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晓红《中国新闻史》笔记_第1页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笔记_第2页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笔记_第3页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笔记_第4页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PAGE 60方晓红中国新闻史笔记第一章 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第一节.古代新闻传播活动1. 在中华民族传统的传播形式中,最具影响、传播信息通道最长的是: 金石碑刻1 金石碑刻是指镌刻在金属青铜器具和石碑或山石上的金文和石刻文字。金文又称钟鼎铭文。钟鼎文信息量更为集中,信息保存的时间更长。主要作用是为了传播。2 石刻与秦汉以后取代了金文在传播史上的地位。原因是它不仅具有金文的优势,还具备了金文没有的取材方便、价值较低、大小随意且便于传播的诸多优点。另外石刻的功用也渐趋扩大:首先歌功颂德的对象不限于帝王:其次石刻的内容也极其广泛,不限于赞颂。 写经修史中国自古以来重视经史,他们是维系

2、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大精神支柱。1 讲经及注经自古就是传播学术文化的主要形式。2 史学在中国的地位仅次于经学。从尚书到史记,到明史,到清史稿,中国的史学文字记载从未中断。史学既是中国知识文化之源,又是传播中国文化的载体。2.“露布”古代军事长官发布战报的手写新闻形式。1 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那时的露布是指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官文书。2 魏晋南北朝时期,露布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方式不变,传播的内容主要用于宣传战绩和发布捷报,即具有了军事新闻的性质。3 露布的书写方式及传递形式,能保证其在当时的条件下,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传播,因此,露布可以称得上时效性强、传播广泛的一种新闻传播方式。3.邸报:中国古代

3、官方报纸的通称。名称起源于“邸”。“邸”是我国古代地方政府机关在京城设置的办事处。邸报的产生最迟不晚于唐代。4.邸报的内容及其意义邸报的内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1 皇帝的起居言行、皇帝的谕旨2 官员的升迁、任免、赏罚3 臣僚的奏、疏 其他信息。包括一些军事信息。明代始,也出现过一些社会新闻类信息。邸报所载信息来源主题是官方的,其渠道是自上而下的,因此它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报纸。但它又不同于官方文件,对各级官府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力。同时内容带有新闻性,所以我们将之称为原始形态的报纸,即古代报纸。邸报是中国最早的报纸,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之一。5.邸报在各个时代的发展情况:唐代进奏院状与“开元杂报”

4、唐代开元年间,“邸”成为上都留后院,后改称“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唐代邸报此时称为“进奏院状”或“状报”、“邸吏状”。是各地方进奏官根据朝廷发布的信息,采集、传发给地方长官的官报。唐代进奏院状有两份尚存于世。因曾封存于敦煌莫高窟,又称“敦煌进奏院状”、“敦煌邸报”。是世界上仅存的最早的原始报纸。“开元杂报”一词见于孙樵的著作经纬集。在读开元杂报一文中孙樵叙述自己所见到的开元年间的官报,使有关开元杂报最为详细地记载。开元杂报石孙樵给当时所见的“数十幅书”的一种称呼,并非真正报名。宋代“邸报”、“朝报”、“进奏院状报”邸报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宋朝。同时也有许多其它称呼。如“朝报”、“进奏院状

5、报”、“邸状”、“报”等。宋代的进奏院状由唐代的“地方报”变成了朝廷的“中央报”。宋代的朝廷官报比唐代有了较大的扩充,不仅仅只限于诏旨奏章、皇室起居等,还记载了一些皇族生活情况、仕官升迁、朝廷政事动态等。与前朝相比,传播面也更为广泛。一些知识分子已经将其视为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宋代还出现了印刷的邸报。元、明、清三代的“邸报”、“朝报”关于元代是否存在“邸报”,学界一直有两种意见,没有一致的结论。明代不设进奏院,但官报仍按习惯称为邸报。由明政府设立的通政司管辖。直接由中央机关向全国各级行政机关传递,抄、发、传制度非常严格。内容大体仍包括皇帝谕旨、皇室动态、官员任免、臣僚的奏疏、

6、军事信息等内容,偶有类似社会新闻的信息出现。值得提到的是,明代邸报已开始出现活字印刷。这一变化所以显得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的变更,更说明报纸在此时的读者增多,需求量增大。是新闻传播史上的一件重要的事。清代邸报与明代内容相似。从形式上来看由三部分组成:宫门钞、皇帝谕旨、臣僚奏疏。6.邸报的作用及价值作为封建时期产生的中国古代报纸,邸报自始至终都是封建王朝维护其专制制度的工具。但作为一种传播媒介,邸报仍然起到了传播信息的作用,他所提供的主要是政治方面的信息。这与控制它的机关有关,同时与读者群也有一定关系。由于邸报大量登载官方文件,他在政治和学术上也就具有一定的价值。7.小报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民间

7、私自发行的非法报纸。估计约产生于北宋,盛于南宋,直至元、明清各朝,仍有小报存在。小报并非报名,只是宋代读者对区别于邸报的非法传播物的称谓。是比邸报更具新闻时效性的、被政府查禁的非官方报纸。小报的内容以新闻与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也主要等在皇帝谕旨、大臣奏议、台谏章疏、官吏升迁任免等。不同于官报之处在于:一是其时效性比较强;二是传播信息中有许多是官方尚未公布或禁止公布的消息。小报的发行人有两种:一种兼职者,主要为邸吏等政府官员。二为专职者,大多为印卖书籍者。两种发行人,目的均是商业性的,这是小报有别于邸报的一个重要特点。小报的发行,受到士大夫知识分子、在野的官僚等读者的欢迎。一来因为小报在发行速度

8、上比邸报快,时效性强,迎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而来因为有些不可能从官方邸报中获得的机密,有时能从小报中了解。小报在中国新闻史上的意义:打破了官报垄断地位,开始了中国民间办报历史。8.京报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合法的非官方报纸。大约在明朝末期出现。内容:京报以刊载邸报为主要内容,因此它基本上是官报的翻版,偶有一些自己采写的新闻,其中有少量的社会新闻。发行:京报有自己的报房,报房负责编印、发行、销售报纸。完全脱离朝廷官报的发行系统。形式:至清代已有较为固定的刊期和报名,一般为日刊,也有两日刊。并开始呈现出某些大众传播工具的性质,是我国古代报纸发展的最高形式。发行范围和社会作用:京报公开发行,发行范围很广

9、。在京城和各省拥有大批读者群。买京报、读京报已经是常见的现象。京报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一种以商品形式出现的传播媒介,所以作用就大大超过了朝廷官报。因其公开发售,其影响也大大超过非法民报。第二章 近代报刊之始第一节.概说中国近代报业始于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办报活动。1840年以前,以英国为首的殖民主义,对中国采用了鸦片贸易和文化渗透两种手段,后者主要是企图通过创办报刊、传播教义的方式来实现。因此,一开始,办报就是传教士的基本宣传手段。1815年,第一批来中国传教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了以华人为发行对象的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这是近代报刊史上的第一份中文报刊,这封报刊也成为中国近代报刊史开

10、始的标志。第一份在华出版的外文报纸是蜜蜂华报,该报1822年9月12日创刊于澳门,葡萄牙文,周刊,主编安东尼奥。中国境内的外文报刊在这一时期发展远超过中文报刊。其中由美国传教士裨治文于1883年主编的中国丛报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1840年鸦片战争是外报在中国发展的分界点。中国封建社会解体,进入半殖半封社会形态。海禁大开,大批外国传教士、商人涌入中国本土。外报也由沿海向通商口岸扩张。这些报刊宗教色彩渐淡,并很快成为外国殖民主义者在华报刊的主要力量。主要分为中文商业报刊和外文商业报刊两类。在华外报的出现和发展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军事、文化侵略有密切的联系,它是列强侵华的产物,但同时在客观上也

11、起到了沟通中西文化交流、引导西方近代报刊制度、办报思想、方式进入中国的作用。第二节.外国传教士来华办报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第一份中文报刊,也是中国近代报刊史开始的标志。1815年8月5日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米怜主编。1821年6月停刊。察是一份宗教报刊,木刻雕印,基本每月一册。 免费发行。以我国侨商聚集的南洋一带为主要发行地,也发往内地。察的内容包括宗教宣传、阐述伦理道德、西学介绍等。其中,直接宣传教义的文章约占80%,其次为宣传伦理道德,再次为科学知识介绍。后两项内容不仅所占比例小,而且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但从西学传播的角度来看,尽管有关科学知识部分的内容非常少

12、,却仍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科学知识较多涉及天文学。该刊登载中文近代报刊史上的第一条新闻即与天文知识有关。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特点察世俗的重要特点是十分注重迎合读者的心理:1常以儒家学说来阐明基督教教义,用附会的手法缩短宣传内容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达到宣传效果。2在刊物形式上采用中国传统线装书的式样3在文章的结构上大量采用中国传统章回小说的方法为了吸引读者兴趣,米怜强调要增强文章的“彩色”,即文章要注重读者口味,应有可读性趣味性照顾读者接受能力,注重文章的通俗易懂也是该刊的特点。察世俗以贫苦者和工作者为宣传对象,因此文章短小和易懂十分重要。3.察世俗的意义1从当时的社会影响来看,察世俗传教的作用

13、不大。2马礼逊和米怜的办报目的虽然不是立足于新闻传播,但其关注受众的思想、运用大众传媒的能力,体现出他们已具有近现代大众传播的观念,所以察世俗虽然是宗教杂志,但以之为近代报刊之发轫,是当之无愧的。3马、米二人在创办察世俗时不避艰难,不顾生死的执著精神,同样值得后世报人以为榜样。4.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中文近代报刊。1833年8月1日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经历两次休刊和复刊,于1838年停刊。东西洋考虽为宗教报刊,但它的内容却比较广泛,有科学知识、宗教、道德等,设有言论、新闻专栏。郭士立是以传播教义为出发点,达到用西方文明征服中国的目的。5.东西洋考与察世俗的异同两种

14、刊物均为基督教传教士所创办,形式上均为中国线装书式,刊名相似,封面设计也相似,但由于创办者的办报宗旨有异,两者差异也显而易见。1 从内容上看,两者均由宗教、伦理道德、科学知识三部分组成。所不同的是三者的比重,东西洋考中,宗教内容比重大大下降,其主要内容是科学文化知识。目的是显示西方文明的优势。察世俗科学知识较少且偏重天文,以显示上帝造万物之功。2 东西洋考对时事政治很关注,具体表现是注重新闻和言论。从察世俗的一条新闻开始到东西洋考的新闻专栏,体现了报刊业务近代化的发展趋势。3 与察世俗相比较,东西洋考的新闻文体得到了初步的发展。东西洋考有了固定的言论栏目。此时的言论栏目摆脱了察世俗时期单纯阐发

15、教义的状况,而是开始涌来回答现实中的问题。 东西洋考还登载过中文近代报刊史上第一篇论述西方报纸的专文新闻纸略论。6.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鸦片战争前传教士办的中文报刊之一。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于1823年7月在巴达维亚创办。1826年停刊。该看形式与内容都与察世俗基本相似,实际上是察世俗的续刊。7.天下新闻鸦片战争前传教士办的中文报刊之一。英国传教士吉德于1828年在马六甲创办。1829年停刊。这份月刊以单张活字印刷方式出现,与今天报纸很相似。内容除中外新闻外,还登载了许多西方科学知识,发表历史、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文章。但总体来看仍是一份宗教刊物。8.各国消息鸦片战争前传教士办的中文报刊之一。英国传教

16、士麦都思、奚礼尔等于1838年在广州创办。停刊日期不详。该刊不登载宗教文章,是一份以介绍各国国情、航运消息及商业行情为报道内容的刊物。9.万国公报(18681883,18891907)鸦片战争后的宗教报刊中,影响最大、发行量最大的一份周刊。1868年9月5日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上海创办,并任主编。发展经过:该报初名中国教会新报,1874年9月5日出第301期时更名为万国公报。1883年休刊。1889年以广学会机关报身份复刊,并改为月刊。1907年5月,主编林乐知突然病逝,7月,万停刊。主要内容:在中国教会新报时期,主要以传教、联系教友、报道教会活动等为目的。更名后,宗教内容减少,介绍西方科学与政

17、治、评论时事等内容大量增加,成为一个综合性的时事争论刊物。地位及影响:甲午海战前万在中国影响很小。到甲午海战清廷失利后,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注重学习西方的政治与科学。而万热心介绍西学,这恰好与中国知识分子的维新运动相适应,于是万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且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该报前后发行近40年,创当时中国报刊发行量之最。读者对象是中国统治阶级中的一部分当权人物和一般知识分子。突出特点:万对于中国知识分子影响最大的,使它的变法宣传和西学介绍。1变法宣传1889年万国公报复刊后,内容虽有关于宗教宣传的,但并不占主要地位,而增设的论说立论范围广,并鼓吹变法革新和传播西方社会科学,对中国的维新便发起了很大的推动作

18、用甲午海战后,有关时政和鼓吹变法的政论文章就明显增多。林乐知和李提摩太都写了不少涉及外交、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文章,强调变通之法。万的变法宣传在中国起了很大的鼓动作用,此后中国维新之士都醉心于变法,全国兴起维新变法的思潮。从表面上看,万的变法宣传与中国爱国志士的维新运动的目的是一致的,但实质上两者有明显的区别,维新派的变法主张是为了改革中国的政治、经济,促使中国日益强盛,向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而万所宣传的变法主张是建立在殖民主义利益基础上的。他们希望中国走殖民地而非资本主义的道路。2西学介绍1889年万国公报复刊后,每期都有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此外还传播了许多社会科学方面的信息。值得一

19、提的事,万最早将马克思和他的资本论介绍到中国另外,在促进中国教育西式化方面,万也起了很大作用。万国公报的变法宣传和西学介绍,启迪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新思想,推动了中国的维新运动,促进了西式教育的兴起,在当时的确起到了将西学传播到东方的媒介作用。10.遐迩贯珍香港最早的中文刊物,也是中国境内第一份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1853年8月由香港马礼逊教育协会出资在香港创办的一份月刊,主编麦都思。由香港英华书院负责印刷发行。1856年3月停刊。全刊以三分之二篇幅介绍西方政治、历史、医学、地理等知识,三分之一篇幅报道新闻。11.六合丛谈上海地区最早出版的中文刊物。1857年1月创刊。月刊。主编是英国传教士伟烈

20、亚力。1858年终刊。内容与遐迩贯珍相似。主要介绍西方科学文化知识。12.中外新闻七日录中国近代最早单张发行的中文周报。1865年英国传教士湛约翰在广州创办。1868年停刊。内容以新闻、西方科学知识为主。13.益文录1879年3月创办于上海。主编李木大,是第一个担任外国教会报刊主编的中国人。该刊以传播西方科学知识、时事新闻为主。1898年与格致新报合并,易名为格致益文汇报第二部分第三节.在华外商报刊1.香港四家有影响的英文报纸1中国之友周报。1842年3月17日由英商奥斯威尔德在澳门创办。同月24日迁香港。并香港公报。1869年停刊。2香港纪录报周报。前身为1827年11月8日在广州创刊的广州

21、纪录报。广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纸。创办人英商马地臣,第一任主编美商伍德。1839年迁澳门,1843年迁香港,并更名。1863年停刊。3德臣报(一译中国邮报)香港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刊。1845年2月20日,英商肖锐德在香港创办,并自任主笔。英商德臣任发行人,故得名。1862年2月1日改为日报。1874年8月17日停刊。子子剌报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张英文日报,也是发行时间很长的英文报纸之一。1857年10月1日美商赖德在香港创办。英商子子剌任主笔。1941年停刊。2.北华捷报上海第一份近代外文报刊。1850年8月3日创刊。周刊。创办人英商奚安门。1856年增出日刊每日航运新闻

22、,1864年1月每日扩为独立出版的日报,更名字林西报,北华转为字林的星期附刊。3.字林西报外文报刊中,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报纸。1866年开始由字林洋行经营,发行到1951年3月31日止。该刊创刊不久即被指定英国驻沪领事馆及商务公署的文告发表机关,并得到上海工部局的经济资助。字林重视言论,常就中外关系与中国时政发表观点,是政治性很强的报纸。有时可以左右社会言论。除言论之外,还大量登载航务、商业等方面的信息。它报道内容广泛,资料丰富,且常涉及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问题,为当时的政府官员所注重,也为今天的中外史学家所重视。4.京津泰晤士报(一译天津时报)1894年3月创刊,英商贝令汉主

23、办。初为周刊,1902年改为日报。1948年前后停刊。该报一些干涉中国内政的文章,常遭到当时进步报刊的反驳。京津以英国在华舆论代表自居,天津英租界当局亦默认其为非正式的机关报,并给以资助。凡有政府公告及消息,也先送该报登载。5.上海新报上海第一张中文商业报纸。1861年创刊,由出版北华的报馆创办。 初为周刊,1862年改为周三刊,1872年7月2日改为日刊。同年12月在与申报的竞争中失利,停刊。该报用白报纸两面印刷,开中国报纸两面印刷之始。上创办宗旨是为商业贸易服务。其刊载的中外新闻大多选自香港的报刊。创办之初,刊载太平军和清军的战况,很受时人关注。该报虽为商业报纸,但历任主编的却都是传教士。

24、第一任主编是美国传教士伍德。上在创刊后十来年里,使上海唯一的中文商报。直到1872年申报创刊。6.申报早期的申报1申报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由美国商人美查等四人合资创办,后资本归美查一人所有。首任主笔蒋芷湘。初创时为隔日刊,自第五号起改为日刊,周日休刊。1879年4月27日开始,周日也出报。早期申报的内容大致有:本馆高柏、本馆条例、论说;本埠新闻、外埠新闻;广告及货物价表、船期。而且创刊不久就开设了文艺栏目。2针对商业报纸不足所进行的改革第一,重视言论,每日一篇“言论”,且都在头版。第二,也重视新闻。第三,改进新闻报道与写作。当时各报的新闻尤其是社会新闻常信笔点染,由传奇之风。申报一开始

25、也未能免俗。后来申逐渐开始注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尤其是对几件特殊新闻的处理,使之声名大振,销量也随之上升。一是1873年对于“杨乃武案”的报道,前后长达三年。报道后其客观准确,仗义执言,有闻必录,在当时影响很大。这也是我国报纸最早采用连续报道方式报道的重大社会新闻。二是对于战事新闻的客观报道是申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发行量也随之陡增。三是申报首先用电报传递谕旨及重要新闻。我国第一条电讯就是由申报于1882年1月16日刊出的。第四,申报注重文艺与广告。且刊登的文艺作品内容渐次扩大,趋于综合性,成为副刊之祖。第五,创刊后几天,就刊出长篇文章,宣传报纸广告作用,此后它刊登的广告,在版面上占有相当大

26、的篇幅。第六,扩大报社业务美查以申报为基础,创办了一系列文化出版事业。编印综合性的月刊瀛寰琐记、四溟琐记和寰宇琐记。三种月刊时间相继,内容均为论说、小说、诗词、笔记类,都属于我国近代早期的文学期刊。办白话新闻报民报。1876年3月30日创刊,每周二、四、六出版。专为妇孺、工人、小贩以及下层劳动人民所设,可以算得上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最早的白话报。编印画报。1877年,申报创办了寰瀛画报,不定期刊,中国画报之祖。1844年,创办我国第一个石印的著名时事画报点石斋画报,吴友如主编,旬刊。新闻性更强,内容联系中国社会实际,开中国新闻画报之先河。应对新闻报挑战,申报的改革时期新闻报极具威胁力的竞争,使申

27、报感到了压力。1905年,申报在2月7日的论说栏上,提出了12项改革措施,大致有以下内容:1 更新宗旨2 改良形式3 革新设备与技术 扩大信息来源 强化时事评论 增加新闻(包括国际、战事、政治、经济、地方新闻五个方面)改革后,申报重新确立了在上海的地位。申报的席子佩时期1907年春,美查将报纸售于席子佩。席子佩经办期间,对申报作了进一步改革。1 文字运用了改良圈点法,方便了读者阅读。2 1909年,报纸有单面印刷改为双面印刷,同时改变了过去书本式的版式。3 1911年8月24日,申报开始刊登天气预报,同时开辟了副刊自由谈。第一任副刊主编王钝根。 由于副刊过于强调趣味性,加上当时整个社会风气缘故

28、,所以自由谈很难保持较高格调。但是申报的自由谈是中国较早的副刊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报刊中创办时间最久的副刊。申报的史量才时期第七章第八章补申报的地位和历史意义:申报是上海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中文日报,在我国近代新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到1949年5月26日,申报停刊,前后共历时78个年头。特别应该提到的是,申报是以营利为宗旨的报纸,申报的主人将报纸作为企业来办。因此,他们把商业经营原则运用于报纸管理,这是我国近代商业报纸的一个重要发展。7.申报与上海新报的竞争1上用上等白纸印刷,成本高。申用廉价的毛太纸印刷,成本低,售价不到上的三分之一。2上的内容主要是一些航运消息、商业信息、货价及一部分新闻

29、。相对枯燥单调,可读性不强。申很快开设文艺栏目,受读者欢迎。3上极少发表论说。申则每天一篇“言论”。而且都发在头版。竞争结果:上难以为继,1872年12月31日自动停刊。申和上的竞争是近代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具有影响力的报业竞争。8.新闻报初创阶段1893年2月17日创刊于上海,有中外商人合办。 这一阶段的新闻报没有特别明显的建树。但有些值得介绍的经营思路:一是每份报纸以低于申报的价格出售;二是将自己的发行及地方在苏锡常一带;三是利用一切方法获取广告。福开森时期的新闻报1899年11月4日,美商福开森接手新闻报。聘汪汉溪为总经理,运用企业化经营方式管理报社,并以申报为竞争对象。新确定自己的读者对

30、象为工商界,提出“在商言商”、“经济独立”的办报口号,它密切注意商情的报道,努力适应商业需求,使得新闻报发行量不断上升。在上海报界成为极具特色的报纸,从而对申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当时申逐渐实现了出版系列化、企业化,实力日渐雄厚时,新也明确提出报纸企业化的口号与之对抗。同时,新率先开设“经济新闻”专栏,在商业界赢得了大量的订户。新闻报的企业化阶段第七章补第三章 资产阶级改良派办报高潮的兴起第一节.国人报刊功能的思考和早期的办报活动1.“澳门新闻纸”我国新闻史上翻译外国报刊的开端。是林则徐到广州查禁鸦片时,下令搜集外国人在广州、澳门出版的各种报刊,组织专人翻译澳门出版的外报,借以“采访夷情”,译报的

31、主要内容是有关当时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报道。所译材料,按时间顺序装订成册,称为“澳门新闻纸”。“澳门新闻纸”的出现,足以说明林则徐对报刊传播信息的功能有了一定认识。2.昭文新报国人自办的第一份报刊。1873年8月由艾小梅创办于汉口。因销路不畅,出刊仅数月。此报现已失传。3.香港中外新报前身为香港船头货价纸。香港船头货价纸作为子子剌报的中文版,创刊于1857年11月3日,每周二、四、六出版。内容以船期、货价、行情和广告等商业信息为主,也可以说是中国第一家以商业新闻为中心的报纸。1864年到1865年间更名为香港中外新报,由华人黄胜和伍廷芳主持。是一份商业性报刊。1919年停刊。4.香港华字日报前身

32、为中外新闻七日报中外新闻七日报作为德臣报的中文专页,1871年3月11日创刊于香港。1872年4月停刊,改出香港华字日报,由华人陈蔼亭任主笔。据说该报虽由英人报馆出版发行,但报纸方针与文字工作主要由英国人负责。因此,该报时刻努力体现华人的立场与见地。1941年该报停刊。*香港中外新报和香港华字日报均由华人主持笔政,可以说是国人自办报纸的学步,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5.循环日报我国近代报刊史上国人自办报刊中第一家影响最大的报纸。1874年2月4日,由王韬创办。该报也是中国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纸。它仿西方报纸体列,几乎每天有论说一篇,“中外新闻”栏的头条位置每日登一篇评论。初期多为王韬主

33、笔。他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故出变法自强,提倡君主立宪,要求发展民族工业。循环开我国政论报章的先河,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1883年,王韬的政论文章被选辑成书,名为韬园文录外编,这是我国第一部报刊政论文集。循环出至1959年终刊,使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国人自办的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报纸。6.王韬的办报思想1办报的目的在于“立言”,即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在当时,即指宣传其变法自强的思想。希望办报既能抵御外侮,又能学习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文化,以求中国“自强”。2重视报纸的职能。王韬认为报纸应具有交流、沟通君民与中外信息的作用。他还认为,报纸能“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是国内人能通过报纸学习西方之长,

34、也能用报纸作为与西人交涉、捍卫本国主权的武器。7.王韬在新闻史上的地位与影响1 王韬创办的循环日报是国人在办报纸中最早的报纸之一。2 他在该报上发表了数百篇政论文章,开创了报刊政论文体,同时为中国报界开创了一种以政论为主体的新式报刊。3 王韬的政论文体,还在形式上冲破了封建的僵化的文章格式,开创了不拘一格直抒胸臆的报刊文风。 总的说来,王韬是我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开创了我国报刊的政论文体。在他的影响下,政论文章风靡一时,形成了我国近代报刊以政论文章为主体的特点,同时他也是我国近代办报思想的启蒙者之一。第二节.政论报刊与维新变法运动1.第一次办报高潮随着维新运动的深入展开,政论报刊如雨后春笋,

35、遍布全国及海外华侨聚集的地方。从1895年到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12种,其中80%是中国人自办的。这些报刊中,有鼓吹变法的政治性报刊、有介绍西方科技的报刊、有专门报道市场调查的报刊、有通俗报刊、有妇孺报,也有行业报。这众多国人自办的刊物,打破了近代史上由外报垄断中国新闻界的局面,这就是近代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次办报高潮。此时的报刊有一些共同点,即报刊以政论为主,新闻反居次席;此外,报纸与杂志合一,同时,时人重杂志而轻日报。2.中外纪闻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1895年8月17日由康有为倡导并出资在北京创办。梁启超、麦孟华为编辑。初创时名为万国公报,因与林乐之主编的万重名,当

36、年12月16日更名为中外纪闻。同年11月,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国内建立了第一个具有政党性质的政治团体强学会。中外纪闻成为强学会的机关报。该报以官僚士绅为发行对象,隔天出版,形式与京报相同。每册刊登论说一篇,主要内容是宣传变法,提倡创办学校。每期内容还有“上谕”、“外电”等。中的出版发行,为改良运动的进一步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强学会的成立于中外纪闻的出版,遭到了在京封建顽固势力的强烈反对,他们纷纷要求清政府查禁,于是中外纪闻在1896年1月20日被迫停刊。3.强学报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1986年1月12日创刊,徐勤、何树龄主持。强学报与托古以改今制,希望光大维新,人人昌言新法,还提出了开设议院的政

37、治主张,在当时影响很大。仅出至第三期,便被勒令停刊了。4.时务报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旬刊。1898年8月8日停刊。黄遵宪主持创办。汪康年任总经理,梁启超任总主笔。内容分为论说、奏折录要、京外近事等栏目。时务报出版不久,就因文体新颖,议论独到,见解精辟,很快风靡海内。并成为当时发行量最高的报刊。时务报的发行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在时务报的宣传影响下,改良派政治团体在全国纷纷建立,维新运动也在各省市先后开展起来,各地维新报纸也纷纷创刊。5.“时务文体”自梁启超始,通俗自由、自成一格的政论文随着时务报畅销全国,遂使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应时而生,时称“新文体”。因这种文体是梁在主办时务报时所

38、开创,故又被称作“时务文体”。这种文体的特点是:1内容切中时弊,针对当时的政治现状,有感而发;2打破传统戒律,不守桐城派的章法、义法,自成一家;3力求平易畅达,以浅近文言文为主,杂以新名词、新术词、民间口语入文;感情充沛,赋予煽动性。6.湘学新报湖南维新派的第一份报刊。1897年4月22日由湖南维新党人创办。旬刊。第21期起改名为湘学报。1898年8月28日停刊。唐才常、陈为镒任主编。湘以倡导新学、开启民智、培育人才、鼓吹变法为宗旨。系统介绍西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为主,也宣传湖南新政,传播维新派的主张。7.湘报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中有影响的报纸之一,也是维新派人士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189

39、8年3月7日在长沙创刊。同年9月百日维新失败,10月湘报被迫停刊。该报社由董事会。唐才常任主笔,谭嗣同等人为该报主要撰稿人。湘报每日出版,内容有论说、奏疏、各国时事等。湘报的论说有声有色,锋芒毕露,发表了一系列抨击封建专制、鼓吹民权平等、宣传西学、宣传变法的文章。此外,湘报还大量刊登省内外变法的新闻以及中外报刊对维新运动的评论。由于湘报和湘学新报的共同宣传与推动,是湖南省成为维新时期创办新政最有朝气的一个省。8.谭嗣同的办报思想1主张办报求日新。他认为,世界形势发展变化很快,中国必须每天跟上时代步伐。因此要在书以外,创办报纸,以求日新。2主张报纸为“民史”、“民口”。这种观点具有相当的民主性。

40、9.国闻报维新派华北地区重要的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的第一份日报。1897年10月26日在天津创刊,主要创办人严复。内容上偏重京、津和北方地区的新闻报道,对东南各省新闻不作报道。设有本地新闻、京城新闻等栏目。国闻报在北方舆论界堪称一支独秀,对维新运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百日维新期间,国闻报登载了光绪关于变法的全部上谕及维新派上奏的全部条陈,并配有评论为之鼓吹。这些报道不仅在当时起到了鼓舞维新者斗志的作用,而且在今天仍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1898年戊戌政变后,国闻报报道了“戊戌六君子”遇难的消息后,“奉旨”停刊。后卖于日本人。10.国闻汇编国闻报馆出版的旬刊。1897年12月8日创刊,只出了六期便停

41、刊了。国闻汇编的主要内容是翻译、介绍国外学术著作。它最大的贡献就是发表了天演论和群学肆言的部分译文,第一次向中国人民介绍了进化论的思想。11.严复的办报思想集中体现在国闻报缘起文中。1 办报的目的是“开民智”,报纸的作用是“将以求通”。2 在各国并立之时,引进外来思想是开民智的主要方法。因此,严复注重引进西学,他组织人力收集、翻译外国报刊。3 介绍给国人进化论和社会改良学说。进化论的思想也成为维新人士办报思想的理论依据。第三节.梁启超等维新派在港澳及海外的报刊活动1.知新报1897年2月22日在澳门创刊。是戊戌政变后唯一幸存的维新派报刊。初为五日刊、后改旬刊、半月刊。有何廷光、康广仁任经理,何

42、树龄、梁启超、徐勤等为撰述。知新报是维新派在华南的重要舆论阵地,保留了不少维新运动的文史资料。1901年1月自动停刊。2.清议报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1898年12月23日在日本横滨创刊。实际主编梁启超。出版后风行海外。清议报以强调“清议”与增进国人学识为宗旨,概括起来就是:“主持清议,开发民智”。清议报前后出版3年,共设30多个栏目。第25期开始,在作者栏中第一次出现了“记者”字样,这在报界属首次。清议报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发民族危亡的警钟,做救亡图存的呼喊。二是宣传资产阶级民权思想。1901年12月22日,因报馆失火,清议报停刊。3.新民丛报改良派在海外最重要的一份机关报

43、。1902年2月8日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半月刊。该报前期办报宗旨是开民智、造新民。从1902年到1903年,新民丛报作了大量的启蒙宣传。它介绍西方学说,政治、军事、法律、哲学、宗教、自然科学无所不包。同时反对旧的传统道德,介绍一些在当时还很新鲜的资产阶级社会道德观。新民丛报的这些介绍改变了中国思想界的闭塞状态,打开了受传统观念束缚的知识分子的眼界,启发了他们民主革命的觉悟,给他们提供了反封建的斗争武器。在资产阶级革命派尚未自觉承担起这些宣传工作时,新民丛报在思想上起到了引导青年知识分子的桥梁作用。补遗1.梁启超的办报活动时务报主笔;知新报撰述;主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创办新小说、政论、国风,参

44、与创办时报。2.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时期此阶段梁启超的办报思想主要集中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文中,核心是以报纸为“去塞求通”的工具。1 所谓“通”,主要是指上下内外的沟通与交流,这种思想一方面表达了要求清政府改变闭关自守、向西方学习、救国于危亡的爱国热忱,另一方面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期望参与国政,谋求民主的朦胧愿望。2 梁启超还将“去塞求通”概括为报刊的“耳目喉舌”功能。他将社会比之于人,把报馆的作用比作一个人的耳目喉舌。维新派海外办报时期这一时期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主要集中在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敬告我同业诸君、新民说、新民丛报章程、国风报叙例等文章中。1 报刊的两

45、大主要职能:“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是也。”2 一份完善的报纸,应具备四个条件,“一曰宗旨定而高,二曰思想新而正,三曰材料富而当,四曰报事速而确”。3 确定了消息与评论两种文体区分的准则。他认为新闻报道应具有“博、速、确、直、正”五个标准,评论应具有“公、要、周、适”四条标准。 从传媒的角度,提出并论证了报刊宣传的两种方式“浸润”和“煽动”。对于两种方式,梁启超赞同并用。另外,梁启超的报章文体革命始于时务报,成熟于新民丛报时期。“时务文体”此时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所以后来也有人将此时的报章文体称为“新民体”。梁启超首创“短评”“时评”等政论文形式,在清议报及新民丛报

46、上发表了我国新闻史上较早的一批报刊“短评”。3.对梁启超的评价梁启超是我国仅大事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报刊活动家。他一生有26年时间从事报刊活动,主办10余种报刊,著述达1400万言。他的文笔犀利,议论耸动。他是报刊的政论文形成了一种具有独到风格的文章,是当时言论界的骄子,我国报刊史上一位具有划时代影响的人物。另外,梁启超的报章文体革命始于时务报,成熟于新民丛报时期。“时务文体”此时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所以后来也有人将此时的报章文体称为“新民体”。梁启超首创“短评”“时评”等政论文形式,在清议报及新民丛报上发表了我国新闻史上较早的一批报刊“短评”。第四章 辛亥革命前后的新闻事业第一节.资

47、产阶级革命派报刊的发展与中国日报中国日报1900年1月25日创刊于香港。是兴中会的机关报。社长兼主编陈少白。中每日4开两张,内容以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新闻与评论为主。创刊之初,言论并不激进。从1900年8月起,开始登载排满文章,且言论激烈。主要宣传内容为反清、提倡民权、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革命历史、支持义和团的反帝反侵略斗争,与保皇党的报刊进行论战等。在反种族压迫、反封建专制、反帝国主义的宣传上,该报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舆论阵地,也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此外,在版式上,中国日报也成为时代的先行者。它完全仿照日本报纸,创多栏横排,标题长短不一,版面活泼大方。是中国近代报刊中第一份首开横排分栏的报纸。因此

48、,中国日报被国民党报人称为“党报元祖”。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日报不仅是宣传机关,还是革命党南方党务军务的总机关,兼宣传与组织双重功能。中出版两月后,又出版约一年的中国旬报。旬报的“杂俎”专栏改名“鼓吹录”并入日报,成为日报的文学副刊,是我国最早的副刊之一。中国日报的出版改变了资产阶级革命派早期的宣传方式,并使革命的宣传从此进入了一个大众传播的新阶段。第二节.上海等地区的革命报刊1.苏报案苏报创刊于1896年6月26日。由胡璋经营。后因经营不善,于1900年售予陈范。陈范接手苏报的初期,苏报言论同情变法,1902年以后,中国革命浪潮风起云涌,陈范的思想也开始发生变化,从同情改良逐渐转向同情革命。1

49、902年冬,苏报专辟“学界风潮”栏目,报道并支持爱国学生运动,从此为学界所关注。1903年5月27日,陈范正式聘请爱国学社的章士钊担任主笔。此时苏报实际上成了爱国社的机关报。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后,每天的苏报几乎都会发表一些言词犀利、宣传革命的政论文章。1903年6月9日,苏报在“新书介绍”栏中热情介绍了邹容的小册子革命军,10日又发表章太炎的序。6月29日,发表了章太炎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驳斥康有为只可保皇立宪,不可革命的论调。并在文中称光绪帝为“载湉小丑”。这些大张旗鼓的革命宣传与激烈的言论,震撼了全国,也触怒了清廷,清政府决心镇压革命党人。6月30日,上海工部局逮捕了章太炎等人,邹容自

50、动投案。此时由于章士钊未列入黑名单,所以仍在主编苏报,同时还发表了章太炎在狱中所写的狱中答新闻报记者。7月7日,苏报被封。章、邹被捕后,清政府要求引渡二人。上海租界当局一方面为维护治外法权,一方面也迫于舆论,不敢将二人引渡给清廷,故组成上海租界会审公廨,对此案进行会审。当年12月24日,判决章、邹永远监禁。由于受当事人和时人的坚决反对,1904年5月改判章监禁三年,邹监禁两年,苏报永远停刊。至此,这场以清廷为原告的诉讼方告结束。史称“苏报案”。苏报案的发生,打击和削弱了清政府对新闻舆论的控制力量,革命派报刊声望大增。2.“沈荩案”1903年初,记者沈荩将探访所得清政府与沙俄的密约公布于报纸,由

51、此使拒俄运动有了很大的发展。7月19日,清政府将沈荩拘捕,慈禧下令杖毙,造成骇人听闻的“沈荩案”此时震惊中外,革命派曾在上海举行数百人参加的追悼会,表示抗议。外报的舆论反响也很强烈。同时,这件事的发生间接影响到了对“苏报案”的处理,它使清政府引渡和处死章、邹的要求遭到拒绝。3.国民日日报1903年8月7日,章士钊等创办。此报继承了苏报宣传革命的办报方针,被称为“苏报第二”。但因内部矛盾,1903年12月1日自动停刊。4.警钟日报前身为1903年12月15日“对俄同志会”创办的俄事警文日报,蔡元培主编,为拒俄运动作宣传工作。1904年2月26日,改为警钟日报,以抵制外侮恢复国权为宣传宗旨。190

52、5年3月25日被强行封禁。5.中国白话报1903年12月19日在上海创刊,林白水主编。初为半月刊,后为旬刊,用白话进行革命宣传。该刊特点是注重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向民众宣传政治、报道时事。1904年10月8日停刊。6.中国女报1907年1月14日在上海创刊,秋瑾自任主编和发行人。中国女报以白话为文,月刊。以“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为宗旨。此报虽然仅出版两期,但在新闻史与妇女运动史上却有其积极意义。7.神州日报革命派创办的第一张现代化大型日报1907年4月2日创刊于上海。社长于右任,总主笔杨笃生。该报日出对开3大张,广告与文字各占一半。此报鉴于苏报被禁的教训,不明言革命。采用旁敲侧击、

53、迂回宣传的方式,新闻报道主张“有文必录”。但其革命倾向极为明显。创刊不久神州日报就成为当时上海最畅销的报纸。不过于仅主持该报80天,就因报馆失火,人事失和而宣布辞职。神州由他人接办。一年后杨笃生也离开报社。此后神州与革命组织的关系不及前期密切。民国后,这张报纸几易其主,前后历时40年,虽仍以神州日报为名,但宗旨已与昔日传播革命思想的神州日报大相径庭。8.“竖三民”1民呼日报1909年5月15日在上海创刊,于右任自任社长,范光启、徐血儿、戴天仇等人撰述。以“为民请命,大声疾呼”为宗旨,言论比神州激烈。该报批评时政,抨击贪官污吏,揭露官场黑幕,故而引起当权者的仇恨。于右任遭陕甘官吏的诬告,被捕入狱

54、。民呼日报也于1909年8月14日被迫停刊。2民吁日报1909年10月3日在上海创刊,实际负责人仍是于右任。但由于他被租界当局驱逐,不能公开出面,所以形式发行人朱少屏,社长范光启。民吁日报创刊时,正碰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来到中国。民吁连苏发表报道、评论,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和行径。伊藤在哈尔滨车站被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刺死,民吁连续发表数十篇报道和评论,对安重根的行为表示赞赏与歌颂。日本驻沪领事要求上海道查处,上海道遂与租界勾结,查封了该报。民吁日报前后仅出版48天。3民立报1910年10月11日在上海法租界创办。社长于右任。1911年同盟会中部总会成立后,民立报成为同盟会的机关报,也成为同盟

55、会在上海的联络点。此时该报人才济济,宋教仁被于右任聘为总主笔,是主要的社论撰写人,并由此名噪一时,成为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报刊政论家。当时以“四捷”著称的陈其美以及近代著名的报刊评论家张季鸾也都参加过该报的工作,并在这个时期显示了他们的才能。同时该报还很重视国际新闻的报道,聘请了一些在国外读书的中国留学生做他们的兼职记者。该报创刊之初,较为稳健内敛,站稳脚跟后,言论转趋激烈。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时,清政府竭力封锁消息。但仅隔两天,民立报便用极大篇幅对起义进程进行了报道,同时发表有关时局的短评。读者竞相购买,成为当时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也是当时国内影响最大的一份革命报纸。民立报出至19

56、13年9月4日停刊。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三报均以“民”字开头,又同为于右任所创办,在实践上蝉联,性质相同,因此被称为“竖三民”。9.“大江报”案1910年12月14日詹大悲与人合伙在汉口创办大江白话报。后因报纸报道英国人打死中国车夫,报纸出资人收回资金退出报社。詹大悲遂自筹资金,于1911年1日改出大江报。詹大悲为主编,何海鸣任副主编。大江报是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的机关报。1911年7月,该报发表了两篇是它享誉一时的评论:何海鸣撰写的亡中国者和平也和黄侃撰写的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这两篇短文,倡言革命,标题新奇有刺激性,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为此,清政府出动军警,查封报纸,捉拿主编。大江报被迫

57、停刊,詹大悲等也被判刑。史称“大江报案”。第三节.大公报与时报1.英敛之时期的大公报1902年6月17日,大公报创刊于天津,英敛之任总负责人,兼编辑、撰述、发行等工作。大公报是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英敛之主持的大公报虽借助外国势力,但对洋人毫无媚骨。英信仰天主教,但对洋教士在中国的霸道非常反感;他提倡宗教救国,但强调不能做洋人的附属品。大公报在华北地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产生影响的原因第一是它敢言;第二是它注重报纸内容的严肃性;第三是它敢于为穷苦人说话。它还经常发表一些用白话写作的新闻和论说,很适合下层人民阅读。此外大公报表现出的爱国热情,也是它能产生较大影响的一个原因。然而这一阶段的大公报在反对

58、革命上是与保皇派相通的。其崇洋尤其是亲法倾向也十分明显。2.时报1904年6月12日狄楚青奉康有为之命创刊于上海,新闻编辑由陈景韩、雷奋、包天笑等负责。是近代报纸中较有影响的全国性大报。初期时报是康梁在国内重要的舆论阵地。后来,时报并未热心改良宣传。辛亥革命后,由狄楚青独资经营。狄楚青办时报,重在报刊业务上的革新。1 在国内首创时评时报设“国内大事”、“各埠要闻”和“本埠要闻”三个时评专栏,分别由陈景韩、雷奋和包天笑主持。这些时评栏目很有特色,配合当天重大新闻发简洁明了的短评。短小精悍、形式多变、文字洗炼、可读性强,且适应时人的文化水平及对时事政治新闻的需求,在当时是很引人注目的业务改进。2

59、发表创作和翻译的新小说时报主张小说既要有可读性又要有益于社会,要起到开通风气的作用。这在当时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在此观点的指导下,时报将许多世界文学名著翻译介绍进中国。3 版面和版式上的革新时报首创对开报纸,并将报纸分为四个版面。编排上力求醒目。使用不同字号,标题皆加以圈点。这些改革和创新,受到读者、尤其是知识界人士的喜爱。对同时期国内报纸业务工作的改进,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第四节.海外的革命报刊1.民报前身为留日学生的革命刊物二十世纪之支那。二十世纪之支那是华兴会的机关报,1905年6月创刊,由宋教仁等主持。1905年8月20日同盟会成立后,华兴会领袖黄兴、宋教仁决定将二十世纪之支那改组

60、为同盟会的机关报。但在移交之前,遭到日本政府的查禁,不能再使用原刊物名称。同盟会决定改名民报出版。于是,1905年11月26日,同盟会的第一份机关报民报在东京创刊。民报是一份大型的时事政论性刊物,它的宗旨是为革命运动建立理论基础。民报发刊辞中第一次提出了“三民主义”。从此民报致力于这一主义的宣传。设有论说、时评、纪事等栏目,并以刊登政论文章为主,此外还大量地介绍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介绍西方的各种新思潮,成为当时革命宣传的一面鲜明的旗帜。民报是月刊,但每月出版日期不定,且经常脱期或中途停刊。主要撰稿人有章太炎、陈天华、胡汉民、汪精卫、宋教仁、黄侃等。1910年2月,民报因发表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