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邻学堂高而基上增补_第1页
比邻学堂高而基上增补_第2页
比邻学堂高而基上增补_第3页
比邻学堂高而基上增补_第4页
比邻学堂高而基上增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六章 主要的心理学实验本章导读在实验心理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流传着很多经典的实验,比如在听觉、视觉、知觉、学习、情绪、注意等方面。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小编建议结合普通心理学,依照实验的目的、设计、结果、结论这条线为主。如果你看到这章想吐的话,小编觉得你可以先忍忍啦,为了一个比较满意的成绩,要坚强!一、听觉实验(一)听觉现象的测定1声音的物理属性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声音生理心理的感受主要受到响度、音高、音色等物理属性的影响,响度、音高、音色可以在上高、音色称为声音的“三要素”。声音的振幅、频率和相位等物理量,因此将响度、音(1)响度:又称声强、音量或者声压级,它主要反映声音能量的强弱程度,是

2、由声波振幅的大小决定的,声波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其是宋(Song),一个40 分贝时所听到的 1000Hz的音调的响度。声音持续时间越短,阈限值就越高;声音持续时间越长,阈限值就越低。等响曲线:响度水平相同的各频率的纯音的声压级连成的曲线。在该曲线圈上,横坐标为各纯音的频率,纵坐标为达到各响度水平所需的声压级(分贝),每一条曲线代表一个响度水平。下方虚线是听觉的绝对阈限,最上方的响度曲线为情感阈限,即再加强声压会造成疼痛以致被试无法接受。其中,响度级的确定是利用平均差误法(调整法)来确定的。等响曲线反映出响度听觉有如下一些特点:响度级受声强的制约,声强越高,响度级也相应增加;频率也是影响响度的

3、一个;不同频率有不同的响度增长率。(2)音调:也称音高,是人耳对音调高低的感受。音高主要取决于声波基频的高低,频率音调高,频率低则音调低。其写 60 分贝)。是美(Mel),规定 1000Hz,40 分贝的音高为 1000 美(音高量表的制定可以采用二分法和多分法。二分法是让被试将一可变纯音调到标准音高的一半。多分法是给被试一个音高和一个音低,两者之间调出三个等距的音。(3)音色:由声音波形的谐波频谱决定。此外,反映声音的其他物理特性还有音长,音长由振动持续时间的长短决定,持续的时间长,音长越长。2声音的掩蔽听觉掩蔽:一个声音的存在使另一个声音的强度阈限提高的现象。掩蔽的种类:(1)按照声音的

4、波形分:纯音掩蔽A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效果随之增加,掩蔽范围也越来越大; B处于中等强度的纯音,最有效的掩蔽是出现在该频率附近的纯音;2实验心理学增补C低频的纯音可以有效地掩蔽高频的纯音,而高频的纯音对低频的纯音的掩蔽效应要弱一些。噪音掩蔽噪音强度低,各种纯音的阈限差别大,噪音强度提高,各种纯音的差别阈限缩小。噪音和纯音对语言的掩蔽噪音要相当大,大到叫人厌烦,才会降低语言的清晰度或可懂度;纯音的掩蔽效果中,300Hz比 1000Hz 掩蔽作用大,因此要注意排除低频音对语言的最重要的频率干扰。按照声音作用于两耳的时间分:实时掩蔽:又称频段掩蔽,掩蔽声和被掩蔽声同时存在且相互作用时发生的掩蔽。前后

5、掩蔽:又称异步掩蔽、时域掩蔽,指发生在非同时作用的条件下的掩蔽。被掩蔽音在时间上越接近掩蔽音,阈值提高越大;掩蔽音和被掩蔽音相距很短时,后掩蔽作用大于前掩蔽作用;单耳的掩蔽作用比双耳作用显著;掩蔽声强度增加,并不产生掩蔽量的相应增加。其他中枢掩蔽:掩蔽音和被掩蔽音分别施加于两耳时产生的掩蔽称为中枢掩蔽。中枢掩蔽的效果小,它的效果是对称的,且受频率的制约,最大的掩蔽效用发生在掩蔽音和被掩蔽音频率接近的条件下。3听觉疲劳与适应(1)听觉疲劳:声音刺激长时间作用于听觉而引起的听觉阈限暂时提高(感受性降低)的现象。通常把阈限提高的量作为疲劳指标,称为暂时阈移。(2)听觉适应:持续刺激引起听觉感受性下降

6、的现象,常用响度平衡法研究。最大的适应发生在与“适应声”相同和相近的频率。听觉适应与听觉疲劳最大的区别在于,听觉适应是一个平衡的过程,能够达到一个稳定水平。(二)声音的空间定位实验1声音方向定位线索对于声源的判断,主要有三种双耳线索:强度差、时间差和相位差。强度差:当双耳离声源的距离不同时就会产生强度上的差异。强度差不仅和方向有关还和波长有关,波长越短(频率越高),强度差越大。与前方 60 度和 120 度时,双耳强度差最大。时间差:辨别声音方向的重要线索,声波到达双耳的时间不一样。相位差:当连续的听觉刺激到达双耳时,声音在双耳间就会产生一个相位差。声音在双耳间产生的相位差对听觉刺激的方向定位

7、会产生影响。相位差受到声波的方向和波长两个2听觉方向定位实验的影响。Pierce 和 Young(1)实验过程音笼实验让被试戴上眼罩坐在隔音房间的音笼内,头部固定,音笼内各点到被试头部保持同样距离,随即在各个方位呈现声音让被试(2)结果声源方位,主试来是否正确。来自身体两侧方位容易分辨;来自头部中切面上声音容易;如果以两耳连线的中点为顶点做一个圆锥,在圆锥面上的点发出(3)结论双耳线索在听觉定向中起主要作用。容易。另外,听觉方向定位实验还包括咔嗒声实验(研究两耳时间差异的阈限)、连续乐音实验(双耳分听)、野外乐音实验(更接近日常生活)。(三)语音知觉实验1语音及其声学特点(1)语音的成分:元音

8、、辅音、特殊语音、声调(元音是最强的语音)。3语音的组成要素:音调、音强、音色、音长。语图仪:将复合音或语音分析为组成成分频率,显示频率强度时间形式变化的仪器,能形象地以图示形式表达听觉特性。通过语图仪可以清晰地看到言语的形象,称可见言语,即把语音信息中的频谱成分及能量分布以可视图像的形式呈现出来。2语音知觉的声学线索用语图放音机等对语音知觉的声学线索进行研究表明:(1)发音部位不同的辅音,其语音知觉依赖它们发噪声的频率位置和后面元音的 F2(第二峰)过度的频率这两个声学线索;(2)发音方式不同的辅音,其语音知觉依赖 F1(第一3语音知觉的范畴性当一个语音的声学参量沿着其整个范围变动时,若达不

9、到一定数值,则听者的反应就会在一个范畴内反应,在一定的物理特征范围内被知觉为某一语音,而超过这个范围,则可能被知觉为另外的语音。由一个范畴到另一个范畴这的一点称为音位界,类似心理物理学中的差别阈限。峰)的特点这一声学线索。二、视觉实验(一)基本视觉现象的测定1明适应和暗适应的研究(1)明适应从暗处到亮处,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现象。明适应的时间很短,最初约 30 秒内,感受剧下降,之后感受性的下降速度逐渐缓慢,大约 1 分钟左右就可以达到完全适应的水平。椎体细胞主要是在中等和强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所以明适应是椎体细胞起作用的结果。在明适应的条件下,突然的强光刺激会暂时降低视敏度,这种现象称为闪光盲

10、(flash blindness),此现象也许是视觉功能的保护机制,但过强的闪光可能造成(2)暗适应性损伤。从亮处到暗处,感受性缓慢提高的过程。暗适应的时间一般比较长,在最初的 7 到 10 分钟内,感受性骤升,之后暗适应曲线改变方向,感受性继续上升,出现棒锥裂。早期的暗适应由棒体和椎体细胞共同完成,之后,只有棒体细胞继续起作用,整个暗适应过程持续 30 到 40 分钟。可用暗适来测量。棒体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夜间和昏暗环境下起作用,因此暗适应主要是棒体细胞的功能。在值之前,最好带上红色眼镜在室内灯光下活动,这样会防止棒体细胞在强光下被分解,以加快眼睛暗适应的过程。2视敏度的测定含义视觉系统分辨物

11、体细节的能力或者是对物体的最小可分辨度的能力。医学上将视敏度称为视力。视敏度是人眼对光刺激空间的辨别能力。测定用视力表,以视角的倒数表达,V(视敏度)=1/ (视角)。影响亮度;物体和背景间的对比度;视网膜部位;视觉适应;闪光盲;练习。实验研究方法最小视点法:测定观察者所能觉察的最小的点子,即测量观察者的觉察(detection)能力;最小可分法:A.解象(resolution):对一个视觉形状组成部分之间距离的辨别能力;B.定位(localization):又称微差敏度,判断两条竖线的位置是否连续;C.认知(recognition):包括解象和定位能力,要求被试读出所看到的字符,又称再认能力

12、。3闪光临界融合频率的测定(CFF)4闪光融合现象当每分钟闪光的次数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人眼就不再感到是闪光而是一个完全稳定或连续的光。闪光融合现象属于一种似动现象。闪光临界融合频率指闪烁刚刚达到融合时的光刺激的间歇的频率。这是人眼对光刺激时间的分辨能力。闪光融合频率的测定方法用已制成的闪光融合频率计测定融合频率。用混色轮测定闪光融合频率。具体方法是:在混色圆盘上,开一个一定大小的孔,圆盘后面有一个不动的光源,开动马达,调节转速,使其达到融合。融合频率一般采用极限法测定,由闪到不闪,再由不闪到闪。影响光相强度:光线越强,融合越;波特定律。光相差异:光相越接近,融合越容易。刺激面积:刺激面积越小,

13、越容易融合。网膜部位:在凹的闪光融合频率比边缘高。其他:其他感官的迁移、疲劳、缺氧等;双眼间的迁移、波形及波长的不同都影响融合频率。(二)颜色视觉1视觉的颜色现象实验(1)颜色的基征颜色分为两大类,即彩色与非彩色。一般的颜色主要指表面色,具有色调、明度、饱和度三个特性。色调:决定于占优势的波长。对应光波的波长。明度:颜色的明暗程度,决定于照明的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对应光波的振幅。饱和度:某种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对应光波的纯度。(2)视觉的颜色现象实验颜色对比两种不同的色光同时作用于视网膜的相邻区域(同时对比),或相继作用于视网膜的同一区域(继时对比),颜色视觉所发生的变化。具体包

14、括:A亮度对比:同一颜色放在不同背景上感觉的亮度是不同的。暗背景上显亮,亮背景上显暗; B色调对比:同一颜色放在不同背景上感觉的色调是不同的;C饱和度对比:同一颜色在亮度相同的灰背景上显得饱和度高些,而在同一颜色背景上显得低些。颜色适应在长时间或高强度颜色刺激作用下,对该颜色的感受性发生变化;受到刺激的神经末梢产生疲劳,而刺激颜色的补色就主要的被感知到。颜色常性人眼对物体颜色的感知,在外界条件变化的时候,仍能保持相对不变,对人类适应环境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颜色混合包括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A色光混合:加法过程(RGB,红绿蓝称为基色)。遵循三大定律:颜色恒常性,这a补色律:每一种颜色都有另一种与

15、它相混合而产生白色或灰居间律:混合色圈上两个非互补的颜色产生介于两种颜色之间的中间色;c代替律:不同颜色混合后产生相同的颜色可以彼此互相代替。5B颜料混合:减法过程(黄青紫称为基色)举栗子:颜色对比:注视黄色背景上的一小块灰色纸片几分钟,你就会感觉到灰色的纸片呈蓝色;颜色适应:注视一块红色纸片半分钟,然后注视白色背景,色觉会发生逆转,即看到淡淡的蓝绿色(红色的补色)找不同:通常,把先看到的色光对后看到的色光的影响叫做颜色适应。2颜色的知觉现象实验效应实验(McCollough,1965)(1)效应指一种受到测验图像条纹方向决定颜色的互补效应。即一种随方向而改变的颜色后效。对其的解释能够为视觉系

16、统具有特殊通路的理论提供。(2)效应实验让被试注视一会儿红色背景的纵方向的黑白相间的条纹,然后再注视绿色滤光片的横方向黑白相间条纹,如此轮换,过几分钟发生适应后,再呈现一个一半横向一半纵向黑白条纹的复合刺激。让被试所看到的图案及颜色。结果被试上所有白色竖条是绿色而白色横条是紫红色。由此得出结论:由适应产生的颜色互补效应,受测验图形的方向线索决定,脑内对待不同空间线索的视觉细胞是不同的,因此可以有独立的疲劳和适应。三、知觉实验(一)知觉组织的实验研究1直接知觉(自下而上的加工)直接知觉强调知觉的刺激驱动性,知觉的过程完全依赖于外界刺激物提供的信息。直接知觉的源自格式塔心理学的刺激物说。(1)代表

17、人物韦:人的完形是天生具备的,很少受观念左右。:人们完全可以对作用于感官的刺激产生相应的直接知觉经验。(2)实验支持视崖实验:、使用视崖装置,结果表明婴儿已经感知到深度的存在,在动物身上也发现深度知觉的存在。说明深度知觉是天生的、直接的。2间接知觉(自上而下的加工)刺激本身的信息是模糊的、不完整的和不能对外界事物进行全面描述的,所以经验的基础上对刺激信息作出推断、评价和解释,才能实现对刺激的真正知觉。(1)代表人物:视知觉都来于自于视觉经验。必须在过去和:过去的经验主要提供假设,知觉是一种假设检验的过程,根据过去经验不断对输入的感觉进行假设和反复检验。(2)实验支持不可能图形、轮廓、三维图形知

18、觉实验、知觉恒常性实验、三叉戟图形、轮廓图、双耳分听实验、错觉实验、盲人抓车实验、面孔失认实验。(二)知觉恒常性的实验研究1经验和知觉恒常性实验知觉不单是客观事物的映像,而且还包含着对客体的解释。人的过去经验在知觉中起着重要作6用。克比率:测量恒常性程度。MR(RS)(AS)MR:物体映像大小。克比率(百分比);R:知觉到物体的大小;S:物体映像大小;A:实际大小;S:邵比率:和克相同,只不过先对每个值取了对数。2大小恒常性实验不因对象距离的改变,把它知觉为平常大小的倾向,叫做大小恒常性。艾默特定律知觉到的后像的大小与眼睛和后像所投射的平面之间的距离成正比。a ADa:实际物体在网膜上成像的大

19、小;A:物体的大小;D:人眼和物体之间的距离。实验支持和在 1941 年做了一个大小知觉恒常性的实验。该实验是在 L 形走廊中进行,实验者站在走廊的交叉处,在一边走廊内放着标准刺激,在另一边走廊内放着比较刺激,比较刺激是距离被试 1 尺的用幻灯在白幕上的亮圆点,圆点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标准刺激亦是用幻灯映在白幕上的亮圆点,圆点的大小保持视角 1 度,离被试长度的距离从 10 尺120 尺可供选择。被试的任务是调节比较圆形刺激物的大小,使其与标准圆形刺激物的大小看起来相同。一共有四种条件:提供正常的双眼观察条件;只容许单眼观察;通过一个小孔进行单眼观察;在每个标准圆形周围用黑布挡住,组成一条黑布

20、的通道观察。良好的大小恒常性,但在实验条件 3 和 4 中,恒常结果表明,在单双眼条件下,被试都性降低。说明,深度线索和物体的空间排列共同对大小恒常性起决定作用。3形状恒常性实验(1)邵(Thouless,1931)发现,观察者对测验物体的判断形状大多介于物体的真实形状与倾斜形状之间。判断条件越少,判断形状与真实形状的差异越大,但即使在正常的视觉条件下,观察者也很少(2)完全的恒常性。(Lelbowitz,1967)研究了与形状恒常性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形状恒常性随能力的结果的结论。增长而呈下降趋势,可以得出形状恒常性不是经验的结果而是(三)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1空间知觉实验空间知觉

21、是在二维的网膜上看到了三维的空间,而且是后天形成的,需要依赖于各种线索:(1)生理线索:水晶体调节(睫状肌控制)、视轴辐合(外展肌)肌肉紧张度提供了判断远近的线索。单差、高度。双索:遮挡、空气、阴影、线条、结构极差、相对大小、熟悉大小、运动视索:双眼视差(深度知觉最主要的线索)。双眼视差的实验:(1)镜对象的映像一般落在窝上,由于两眼间距 2.5 英寸,同一对象得到不完全相同的映像。视觉。距离越近差别就越大。从这些差别中得到了深度线索,称为原理:先把每只眼睛的角度所看到的画面制作出来,然后再把两张略有不同的画面分别呈现给左右眼,从而形成知觉。(2)成功分离双眼视差与其他深度线索7曾做了一个实验

22、,成功的将双眼视差与其他深度线索分离开,用计算机制作了一对随机点子图。两张图中,除了右图比左图的略向左移动一些外,其余相同。单独呈现不产生深度知觉,但是放在镜上看时,被试产生深度知觉。结论:在完全缺乏单2运动知觉实验(1)真动索的情况下,双眼视差依然能产生深度知觉。真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包含时间知觉和空间知觉。产生原因:物体空间位置变化在视网膜上留下痕迹;观察者自身的运动。刚刚可以辨认出的最慢的运动速度称为运动知觉下阈;运动速度大到看不清时为运动知觉上阈;决定运动知觉的是角速度。(2)似动似动知觉是在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在非连续位移上看到了连续位移。属于一种错觉。提制作了第一个动

23、景盘,即一个圆盘上刻画了连续舞蹈动作的分解图。转动过快时会出现多余动作,转动过慢时,只看得到图案。在时间间隔和空间间距刚刚好时,可以看到连续的舞蹈动作。诱发运动:如浮云边上的月亮在动;运动:如晚上你点一根蜡烛,一直盯着看,你会觉得它动了;运动后效:由于前面知觉到的运动在运动刺激停止之后仍然存在,使人觉得运动,如瀑布效应;动景运动:走马灯、动画片、闪光融合。的物体仍在Tip注意区分诱发运动和诱动现象(一种错觉)。诱发运动属于似动现象的一种;诱动现象(运动幻觉、游动错觉)是由于观察者和客体的相对空间关系的改变,或两个以上的彼此空间关系的变化而产生的,可由人的移动或眼动引起。(四)知觉与觉察实验无意

24、识知觉:未进入意识层面的信息仍然可以进行知觉上的加工。即进行了加工和反应。1神经病理案例(1)盲视无意识地对外界刺激兰茨(1986)了一例盲视的案例。可以知觉到盲区内的物体。基本情况:DB 十四岁时,大约每六周发生一次剧烈的头痛。头痛时,伴随出现其左侧视野一块椭圆形的暂时失明。到他二十岁时,头痛的次数增加,并且在某一次头痛发作后,那块椭圆形的局部区域彻底失明了。X 光片显示:他大脑右侧视皮层顶端的增大。之后,手术切除了 DB 脑部的这部分视皮层和膨大的,当即 DB 的头痛停止,然而,他的左侧视野却失明了,通过动态视野程序发现 DB在每只眼睛左半部都有一个盲点。观察发现,DB 能够清晰定位处在盲

25、视野区内的物体,DB 在盲区的定位觉察和目标方向的猜测都远比随机猜测的结果要好得多,并且在很多情况下,盲区的视觉活动几乎和正常视野的视觉活动表现得一样好,但是 DB 仍然不能辨别在盲区出现的物体。实验中控制照明条件,DB 头的位置和视线的方向保持不变。(2)单侧忽视(半球忽视)半球损伤,但仍可知觉忽视区域。82认知实验(1)启动实验(Marcel,1983)将 Stroop 效应改为启动形式,就是 Stroop 启动实验。先呈现一个启动词(如“红”),马上再呈现一个色块(如绿色),要求被试迅速色块的颜色。主试采用精密的掩蔽技术来控制启动词与色块呈现时间的间隔,从而也就是说部分被试由于掩蔽作用根

26、本无法知觉启动词的出现。被试对启动词的知觉程度。结果表明,在觉察和无觉察条件下,都出现 Stroop 启动效应。即被试对启动词没有觉察,启动效应仍然出现。说明对意义的知觉可以不通过觉察开创了无觉察知觉在正常人身上的认知研究的先河。(2)实验性分离的 Stroop 启动实验(Chessman & Mericle,1986)实验性分离实验中若通过自变量 A 能使对象 B 和对象 C 发生不同的变化,那么就认为 B 和C 本质上是不同的。若 B 对A 的变化敏感,C 对A 的变化不敏感,或出现相反的现象,则称之为经典实验分离;若 B 和C 中有一个自变量对 A 的刺激维度更敏感,则称为相对敏感性实验

27、分离。具体实验和提出。以往对 Stroop 效应的研究表明,单词与墨水一致的频率能导致被试做出判断的速度和倾向,即产生频率效应影响实验的有效性。通过对 Stroop 启动实验进行了改进,通过一致的出现概率,获得了觉察和无觉察水平的实验性分离。结果表明在觉察条件下,当一致试验出现频率增加时,Stroop 启动效应增强,同时对不一致的启动词反应时明显拉长;而在觉察条件下,Stroop 启动效应不受一致试验频数的影响。说明觉察和无觉察条件出现了实验性分离,证实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双阈限理论启动词和色块颜色和提出,在阈限之下还有一个客观阈限。A采用言语阈限,即被试声称不能觉察知觉信息而能进行判别反应的

28、水平的觉察率(如55%和90%),来确定。B客观阈限,即被试的判别为完全随机操作的行为,低于这个阈限的刺激才能够完全不被知觉,采用迫选测验确定。(3)错误再认实验(Jacoby & Whitehouse,1964)让被试一些单词,并随后进行再认的测验。在呈现一个词让被试判断是否过之前,闪现一个背景词,用于干扰被试的反应,而背景词与测验词可能是相同或完全不同的,也可能只是非词字母串。背景词闪现时间有两种可能,一种可以让被试觉察,另一种不能。结果表明,当呈现时间很短被试不能觉察背景词时,如果背景词与测验词相同,则一个没学过的单词更有可能被给出学过的反应。而如果呈现时间很长以至于能被觉察则会适得其反

29、。说明不论有无觉察的知觉都能产生熟悉感,若有觉察则被试将熟悉感完全归结于背景词的闪现,而当没有觉察时被试会错误地将熟悉感归结于之前的。四、学习实验(一)条件性学习条件反射(conditional reflection)是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和反复强化获得的对环境刺激的知识和经验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行为反应能力,也有研究者将条件反射称为条件性学习。1经典性条件反射提出,在其实验中,无条件刺激(鸡腿)引起无条件反应(口水),当条件刺激(铃声)相继或同时伴随无条件刺激出现一定次数后,条件刺激的单独出现也能引起无条件反应,即形成了9条件反射(听到铃声流口水)。2操作性条件反射(1)的工具性条件反射首先提出工具

30、性条件反射。它与经典条件反射实验的不同之处在于,“强化物”(如鸡腿)只在动物先作出一个适当的反应后才呈现。代表实验为饿猫迷笼实验。(2)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则主要指在箱中进行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3反馈学习实验生物反馈是学习控制、调节自己身体机能(如心跳、血压等内脏活动和脑活动)的法。用奖赏的方法使被排除了任何随机反应的动物的心率和肠收缩发生了预期的变化:心率快时受奖赏,快心率就增加,慢心率就减少,而肠活动不变。而当肠收缩受奖赏时,肠收缩活动就增加,当肠舒张受奖赏时,肠收缩就减少,这时心率的快慢维持不变。实验结果说明没有任何随意肌为中介,内脏活动也能形成操作性(工具性)条件反射。同

31、样,人也可以通过反馈学会控制内脏反应、皮肤电反应、脑电变化等。行为塑造及行为矫正实验主要包括逐步强化法、消退以及系统脱敏法。程序教学程序教学实验的基本程序是把所要教给学生的一些信息以一系列框面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每个框面都包含一个新的项目,并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也就是先有了一个反应),学生写完后,给学生一个正确,以供学生核对(奖惩),然后再提出一个新框面,如此循环,学生就一步一步往前学,逐渐进入学习更为(二)认知性学习1顿悟实验经典实验有格式塔心理学家的材料,学生每走一步都到即时强化。黑猩猩用短棍够取长棍,再用长棍够取食物的实验,以及黑猩猩用垒木箱的办法天花板处的香蕉实验。这类实验说明黑猩猩

32、能够解决某些复杂问题是靠领悟了在问题解决中有重要意义的事物的内在关系,产生了顿悟。2认知地图实验经典实验有对白鼠走复杂迷宫的研究。位置学习实验选甲乙两组白鼠,甲组从不同的两个出发点(一上一下)经历相同的转弯序列(如都向右)到达食物点,食物点的位置是不同的;乙组从不同的两个出发点(一上一下)经历不同的转弯序列(如一个向左一个向右),到达一个相同位置的食物点。结果发现,乙组白鼠的学习速度比甲组快,说明白鼠的学习主要是认识达到目标的符号及其意义,即获得位置的认知地图,而不是一套特殊的(向左或向右)动作反应。迂回实验实验所用的迷宫有三条通向食物的途径,途径 1 最短,途径 2 次之,途径 3 最长。实

33、验时先让白鼠熟悉三条通向食物的途径。结果发现,白鼠选择较短的途径通向食物,当途径 1 被堵塞时,白鼠就在途径 2 与 3 中选择较短的途径 2,而当途径 2 也被堵塞,白鼠就只好走途径 3。可见其学习不是对平时训练的途径顺序的行为,而是对迷宫的空间关系进行学习。潜伏学习实验有三组白鼠走迷宫,第一组白鼠到达迷宫终点后给予食物,为组;第二组白鼠在到达迷宫终点时不给,称无组;第三组白鼠在到达迷宫终点时,前十天不给,第十一天开10始给,称中途组。结果发现,中途组在接受后,到达迷宫终点的错误次数要少于组,更少于不组。认为,中途组在没有强化的情况下,同样进行了学习,并形成了迷宫认知地图,于是后来给予食物强

34、化后,该认知地图使这一组的成绩赶了上来。也就是说,学习不是由于强化而获得动作反应的范型,而是形成一种认知结构,这种认知结构的发展在没有强化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位置学习实验示意图3人类的迷宫学习实验迂回实验示意图人类的迷宫学习是人类动作学习的一部分,它主要用于研究只利用动觉与触觉获得信息的情况下,如何学会空间定向。研究设计是要求被试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学会从起点进入迷宫,通过许多岔路口,顺利地找到出口。在每个岔路口都设置了一个盲巷,进入盲巷,就计一次错误。从起点到终点连续三次不进入盲巷,就算学会。根据学习中被试进入盲巷的次数,就可以分析被试掌握迷宫各部位的空间关系顺序,被试的(三)其他1内隐学习

35、差异、学习策略等。内隐学习是指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某种知识,学习了某种规则。这种学习效果可以通过某种测试来,但是不能外显地把这种规则说出来。主要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四种:(1)人工语法范式内隐学习最早和最重要的研究范式,首次提出。该范式以一套复杂的“语则为,作为实验中被试通过内隐学习预期能习得的知识,而被试是否发生内隐学习,是从分类操作任务的表现来衡量。(2)序列学习范式在实验中呈现先后顺序上具有规则的刺激模式,被试是否发生对序列规则的学习。包括序列反应时任务、矩阵扫描任务、序列(3)复杂系统控制范式任务。由提出,用于解决真实生活中问题解决的内隐学习。(4)信号检测论范式以分类操作任务为主,把符合规则

36、的刺激与不符合规则的刺激分开,将分辨力指标与反应倾向指标区分开,为内隐学习效果度量提供了更有效的标尺。2文字学习系列学习:研究建立事物间顺序关系的学习实验方法。对偶学习:研究配对学习的学习实验方法。11学习迁移:研究先前学习影响后来学习的实验方法。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指之前学习过的材料对后来学习材料产生影响的现象,后摄抑制指后来学习材料对先前学习材料的影响。五、实验(一)感觉感觉的测量方法有全部法、部分法、延迟部分法和反应时测量技术(如加因素法和减数法)等。1图像的研究图像指刺激停止后,视觉系统对信息的瞬间保持。(1)全部法斯柏林提出,要求被试对呈现的材料全部回忆。结果表明,当呈现的字

37、母(材料)少于 4 个时,被试可以全部正确的,当字母数量大的存在时间太于 5 个以上时,被试出现错误,平均正确数在 4.5 个左右。斯柏林认为感觉短,以至于被试在回忆过程中遗忘了部分信息,全部法具有局限性。(2)部分法斯柏林提出,要求被试对呈现的材料进行部分回忆,并根据部分回忆的结果,计算出感觉的容量。斯柏林在很短的时间里(50ms)向被试呈现排列成矩阵(如 34)的字母,每一行字母对应不同,如要求听到高音结果表明被试正确第一行字母,听到中音第二行字母,听到低音第三行字母。每行字母的数量为 3.04 个,则推算出被试脑中保存的数量约为 3.043=9.12 个。斯柏林也借由其首创的部分法确定了

38、图像的存在。(3)延迟部分法斯柏林提出,与部分在 02s 之间。法类似,不同点在于呈现材料和回忆之间有一段延迟时间,一般结果表明,没有延迟的时候,正确回忆率为 80%,当延迟 0.15s 时,回忆率下降到 60%,当延迟 0.3s 时,则降为 55%,当延迟超过 0.5s 时,部分法的成绩和全部法的成绩基本相同。说明在的最初阶段,存在一个容量较大的感觉来保存刺激的信息,但其中部分信息会在 1s 中内迅速消退。2声像的研究声像指刺激停止后,听觉系统对刺激信息的瞬间保持。等人模仿斯柏林的部分法设计了“四耳人”实验。等人在一个房间的四个角落里放了四个扬声器,被试可以听到四个声音。实验时可同时通过 2

39、4 个声源同时呈现 14 个字母,刺激呈现完后,被试要根据视觉提示他听到的字母。结果表明,声像的容量比图像的小,平均只有 5 个左右;声像的保持时间较图像长,可达到 4s 之久;图像(二)短时容易受到干扰而导致信息丧失。短时的测量方法有再认法、系列回忆法(顺序再现)、回忆法和反应时测量技术。1短时(1)的编码听觉编码理论,认为短时中只存在听觉编码。原因是发音相似的字母较多地发生,既是字母是视觉呈现的,回忆中的错误也表示为声音(2)。字母视觉匹配和名称匹配实验。利用减数法反应时技术证明了短时中不仅存在听觉编码也12存在视觉编码。短时(3)影响的编码是从最初的视觉编码过渡到听觉编码。程度;组块大小

40、;加工深度通过加工水平实验(Craik & Klavehn,1975)来证明。最初知觉的加工水平越深,对经验的记忆越好。实验向本科生被试呈现 60 个词,并要求这些被试就每一个词回答一些问题。问题的设计可以产生对这些词的语义、语音、字形不同水平的加工。学习之后通过再认测试来检查学习效果。结果表明,语音和语义的加工后的成绩刚刚超过平均水平,而语义加工后的成绩近乎完美。2短时短时的的容量可用广度(memory span)测验来获得。以数字材料为例,像被试以一定间隔时间呈现一系列数字,呈现一次后要求被试立刻按照原来的顺序把数字写下来。证明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72 个组块(c3短时的提取k)。,加反应时

41、法。认为短时的提取服从完全系列扫描,并根据反应时的变化,确定了对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四个,即测试项目的质量、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它们分别对应着编码、顺序比较、决策、反应组织这四个阶段。4短时的提取失败(1)“PetersonPeterson 法”(也称“BrownPeterson”法)Peterson 夫妇提出,在刺激和回忆之间插进干扰作业(如要求被试尽快地作连续减数的运算和),以防止复述,研究了信息提取失败的机制。结果表明由于干扰作业防止了复述,遗忘立即发生。被试在 18 秒后几乎遗忘了绝大部分信息。说明短时信息保持时间短暂,而且容易受到干扰。复述可以使短时(2

42、)探测法转入长时。沃和提出,用于探求短时的遗忘的原因是干扰还是消退。他们使用探测法分离了干扰和消退。他们让被试听若干个数字组成的数字序列,在数字序列呈现完毕后,伴随一个声音信号将呈现一个探测数字,这个探测数字曾经面出现过一次。要求被试回忆在探测数字后边出现的数字。数字呈现为慢速和快速两种。结果表明无论在哪种速度的呈现下,被试的回忆正确率都随间隔数字的增加而减少,且不受间隔时间的影响。这说明短时(三)长时的遗忘主要是由于干扰信息造成的。长时的测量方式主要包括节省法(重学法)、有回忆法、再认法。1节省 法学习材料到恰能成诵时,间隔一段时间后再重新进行学习,达到同样能背诵的程度,然后比较两次学习所用

43、的时间和诵读次数,得到一个绝对节省值。节省的百分数 初学所用时间 重学所用时间100%初学所用时间2回忆法(1)系列回忆(顺序再现)呈现给被试按某种顺序排列的材料,要求被试按照顺序对材料进行学习和回忆,通过被试正确回忆出每个系列位置上的项目数量或错误数量来衡量效果。结果发现存在系列位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即开始位置和结束位置的项目好,中间位置的项目效果更差。(2)对偶联合回忆效果更由提出。向被试呈现两个配对项目,分别成为刺激和反应(如光头、火车皮13毛等),然后单独呈现刺激项目(、火车等),让被试回忆反应项目。主要包括检验法和预期法(采用提示法呈现材料)。结果发现学习材料越有意义,越容

44、易记住。刺激间相似性越高,越容易受干扰。(3)回忆先呈现一系列项目让被试尽可能的多记住,然后以任意顺序回忆单词。系列位置效应结果发现两种持两种回忆的实验中也存在系列位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说说的学者认为:曲线的起始部分和中间部分反映长时,曲线的末尾反映短时记忆。心理学家通过功能双重分离的方法证明了这种学说。其中双重分离指:一些自变量可以改变长时(首因效应和渐近线),但不会影响短时(近因效应)。如单词呈现的速度、频率、系列长度等;一些便利可以改变短时,但不会影响长时。如干扰活动,在系列单词呈现后进行延缓回忆,为防止复述进行干扰,这样可以干扰短时3再认法,但不影响长时。让被试学些材料,事后

45、同时向其呈现学习过的材料和未学习过的干扰材料,让其判断材料是否是先前学习过的。保持量 认对的刺激数目 认错的刺激数目100%新刺激数目旧刺激数目再认法通常分为是/否再认测验和迫选再认测验(一种多项选择测验,多种选择中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被试必须进行选择),而由于需要最大限度的消除被试的猜测,多采用迫选再认测验。4其他编码提取实验(Thomson & Tulving,1970)提取线索只有在能重新唤起最初编码加工时才是有效的。(四)工作1概述工作(working memory)指在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同时,又将信息暂时的系统。利和(Baddeley & Hitch,1974)认为工作由三个子系统:

46、(1)语音环路(articulatory or phonological loop):被认为是广度的基础,能对语词信号进行和主动复述,对言语理解、词汇获得和语言学习具有辅助作用。(2)视觉空间模板(visuo-spatial sketchpad):在短期内保持视觉和空间信息,并且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操作,它对空间任务的计划和方位定向具有重要的意义。(3)中枢执行系统(central executive system):是工作模型的,它是一个能量有限的系统,被假定为具有控制所有注意资源的分配、检索子系统、准备和应用策略等特征,并负责各子系统之间以及它们与长时的联系。其主要功能包括:协调语音回路和视

47、觉空间模板活动;注意资源的分配与控制;选择性的注意以及转换策略。2实验(1)语音环路语音相似性效应项目听起来相似时,即时系列回忆会下降。词长效应单词越长,发音越长,复述占用的时间也越长,因此能够正确回忆的单词数就少。14无关言语效应不相关的言语信息会破坏(2)视觉空间模板双任务范式实验痕迹。被试同时进行两个任务,当用言语编码或视觉空间编码来材料时,就会发现同时进行的言语活动会干扰其中一个系统,视觉空间活动会干扰另一个系统。干扰范式实验(双任务范式的发展)比较被试在没有干扰与有不同类型的干扰条件下,在务操作上的差异。结果表明,次级任务为言语任务时,它选择性干扰言语而不干扰空间。当次任务为空间任务

48、时,它选择性干扰空间而不干扰言语。(3)执行系统随机生成任务(属于双任务操作的一种),常被当做次级任务用于研究。(4)工作广度测量实验(Daneman & Carpenter,1980)为了测量工作的广度,实验呈现给被试一系列句子并要求被试对句子进行加工,同时记住每句话最后一个单词。实验结束时要求被试回忆每句末尾的单词。被试能够回忆起来末尾单词的句子的最大值就是其的工作结果表明句子数大广度。2 至 5 之间变化。说明短时(五)内隐1概述(1)含义广度和工作广度是不同的概念。内隐是指过去经验对当前活动的一种无意识的影响。内隐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被试并非有意识地知道自己拥有这种,但可以在对特定任

49、务的操作中自然来,并且这种任务的操作不依赖于被试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恢复。(2)提出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指由于近期与某一刺激的刺激而使对这一刺激的加工得到易化。包括重复启动(前后呈现刺激相同)和间接启动(前后呈现刺激有关,但是不同)。下面提到的内隐的测量方法均属于重复启动。对遗忘症的研究遗忘症的实验(Graf & Schacter,1985)被试全部为遗忘症。给被试呈现一系列词对(如 window-reason),呈现后要求一组被试用词对造句(如她有充足的理由打开窗子。)另一组被试判断词对中两个词是否有一样多的元音字母。测验时再将两组被试随机分为两组进行补笔,一组呈现 wi

50、ndow rea;另一组呈现 mother rea_。结果表明,在加工造句学习的被试中,如后来有与学习是相同的上下文,即 window,则他们的成绩远好于其他情况,而其他情况的被试则测验结果都接近未学习过的平均水平。说明遗忘症保留了部分内隐(3)测量方法方面的学习能力。测量外显主要通过回忆和再认,要求被试有意识提取信息,属于直接测验;测量内隐则无需要求被试有意提取信息,只是专注于完成主要要求的作业即可,属于间接测验。知觉辨认在实验中,被试首先学系列单字,然后要求他在速示条件下(30ms)辨认学过的单字以及另外一些未学过的单字。通常的结果是,学过的单字辨认率显著高于未学过。因变量是反应时。模糊字

51、辨认指被试学过一系列单字后,在测试时呈现单字的字母不大清楚,要求被试辨认是什么字。15词干补笔指被试学过一系列单字后,测验时提供单字的头三个字母,让被试补写其余二或三个字母一个有意义的单字。例如(juic_填写成 juice)残词补笔指被试学过一系列单字后,测验时提供单字的头三个字母,让被试补写其余二或三个字母一个有意义的单字。例如(a_a_in 填成assassin)其他重学法中的节省时间、阈下知觉实验、无意识学习、非语词信息的内隐测验。2两大技术(1)实验性分离(experimental dissotion)实验中若通过自变量 A 能使对象 B 和对象 C 发生不同的变化,那么就认为 B

52、和C 本质上是不同的。若 B 对A 的变化敏感,C 对A 的变化不敏感,或出现相反的现象,则称之为经典实验分离;若 B 和C 中有一个自变量对 A 的刺激维度更敏感,则称为相对敏感性实验分离。在内隐的研究中,可研究同一自变量对内隐(间接测验)和外显是不同的。(直接测验)的影响。若产生不同的影响,则可证明内隐和外显遗忘症的实验性分离实验(Warrington & Weiskrantz,1970)采用组件设计,实验组为 4 位遗忘症,控制组为 16 位无脑损伤的其他。对被试进行四种测验,即回忆、再认、模糊字辨认、词干补笔。结果表明,遗忘症测验成绩却和控制组两种外显的测验中成绩明显比控制组差,而后两

53、项内隐一样好。的说明外显与内隐是完全不同的过程,有各自独立的机制。正常人的实验性分离实验(Tulving,1982)让正常人被试学习 96 个低频英语单词,学习后一小时进行再认和补笔测验,七天后重复这两种测验。观察两次测验的结果差异。结果表明,再认的成绩在七天后下降很多,而补笔的成绩没有变化。说明启动效应对应的内隐与再认对应的外显分别属于不同的系统。(2)加工分离程序(pros-dissotionprocedures, PDP 范式)在一个一个任务中直接观察内隐与外显成分的贡献,并最终通过计算得出两者分别的贡献。再认可以分为基于熟悉性的和基于意识提取的两种心理加工机制。基于熟悉性的加工依赖于刺

54、激的知觉特征,反映了自动地和无意识地利用,它基于不需要注意,称为自动提取。等于内隐。基于意识提取时需要有意识的回忆,需要分配注意资源的控制加工。等于外显。两种测验意识成分和无意识成分共同促进作业成绩,称为包含条件;意识成分和无意识成分对作业成绩影响正好相反,称为排除条件。四个假设雅各比等人提出A意识提取和自动提取时彼此独立的加工过程,此假设是加工分离程序的 B意识提取在包含和排除测验中的性质是一样的;C自动提取在包含和排除测验中的性质也是一样的;D意识提取操作表现为全或无(要么能再认,要么不能再认,不存在出错的情况)而无意识提取有对错之分。研究发现:学习阶段的加工深度能影响意识性提取的概率,却

55、对自动提取的概率影响不大。二16者产生实验性分离,即证明了内隐评价的存在。摆脱对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分离的依赖,能分离出各任务中的无意识成分和意识成分。3理论解释(1)多重系统文(Tulving)的 SPI 理论认为 表了不同的子系统,他们编码串行,并行(2)传输适当认知程序观点(Roediger)等人不认为外显系统中存在不同的子系统,内隐,提取独立。和外显分别代和内隐分别代表着不同的系统,而主张系统只有一个,分离现象只是反映了两类测验所要求的认知程序不同而已。包括四种基本假设:测验所要求的认知过程与学习时要求的认知过程一致则成绩好;外显外显内隐(六)前瞻与内隐的提取过程不同;测验是要求概念驱动

56、加工;测验严重依赖于学习时与测验时的知觉过程。根据内容在时间轴上的指向,可以将1概述(1)含义分为前瞻和回溯。对于预定时间或未来要执行的行为的间点上预定事件或行为是否发生。(2)分类基于时间的前瞻,即对于某种意向的。前瞻的标志是未来时需要人们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或在一段时间过后去执行一个行动。例如:“明天 9 点去看望”或“十分钟后叫你起床”。此类任务缺乏明显或特定的外部线索,被试需要基于事件的前瞻和自我发动前瞻行动。需要人们在一些特定外部事件发生时去执行一个行动。例如:“看到时给他捎个话”。此类任务有一定的外部线索提示,这种前瞻基于活动的前瞻很少需要全程机制和自我发动的提取机制。强调所从事的活动

57、,指人们完成当前的活动之后或之前去执行前瞻任务。例如:“做完作业去商店买东西。”特点涉及时间间隔;涉及正在进行的任务;延迟的活动是自我激发的。过程一般认为,从最初的编码到最后的行为执行,前瞻性包含以下过程:编码:对前瞻性的线索和意图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编码;延迟:延迟期间人们从事其他活动,这些活动被称为背景任务;线索觉察需要及时和准确地觉察出前瞻性线索的出现,这是一个自我发动的过程;意图搜索:觉察到线索以后,忆的回溯成分;会从中搜索出以前编码的意图,这便是前瞻性记执行:搜索到意图以后,(5)影响要调用反应系统,执行过去所计划的行为。17量。;靶线索:线索熟悉性、可辨别性、数量;情境;其它:合

58、适的提示物、变2研究方法(1)实验法双任务范式和麦克(1990)提出,将前瞻任务嵌套在一项正在进行的背景任务中。实验开始时告诉被试短时(回溯)任务,接着告知被试前瞻的任务,即在完成一系列短时任务时若碰到某个特定单词就按下反应键。短时的任务开始前先要被试完成一些干扰任务,以免前瞻任务保存在工作中,并产生一定程度的遗忘。最后根据按下反应键的正确率评估前瞻和任务的执行情况。的经典实验范式中,会出现迁移恰当加工效应(TAP 效应),指进行中在和麦克任务和靶事件加工类型一致时,前瞻的表现好于不一致的现象。(2)自然法:如让被试在某个特定的时间邮寄明信片或打给实验者。(3)情境模拟法:既克服了实验法生态效

59、度较低,又克服了自然法不能有效控制额外变量的缺点。3回溯对于过去所发生事件的(你昨晚回家吃饭)。成功的前瞻需要回溯,单前瞻记忆受损,回溯(七)错误却能保持正常。按照提取的准确性可以将划分为错误和真实,错误是指错误地一个以前未呈现过的词或从未发生过的事曾经出现或发生过。真实是指正确的出曾经呈现过的词或发生过的事。成功1研究范式错误的关键变量是:关联性。(1)联想研究范式人们对单词的错误。集中联想程序范式(DRM 范式)向被试呈现多个学习词表,每个词表由一个未呈现的目标词(也称关键诱饵,如寒冷)和与它相联系的 15 个学习项目(如冬天、冰雪、感冒、发抖)组成。然后在测验阶段让被试对呈现过的词进行回

60、忆和再认。结果发现,在回忆和再认测验中被试将未呈现过的关键诱饵识别为“旧的”的比率(即虚报率)接近那些实际呈现过的词的类别联想程序范式率(即真实),这就表明错误发生了。向被试呈现一个包含熟悉名词的多种类别的词表,每个类别中含有 1、3 或 5 个范例,在学习中随机呈现。比如词表上属于“阅读材料”的这个类别的范例是“小册子、喜剧书、报纸”。结果发现,在随后的测验中,被试对于学过范例的再认要高于未学过相关范例的错误再认。但正确和错误再认均随着学习过程中同一类别范例数量的增加而增加。(2)无意识知觉范式人们对单词的错误。先向被试呈现由一系列单词组成的学习表,并告知在随后测验中会让其判断测验词在词表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