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专心-专注-专业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邯郸市应对气候变化“十三五”规划邯郸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零一八年三月目 录 TOC o 1-2 h z u 引言目前国际社会关注的气候变化,主要是指由于人为活动排放温室气体造成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维护城市生命线系统运行、人居环境质量、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安全至关重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新的
2、产业革命的重大机遇。应对气候变化主要包括“减缓”和“适应”两方面:减缓气候变化,是指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节能增效、增加碳汇等多种途径,直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而达到缓解气候变化的目的;适应气候变化,是指在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存在、无法避免的情况下,采取应对措施,增强适应(防御和恢复)能力,降低城市脆弱性,进而将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将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按照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十三五规划,并结合邯郸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编制邯郸市应对气候变化“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十三五”时期邯郸市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
3、想、主要目标、重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本规划将成为“十三五”期间邯郸市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指导文件和行动纲领。第一章 现状与展望一、气候变化现状及影响以全球性变暖为特征的气候变化是当今社会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而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产生的温室气体(主要指二氧化碳、氢氟碳化物、甲烷、氧化亚氮、全氟化碳、六氟化硫)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根据最新科学研究报告,在1880年至2012年期间,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0.85,导致全球范围内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冰川和积雪融化加剧,水资源分布失衡,生态系统受到威胁;海平面上升,海岸带遭受洪涝、风暴等自然灾害影响更为严重,一
4、些海岛和沿海低洼地区甚至面临被淹没的风险;气候变化还对农、林、牧、渔等经济活动和城镇运行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加剧疾病传播,威胁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河北省近50年来气候变化明显,全省平均气温升高近1.2(每10年升高0.24,是全球平均温度升高速率的2倍),年平均降雨量减少约45毫米,平均每10年减少9毫米,干旱面积呈扩大趋势,年平均风力减小,高温、雾霾日数明显增多,强降水、暴雪、冰冻等极端气候现象频频发生,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诸多不利影响。邯郸市素有“煤都”之称,且是老工业基地,钢铁、煤炭、电力、建材产业是全市的工业支柱,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邯郸市气候变化明显,总体表现
5、异常。一是年平均气温升高,近50年来,邯郸市年平均气温上升0.5,近20年升温较快,升高约1,其中,2015年邯郸全市年平均气温为14.4,比常年值偏高0.9,属温度偏高年份。二是降水量持续减少,2015年全市平均降水量为413.0毫米,与多年平均值(510.5毫米)相比偏少19.0%,且全市各地年降水量地域分布不均,其中大名县最少,涉县最多。气候变化对邯郸市农业、林业、水资源、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人体健康等方面均有显著影响。农业方面,气候变化导致农作物品种,农业技术的适应性下降,如果不采取适应性措施,农作物产量将下降;气候变化使农作物病源增加,导致农药、化肥施用量增加,农业成本大幅度提高;农
6、业生产的不确定因素增多,极端天气对农业基础设施也造成严重破坏。林业方面,气候变化导致林地生产力下降,森林蓄积量增长放缓,局部区域的森林面积有所下降,高等级的火险天气增多。水资源方面,气候变化导致降水量减少,导致多地干旱,影响农作物生长,气候变暖也导致生产和生活用水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全市水资源矛盾。基础设施方面,极端气候和天气事件对基础设施的破坏日益严重,现阶段基础设施设计标准和投入能力不能满足适应气候变化的需要。人居和人体健康方面,气候变化使城市中心去热岛效应,高温热浪、灰霾等现象加剧。二、应对气候变化取得的成效“十二五”期间,邯郸市认真落实国家和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部署,针对引起气候变化的
7、主要因素,从全市能耗总量大、煤炭占比高的实际出发,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与节能减排、大气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修复紧密结合,取得了积极成效。(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2010年的13.0:54.2:32.8优化为2015年的12.8:47.7:39.5。2015年轻工业比重较2010年提高13.6个百分点,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得到快速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建立淘汰落后产能机制,着力化解过剩产能、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十二五”期间累计压减生铁产能795万吨、粗钢产能542万吨,焦炭产能280万吨,六大高耗能行业占比同比下降15.4个百分点。新兴产业不断壮大,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8、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13.1%和10.8%,成为工业增长的主力军和发展的新支撑。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39.5%,较2010年提升6.7个百分点。现代农业加速发展,2015年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6.2%。(二)节能降碳成效显著2015年全市煤炭消费量为4664万吨,2012年至2015年累计削减煤炭567.4万吨,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完成既定目标。天然气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应用领域不断扩大,2015年基本实现县县通天然气。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
9、达到1.5%。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商业、农业及废弃物等重点领域节能效果显著,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三)碳汇能力不断增强“十二五”期间,森林资源持续增长,累计完成造林191.54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27.82万亩,封山育林63.72万亩,新增重点公益林27万亩,2015年森林覆盖率比2010年提高7.5个百分点。重点生态工程扎实推进,有效实施太行山绿化、退耕还林、林业综合发展项目等生态工程,累计完成林业重点工程40.49万亩,其中太行山绿化工程27.71万亩,退耕还林工程12.8万亩,完成通道绿化3158公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武安青崖寨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永年洼、峰峰滏阳河
10、和涉县清漳河被列为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涉县青塔湖、磁县溢泉湖被列为省级湿地公园。(四)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有所增强一是实施低碳生态农业建设。农业节水、良种推广、农机深松、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先进适用性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2015年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5,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以上。二是加强水环境建设。“十二五”期间,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全面展开,形成地下水压采能力2.75亿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8平方公里。三是提升气象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十二五”期间,我市公众气象服务和防灾减灾水平有新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得到有力推进。三、应对气候变化存
11、在的问题“十二五”期间,我市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仍需调整。我市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从产业结构上看,仍属于工业主导型经济,从工业结构上看,仍属于典型的重型化结构,且以钢铁为主导的重工业占绝对主导地位,钢铁、煤化等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二是能源结构亟待优化。我市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风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资源利用程度较小,太阳能(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比例偏低,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的空间仍需拓宽。三是能力建设尚不完善。我市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基础还比较薄弱,体制机制、政策体系、标准规范还不健全,财税、投资、价格、金融等政策机制需
12、要进一步创新,市场化机制需要进一步强化,统计核算等能力建设亟需加强,气候友好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认识水平亟待提高。四、气候变化面临的形势“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从国际形势看,2015年12月近200个缔约方一致同意通过巴黎协定,国际社会已就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达成共识,绿色低碳发展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潮流,各国都在加快制定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和政策。从国家形势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在工业化、
13、城镇化进程中,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水平仍显偏高,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较大,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所面临形势日趋严峻。从省内形势看,我省是重化工业大省、能耗大省、温室气体排放大省,节能减排降碳、生态环境治理任务繁重,必须按照绿色低碳发展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要求,统筹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能源结构、节能提高能效、增加碳汇等工作,努力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高到新水平。从邯郸市发展形势看,我市仍处于“爬陡坡、过深坎”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异常复杂,既面临全国“三期叠加”的普遍矛盾,又面临化解过剩产能、治理环境污染等个性问题,同时,钢铁、煤化等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对我市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
14、出新的要求。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并重,坚持碳排放和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以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增加森林碳汇、增强气候变化适应能力为着力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打造京津冀联动中原的区域中心城市,助力富强邯郸、美丽邯郸建设。二、基本原则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并进的原则。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将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和治水、治气、治堵、治废的“四治”工作相结合,
15、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型产业,推进传统产业低碳化改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切实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并重的原则。减缓和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其协同效应。对于气候变化已经产生和将要带来的影响,必须采取适应性措施,减轻其造成的损失,通过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抑制总量过快增长,可以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和强度,减轻气候变化的长期不利影响。制度建设和技术进步并举的原则。制定和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规章制度,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制度和政策设计,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同时,要把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技术作为邯郸科技发展计划的重要
16、组成部分,鼓励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技术创新,不断完善相关领域的技术规范,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支撑体系。政府引导和公众参与并行的原则。有效发挥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引导作用,明确各级政府、开发区(工业功能区)和有关部门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的职责。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良好的舆论氛围,增强企业的参与度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和鼓励市民积极主动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三、主要目标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全面完成。到202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22%,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9,全市能源消费增量控制在354万吨标准煤以内,煤炭消费总量达到省定目标,天
17、然气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省定标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以上,森林覆盖率增加3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达到0.068亿立方米。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取得明显成效,非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速继续减缓。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大幅提升。到2020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5以上,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750平方公里,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以下,重点区域及其他重点地区防洪除涝抗旱能力显著增强,科学防范和应对极端天气与气候灾害能力显著提升,预测预警和防灾减灾体系逐步完善。能力建设取得重要成果。建立健全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报告体系,使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减污减碳协同
18、作用进一步完善,能力建设和宣传普及工作全面加强,公众低碳意识明显提升。专栏1 邯郸市“十三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主要指标类别指标名称单位2015年完成值2020年目标低碳产业体系全市生产总值亿元3145.4500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1107.21530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20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13.12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10.820服务业增加值比重%39.545以上清洁低碳能源体系煤炭消费总量万吨4644省定目标天然气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比重%-省定目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53控制重点领域排放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
19、22%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9%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9%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省定目标新建居住建筑节能标准(75%)执行率%-100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6.5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85加强碳汇建设森林覆盖率%27.735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0.0620.068适应气候变化单位GDP用水量立方米/万元554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0.65以上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4以下地下水压采能力亿立方米2.753.6第三章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一、打造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按照绿色发展要求,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将低碳发展作为新常态下经济提质增效的新动力。推
20、动产业转移对接,加强京津冀产业发展规划衔接,加快传统产业低碳改造,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推进低碳产业“支柱化”。以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减碳的最大驱动力,实现结构性减碳,构建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产出为特征的绿色低碳产业体系。(一)加快传统产业低碳改造有效化解过剩产能。一是严控新增产能。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市关于钢铁、煤炭、水泥、焦化、火电等“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行业准入标准及区域禁限批政策,充分发挥技术标准、环境标准、节能节地节水、质量和安全等准入手段,严把项目准入关,对超限额标准用能的焦化、水泥企业实行惩罚性电价。二是淘汰落后产能。依法开展钢铁、水泥、建材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
21、建设项目清理整顿,加大淘汰煤炭、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落后产能力度,实施去产能集中关停行动。三是加快整合重组。继续围绕钢铁产业“3+3”产业布局,加快太行钢铁、冀南钢铁、永洋特钢等整合重组减量置换项目建设,促进钢铁行业集中发展。支持煤炭优势企业对产业链上下游进行整合,实现多元化经营。四是创新压减方式。按照“政府引导、企业配合、市场运作”的原则,探索建立全国首个县级钢铁产能指标交易平台,撬动企业通过“交易产能、压减装备、兼并重组”等方式完成去产能任务,并结合国家、河北省奖补标准和专家意见,确立所有企业依据承担的任务缴纳钢铁产能指标置换交易金,以市场手段倒逼产能压减。力争“十三五”期间,全市
22、炼铁产能、炼钢产能分别控制在4500万吨和4200万吨左右,压减炼铁产能1021万吨、炼钢产能862万吨、煤炭产能1003万吨,焦炭产能压减完成省下达任务。加快重点行业绿色转型升级。一是开展绿色制造专项行动。推进绿色产品生产和绿色工厂建设,支持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二是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以冀南新区、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冀津(涉县天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三大产业园区为主导,打造引领辐射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冀南新区围绕创建国家级产业融合示范区,着力推动冀南科创城和现代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现代物流产业集群发展,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承接京津产业转
23、移的央企合作示范区,打造辐射引领区域发展的现代化新区。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晋升国家级开发区新起点上,突出创新发展、生态发展,实施新一轮扩区开发,引导产业向高端、智能化发展,打造极具发展潜力和辐射力的高端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现代科技新城、创新创业示范区。冀津(涉县天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以发展开放型经济为主导,推动精品钢材、装备制造、生物制药、节能环保等产业快速发展,尽快形成融主导产业、综合物流、资源循环利用为一体的优质项目示范区、科技创新先导区和集约发展核心区。专栏二 重点行业绿色转型升级重点钢铁产业。围绕钢铁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优化企业上下游工艺产能配套,加快高端和
24、终端产品开发,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冀南钢铁、太行钢铁、永洋特钢、宝信钢铁、新金钢铁、文安钢铁等企业整合重组、退城进园、转型升级进程,到2020年,确保精品钢材产值达到1200亿元。建材产业。坚持保优劣汰、扶大限小,支持企业建立稳定的熟料生产销售联盟,加快独立粉磨站、水泥磨机、水泥搅拌站整合;支持水泥企业实施“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污泥垃圾”;实施“数字化水泥”示范工程,推广水泥质量在线监测,推进信息技术在水泥、陶瓷、墙体材料等传统建材领域的广泛应用。开发安全、环保、节能、降噪、防渗漏等新型建筑材料及制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提升产品档次,重点发展保温隔音、耐火耐磨等建筑功能材料
25、,高标和特种水泥,电力、铁路用水泥制品,城镇化建设配套用装配式混凝土构件,多功能建筑陶瓷,玻璃精深加工,新型墙体材料,环保型建筑装饰装修材料,节能玻璃、优质耐火材料等新型建材产品等。开发利用工业废料、废渣和建筑垃圾,研制生产低碳绿色复合建材制品。食品加工产业。强化与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基地对接,以特色粮食加工、油脂加工、肉类加工、果蔬饮料加工为重点,发挥五得利集团和康贝尔食品有限公司品牌优势,积极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壮大重点龙头企业和打造名牌产品。支持企业设备更新、产品质量检(监)测能力建设、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等配套硬件条件的改善,支持营养健康型食品、高附加值产品、安全功能性天然食品
26、添加剂生产与开发应用。(二)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立足市场前景、技术储备和产业基础,顺应产业低碳、智能、高端、融合发展的新趋势,着眼于引领产业升级、助力经济转型、推进创新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瞄准技术前沿,聚焦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发展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两大新支撑产业,发展壮大生物、先进装备制造、绿色低碳三大新动能产业,培育发展信息技术、数字创意两大新亮点产业,超前布局储能、氢能两大未来发展新优势产业,努力构建邯郸“2322”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突破300亿元,年均增速15%以上,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争取达到24%。
27、专栏三 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重点一、两大新支撑产业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高品质金属材料(汽车板、船板、家电板、电工钢、齿轮钢、轴承钢、双金属复合管、铝镁合金、高纯及超高纯生铁等)、化工新材料(芳纶纤维、碳纤维、玄武岩纤维及复合材料、812高分子材料等)、电子信息新材料(有机光导鼓、墨粉、彩粉、三氟化氮、六氟化钨、氘气、三氟甲磺酸和其它烷类气体、三氟化硼等)、高品质非金属材料(蓝宝石晶体用高纯氧化铝、ITO靶材、耐磨性功能陶瓷等)、新型建筑材料和生物基材料。到2020年,新材料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技术支撑力进一步增强,建成具有国内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新能源汽车产业。重
28、点突破动力电池高比能正负极材料、电池隔膜材料等关键技术,加快开发新一代更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能、更长循环寿命的动力电池以及电池系统集成和管理技术,突破能量分配与优化控制、高速减速器、电池快速充电等关键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城市客车、乘用车、专用车整车制造,依托多转子电子引擎磁电发动机技术,打造磁电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完善充电基础设施,破解推广应用瓶颈,建设面向全市公交、社会和私人领域的充电设施网络。在清洁能源汽车规模化生产、加装及应用体系、服务体系上实现突破。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二、三大新动能产业生物产业。把握生命科学纵深发展、生物新技术广泛应用和融合创新的新趋势,面向
29、健康、农业、能源、环保等领域的重大需求,坚持高品质发展、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原则,提高生物制造产业的规模化、品牌化水平,提升中药标准化、现代化水平,培植新型生物技术企业,全面提高生物产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力和在全省生物产业发展中的影响力,到2020年,全市生物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先进装备制造业。顺应装备制造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国际化发展趋势,推进智能制造及装备,提升基础零部件水平,做大工程装备和专用装备,培育人工智能装备,布局轨道交通装备,打造以创新引领、智能高效、绿色低碳、结构优化为核心特征,具有突出特色和区域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到2020年,全市先进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500亿
30、元。绿色低碳产业。以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为重点,引导绿色消费,推广绿色产品,大幅提升新能源的应用比例,全面推进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体系建设,推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低碳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到2020年,产值规模突破300亿元。三、两大新亮点产业信息技术产业。紧跟信息革命进程加快、信息技术广泛渗透、信息经济不断繁荣的趋势,逐步提升光电信息制造业和智能白色家电的规模和水平,推动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培育发展以大数据、物联网为重点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数字创意产业。以数字技术和先进理念推动文化创意与创新设计等产业加快发展,促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相关产业相互渗透,积极培育新业态、
31、新模式,数字创意产业发展雏形初步形成。力争到2020年,信息技术产业和数字创意产业产值突破400亿元,成为全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亮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力促服务业发展扩量提质,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重点培育物流聚集区、中央商贸服务区、创意产业园、科技创业园、软件和服务外包基地、产品交易市场等一批体量大、质量高、成长性强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增强龙头骨干带动作用,完善创新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保障制度,围绕建设“中国北方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着力打造现代物流、商贸服务、商务会展、健康养老四大标志性服务业。到2020年
32、,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以上。专栏四 服务业发展重点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以研发设计、品牌策划、广告会展、管理咨询、服务外包等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依托钢铁、建材、机械、轻纺、五金等特色优势产业,打造集物联网、传感网、互联网于一体的智能物流系统及全方位、一站式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更好服务企业降本增效;大力发展科技信息、技术转让、技术经纪、成果推广、技术转移等创新服务业,鼓励发展远程检测诊断、运行维护和技术支持等服务新业态;积极培育提供绿色产品认证、清洁生产审核、节能环保监测、节能量及排污权交易等节能环保咨询服务,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进环保设施专业化、社会化运营,加快构
33、建功能完善的环保服务体系。优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倡导崇尚绿色环保、讲求质量品质、注重文化内涵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充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积极培育旅游、健康、养老、体育、商贸等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鼓励和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做大市场主体,以重点领域和行业的加快发展支撑和带动生活性服务业全面发展,增强服务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二、建设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在优化传统能源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发展可再生能源,创新能源利用方式,强化能源管理,提高新能源的比重,积极推进能源结构战略性调整,建设清洁、低碳、高效、现代的能源体系。(一)优化发展化石能源大力压减煤炭消费。结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大气污染防
34、治,落实“政策限煤、工程减煤、技改节煤、清洁代煤”措施,严控煤炭消费总量。严控新上耗煤项目。认真贯彻落实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办法和河北省用煤投资项目煤炭替代管理暂行办法,对新上项目严格执行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全市范围内严禁新上耗煤项目。力争到2020年全市煤炭消费总量达到省定目标。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对煤电、钢铁、焦炭、水泥等燃煤窑炉和大型燃煤锅炉实施节能增效改造。实施企业错峰生产,通过工业企业生产调控降低煤炭消费量,抵消冬季取暖新增污染物排放量。实施主城区“散煤清零”。主城区环城高速以内设立禁煤区,在禁煤区内除热电和工业企业原料用煤外
35、,全面实行散煤禁燃、禁售、禁储、禁运。2017年10月底前,彻底取缔散煤经营场所,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采购、销售、使用散煤。主城区内未实施“煤改气”工程的村庄(社区),全部实施“煤改气”,对其他不具备“煤改气”条件的村庄(社区)采取煤改电、煤改地热、洁净型煤等多种方式进行清洁能源改造,减少散煤燃烧。全面淘汰小型燃煤锅炉。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有关淘汰燃煤锅炉的方针政策,制定全市燃煤锅炉淘汰方案。2018年10月底前,全市行政区域淘汰35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以及茶炉大灶、经营性小煤炉,实现全市范围35蒸吨/小时及以下锅炉“无煤化”。 2018年10月底前,65蒸吨/小时以上除层燃炉、抛煤机炉外燃
36、煤蒸汽锅炉,达到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标准。推进煤炭清洁利用。加快市内煤矿原煤洗选设施升级改造,到2020年市内原煤入洗率达到80%以上,严格控制劣质煤流入。加强联动执法,各地组织综合执法队伍,对生产、储存、经营、使用劣质散煤及煤制品的单位严惩重罚。实施煤炭替代工程。加强清洁能源供应保障,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扩大电力供应能力,加大天然气供应力度。市域县(市、区)城区、城中村和周边区域具备条件的城郊村全部实施“煤改气”、“煤改电”。2020年底前,累计实现清洁能源替代散煤燃烧400万吨,全部县(市、区)建成区均实现集中供热或采用清洁能源供热,在集中供热没有实现的农村
37、地区大力推广洁净型煤,积极发展生物质、地热、农村沼气等多种清洁能源。专栏五 大力推进重点工程节能削煤锅(窑)炉改造工程。一是严格锅炉能效准入门槛。鼓励采用循环流化床、新型高效煤粉锅炉等节能高效锅炉更新替代高耗能锅炉,加快推广燃气、生物质锅炉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二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鼓励支持采用燃烧优化、富氧燃烧、二次送风、自动控制、余热回收、太阳能预热、主辅机优化、热泵、纳微米高辐射覆层、防垢除垢等技术对现有锅炉进行节能改造,利用非采暖期,有计划地对城镇居民采暖锅炉、供热管网进行节能改造。三是加强监督监察。定期开展锅炉(窑炉)能效检测、监察,督促使用单位对能效不达标的锅炉(窑炉)进行改造或淘汰
38、,提升锅炉(窑炉)运行管理水平。到2020年,工业锅炉(窑炉)平均运行能效比2015年提高3-5个百分点。余热余压利用工程。开展电力、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企业能量梯级利用和用能系统整体优化改造,推进余热余压利用,提高余热余压回收利用效率,特别是提高中小型企业余热余压利用率。结合城市建设和供暖专项规划,综合考虑去产能和供暖安全保障等因素,鼓励余热资源企业、现有供热公司、节能服务公司等市场主体,采取灵活实用的方式进行合资合作合营,利用钢铁、电力、化工等企业低品位余热资源,建设低品位余热回收供暖示范项目,大力推进发电、钢铁、化工等行业低品位余热利用。到2020年,全市低品位余热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
39、点,年节能量达到50万吨标准煤。电机(变压器)节能工程。加大推动落后电机、高耗能变压器等淘汰更新力度,鼓励采用高效电动机、风机、压缩机、水泵、变压器等替代低效设备,促其能效指标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实施配电变压器能效提升计划,鼓励使用能效等级为1级、2级的电机和变压器。对电机及风机、水泵、空压机等拖动系统进行优化,实施高压变频调速、永磁调速、内反馈调速、柔性传动、无功补偿、电能质量综合治理等节能改造,提高系统整体运行效率。到2020年,电机系统运行效率比2015年提高10个百分点,实现节能量50万吨标准煤。智慧节能工程。鼓励能耗在万吨标准煤以上的用能单位加快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推进能源管理
40、信息系统建设,完善能耗计量体系,对能耗情况实现实时监测、智能管理。支持第三方节能服务公司开发能耗在线服务平台,为用能单位提供节能大数据、节能产品、在线诊断和技术咨询等服务。建设能源计量数据在线监测平台,有序推进全市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在线监测,为确保完成“双控”目标任务、实施用能权和用煤权交易提供数据支撑。以公共照明领域为突破口,选择有实力的专业公司,采用合同能源管理、合作等模式,以光照、车流、人流强度为参数实施自动控制,推进城市智慧照明示范工程建设。节能产品推广工程。按照全省节能产品推广“千百十”行动统一部署,积极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探索建立市场化节能产品长效推广机制,大力开展节能产品推广工作
41、。重点推广高效节能家电、灶具、热水器、LED照明产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效电机以及技术成熟的半导体通用照明产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监督检查,确保完成省下达我市的“十三五”期间推广目标任务。园区循环化改造工程。认真贯彻落实河北省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计划,按照空间布局合理化、产业结构最优化、产业链接循环化、资源利用高效化、污染治理集中化、基础设施绿色化、运行管理规范化的原则,督促指导全市重点园区制定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确定改造目标、重点任务和推进措施,并对园区循环化改造重点工程给予政策扶持,稳步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到2020年,推动国家级园区和50%以上的省级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大力发展天然气
42、。一是完善天然气输配气管网、配套门站、储气调峰设施和加气站的建设,推进华润等一批液化天然气储备中心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新天国化涉沙线煤层气等区域干线管网建设,谋划引入中石油新的天然气管线。二是优化天然气使用方式,新增天然气优先保障居民生活用气、生产生活锅炉、工业窑炉及燃煤自备电站的清洁能源等;重点实施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分布式能源项目,限制发展天然气化工项目;有序发展天然气调峰电站。到2020年天然气消费量达到省定目标,管道气源保供能力达25亿立方米以上。(二)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互联网+”智慧能源技术,推行节能低碳电力调度,提升非化石能源
43、电力消纳能力,到2020年,一次能源消费中可再生能源比重达到3%以上。一是大力发展太阳能。加快发展光伏电站和分布式光伏发电,积极推进光伏扶贫项目建设,实施太阳能入户工程,重点在相对集中的荒坡地区建设规模化地面光伏电站,利用滩涂、淡水养殖水域适当布局地面光伏电站,到2020年,累计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80万千瓦以上。二是加快发展风能。全方位、多类型开发邯郸地区的风资源,规模化地有序建设风力发电工程项目,加快建设中东部县区等风电场项目,到2020年,预计风电装机规模423.6(120)万千瓦。三是有序发展生物质能。优先发展建设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加快发展沼气发电,推动城市垃圾焚烧和填埋气发电,到2
44、020年,邯郸市生物质发电项目预计装机规模达到26.8(17)万千瓦。四是有序开发利用地热资源。优先在东部地热资源富集区推广地热供暖,到2020年,新建水热型地热供暖面积700万平方米,完成新建和改造建筑项目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195万平方米。大力推进能源节约(一)完善重点行业用能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节能计量、统计、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和目标责任体系,完善用能审查和违法追究制度,实施企业能耗在线监测平台提升计划。鼓励企业推行碳盘查、重点产品碳认证等制度,严控高碳行业温室气体排放。专栏六 企业能耗在线监测平台提升计划引导、鼓励企业在现有能耗监测平台基础上,建立完善工业能效大数据分析研究与应用
45、平台,开发能效在线对标、专家诊断系统、节能潜力挖掘、节能技改项目库、能效评价指数等功能。基于云计算技术开发面向行业、园区的信息化解决方案,系统提升能源管理智能化水平。推动大数据在生产制造、能源调度等环节的应用,促进行业、园区和政府能源管理精细化、科学化。(二)推进节能技术开发应用坚持节约优先的能源战略,在钢铁、煤炭、电力、建材、水泥等行业实施工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计划,积极推广应用节能控排技术,对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的燃煤窑炉以及集中供热、大型燃煤锅炉实施节能提效改造,实施工业技改提升专项工程、锅炉节能改造更新替换工程、建材产品节能改造工程等重点节能工程和技术。(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国家循环
46、经济示范市各项建设为依托,以冀津(涉县天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等为载体,加快构建循环工业体系。推进废钢渣、废油、石膏、粉煤灰、煤矸石、烧结粉尘等废弃物和副产品资源化利用,以魏县、曲周县等区域为重点,集中规范发展静脉产业。探索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建设,积极推动邯郸学院“互联网+垃圾分类智能管理系统”试点示范建设,进行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加强农业生产废弃物及生活餐厨垃圾等资源化利用,推进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建设。四、控制重点领域排放(一)控制工业领域排放积极推广应用节能控排技术,加强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管理。以钢铁、电力、化工、建材行业为重点,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
47、料推广应用,组织实施锅炉(窑炉)、电机系统、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等节能改造工程,实施钢铁企业整合重组项目、国电电力邯郸东郊热电一期工程项目、水泥窑分级燃烧降低氮氧化物排放改造项目和电机永磁直驱、变频改造项目等。加快以低碳技术为核心的改造升级,加强企业碳排放管理、节能管理,逐步建立重点用能企业能耗在线监测体系。实施低碳标杆引领计划,鼓励企业开展低碳对标活动。加快工业节能标准制定,推动不同行业耦合发展,构建循环产业链,推广一批典型模式,实现资源的循环高级利用。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9%,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省定目标。专栏七 重点行业节能控排
48、技术钢铁行业:推广连铸坯热送热装和直接轧制技术。优化烧结、球团生产工艺,提高精料水平。优化高炉炉料结构。推广普及干熄焦、干法除尘、烧结余热回收发电、转炉低压饱和蒸汽发电等节能降耗技术。电力行业:鼓励建设60万千瓦级以上空冷机组和30万千瓦级以上热电联产及热电冷三联供,提高火电机组技术装备水平。推广沸腾炉、增压循环硫化床、汽轮机通流改造和热泵余热收集等节能技术,洁净煤高效燃烧发电技术,中水循环冷却技术,降低发电资源消耗。提高粉煤灰、脱硫石膏综合利用水平。化工行业:推广锅炉及尾气脱硫脱硝除尘技术及能源梯级利用技术。积极开发和引进化工副产品和废弃物回收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建材行业:推广大型新型干法水
49、泥生产线,推进水泥粉磨、水泥搅拌站等节能改造。推广纯低温余热发电等窑炉余热梯级利用技术。煤炭行业:推广井下煤矸石处理技术以及煤与瓦斯共采等开采方式,开展系统节能,加快淘汰老旧设备和选煤工艺,加强煤炭采选设备技术改造,鼓励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强化选煤废水循环利用。(二)控制建筑领域排放科学做好城乡建设规划,合理控制建筑总规模,提高基础设施和建筑质量。加强以低碳为特征的气、电、热等能源供应设施、给排水设施、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发展低碳建筑、绿色建筑,实施近零碳排放建筑试点示范。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力度,强化新建建筑节能,深入开展绿
50、色建筑行动,鼓励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技术应用,提升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水平,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发展安全耐久、节能环保的新型墙体材料,到2020年,新建建筑从规划、设计、施工等方面要严格执行居住建筑75%节能标准和绿色建筑标准,积极提高装配式建筑应用率,确保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100%。专栏八 绿色建筑与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加大力度建设绿色建筑,逐步实现我市绿色建筑全面协调发展,稳步提高全市高星级绿色建筑及运行项目比例。规模发展一星级绿色建筑,适度发展二星级绿色建筑,鼓励发展三星级绿色建筑。重点推进太阳能光电光热、土壤源热泵、空气源热泵、雨水收集利用等技术产品的应用,发展安全耐久、节能环保的新
51、型墙体材料,推广新型保温结构一体化体系、节能中空门窗、低辐射镀膜玻璃等技术和产品。到2020年末,逐步推动我市绿色建筑实现建设全过程绿色化。实现新建建筑符合绿色建筑一星级技术标准达标率100%。装配式建筑。按照适用、经济、安全、绿色、美观的要求,大力发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建筑,不断提高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通过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提高建筑技术水平和工程质量。(三)控制交通领域排放加快国家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示范市建设,到2020年基本建成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开放畅达的对外运输格局、便捷安全的市域交通格局、绿色智
52、能的交通发展格局。一是优化交通方式。实施“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行动计划”,到2020年,公交专用车道设置率达到10%以上,主城区公交机动化出行率达到40%以上,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同时,抓好城市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城市慢行交通网络。二是提高运输能效。推广使用高效、节能、环保的交通运输工具,实行道路旅客运输和货物运输营运车辆燃料消耗量准入制度。加强机场建设和运营管理,推进高耗能设施、设备的节能改造。加大铁路运能,力争“十三五”期间基本实现主城区重点污染企业,工业原材料、产成品的公路运输转为铁路运输。发展智能交通,降低空载率和不合理客货运周转量。到2020年,铁路单
53、位运输工作量综合能耗比2015年下降5%,营运车辆、民航业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分别下降6.5%和7%,城市客运单位运量能耗下降10%。三是优化能耗结构。加大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在城市公共交通和客货运输领域的应用。大力推广节能和新能源汽车,适度超前建设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到2020年,基本建成车桩相随、适度超前、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有序发展天然气燃料车辆运输,加强主要高速公路、道路沿线天然气加气站建设。鼓励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及交换电配套设施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专栏九 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计划对外通道开放畅达。打通邯郸至天津、山东半岛以及长三角的新通道,发挥邯郸市四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辐
54、射带作用;依托轨道交通、城际铁路等,开辟邯郸市民出行新方式;交通出行多方式融合,打造无缝衔接的市域交通,为出行提供新选择。重点启动邯长聊、京石邯郑两条城际铁路项目前期工作;启动定魏高速邯郸段、邯郸-太行山、邯郸-天津、邯郸-郑州四条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邯郸机场达4C级,开通航线20条,直达国内18个城市。市域交通便捷安全。完善城际快速路,高速公路由“十二五”末的“三纵三横”提升“五纵三横一环”,国省干线公路由“十二五”末的“五纵五横”提升至“十二纵六横”,农村公路布局更加完善,各层次路网融合衔接,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实现出行服务便捷化,同时更加注重安全与效率。轨道交通实
55、现零的突破,通用机场实现零突破,主城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运输装备进一步优化,实现出行方式多样化,出行工具标准化,出行服务便捷化,更加注重公平与普惠。发展方式绿色智能。实施公路建设工程。坚持“质量是公路的根本、治超是最大的养护、养护是最好的发展”的主旋律,加强公路建设质量管理,树立全寿命周期养护成本理念,由传统的绿化向建管养全过程中绿化的转变。改善交通运输装备。资源集约利用和节能减排成效显著,清洁燃料、新能源运输装备得到快速推广,实行双燃料货车改造。货车车型标准化率明显提高。实施交通智能化。“互联网+便捷交通”、“互联网+高效物流”取得显著进展,公路客车ETC使用率达50%,实
56、现京津冀公交“一卡通”。(四)控制农业领域排放加快推进农机节能。推广使用高效节能农机、农产品加工设备和复式联合作业农业机械,强化大型农机能耗检测和定期维修保养,加快老旧农机具报废与更新、农业机电节能改造和更新换代,淘汰高耗能、高排放农机设备,大力发展节能农用装备和设施,到2020年,单位农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2%以上。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施农业资源与生态资源保护工程,优化农作物布局和种植结构,增加抗旱型品种,实施新型水肥一体化技术。结合畜禽规模养殖场区周围土地消纳能力,通过租赁或与当地种植大户签订合同,采取堆积发酵、生产有机肥等形式,解决粪污资源利用问题。持续推进规模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秸秆
57、综合利用和农村地膜回收利用,到2020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以上。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促进土壤养分平衡,到2020年,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到90%以上。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企业(合作社)小循环。通过沼渣沼液生产、畜禽粪便收集处理、有机肥生产等产业建设,形成多产业的相互循环,实现产业中循环,到2020年,建设2-3个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专栏十 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工程因地制宜,推广秸秆资源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基料化和燃料化等“五料化”利用,有效解决秸秆环境污染问题,到2020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以上。一是做好秸秆肥料化利用工作,到2020年,小麦秸秆机械还田基本实现全覆
58、盖,玉米秸秆还田率提高5个百分点,肥料化利用占秸秆可收集量的73%,年利用总量达到606万吨;二是加大秸秆转化饲料的利用力度,到2020年,秸秆饲料化占秸秆可收集量的18%,年利用总量达到149万吨;三是加快秸秆基料化利用步伐,到2020年,利用秸秆栽培食用菌面积发展到3万亩,基料化占秸秆可收集量的3%,年利用总量达到25万吨;四是加快秸秆能源化利用步伐,到2020年,保持年消耗秸秆17万吨以上,占秸秆可收集量的2%。(五)控制商业领域排放一是创建绿色商贸。抓好宾馆、饭店、商场、购物中心、超市、便利店等商贸流通企业的节能改造和用能管理,督促引导商贸企业做好建筑、照明、空调、电梯、冷藏等关键部位
59、节能改造,鼓励企业采用中水系统、节能锅炉、节能中央空调、绿色照明等设备,到2020年,商贸企业单位营业额能耗下降10%左右。二是培育绿色市场。加强商品交易市场设施升级改造,鼓励流通企业开设节能产品销售专柜、专区,引导消费者和企业选购高效节能产品和设备,倡导电子商务及各类商品交易平台销售节能商品,支持商贸企业与绿色节能商品生产企业建立战略合作,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三是引导绿色消费。用节约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变革,促进形成“新商品二手商品废弃商品”循环流通的新型发展方式。抑制一次性用品使用,严格执行限制商品过度包装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在洗染、洗车等生活服务业强化节约意识,加强用水、用电管理。
60、五、加强碳汇建设(一)增加森林碳汇一是深入实施造林绿化,继续推进“绿美邯郸”攻坚行动,按照“浅山提质、中山增效、深山扩量”原则,“封、飞、造”并举,强力推进太行山造林绿化步伐,积极推动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到2020年,新增造林130万亩以上。以涉县、磁县、武安市、峰峰矿区、永年区为重点,推进武安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峰峰响堂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科学开发和有效保护,到2020年,森林公园达到5个。二是加强森林抚育保护,实施中幼龄林抚育和低效林改造,全面提高单位面积林地的蓄积量和综合效益,完善森林抚育补贴制度,逐步扩大补贴规模,健全森林抚育经营体系和林地质量登记评定制度,研究建立森林抚育经营管理新机制。加强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子时钟数电课程设计
- 电子数字电路课程设计
- 甲乙双方劳务合同(2篇)
- 电子工艺实习的课程设计
- 电子商务课程设计
- 2024路灯建设施工合同
- 2024中外来件装配合同样书
- 2024店面租赁合同标准范本
- 电压测量装置课程设计
- 电厂烟囱课程设计
- 3.2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
- Unit 2 More than fun说课稿2024-2025学年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上册
- 中国税制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百强校联考】【黑吉辽卷】东北三省三校2025届高三11月期中联考(11.7-11.8)语文试卷+答案
- 2024年中国二轮普通摩托车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养老护理员考试练习模拟理论知识题库
- 2024-2025 学年三年级语文上册期中素养测评基础卷
- 2023年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真题
- 2024年第九届学宪法、讲宪法竞赛题库(含答案)
- 《PLC技术及应用》期末试卷-B卷及答案
- 汽车维修质量检验与控制预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