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基本常识_第1页
诗词格律基本常识_第2页
诗词格律基本常识_第3页
诗词格律基本常识_第4页
诗词格律基本常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诗词格律基本常识平声、仄声始学近体诗,要先弄明白什么是平声、什么是仄声。我们知道汉语拼音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对应的字如“妈” 、“麻”、马”、“骂”。古人把“妈”(阴平)、“麻”(阳 平)列为平声,把“马”(上声)、“骂”(去声)列为仄声。古代还有一种叫入声,入声字在 现代汉语中已不存在。其实从元时起,入声已渐渐在口语中消亡。因为元人作为北方政权,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 说话含混不清,读不出入声字。所以,渐渐的演变成今日的汉语中只有 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了。也就是说古代的入声字都已分解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中去了。对应的字如“迹”(拼入阴平)、“急”(拼入阳平)、“脊”(拼入上

2、声)、“鲫”(拼 入去声)。在今后的学习中,要熟练掌握入声字,因为入声字在词和曲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律句近体诗是由律句构成的, 而律句又是由平声和仄声构成的。平声和仄声是挛生的姐妹和兄弟,它们出时同出、下时同下。 )律句多为七言律句和五言律句两种。律句中有平起平落、 平起仄落、仄起仄落、仄起平落四种。如七言律句: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落)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落)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落)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落)五言律句是七言律句截取后五字而成的,如:仄仄仄平平(仄起平落)仄仄平平仄(仄起仄落)平平平仄仄(平起仄落)平平仄仄平(平起平落)律句虽是由平仄所固定,但古人并不拘泥于此,有两句口诀说

3、的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思是说:每句第一字、第三字、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至於第二字、第四 字、第六字的平仄则是固定的。如果就五律说,那就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我们用()号表示可平可仄的字。如七言律句:(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落)(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落)(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落)(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落)细心的人会发现平起平落的律句“(平)平(仄)仄仄平平”只有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可平 可仄,第五个字却固定是仄声,那是避免最后三个字都是平声,否则最后三字变为平平平, 是所谓的三平调,三平调又叫连三平,是古风专用的形式,不在我们涉及的

4、范围了。但仄起 仄落的律句“(仄)仄(平)平(平)仄仄”中的第五个字却可平可仄,当用仄声字时就会 出现仄仄仄的三仄尾了, 三仄尾也叫三仄角。 在近体诗中三仄尾是允许的,原因是近体诗有两种拗,一拗孤平,二拗三平调(三平尾);此两拗是最不允许的,是为大拗。这两拗中只有拗孤平 能救,允许拗,三平调没得救,不许拗。另外还有拗三仄尾,最好改正,实在不好改,也可从宽。于 此类推,五言律句亦然。押韵一首近体诗,光有平仄声和律句还不行,重要的还要押韵。古代人写的诗是可以“吟” 的,押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和回环美的重要手段,押韵能使诗“吟”的更流畅、更优美。童 谣、民谣都有韵,何况诗乎。所谓押韵(也叫压韵、叶韵)

5、,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所谓韵部,就 是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韵部, 说白了就是同音字或近似同音的字。同一韵部内的字都为同韵字。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中外皆然。近体诗有律诗和绝句两种, 律诗八句、绝句四句。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言律诗简称五 律,七言绝句简称七绝、五言绝句简称五绝。无论律诗或绝句,第一句都是可押可不押,但 偶句必须押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近体诗讲究 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这个与古诗(古风)允许中途换韵有所不同。 另外要注意忌重韵, 即同一个韵字在一首诗的韵脚里重复出现,此乃大忌。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用号表示 要押

6、韵的字。近体诗的押韵,要注意如下几点:. 一诗一韵,中途绝不能换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其余偶数句用韵。.用于押韵的字不能重复使用。.除起句外不能用邻韵。.多用平声韵。句式句式,其实就是律句的音节,律句的音节就象简谱的音节一样,要有定式。音节乱了, 吟起来就很拗口。如“芦花翻白燕儿飞”,要吟成“芦花翻白/燕儿飞”、不能吟成“芦花翻/白燕儿飞”。学标准句式,先要弄明白律句的音节,格律诗的抑扬顿挫的声调和节奏,是通 过诗句中音节的平仄上下交递、左右回环体现出来的。七言律句的音节是:“/口/口”和“口 /口”两种,依次是“顶节”、“头节”、“腹节”、“脚节”。五言律 句比七言律句少一个音节一一顶节。所

7、以五言律句只有三个音节:“头节”、“腹节”、“脚节”(“/口/”和“口 /口”)。腹节和脚节互为一个字和二个字。格律所谓格律,笔者认为它就是律句的使用格式。这个格式,我们称之为 :“诗谱”。合理使 用律句,就能使其形成多样化的体裁。我们知道近体诗有平起平落、平起仄落、仄起仄落、 仄起平落四种标准律句,任何一种律句都可以作为首句。如当起句是平起时,第二句必是仄起,第三句又是新一轮的开始,所不同的是第三句一定要按前句的仄起而仄起。但当起句是仄起时,第二句必是平起,第三句又是新一轮的开始, 所不同的是第三句一定要按前句的平 起而平起,我们把这个称做“粘”。依此类推,逢单必粘,就能谱成多种体裁的格律了

8、。如:一七绝(起句平起平落三平韵)(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王昌龄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二七绝(起句平起仄落二平韵)(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窦巩南游感兴伤心欲问前朝事, 惟见江流去不回。 日暮东风春草绿, 鹏鹊飞上越王台。三七绝(起句仄起平落三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

9、仄)仄【平】。王昌龄 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四七绝(起句仄起仄落二平韵)(仄)仄(平)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以上是用四种标准律句为起句的平韵七绝诗。如果把每一首的“顶节”去掉,就会形成以四种标准律句为起句的平韵五绝诗。如:一七绝(起句平起平落三平韵)去掉顶节、就形成:五绝(起句仄起平落三平韵)(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 仄,(仄)仄仄平【平】

10、。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二七绝(起句平起仄落二平韵)去掉顶节、就形成 :五绝起句仄起仄落二平韵(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 仄,(仄)仄仄平【平】。韦承庆南行别第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不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三 七绝(起句仄起平落三平韵)去掉顶节、就形成 五绝起句平起平落三平韵(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平】。苏(廷+页)汾上惊秋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三 七绝(起句仄起平落三平韵)去掉顶节、就形成 五绝起句平起平落三平韵(平)平(仄)仄【平

11、】,(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平】。苏(廷+页)汾上惊秋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四 七绝(起句仄起仄落二平韵)去掉顶节、就形成 五绝(起句平起仄落二平韵)(平)平(平)仄 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平】。王勃 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秋晚,山中黄叶飞。如果我们把绝句继续粘下去到第八句时,就会形成七律的体裁了。如一七绝(起句平起平落三平韵)继续粘到第八句就形成:五七律(起句平起平落五平韵)(平)平(仄)仄 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 仄,(平)

12、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秦韬玉:贫女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二七绝(起句平起仄落二平韵)继续粘到第八句就形成:六七律(起句平起仄落四平韵)(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杜甫:客

13、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酷。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三七绝(起句仄起平落三平韵)继续粘到第八句就形成七七律(起句仄起平落五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四七绝(起句

14、仄起仄落二平韵)继续粘到第八句就形成:八七律(起句仄起仄落四平韵)(仄)仄(平)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元稹:遣悲怀三首之二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如果把五、六、七、八每一首的“顶节”去掉,就会形成以四种标准律句为 起句的平韵五律诗。如:五七律(起句平起平落五平韵)去掉顶节、就形成 :五律(起

15、句仄起平落五平韵)(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 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 仄,(仄)仄仄平【平】。张乔:书边事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六七律(起句平起仄落四平韵)去掉顶节、就形成 五律(起句仄起仄落四平韵)(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 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 仄,(仄)仄仄平【平】。马戴:楚江怀古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猿啼洞庭树,人

16、在木兰舟。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七七律(起句仄起平落五平韵)去掉顶节、就形成 五律(起句平起平落五平韵)(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 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平】李商隐:风雨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八七律(起句仄起仄落四平韵)去掉顶节、就形成 五律(起句平起仄落四平韵)(平)平(平)仄 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 仄,(仄)仄仄平

17、【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平】。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以上是用四句标准律句“粘”成的十六首(七言、五言各八首)近体诗平韵体格律。是 否可以粘成仄韵体格律呢?笔者认为是可行的。虽然现代许多有关近体诗的专箸都认为近体诗只押平声韵,祖先也没有留下什么文本规定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而不能押仄声韵的,即使有我们也不必墨守成规,发展仄韵近体诗也未尚不可。如果我们用现有的四句标准律句,同样可以“粘”成与平韵近体诗等量的仄韵近体诗。如:五绝(起句平起仄落三仄韵)(平)平(平)仄【仄】,(仄)仄(

18、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五绝(起句平起平落二仄韵)(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七律(起句仄起仄落五仄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因篇幅所限,只粘了三首仄韵近体诗的谱,其余的就由有兴趣的读者去粘成吧。起、承、转、合“起、承、转、合”是古人评论诗文结构时常用的术语。“起”是指文章的开端,要求能

19、笼罩全文;“承”是要求上下文紧密承接,对前面揭示的中心加以发挥;“转”指内容上的变化与深入;“合”指结尾,其要求是能收束全文,或能留下余味。近体诗是比较注重“起、承、转、合”的,这样近体诗的层次就非常清楚。一首绝句是 四句、两联,称为首联、尾联,或第一联、第二联;每句分别是“起句”、“承句”、“转句”、“合句”。一首律诗是八句、四联。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同样“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分别是“起句”、“承句”、“转句”、“合句”。 在近体诗形成之前的古诗中,我们不难看到“起、承、转、合”这种诗文结构。“断枝,续竹,飞土,逐肉”。别小看了这八个字,这是

20、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最古老的诗,笔者认为这诗是中华诗坛的万诗之宗。她不单有韵,层次也非常清楚,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既全”。请看:断枝 砍下植物的枝干(起句)。续竹一一将竹首尾相连成弓(承句)。飞士一一投掷硬物(转句)。逐肉获取猎物(合句)。(这里说的飞土并不一定是指由续竹击发出去,起句和承句只是说明在制作狩猎工具,飞士却说明狩猎的手段。)近体诗除了比较注重“起、承、转、合”外,律诗中的第二联(颔联);第三联(颈联)都是讲究对仗的对偶句,七律、五律皆然。孤平何为孤平,从字面意义来说就是孤孤单单一个平声字。范孤平是写近体诗的大忌, 我们知道近体诗有四句标准律句:(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落)(

21、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落)(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落)(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落)任何一句除了最后一个字外,都不能犯孤平,五言律句亦然。有两句口诀说的是: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思是说:每句第一字、第三字、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 至於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的平仄则是固定的。如果就五律说,那就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并不完全符合事实,如 1式(平起平落)和 2式(平起仄落)中,在所有可 平可仄的字上,不论用上什么字都不会形成孤平。但3式(仄起仄落)和 4式(仄起平落)中却不能乱用字,如果 3式中第三字用上仄声字,我们在第五个字就必须用平声字。4式中第

22、三字应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这样第五个字一定要用平声字。有的孤平句甚至要在对句上补救,这种补救方法称为孤平拗救。有些句子,五律第一字,七律第三字是要论平仄的, 必须是平声,否则会犯孤平,有些句子,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必须是仄声;否则最后 三字变为平平平,是所谓三平调,这是近体诗所不允许的。以上只是前人对格律诗的论述, 依笔者言,如果有好的句子,偶然连三平又何妨,因为律诗与古风最大的差别在粘与不粘, 律诗中的连三平只不过是拗句而已。关于孤平,有多种说法,这里取其中一种。排律排律也是近体诗的一种。 排律也叫长律,排律就是普通律诗的延长, 规则完全以律诗为 标准;排律不管多长,都不过是依照黏对的

23、规则来安排平仄, 排律一般都是五言, 七言排律 很少见。五言长律和五言律诗一样,也以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为最常见。用韵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 206韵,过于细,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平水刘渊,将同用的韵合并,成 107韵,后人渐为106韵,被称为平水韵,一般叫“诗韵”。后来写近体诗的人大都用平水韵,现在不少写近体诗的人,依旧用平水韵,殊不知经过一千多年 的演变,有些字虽然同部,但声差甚远,也就不叶韵了。如上平六鱼部“鱼渔初书舒”五字“鱼渔”与“初书舒”明显不叶韵,所以笔者认为虽然同部,还是以叶韵为佳,否则整首诗 就失去了回环美。拗救近体诗有四种标准律句,如果句子完全符合标准律句,那么句子的

24、音律是非常完美的。但近体诗在实际创造过程中,音调与词义与我们实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之间客观存在矛盾,也就是说句子没能完全按标准律句来完成,该平的用了仄;该仄的却用了平,这种句子我们称之为拗句。近体诗是非常讲究平仄均衡的,出现了拗句,就得补救,经过补救的句子,句子的平仄相对均衡, 就不算平仄失调,我们叫这种处理句子的方式为拗救。如标准律句中的“(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式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是可平可仄的,但第一个字如果用了 仄声,第三个字没变,句子除了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就犯了孤平,此处补救的方法第 三个字一定要用平声。特殊律句七言律句中,“(仄)仄(平)平(平)仄仄”这句句式,当第六字非用平

25、声字时,第五 字就必须要用仄声字补救, 且第三字就不再是可平可仄,而非用平声字不可, 这样就变通为“(仄)仄平平仄平仄”,如毛泽东七律?答友人:“我欲因之梦寥廓”句就是此例。这种 句子常常出现在唐人作品中,我们称这种句式为“特殊律句”。不响不响是与响相对而言,因为近体诗非常讲究音律,句子中的抑扬顿挫形成了格律诗的音 律美,反之就会失去音律的美感。句子如果用字搭配不当,音律显得嘶哑,即谓之不响。清 人施补华在蜿佣说诗中说: “两字同解,有用此字而声亮,用彼字而声哑者。既云律诗。 当讲声韵。择其亮者用之。又有两字同解,用此字甚稳,用彼字而不妥者。此故在作诗时自 辨之。”可见古人是非常考究格律诗的音

26、律的。但句子的响与不响古人是如何分辨的呢?袁枚的随园诗话卷四:“余送黄宫保巡边云:秋色玉门凉蒋心馀云: 门字不响,应改关字。赠乐清张令云我惭灵运称山贼。刘霞裳云:称字不亮,应改呼字。凡此类,余从谏如流,不待其词之毕也。 ”这么说来,第一例的“玉门凉”后二字都是 阳平,读起来声调较沉,换成“玉关凉”,就成一阴一阳,是比较响的。第二例中的“称”和“呼”,二字同是阴平,为什么又要改呢?,改了为什么又显得亮了呢?原来此例与字的 阴阳无关,却关系句中的音韵。如“灵”、“称”在平水韵中一属青韵,一属蒸韵,而古韵是 相通的。即在第三字押了 “灵” (此字本应作仄),又在第五字押上“称”,所以才显得“称” 字

27、不亮。以上可见,我们在遣词造句上, 不但要考虑句子中的阴阳均衡搭配还要考虑韵部的远近 距离,这样才能使得句子的音律更加和谐。读破何为“读破”? “读破”是训诂学术语, 辞海?训诂学?读破:“改变一个字的原来读 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如西门豹治邺里的“皆衣缗单衣”,前一个“衣”字是动词,是 仄声;后一个“衣”字是名词,是平声,也就是说读音变了,其意也变。但音律上的读破与训诂学的读破不同,音律上的读破具有双重性, 就是说读音虽变, 字意却不变。比如普通话说“我有五斗米”,这五个字全是第三声,我们和别人交谈时都很自然将有些字读破,否则是非常拗口的。 近代人林大魁写了一组游青山寺绝句,其中有这样一首:

28、“残碑绝顶手重摩,吏部豪情万古多。不是巨灵当日照,扁舟那得此经过。”“过”字作动词时是仄声,但林大魁却利用这个字是多音字而用之,我们在这里必须把他读破才行。 唐人律诗也不少这种例子,孙光宪杂曲歌辞 ?竹枝:“门前春水白频花,岸上无人小艇斜。商女经(过)江欲暮,散抛残食饲神鸦。”杜甫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鸣玉锵金尽正臣,修文偃武不无人。兴王会静妖氛气,圣寿宜(过)一万春。”贾岛题韦云叟草堂:“新起此堂开北窗,当窗山隔一重江。白茅草(苫)重重密,爱此秋天夜雨淙。”,“苫“作为草帘子时是平声;作为动词(遮盖)时是仄声,在这里必须把它读破才不出律。秦系题洪道土山院:“霞外主人门不扃, 数

29、株桃树药囊青。闲行池畔随孤鹤,若问多(应) 道姓丁。” “应该”的“应”是平声,“回应”的“应”是仄声。窦牟酬舍弟庠罢举从州辟 书:“之荆且愿依刘表,折桂终惭见郤诜。舍弟未(应)丝作鬓,园公不用印随身。”王建赠李恕仆射:“和雪翻营一夜行,神旗冻定马无声。遥(看)火号连营赤,知是先锋已上城。”作为“了望”的“看”字是仄声,作为“看护”的“看”字是平声。可见作为多音字在律诗里具有双重性,虽然读音变了,但字意却不变。不少初学格律者,动辄就说唐人出律,其实这种读破在格律上是允许的,可惜纵览目前能见得到有关资料,都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意象我们在诗歌创作过程中, 往往借助某个事物来表露主观情感,被赋予思

30、想感情的事物形象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象。 实际上意象已经融合了创作者的艺术形象,如果不了解意象本身的特点,就不会很好理解作品的内容。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 把草一年一枯一荣的特点带着自己的情感表露出来,为后面要作的意境作一个铺垫。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借助“浮云”喻己之漂泊和借助“落日”喻对友情的依恋,这些都是很精彩的意象。意境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 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见事过境迁徙,情随事变博文)”

31、意境使作品的内涵升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 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正是由“一岁一枯荣”的草这个意象,超越意象本身展 现出来作者的艺术境界。 意象是可见的、可数的,甚至还可触摸得到的; 意境却只能靠想象, 至于能达到何种高度,那就要阅读者本身的阅读能力和欣赏水平了。物语物语是指用事或物代替的语言,但物语绝不是意象和意境。意象是直观的,物语却有所指,意境是凭想象悟到的,物语已是约定俗成的文化符号。我们在诗歌创作时, 特别是近体诗的句子,因为受句子的限制,必须做到精练,很好地 利用物语,就能使句子精练。古代不少文豪是非常讲究精练的:欧阳修在翰林院时,常常与 同院他人出游。一次,见有匹飞驰的马

32、踩死了一只狗。欧阳修说:“你们说一下这事。” 一人说:“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另一人说:“有犬卧于通衢,卧犬遭之而毙。”欧阳修 笑说:“像你们这样修史,一万卷也写不完。”那二人说:“那你说呢?欧阳修道:“逸马杀犬于道。”那二人脸红地相互笑了起来。欧阳修只用了六个字就说明了那二人各用了十二个 字所讲的事情,欧阳修不亏为文学巨匠。杜甫登高有“万里悲秋常作客”句,虽是七个 字,但所表达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客”字说明作者这时候是在背井离乡;“作客”却说明作者是在寄人篱下;“万里”说明离家万里之遥;“秋”说明此次登高是在秋季;“悲”字说明作者并没有春风得意;“悲秋”说明作者在对故乡的怀念,这里

33、还暗寓王维诗中“遍插茱 萸少一人”的无限感慨之中。由于物语可以使得句子精练,所以物语在近体诗中被广泛应用。拙作有“曾忆当年鹿正 肥”句,鹿字就是非常特出的物语。其源于东晋十六国中后赵的石勒。有一天,他设宴招待 高丽的使臣,席间他问臣子徐光道:“我比得上自古以来的哪一上君王 ?”徐光想了一会儿说:“您非凡的才智超过汉代的高祖,卓越的本领又赛过魏朝的始祖,从三王五帝以来,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您,您恐怕是轩辕黄帝第二吧! ”石勒听后笑着说:“人怎么能不了解自己呢? 你说的也太过分了。 我如果遇见汉高祖刘邦, 一定做他的部下,听从他的命令,只是和韩信、 彭越争个高低;假使碰到光武帝刘秀,我就和他在中原一

34、块儿打猎,较量较量,未知鹿死 谁手? 后来,人们用“鹿死谁手”来比喻双方争夺的对象(政权)不知道会落在谁手里。由此后来“鹿”字就有了它的特定物语,成了特定的文化符号。蔡京责商山四皓:“秦末家家思逐鹿”,贺兰进明古意二首:“秦庭初指鹿,群盗满山东。”有一部反映解放战争时 期国、共中原决战的小说逐鹿中原也是此意。物候语物候语是指用物候现象代替的语言。因为物候语所表达的时间概念是非常明确的,合理使用物候语不但使句子精练,还能加深作品的意境。拙作咏春:“昨夜蛰惊春水浓,朱帘微卷上旗风。陌蛙最喜莲it里,雨燕偏依花柳丛。方说人间复春夏,始惊银汉已西东。沉喑 万物皆春慕,一阵轻吹桃李穰。”全诗多次使用物候

35、语来描写春天的到来,如: “蛰惊”是物 候现象,这时候所反映的时间就是在节气“惊蛰”时,这时候气流由下而上,古代称之为“上 旗风”(见田家五行)。“上旗风”也是物候现象。“银汉已西东”也是物候现象,严格来说“银汉”实际是指北斗星,一年四季北斗星在天上作三百六十度旋转,春天时,北斗星已 呈东西走向,笔者利用这个物候现象感叹时序的变更,同时也对美好的向往, 可见物候语可以让句子精练。物候语能反映四季的景象、日、夜的交替,唐、宋不少作品都使用了物候语,如:“双燕归来细雨中”(欧阳修采桑子),利用燕子归来这个物候现象反映春天的来临。“丹枫楼外捣衣声”(谢逸临江仙),枫叶红了,说明已是深秋。用典汉文化有

36、几千年的历史, 许多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都能给人以启迪, 这些事件就成了我 们今天借鉴的典故。如果把典故融入在近体诗创作中, 不但使得句子精练,还能使得句子增 添内涵,我们称融入典故的句子为用典。用典也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 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 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可见用典即是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的一种修辞手段。用典的种类一般分为三种,即明典、暗典、翻典。明典令人一望即知其用典;暗典从字 面上看不出用典,要经过品味后才能体会用典;翻典即反用以前之典故,使产生意外之效果。笔者曾作

37、一律人生感悟:棋局人生需策绸,一回不慎一盘糟。运来风送滕王阁,命舛雪飘画狱牢。春恨秋悲皆自惹,长嘘短叹枉嚎啕。时来身拥弹冠客,事急谁插两肋刀。起句“棋局人生”出典于唐?杜甫秋兴诗之四:“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这是明典。“风送滕王阁”出典于唐代诗人王勃:“唐朝咸淳二年,南昌县长阁伯噢重修滕王 阁,定九月初九日设宴请客,并邀请天下名士出席宴会,目的要他女婿写一篇序文,以出风头,时王勃(初唐四杰之)知道了,要去凑热闹,可是到南昌行程七百里,需时三天,此时 已是九月初七日,赶不了。是夜,王勃梦见水神对他说一句话:送君一帆,次日王勃扬帆过江,舟行飞快,风送七百里路程,王勃及时赶到南昌,在会上

38、写了千古绝妙的 滕王阁序, 这“风送滕王阁”也是明典。“雪飘”典出于窦娥冤中的六月飞霜,这是暗典。“画狱牢” 典出于西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故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 计于鲜也。”画地为牢的意思就是说在地上画一个圈当做监狱,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内活 动,不得逾越。原来相传在很久之前的社会里,人们都很自律,道德高尚,如果有人犯了错 误,就在地上画个圈把他限制住以示惩罚,即使这样,哪怕他身边空无一人,他也决不会提 前走出圈子半步。相传上古时刑律宽缓, 在地上画圈,令罪人立圈中以示惩罚。 笔者在这里是说含冤身陷 牢狱,“画狱牢”在这里却是翻典。“弹冠客”指弹冠相庆的人,源出于汉书?王吉传:“吉 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禹弹冠。宋?苏洵管仲论:“一日无促,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笔者在这里形容阿谀逢迎之辈却是暗典。不少诗词大家都是用典的高手,如:“斑竹一枝千滴泪”(毛泽东答友人),喜欢我国古典文学的人,一眼就看出毛泽东用的是娥皇、女英泪滴竹子成斑的典故,这是明典。“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元遗山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之四),句出自范宁谷梁传序:孔子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