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_第1页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_第2页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_第3页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_第4页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P481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本框结构认识与实践认识与实践目题一P481、认识及其类型。2、实践的含义及形式。3、实践的特点。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重点)5、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重点)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性质 积极的(被动的反映) 对象 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区分意识和认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意识和物质属于唯物论范畴;认识和实践属于认识论范畴。一、 认识与实践1、认识及其类型P48末段(1)认识的含义 主体人类特有,动物没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

2、程的两个不同阶段。(2)认识的分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P48末段思考:感性认识的形式有哪些? 感性认识的形式: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2019年12月30日,武汉市部分医疗机构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 国家卫健委专家组31日上午已抵达武汉,正展开相关检测核实工作。 2020年1月,专家组认为,本次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病例的病原体初步判定为新型冠状病毒。思考:这属于什么认识?感性认识对新冠病毒的表象认识例:看见苹果落地,是感性认识。思考:什么是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P48末段) 2020年1月

3、,实验室获得新型冠状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并进一步研究知道了一个新的冠状病毒颗粒生产的全过程,把握了病毒的传播途径和传播规律。理性认识对新冠病毒的深层认识思考:这属于什么认识?例:认识苹果落地背后的引力规律,是理性认识。思考:理性认识的形式有哪些?思考:什么是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P48末段)理性认识的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区别是对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各个方面的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借助抽象思

4、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的 认识的低级阶段 认识的高级阶段联系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P49一段2、实践的含义及形式不是主观世界不是纯主观、纯认识的活动,是直接现实性的活动。(主体)(对象)(性质)直接现实性:即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人类特有,动物没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1)实践的含义P49二段一、 认识与实践(2)实践的基本形式P49二段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 探究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最基本的形式实践关键词:做、行动、实施、

5、改造、改革、试验、调查、考察、走访,都属于实践。1. 猩猩用树枝勾食蚂蚁2. 改革开放3. 学生听课4. 教师上课5. 工人修建港珠澳大桥6. 科学家研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实践科学实验活动变革社会的实践判断:下列活动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动物的活动不是实践纯思维的活动不是实践牛刀小试例:愚公移山愚公决定让全家使用榔头、畚箕等工具,移开太行、王屋二山。 实践的主体(愚公和家人) 实践的手段(榔头、畚箕等工具) 实践的对象(太行、王屋二山)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主体、手段、对象,都是客观的,可见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提问:实践有哪些特点?P49倒二段一、 认识与实践3、实践的特点 P

6、49P50补充: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问题:愚公为什么要挖山?愚公为方便出行他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进行这项实践活动。思考:这体现了实践的什么特点?能动性关键词:蓝图、计划、方案、规划P49末段一、 认识与实践3、实践的特点 P49P50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问题:愚公移山是一个人移吗?他借助了哪些工具?工具是他制造的吗?愚公移山不是一个人的活动,而是靠子子孙孙共同努力; 移山的工具也需要社会提供。 思考:这体现了实践的什么特点?误区:单个人的活动没有社会性( ) 社会性关键词:协作、共同、多人P50一段一、 认识与实践3、实践的特点 P49P50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思考:这说明了实践的什么特点

7、?问题:愚公移山为什么不用炸药、挖土机?愚公移山的形式、规模、水平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一、 认识与实践3、实践的特点 P49P50P50一段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历史性关键词:当时条件、以前、阶段、时期课堂检测下面进入:1、实践活动多种多样,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的是( )A. 蜘蛛结网B.“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提出C. 医生治病 D. 人们认识事物的现象和本质C2、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决定批准这个规划纲要。我国通过制定“十四五”规划来指导今后五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体现了实践是 ( ) A. 改造

8、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B. 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活动C. 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D. 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D3、“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一千年前,诗人李白如此表达了不能登月的惆怅。今天,我们通过“嫦娥五号”拍摄的图片清晰地感受到了月亮的倩影,千年梦想变为现实。这说明 ( )A.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B.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C. 实践具有能动性 D. 实践具有预见性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目题二P50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P50末段毛泽东说:你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得亲口咬一咬。 这体现了什么哲理?思考:为什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

9、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P50末段)判断:包含“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句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通过学习等获得间接经验注意: 认识获得的途径:认识的来源:实践(直接经验)直接经验(实践)间接经验(读书、学习) 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26届大会投票决定,不再将传统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视为行星,而将其列入“矮行星”。 冥王星是1930年由美国人汤博发现的,这在当时的观测条件下是了不起的。但

10、随着人们研究水平的提高,天文学家认为冥王星不符合太阳行星的标准,故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26届大会投票决定降为“矮行星”。思考:人们对冥王星认识的变化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思考:为什么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P51一段例:抗击新冠病毒。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例:望远镜,打破“地心说”。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例:嫦娥五号获取的月壤,深化了人们对月球演化的认知。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判断:哪些名言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11、动力”?吃一堑,长一智。 学然后知不足。书到用时方恨少。材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阅读与思考: 顾方舟,我国著名医学科学家、病毒学专家,正是他用一颗小糖丸消灭了我国小儿麻痹症,为我国的医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上个世纪50年代,脊髓灰质炎在我国蔓延,顾方舟临危受命,开始进行脊髓灰质炎研究工作。在疫苗研制的期临床试验阶段,为了检验疫苗对人体是否有副作用,顾方舟曾冒着瘫痪的危险,喝下了一小瓶疫苗溶液。一周过去,他发现自己的生命体征没有出现异常,于是又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让自己刚满月的儿子服用疫苗,证明疫苗对儿童同样安全。此后,疫苗得以在全国推广。思考:为什么实践是唯一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

12、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唯一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P51末段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客观世界认识实践结果改造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的示意图指 导得出实践(桥梁)认识符合实践结果 正确认识认识不符合实践结果 错误认识注意:科学理论、权威的观点、专家结论、多数人的意见、公理、定律,都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判断:包含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句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是骡是马,拉出去遛遛。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

13、,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这些名言体现了什么哲理?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不为实践服务,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包含什么哲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P52末段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或:实践决定认识)。表现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实践的发展。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背熟) 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14、;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理:方法论:误区集锦:3、动物的活动也是实践4、实践是认识的主要来源1、实践是改造世界的活动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主要标准2、实践是改造自然界的活动5、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7、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就是真理8、认识的目的是追求真理实践的含义及形式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小结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的形式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及其类型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课堂检测下面进入:4. 浙江某市的农民,以前卖农产品是肩挑腿跑挨家叫卖;后来有了专业批

15、发市场,销量增加;现在有了网络,通过网络可以把产品卖到全国甚至世界各地。这些变化体现了实践的 ()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C直接现实性 D社会历史性D5. 在新冠疫情防控中,人工智能及5G技术广泛应用于远程会诊、疫苗检测、社区排查、体温监测等领域,为疫情态势研判、疫情防控部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由此可见,人工智能 ()具有主动创造性,能够检验自身认识是否符合实践需要模拟人类思维,能够根据指令有效处理信息和作出决策延伸了人类认识器官,能够促进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发展源于人类智慧,能够揭示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A B C DC6. 一直以来,人们以为饭后吃水果有利于身心健康。但营养学家对大量人群的观察与研究却发现,饭后吃水果不利于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易引发腹胀、腹泻。由此可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唯一途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A. B. C. D. B7. 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