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新高考)教案:板块6 第1讲 新情境化作文的审题立意_第1页
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新高考)教案:板块6 第1讲 新情境化作文的审题立意_第2页
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新高考)教案:板块6 第1讲 新情境化作文的审题立意_第3页
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新高考)教案:板块6 第1讲 新情境化作文的审题立意_第4页
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新高考)教案:板块6 第1讲 新情境化作文的审题立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一、命题与课标要求新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要求为:熟悉各种实用文体和文学体裁的特征及写作常识,掌握写作的基本规律,能根据写作的具体情境和要求,正确选用文体、语体,灵活使用语言文字和各种表达手段,构造完整语篇;掌握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等基本表达方式,能按语篇功能和写作目的,综合而灵活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符合文体和语体的要求。写作主要涉及的任务群是“文学阅读与写作”,旨在引导考生阅读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不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二、考情及变化说明1呼应新课程标准要求。2021

2、年全国甲卷作文引导考生回顾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等作品,归纳其精神,可以体现出考生基础知识的积累情况、语文素养的水平层次,很好地呼应了新课程标准精神。2融入立德树人理念。2021年北京卷作文“论生逢其时”,引导考生响应时代召唤、肩负时代使命;天津卷作文“纪念日”,以富有意义的时间点为切口,让考生体味岁月的厚重、初心的可贵,激扬奋斗精神。3实现以文化人的目标。2021年新高考全国卷“写人与做人”的漫画材料,借“学写字”喻“学做人”,蕴含着古代“为人之道”;同时作文也体现了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正确态度。4注重考查思辨能力。2021年新高考全国卷作文“体育之效,强弱之变”,注重考查辩证思维能力,引导考生

3、在多重、多种关系中确立观点,形成正确的人生观。5强化考生综合能力。2021年新高考全国卷作文“写人与做人”,引导考生在读图的基础上体悟含义,从而实现对考生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关键能力的综合考查。 三、预测与备考建议1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将继续鼓励考生关注社会焦点事件,因此,要引导考生关注官方媒体时事新闻,阅读传统文化书籍,加强时评写作训练,思考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如关注人民日报新闻周刊新闻11,阅读史记乡土中国杜甫传等。2作文命题将继续关注综合素养的提升,鼓励考生关注自我、关注生活、关注教材,因此,考生要紧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四大语文学科素养”,做系列化

4、、读写一体化的训练,定期开展辩论赛及读书交流会等。3要紧扣“关键能力”备考,注重提升文章的内在思维品质。具体操作时,可以以“四大语文学科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为纲,做系统化的思维训练,以培养自己的批判思维与联想思维。4要紧扣“情境设置”备考,关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考生要反思自我、观察生活、加强学科认知,日常要特意去创设一些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学科认知情境。审题,就是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作文试题提供的材料,以求理解其含义,弄清命题要求,确立写作中心,把握写作范围和重点,明确写作方式和方法。所谓“未曾落笔已卓然”,一篇文章的优劣高下,其实早在审题立意阶段就定下了基调,超然不群的文章

5、立意,源于作者审题的精准度和看问题的视角高度。研读近些年来高考作文命题在立意、内容和技术上的特点,对备考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这类新材料作文,命题者往往提供与写作者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名言作为作文题,审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给予的名言或话语的深刻含义。名言富含深邃的哲理,其含义往往是含而不露,具有很强的隐喻性或象征性。如果就事论事,就只能触及皮毛,得到一个肤浅的认识,想要渗透其中深层的哲理,就要善于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内在含义,从中悟出与生活相关的道理。(2021新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

6、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命题分析(1)新高考全国卷引用毛泽东的名言构建材料,重在帮助考生思考体育之于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重要价值。材料选自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一文,材料立足“体育之效”,说明体育与

7、身体强弱的关系,使考生认识体育对人生的意义,引导考生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2)结合时代背景可知,毛泽东之所以提出“体育”倡导,一是因为国内积贫积弱,百姓生活贫困,身体骨瘦如柴;二是俄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胜利的冲击;三是新青年杂志带来的希望。毛泽东发表此文,一是希望以体育精神号召中国人,特别是中国青年强健体魄;二是借体育之效寓民族之强弱之变,隐含时事的分析,并寄寓中国之青年能从弱变强,民族国家可以由弱变强。名师点评(1)梳理材料的论说逻辑材料中“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是个关键句,随后的“目不明”而“明”、“耳不聪”而“聪”,(身体)“至强”而“至弱”、由“弱”而为“强”都是对“人的身体会

8、天天变化”的具体申说。此为“因”,也可以说是“前提”;有了这样的“因”(“前提”),得出下面的“结论”“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如果考生不仔细思考材料的逻辑结构,很可能会偏离写作任务,最终造成偏题、跑题的后果。(2)关注材料的文化背景联系体育之研究一文问世的背景看,这个“结论”非常有时代意义:当时的中国为帝国主义列强环伺,旧中国积贫积弱,国人被视为“东亚病夫”。一代伟人、刚刚二十出头的毛泽东高屋建瓴、目光如炬,撰此宏文,提升民族自信,振奋国人精神。表现出其超越同侪的远见卓识。如果不思考材料的文化背景并与当代社会进行对

9、比,则很难挖掘出材料所蕴含的历史背景与当代思考。(3)明确材料的任务指令“明确文体”主要就是让考生把文体确定为议论文类,进而充分体现文体特征。当然考生在写作过程中可以以书信、演讲稿、辩论词、倡议书之类的方式下笔成文,但是,考生需要具有明确的文体意识,在写作过程中把握“其表,议论文其里”的原则。当然就这个具体作文材料而论,如果能以绾结故事的方式来表达你对材料的认知,似乎也并无不可,甚至还可以出彩,但是选取记叙文体对于考生的要求其实更高,需要考生具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4)把握材料的精准立意“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意味着你的一篇文章里,只能是一个角度、一个立意,不能多个角度、多个立

10、意;虽然审题时你的思维可以张开。这个过程可以概括为“发散锁定”。我们的思考应该从体育之效用出发,但是我们的思考不应该局限于“体育”,而应该从“体育”出发,拓展到事物强弱关系的发展变化之上,并把握其本质规律。但是,特别要强调的是,我们的思考不能离开“体育”,因为,“体育”是我们思考的基点,也是原点。温馨提示全面理解,整体把握,梳理论说逻辑、关注文化背景、明确任务指令、把握精准立意四个环节有机勾连并衔接,由此可以得出下列立意角度:生而强者不必自喜,生而弱者不必自悲;强者如果滥用其强,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弱者如果不断努力,久之也会变强;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应当用发展、辩证的

11、眼光看待问题;强弱变化或转化的关键是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而不是等待机缘;青年当自强,为国做栋梁。漫画类作文要求考生对漫画表达的含义、目的、价值取向等作出全面分析,考生要精准审视画面,把握画面特征及构图要素之间的关系,从特征中找“话题”,从关系中找“情节”,从而弄懂画面的显性主题。同时,还要认真观察画面,重点关注那些经过夸张、变形手法处理过的画面元素,敏锐捕捉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或具有时代意义的细节内容。(2021新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唐光雨漫画作品,有改动)【注】描红:用毛笔蘸墨在红模子上描着写字。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

12、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命题分析(1)新高考全国卷作文“写人与做人”的漫画材料,文字内容语带双关,借“学写字”喻“学做人”,蕴含着古代“为人之道”,包括儒家的“中庸”观念。(2)任务要求“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意在引导考生对材料寓意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进行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站在当代青年的角度去认识和分析材料,体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正确态度,使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名师点评(1)分析漫画构成漫画材料包括图和文字两个部分,图

13、分为四张小图片,可细分为两类:前三张图片为一类,讲解书写要领;第四张图片单独为一类,介绍描红。两者构成分总关系,即前三张图片组合起来才有第四张图片中的“人”字,缺少任何一个部分,都不能写成完整的“人”字。(2)学会鉴别与取舍题干要求要“鉴别与取舍”,这里的“取舍”不是让考生对四张小图片加以取舍,而是对其中包含的意思进行取舍,如舍弃“不偏不倚”或“停滞迂回”的说法,不管是取还是舍,都必须写出理由,谈好“为什么”,这是重点。如果考生仅凭两张或者三张图片大发议论,就没有做到“整体把握”,将使作文出现巨大漏洞,带来严重后果。(3)合理迁移与联想漫画中的说明性文字“藏而不露”“不偏不倚”“缓缓出头”“描

14、红”等尽管是对运笔章法的解释,但如果对应人的成长与发展过程,只要考生展开合理的迁移与联想,每一个步骤和环节都可以给出独辟蹊径的角度和丰富多彩的材料。例如,同样是“藏头”,可以是“立志”的角度,可以是“修身”的角度,可以是“做事”的角度,亦可以是“向善”的角度只要是可以体现由“写字”到“立人”的主题要求,尽可以揽之入文。(4)精准审题与立意这道漫画作文题材料表面上是书法运笔和描红写字,实际上寓意是如何写“人”。考生可分别针对漫画中的起笔法、中锋笔法、收笔法、描红进行写作,如为人要逆锋起笔,藏锋守拙,低调为人,不可盛气凌人;为人要守正持重,公正客观,不偏不倚;做人要善于回首反思,总结回顾;做人要敬

15、畏规矩、遵守规则,按照规则做人做事。也可以把四幅漫画连起来整体把握,思考描红与人生、成长的关系。还可以把四幅漫画比喻成人生的不同年龄段,抒发感悟。温馨提示全面把握了漫画的内涵和寓意,考生不难据此归纳出适量合体的准确立意。具体写作时,可从以下角度立意:善于立人,担当时代重任;做好沉潜的功夫,方能源远流长、静水流深;不偏不倚、公正中立,锤炼品德修为;依模立规、砥砺奋斗、成器立“完人”;习文见性,立德树人。新课程标准将写作还原到任务群的学习进程之中,倡导用写作培养考生规范的学习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利用不同类型的写作任务指导考生学会写作、学会学习。2021年全国甲卷作文试题在对新课程标准“学习任

16、务群”的考查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请结合材料,

17、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命题分析(1)作文材料有“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这样的表述,其中为人民服务号召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沁园春雪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古论今,指出人民是真正的风流人物、是历史的主人,充分显示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荷花淀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坚贞勇敢的性格精神,红岩讴歌了革命烈士的牺牲精神。(2)作文命题引入任务群理念,一方面可以引导考生回归教材,回归课堂;另一方面自然组成一个学习任务群“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引导考

18、生深入体会革命志士和人民群众英勇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自觉接受这种精神的洗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自然而然就可以领会到作文试题的命意指向“可为与有为”。名师点评(1)把握材料构成题目情境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概述百年党史在文化方面对我们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节日、歌曲、作品、革命烈士、学习榜样等方面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第二部分主要是指出党史的文化特性如同“阳光”,让我们处于大有可为的时代,我们也必将有所作为。上述两部分层次清晰又有机关联,考生可以据此进行审题立意,形成适当观点来谋篇布局,不可偏离或另起炉灶。(2)关注价值取向我们在写作时一定要秉承对百年党史的高度认可和赞扬

19、的观点,大力弘扬和展现百年党史的文化内涵对“我们”青年精神的滋养和激励作用,从而激发出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这样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有所作为。所以,考生必须在这样的情境限制和价值判断下,来进行正向认知思考和写作,不可悖离。(3)展开联想想象根据情境材料的展现,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展开联想和思考:一、由点到面,我们可以借助其提供的过的节日、唱的歌曲、读的作品、景仰的革命烈士、学习的榜样进行类比联想,将其素材的选取延展为一个宽阔的面;二、由表及里,材料中的节日、歌曲、作品、革命烈士、学习榜样等都是表面存在的,其内在指向都有其典型的精神价值,这也可成为我们思考的对象;三、由此及彼,在我们以后的

20、奋斗进取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从红色革命历史的感悟和红色革命史是最好的营养剂等方面来进行思考。(4)精准审题立意从材料内容和任务指令综合来看,考生在“可为与有为”的写作主题的指导下,既可以从百年党史“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这个宏观层面来展开,又可以从我们过的节日、唱的歌曲、读的作品、景仰的革命烈士、学习的榜样等具体层面来具体展示百年党史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也可以畅想百年党史在我们未来产生的积极影响,还可以根据写作需要综合其二或其三。温馨提示这道作文题设置了考生的写作身份为新时代青年,综合上述分析,可从以下角度立意:在可为时代,争做有为青年;抓住时代

21、先机,锐意进取;个人与国家前途命运紧紧相扣;奋进新时代,青年需有为;传承革命文化,争做“有为”新人。“导入哲理”类材料作文中所列举的对象、话题、认知、观点或者做法往往是相反或相对的,但又具有较强的思辨性。这类作文题侧重于对考生思辨能力的考查,符合当下国内重视对考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大趋势,因此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关注。2021年浙江卷作文提供了看待“得与失”的多维视角,引导考生在多重、多种关系中确立观点进行思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为精彩人生赋能。(2021浙江卷)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

22、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注意】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命题分析(1)材料内容有意识地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发挥思辨能力。如何看待考生自己生活中的得与失,展示了考生的人生态度,考查了考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体现了立德树人的育人目的。(2)这道作文题贴合生活实际,引导考生思考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得失是共性,但因每个人的生活境遇不同,阅读体验不同,胸怀格局不同,思考的出发点、立足点、维度和角度也会存在差异。材料中列举了三种对待得与失的认识;三句话具有内在的联系,可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名师点评(1)把握材料构成题目的材料部分是人们对得失

23、问题的三种看法: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这是题目提供的真实情境,是考生联想思考的基点。考生需要“对此”展开联想和思考,并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思考,不可抛开“此”大谈看淡得失。(2)注重联想想象扣住材料中“得与失”“终点”“起点”“过程”等几个关键词,考生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思考”,可以联想更多的有关“得与失”的素材,思考自己对“得与失”的理解,然后表达出自己的看法。“终点”“起点”“过程”等概念之间,既可以相互独立又可以相互组合,这就给了考生更大的联想思考的空间。(3)明确任务要求“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此”指代了人们把

24、“得与失”看成或“终点”,或“起点”,或“过程”等,这一典型任务要求考生需要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思考,针对材料中人们对“得与失”的不同理解,写出自己对“得与失”的看法。(4)精准审题立意材料中人们对“得与失”的三种不同的看法,暗示了作文的立意。“得与失”是“终点”,是“起点”,是“过程”,考生可以选择其中一种看法进行立意,或者是三者综合在一起进行立意,或者对三者进行比较权衡,只要言之有理,都是可以的。温馨提示这道材料作文题的关键词为“得与失”“终点”“起点”“过程”等,考生可以针对“得与失”选取“终点”“起点”“过程”中的一种进行立意,也可以综合进行立意,具体写作时,可从以下角度立意:把得与失看成

25、终点,可以让我们好好总结过去;把得与失看成起点,可以让我们重新扬帆起航;把得与失看成过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珍惜当下;得与失既是终点,也是起点,更是过程。“介入时事”类材料作文是一种对新近发生的社会新闻及时进行评说的议论文体。它有较强的时效性和社会针对性,能及时探讨现实生活中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写作时评,要求考生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能准确捕捉有意义的评论对象,发掘有意义的思想内涵。同时,还要求考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通过评论社会生活,弘扬民族精神,传播正能量。(2020新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防控措施,全国人

26、民紧急行动。人们居家隔离,取消出访和聚会;娱乐、体育场所关闭;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学校开学有序推迟;公共服务场所设置安全“一米线”。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站岗值守,防疫消杀,送菜购药,缓解燃眉之急;医学专家实时在线,科学指导,增强抗疫信心;快递员顶风冒雨,在城市乡村奔波;司机夜以继日,保障物资运输;教师坚守岗位,网上传道授业;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传递温情和力量。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请综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命题分析(1)作文题呼应时代重大事件

27、,聚焦疫情中正能量的构建,同时重点突出了对思辨意识和色彩的考查,让理性思辨穿越疫情阴霾。(2)让考生在“距离”与“联系”之中寻找到感动,寻找到震撼,寻找到力量,寻找到精神;在思辨之中把握正能量,把握众志成城,把握中国智慧,把握伟岸品格。名师点评(1)把握材料构成材料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展现了疫情面前国家和人民的态度与行动,可算是作文题设计的大情境;第二部分主要从家庭,娱乐、体育场所,政务办理,学校及公共服务场所等层面谈防疫拉开了人们的物理空间距离,这是作文题设计的真实情境;第三部分主要从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医学专家等六类人群的抗疫角度,谈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这是作文题设计的“相对立”

28、的情境。(2)注重时事分析在防疫抗疫中人们物理空间加大,但依然守望相助、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疫情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但同时又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3)明确任务要求试题给考生规定的写作任务: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疫情”是写作范围或背景上的限定,写作时不能离开“疫情”而写其他;“距离与联系”是一对充满对立关系的概念。根据试题材料,“距离”是人与人之间有形的空间距离,“联系”是指人与人之间无形的情感纽带。写作时,要处理好“距离”与“联系”的辩证关系。(4)精准审题立意疫情虽然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却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密切了人们的精神联系,让人们体验到党“以民

29、为本”的治国理念和英明决策,感受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体验到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人生价值。因此,扣住“距离中的精神力量”来选材立意,就不难写出好文章来。温馨提示该作文命题贴近时代,积极反映时代主题。具体写作时,可从以下角度立意:隔离病毒,不隔离爱;身被隔离,心向一处;人心所向,紧密相连;生命拉近距离,担当联系人心;仁心无疆,凝聚人心;天涯咫尺,爱心联系。创新押题演练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在“读书沙龙”活动中,老师郑重地向同学们推荐近期出版的中国精神读本。这本书精选了从晚清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改革开放一百多年来的华文传世名篇,为读者展现出波澜壮阔的近现代中国精神进化史。其中既有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孙中山的国事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继续努力”)、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也有入选中学教材的林觉民的与妻书、蔡元培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舒婷的祖国啊,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