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科举制高三历史专题复习目录壹考情分析贰科举制产生的背景叁科举制的发展历程肆科举制的评价一、2008-2020年科举制考情分析选择题材料题(2008上海单科共同部分21)(2008全国文综一)(2009上海单科5)(2010浙江文综16)(2010全国卷文综14)(2011广东文综13)(2011江苏单科2)(2011山东文综9)(2011安徽文综36)(2011四川文综12)(2012四川文综卷12)(2012安徽文综卷13)(2012江苏单科21)(2012上海单科37)(2013福建文综17)(2014海南单科5)(2014福建文综38)(2016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5)
2、(2016江苏单科4)(2018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5)(2019江苏高考3)(2019海南高考2)(2020全国卷高考26)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始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形成。二、科举制产生的背景(一)科举制的含义(二)通史梳理: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时期选官制度标准方式备注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战国、秦汉朝魏晋南北隋禅让制贤能民主选举公天下世官制血缘世袭贵族政治军功爵制军功皇帝任免调任官僚政治察举制征辟制孝廉自下而上举荐才能九品中正制自下而上评定推荐人才科举制考试成绩分科考试门第自上而下选拔【小结】中
3、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选官标准选官方式选官原则选官基础 从血缘、门第发展到才学 从推选发展到公开考试,更加规范化 逐渐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逐渐制度化,一定程度体现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 材料一 曹丕即位后,对选官制度进行了改革, 建立了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为此后南北各朝所沿用。.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尚能依据人才优劣品第,选出了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世家大族势力的影响下,形势很快就发生了变化。豪门贵族担任中正官,评定人物、选官用人只重门第,不重人才.到了晋朝,终于形成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最终成为门阀士族垄断选举的工具。隋文帝于开皇中取消
4、九品中正制。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知识(1)依据材料一分析隋文帝为什么要取消九品中正制?(三)科举制产生的背景 原因:门阀世族把持了官吏选拔权,九品中正制成为门阀士族垄断官职的工具,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国家难以选拔到真才实学之士。结合材料与教材,比较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说明科举制的创新之处。合作探究材料:(隋朝)统一全国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官职 柏杨中国人史纲更注重学识才能,而不是门第家世。严格执行考试选拔,而不是中正品评。更为制度化、公平、公正三、科举制的发展历程(一)隋朝
5、科举制度的创立598年“分科举人”606年开设进士科,考时务策。科举制度正式创立隋文帝隋炀帝 (二)唐朝科举制度的完善(1)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大大扩充了学院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基本特征分科考试择优录取分类常科制举进士科明经科“非常之人”唐太宗: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称状元武则天: 开殿试设武举完善科举制的皇帝们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分类生 源科目考试内容录取比例常 科制 科生源更广,也有常科录取过的,在职官员。进士科目繁多 帖经、杂文(诗、赋、箴等)、 时务策。开元年间,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帖经、墨义十分之一 六十分之一明经两种:生徒和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
6、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解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省试)应试者叫乡贡。 (二)唐朝科举制度的完善重文轻武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宋代奉行基本国策“重文轻武”,所以很重视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变。(三)宋朝改革科举制度(1)确定殿试制度,皇帝直接控制科举。(2)设置“别头试”,限制考官权力。回避制度,主考官的子弟、亲戚参加考试应该另立考场,别派考官,即“别头试”。(3)建立锁院制和弥封誊录制,防止考官舞弊,考试相当严格和公正。(4)放宽考试条件和扩大录取名额。(5)考试周期确定为三年一次。(6)考试程式:州试-省试-殿
7、试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7)确定殿试之后的待遇。殿试五甲:第一二甲赐进士及第,第三四甲赐进士出身,第五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以后,不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 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变,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策论取士。其目的在于选拔通经致用之士。 (8)考试内容:(三)宋朝改革科举制度 重要提醒:宋代科举制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客观性与公平竞争,为整个地主阶级乃至寒门士人敞开了科举入仕的大门。科举已经成为宋代社会上人们一条主要的上升之途,其他入仕之途越来越失去分量,科举制在选官中的主导地位完全确立。“取士不问
8、家世”原则,“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在宋代得以实现。宋代取士重策论经义,对于儒家文化的繁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三)宋朝改革科举制度 (四)元朝科举制度的中落 元代的政权是以蒙古贵族为主体。科举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每三年一次。元朝统治者把全国各族人民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指西域各部及中亚地区各族人民),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指南宋统治下的江南汉人和西南各少数民族)。据元史选举志、续通考选举等书的记载统计,元代共举行科举考试16次,仅录取进士1135人。汉族儒生想通过科举进入仕途非常困难。使得广大知识分子前途渺茫,被迫放弃学业,以至一时“天下习儒者少”。 (五)
9、明清科举制的完备阶段(1)考试流程童试明清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八股文明代开始将起源于宋元时期的八股文规定成专为应试的文体。它把知识分子的思想束缚在程朱理学之中。读书人为猎取功名,埋头于四书、五经,写空洞的八股文,其他一切有用的知识,概不留心。(六)科举制的废除 1905年,因科举为利禄所在,人们趋之若鹜,新式学校难以发展,因此清廷诏准袁世凯、张之洞所奏,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实现了彻底分离。1、原则:把历史事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大背景下分析,注意客观和公正;2、方法: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坚持一分为二的辩证法 。
10、3、标准: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符合人民的愿望和国家的统一;评价基本方法四、科举制的评价 材料一 与唐朝相比,宋朝不仅录取人数多,出身身份发生变化。唐书中有传记记载人物90%是官宦之家,在唐代有案可稽的73名状元中,出身三品及以上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56人,占7671%;四品及以下官僚家庭出身的有11人,占107%;寒士出身的只有6人,占 82%.而宋代一半以上进士,前三代没有任过官,北宋著名进士多贫寒出身。明清两代有43%的士绅出身于贫寒家庭。 -危机中变革 思考:从唐到明清中举阶层变化反映了什么? 四、科举制的评价1.反映科举制有利于增强社会阶层
11、的流动性,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有助于官僚政治的发展。朝代新建书院数目涵盖省区数目宋朝71118元朝29619明朝169925清朝386831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读书风气日行 材料二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科举制的创立相应地带来了书院事业的繁荣。据统计:四、科举制的评价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唐代诗人中的进士:王维、孟郊、贺知章、柳宗元、韩愈、白居易、李商隐、宋之问、韩翃 、张籍、韦庄。宋代文学家中的进士: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苏辙、柳永、司马光、朱熹、文天祥。明、清文化名人中的进士:海瑞、汤显祖、王阳明、严嵩、袁崇焕、
12、刘墉、纪昀、郑板桥、张之洞、洪钧、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蔡元培。四、科举制的评价材料三 现在的国家工作人员是如何选拔出来的? 材料四 我们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英国大百科全书 火爆的公务员考试报名现场4.当今文官考试制度的先河四、科举制的评价材料五 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侧重人文科学,轻视一切科技发明创造和劳动,认为这些都只是奇技淫巧。明朝末年的著名科学家宋应星,在其科学巨著天工开物的序言中就很有感慨地写道:“此书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5.科举考试忽视自然科学材料六 现在的中考、高考考什么?我们在学什么?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
13、、物理、化学、生物九门功课,分属文科、理科两个大类,是当前中、高考的考试科目,也是中学生必学的课程。这些学科既有人文科学又有自然科学,涵盖古今中外各门类知识。 对照科举考试的考试内容和我们今天中、高考的考试内容,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四、科举制的评价 材料七 黄宗羲:“自科举之学兴,一以先生之言为标准”扼杀学人思想。顾炎武: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余人也。 6.科举制成为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明清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思想,使知识分子致力于科考,致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不利于社会进步。归纳:科举制的评价项目阐释积极影响社会整合功能推动文化发展巩固国家统一推动世
14、界文明消极影响重才轻品官本位思想禁锢思想 否定特权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转化,扩大统治阶级的基础,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发展。 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促进了传统儒学文化的传承与普及,带动了民间崇尚人文、教育的社会风气。 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适应了“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选才方式在唐朝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被西方国家吸收并改造成为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选拔人才有时过于重视才学标准,忽视品德,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 直接促进了中国古代官本位社会的发育;科举文化所孕育而成的官场文化,至今仍有消极影响。 强化儒家的正统地位,成为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明清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发展;抑制了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是近代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文明,开拓创新!启示1(2020全国卷高考26)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 )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巩固练习C2(2018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5)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规划设计策划管理制度汇编
- 广西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勘察招标文件范本(2020年试行版)
- 力争上游2025年国际金融理财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微生物检验技师证书考试冲刺试题演练
- 滚动练1~60参考答案
- 项目可行性分析考题解读试题及答案
- 发掘潜能的2025年证券从业资格试题及答案
- 微生物培养与鉴定过程试题及答案
- 解析注册会计师考试重点试题及答案
- 项目沟通技巧考核试题及答案
- 毕业论文-电子密码锁设计
- 中国古代园林
- 国开开放大学本科非英语专业学士学位英语统一考试样题附答案
- 混凝土面板施工技术方案
- 双心药物治疗
- 4D厨房设备设施管理责任卡
- GB/T 3655-2022用爱泼斯坦方圈测量电工钢带(片)磁性能的方法
- GB/T 12727-2017核电厂安全级电气设备鉴定
- GB 5009.8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胡萝卜素的测定
- NS中国移动XXXX年客户满意度调查项目计划书
- ER沙盘企业模拟经营实验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