被接受,是基于用户的新鲜感、对个人品牌的认可以及对未来线下活动的想象。如何在线下维持自媒体的信誉和影响力,是自媒体人面临的一大挑战。仅仅依托用户也存在极大风险,当与用户之间的对接渠道受限,自媒体的盈利模式也将不
49、复存在。自媒体人大多通过社交平台以文章、视频、语音等形式向用户提供内容,但不久前微信5 .0将订阅号折叠到二级页面后,打开率下降对公众账号的经营产生一定威胁。有评论指出,微博的热度下降就是因为媒体性质太重,从而变成了虚假广告的集散地。微信若想维持其竞争力,势必会把媒体的属性调低。本文来源:南方都市报一年前,原腾讯网(或某门户网站)科技中心总监程苓峰开始专职做自媒体,其在微信上开设的“云科技”走红,让“自媒体”一词被大众熟知。今年年初程苓峰推出微信广告,报价为每天1万元或是每3天5万元,此后几个月时间13单生意收入15万元。一时间舆论哗然,自媒体也可以赚钱?但更多业内人士认为,程苓峰依是依托个人
50、的人脉资源,而不是一个有效的商业模式,做自媒体只能走向死胡同。近期出现的两例商业变现案例却试图颠覆这一观念:一是号称微信财经第一联盟、精准覆盖百万财经人群的“犀牛联盟”宣布,在未来3年内将获得不低于2000万元的整合营销费用;二是积累了30万微博粉丝和15万微信订户的资深媒体人罗振宇发起会员招募活动,在6个小时以内募集的金额高达160万元。是什么原因让影响力变现成为可能?变现背后的商业模式是什么?自媒体将来的发展又面临什么机遇和阻碍?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微信出现之前,还没有一个平台能够真正实现内容创造者与用户“一对一”的互动。i天下网商主编许维认为,微信公众账号订阅者=潜在用户=资产。不要把经营微
51、信视作简单的营销行为,而要把它视作积累资产的过程,为它所付出的钱不是费用,而是投资。投资即是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内容。在自媒体大军中,要想脱颖而出,单打独斗渐渐不再适用。变现的前提在于足够的影响力,而影响力来自优质内容和专业运营,团队作战、强强联合才有可能让自媒体在通往“钱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罗振宇推出付费会员制的底气来自于数量与质量兼具的微信订户,而此前终端订户获得的是每天早晨一条60秒的语音和一篇文章。这背后不是罗振宇一个人在战斗,而是由六七人左右的团队分别负责内容制作和商业运作。在罗振宇“忽悠”之下入行的前央视主持人王凯近日推出视频自媒体产品凯子曰,团队也由5-6人组成。由王凯负责主讲和
52、选定题目,有专门的人去找各样故事,有专门的人负责运营,进行品牌管理和信息维护。与此同时,犀牛联盟的战略是不断将其他自媒体纳入旗下,凭借联盟的规模效应和成员的资源互换来增强影响力。在“联盟约定”中,联盟成员可进行互推,联盟为成员提供推广机制;从联盟带来的广告收益,成员与联盟的经营收益比例为5:5。靠广告还是用户?国内现在已有5 .64亿网民和11 .46亿手机用户,早已进入全民记者和人人传播的时代,内容生产的“零门槛”为自媒体提供了机会,但是赚是赔靠天吃饭,盈利模式一直不清晰。内容-用户-广告,这是传统媒体的运作模式,在这个模式之下,自媒体是否走得通?内容和商业化之间存在着永恒的矛盾:不商业,无
53、内容,没有物质回报,不利于内容的持续供应,这一点对于自媒体尤甚;另一方面,影响力变现会破坏优质内容,进而可能消解自媒体的影响力。业内人士“简六”曾撰文指出,自媒体具备速度、阅读体验、内容、信誉以及受众五个方面的优势,劣势则为量产水平、渠道能力和商业化能力偏弱。自媒体的优势在于其独立性,商业化之路若是寄情广告并非长久之计。不靠广告,靠用户,罗振宇是第一个成功案例。5000个标价200元的“发起会员”和500个标价1200元的“铁杆会员”几小时内售罄。通过“众筹”的方式来维护内容运营,背后的逻辑也清晰可见:用户选择自媒体,更多的是被其内容、信誉和个人品牌吸引。但通过“众筹”获得“打赏”也并非易事。
54、据报道,资深记者刘建锋在7月初就发起了一次类似于罗振宇的“众筹”,他的目标是以自己的独立调查每年完成若干作品,然后集结成册。但一个月之后,他包装出的售价为100元的“阅读权”仅仅卖出了928份,原计划是2500份,而售价3000元以上的几个关于调查新闻的讲座无人问津。将影响力从线上转为线下,将订户变为铁杆粉丝,为自媒体的盈利带来了更多可能。罗振宇在会员方案中提出“建筑一个十万爱智求真的读书人的社群”,它之所以迅速被接受,是基于用户的新鲜感、对个人品牌的认可以及对未来线下活动的想象。如何在线下维持自媒体的信誉和影响力,是自媒体人面临的一大挑战。仅仅依托用户也存在极大风险,当与用户之间的对接渠道受
55、限,自媒体的盈利模式也将不复存在。自媒体人大多通过社交平台以文章、视频、语音等形式向用户提供内容,但不久前微信5 .0将订阅号折叠到二级页面后,打开率下降对公众账号的经营产生一定威胁。有评论指出,微博的热度下降就是因为媒体性质太重,从而变成了虚假广告的集散地。微信若想维持其竞争力,势必会把媒体的属性调低。本文来源:南方都市报一年前,原腾讯网(或某门户网站)科技中心总监程苓峰开始专职做自媒体,其在微信上开设的“云科技”走红,让“自媒体”一词被大众熟知。今年年初程苓峰推出微信广告,报价为每天1万元或是每3天5万元,此后几个月时间13单生意收入15万元。一时间舆论哗然,自媒体也可以赚钱?但更多业内人
56、士认为,程苓峰依是依托个人的人脉资源,而不是一个有效的商业模式,做自媒体只能走向死胡同。近期出现的两例商业变现案例却试图颠覆这一观念:一是号称微信财经第一联盟、精准覆盖百万财经人群的“犀牛联盟”宣布,在未来3年内将获得不低于2000万元的整合营销费用;二是积累了30万微博粉丝和15万微信订户的资深媒体人罗振宇发起会员招募活动,在6个小时以内募集的金额高达160万元。是什么原因让影响力变现成为可能?变现背后的商业模式是什么?自媒体将来的发展又面临什么机遇和阻碍?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微信出现之前,还没有一个平台能够真正实现内容创造者与用户“一对一”的互动。i天下网商主编许维认为,微信公众账号订阅者=潜
57、在用户=资产。不要把经营微信视作简单的营销行为,而要把它视作积累资产的过程,为它所付出的钱不是费用,而是投资。投资即是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内容。在自媒体大军中,要想脱颖而出,单打独斗渐渐不再适用。变现的前提在于足够的影响力,而影响力来自优质内容和专业运营,团队作战、强强联合才有可能让自媒体在通往“钱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罗振宇推出付费会员制的底气来自于数量与质量兼具的微信订户,而此前终端订户获得的是每天早晨一条60秒的语音和一篇文章。这背后不是罗振宇一个人在战斗,而是由六七人左右的团队分别负责内容制作和商业运作。在罗振宇“忽悠”之下入行的前央视主持人王凯近日推出视频自媒体产品凯子曰,团队也由5-
58、6人组成。由王凯负责主讲和选定题目,有专门的人去找各样故事,有专门的人负责运营,进行品牌管理和信息维护。与此同时,犀牛联盟的战略是不断将其他自媒体纳入旗下,凭借联盟的规模效应和成员的资源互换来增强影响力。在“联盟约定”中,联盟成员可进行互推,联盟为成员提供推广机制;从联盟带来的广告收益,成员与联盟的经营收益比例为5:5。靠广告还是用户?国内现在已有5 .64亿网民和11 .46亿手机用户,早已进入全民记者和人人传播的时代,内容生产的“零门槛”为自媒体提供了机会,但是赚是赔靠天吃饭,盈利模式一直不清晰。内容-用户-广告,这是传统媒体的运作模式,在这个模式之下,自媒体是否走得通?内容和商业化之间存
59、在着永恒的矛盾:不商业,无内容,没有物质回报,不利于内容的持续供应,这一点对于自媒体尤甚;另一方面,影响力变现会破坏优质内容,进而可能消解自媒体的影响力。业内人士“简六”曾撰文指出,自媒体具备速度、阅读体验、内容、信誉以及受众五个方面的优势,劣势则为量产水平、渠道能力和商业化能力偏弱。自媒体的优势在于其独立性,商业化之路若是寄情广告并非长久之计。不靠广告,靠用户,罗振宇是第一个成功案例。5000个标价200元的“发起会员”和500个标价1200元的“铁杆会员”几小时内售罄。通过“众筹”的方式来维护内容运营,背后的逻辑也清晰可见:用户选择自媒体,更多的是被其内容、信誉和个人品牌吸引。但通过“众筹
60、”获得“打赏”也并非易事。据报道,资深记者刘建锋在7月初就发起了一次类似于罗振宇的“众筹”,他的目标是以自己的独立调查每年完成若干作品,然后集结成册。但一个月之后,他包装出的售价为100元的“阅读权”仅仅卖出了928份,原计划是2500份,而售价3000元以上的几个关于调查新闻的讲座无人问津。将影响力从线上转为线下,将订户变为铁杆粉丝,为自媒体的盈利带来了更多可能。罗振宇在会员方案中提出“建筑一个十万爱智求真的读书人的社群”,它之所以迅速被接受,是基于用户的新鲜感、对个人品牌的认可以及对未来线下活动的想象。如何在线下维持自媒体的信誉和影响力,是自媒体人面临的一大挑战。仅仅依托用户也存在极大风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耦合合成氨系统集成与技术经济评价
- 二零二五年度汽车维修保养套餐销售代理居间服务合同
- 应急预案落地实施
- 科技行业的会计工作总结
- 二零二五个人向金融机构借款合同终止条件合同模板4篇
- 二零二五年度钢构桥梁建造与维护服务合同
- 游戏中心前台工作心得
- 工业园区综治工作中心上墙制度
- 二零二五版石料运输车辆运输责任保险合同范本6篇
- 进出口行业客户开发总结
- 老客户维护方案
- 高处作业安全教育培训讲义课件
- 移动商务内容运营(吴洪贵)任务一 用户定位与选题
- 万科物业管理公司全套制度(2016版)
- 进模模具设计
- 2021年高考化学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20工业流程题含解析
- 工作证明模板下载免费
- (完整word)长沙胡博士工作室公益发布新加坡SM2考试物理全真模拟试卷(附答案解析)
- 2023年大唐尿素投标文件
- 机械点检员职业技能知识考试题库与答案(900题)
- 成熙高级英语听力脚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